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性社會學的發展史
隨著性學於1885年正式創立,從20世紀初到30年代末,性社會學也以一系列成果確立了自己作為分支學科的地位。當時主要的性社會學家及其研究成果有:德國學者I.布洛赫是研究社會中的性現象的第一位大師。他的主要著作有:《我們時代的性生活及其與現代文明的關系》(1907年)、《梅毒的社會根源》、《妓女》(2卷本)、《論德?薩德》、《英國人的性生活》、《性制度病態的心理學研究》、《奇異性行為的人類學研究》等。在美國,先驅者G.V,漢密爾頓向8萬位已婚男女詢問過400個關於性生活的問題,出版了資料書《婚姻調查》。另一位先驅者、婦科專家K.B.戴維斯,首次調查研究了女性性問題的社會方面,並在1929年出版了《2200位女性的性生活中的諸因素》,他因此被認為是女性性學的開創者。在這段時間里,性社會學的最主要成果是提出、傳播和得到公認;社會與性現象存在著緊密的關系。
從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性社會學創立自己的基本理論的時期。當時最著名的人物是德國的萊克。他研究了性現象與社會權力的關系,創立了性政治學。他的主要著作有:1932年的《青年的性權利》與《性道德的欺壓》、1933年的《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1936年的《性革命:向著自我管理的性格結構前進》。另一位著名學者是美國的A.c.金西。他經過大量的社會調查,出版了《金西報告:人類男性性行為》(1947年)與《人類女性性行為》(1953年)。他分析了人的社會化過程以及人們所處的不同社會階層環境對於人的性行為方式、性高潮頻率等性現象的重要作用。
當然,也有些後來的學者認為:萊克研究的真正對象並不是性現象,而是社會政治現象;金西實際上是開創了性學的社會調查學派,而不是社會學對於性現象的研究;所以性社會學本身在這段時期里實際上是停滯不前了。 從50年代初期開始是性社會學的發展時期。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①關於性現象的社會調查報告不斷地涌現,一般都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相對重要的成果有:亨特的《70年代的性行為》(1976年),海特加以總結的《紅書雜志的性調查》(又譯《海特性學報告》),E勞曼等人的《性現象的社會組織》(1995年)。不過,由於研究者的學術背景不同,諸多的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很不符合社會調查的一般規范,使得其學術意義大打折扣。
②關於性現象與社會之伺關系的宏觀研究和思辨研究不斷地發展,對於人類認識和思考性現象發揮了較大作用。例如M.馬庫塞的《愛欲與文明》,福柯的《性史》等。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這方面的成果一般都有哲學化的傾向,還是不歸入性社會學為好。
③比較公認的和規范的性社會學的理論創建。1973年J.加格農與西蒙合著的《性舉止——性的社會組織》一書,首次系統地論述了人在性方面的社會化過程及其規律,指出所謂的性發育不僅僅是一個生理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個人認同和歸化於自己所處的社會的性文化的過程,而且後者往往更加重要。一般認為,這是性社會學自身理論的誕生。80年代,莫尼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研究以往的性學概念和性學研究過程,是如何被社會文化所限定和影響的,代表作是《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一般認為,這標志著以心理學和生理學為主的經典性學開始包容性社會學,開始成為綜合學科。1995年,勞曼,加格農等人出版了《性現象的社會組織》一書(俗稱《芝加哥報告》),系統地創建了性現象的社會網路理論,並且以歷史上首次美國全國隨機抽樣的面訪調查的數據分析。驗證了自己的理論。他們的理論基點在於,不再像以往的經典性學那樣,把性現象僅僅看做個體化的產物,而是論證了人類性現象實際上發生於,存在於人與人的關系和互動之中,而許多人之間的關系與互動,就結成了整個社會的性現象的網路,這就是社會在性方面的組織,它的結構,功能,作用機制,對於個體的性現象所發揮的作用,比經典性學和以往的性社會學的認識,要強大和廣泛得多。雖然這個研究成果還需要相當時間的考驗,但是在性學界和社會學界,一般認為它可能標志著性社會學理論與應用的成熟,標志著性社會學這個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的牢固確立。
② 日本發展歷史
日本戰後分為三個時期:戰後初期、後昭和時代、平成時代。
1、戰後初期
日本投降後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制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日本投降詔書發出的同時,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授意與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東久彌宮內閣,是日本歷史上唯一的皇族內閣。
當時,東久邇宮內閣中,有前首相近衛文麿任國務大臣、重光葵任外務大臣。後來重光葵因故辭職,由前奉天總領事,元老牧野伸顯的女婿吉田茂繼任。此時,盟軍送來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部要求罷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論的內務大臣山崎巖,東久彌宮內閣於是總辭。成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內閣,壽命五十四日。東久彌宮內閣倒台後,昭和天皇任命親美英派的幣原喜重郎組閣,1945年10月9日,幣原內閣成立。幣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紀20年代的幣原外交。
民主政體改革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黨(總裁鳩山一郎)、日本社會黨(片山哲書記長)、日本進步黨(總裁町田忠治)、日本協同黨(委員長山本實彥)、日本共產黨(書記長德田球一)也恢復活動。翌年一月,盟軍總部公布公職追放令,所謂公職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戰犯出任公職。
