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礦業發展歷史

礦業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7 20:17:20

① 錳礦的礦業簡史

錳礦物的利用歷史十分悠久,據文獻記載,世界上利用錳礦物最早的國家有埃及、古羅馬、印度和中國。我國利用錳礦物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約4500~7000年前後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時期。由於軟錳礦呈土狀,它的顏色呈黑色,極易染手,在古人看來,這是一種奇妙的陶器著色顏料。
可是錳元素的發現卻比較晚,到1774年才由瑞典礦物學家甘恩(J。G.Gahn)從軟錳礦中還原出了金屬錳。
錳在鋼鐵工業上的應用是各國冶金學家幾十年不懈努力的結果。1875年以後,歐洲各國開始用高爐生產含錳15%~30%的鏡鐵和含錳達80%的錳鐵。1890年用電爐生產錳鐵,1898年用鋁熱法生產金屬錳,並發展了電爐脫硅精煉法生產低碳錳鐵。1939年開始用電解法生產金屬錳。最早開採的錳礦山是美國田納西州惠特福爾德(Whitifeld)錳礦,始采於1837年,到1884年錳礦石年產量已達4萬t。印度也是開采錳礦較早的國家之一,始采於1892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印度出口錳礦石一直居世界首位。1928年以後其地位被原蘇聯所取代。從本世紀20年代末原蘇聯的錳礦石產量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此外,開采錳礦石比較早的還有巴西、迦納、澳大利亞、南非和加彭等國。
我國錳礦的地質找礦工作開始得也比較早,據所見資料,從1886年開始,並於1890年首先在湖北興國州(今陽新)發現錳礦,隨後於1897年和1907年又先後在湖南發現安仁、攸縣和常寧、耒陽錳礦;1910年發現廣西防城大直、欽州黃屋屯錳礦;1913年和1918年,前後發現了湖南湘潭上五都錳礦(1937年改稱為湘潭錳礦)和廣西木圭、江西樂華錳礦。我國老一輩地質工作者,如朱庭祜、王曉青、田奇玲王雋、李殿臣、李四光等等對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等地做了大量錳礦地質調查,初步了解了我國一些錳礦產地及其錳礦石質量,探討了錳礦床的成因。
大規模的錳礦地質勘查工作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從1950年廣西工業廳對桂平木圭錳礦、華東地測處對南京棲霞錳礦、西南工業廳對貴州遵義錳礦進行勘查開始,經過近50年廣大地質工作者的努力,到1996年底,全國錳礦地質勘查投入約6.8億元,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約190多萬m,累計探明錳礦石6.48億t。
我國最早開採的錳礦山是湖北陽新錳礦,始采於1890年,後因質量不佳,不久即行停采。陽新錳礦停采後,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為了解決錳礦原料,於1908年在湖南常寧曲潭設常耒錳礦采運局,開采常寧—耒陽一帶錳礦。1913年在湖南湘潭上五都發現錳礦後,1914年即由新組建的裕?礦業公司負責開采,到1917年已初具規模,日產錳礦石百餘噸,最高年產達3萬t,僅1916~1927年的12年間,運銷日本八幡制鐵所的錳礦石就達14.3萬t(礦石品位不低於45%)。
據查閱資料表明,1949年以前全國曾開采過錳礦的地區有: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江蘇、江西、福建、貴州、河北和遼寧。據不完全統計,從1912年到1945年的33年間,我國共開采錳礦石140萬t(表3.3.5),年均產量4.2萬t,最高年產7.43萬t(1927年),主要集中於渝、黔、桂、湘、贛、遼、粵、蘇8個省(區),合計135.8萬t,約佔全國總產量的96.8%,其中又以桂、湘兩地為最多,佔全國總產量的65.4%。
2015年,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大隊在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新發現了全隱伏的高地、普覺錳礦(整合)、桃子坪三個超大型錳礦床 ,其中普覺錳礦(整合)超大型錳礦床新探明錳礦資源量1.92億噸,堪稱亞洲第一。

