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本溪的歷史文化

本溪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7 16:12:00

❶ 本溪市有哪些名勝古跡

本溪市中的一個水洞,存在著很多著名的景區,而且都是由幾處景區所組成而來的,對此本溪名勝古跡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本溪名勝古跡有哪些

五女山

五女山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北側8公里處,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這里曾是高句麗民族開國都城,作為高句麗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與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遺跡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五女山景色秀美,山上的飛來峰獨矗一幟,一線天幽壑深遠,鬼斧神工。一線天最深處31米,最窄處0.65米,站在其中向上仰望,僅為一線藍天。你還可登太極亭憑欄遠眺,觀山下川流迂曲;登臨點將台,則可見桓龍湖卧踞足下,十分壯美。五女山山城依山勢而建,呈不規則的楔型,南北長1540米,分山腰的外城和山頂的內城兩部分。山城東、西、北三面都是百尺峭壁,南面是險峻的陡坡,地形易守難攻。目前城內主要發現了3處大型建築遺址以及城牆、哨所、兵營、蓄水池等遺址。五女山博物館座落在世界文化遺產五女山山城西南腳下,依山傍湖,環境幽雅。博物館內採用多媒體幻影成像、場景復原、電子圖書等表現形式,重現了高句麗初創時期的輝煌歷史,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❷ 介紹一下本溪好嗎

本溪地處遼東山區,這里山高林密,是遼寧東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河流縱橫,本溪確實是"水之源"地。但"本溪"名稱的由來,還另有淵源。本溪得名於本溪湖。本溪湖位於市內,湖面不及15平方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別看湖小,卻也小有名氣,曾被列入關東十景。清代同治年間處士高升先所書"遼東本溪湖"刻石於湖口,湖旁築有慈航古寺,建於明末,梵音香火曾盛極一時。此湖四周峰巒回抱,外闊內狹,極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稱"杯犀湖",諧音"本溪湖"。從此,以湖名市。1939年正式設立本溪湖市。新中國成立後,才去掉"湖"字,定名為本溪市。本溪是一座聞名遐爾的煤鐵之城,是國家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這里峰嶺聳翠,重巒疊嶂,山地約占總面積的80%。本溪市依山建城,群山環繞,又有太子河穿城而過。登高俯瞰全市,樓群在高崗低丘間鱗次櫛比,街道於山嶺之中縱橫交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構成獨特的城市景觀。
本溪歷史悠久,在廟後山考古發掘出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表明,在四、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這不僅填補了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空白,而且為研究東北亞人類分布和轉移提供了可貴的歷史資料。
本溪比較著名的旅遊景點有:本溪水洞、關門山、九頂鐵剎山、觀音閣水庫、大石湖、望天洞、五女山、溫泉寺、湯溝、桓龍湖、大雅河漂流等等

❸ 本溪教育的歷史淵源

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的發掘,見證了早在20——3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創造了古人類文明。從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獨有的歷史文化特徵。由於境內礦產資源豐厚,明清時期采礦業和手工作坊業興起,使本溪湖街、田師傅、鹼廠、清河城、草河口等地商賈雲集。在重要的集市,開始出現茶社、評書、大鼓書、二人轉、河北梆子、京劇、皮影戲等小型演出。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縣內各地區每逢上元節(農歷正月十五)前後,民間耍龍燈、扭秧歌、耍社火、踩寸蹺等活動比較活躍。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同升、丹桂茶園在本溪湖建成後,相繼邀請外地戲班來演出。1910年(清宣統二年)本溪縣圖書館交付使用。1916年(民國5年)至1928年(民國17年)縣內常有不同的戲曲演出,包括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也曾率團來縣內演出。東北淪陷後,日本侵略者佔領東北,實行奴化統治,禁止藝術團體進行演出,使文化活動受到限制。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組建文化機構,先後成立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文工團,組織文藝骨幹深入全縣各地進行巡迴演出,使縣內群眾文化、文學創作、新聞廣播、電影電視、美術、攝影、圖書、檔案、文物、編史修志等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滿族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縣委、縣政府相繼建立了各種文化管理機構,加大了各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各種文化專業隊伍和業余創作隊伍。各類文化活動呈現出多樣性、靈活性,為人民群眾做喜聞樂見,有力地配合了黨和政府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工作,起到了宣傳群眾、團結群眾、教育群眾、鼓舞群眾、激勵群眾投身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作用。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劃遼陽、鳳城、興京三縣邊地設置本溪縣,大量滿族人遷入境內居住,後陸續又有山東、河北、雲南等地移民至此。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境內漢、滿兩族雜居,互有通婚,互為融合,逐步形成了漢、滿共有的生活習俗。而朝鮮、回族則部分保留本民族特色生活習俗。其他民族人口稀少,生活習俗基本隨同漢、滿兩族。從新中國成立至2000年底,本溪縣各族人民破舊立新,移風易俗,崇尚文明,共同積累了豐富的勞動、生活、處世經驗,形成了獨特民族習俗和方言俚語。
最具滿族特色的風俗習慣有「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媳婦叼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這些風俗習慣是滿族群眾長期與自然環境相剋相生中積累起來的生活經驗與智慧。‍

