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顯卡發展歷史

顯卡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7 16:06:43

⑴ 顯卡的發展歷史什麼


⑵ 獨立顯卡的發展歷史

IBM公司於1981年推出的基於8位機P C/XT的匯流排,稱為PC 線。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1 位PC機PC/AT,稱為AT匯流排。為了能回夠合理地開發外插答介面卡,由Intel公司、IEEE和EISA集團聯合開發了與IBM/AT原裝機匯流排意義相近的ISA匯流排,即8/16位的「工業標准結構」(ISA,InstryStandard Architecture)匯流排。
由於年代久遠,並且沒有任何相關的歷史資料能說明誰的顯卡是第一塊運用在微型計算機上的,因此小編也不能對其下一個准確的定論。但8位ISA插口的顯卡是第一塊獨立顯卡應該是毫無疑問了。

⑶ 顯卡近幾年的發展歷史

你可以到www.pconline.com.cn上面找些文章,上面有很詳細的顯專卡發展里程屬

⑷ 顯卡的發展史主要包括(ABCDE)等發展階段。

A、MDA單色顯卡
B、CGA彩色圖形顯卡
C、EGA增強型彩色圖形顯卡
D、VGA彩色顯卡

⑸ 顯卡的發展簡史

VGA(Video Graphic Array)即顯示繪圖陣列,它是IBM在其PS/2 的Model 50, 60和80內建的影像系統。它的數字模式可以達到720x400色,繪圖模式則可以達到640x480x16色,以及320x200x256色,這是顯卡首次可以同時最高顯示256種色彩。而這些模式更成為其後所有顯卡的共同標准。VGA顯卡的盛行把電腦帶進了2D顯卡顯示的輝煌時代。在以後一段時期里,許多VGA顯卡設計的公司不斷推陳出新, 追求更高的解析度和位色。與此同時,IBM 推出了8514/A的Monitor顯示屏規格,主要用來支持1024x 768的解析度。
在2D時代向3D時代推進的過程中,有一款不能忽略的顯卡就是Trident 8900/9000顯卡,它第一次使顯卡成為一個獨立的配件出現於電腦里,而不再是集成的一塊晶元。而後其推出的Trident 9685更是第一代3D顯卡的代表。不過真正稱得上開啟3D顯卡大門的卻應該是GLINT 300SX,雖然其3D功能極其簡單,但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995年,對於顯卡來說,絕對是里程碑的一年,3D圖形加速卡正式走入玩家的視野。那個時候游戲剛剛步入3D時代,大量的3D游戲的出現,也迫使顯卡發展到真正的3D加速卡。而這一年也成就了一家公司,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沒錯,就是3Dfx。1995年,3Dfx還是一家小公司,不過作為一家老資格的3D技術公司,他推出了業界的第一塊真正意義的3D圖形加速卡:Voodoo。在當時最為流行的游戲摩托英豪里,Voodoo在速度以及色彩方面的表現都讓喜歡游戲的用戶為之瘋狂,不少游戲狂熱份子都有過拿一千多塊大洋到電腦城買上一塊雜牌的Voodoo顯卡的經歷。3Dfx的專利技術Glide引擎介面一度稱霸了整個3D世界,直至D3D和OpenGL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局面。Voodoo標配為4Mb顯存,能夠提供在640×480解析度下3D顯示速度和最華麗的畫面,當然,Voodoo也有硬傷,它只是一塊具有3D加速功能的子卡,使用時需搭配一塊具有2D功能的顯卡,相信不少老EDO資格的玩家都還記得S3 765+Voodoo這個為人津津樂道的黃金組合。講到S3 765,就不得不提到昔日王者S3顯卡了。