② 礦物學的發展史

礦物學的發展跨越了幾個世紀。作為一門科學,它的發展歷史相對來說並不算長,但在應用方面卻與人類文明歷史一樣悠久。例如,在石器時代,人們就認識到當某些礦物被製成工具或武器時,能為人類提供食物和保護。早期被人類用於洞穴繪畫的天然顏料,即由赤鐵礦(紅色)和磁鐵礦(黑色)組成。在青銅時代,人類已開始找尋能夠提取金屬的礦物,並熔煉礦石製作用具。

礦物學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的出現是以德國物理學家阿格里柯拉(Georgius Africolar)於1556年著寫的De Re Metallica(中文譯為《礦冶全書》或《論金屬》)一書作為標志。該書堪稱歐洲采礦冶金技術的經典。因此,在歐洲各國有很大的影響。這本書共分12卷,全面總結了歐洲至16時期的找礦、采礦、選礦及礦石熔煉操作等技術經驗;詳細論述了從礦石中冶煉金屬,分離和鑒別各種金屬的方法;並首次提出了「礦物」這一名詞。在此之前,人類也有一些關於礦物的記載,如我國的《山海經》(公元前約475年)是世界上最早記述礦物原料的書籍。之後,我國的《本草綱目》(1596年)一書詳細考證了葯用礦物,包括礦物的特徵、鑒別方法、產地、產狀及醫葯效用。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礦物學也在不斷地發展著。許多科學家為礦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表1-1)。1857年,偏光顯微鏡問世,並成功應用於礦物的鑒定和研究。1895年倫琴(Rontgen)發現X射線,1912年勞埃(Max Von Laue)對X射線晶體衍射實驗的成功,使得測定礦物晶體內部結構成為現實,從而獲得礦物的化學成分與晶體結構之間的統一關系。20世紀30年代以來,礦物學研究引入了相平衡理論和物理化學理論,用於探討礦物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穩定性,以及礦物之間的共生關系和分布規律等。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系列現代測試技術和手段,包括電子光學和激光測試技術、各種波譜學手段、高溫和超高壓實驗核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等,以及物理、化學方面的現代理論被用於礦物學研究,使礦物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以微區、高分辨、精細結構為特徵,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新階段。而以往較側重的描述礦物學,現已被研究礦物的形成和變化的過程所替代。有關礦物成因、礦物結構的缺陷和不均勻性,以及生物對礦物的影響是現代礦物學研究的側重點。

現代的礦物學已發展成為與行星科學、生物學、材料及環境科學等許多學科高度交叉滲透的綜合性的礦物科學。礦物學的主要方向以及一些跨學科的方向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其研究內容廣泛,並且高深。例如,①模擬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組成,在高溫高壓下進行人造新礦物,如後鈣鈦礦;②憑借應用極高的壓力或電子束輻射礦物探查從結晶質到非晶質態的轉變,目的是為了尋找適合於存儲核廢物能力的礦物;③研究微生物造成的礦物沉澱或溶解,並控制元素在地表及地表以下的不同環境中的分布;④礦物表面所涉及的動力化學反應的研究;等等。以上的研究有利於了解地球和其他行星所具有的復雜、異樣的組成,並可獲取礦物在地質演化過程中的信息。

表1-1 部分著名科學家對礦物學科的偉大貢獻

從事固體物質的研究及其應用,需要礦物學者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因此,有志者需奠定扎實的礦物學基礎,方能勝任。

③ 古代礦業史

我國地質事業創始人之一章鴻釗先生說過:「自有天地以來即有礦,亦自有生民以來即用礦。」長江流域是中國遠古人類的起源地之一,而江蘇又是我國經濟發展較早地區。1992年在南京東郊湯山地區石灰岩溶洞中發現了距今數十萬年前的猿人頭蓋骨,說明幾十萬年前,江蘇就已有人類生活。在泗洪縣下草灣、丹徒縣白龍崗山蓮花洞、溧水縣回峰山神仙洞等地,發現有距今四五萬年前至一萬年前的新人骨化石。這些猿人、新人,都曾知道開采天然石頭,製作各種器具。從已挖掘出的文物來看,江蘇礦產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從那時開始,江蘇古代礦業經歷了由單礦種變多礦種,由地表開採到地下開采,由簡單加工到各種冶煉技術應用的發展過程。