❹ 我想知道本溪的由來

據《史記·匈奴列傳》載,戰國時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是時本溪市區、本溪縣(指今所轄境域,下同)為燕國遼東郡襄平境內;桓仁縣(指今所轄境域,下同)屬燕國遼東郡外徼,為高夷部族轄地。 公元前221年,秦滅燕統一中國後,將全國劃分36郡,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東郡襄平縣;桓仁縣屬遼東郡外徼。 漢代,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幽州遼東郡襄平縣。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滅衛氏朝鮮,增設樂浪、玄菟繭、真番、臨屯4郡,桓仁縣屬玄菟郡;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扶余王子朱蒙避難逃亡至紇升骨城(即今桓仁縣五女山,有舊城遺址),建國立都號稱高句麗,為中國少數民族政權:公元3年(漢平帝元始三年,高句麗琉璃明王二十二年)移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縣),紇絕升骨城做為高句麗都城長達40年;之後,桓仁地域一直為高句麗部族政權轄地,直至唐代。 三國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幽州遼東郡襄平縣。 西晉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平州遼東郡(國)襄平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平州遼東郡襄平縣。 南北朝和秦朝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高句麗部族政權所轄。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唐滅高句麗,收復遼東故地,置安東都護府,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河北道安東都護府遼城州都督府;桓仁縣屬河北道安東都護府哥勿州都督府。 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大柞榮建立渤海國,桓仁縣屬渤海國西京鴨淥府桓州。 公元909年(遼太祖三年),契丹占據遼東,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契丹部族轄地;公元919年(遼大祖神冊四年),契丹修遼陽故城,改名為東平郡,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平郡。 公元926年(遼太祖天顯元年),滅渤海國,改其地為東丹國,是時桓仁屬東丹國;公元980年(遼景宗乾亨二年)廢除東丹國,改置東京道,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京道遼陽府,桓仁縣屬東京道鴨淥府。 1125年(金大帝天會三年),金滅遼,繼而廢道置路。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京路遼陽府,桓仁縣屬東京路婆娑府 。 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在遼陽等處設置行中書省,翌年改東京路為遼陽路,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陽行省遼陽路,桓仁縣先屬遼陽行省婆婆府路,後改隸婆娑巡檢司。 1371年2月(明洪武四年〕,置遼東衛指揮使司,同年7月改置定遼都衛, 1375年10月(明洪武八年)又改置遼東都指揮使司;1377年(明洪武十年)改所椿州縣為衛、所:1403年(明永樂元年)設置建州衛;1409年(明永樂六年)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東寧衛,桓仁縣屬貝兒子都指揮使司建州衛。 1644年(清順治元年),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於遼陽府; 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移府盛京(後改為奉天府),降遼陽府為遼陽縣;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遼陽縣為遼陽州;至1906年本溪縣設治前,本溪市區、本溪縣分屬於奉天府遼陽州、興京撫民廳、鳳凰廳三地。