2、後昭和時代
日本經濟的崛起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政黨政治的勃興鳩山一郎在促成日蘇建交後退下來,由石橋湛山繼任,然而石橋組閣不久,身體出現重大問題,又不得不辭職,最後由曾被指為戰犯的外務大臣岸信介繼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為此,革新與保守兩大勢力進行最終對決,爆發日本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安保斗爭」。
其後,日美安保條約修訂自然生效後,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繼任。池田勇人提出「寬容與忍耐」口號。池田連續三次組閣,甚至與同屬吉田茂門下的佐藤榮作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競爭,最後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辭職。佐藤榮作繼任。佐藤組閣後,把沖澠縣回歸日本。
經濟放緩與國際地位的提高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
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3、平成時代
昭和天皇於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5年,日本已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1986年底海外凈資產一千八百零四億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資產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億美元,估計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萬億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應國,東京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正在擴大。
(2)性歷史發展史擴展閱讀:
日本歷史是指日本從日本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③ 請問誰知道女性的發展歷史
參考文獻:http://ke..com/view/14713.htm
前200萬-前175萬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東非的坦尚尼亞和肯亞陸續發現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萬年前。能人在分類上歸入人科下面的人屬能人種(Homo habilis)。能人有明顯比南方古猿擴大的腦,並能以石塊為材料製造工具(石器),以後逐漸演化成直立人。
(3) 直立人階段。直立人在分類上屬於人屬直立人種(Homo erectus),簡稱直立人,俗稱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發現的。當時還引起了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直到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陸續發現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約為170萬年前到20餘萬年前。至今為止,直立人化石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均有發現。
(4) 智人階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為早期智人(遠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現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萬年前到10餘萬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約始於10萬年前。其解剖結構已與現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稱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
1936年,在南非德蘭士瓦的斯特克方丹採石場又爆破出一批化石。其中,有一個完整的頭骨與湯恩頭骨極為相似。此後,又在南非的克羅姆德萊、馬卡潘斯蓋特、斯瓦特克蘭斯三處地點陸續發現了類似的化石。到50年代,在上述五個地點,總共發現了70多件南方古猿化石。學術界將在南非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歸為一個屬兩個種,即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和南方古猿粗壯種(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或稱纖細型南方古猿(gracile australopithecine)和粗壯型南方古猿(robust australopithecine),並逐漸確立了南方古猿作為早期人類祖先的地位 從60年代開始,在衣索比亞的奧莫河谷和阿法地區的哈達爾,發現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從約350萬年前到15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其中,1973年在哈達爾發現的構成一個膝關節的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的兩段骨頭,已顯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這些化石的年代為350萬年前。197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松(Donald Johanson)在同一地區發現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為「露西(Lucy)」。根據對她的骨盆、脊柱和膝蓋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兩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測定為340萬年前。