古代礦業多是見礦開礦,就礦找礦,找礦開礦合二為一,且往往是多用多采,不用棄之。除鍛制兵器和制幣用的鐵、銅礦產外,其他礦產的產地很少有記錄可查,故江蘇春秋之前的礦業情況,多以考古資料和史書中的追記材料為依據。自漢代以後,對於礦業的記載,逐漸見於各類史書中。到清朝後期,一些主要礦產開采地都已有記錄可查。但資料均很簡單,一般只有礦種和礦產地的記錄。據統計,明清以前,江蘇境內已開採的礦種有鐵、銅、白石脂(高嶺土)、五色土(雜色粘土)、陶土、禹餘糧(粉末狀褐鐵礦)、茅山石、太湖石、瑪瑙石、花石、硯石、石炭(煤)、各種石料等。特別是鐵、銅礦的開采更為普遍,凡地表有露頭的鐵礦和銅礦,大部分都有古代開采記錄或古采礦遺跡。

舊石器時代,人們主要是用打制的方法把天然石塊、石片加工成各種簡單工具。東海縣山左口大賢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各類石器有200多件,在東海縣馬陵山瓜墩、蘇州市太湖中的三山島及連雲港市近郊均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遺址。另外,在溧水縣神仙洞、句容縣廟家山有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出土。說明古時江蘇的先民就利用岩石做生產工具和武器。

新石器時代,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地區,都分布著不少民族部落,他們已開始用磨製的方法製造石器。在贛榆、東海、灌雲、邳州、淮安、高郵、海安、常州、金壇、常熟、張家港、句容等縣(市)境內,先後發掘出數十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其出土石器表明,此時期人們在採集、利用、加工石器方面,大有進步。在淮安市宋集鄉出土的「青蓮崗文化」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4400年),代表著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出土的石器不僅加工精細,而且能根據岩石的性質,做出不同用途的工具。如砍劈用的石斧,多用閃長岩、花崗岩、片麻岩等磨製而成,一般工具則利用頁岩、砂岩、雲母片岩等加工後使用。同時出土的還有少量用玉石、瑪瑙製作的裝飾品。數千年前生活在太湖地區的人類,已學會了用手工的方法製作和燒制各種陶器,宜興和張渚一帶就有原始的制陶業,據《宜興縣志》記載,宜興歸徑鄉南唐村發現5000多年前生產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遺址,證明當時人們已知開采利用陶土和砂岩製作日用陶器。

夏商時期,古人已從石器時代向銅器時代過渡,並開始出現冶煉技術。《尚書·禹貢》「徐州厥貢惟土五色」,「揚州厥貢惟金三品」,即金、銀、銅三種金屬。商代,江蘇的銅冶業已較發達,南京市區北陰陽營商代遺址中,出土有銅礦石、小件銅器、銅渣以及冶銅工具。

西周時期,青銅業已相當發達,《詩·魯頌》有「憬彼淮夷,大賂南金(即銅)」的詩句,淮夷在今江蘇北部。此時的陶瓷業也很普遍,主要生產人們日常使用的器皿。宜興制陶業有大發展,除陶器外,還能生產一些原始青瓷器。

春秋時期,已由銅器向鐵器過渡。當時的吳國,經濟發達,鑄銅、冶鐵業水平較高,吳、越的青銅器冶煉、鍛造業已相當聞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三收。」這是我國開采鐵礦最早文字記載,近年六合縣程橋春秋墓中出土了帶有「攻吾父」句吳字樣的青銅編鍾,還有用白口生鐵鑄成的鐵丸、由塊煉鐵(熟鐵)鍛成的鐵條。後者是國內發現的最早人工冶煉的生鐵實物,反映吳越的冶鑄匠人已發明了冶煉生鐵和煉鋼的技術。春秋晚期,宜興丁蜀一帶陶土得到大力開發和利用。傳說范蠡最早發現了丁蜀鎮附近陶土資源豐富,從而建窯燒陶。宜興的窯戶們曾奉他為制陶業的祖師,至今仍保留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河流、村莊等。另外,此時鹽城一帶的煮鹽業也有所發展。