清康熙年間桓仁一帶被列為封禁地;1877年(清光緒三年)設置懷仁縣,隸興京撫民廳。 日俄戰爭結束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在本溪地區活動頻繁,強行開採煤炭資源,中日交涉事宜日多;加之本溪地處山區,煤炭。木材、山貨等資源豐富,人煙日漸稠密,匪息屢起。盛京將軍趙爾巽,鑒於本溪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加強對這個地域的管理,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10月28日奏請請:「遼陽州屬本溪湖附近一帶,毗連興京、鳳凰,萬山重疊,路徑分歧,為盜淵藪,應另設知縣。」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7月籌設縣署衙門,同年10月,清政府正式批准將遼陽州東部、興京撫民廳西南部、鳳凰廳北部地區劃出,設本溪縣建置。據《清實錄》載:「光緒三十二年十月辛卯,添設本溪知縣,從盛京將軍趙爾巽之請也。」本溪縣設置後,始屬東邊道,後屬奉天首。1914年(民國3年)本溪縣、桓仁縣(是年由懷仁縣改稱)均隸屬於奉天省東邊道。 1928年(民國17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本溪、桓仁兩縣仍屬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翌年3月,建立偽「滿洲國」,本溪縣隸屬於奉天省,桓仁縣隸屬於安東省。1937年(民國26年)日偽政權實行街制,在本溪縣公署所在地本溪湖設立本溪湖街。日本政府以撤銷「治外法權」名義,將滿鐵附屬地文還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的偽滿政權,原滿鐵附屬地本溪湖火車站、順山。河沿一帶並入本溪湖街。1939年(民國28年)偽滿政權將本溪湖街、宮原一帶從本溪縣劃出,設置本溪湖市,隸屬於奉天省。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國主義宣告無條件投降。9月18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熱遼軍區十六軍分區部隊進駐本溪。10月8日和10月18日,先後成立本溪市、本溪縣民主政府,均隸屬於遼寧省。1946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5月3日佔據本溪市區,成立國民黨本溪湖市政府及本溪縣政府,隸屬於遼寧省。本溪市、縣民主政府由本溪市內轉移到本溪縣後,干當年6月,遼寧省政府決定撤銷本溪市民主政府。本溪縣民主政府在本溪農村開展游擊斗爭。1946年10月1日,國民黨遼寧省政府下令撤銷本溪湖市,將市區並入本溪縣。 1948年本溪全境解放,成立本溪市人民政府。本溪市、本溪縣。桓仁縣均隸屬於安東省。1949年4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安東省與遼寧省合並,成立遼東省、遼西省,本溪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直轄,本溪縣。桓仁縣隸屬遼東省。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本溪縣,其原轄區亦並入本溪市。 195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決定,本溪市改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4年6月,國務院決定遼東省。遼西省合並成立遼寧省,本溪市改由遼寧省管轄,桓仁縣為遼寧省安東專區所轄。1956年5月國務院決定,重新設立本溪縣,由本溪市代管。1959年,桓仁縣、本溪縣劃為本溪市管轄, 1966年4月桓仁縣改由丹東市管轄, 1968年12月,桓仁縣復歸本溪市管轄。

❺ 本溪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本溪這個地名是因為本溪湖才這樣叫的,而本溪湖是由"杯犀湖"改過來的,"杯犀湖"是因為之前湖裡的水很少,而且形狀像犀牛,所以才叫"杯犀湖"。