S3 765顯卡是當時兼容機的標准配置,最高支持2MB EDO顯存,能夠實現高解析度顯示,這在當時屬於高端顯卡的功效,這一晶元真正將SVGA發揚光大。能夠支持1024×768的解析度,並且在低解析度下支持最高32Bit真彩色,而且性價比也較強。因此,S3 765實際上為S3顯卡帶來了第一次的輝煌。
而後在96年又推出了S3 Virge,它是一塊融合了3D加速的顯卡,支持DirectX,並包含的許多先進的3D加速功能,如Z-buffering、Doubling buffering、Shading、Atmospheric effect、Lighting,實際成為3D顯卡的開路先鋒,成就了S3顯卡的第二次輝煌,可惜後來在3Dfx的追趕下,S3的Virge系列沒有再繼輝煌,被市場最終拋棄。
此後,為了修復Voodoo沒有2D顯示這個硬傷,3Dfx繼而推出了VoodooRush,在其中加入了Z-Buffer技術,可惜相對於Voodoo,VoodooRush的3D性能卻沒有任何提升,更可怕的是帶來不少兼容性的問題,而且價格居高不下的因素也制約了VoodooRush顯卡的推廣。
當然,當時的3D圖形加速卡市場也不是3Dfx一手遮天,高高在上的價格給其他廠商留下了不少生存空間,像勘稱當時性價比之王的Trident 9750/9850,以及提供了Mpeg-II硬體解碼技術的SIS6326,還有在顯卡發展史上第一次出場的nVidia推出的Riva128/128zx,都得到不少玩家的寵愛,這也促進了顯卡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成熟。1997年是3D顯卡初露頭腳的一年,而1998年則是3D顯卡如雨後春筍激烈競爭的一年。九八年的3D游戲市場風起雲涌,大量更加精美的3D游戲集體上市,從而讓用戶和廠商都期待出現更快更強的顯卡。
在Voodoo帶來的巨大榮譽和耀眼的光環下,3Dfx以高屋建瓴之勢推出了又一劃時代的產品:Voodoo2。Voodoo2自帶8Mb/12Mb EDO顯存,PCI介面,卡上有雙晶元,可以做到單周期多紋理運算。當然Voodoo2也有缺點,它的卡身很長,並且晶元發熱量非常大,也成為一個煩惱,而且Voodoo2依然作為一塊3D加速子卡,需要一塊2D顯卡的支持。但是不可否認,Voodoo2的推出已經使得3D加速又到達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憑借Voodoo2的效果、畫面和速度,征服了不少當時盛行一時的3D游戲,比如Fifa98,NBA98,Quake2等等。也許不少用戶還不知道,2009年最為流行的SLI技術也是當時Voodoo2的一個新技術,Voodoo2第一次支持雙顯卡技術,讓兩塊Voodoo2並聯協同工作獲得雙倍的性能。
1998年雖然是Voodoo2大放異彩的一年,但其他廠商也有一些經典之作。Matrox MGA G200在繼承了自己超一流的2D水準以外,3D方面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不但可以提供和Voodoo2差不多的處理速度和特技效果,另外還支持DVD硬解碼和視頻輸出,並且獨一無二的首創了128位獨立雙重匯流排技術,大大提高了性能,配合當時相當走紅的AGP匯流排技術,G200也贏得了不少用戶的喜愛。
Intel的I740是搭配Intel當時的440BX晶元組推出的,它支持的AGP 2X技術,標配8Mb顯存,可惜I740的性能並不好,2D性能只能和S3 Virge看齊,而3D方面也只有Riva128的水平,不過價格方面就有明顯優勢,讓它在低端市場站住了腳。
