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歐洲中世紀的城市及及建築的歷史演進主要成就有哪些
歐洲中世紀建築 拜占庭的建築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拜占庭原是古希臘與羅馬的殖民城市。其建築按國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前期:即興盛時期(4-6世紀),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樣子來建設君士坦丁堡。在6世紀出現了規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聖索菲亞大教堂。二、中期:(7-12世紀),由於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建築減少,規模也大不如前。其特點是佔地少而向高發展,中央大穹隆沒有了,改為幾個小穹隆群,並著重於裝飾,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三、後期:(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征使拜年占庭帝國大受損失。這時建築既不多,也沒有什麼新創造,後來在土耳其入主後大多破損無存。
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拜占庭建築最光輝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
聖索菲亞教堂是集中式的,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布局屬於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
中央大穹隆,直徑32.6米,穹頂離地54.8米,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敦上。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內部空間豐富多變,穹隆之下,與柱之間,大小空間前後上下相互滲透,穹隆底部密排著一圈40個窗洞,光線射入時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顯得輕巧凌空。
教堂內部空間曲折多變,飾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鑲嵌畫。
東歐的小教堂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除了聖索菲亞教堂,拜占庭沒有重大的建築活動。教學的規模都很小,穹頂直徑最大的也不超過6米。不過,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進,穹頂逐漸飽滿起來,舉起在鼓座之上,統率整體而成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軸線,完成了集中式的構圖,這體形遠比早期的舒展、勻稱。
在俄羅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等正教國家,都流行這種教堂。格拉尼查茨教堂加洛林修道院西歐中世紀建築早在羅馬帝國的末期,西歐的經濟已經十分破敗衰落。5世紀,大舉涌來的落後民族,踏遍了西歐各地,把它淹沒在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之中。在一片荒蕪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會利用人民的苦難,宣傳禁慾主義,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紀,西歐的建築極不發達,在小小的、閉關自守的封建領地里,羅馬那種大型的公共建築物和宗教建築物,都是不需要的,相應的結構技術和藝術經驗,也都失傳了。修道院是當時唯一質量比較好的建築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畢竟比奴隸制進步。以手工業工匠和商人為主體的市民們展開了對封建領主的斗爭,爭取城市的獨立解放。同時,也展開了市民文化對天主教神學教條的斗爭。
建築也進入了新階段。城市的自由工匠們掌握了比古羅馬的奴隸們嫻熟得多的手工技藝。建築中人力物力的經濟性遠比古羅馬的高。除了教學外,各種公共建築物也逐漸多了起來,城市市民為城市的獨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爭,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學的斗爭,也在建築中鮮明地表現出來。
封建制建築大體上分二個時期:
一、10-12世紀以教堂為代表的「羅馬風」建築
二、12-15世紀西歐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築羅馬風建築早期基督教建築是同拜占廷建築同時發展起來的。包括古羅馬遷都後帝國西部,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長達三百餘年的西歐封建混戰時期的建築。
公元9世紀左右。西歐一度統一後又分裂成為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和英格蘭等十幾個民族國家,並正式進入封建社會。。這時的經濟屬自然經濟,社會秩序較穩定,於是,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各國發展起來。這時的建築除基督教堂外,還有封建城堡與教會修道院等。其規模遠不及古羅馬建築,設計施工也較粗糙,但建築材料大多來自古羅馬廢墟,建築藝術上繼承了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結構,形式上又略有古羅馬的風格,故稱為羅馬風建築。它所創造的扶壁,肋骨拱與束柱在結構與形式上都對後來的建築影響很大。
早期的教堂的建築者主要是修道士,教堂不事裝飾,也不講求比例,反對偶像崇拜,連耶穌基督的雕像都沒有。牆垣和支柱十分厚重,磚築很粗糙,沉重封閉,毫無生氣。
後期,隨著城市手工業、商業和興起,出現了由世俗工匠建造的城市教堂,表現出追求感性美的強烈願望。教堂內的裝飾逐漸增多,追求構圖完整統一,教堂的整體和局部的勻稱和諧等也大有進步、砌工精緻多了。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羅馬風建築的進一步發展,就是12-15世紀西歐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築。
