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美國工業發展歷史

美國工業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7 18:55:03

1. 美國的發展歷史

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舊稱花旗國)的簡稱,它是北美的一個帶有民主、分權、制衡為傳統的聯邦共和國。
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灣.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僅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屬熱帶。飛地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至70度之間,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另一塊飛地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區。但由於美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氣候差異較大。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76年英屬的13塊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宣言。自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後,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美國已經在經濟、政治以及軍事實力各方面都超越了它以前的宗主國和其他任何國家。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美國1979年1月1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一方面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另一方面又根據《台灣關系法》,維持與台灣的非正式關系。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宣布脫離英國獨立以及1789年美國憲法的制訂之後,美國成為一個聯邦共和國,並且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的民主國家。從19世紀初開始,美國開始從北美大陸東部最初的十三州逐漸向中部和西部發展,美國本土面積日益增大。同時,美國在海外也有多處領地。其後美國歷史上的兩個重大事件是南北戰爭(1861年~1865年)和大蕭條(1930年代)。
北美洲的原住民在大約西元前9000年到前48000年這段期間來到北美洲,並且掌控了這塊地區,一直到17世紀初期歐洲殖民者來到此地為止。
1493年—1779年美利堅殖民地的歷史中有與北美原住民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了像奴隸和契約化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
1776年—1789年這段期間美國在對英國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贏得了勝利,並且以北美十三州建立起了美利堅合眾國。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買案(Louisiana
Purchase)讓農民得以使用重要的密西西比河水路,把法國勢力從美國西部邊界移除,並且提供美國農人一塊廣大的土地。
幾個星期以後,英國和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之間開戰了。美國當時的收入仰賴向歐洲輸出農產品,因此試圖同時對兩個戰爭中的強權出口食物和原料,以及在它們與它們的加勒比海殖民地之間運輸產品來獲利。當這個行為對兩個戰爭國有利的時候,它們便會准許,然而當這個行為無利於他們的時候便予以反對。
當1805年法國海軍在特拉佛爾嘉戰役(Battle
of
Trafalgar)中被摧毀後,英國希望斷絕法國的海外貿易紐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復美國的貿易行為,英國於是對美國海岸實施了封鎖。
接下來的四年,在美國歷史上是最陰暗的,國家為自己流淚,奴隸制度和各州權力的爭斗。日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北部各州擊敗了以種植園農業為主的南部各州。但是雙方共600,000至700,000的美國人犧牲,賓且許多南方土地被毀壞。不過最後,無論如何,奴隸制還是被廢黜了,美國也開始了緩慢的重建。

2. 美國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晉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為英國殖民地,後因種種因素逐漸興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但是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產生了裂痕,英國繼續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不滿。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美國正式誕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 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最終是北方領導的資產階級獲勝統一全國。
1865年開始了重建時期,逐步廢除奴隸制,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標志著民主重建的結束。
後來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經濟實力大增,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戰開始後和蘇聯平分天下。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年美國經濟情況仍較平穩。
進入90年代,美國計算機產業發展迅速,並帶動全球的高科技信息產業,開拓了新一代的產業革命。

3. 求~~美國工業發展史

幾百年的工業史,方寸之間怎能就容納?

4. 美國製造業歷史

第一章:美國的製造業

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之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傳道書

1.1
引言

本書的一個基本前提是:
若想實施有效的管理,
你必須先理解你管理的對象。
但製造系
統是一個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
1
來看的復雜實體集,其中的許多視角的確產生了合理的管
理理論,
但是有一個視角是最最重要的,
它提供了將其它所有角度組織到一起的框架,
這就
是歷史的角度。

歷史感對於製造經理之所以是根本性的基礎有兩個原因。
第一,
在製造業,
和各行各業
中一樣,
對一個想法或者說概念的終極檢驗就是時間的檢驗。
盡管短期的成功可能是由於運
氣或者外部環境的因素,但是我們判斷一個概念具有持久價值那就必須以長遠的眼光來看。
第二,
因為實現商業成功的條件總是隨著時間而改變,
對管理者來說關鍵是做決策的時候要
有面向未來的發展意識。

美國製造業的歷史,
從弱小的殖民地崛起開始,
發展到二十世紀中葉不爭的全球領導地
位,
又經歷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數次衰退期,
隨後進入九十年代復雜的全球環
境下的再次振興,
這是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
遺憾的是,
在本書中我們沒
有足夠的空間,
也沒有這方面的專長來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介紹。
然而,
我們側重於結合
本書後面章節的重要主題來重點闡述一些主要事件和趨勢。
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對這些歷史事
件感興趣從而自己去尋找更多相關的資料。
以下參考三個人的著作是我們寫這部分內容的出
發點。