Riva TNT是nVidia推出的意在阻擊Voodoo2的產品,它標配16Mb的大顯存,完全支持AGP技術,首次支持32位色彩渲染、還有快於Voodoo2的D3D性能和低於Voodoo2的價格,讓其成為不少玩家的新寵。而一直在蘋果世界闖盪的ATI也出品了一款名為Rage Pro的顯卡,速度比Voodoo稍快。 2001年春季的IDF上Intel正式公布PCI Express,是取代PCI匯流排的第三代I/O技術,也稱為3GIO。該匯流排的規范由Intel支持的AWG(Arapahoe Working Group)負責制定。2002 年4月17日,AWG正式宣布3GIO 1.0規范草稿制定完畢,並移交PCI-SIG進行審核。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它會被命名為Serial PCI(受到串列ATA的影響),但最後卻被正式命名為PCI Express。2006年正式推出Spec2.0(2.0規范)。
PCI Express匯流排技術的演進過程,實際上是計算系統I/O介面速率演進的過程。PCI匯流排是一種33MHz@32bit或者66MHz@64bit的並行匯流排,匯流排帶寬為133MB/s到最大533MB/s,連接在PCI匯流排上的所有設備共享133MB/s~533MB/s帶寬。這種匯流排用來應付音效卡、10/100M網卡以及USB 1.1等介面基本不成問題。隨著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新一代的I/O介面大量涌現,比如千兆(GE)、萬兆(10GE)的乙太網技術、4G/8G的FC技術,使得PCI匯流排的帶寬已經無力應付計算系統內部大量高帶寬並行讀寫的要求,PCI匯流排也成為系統性能提升的瓶頸,於是就出現了PCI Express匯流排。PCI Express匯流排技術在新一代的存儲系統已經普遍的應用。PCI Express匯流排能夠提供極高的帶寬,來滿足系統的需求。
截至2009年,PCI-E 3.0規范也已經確定,其編碼數據速率,比同等情況下的PCI-E 2.0規范提高了一倍,X32埠的雙向速率高達320Gbps。
PCI Express匯流排的技術優勢
PCI匯流排的最大優點是匯流排結構簡單、成本低、設計簡單,但是缺點也比較明顯:
1) 並行匯流排無法連接太多設備,匯流排擴展性比較差,線間干擾將導致系統無法正常工作
2) 當連接多個設備時,匯流排有效帶寬將大幅降低,傳輸速率變慢
3) 為了降低成本和盡可能減少相互間的干擾,需要減少匯流排帶寬,或者地址匯流排和數據匯流排採用復用方式設計,這樣降低了帶寬利用率。PCI Express匯流排是為將來的計算機和通訊平台定義的一種高性能,通用I/O互連匯流排。
與PCI匯流排相比,PCI Express匯流排主要有下面的技術優勢:
1) 是串列匯流排,進行點對點傳輸,每個傳輸通道獨享帶寬。
2) PCI Express匯流排支持雙向傳輸模式和數據分通道傳輸模式。其中數據分通道傳輸模式即PCI Express匯流排的x1.x2.x4.x8.x12.x16和x32多通道連接,x1單向傳輸帶寬即可達到250MB/s,雙向傳輸帶寬更能夠達到500MB/s,這個已經不是普通PCI匯流排所能夠相比的了。
3) PCI Express匯流排充分利用先進的點到點互連、基於交換的技術、基於包的協議來實現新的匯流排性能和特徵。電源管理、服務質量(QoS)、熱插拔支持、數據完整性、錯誤處理機制等也是PCI Express匯流排所支持的高級特徵。
4) 與PCI匯流排良好的繼承性,可以保持軟體的繼承和可靠性。PCI Express匯流排關鍵的PCI特徵,比如應用模型、存儲結構、軟體介面等與傳統PCI匯流排保持一致,但是並行的PCI匯流排被一種具有高度擴展性的、完全串列的匯流排所替代。
5) PCI Express匯流排充分利用先進的點到點互連,降低了系統硬體平台設計的復雜性和難度,從而大大降低了系統的開發製造設計成本,極大地提高系統的性價比和健壯性。從下面表格可以看出,系統匯流排帶寬提高同時,減少了硬體PIN的數量,硬體的成本直接下降。
