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技術革命發展歷史

技術革命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7 18:48:56

Ⅰ 說說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哪5次信息技術革命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時間:後巴別版塔權時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第五是計算機與互聯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

Ⅱ 簡述全球歷史發展中的幾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統稱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200多年前,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一次意義重大的革命.這場革命就是產業革命.產業革命也叫工業革命,指資本主義的機器大生產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它既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18世紀中葉,產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1733年,一個叫凱伊的機械師發明了一種能大大提高織布速度的裝置—飛梭.為增加棉紗產量,1764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紡紗機(即"珍妮紡紗機"),把紡紗工效提高了很多倍.1769年,阿克賴特製成水力紡紗機.1779年,克朗普頓結合以上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完成了紡紗環節的革新.1785年,卡特賴特發明水力織布機,提高織布工效40倍.1771年和1791年,英國率先突破手工場的規模,分別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水力棉紡廠和織布廠.
隨著機器的大量發明和使用,機器的動力問題也迫切需要解決.人力和畜力早已被淘汰,水力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需要一種方便,實用,大功率的發動機.1782年,瓦特製成了改良蒸汽機,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大大加快了產業革命的進程.各種各樣以蒸汽為動力的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機器的製造,又增加了對金屬原料的需求,這就促成了冶金和采礦業的繁榮.機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生產出來的產品堆積如山需要及時運出,同時還要及時運進原料,這又給交通運輸提出了要求.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製造輪船;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製造火車機車,實現了運輸行業的突破.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完成了產業革命.同時,比利時,法國,美國,德國,俄國等地的產業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些國家的產業革命在19世紀內完成.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末進入產業革命時期,到20世紀初,也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使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提高.它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對人類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產業革命的勝利和生產的大發展,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制,顯示出在上升時期的歷史進步性.
第二次技術革命
在現代社會,電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能源.無論是生產勞動還是日常生活,電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感謝第二次技術革命,是這次革命把人類從蒸汽時代帶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技術革命是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世界科學技術領域的一場重大變革.雖然它稱為第二次技術革命,但它決不是第一次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簡單延續,而是有著新的含義.它是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的.從19世紀60年代起,一系列電氣發明相繼出現.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電力開始被用來帶動機器,成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話,電焊,電鑽,電車,電報等相繼出現.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明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創建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結成網路.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不僅為工業提供了方便而廉價的新動力,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
內燃機的發明是這一時期的又一大重要成就.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又製造出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它具有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的特點,可以作為交通工具的發動機.1897年另一名德國工程師狄塞爾發明了一種結構更簡單,燃料更便宜的內燃機——柴油機,它非常適用於重型運輸工具.內燃機的發明在交通運輸領域引起了革命性的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發動機的交通工具如汽車,遠洋輪船,飛機,拖拉機以及軍用裝甲車,坦克等也陸續出現.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1870年世界石油產量只有80萬噸,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萬噸.
化學工業的建立也是19世紀晚期的一項重大突破.在無機化學方面,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有機化學工業也有發展,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學產品.當時還採用化學方法合成物質.1884年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後來人們開始生產人造絲.炸葯也是這階段化學工業的一大成就.1867年諾貝爾發明炸葯,80年代又改進了製造無煙火葯的技術並在軍事上廣泛應用.
第二次技術革命實現了科學與技術的真正結合,而且從一開始就超出一國的范圍,具有地域廣泛的特點,發展進程極為迅速.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為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准備了條件,還在生產和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變革.
第三次技術革命
1969年7月21日,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天.在這一天,美國宇航員阿
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表面.他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的確是人類在征服宇宙方面的一個劃時代的重大突破,它是第三次技術革命最重大的成果.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領域的重大革命.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這次技術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也極大地刺激了美國.1958年,美國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但1959年蘇聯就取得了一項新成就:她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正在美國人瞠目結舌之時,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美國不甘落後,開始了60年代規模龐大的登月計劃,終於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3種特長,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1970年以來,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成果還表現為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1945年美國成功地試制原子彈後,1949年蘇聯也試爆原子彈成功.1952年美國又試製成功氫彈.1953年~1964年間,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試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術首先被應用於軍事領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業也有一定發展.1954年6月,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下水.到1977年,世界上有2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核電站反應堆229座.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後期的電子管計算機為第一代計算機.1959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1964年達到300萬次.60年代中期,出現許多電子元件和電子線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積或體積上的集成電路,每秒運算達千萬次,它適應一般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發展為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大體上每隔5年~8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縮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銀河"大型計算機每秒也可計算上億次.從1980年開始,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科技手段現代化和國防技術現代化,也推動了情報信息的自動化.以全球互聯網路為標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縮短人類交往的距離.同時,合成材料的發展,遺傳工程的誕生和資訊理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發展,也是這次技術革命的結晶.
第三次技術革命就其規模,深度和影響來說,遠遠超過前兩次技術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巨大動力之一.

