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遞村的文化榮譽
2000年,西遞村被復聯合國教科文組制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英文名稱: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西遞、宏村於1999年12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
2011年5月5日,西遞村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
② 嗯西遞宏村有關的歷史故事
西遞、宏村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西遞、宏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專黟縣,是安徽南部民居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被譽為"畫中的村莊"。
西遞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餘年歷史。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綿延至今已有800餘年。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雲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西遞、宏村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顆明珠。
③ 求關於西遞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特色與建築的聯系
西遞走馬樓 西遞村呈船形,村中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建築群,就像一間間船艙,組成大船的船體;昔日村頭高大的喬木和13座牌樓,好比船上的桅桿和風帆;村周圍連綿起伏的山巒,宛如大海的波濤;村前的月湖和上百畝良田簇擁著村子,恰似一艘遠航的巨輪停泊在寧靜的港灣里。 當來到西遞村口,一座興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稱「西遞牌樓」,高高聳峙在眼前。當時的西遞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進士,先為江西萬載縣知縣,後為膠州刺史,遷荊王府長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績顯著,皇帝遂願准敕建這座石坊。 歷史上,西遞村頭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為旌表孝子和貞節的。現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偉最精緻的,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位於胡文光牌坊西側的「走馬樓」,又稱「凌雲閣」,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相傳當年西遞首富胡貫三家族為迎接歙縣的親家、當朝宰相曹振鏞的到來而突擊營造的。現今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布局重新修復的,並與相鄰的七哲祠遺跡共成一個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牆墨瓦,飛檐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綵球、茶道等節目。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西溪流水潺繞走馬樓,穿橋而過,在這里可領略到「西遞八景」之一的「梧橋夜月」美景。 桃李園和西園 沿著青石板路走進村中大路街,首先看到的民居景點為「曠古齋」。「曠古齋」堂名系今人給取的,寓廣博古徽文化之意,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手書。 出瑞玉庭前行數步,便是「桃李園」。桃李園亦建於清咸豐年間,由正屋和庭院組成,系西遞徽商胡元熙的舊居兼私熟蒙館。正屋為三間三進二樓結構,前兩進為兩小套背向三間屋。二進樓上設有獨特的「樓上井」,使整幢房屋光線充足,空氣暢通。而且,樓上木雕扶欄板權作小姐相親孔洞,供小姐偷偷觀看來往家中的男青年,能否挑選到如意郎君。二三進之間用粉牆相隔,中間有門相通,門上有隸書「桃花源里人家」石刻橫額。在通往街面的小門上,石刻有小篆「桃李園」三字門額,寓意「桃李滿天下」。 出桃李園,就步入西園,與西園相鄰,與東園通連的「三畏堂」,呈五間二樓結構,大廳高懸匾額「三畏」二字及跋,取「畏天命、畏聖旨、畏大人」之意。堂前軒敞,天井寬大。 天井和綉樓 西遞古民居內大都設有「天井」,這是徽派建築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設置,一般三間屋在廳前,四合屋在廳中,起到採光、通氣諸功用。因過去徽商巨賈為了藏富防盜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閉的屋牆,很少向外開窗。設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戶,也可見天日。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商人以積聚為本,總怕財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歸堂」,即四方之財如房頂上的雨水,匯集於天井內,不致於外流他家,俗稱「肥水不外流」。 綉樓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側隙地,建起的一座臨街閣樓,俗稱「小姐綉樓」。飛檐翹角的綉樓,建築別致,玲瓏典雅。樓額木刻分別為清進士祝世祿手書「山市」和清代本邑書法家汪恩道隸書「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書寫時,有意移一點於「廠」頭上,益顯整體美;尤其是「人」字,活脫脫像一位傾軀伸臂迎接小姐綵球的後生。樓下的小門戶比正屋牆體縮進一大步,與主人自書石刻門額「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尋味,果真是「進也風流,退也瀟灑」。
求採納
④ 安徽古村落的西遞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距屯溪54公里,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西遞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目前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20餘處景點。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綉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且「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西遞以悠久文明的歷史,獨具一格的民居特點,拱秀壯麗的山水風光,敦厚朴實的鄉土民情,迎接著大批中外遊客,並成為大中專院校學生實習、寫生基地。
中外學者專家紛紛慕名而來留下一篇篇華文和贊美詩:「我們終於找到了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西遞是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
⑤ 西遞鎮的歷史文化
西遞村落佔地16公頃,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至今尚保存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整理開放有凌雲閣、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 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篤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築、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築。
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保留有數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築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鋪砌,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使遊客如置身迷宮。 青石牌坊 西遞鎮牌坊始建於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是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拋綉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村落街巷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沖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⑥ 西遞鎮的歷史沿革
西遞舊稱西川,三條溪流由東而西穿村而過,因水得名;又因村西1.5公里回處是古時驛站答,又稱鋪遞所,西遞之名由此而來。
公元1047年,西遞始建。
1986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西遞鎮建行政鎮,被評為省級文明景區示範窗口。
1999年,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0年12月,西遞與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正式批准通過,成為中國27處世界遺產之一。
2001年初,被省政府列入全省200個中心建制鎮。2001年6月25日,西遞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⑦ 西遞古村的簡介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2.96公頃。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沖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 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國家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單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並通過了專家評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西遞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築的設計布局協調。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築色調樸素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
⑧ 西遞古村風光不輸宏村,最後被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了嗎
是的,它成功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宏村修建於北宋年間,歷史非常悠久,是中國傳統的村落,當地小橋流水非常愜意。
⑨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的文化遺產
西遞村始建於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歷史,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個村落呈船形,四面環山,兩條溪流串村而過,村中街巷沿溪而設,均用青石鋪地,整個村落空間自然流暢,動靜相宜。街巷兩旁的古建築淡雅樸素,錯落有致。西遞村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等,都堪稱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
西遞村頭的三間青石牌坊建於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四柱五樓,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家根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門額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警醒,耐人咀嚼。
西遞村中各家各戶的宅院都頗為富麗雅緻: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顆明珠。 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綿延至今已有800餘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雲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因此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古樸典雅,意趣橫生。「承志堂」富麗堂皇,精雕細刻,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書院的亭台樓閣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深具傳統徽派建築風格;敬修堂、東賢堂、三立堂、敘仁堂,或氣度恢弘,或朴實端莊,再加上村中的參天古木、民居牆頭的青藤老樹,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