至2008年,PCI-E介面仍然在顯卡中使用。 1999年,世紀末的顯卡市場出現了百花齊開的局面,而且這一年也讓市場擺脫了3Dfx的一家獨霸局面,由於戰略的失誤,讓3Dfx失去了市場,它推出了Voodoo3,配備了16Mb顯存,支持16色渲染。雖然在畫質上無可挑剔,但是高昂的價格以及與市場格格不入的標准讓它難掩頹勢。世紀末的這一年,顯卡的輝煌留給了nVidia。
在1999年,nVidia挾TNT之餘威推出TNT2 Ultra、TNT2和TNT2 M64三個版本的晶元,後來又有PRO和VANTA兩個版本。這種分類方式也促使後來各個生產廠家對同一晶元進行高中低端的劃分,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TNT系列配備了8Mb到32Mb的顯存,支持AGP2X/4X,支持32位渲染等等眾多技術,雖然16位色下畫面大大遜色於Voodoo3,但是在32位色下,表現卻可圈可點,還有在16位色下,TNT2的性能已經略微超過Voodoo3了,不過客觀的說,在32位色下,TNT系列顯卡性能損失相當多,速度上跟不上Voodoo3了。當然,nVidia能戰勝Voodoo3,與3Dfx公司推行的策略迫使許多廠商投奔nVidia也不無關系,促進了TNT系列的推廣。顯卡市場上出現了nVidia與3Dfx兩家爭霸的局面。
1999年的顯卡市場不可遺忘的還有來自Matrox MGA G400,它擁有16Mb/32Mb的顯存容量,支持AGP 2X/4X,還有支持大紋理以及32位渲染等等,都是當時業界非常流行和肯定的技術,除此之外,獨特、漂亮的EMBM硬體凹凸貼圖技術,營造出的完美凹凸感並能實現動態光影效果的技術確實讓無數游戲玩家為之瘋狂,在3D方面,其速度和畫面基本都是介於Voodoo3和TNT2之間,並且G400擁有優秀的DVD回放能力,不過由於價格以及它注重於OEM和專業市場,因此,在民用顯卡市場所佔的比例並不大!
從1999年到2000年,nVidia終於爆發了。它在1999年末推出了一款革命性的顯卡---Geforce 256,徹底打敗了3Dfx。代號NV10的GeForce 256支持Cube-Environment Mapping,完全的硬體T&L(Transform & Lighting),把原來有CPU計算的數據直接交給顯示晶元處理,大大解放了CPU,也提高了晶元的使用效率。GeForce256擁有4條圖形紋理信道,單周期每條信道處理兩個象素紋理,工作頻率120MHz,全速可以達到480Mpixels/Sec,支持SDRAM和DDR RAM,使用DDR的產品能更好的發揮GeForce256的性能。其不足之處就在於採用了0.22微米的工藝技術,發熱量比較高。
2000年,nVidia開發出了第五代的3D圖形加速卡---Geforce 2,採用了0.18微米的工藝技術,不僅大大降低了發熱量,而且使得GeForce2的工作頻率可以提高到200MHz。Geforce 2擁有四條圖形紋理信道,單周期每條信道處理兩個象素紋理,並且使用DDR RAM解決顯存帶寬不足的問題。在Geforce 256的基礎上,GeForce2還擁有NSR(NVIDIA Shading Rasterizer),支持Per-Pixel Shading技術,同時支持S3TC、FSAA、Dot-3 Bump Mapping以及硬體MPEG-2動態補償功能,完全支持微軟的DirectX 7。而面對不同的市場分級,它相繼推出了低端的GF2 MX系列以及面向高端市場的GF2 Pro和GF GTS,全線的產品線讓nVidia當之無愧地成為顯卡的霸主。