1976年,瑪麗·利基在坦尚尼亞的萊托里地區,發現了一組凝結於火山灰中的人類足跡。這組370萬年前留下的足跡相當完好,對其進行的年代測定也相當可靠。根據對足弓形態和步態的分析,可以認定是直立行走時留下的。上述發現是人類兩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證據。
根據對哈達爾和萊托里化石的對比研究,約翰松等認為,這兩個地點的標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兩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較小的腦子和大的犬齒,故屬一類,應歸入一個新種--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他們認為,阿法種的一些性狀介於猿與人之間,但其似猿的性狀在明顯向人的方向轉變。因而,阿法種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種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阿法種一方面經過南方古猿非洲種變成粗壯種和鮑氏種,最終滅絕,另一方面發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已達5個種,即非洲種、阿法種、粗壯種、鮑氏種和衣索比亞種。這五種南方古猿分別歸類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纖細型和粗壯型。非洲種和阿法種屬於纖細型。其中,阿法種年代較早,以「露西」為代表;非洲種則年代稍晚,並且只在南非有發現。其餘3個種屬於粗壯型的南方古猿。衣索比亞種是根據一塊250萬年前的下頜骨命名的。這塊化石1967年發現於衣索比亞南部。許多古人類學家不承認這個種,認為應將其歸入鮑氏種。
90年代以後,東非的早期人類化石研究又獲得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懷特(Tim White)等宣布,他們在衣索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440萬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並命名為南方古猿始祖種(Australopithecus ramis)。ramid在阿法語(當地的一種部落語言)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命名所發現的化石,表示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直接祖先。在此之後,理查德·利基的妻子梅亞維·利基(Meave Leakey),與美國古人類學家沃克(Alan Walker),在肯亞圖爾卡納湖西岸,又發現了4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為南方古猿湖畔種(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由於學術界對始祖種的人科地位還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認為湖畔種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
④ 女性主義的發展簡史
一般來說,西方女性主義歷史被分為三段:自由女性主義(liberal feminism),激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和後結構派女性主義(post-structuralist feminism)。
自由女性主義也被稱女性主義第一浪潮(first-wave feminism),它可以追溯到1792年英國女作家Mary Wollstonecraft發表的 《表明女人的權利》(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但其主要風行年代為1918-1928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其主要目標是爭取女性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官方(de jure)地位。此間,歐美女性開始積極的爭取參政權利。也是通過這一波女性主義活躍分子的努力,歐美女性最終得以投票權。
女性主義第二浪潮(second-wave feminism)主要的活躍時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間,以激進女性主義為主導。激進女性主義認為,光取得投票權是沒有用的。因為選舉系統是男人決定的,而在選舉系統之外的生活也是以男人為主導的。她們提出了「父權社會」(patriarchy)的說法,認為女性生活的改善不僅僅應該是在選舉系統里的平權,而應該深入到生活各個方面,比如說家庭分工等等。激進女性主義最著名的宣言是「生活的就是政治的」,即在生活中對自身權力的爭取也是有重要政治意義的。同時活躍在這個時期的還有社會主義女性主義(Socialist feminism),主要投身於六、七十年代的左派運動,認為改變女性地位的根本在於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才可能達到性別平等。這些提法,很快就被女性主義第三浪潮(third-wave feminism) 的學者們否認了。
投身女性主義第三浪潮的學者們主要採取了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t)的觀點,吸納了包括酷兒理論、後殖民主義等各學科的精華。她們提出,過去的女性主義,都是以西方白人中產階級女性為中心的。她們認為在第一浪潮和第二浪潮當中,女性主義者都高高在上的認為女性正確的生存方式是單一的,而沒有看到,世界上的女人數眾,在不同的環境里,有不同的壓迫、不同的應對方式、不同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論。
⑤ 中國性學會的發展歷史
從1987年開始,中國民間在中國性學會成立前連續七年舉辦了全國范圍的性學研討會和學習班。這些活動為中國性學會的成立作了輿論、學術和組織上的准備。
1990年原北京醫科大學的王效道教授和江西宜春醫專的胡廷溢教授組建了中國性學會(籌),掛靠在宜春醫專的南方性學研究所。