Ⅲ 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科學技術革命發生在那一年

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對比
1、開始時間及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 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2、 主要成就和特點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3、 主要影響及對中國的影響
主要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機遇與挑戰並存。
4、科技革命的哲學啟示 :
(1) 其出現是實踐的需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點,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3) 不僅促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隨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 發展)
5、如何面對新的科技革命:
(1) 作為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科技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發展科教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建立知識創新體系。
(2) 從個人講,努力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注意對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 從經濟學上看,充分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認識其在社會生產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 從政治學角度看,國際競爭重點已發生變化,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振興科技、發展教育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
(5)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面對洶涌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機遇與挑戰、壓力並存。根據本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戰略,努力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探索一條適合本國高速發展的道路,是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面前的首要任務。
6、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關系:
(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
(2) 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
(3) 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
(4) 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正如教材資料所引《蘇聯大網路全書》第三版中的「科學技術革命」條目所言。

Ⅳ 三次技術革命的各自有什麼特點和歷史

【第一次科技革命】

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

1、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

2、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

3、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

【第二次工業革命】

1、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

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

4、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第三次工業革命】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

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Ⅳ 近代歷史上有哪兩次重要的技術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列舉人類發展歷史發生過的5次信息技術革命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回的工具。(時間:後巴答別塔時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第五是計算機與互連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
第六次是多媒體和網路化的應用,使網路環境下的資料庫建設和計算機決策支持系統變為可能

Ⅶ 人類歷史上的科技革命

人類歷史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統稱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原因:十八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由於國外市場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了增加商品的生產,必須改進生產技術。 ●工業革命條件: 雄厚的資本 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本國勞動人民的剝削,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賺取了大量錢財,有了充足的資本。 充足的勞動力 圈地運動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湧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 豐富的資源和原料 英國本土煤炭資源豐富,運輸也很便利。英國海外殖民地很多,原料來源十分充足。 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 英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市場不斷擴大,商品需求增加。 ●經過:機器的發明和利用,最早產生於棉紡織業。1785年,由瓦特發明的蒸汽機被用來帶動紡織機器。蒸汽機成了帶動機器的動力之源,它的發明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在紡織業技術革新的推動下,冶金、采礦等工業部門也很快採用機器生產和蒸汽動力的新技術。19世紀上半期,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交通運輸的革新:工業的發展,刺激了交通運輸的革新。18、19世紀,英美等國大力興修運河,還修建了很多路面平整的大道。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造成了第一艘汽船,在內河試航成功。鐵路交通的面貌也大大改觀。19世紀早期,出身於礦工家庭的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利用蒸汽機發明了火車。 影響: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出現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狂飆式的發展,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創造出以往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巨大的社會財富。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資產階級通過各種剝削手段,越來越來富;無產階級卻日益貧困。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紀最後幾十年,世界又出現了一個科技進步和發展的新高潮,歷史上稱這次科技革命為第二次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電力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開始取代蒸汽動力成為主要能源,人類由此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影響: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又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並導致生產關系發生新的變化, 19世紀末 ,隨著生產和資本的日益高度集中,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美國和德國尤其突出。壟斷資本家通過兼並或聯合的方式組成壟斷組織,控制某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和銷售,賺取高額利潤。壟斷組織的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等。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19 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英、日、俄等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間及代表性的發明成果 條件:①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如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的質能轉換原理。②物質技術前提,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物質技術力量。③社會的需要,尤其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要。 時間、標志:20世紀40-50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主要標志,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特點:①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劇。②科學和技術密切合作,相互促進。③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互相滲透。 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條件下,主要靠生產技術的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提高、勞動手段的改進來提高生產率,當代科技進步已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源泉。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使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發展;使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它使各國經濟聯系加強,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科技競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國家間的經濟差距。④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局部調整,以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Ⅷ 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大約經歷了幾次科學技術革命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內具.(時間容:後巴別塔時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第五是計算機與互連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
第六次是多媒體和網路化的應用,使網路環境下的資料庫建設和計算機決策支持系統變為可能

閱讀全文

與技術革命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