秦漢以來,江蘇礦業逐浙發達,特別是鐵、銅兩礦的采冶業尤甚。東漢時期長江下游江南地區鐵、銅開采頗盛。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時,江蘇境內設有用來管理開采和冶鑄的鐵官七處,計有東海郡下邳(現邳州市東)、朐(現海州南),臨淮郡鹽瀆(現鹽城)、堂邑(現六合縣北),沛郡沛(現沛縣東),楚國彭城(現銅山縣)和廣陵(現揚州)。根據古采冶遺跡看這些地方的鐵礦早已被開采。其中銅山縣利國地區硐山發現有東漢時期的礦井和露天礦坑遺跡各一處,說明利國鐵礦在漢代已被發現,並開采利用。鹽城北門漢代遺址中出土有煉鐵渣、紅燒土及各種鐵制具和大量漢代半兩錢。洪澤縣峰山鎮石橋亦發現有漢代冶鐵遺跡。銅礦石在當時主要用來鑄錢和制青銅鏡。西漢有「吳(吳王劉濞)鄧(大夫鄧通)錢,布天下」之說。傳說,吳王劉濞曾在六合縣冶山招集遊民采礦冶銅鑄錢。六合縣李崗楠木塘有漢初鑄錢遺址,其中有銅塊和鑄廢的鐵芯和鑄錢工具等。徐州北硐山、雲龍山也曾發現西漢時期的「半兩」和「五銖」的銅質錢范。東漢晚期,徐州已成為著名的銅礦產地。用徐州北硐山所采銅礦石冶煉後製成的銅鏡,質地非常好,故有「銅出徐州,師出洛陽」的美譽。直至魏晉時,徐州銅礦仍負盛名。《古鑒銘》:「漢有善銅出丹陽」之詞。據考,漢丹陽縣即現江寧縣小丹陽鎮(位於當塗東北),似可認為小丹陽之東、橫溪以南的橫山等地銅礦床在漢代即已被開采利用。三國時,吳統一長江以南後,利用丹陽所產鐵、銅,自鑄兵甲,並在南京築有冶城,專司冶煉。東漢晚期,江浙一帶陶瓷業有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正式瓷器。宜興的制陶業也有了發展,均山已能生產釉陶及青瓷器,南山窯群在三國兩晉時,已成為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此外,江蘇鹽業也很盛行,沿海一帶分布有廣闊的鹽場。

南朝的冶鐵業以南京為中心,丹陽郡永世縣(現溧陽市)西南的鐵峴山是當時的主要鐵礦石產地,也是冶制兵器和農具的主要場所。梁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溧水縣東南蘆塘山、東破山、西南銅山等地均曾開采過銅鐵礦,並在當地冶煉,舊爐冶址至今猶存。南朝時,南京附近的石灰岩被開採用來刻制各種石獸、石柱、石碑,南京六朝石刻頗聞名,在中國當時的雕刻藝術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隋唐時代,江蘇礦業仍以開采銅、鐵為主,次為陶土、高嶺土等。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代有鐵礦產地四處,分別為彭城(現銅山縣)、六合、溧陽、上元(現南京);銅礦產地七處,即江都、六合、上元、句容、溧水、溧陽、吳縣。銅山縣利國鐵礦在此期間獲進一步開采,成為當時「地產堅金」的要地。句容縣北銅冶山(羊山)產銅、鉛,為古采區,歷代采鑄,古代采跡遍布,唐代采鑄亦興盛,有些山頭都已挖平。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吳縣西十里的銅山為古代采礦鑄錢處,此書成書時(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此處尚見有銅。1958年,在丹徒縣南西巢鳳山北坡王家莊曾挖出一塊石碑,其上銘刻著該地自隋唐至宋代礦冶史實,說明巢鳳山一帶鐵礦,自隋唐即已開采利用。南京附近江寧縣境內的伏牛山、銅井、谷里、九華山等已知銅礦區,均發現有古采坑遺跡,但具體開采年代不詳。此外,蘇州西部高嶺土礦在唐代亦已開采,用做化妝品,稱為白石脂,並成為貢品。1975年在揚州唐城遺址的爐堂內發現有煤渣,說明遠在唐朝,這里已使用煤做燃料,但其礦石來源無考。