❻ 本溪地區在三國時期是什麼城市

本溪的歷史據《史記·匈奴列傳》載,戰國時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是時本溪市區、本溪縣(指今所轄境域,下同)為燕國遼東郡襄平境內;桓仁縣(指今所轄境域,下同)屬燕國遼東郡外徼,為高夷部族轄地。公元前221年,秦滅燕統一中國後,將全國劃分36郡,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東郡襄平縣;桓仁縣屬遼東郡外徼。漢代,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幽州遼東郡襄平縣。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滅衛氏朝鮮,增設樂浪、玄菟繭、真番、臨屯4郡,桓仁縣屬玄菟郡;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扶余王子朱蒙避難逃亡至紇升骨城(即今桓仁縣五女山,有舊城遺址),建國立都號稱高句麗,為中國少數民族政權:公元3年(漢平帝元始三年,高句麗琉璃明王二十二年)移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縣),紇絕升骨城做為高句麗都城長達40年;之後,桓仁地域一直為高句麗部族政權轄地,直至唐代。三國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幽州遼東郡襄平縣。西晉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平州遼東郡(國)襄平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平州遼東郡襄平縣。南北朝和秦朝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高句麗部族政權所轄。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唐滅高句麗,收復遼東故地,置安東都護府,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河北道安東都護府遼城州都督府;桓仁縣屬河北道安東都護府哥勿州都督府。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大柞榮建立渤海國,桓仁縣屬渤海國西京鴨淥府桓州。公元909年(遼太祖三年),契丹占據遼東,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契丹部族轄地;公元919年(遼大祖神冊四年),契丹修遼陽故城,改名為東平郡,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平郡。公元926年(遼太祖天顯元年),滅渤海國,改其地為東丹國,是時桓仁屬東丹國;公元980年(遼景宗乾亨二年)廢除東丹國,改置東京道,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京道遼陽府,桓仁縣屬東京道鴨淥府。1125年(金大帝天會三年),金滅遼,繼而廢道置路。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京路遼陽府,桓仁縣屬東京路婆娑府 。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在遼陽等處設置行中書省,翌年改東京路為遼陽路,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陽行省遼陽路,桓仁縣先屬遼陽行省婆婆府路,後改隸婆娑巡檢司。1371年2月(明洪武四年〕,置遼東衛指揮使司,同年7月改置定遼都衛, 1375年10月(明洪武八年)又改置遼東都指揮使司;1377年(明洪武十年)改所椿州縣為衛、所:1403年(明永樂元年)設置建州衛;1409年(明永樂六年)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東寧衛,桓仁縣屬貝兒子都指揮使司建州衛。1644年(清順治元年),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於遼陽府; 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移府盛京(後改為奉天府),降遼陽府為遼陽縣;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遼陽縣為遼陽州;至1906年本溪縣設治前,本溪市區、本溪縣分屬於奉天府遼陽州、興京撫民廳、鳳凰廳三地。清康熙年間桓仁一帶被列為封禁地;1877年(清光緒三年)設置懷仁縣,隸興京撫民廳。日俄戰爭結束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在本溪地區活動頻繁,強行開採煤炭資源,中日交涉事宜日多;加之本溪地處山區,煤炭。木材、山貨等資源豐富,人煙日漸稠密,匪息屢起。盛京將軍趙爾巽,鑒於本溪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加強對這個地域的管理,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10月28日奏請請:「遼陽州屬本溪湖附近一帶,毗連興京、鳳凰,萬山重疊,路徑分歧,為盜淵藪,應另設知縣。」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7月籌設縣署衙門,同年10月,清政府正式批准將遼陽州東部、興京撫民廳西南部、鳳凰廳北部地區劃出,設本溪縣建置。據《清實錄》載:「光緒三十二年十月辛卯,添設本溪知縣,從盛京將軍趙爾巽之請也。」本溪縣設置後,始屬東邊道,後屬奉天首。1914年(民國3年)本溪縣、桓仁縣(是年由懷仁縣改稱)均隸屬於奉天省東邊道。1928年(民國17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本溪、桓仁兩縣仍屬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翌年3月,建立偽「滿洲國」,本溪縣隸屬於奉天省,桓仁縣隸屬於安東省。1937年(民國26年)日偽政權實行街制,在本溪縣公署所在地本溪湖設立本溪湖街。日本政府以撤銷「治外法權」名義,將滿鐵附屬地文還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的偽滿政權,原滿鐵附屬地本溪湖火車站、順山。河沿一帶並入本溪湖街。1939年(民國28年)偽滿政權將本溪湖街、宮原一帶從本溪縣劃出,設置本溪湖市,隸屬於奉天省。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國主義宣告無條件投降。9月18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熱遼軍區十六軍分區部隊進駐本溪。10月8日和10月18日,先後成立本溪市、本溪縣民主政府,均隸屬於遼寧省。1946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5月3日佔據本溪市區,成立國民黨本溪湖市政府及本溪縣政府,隸屬於遼寧省。本溪市、縣民主政府由本溪市內轉移到本溪縣後,干當年6月,遼寧省政府決定撤銷本溪市民主政府。本溪縣民主政府在本溪農村開展游擊斗爭。1946年10月1日,國民黨遼寧省政府下令撤銷本溪湖市,將市區並入本溪縣。1948年本溪全境解放,成立本溪市人民政府。本溪市、本溪縣。桓仁縣均隸屬於安東省。1949年4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安東省與遼寧省合並,成立遼東省、遼西省,本溪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直轄,本溪縣。桓仁縣隸屬遼東省。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本溪縣,其原轄區亦並入本溪市。195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決定,本溪市改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4年6月,國務院決定遼東省。遼西省合並成立遼寧省,本溪市改由遼寧省管轄,桓仁縣為遼寧省安東專區所轄。1956年5月人國務院決定,重新設立本溪縣,由本溪市代管。1959年,桓仁縣、本溪縣劃為本溪市管轄, 1966年4月植仁縣改由丹東市管轄, 1968年12月,桓仁縣復歸本溪市管轄。

