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張掖的歷史文化

張掖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7 17:28:31

㈠ 張掖的歷史遺跡八百字

張掖,別稱甘州,西漢時設置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金張掖"的美譽。

張掖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里過著狩獵、游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里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民樂永固城)它與昭武城(今臨澤縣境內)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擁有幾十萬強兵的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了月氏人;張掖成為匈奴之中右賢王的領地。匈奴占據後,不斷進行掠奪,破壞了匈漢的友好往來,割斷了漢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關系。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漢唐以來,張掖就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沖。由於地理環境優越,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張掖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曾是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省會和歷朝諸代設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鎖鑰"之稱。市內漢明長城、歷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羅棋布。大禹導弱水入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駿西巡會見西王母的傳說,張騫、班超、法顯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唐玄奘經張掖去西天取經,馬可·波羅旅居張掖一年等歷史傳說和記載,使這塊土地更加神奇。創建於魏晉時期的馬蹄寺、金塔寺,保存著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壁畫。

㈡ 簡述張掖的歷史是什麼

張掖位於中復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制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夏朝時,張掖為西羌地,公元前12年,為西戎所佔。

公元前221年,游牧民族大月氏在這里放牧。後來被匈奴人趕到了新疆伊犁河流域。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兵出隴西,過胭脂山,於祁連山下與匈奴決戰,打敗休屠王、渾邪王,兩王請降。

漢武帝公元前111年設張掖郡,十六國時期為北涼國都。

隋改張掖縣,公元609年隋煬帝於此舉辦了萬國博覽會,唐「安史之亂」後被吐蕃所佔,公元852年張儀潮收復。

五代時為回鶻所佔,元滅西夏統一中原,馬可·波羅在此逗留了一年。

明朝設甘州衛,清朝為甘州府。

當年漢武帝給張掖命名的意思是「斷匈奴之右臂,張中國之臂掖」,後來匈奴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踏上這片土地。

㈢ 張掖發生過哪些歷史典故

張掖,別稱甘州,西漢時設置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是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沖。 張掖歷史悠久, 張掖地圖文化燦爛,山川秀麗,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里過著狩獵、游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里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
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民樂永固城)與昭武城(今臨澤縣境內)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
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擁有幾十萬強兵的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了月氏人;張掖成為匈奴之中右賢王的領地。匈奴占據後,不斷進行掠奪,破壞了匈漢的友好往來,割斷了漢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關系。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勝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張掖古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曾是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省會和歷朝諸代設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鎖鑰"之稱。市內漢明長城、歷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羅棋布。大禹導弱水入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駿西巡會見西王母的傳說,張騫、班超、法顯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唐玄奘經張掖去西天取經,馬可·波羅旅居張掖一年等歷史傳說和記載,使這塊土地更加神奇。創建於魏晉時期的馬蹄寺、金塔寺,保存著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壁畫。

㈣ 張掖市介紹

張掖,甘肅省省轄市。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工業有煤炭、機械、紡織、釀造等10餘個部門。土特產品有元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發菜、絲路春酒等。
張掖市面積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萬。轄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縣區。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0.4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3.3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5.98%。有漢、回、藏、裕固等38個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一個少數民族。
張掖市是國家1986年頒布的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美譽。張掖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國務院批准建設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以及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來寺、馬蹄寺、鎮遠樓、山西會館、民勤會館、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
2016年11月,張掖市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㈤ 簡述張掖的歷史

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地區和金昌市,西連酒泉地區,公元前121年由漢內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容,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為河西四郡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地區下轄臨澤、高台、山丹、民樂、肅南五縣及張掖市,總面積4.1萬平公里,總人口117萬。張掖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騫、班超、法顯、唐玄奘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
馬可.波羅曾醉心於此,停留長達一年之久。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最,古稱「金張掖」,後改名甘州,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之佳句。

㈥ 簡述甘肅張掖歷史

多了一萬塊錢。她擰著眉,苦思這筆

㈦ 誰知道張掖這個名稱的來歷

歷史

據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顓頊……西至於流沙」,「流沙」即位於張掖居延縣(《漢書·地理志》);西漢時期霍去病曾在此大破匈奴,後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張掖郡。

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為甘州。因水土宜人、物產豐富,而被稱為「金張掖」。

地理

張掖東鄰武威市、金昌市,西連酒泉市、嘉峪關市,南靠祁連山,北接合黎、龍首山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境內有沙漠、戈壁、草原、原始森林等多種自然景觀。

(7)張掖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張掖市面積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萬。轄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縣區。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122.93萬人。有漢、回、藏、裕固等38個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一個少數民族。

張掖市是國家1986年頒布的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

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美譽。

張掖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國務院批准建設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以及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來寺、馬蹄寺、鎮遠樓、山西會館、民勤會館、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

2016年11月,張掖市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㈧ 張掖的歷史起源

感謝您對雲抄靈風的支持襲與信任。
很榮幸回答此分配的問題。
如果你只是簡單想知道,那麼可以網路一下:
張掖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東鄰武威和金昌,西連酒泉和嘉峪關,南與青海省毗鄰,北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為甘州。隋恢復郡制。唐初設州。元置甘州路。明設甘州衛。清為甘州府。1927年置張掖縣,1985年撤縣設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面積40874平方公里,人口131萬(截至2011年)。民族分布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個少數民族。
歡迎交流,謝謝閱讀!

㈨ 張掖名字的由來

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地區和金昌市,西連酒泉地區,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為河西四郡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地區下轄臨澤、高台、山丹、民樂、肅南五縣及張掖市,總面積4.1萬平公里,總人口117萬。張掖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騫、班超、法顯、唐玄奘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
馬可.波羅曾醉心於此,停留長達一年之久。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最,古稱「金張掖」,後改名甘州,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之佳句。
張掖屬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氣溫7℃。市域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0萬。
張掖旅遊資源豐富,以大佛寺、木塔寺和鎮遠樓最為著名,鄰縣有肅南馬蹄寺、山丹軍馬場、新河驛等景點。張掖有312國道和蘭新鐵路復線橫貫全境,交通便利,旅遊接待能力初具規模。

閱讀全文

與張掖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