3Dfx在被nVidia收購之前還推出了Voodoo4/5,VooDoo4 4500使用一顆VSA-100晶元,VooDoo5 5500使用兩顆VSA-100晶元,而VooDoo5 6000使用四顆VSA-100晶元,可惜由於各方面的原因,Voodoo4/5並不能讓沒落的3Dfx有一絲絲起色,最終難逃被nVidia收購的命運。
而作為nVidia主要競爭對手的ATI,也在兩千年憑借T&L技術打開市場。在經歷「曙光女神」的失敗後,ATI也推出了自己的T&L晶元RADEON 256,RADEON也和NVIDIA一樣具有高低端的版本,完全硬體T&L,Dot3和環境映射凹凸貼圖,還有兩條紋理流水線,可以同時處理三種紋理。但最出彩的是HYPER-Z技術,大大提高了RADEON顯卡的3D速度,拉近了與GEFORCE 2系列的距離,ATI的顯卡也開始在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兩千年的低端市場還有來自Trident的這款Blade T64,Blade XP核心屬於Trident第一款256位的繪圖處理器,採用0.18微米的製造工藝,核心時鍾頻率為200 MHz,像素填充率達到1.6G,與Geforce2GTS處於同一等級,支持Direct X7.0等等。可惜由於驅動程序以及性能等方面的原因,得不到用戶的支持。
踏入2001年以後,如同桌面處理器市場的Intel和AMD一樣,顯卡市場演變為nVidia與ATI兩雄爭霸的局勢。nVidia方面,憑借剛剛推出的Geforce 3系列占據了不少市場,Geforce 3 Ti 500,Geforce 2 Ti和Geforce 3Ti,Geforce MX分別定位於高中低三線市場。與GeForce 2系列顯卡相比,GeForce 3顯卡最主要的改進之處就是增加了可編程T&L功能,能夠對幾乎所有的畫面效果提供硬體支持。GeForce 3總共具有4條像素管道,填充速率最高可以達到每秒鍾800 Mpixels。Geforce 3系列還擁有nfiniteFX頂點處理器、nfiniteFX像素處理器以及Quincunx抗鋸齒系統等技術。
而作為與之相抗衡的ATI Radeon 8500/7500系列,採用0.15微米工藝製造,包括6000萬個晶體管,採用了不少新技術(如Truform、Smartshader等)。並根據顯卡的核心/顯存工作頻率分成不同的檔次——核心/顯存分別為275/550MHz的標准版,核心/顯存為250/500MHz的RADEON 8500LE,核心/顯存頻率分別為300/600MHz的Ultra版,以及中端的Radeon 7500,低端的Radeon 7200,7000等產品。值得一提的是Radeon 8500還支持雙頭顯示技術。
2002年,nVidia與ATI的競爭更加白熱化。為鞏固其圖形晶元市場霸主地位,nVidia推出了Geforce 4系列,分別為GeForce4 Ti4800,GeForce4 Ti 4600, GeForce4 Ti4400, GeForce4 Ti4200,GeForce4 MX 460, GeForce4 MX 440 和GeForce4 MX 420。GeForce4 Ti系列無疑是最具性價比的,其代號是NV25,它主要針對當時的高端圖形市場,是DirectX 8時代下最強勁的GPU圖形處理器。晶元內部包含的晶體管數量高達6千3百萬,使用0.15微米工藝生產,採用了新的PBGA封裝,運行頻率達到了300MHz,配合頻率為650MHz DDR顯存,可以實現每秒49億次的采樣。GeForce4 Ti核心內建4條渲染流水線,每條流水線包含2個TMU(材質貼圖單元)。Geforce 4系列從高到低,橫掃了整個顯卡市場。
作為反擊,ATI出品了R9700/9000/9500系列,首次支持DirectX 9,使其在與NVidia的競爭中搶得先機。而R9700更是在速度與性能方面首次超越NVidia。R9700支持AGP 8X、DirectX 9,核心頻率是300MHz,顯存時鍾是550MHz。RADEON 9700,實現了可程序化的革命性硬體架構。符合繪圖回事商品AGP 8X最新標准,配有8個平等處理的彩繪管線,每秒可處理25億個像素,4個並列的幾何處理引擎更能處理每秒3億個形跡及光效多邊形。而R9000是面向低端的產品,R9500則直挑Ti4200。