❼ 本溪名字的來歷

這個還要從本溪湖說起

本溪湖位於本溪市區北部大堡卧雲山崖之下,為洞中小湖。湖底上闊下窄,狀如犀牛之角,因之取名「杯犀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杯犀湖」名稱過雅,又難寫辨認,故取其諧音改稱為「本溪湖」(本溪湖葯王廟碑文可為佐證)。同治八年(1780年),遼東處士高升堯書寫「遼東本溪湖」五字鑿於洞口上方,此後,本溪湖的名字便流傳開來。

本溪湖地區以煤鐵和石灰石生產而著名,此外窯洞甚多。據考證,遠在2000多年前,此地是以燒缸、制瓦而被稱為「窯街」。陶瓷業是隨著煤鐵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到了清末和民國年間,瓷缸、陶瓦、陶罐等作坊及初具規模的製造業遍布街市,溪湖成為遠近馳名的陶瓷製品的生產基地。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山西太原府盂縣人楊春海會同鐵匠多人來到後湖、柳塘一帶,從事採煤和煉鐵業。同治年間,因慕名於「本溪湖」的一方山水,遠方遊客紛至沓來,特別是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的商賈遊客的大量流入,雲集從業,形成了「買賣興隆,生意兩旺」的「呂缸」、「順成」、「廣盛」、「福順」四大窯業,僻靜的山村林地從此得名為「窯街」。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加緊了對遼東地區的經濟入侵,日本人大倉喜八郎又在「窯街」一帶建立了「本溪湖大倉煤礦」。由於採煤工人的增加,帶動了商業和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外地從業人員愈來愈多,街市人口倍增,「窯街」范圍逐漸擴大,形成了始於河東橋頭,橫跨河西至柳塘,全長4000餘米的狹長地帶。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盛京(今沈陽)將軍趙爾巽上書清廷,請求設置本溪縣。翌年,經吏部批准,劃遼陽東、鳳凰城北、興京(今新賓縣)南各一部於本溪湖,稱本溪縣,縣治設於本溪湖。本溪湖成了太子河上游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盛京改名奉天,置省,本溪、桓仁兩縣隸東邊道,為奉天省的屬縣。

由於本溪湖是本溪煤鐵公司所在地,在其煤鐵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商業、服務業也逐漸發展,帶動了以本溪湖為中心的周邊經濟的發展,西邊從牛錄堡起,東至鹼廠堡、清河城,太子河沿岸商店、燒鍋、雜貨鋪林立,賭場、妓院、大煙館等也應運而生。縣政府的大小官員和本溪湖煤鐵公司的高級職員構成本溪湖的上層統治人員,戲院、茶館、酒樓成為他們腐朽生活的場所。原來人數不多的本溪湖地區逐漸形成了工業生產型的人口集居地。民國前期,本溪湖就已成為城區的中心,民國後,本溪地區普遍的經濟開發繼續向本溪湖集中。