宋代,江蘇探礦冶煉業發達,徐州已發展成全國四大鐵礦石產地之一。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利國監元豐年間,徐州鐵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利國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鐵礦場。利國地區的銅礦亦得開采,設有寶豐監,專鑄銅錢。當時,除徐州利國鐵銅礦業興盛外,六合、儀征、句容等境內鐵、銅礦仍繼續開采。據《太平寰宇紀》等史書記載,徐州的五色土、蘇州的白石脂、金壇茅山的禹餘糧、蘇州的花石、太湖的太湖石、茅山的茅山石等,在宋代均曾開采。宜興的陶土得進一步利用,紫砂陶和均陶產品問世,日常陶器亦得到發展。宋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時,派人在蕭縣(1955年劃歸安徽省)白土寨找到石炭(煤),用於取暖和冶煉業。「冶鐵作兵(器),犀利勝常」。使徐州鐵冶業進入新階段。

明代,江蘇礦業漸趨衰退。明初,徐州鐵礦仍在開采,但隨著鐵礦業中心南移,盛極一時的利國鐵礦逐漸衰落。明代宜興陶瓷業較盛,中期集中於丁山、蜀山一帶,生產的陶器不僅內銷,還外銷東南亞等地。明清時期,宜興曾取得「陶都」的稱譽。無錫自明代起,就出現了制磚、制陶等手工業。據《明史·地理志》記載,溧陽東南有鐵山、銅山,西南有鐵冶山;儀征西北有大小銅山;徐州東北有盤馬山,產鐵,又有銅礦。《大明·一統志》關於江蘇礦產有如下記載:應天府(南京)南聚寶山(雨花台側)多細瑪瑙石,東南70里有銅山,昔人采銅於此;蘇州洞庭山出太湖石,陽山產白墡(高嶺土),土人當白石脂用。明代的石刻業也很興盛,南京東郊的陽山是當時開採石料的場所,遺存的「陽山碑材」現已成為供人們參觀的古跡。明清之交,是江蘇古代發現和使用煤炭的一個重要時期。《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667》中就提到嘉靖末,江寧府五石、馬鞍山等地「鑿井出煤,取之不竭」。《天工開物》一書中也指出煤產地不僅有「燕、齊、秦、晉」,還有「吳、越」。《讀史方輿紀要》中有關江蘇礦產,尚有「江寧縣紫金山產紫金」;「溧陽縣東南產鐵」;「溧陽(縣)東南8里銅官山,昔產銅」;「溧水(縣)西南45里,有銅山,昔嘗鑄冶於此」;「蘇州府長洲縣(現吳縣)光福山西南55里,有銅坑山,晉宋間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銅」;「徐州西20里有赭土山(楚王山或同孝山)」等記載。

清代,江蘇礦業較發達,礦產地的記載也較以前詳細,一些新的礦產被開發利用。宜興的陶土礦大量開采,成為全國日用陶器重要產區之一。寧鎮地區的煤礦也普遍得到開發利用。乾隆五至七年(1740—1742)間,政府提倡辦煤礦,故當時僅「江寧府的上元縣就有煤井數十處」。但在乾隆十年,因「防匪患」,又禁開礦。以後是時開時禁。《大清·一統志》和《江南通志》中對江蘇礦產地均有記載,除與歷代重復者外,尚有「六合靈岩山產瑪瑙,稱靈岩石(雨花石)」;「蘇州城西南黿頭山產青石,有天然玲瓏者,稱花石,宋徽宗采貢,故有花石綱之說。又一種色白而濕潤,號為玉石,又胎斑者光澤可愛,可充硯石」;「鎮江府丹徒縣圌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出火石」;「漂陽縣南六十里,結都山產石煤」;「常熟縣西五十里苑山,產石堅硬,可為硯」;「宜興縣西南荊南山昔產銅,有司采之,故曰銅官(棺)」;「儀征縣西南神山產細石,五色皆具」;「通州泰興縣出硝」;「徐州府東山出花石,五色,文成竹木如繪;石岩(徐州府)郡邑(領銅山、蕭、沛、豐、碭山、宿遷、睢寧七縣及邳州)遍產」;「句容縣茅山出石墨」;「金壇縣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鍾乳」;「溧水縣琛山在縣東15里昔嘗出玉」;「吳縣穹窿山在縣西南六十里產自然銅」等。