同年,SiS發布了Xabre系列。它是第一款AGP 8×顯卡,全面支持DirectX 8.1,在發布之時是相當搶眼的。Xabre系列圖形晶元採用0.15微米工藝,具備4條像素渲染流水線,並且每條流水線擁有兩個貼圖單元。理論上可提供高達1200M Pixels/s的像素填充率和2400M Texels/s的材質填充率。隨後發布的Xabre600,採用0.13微米工藝,主頻和顯存頻率都提高了不少,性能與GeForce4 Ti4200差不多。
2003年的顯卡市場依舊為N系與A系所統治。nVidia的Gf FX 5800(NV30)系列擁有32位著色,顏色畫面有質的提高,在基礎上推出的GeForce FX 5900,提高了晶體管數,降低了核心頻率與顯存頻率,改用了256B99v DDR以提高了顯存帶寬。後半年還推出了GF FX 5950/5700系列,以取代GF FX 5900/5600。而ATI推出了RADEON 9800/pro/SE/XT,憑借其超強的性能以及較低的售價,再次打敗GF GX 5800。這一年市場上的主流產品還有GF FX5600,GF FX5200和RADEON 9600和RADEON 9200。
2004年也是ATI大放異彩的一年,不過其最大的功臣卻是來自於面向中低端的Radeon 9550。這款2004年最具性價比的顯卡,讓ATI在低端市場呼風喚雨。R9550基於RV350核心,採用0.13微米製程,核心頻率為250MHz,顯存頻率為400MHz,4條渲染管道,1個紋理單元,同時兼容64bit和128bit。這款產品是9600的降頻版,但是通過改造,都可以變成R9600,性價比極強。而老對手的N卡方面,卻只推出了一款新品GF FX 5900XT/SE,而與R9550處於同一競爭線的5200,5500與5700LE系列,雖然性能不錯,可惜價格卻沒有優勢,被R9550徹底打敗。2004年讓nVidia郁悶了一整年。
ATI從2005年開始就一直被Nvidia壓制,無論是1950XTX對抗7900GTX,2900XT對抗8800GTX,3870X2對抗9800GX2,在旗艦產品上,ATi一直屬於劣勢,但在2008年6月發生了轉機,ATi發布了RV770,無論是從市場定價還是從性能上都是十分讓人滿意的,特別是改善了A卡在AA上的性能不足,RV770的中端4850的價格更是讓Nvidia措手不及,無奈在一周內9800GTX降價1000元,但無論是性能還是價格依舊擋不住4850的攻勢,4870緊接著發布,採用DDR5顯存的RV770浮點運算能力更是達到了1TB/S,Nvidia發布的新核心GT200的旗艦版本GTX280雖然在性能上暫時取得了暫時的領先,但是和4870相比只有10%的性能差距,而且由於工藝較落後,導致成本過高,沒有性價比,就在人們以為ATi放棄旗艦,准備走性價比路線時,ATi推出了R700,也就是4870X2,並且大幅度改良了橋接晶元的性能,領先GTX280高達50-80%,而GTX280的核心面積已經大的恐怖,不可能衍生出單卡雙芯,所以ATI依靠單卡雙芯重新奪得了性能之王。
但是在2009年初,Nvidia憑借其新推出的GTX295,重新奪回顯卡性能之王寶座。2009年9月22日,AMD正式發布了業界第一款DirectX 11顯卡:ATI Radeon HD 5800系列:HD5870/5850,其中HD5870是ATI最新單核心旗艦顯卡,HD5870顯卡採用RV870核心,其主要競爭對手是GTX295。在NVIDIA最新GT300顯卡發布之後,AMD和NVIDIA在DX 11的新一輪競爭又會開始。