本溪湖地區人口密集,商店林立,交通方便,已經成為本溪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具備了城市的條件。1939年,偽滿洲國在本溪設市,稱為「本溪湖市」,市政機構設在本溪湖市區之中。

本溪湖自從設市之後,就呈現出一座城市兩重天的街市局面。從小明山溝口至本溪湖火車站以西,本溪湖河北岸,成了日本侵略者的租借地;順山子、東山、南山、西山為煤鐵公司附屬地。日本人居住的地方街道整齊,房舍幽靜,衛生設備講究,被稱之為「洋街」。中國人居住的地方街道狹小擁擠,房屋破爛不堪,衛生條件極差,空氣污濁,燈光昏暗,是為「中國街」。這一時期日本人在本溪開設的商戶達55家,其中本溪湖一地就有34家,中國人開設的110餘家商戶也主要分布在本溪湖一帶。張碗鋪、稻香村、福增利、三益合等商號爭相出台,土木建築、商業網點日漸興起,烘託了街市,繁榮了經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偽本溪湖市政權倒台。1947年國民黨政府宣布撤銷本溪湖市,將原市轄區域合並於本溪縣。1948年10月本溪解放後,重建本溪市,由遼東省領導。新中國成立初期,本溪湖市為中央直轄市,後去掉「湖」字,改為本溪市,沿用至今。1955年,本溪市政府將河東、河西兩個區合並,設立本溪區。翌年,改為溪湖區。

改革開放後,由於城市經濟建設的變化和發展,平山、明山兩區,逐漸取代了以前溪湖地區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本溪湖由昔日繁華的城市中心區變成了今天偏僻落後的老城區。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溪湖老城區正在舊貌換新顏。昔日的坑窪溝岔變成了寬闊平整的馬路,低矮簡陋的民房被鱗次櫛比的高樓住宅所取代。時至今日,本溪湖地區在本溪發展中仍然佔有重要位置。因為人們不會忘記,這里曾經濃縮了一個世紀的風雲激盪,見證了一個城市的形成與發展,記錄了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奮進。

泱泱洞水,巍巍古剎,玲瓏剔透的本溪湖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重新縮放出迷人的光彩,在群山環抱、石壁相襯下辟就出一方山光湖色交相輝映的「溪湖勝境」。