(1987)
從管理角度提供了一個出色的全局性概覽。
伯欽在美利堅人三部曲》
(1958,1965,1973)中對文化背景下的美國商業提供了許多頗具有可讀性的深刻觀點。
(14|15)錢德勒(1977,1990)高度評價了發生在美國、英國和德國的大范圍
管理革命。以下我們整理了這些成果以及相關的內容。

1.2
美國經驗

在許多方面,
美國的開始都像是一張干凈的白紙。
一塊廣闊的、
高度開放的大陸為美國
的發展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資源和無盡的機遇。
沒有舊世界傳統的枷鎖,
美國人可以自由的書
寫他們自己的規則。政府、法律、文化習俗和社會風俗,這些作為美國人自己選擇的結果,
都是偉大的美國經驗的組成部分。

很自然的,這些選擇反映出他們的時代背景。
1776
年,反君主制情緒在新舊兩個世界

1

比如說,對於一個機械工程師而言,製造系統是一系列改變物料的物理操作;對於一個運作經理,它是
一個產品流的大物流網路;對於一個組織行為專家,它是一個由擁有共有觀念的人組成的社區;對於一個
會計,它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現金流的集合,諸如此類。

1
同時蔓延,它即將點燃法國大革命。這時候美國選擇了民主制度的道路。
1776
年,蘇格蘭
人亞當·斯密(1723~1790)在他的《國富論》中預言了舊重商主義制度的結束和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開始。在這本書里,他清楚的闡述了勞動分工的益處和資本主義的「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2
美國人選擇了自由市場體系。同樣在
1776年,詹姆斯·瓦特(1736~1819)在英
國賣掉了他的第一台蒸汽發動機,第一次工業革命旋即開始。美國非常歡迎新的工廠系統,
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製造方式,並且最終率先在交通和通信方面實現突破,引發了第二次工
業革命。在1776年,當時英國普通法是文明世界的標准。美國借鑒傳統,借用了羅馬法和《拿破崙法典》
3
立刻成為了全世界打官司最頻繁的國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美國人不會胡亂發明新的革命性的概念,而是從舊世界借、甚至偷過來,再將它們適用於新世界。因為新世界的需要不同,或者說因為他們沒有受到舊世界習慣和傳統的束縛,更坦率的說,因為他們天真,
所以最後建立的社會和經濟制度是地地道道美國式的。

美國曾創造了自己,
這個不爭的事實造就了美國的國民性。
與舊世界那些早在建立國家
之前就已經具有獨立民族精神的國家不同,
美利堅合眾國是一個由許許多多不具備共同意識
的殖民者們建立起來的國家。
因此,
美國人積極的尋找一種認同性,
這種認同性表現為文化
象徵。
而最有力又最獨特的美國文化符號那就是一個獨自在邊疆尋求自由的個人主義者。

孕育了
Davy Crockett

Mike Fink
狂野的傳奇故事,也造就了林肯這樣的被稱為
rail splitter
總統的民族符號。
即使開拓邊疆的時代已經遠去,
拓荒者們的神話卻依然存活在關於西部牛
仔、牧場主、槍手、礦工的文學作品以及鏡頭里。

在之後的年代裡,
拓荒者的神話逐漸演變為創造者的神話,
這種趨勢根植於本傑明·

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和拉爾夫·華度·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的雜文所展現的新教工作倫理的沃土中。這個神話在十九世紀成功的實業家當
中造就了一批英雄人物
(如,
卡內基

Carnegie


洛克菲勒

Rockefeller


摩根

Morgan



也為
19
世紀
80
年代那些純粹追求財富的企業殺手
corporate raiders
提供了文化基礎。

16|17

那些用來指代「貪婪的十年」中企業接管游戲的玩家的詞語,如
槍手、白衣騎士、宇宙霸主
等,它們的出現絕非偶然。而市場營銷和金融在美國的商學院里始終都比運營管理更流行,
這也是有其原因的。
我們似乎總是覺得在金融和市場營銷上可以大顯身手,
可以開始一場大
膽的冒險,
或者拿出一項令人激動的新產品;
而在運營管理上彷彿就只能在成本上剩下幾毛
錢,也許這是必要的,但卻一點也不令人興奮。關注細節或許是歐洲人和日本人的天性,因
為他們那裡的資源匱乏長久以來就是生活的現實,而這些在牛仔的土地上自然是不受重視
的。

第三種滲透到美國認同性中的文化力量那就是對於
科學方法
從根本上的信仰。
從啟蒙運
動時期就已開始,而在美國則是以富蘭克林(
Franklin
)的大眾科學以及之後的惠特尼