「哥特」原是參加覆滅羅馬奴隸制的日耳曼「蠻族」之一,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反對封建神權,提倡復活古羅馬文化,乃把當時的建築風格稱為「哥特」,以表示對它的否定。
哥特建築就是歐洲封建城市經濟佔主導地位時期的建築。公元10世紀以後,隨著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和商業和逐漸活躍,在一些交通要道、關隘、渡口及教堂和城堡附近,形成了許多手工業工人與商人聚集起來的城市,並到12世紀大多通過贖買或武裝斗爭從封建領主和教會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權。這時期的建築仍以教堂為主,但反映城市經濟特點的城市廣場、市政廳、手工業行會等也不少,市民住宅也大有發展,建築風格完全脫離了古羅馬的影響,而是以尖券(來自東方)、尖形肋骨拱頂、坡度很大的兩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鍾樓、扶壁、束柱、花空欞等為其特點。蘭斯主教堂蘭斯主教堂1211-1290年建,法蘭西國王的加冕教堂,主教堂內設有主教座,每個教區只有一所。該教堂以形體勻稱、裝飾纖巧著稱。教堂前後建了百餘年,由於墩柱形式與裝飾主題一致,格調統一。
亞眠主教堂亞眠主教堂1220-1288年建,中廳系典型的法國哥特式,寬約15米,高約43米,由於起伏交錯的尖形肋骨交叉拱與把柱墩造成束柱的樣面,看上去比真實的還要高。
科隆主教堂始建於1248年,歐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平面143×84米,西面的一對八角形塔樓建於1842-1880年,高達150餘米,體態碩大,中廳寬12.6米,高46米。教堂內外布滿雕刻與小尖塔等裝飾,垂直向上感很強。 科隆主教堂科隆主教堂夏爾特爾主教堂夏爾特爾主教堂1194-1260年,西面兩座塔樓建造時間相差400年,形式也各不相同。
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1163-1250年,法蘭西早期哥特建築的典型實例,位於巴黎城中。入口西向,前面廣場是市民的市集與節日活動中心。教堂平面寬約47米,深約125米,可容近萬人。東端有半圓形通廊。中廳很高,是側廊(高9餘米)的三倍半。結構用柱墩承重,使柱墩之間可以全部開窗,並有尖券六分拱頂,飛扶壁等。正面是一對高60餘米的塔樓,粗壯的墩子把立面縱分為三段,兩條水平向的雕飾又把三段聯系起來。正中的玫瑰窗(直徑13米)西側的尖券形窗,到處可見的垂直線條與小尖塔裝飾都是哥特建築的特色。特別是當中高達90米的尖塔與前面的那對塔樓,使遠近市民在狹窄的城市街道上舉目可見巴黎聖母院馬克思在談到天主教堂時說:"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驚。……「這些龐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體量物質志影響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點。」
義大利的比薩主教堂比薩主教堂比薩主教堂,它的鍾塔和洗禮堂,是義大利中世紀最重要的建築群之一。它是為紀念1062年打敗阿拉伯人,攻佔巴勒摩而造的。
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長95米,有四排柱子。中廳用木桁架,側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約32米,有四層空券廊作裝飾,形體和光影都有豐富的變化。比薩主教堂
鍾塔(1174年)在主教堂東南20多米,圓形,直徑大約16米,高8層,中間6層圍著空券廊,後來,由於基礎不均勻沉降。塔身開始逐年傾斜。但由於結構的合理性和設計施工的高超技藝,塔體本身並未遭到破壞,並一直流傳至今,歷時近千年。也就是享譽世界的比薩斜塔。
威尼斯的總督府威尼斯的總督府威尼斯當時是海上強國,地中海貿易之王。總督府是威尼斯打敗盡敵熱那亞和土耳其的重大勝利的紀念之物。建於1309年-1424年,是歐洲中世紀最美麗的建築物之一。
總督府的主要成就在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構圖。立面最高約25米,分為二層。第一層券廊,圓柱粗壯有力。最上層的高度約占整個高度的二分之一,除了相距很遠的幾個窗子之外,全是實牆,牆面用小塊的白色和玫瑰色的大理石片貼成斜方格的席紋圖集,沒有砌築感,從而消除了重量感。這一處理方式,雖然受到伊斯蘭建築的影響。這個立面構圖極富獨創性,奇光異影,世界建築史中幾乎沒有可以類比的例子。它們好像是盛妝濃飾的,卻又天真純朴,它們好象是端莊凝重的,卻又快活輕俏,似乎時時在變化著它的性格。西班牙的伊斯蘭建築阿爾罕布拉宮8世紀初,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佔領比利尼斯半島,並從西亞帶來當時先進的建築物類型,型制和手法,10世紀後,伊斯蘭國家分裂,被西班牙天主教徒逐個消滅。但伊斯蘭的建築,由於水平遠高於當時西班牙天主教地區的,所以對西班牙建築保持著很強烈的影響。
西班牙格蘭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是伊斯蘭世界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所宮殿。它位於一個地勢險要的小山上,有一圈3500米長的紅石圍牆蜿蜒於濃蔭之中,沿牆聳立著高高低低的方塔。圍牆的大門叫公正門,在南邊,君主在這里審理訴訟。宮殿偏於北面,它以兩個互相垂直的長方形院子為中心,南北向的叫石榴院,以朝覲儀式為主,比較肅穆。東西向的叫獅子院,比較奢華,是後妃們住的地方。
建造阿爾罕布拉宮的時候,西班牙的伊斯蘭國家已經十分窘蹙。格蘭納達王國臣服於西班牙的天主教君主,偏安一隅,屈辱求存。面臨著不可挽回的沒落,一種無可奈何的哀愁籠罩著宮廷。這就造成了阿爾罕布拉宮的藝術風格,精緻而柔靡,絢麗而憂郁,親切而惝恍
『貳』 歐洲歷史的簡介