❽ 想了解遼寧省本溪市的歷史

本溪的歷史
據《史記·匈奴列傳》載,戰國時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是時本溪市區、本溪縣(指今所轄境域,下同)為燕國遼東郡襄平境內;桓仁縣(指今所轄境域,下同)屬燕國遼東郡外徼,為高夷部族轄地。
公元前221年,秦滅燕統一中國後,將全國劃分36郡,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東郡襄平縣;桓仁縣屬遼東郡外徼。
漢代,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幽州遼東郡襄平縣。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滅衛氏朝鮮,增設樂浪、玄菟繭、真番、臨屯4郡,桓仁縣屬玄菟郡;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扶余王子朱蒙避難逃亡至紇升骨城(即今桓仁縣五女山,有舊城遺址),建國立都號稱高句麗,為中國少數民族政權:公元3年(漢平帝元始三年,高句麗琉璃明王二十二年)移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縣),紇絕升骨城做為高句麗都城長達40年;之後,桓仁地域一直為高句麗部族政權轄地,直至唐代。
三國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幽州遼東郡襄平縣。
西晉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平州遼東郡(國)襄平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平州遼東郡襄平縣。
南北朝和秦朝時期,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高句麗部族政權所轄。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唐滅高句麗,收復遼東故地,置安東都護府,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河北道安東都護府遼城州都督府;桓仁縣屬河北道安東都護府哥勿州都督府。
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大柞榮建立渤海國,桓仁縣屬渤海國西京鴨淥府桓州。
公元909年(遼太祖三年),契丹占據遼東,本溪市區、本溪縣屬契丹部族轄地;公元919年(遼大祖神冊四年),契丹修遼陽故城,改名為東平郡,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平郡。
公元926年(遼太祖天顯元年),滅渤海國,改其地為東丹國,是時桓仁屬東丹國;公元980年(遼景宗乾亨二年)廢除東丹國,改置東京道,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京道遼陽府,桓仁縣屬東京道鴨淥府。
1125年(金大帝天會三年),金滅遼,繼而廢道置路。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京路遼陽府,桓仁縣屬東京路婆娑府 。
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在遼陽等處設置行中書省,翌年改東京路為遼陽路,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陽行省遼陽路,桓仁縣先屬遼陽行省婆婆府路,後改隸婆娑巡檢司。
1371年2月(明洪武四年〕,置遼東衛指揮使司,同年7月改置定遼都衛, 1375年10月(明洪武八年)又改置遼東都指揮使司;1377年(明洪武十年)改所椿州縣為衛、所:1403年(明永樂元年)設置建州衛;1409年(明永樂六年)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東寧衛,桓仁縣屬貝兒子都指揮使司建州衛。
1644年(清順治元年),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於遼陽府; 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移府盛京(後改為奉天府),降遼陽府為遼陽縣;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遼陽縣為遼陽州;至1906年本溪縣設治前,本溪市區、本溪縣分屬於奉天府遼陽州、興京撫民廳、鳳凰廳三地。清康熙年間桓仁一帶被列為封禁地;1877年(清光緒三年)設置懷仁縣,隸興京撫民廳。
日俄戰爭結束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在本溪地區活動頻繁,強行開採煤炭資源,中日交涉事宜日多;加之本溪地處山區,煤炭。木材、山貨等資源豐富,人煙日漸稠密,匪息屢起。盛京將軍趙爾巽,鑒於本溪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加強對這個地域的管理,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10月28日奏請請:「遼陽州屬本溪湖附近一帶,毗連興京、鳳凰,萬山重疊,路徑分歧,為盜淵藪,應另設知縣。」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7月籌設縣署衙門,同年10月,清政府正式批准將遼陽州東部、興京撫民廳西南部、鳳凰廳北部地區劃出,設本溪縣建置。據《清實錄》載:「光緒三十二年十月辛卯,添設本溪知縣,從盛京將軍趙爾巽之請也。」本溪縣設置後,始屬東邊道,後屬奉天首。1914年(民國3年)本溪縣、桓仁縣(是年由懷仁縣改稱)均隸屬於奉天省東邊道。
1928年(民國17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本溪、桓仁兩縣仍屬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翌年3月,建立偽「滿洲國」,本溪縣隸屬於奉天省,桓仁縣隸屬於安東省。1937年(民國26年)日偽政權實行街制,在本溪縣公署所在地本溪湖設立本溪湖街。日本政府以撤銷「治外法權」名義,將滿鐵附屬地文還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的偽滿政權,原滿鐵附屬地本溪湖火車站、順山。河沿一帶並入本溪湖街。1939年(民國28年)偽滿政權將本溪湖街、宮原一帶從本溪縣劃出,設置本溪湖市,隸屬於奉天省。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國主義宣告無條件投降。9月18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熱遼軍區十六軍分區部隊進駐本溪。10月8日和10月18日,先後成立本溪市、本溪縣民主政府,均隸屬於遼寧省。1946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5月3日佔據本溪市區,成立國民黨本溪湖市政府及本溪縣政府,隸屬於遼寧省。本溪市、縣民主政府由本溪市內轉移到本溪縣後,干當年6月,遼寧省政府決定撤銷本溪市民主政府。本溪縣民主政府在本溪農村開展游擊斗爭。1946年10月1日,國民黨遼寧省政府下令撤銷本溪湖市,將市區並入本溪縣。
1948年本溪全境解放,成立本溪市人民政府。本溪市、本溪縣。桓仁縣均隸屬於安東省。1949年4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安東省與遼寧省合並,成立遼東省、遼西省,本溪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直轄,本溪縣。桓仁縣隸屬遼東省。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本溪縣,其原轄區亦並入本溪市。
195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決定,本溪市改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4年6月,國務院決定遼東省。遼西省合並成立遼寧省,本溪市改由遼寧省管轄,桓仁縣為遼寧省安東專區所轄。1956年5月國務院決定,重新設立本溪縣,由本溪市代管。1959年,桓仁縣、本溪縣劃為本溪市管轄, 1966年4月植仁縣改由丹東市管轄, 1968年12月,桓仁縣復歸本溪市管轄。