⑹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英偉達顯卡的發展史以及各種系列

  1. 台式機產品

    NVIDIA是全球第一家能夠提供適用於工作和娛樂應用並且同時支持眾多操作系統的全套影院級著色三維圖形解決方案的半導體公司。其GeForce系列圖形晶元(GPU)能夠為娛樂和游戲應用提供最出色的三維、二維和高清晰度電視性能,並可滿足企業用戶所要求的高速性能、鮮銳視覺效果以及水晶般清晰度。GeForce已成為全球領先PC廠商及顯卡生產商的首選品牌。

  2. 平台

    數字媒體革命已經到來。當今的用戶希望獲得能夠處理、存儲和分配大量數字化內容的PC解決方案。NVIDIA公司的nForce媒體和通信處理器(MCP)可以實現無以倫比的系統性能、高速聯網、擴充數字媒體連接和高保真音效。基於NVIDIA nForce MCP的主板和PC解決方案能夠滿足32位和64位計算環境對可擴充性、功能和性能的需要,是專業和家庭用戶以及游戲發燒友的理想之選。

  3. 工作站

    NVIDIA公司的Quadro®產品線面向專業三維和二維圖形市場。NVIDIA憑借領先的技術將基於Quadro的工作站解決方案與NⅥDIA統一驅動架構(UDA)和NViewTM軟體完美地集成在一起,為設計、創意和科研專業人員提供了穩定的開發和應用環境。NVIDIA還將系列移動工作站圖形晶元——NVIDIA Quadro Go納入其工作站解決方案中,從而在移動工作站上實現了專業工作站級的特性和性能,並為移動專業人員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4. 移動產品

    NVIDIA可提供一整套移動解決方案,滿足最終用戶的多種要求,包括在保持系統性能的前提下運行工程設計應用,為多功能娛樂設備提供圖形處理能力等等。伴隨GeForce Go移動圖形處理器家族(包括性能超群的GeForce FX Go系列)的推出,NVIDIA 成為業界首家提供適用於移動市場的高性能三維圖形處理器的企業。對工程師和動畫師而言,全球第一款移動工作站圖形晶元 Quadro Go GL能夠讓他們在移動平台上實現實時交互。立足於大獲成功的媒體和通信處理技術,NVIDIA nForce3 GO MCP集成了能夠擴充筆記本功能和實現極致數字媒體PC體驗的軟硬體技術。

  5. 手持終端

    NVIDIA GoForce媒體處理器產品線能夠讓手持終端OEM打造極富誘惑力的產品。NVIDIA GoForce節能型圖形晶元能夠在極低的功耗下高效處理圖形和視頻內容,為手持終端設計者提供了一種激動人心的產品,能夠讓他們為配裝數碼相機的手機和其他手持終端開發高解析度圖片採集、視頻採集、視頻播放、游戲和彩信應用。NVIDIA的GoForce產品家族能夠在軟體上兼容MediaQ公司早期推出的媒體處理器,因此,擁有基於MediaQ的產品設計的OEM能夠快速升級產品,支持新的應用。藉助基於硬體的多媒體處理技術,NVIDIA GoForce能夠實現業內領先的性能和超炫視覺效果。

  6. 消費類電子產品

    微軟XboxTM視頻游戲控制台藉助NVIDIA Xbox圖形處理器(XGPU)以及Xbox媒體和通信處理器(MCPX)實現出色的圖形效果和令人難以置信的音頻效果,以及最富動感的游戲體驗。除此以外,NVIDIA的XGPU和MCPX還能實現超凡脫俗的三維圖形、DVD和高清晰度電視、三維環境音效以及寬頻連接功能。

⑺ 計算機顯卡的發展史

http://codex.wordpress.org.cn/index.php?title=%E6%98%BE%E5%8D%A1%E7%9A%84%E5%8F%91%E5%B1%95%E5%8F%B2&oldid=96911
http://tech.163.com/digi/05/0914/14/1TK9H7NE00161KCQ_3.html

⑻ 誰能說說顯卡的發展史!

網路,維基網路,互動網路

⑼ 簡述顯卡的發展史

民用顯卡的起源可以追朔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了。在1981年, IBM推出了個人電腦時,它提供了兩種顯卡,一種是quot;單色顯卡(簡稱 MDA), 一種是 "彩色繪圖卡" (簡稱 CGA),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MDA是與單色顯示器配合使用的, 它可以顯示80行x25列的文數字, CGA則可以用在RGB的顯示屏上, 它可以繪制的圖形和文數字資料。在當時來講,計算機的用途主要是文字數據處理,雖然MDA解析度為寬752點, 高504點,不足以滿足多大的顯示要求,不過對於文字數據處理還是綽綽有餘的了。而CGA就具有彩色和圖形能力,能勝任一般的顯示圖形數據的需要了,不過其解析度只有640x350,自然不能與現在的彩色顯示同日而語。

