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對農民歷史發展

對農民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3 19:46:20

『壹』 思考農民運動對歷史發展推動的作用隋朝

想了解隋朝的農民運動,請先從大運河的開鑿修建上下手。

『貳』 農民的歷史演化

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立政權以後,隨著農村土地改革計劃的完成,農村居民均獲得土地,這時農民演變為「自耕農」,但維持的時間極短;隨著合作化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自耕農」的身份很快由來得極快的「農業合作社社員」變為「人民公社社員」,「社員」的身份直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施的1984年。
隨著人民公社制度的解體,農村居民開始實際上重新擁有土地,即理論上的「包產到戶」,農民開始完全擁有土地的經營權。過去的以糧食生產為主的集體經濟轉為農戶自主經營的私營經濟。農村由過去的種植業為主轉向多種產業,鄉鎮企業(1990年代以後基本上全部轉化為私人企業即「民營企業」)獲得較快發展。至此,按照農業生產結構變化和就業途經,農民群體開始演化。
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亦工亦農的群體,多為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即被雇於在當地企業,同時兼顧家庭農業生產。主要集中在工商業發達地區,如沿海地區、內陸地區的城郊和集鎮。
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入城市,其身份在各個時期有不同的稱呼,如「民工」、「農民工」;這部分人由於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的制約,除非與所在當地的人聯姻以外,直至2005年,均為不能紮根當地的外地人(外省人),除非推出戶籍法並給予每個公民自由選擇戶籍的權利。這點,比美國政府對中國農民移入限制還要苛刻。
商品經濟開始紮根農民的思想和行動之中,農村普遍存在僱傭和被僱傭關系。隨著產業分工和發展,一部分農村家庭開始經營小型「家庭農場」,產業由之前的以糧食生產為主轉向其他領域,如花卉、水果、經濟林木等種植業領域,城郊地區很多家庭作坊經濟體開始大量涌現,很多成為漁業、畜牧業「養殖戶」,沿海地區由單個家庭或多個農戶聯合經營、公司化經營的各種規模的海洋水產養殖場大量出現。自1980年開始各種私人經營的便利店、商店、飯館遍布城鄉地區,城市、農村原來身份為農民涉足現代產業的各個領域,到1990年代,農村地區農戶家庭之間開始普遍出現短期的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農戶或家庭的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經營、各項家庭建設(表現為農民建房)由以前的「互幫互助」轉化為僱傭關系。在同一時段、同一區域,每個農民即可是僱傭者、又可為同時僱傭者(彼此僱工)。農村居民壯年勞動力在農忙時節經營或幫助經營家庭農業生產,農閑時節進城務工,加入產業大軍的行業。
自1980年以後,農民根據其產業重點,被冠以各種稱呼。
糧農,指以糧食生產為主導的農民(農戶)、生產組織。
果農,指以水果種植為主的農戶、生產組織,有瓜農、桃農等。
菜農,指以蔬菜種植為主的農戶。花農指以種植花卉為主的農戶。
棉農,以棉花種植為主的農戶、生產組織,主要集中在新疆和其他棉花產區。自2000年以後,從四川、甘肅和河南大量湧入新疆採摘棉花的務工農民,被媒體「名不副實」稱為「棉農」,其運載專列被稱為「棉農專列」,最多也是「季節棉農」;這些人被新疆當地稱之為「摘棉工」。
養殖戶,指以畜牧業和水產養殖為主的家庭,包括漁民牧民。
專業戶,1980年代大陸用語,多指農村地區生產規模比一般的家庭大,而且具有生產特色的家庭生產單位。如「運輸專業戶」,家庭收入來源以運輸為主,兼顧傳統糧食種植,收入大大高出當時的一般農戶,當時至少可以高出幾倍。
也有一些出身農民家庭的人因為干農活不能養家糊口或者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選擇流動到中國其他地方定居或打工,以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最多這類人,這類人以前被稱為「農民工」,為避歧視,多以「新公民」代之。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推進農業現代化被列為目標之一。在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牛盾看來,減少農民數量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他說:我們是「小農經濟」,必須正視這個現實,我們現在還有一半人在農村,約六七億人,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農民群體,那怎麼解決?必須要實現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個人認為,最簡潔的表述就是我們把中國的農民數量減下來,至少減到20%以下。當我們減到10%的時候,我們的農業現代化就成功了。

『叄』 農民在中國近代史中的作用是什麼

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

1947年,毛澤東總結革命實踐經驗,指出:「全黨必須明白,土地制度的徹底改革,是現階段中國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

正是基於對農民問題的正確認識,毛澤東將中國農民問題的解決與中國革命的出路結合起來,將中國農民的翻身解放與中國社會的變革聯系起來。他為中國農民開創了一條通向翻身解放的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

他把農村視為革命的主戰場,把土地問題作為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把中國農民當作中國革命的主力軍,領導農民去推翻不能解決中國農民問題的國民黨反動政權和鏟除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對農民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農民在中國近代史中的作用體現:

中國革命說到底是解放農民,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堅實基礎。

須知中國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中國的社會主要由農民組成。在這樣的國家裡,進行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義的是解決農民問題。