除上述各礦業外,古代人們開采天然石料,用做修築房舍、墓穴等建築材料,利用黃土製作磚瓦等一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金屬礦用品,也有悠久歷史。但其起源年代,已無從考查。

④ 礦產資源網的發展歷程

2007年5月18日 「山西礦產資源網」正式運行!
2008年1月 與眾多機構聯合發表新聞,展會等!
2009年5月 公司入住太原王府大廈,與山西煤炭貿易公司聯手,打造山西礦產交易中心!

⑤ 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歷史

我國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舊石器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開始利用燧石、玉髓、石英、玉石等礦物和一些堅硬的石塊。稍晚,還利用粘土礦來燒制陶器,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不僅有一般的陶器,還燒制彩陶,利用玉石製作玉器,之後,開始由石器時代向銅器時代過渡。

公元前21世紀,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時期,銅器已開始使用。

到了商朝,不僅制陶業、玉雕業有了相當的發展,而且出現了青銅器製造業,並利用青銅製造工具和武器。人類進入了青銅器時代。

春秋時期,我們的祖先又學會了開采和冶煉鐵礦的技術,鐵器在農業、手工業和戰爭中獲得較為廣泛的應用。

到了戰國時期,鐵製品使用更為廣泛,社會開始向鐵器時代邁進。

從西漢時期開始,鐵器已普遍使用於生產,並開始利用煤作燃料,鋼鐵質量達到很高的水平。隋唐時代,我國礦業開發進入了繁榮時期,在全國許多地區采礦業都獲得發展。在此之後,直至1949年前的1000年間,礦業活動雖在繼續,但發展非常緩慢。1949年,全國年產煤3 243萬噸,石油12萬噸,鋼鐵15.8萬噸,有色金屬1.3萬噸,水泥產量僅66萬噸,硫酸產量4萬噸,硫鐵礦2萬噸,磷礦石1951年產2萬噸,其他非金屬礦產量也很有限。

1949年以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業獲得全面、高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使我國進入了礦業大國和能源、原材料生產大國的行列。

⑥ 礦物學發展簡史及其現狀

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創作的《山海經》,是世界上最早對礦物原料作系統描述的著作,迄今該學科已經歷了近2500年的發展。根據研究技術方法的不同,可將礦物學發展史劃分為19世紀中葉前的肉眼描述階段,19世紀中葉後的偏、反光顯微鏡研究階段,20世紀初開始的X射線結構分析和礦物成因研究階段,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階段,60年代形成的礦物物理學綜合研究階段五個階段。根據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可將礦物學的發展史劃分為20世紀前的描述礦物學階段和20世紀以來深入礦物本質和礦物成因的研究階段。

礦物學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現今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礦物材料學、環境地質學最重要的基礎學科,甚至也是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及采礦、選礦、冶金學和其他有關學科的基礎。