Whitney

、貝爾(
Bell

、伊士曼(
Eastman
)和愛迪生(
Edison
)等人實用主義的發明為
標志,美國人一向奉行理性的、還原主義的、解析的科學方法。美國第一個獨創的管理體系
就是
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4


用數字進行管理

的概念深深紮根於我們偏好
於外科學(
things scientific
)的文化中。

科學家們所鍾愛的
還原主義方法(rectionist method)
就是通過將一個完整的系統
分解,
化整為零,
然後逐個研究各個部分來分析這個系統。
這是科學管理最基本的一個信條。
科學管理就是致力於將工作分解成為一項項特定的任務,
通過提高每項具體任務的效率來提

2

絕非偶然的是,作為與資本主義最為緊密相聯的一個人,亨利·福特繼斯密
150
年之後也寫了一本書,
它的最後第二章的標題是「國家的財富」


3

世界上
2/3
的律師在美國從業,在這里,對應每
100
個工程師就有
1000
個律師。而另一方面的日本,對
應於每
100
個律師有
1000
個工程師。
(萊姆
1988

11


4

實際上它的創立者,弗雷德里克·W.·泰勒自己將其稱為「任務管理」或「泰勒制」

2
XJTU-IE 2007.9-2008.9 M: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高整體的效率。
當今的工業工程師和運營管理研究者仍然專注於使用這種方法。
這也是科學
管理運動的一項產物。

盡管還原主義對於分析復雜系統可能會是一個極其有效的典範——當然西方科學通過
這種方法獲得了許多次成功,
但這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事實上,
在工業領域中學術研究和
現實實踐的差距往往很大,
太過於關注獨立的組成部分會導致缺乏從全局系統的角度考慮問
題。

與西方的還原主義相反,
遙遠的東方社會似乎保持著一種
全面的
(holistic)
或者說

統的(systems)
角度。在這種方法中,對於獨立的組成部分,往往更多的通過它們和其它
子系統的關系來看,並且重視系統的全局目標。這種系統觀點無疑影響了日本的准時製造

JIT
)系統的發展,這一點我們會在第四章更深入地討論。

還原主義與全面觀點之間的區別可以從美國人和日本人對於製造運營的生產准備時間
問題的不同反應而清楚地看出來。
准備時間是將一台機器從生產一種產品切換到生產另一種
產品所需要花費的時間。
數十年來,
美國的工業工程或者運營管理的研究文獻中一直把准備
時間作為約束,導致了發展出各種復雜數學模型來確定「最優」批量,以平衡切換成本和庫
存持有成本。
這種觀點從還原主義的角度來看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為在這種觀點下准備時間
對於我們所研究的子系統來說是給定的。
相反,
日本人更加全面地看待製造系統,
認為准備
時間不是給定的,而是可以降低的。不僅如此,從系統觀點來看,降低准備成本很顯然是非
常有價值的。巧妙地使用制具、夾具和循環外准備,諸如此類被稱為
一分鍾換模(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或者SMED

Shingo

1985
)的手法,使得一些日本工廠相對於美
國工廠而言得以顯著的縮短准備時間。

16|17
)尤其是,使得日本的汽車工業成為了世界上
最具生產力的典範。這些工廠相對於他們的美國對手而言變得更易於管理,也更有柔性。

當然,
日本人的系統同樣存在弱點。
它的錯綜復雜的定價和分銷系統使得日本的電子產
品在紐約比在東京賣得還便宜。
競爭被傳統的企業網路嚴格限制了,
這個企業網排斥新的進
入者,
導致了惡性的投資。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高額利潤撞上了被過度高估價值的股票和實際
財產。
當九十年代泡沫破裂的時候,
日本發現自己陷入了長期的衰退,
加劇了沖擊整個環太
平洋圈的「亞洲金融危機」
。但是在許多行業,日本工人仍然是非常高效的,他們的投資回
報率很高,而個人負債又很低。這些良好的經濟基礎很可能使得日本在進入
21
世紀之後仍
然會是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力來源。

5. 求美國經濟重工業發展歷史。詳細點。

自然經濟與小農經濟的聯系與區別
兩個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自然經濟的最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同商品經濟相對立;小農經濟的最本質屬性是農業經營規模狹小,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步加強了與市場的聯系。
兩者具體的區別如下:
1.
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不是小農經濟而是自然經濟。因為,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生產工具原始落後,農耕使用集體勞動,不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所以不是小農經濟。但由於他們的生產主要是自給自足,所以是自然經濟。
2.
中國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等於自然經濟(因為在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兩者出現了交集。),並延續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加深和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而解體。
3.
中國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小農經濟,它們並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們生產的產品主要不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場相聯系。由於它經營規模小,故叫小農經濟。1956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農經濟被農業合作社所代替。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生產規模和分戶經營看,中國的農民仍然以小規模的一家一戶進行經營和生活,本質上仍然屬於小農經濟。但其性質不同於以往的小農經濟。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開放後所形成的小農經濟,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的小農經濟。它和傳統意義上處於封閉狀態的小農經濟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6. 美國製造業的發展史,誰知道