❾ 本溪湖來歷

本溪湖位於大堡卧雲山(亦稱後山)西麓崖下,山腳下一天然溶洞,是本溪湖水的發源地,在旺水期,湖內地下水以晝夜二萬噸的流量穿山出岩流入人工湖,經河道流入太子河。本溪湖 稱為本溪之源、本溪之泉、本溪之魂,本溪湖之名的由來,是經過較長時間的歷史變遷逐步演化而來,本溪湖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諸量的有十多種,尤其是煉鐵資源十分豐富,本溪古人類就有開採的記錄,由於經濟繁榮,一直是本溪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許多大事件與本溪湖有關。名字的演變反映的是本溪城市發展歷程,被稱為本溪市的歷史教科書。

在明朝之前,本溪湖這一地區被稱做窯街。其所以稱為窯街,是因為自古以來溪湖地區窯業發達,以盛產水缸等陶器著名,故此稱之為窯街,在河棚戶區改造時,還出土了陶器等文物,至今仍有年長者習慣將本溪湖稱之為窯街。後來隨著時代變遷,本溪湖幾易其名,最後被通稱為本溪湖,說到本溪湖得名,也是說法不一。

本溪湖得名第一種說法:清嘉慶年間,皇族內親徐廷昭之墓埋葬於窯街(即現在的本溪市第一醫院門診部西側)內,墓前立石碑一尊,而本溪湖位於距碑約二里許西山角下,取其碑西有湖之意,遂將窯街稱之為碑西湖;

本溪湖得名第二種說法:本溪湖的名稱,還可溯源於「杯犀湖」。大概因為湖水尚小,宛如一杯清水,湖底下窄上敞,形如犀角,乃以形名之「杯犀湖」。據《八旗通志》載,清雍正五年(1727年),奉天將軍葛爾弼上疏稱:「杯犀湖等處所產鐵,為居民犁具所必需」。又迥然見奉天《通志》載,早在嘉慶以前的70多年,此湖被稱為「本犀湖」。本溪湖系始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見於《重修觀音寺碑記》所載:「盛京城南百里之外,有本溪湖,……湖側有觀音古剎,……」。據此推斷,「本溪湖」來源於「杯犀湖」,因杯犀兩字難寫難認,故改為「本溪湖」。

本溪湖得名第三種說法:清同治八年(公元一八六九年),清朝遼陽駐防將軍高陛先題詞「本溪湖」,石匠劉占東鐫刻在湖上的懸崖峭壁間,碑西湖至此就改叫成本溪湖,命名本溪湖的原意是「溪的本源出於湖」。

一九0六年本溪建治時縣衙設於本溪湖,稱本溪縣,後改縣為市,本溪市亦因此得名並固定了下來。

本溪湖側有有一寺廟建於400多年前,歷史曾名為觀音寺、保安寺等,由於建成時間是東北地區最早的,被稱為東北佛教的「祖庭」。

本溪湖由於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日俄戰爭期間,日本人就對本溪湖的煤鐵諸量進行了探查,並繪制了礦產圖,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看到了這張地質全圖,懷著救國願望,一九0三年與同學合著了《中國地質策論》,由此可見日本人從十九世紀過末期就有掠奪本溪湖資源的野心。

由於本溪湖曾經是本溪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留有很多歷史遺跡,如三大宗教場所、張學良大帥府、本溪湖煉鐵株式會社遺址、德國專家樓、肉丘墳、勞工棚等,百處火車站,本溪第一處水陸碼頭,第一條公交車站,最早、最長的橋梁,東北地區最早的煉鋼廠,亞洲最大的采礦豎井等,本溪湖可以說反映了本溪歷史文脈。

本溪湖地區歷史資源豐富,全市70%的回族同胞在溪湖地區居住,是全省第二大聚居區。地質地貌奇特,地質專家李四光、趙亞曾都曾在本溪湖進行地質研究。

本溪的發展史處處有本溪湖的影子,可以說本溪湖是本溪人永遠的精神家園。

閱讀全文

與本溪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