所謂人民大眾,最主要的部分是農民。所謂人民戰爭就是農民戰爭,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民主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

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

中國革命說到底是解放農民。毛澤東的理論說到底也基本上是組織農民、武裝農民、宣傳農民、解放農民的理論。

『肆』 農民起義是否推動了歷史進步

比較純粹意義上的農民起義,都是緣於沒飯吃活不下去而致的自下專而上的起義,是封建社會階屬級矛盾到了無以調和時出現的群眾暴動.農民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從陳勝吳廣起義,到黃巢黃巾起義,從李自成起義,到太平天國運動,無不貫徹一個樸素的中心思想:均貧富,等貴賤,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所以農民起義首先就其性質而言是無可厚非的。
就農民起義所造成的客觀效果而言,大致有兩方面:一方面,農民起義造成的破壞是巨大的。由於農民起義其組成成員的水平較低,沒有明確的較高的政治綱領,組織紀律渙散,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泛濫,客觀上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倒退,甚至直接造成起義組織成員外的農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另一方面,農民起義直接打擊了封建統治階層,動搖了其政權基礎,打破了舊的社會統治結構,迫使統治階級作出妥協,促進了社會的改良改革與進步。就一朝一時來看,農民起義的負面意義大於正面意義;但就整個歷史發展來看,正是農民起義推動了整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其作用遠大於封建社會貴族階層輪番上台所致的王朝更替。如果沒有農民起義,可能我們今天還處於封建王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農民起義的利大於弊,說農民起義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是完全正確的。

『伍』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戰爭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1、農抄民階級本身的局限性,這個階級雖然比較勤勞,但不能代表也不能創造先進生產力,

即使起義成功建立王朝,也不能真正的代表農民階級的利益,有可能更加腐朽,從而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就更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說農民戰爭也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人員傷亡較為嚴重。古今戰爭都是這樣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誰都不知道下一秒能存活

3、物資損耗可怕,糧食和錢財是戰爭的基礎,即使是獲勝方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4、戰爭後遺症,給人民造成的心理恐懼。在戰爭中誰都不知道下一秒能存活,所以人心最丑惡的一面充分暴露

5、城市的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阿房宮一把大火就沒了……

『陸』 農民工對於歷史的進程起到的哪些作用

1. 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是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這個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業化、城市化,在近代以來,已經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被驗證並加以推崇,已經成為一個現代過國家發展不可逆轉的過程.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無論是近代的美國還是法國,亦或日本、英國,都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中國的暫時落後恰恰從反面說明沒有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工業化發展以及伴隨其發展的城市化發展,就沒有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也就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進而導致落後.而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區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活動、商業活動已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這種聚集於發展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也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一體發展的直接表現.所以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工業化發展是與城市化發展緊密相連.
2. 從現實中看,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出路問題是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城鎮化不是把農村建造成為城鎮,我國許多邊遠地區的農村,很不適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難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城鎮化,只有把農村人口吸納到城鎮,提升城鎮的人氣指數,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健全城鎮的社會功能,進而克服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弊端,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3. 妥善處理好農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這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城市不可能獨立於農村獨自享受現代文明,就像一個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誠然,城市裡有富餘勞動力存在,失業人口存在,但與此同時城裡也有很多工作崗位,城裡人不願意干或干不好,農村勞動力來,卻能找到相應的崗位;從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應的服務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隨著各大城市的的發展,以及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推力與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一些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人口向城市中的二、三產業集聚,促進城市化發展.如此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雙贏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之呢?
4.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社會生產力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是支撐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而人,是最寶貴的生產力,這是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棄之不用,那無異就是犯罪.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好是此發展間隙的有益補充,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城市化過程中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
5. 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否則城市的城市化發展就成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誠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之初,的確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從國家近年來實施宏觀調整措施上來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源於網路分享。。。。。。

『柒』 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在我國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

1.統治政策的調整:
(1)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2)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賦稅和徭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最終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
(3)文景之治:漢高祖和他的後繼者漢文帝和漢景帝等,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並且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史稱「文景之治」。
(4)貞觀之治:唐太宗從隋末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唐太宗統治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5)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6)元朝的農業:元世祖重視農業,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北方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2.農作物推廣和引進:
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商周時期種植「五穀」;漢代北方種植小麥,南方種植水稻,並從西域引進苜蓿等作物;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種,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北宋時期從越南引進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棉花的種植由兩廣和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明朝從國外引進玉米、甘薯、花生、馬鈴薯和向日葵等農作物,在我國開始推廣種植。
3.勞動工具: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商周時期用木、石、骨、蚌耕地(少量青銅農具);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開始出現;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廣泛使用(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漢朝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唐朝時發明了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4.水利工程:
戰國時期,秦國李冰修築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秦朝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灕水;西漢漢武帝親自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隋煬帝時開通了京杭大運河;元朝為了把南方的糧食運往北方,開通了會通河和通會河。
5.江南地區的開發:
我國南方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農作物生長;自從東漢末年以來,北方人為逃避戰亂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再加上南方相對北方戰亂較少,使得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為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礎。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由北方移到南方,其中太湖流域成為全國著名的糧倉,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閱讀全文

與對農民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