1991年5月4日由原北京醫科大學王光超、楊文質、葉恭紹、李本富、李傳俊、韓宗敏、薛福林、朱錫瑩、王效道等十位學者聯名正式通過北京醫科大學向衛生部提出籌建中國性學會的報告。北醫大領導同意上報衛生部並慨然應允承擔掛靠單位的義務,提供經費、辦公用房、工作人員及電話等學會活動條件。
北醫大先後四次行文衛生部申請成立中國性學會,1994年1月3日衛生部同意成立中國性學會並行文(衛人發1994第3號)民政部。
1994年5月27日民政部多吉才讓部長簽發社政字第1636號文認定中國性學會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團登記的有關規定,准予注冊登記,社會團體登記證號為:社證字第1636號,社團代碼為:50001647-1號。
1994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性學會的成立大會,宣告中國性學會正式成立。
中國性學會第一任理事長是原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的王光超教授,第一任秘書長是王效道教授。第二、第三任理事長是原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徐天民教授。第四任理事長是張金鍾教授,秘書長是徐震雷教授。第五任理事長是張大慶教授,秘書長是姜輝教授。
中國性學會成立以後,先後多次組織主辦、參加了一系列國際、國內的性學學術會議、研討活動和義診宣傳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性科學事業的發展。
⑥ 怎樣知道性生活歷史
推薦幾本書:
《中國性科學網路全書》
《性的歷史》http://wenku..com/view/dd800c21af45b307e87197ec.html
李敖的《中國性研究》也很耐讀。
也有不少電教片,如《性的歷史》: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0059954/
綜觀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或是再放眼從原始初民至今,可以說它既是一部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性的發展變化史。無數事實表明,性的每一步發展變化,無不反映出社會的深刻變化。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從群婚到單婚,從性開放到性保守、性封閉,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女子淪為男子的掌上玩物,愛情之路被堵而只能通過曲折的途徑表現出來,性科學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很早地燃起但不久又瀕於熄滅,形形色色的性觀念的沖突,令人刻骨銘心的兩情繾綣,令人發指的罪與惡……這一切,勾勒成一幅紛紜復雜、多彩多姿的歷史畫卷。而現在,我們對於這一切,了解了多少、又認識了多少呢?是不是正如卡洽多利安所說的「容易受到『現在』的壓力,容易沉迷於『將來』,遺忘『過去』呢?
⑦ 描述性歷史 和 分析性歷史的區別
描述性復歷史:其主要工作方式便是對制史籍的收集、整理、歸納和分析;盡可能詳盡、逼真地展現出當時之狀況,以及當時人們對於當時的種種認識。說的是現象世界,即歷史「是什麼」。
分析性歷史:是對歷史現象的學理分析和文化闡釋為特徵。說的是意義世界,關於歷史「為什麼是這樣」。
前者是告訴我們一些「歷史」,是一種對未知的發現闡述;後者是對當時事件的「結論」,是對當時事件的建模分析。所以一定是先有描述才有分析。
像《史記》就是一本描述性的歷史,像《資本論》就是一本分析性歷史。
前者好用「春秋筆法」描述中含褒貶;後者先建立個模型框架和分析方法,表明立場。
兄弟,你問的夠專業的,如果你是學習階段,方法很重要;如果你是要充實自己,發現真相,那這些都是一家之言,只能作為借鑒,歷史學上有個著名的論斷: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就是說歷史是死的,人是活的,死人說不過活人,只能任由活人自說自話。
⑧ 歷史繼承性是什麼
歷史繼承性是指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無論那個時代的社會意識如何,都與前一時代的社會意識有關。
它的產生和發展應該建立在前人積累的思想材料的基礎上,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在社會意識發展的過程中,新社會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對舊社會意識的完全否定,而是克服和保留,克服其陳舊倒退,保留其合理因素。
社會意識的歷史傳承體現了社會意識的連續關系,表明每種社會意識的出現都是建立在以往的社會意識基礎之上的。
(8)性歷史發展史擴展閱讀:
社會意識的歷史繼承性表明,任何特定時代的社會意識,都和歷史上的社會意識有著必不可少的聯系,它的產生和發展必定以前人所積累的思想材料為前提。
因此,每一時代的社會意識,都是人類社會意識發展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沒有歷史繼承性,整個鏈條就會中斷。這不僅使各種社會意識形態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發展線索,也形成了不同文化傳統和各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民族特點。
在社會意識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新的社會意識不是對舊的社會意識的全盤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其陳腐落後的東西,保留其積極合理的因素,進行批判地繼承,把繼承和創新統一起來。
馬克思主義就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等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
社會意識的歷史繼承性,要求我們廣泛學習人類一切歷史文化知識,全面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批判地繼承一切優秀思想文化遺產,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努力成為用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文化武裝起來的新一代有志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