美國旅遊 美國人民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 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 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 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 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
17世紀以前, 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 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 這里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 而其中最主要為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 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 幾經協商與改革, 聯邦體制的美國, 於法國大革命前夕, 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 這些移民使她迅速地成長. 美國人口, 在1776 年只有300萬人, 而現在則超過2億. 在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 新的生存空間, 也跟著不斷開拓, 而方向則由東向西, 拓疆的先驅們不但從事農耕畜牧, 也尋找礦產及其它資源. 到了20世紀,美國不但已成為世界強國, 並且也是科學、技術、醫葯及軍事力量的先進國家.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回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16)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戰後的10年間, 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 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 據1929年統計, 居城 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 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 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 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 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 二為新技術的帶 動. 雖然經濟成長很快, 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 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1960年以來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 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 經濟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 則仍不斷膨脹;從 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 繼續增加, 1970年, 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 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 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 此外, 由於工業的發展, 人口的集中, 60年代後期, 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 70年代初期, 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 是大恐慌以來, 最嚴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7. 美國發展史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為英國殖民地,後因種種因素逐漸興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但是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產生了裂痕,英國繼續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不滿。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美國正式誕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最終是北方領導的資產階級獲勝統一全國。

1865年開始了重建時期,逐步廢除奴隸制,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標志著民主重建的結束。

後來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經濟實力大增,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戰開始後和蘇聯平分天下。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7)美國工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美國是美洲第二大的國家,領土包括美國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面積937261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約17萬平方公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面積為963萬平方公里,如果只計陸地面積,美國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在加拿大之前。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地勢西高東低。東海岸沿海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南寬北窄,一直延伸到新澤西州,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和新罕布希爾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為止。

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是美國中央大平原,地勢相對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也位於這里。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落基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4270米。西海岸地區有內華達山脈和海岸山脈。以前落基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現在只剩下一個區域(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

8. 美國經濟發展史大概是怎樣的

1607到1753年是屬於殖民期,經濟很不發達;1754到1783年是美國的獨立運動時期,當時經過了波士頓茶事件、列剋星敦槍聲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經濟開始獨立。

1850到1869年美國南北戰爭,此時美國北部屬於城市化進程中,經濟發展迅速,南部還是奴隸制庄園管理,經濟相對落後許多,統一全國後,經濟步入一體化。

1870到1929改革時期,其中一戰後經歷了柯立芝繁榮,1929到1932經濟危機,1933開始羅斯福新政,此後至二戰一直處於復甦階段。

二戰後美國經濟一躍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龍頭老大,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現在美國經濟地位不變,卻因西歐一體化和日本崛起,世界經濟開始有了多級分化。

(8)美國工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石油危機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至這段時期仍未停止。其間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一連串的太空競賽,蘇聯派出了世界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國則派太空人首次登陸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發戰爭,北越與南越開戰,美國為阻止蘇聯和共產勢力擴張,毅

美國參與的越戰中的畫面。

然介入越戰。其間美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最終北越統一了越南,美國的企圖未能實現。

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歷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3年10月以色列與中東一系列國家關系惡化,觸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1974年美國還要派發汽油定量配給票。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在這段期間就下降了4.7%。

過了數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蘇聯。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9. 簡要說明近代美國工業化的歷程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矛,但財富相對集中,與西歐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這種差距是因為相對而言更高的經濟自由所產生的。不過,如同基尼系數顯示的,美國的家庭平均收入仍遠高於絕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而且在聯合國發表的《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當中的美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美國最窮的20%的人的人類發展指數也與自稱「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共產主義國家古巴的人類發展指數相同。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10. 美國的發展史

殖民時期以前
在四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到達他認為的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3,000萬,其中有大約20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
費城獨立廳: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於此簽訂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傾銷。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點燃戰火;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爭初期的不利的態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組成新政府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活。
南北戰爭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
在戰後的10年間,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據1929年統計,居城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二為新技術的帶動。雖然經濟成長很快,但是基礎不穩。
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冷戰結束
1963年馬丁·路德·金演說《我有一個夢想》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仍舊是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閱讀全文

與美國工業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