MGA/MCGA顯卡

1982年,IBM又推出了MGA(Monochrome Graphic Adapter), 又稱Hercules Card (大力士卡), 除了能顯示圖形外,還保留了原來 MDA 的功能。當年不少游戲都需要這款卡才能顯示動畫效果。而當時風行市場的還有Genoa 公司做的EGA(Enhanced Graphics Adapter),即加強型繪圖卡, 可以模擬MDA和CGA,而且可以在單色屏幕上一點一點畫成的圖形。EGA解析度為640x350,可以產生16色的圖形和文字。不過這些顯卡都是採用數字方式的,直到MCGA(Multi-Color Graphics Array)的出現,才揭開了採用模擬方式的顯卡的序幕。MCGA是整合在 PS/2 Model 25和30上的影像系統。它採用了Analog RGA影像信號, 解析度可高達640x480, 數位RGB和類比RGB不同的地方就像是ON-OFF式切換和微調式切換之間的差別。用類比RGB訊號的顯示屏, 會將每一個訊號的電壓值轉換成符合色彩明暗的范圍。只有類比顯示屏可以和MCGA一起使用,才可以提供最多的256種顏色, 另外IBM尚提供了一個類比單色顯示屏, 在此顯示屏上可以顯示出64種明暗度。

VGA顯卡

VGA(Video Graphic Array)即顯示繪圖陣列,它IBM是在其 PS/2 的Model 50, 60和80內建的影像系統。它的數字模式可以達到720x400色, 繪圖模式則可以達到640x480x16色, 以及320x200x256色, 這是顯卡首次可以同時最 ...

⑽ 顯卡晶元組,歷史發展

由弱到強
SiS Integrated
Intel Extreme Graphics
VIA Unicrome
ATI Mobility Radeon 320/340/345m IGP
ATI Moblity Radeon 7000IGP
Intel Extreme Graphics 2
ATI Mobility Radeon 9000IGP
Nvidia GeForce 4 420 Go
ATI Radeon Xpress 200M
Intel GMA 900
ATI Radeon Xpress 1150M
Intel GMA 950
ATI Mobility Radeon 7500
Nvidia GeForce 4 440 Go
Nvidia GeForce 4 460 Go
ATI Mobility Radeon 9000
ATI Mobility Radeon X300
Nvidia Geforce FX Go5200
ATI Mobility Radeon 9200
Nvidia Geforce Go 6200TC
Nvidia Geforce FX Go5600
Nvidia Geforce Go 7200TC
Nvidia Geforce Go 4200
Nvidia Geforce FX Go5650
ATI Mobility Radeon 9600
ATI Mobility Radeon X1300
Nvidia Geforce FX Go5700
ATI Radeon 9700
Nvidia Geforce Go 6400
Nvidia GeForce Go7300 (NVS 110M)
ATI Radeon X600
ATI Radeon X1400
Nvidia GeForce Go7400 (NVS 120M)
Nvidia GeForce Go6600
ATI Mobility Radeon X700
ATI Mobility Radeon 9800
ATI Mobility Radeon X1600
Nvidia Geforce Go7600
Nvidia Geforce Go6800
ATI Mobility Radeon 9800 (modded)
Nvidia Geforce Go7600 GT
Nvidia Geforce Go6800 Ultra
ATI Mobility Radeon X1800
Nvidia Geforce Go7800
Nvidia Geforce Go7900GS
ATI Mobility Radeon X1800XT
Nvidia Geforce Go7800GTX
Nvidia Geforce Go7900GTX
從Geforce 6800開始就沒什麼好說了,清一色256bit 256mb規格,高解析度下輕松打開基本所有特效進行游戲(除了近期變態游戲上古卷軸4 Oblivion),下面報一下分數(括弧內為超頻後分數):
3dmark03 3dmark05
Geforce go 6800(12管,5頂點) 9300 (11000) 4200 (4800)
Geforce go 6800U(16管,5頂點) 11500 (頻率被鎖) 5300
Mobility Radeon X1800(12管,6頂點) 5500
Geforce go 7800(16管,6頂點) 4500 (6600)
Geforce go 7900GS(20管,7頂點) 6300 (9200,相當驚人)
Geforce go 7800GTX(24管,8頂點) 6700 (8000)
Geforce go 7900GTX(24管,8頂點) 8600 (9700)

閱讀全文

與顯卡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