1.現代化分析測試技術與多學科新理論已被引入礦物學研究

從2500年前到20世紀初,礦物學研究一直限於簡易鑒定、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的描述和濕法普通化學分析,只涉及礦物外部形態、宏觀物性、主要化學組成、產狀、產地、用途和定性分類等基本方面,在整個國際礦物學界,也還處於描述礦物學階段,或處於19世紀中葉前的肉眼描述階段和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的偏、反光顯微鏡研究階段。20世紀初,發達國家已開始將X射線分析手段引入礦物研究,進入了礦物X射線結構分析和礦物成因研究的嶄新階段。20世紀30年代,國際礦物學界引進高溫高壓實驗技術和熱力學理論,開始了礦物學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階段。此後,在較短時期內又陸續引入了氣液包裹體實驗技術和溫壓地球化學理論、微束探測技術(電子探針、離子探針、激光探針、掃描電鏡、透射電鏡、同步輻射X熒光等)和晶體化學理論、其他高新技術(激光光譜、拉曼光譜、紅外光譜、質譜、穆斯堡爾譜、順磁共振譜、核磁共振譜等)和譜學理論,以及同位素研究方法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理論,形成礦物學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研究階段。通過多學科交叉,加以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配合,礦物學研究已實現了從微粒到微區,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從靜態到動態,從部分到整體,從零星分散孤立到全面系統互相聯系的飛躍。現今對礦物的認識,不僅限於宏觀形態性質等外部特徵,而且擴展到礦物內部主元素原子或離子的排列,雜質元素的賦存狀態,元素不同價態和鍵性,元素同位素及其比值,礦物色心,礦物中電荷密度的分布,礦物表面性質,礦物的流體包裹體中游離的H和O,礦物的晶格缺陷,礦物的流變特性,礦物對聲、光、電、磁、熱的相互轉換以及礦物與元素之間在吸附、催化、擴散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礦物形成演化的內外條件的實驗、模擬、計算、分析及有關成果在地質理論探討、礦產資源尋找、寶玉石加工、礦物材料研製、環境監控等多方面的應用研究也逐步得到加強。應當承認,在20世紀早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政治形態嚴重妨礙了我國礦物學的發展,新中國的誕生和生產力的大發展才使得我國礦物學有可能引入現代化的分析測試技術並與多學科新理論相融合,從而使我國礦物學在20世紀末期進入與國際礦物學基本同步發展的階段。

2.多學科融合與人類生產生活實踐推動礦物學分支學科蓬勃發展

唯物主義最核心的觀點是存在決定意識。任何科學門類的發生發展都是與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相適應的。20世紀中葉以前,國際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礦產資源匱乏,因此為找礦服務就成為礦物學研究的首要任務。20世紀後半葉,礦物分析測試技術日漸多樣化和現代化,礦物學包容了大量其他學科的新思想和新理論,人們對自身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關注日益加強,礦物學的資源屬性發生了明顯的分化,最引人注目的是派生了或突出了礦物的環境屬性和美學屬性。在與多學科融合及人類生產生活實踐的推動下,礦物學發展到今天,已形成眾多學科分支,其中有些分支是20世紀的產物,如成因礦物學、礦物晶體化學、礦物物理學、包裹體礦物學和實驗礦物學,而有些則是19世紀的繼續與發展;有些已形成系統的、理論和研究技術方法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如礦物形態學、系統礦物學、礦物晶體化學、成因礦物學、礦物物理學、礦床礦物學、包裹體礦物學、找礦礦物學和寶玉石礦物學,而有些則尚無系統的、完備的理論和研究技術方法,但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起重大作用,因而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如環境礦物學、表面礦物學、納米礦物學、礦物材料學、實驗礦物學等。因此,當代中國的礦物學是包容眾多分支的學科大系,各分支可分屬礦物史學、描述礦物學、理論礦物學和應用礦物學四大板塊,其中礦物晶體化學、礦物物理學和成因礦物學是現代礦物學的主要理論支柱。

1998年,陳光遠先生將俄羅斯學者對礦物與生命起源關系的研究稱為生命礦物學。筆者建議將生命物質(包括微生物、宏觀動植物、人體)與礦物質相互作用統一納入生命礦物學的范疇加以研究,因此生命礦物學部分地包括醫葯礦物學、生物礦物學、農(林)業礦物學和環境礦物學的內容,是國內外很有發展前景的學科。

⑦ 歷史上礦產資源開發的三種模式

縱觀國內外礦業發展的歷史,可以概括出礦產資源開發的三種模式。

(1)「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模式: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在礦產資源開發方面,普遍經歷了「先污染,後治理」的過程,礦業開發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公害。如19世紀末期,美國田納西州煉銅廠位於戈斯特鎮,由於廢氣污染,致使周圍山上的樹木逐漸枯萎死亡,銅礦排出的廢水使河水污染、魚群滅絕,鎮上居民逐漸離去,最終銅礦倒閉,成為一片廢墟。日本富山縣神通川下游地區因20世紀50年代鋅冶煉廠排出含鎘廢水,誘發了著名的富山骨痛病事件,導致骨癌病患者超過280人,死亡43人。美國西部濫抽地下水、開採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及其他礦產資源,引起地層壓實收縮,一些地區出現大面積的地面沉降現象。深刻的歷史教訓、沉重的環境代價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當時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企業追求最大限度利潤,加之當時政府環境意識淡薄等,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來經濟發展。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礦業開發也基本沿襲著這一礦業發展模式,這就是今天國有老礦山普遍存在較嚴重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歷史原因。

(2)嚴格環境限制條件下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這是一種後工業化時代的礦業發展模式,雖有效地保護了環境,但卻在某些方面制約著礦業的發展,使得礦業市場出現低迷蕭條。某些發達國家,為了國家國防安全和礦產安全,採取了嚴格限制礦業發展的政策。用開發海外礦產資源來提供國內需要,同時將環境破壞轉嫁給其他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思想提出之後,礦產資源合理開發與環境保護問題,已被世界各國所重視。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體制不同,決定著世界各國礦產資源保護程度和政策的差異。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以美國為代表,生產水平較高,礦業立法較早,為了本國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現階段礦業開發不僅僅限於國內,通過資本輸出開發國外礦產資源。這樣既獲得了高額礦業利潤,又儲存了國內礦產資源,同時又轉移了因礦業開發帶來的環境地質問題。目前,我國加大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也開始重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但是由於受國情限制和為保證國家礦產安全,「嚴格環境條件下的礦業開發」並不適合現階段我國國情。

(3)綠色礦業:「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是我國現階段礦產資源開發的原則,即走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與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綠色礦業之路,是合理解決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主要矛盾、實現動態條件下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目標的必由之路。

⑧ 銅礦的開發歷史

自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以後,青銅被廣泛地用於鑄造鍾鼎禮樂之器,如中國的稀世之寶--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就是用青銅製成的。銅礦石被稱為「人類文明的使者」。 銅在地殼中的含量只有十萬分之七,可是在四千多年前的先人就使用了,這是因為銅礦床所在的地表往往存在一些純度達99%以上的紫紅色自然銅(又叫紅銅)。它質軟,富有延展性,稍加敲打即可加工成工具和生活用品。 商代銅器--龍虎石尊銅礦上部的氧化帶中,還常見一種綠得惹人喜愛的孔雀石。孔雀石因其色彩像孔雀的羽毛而得名。它多呈塊狀、鍾乳狀、皮殼狀及同心條帶狀。用孔雀石製成的 綠色顏料稱為石綠,又叫石錄。孔雀石別號叫「銅綠」,它還是找礦的標志。1957年,地質隊員來到湖北省大冶銅綠山普查找礦,通過勘探,發現銅綠山是一個大型銅、鐵、金、銀 、鈷綜合礦床。
南美洲的智利,號稱「銅礦之國」。那裡有個大銅礦,也是外國人根據孔雀石發現的,那是18世紀末葉的一個趣聞。當時,智利還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統治下。一次,有個西班牙的中尉軍官,因負債累累而逃往阿根廷去躲債。他取道智利首都聖地亞哥以南50英里的卡佳波爾山谷,登上1600米高的安第斯山時,無意中發現山石上有許多翠綠色的銅綠。他的文化素養使他認識到這是找銅的「礦苗」,於是帶著礦石標本去報礦。後經勘查證實,這是一個大型富銅礦。這座銅礦特命名為「特尼恩特」(西班牙文意為「中尉」)。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開采銅礦,年產銅錠30萬噸。

閱讀全文

與礦業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