早在公元前年-前2500年歐洲就出現了巨石文化,現在還留有歐洲巨石建築遺跡。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人的祖先就定居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它也成為了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繼希臘後,古羅馬帝國建立,成為了一個統治半個歐洲的大帝國,義大利半島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地區,與中國文明互相輝映。3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衰弱,北歐的日耳曼人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興起,直至476年滅了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但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滅。中世紀時期,許多王國相繼而立,實行封建采邑制,戰爭不斷。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國王,是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帝國極盛時期的韁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但到後期,它只剩下一個名號。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的雛型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建立起來的。天主教教會握有極大力量,所有知識傳承都在修道院中進行,宗教迫害和十字軍東征給歐洲,尤其中東歐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一時期被啟蒙時代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源起於中國北方阿爾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擊敗的漢藏語系阿爾泰人匈奴、突厥則在此時期進入歐洲,代表東亞人稱雄於世界的歐亞貿易交接地區-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之要沖!
從15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荷蘭也在隨後的貿易中雄霸一時。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對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盛,也由於缺乏進一步發展,反而使英國先一步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得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伊麗莎白時期,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17世紀末,英國政治上發生了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北美十三州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歐陸上的法國則發生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稱帝;德國、義大利則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撂奪全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於導致歐洲變為戰爭策源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了很大的創傷。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各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中國、日本與美國之外,歐洲還是主要的戰場。其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後,在蘇聯的影響下,又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195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及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締約國兩個集團對峙的局面。歐洲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政治經濟陣營:東歐的共產主義和西歐的資本主義,直到1990年左右,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叄』 中世紀在歐洲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定義: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於 15 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 5 ~ 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為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17 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 18 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歷史學家普遍採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說,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採用過來。中世紀是適用於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於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2、起迄年代:
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 1640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准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定為下限 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說法,它以 284 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為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採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國滅亡為界.此說在西方較流行,象《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劃定時限時,下限都是 15 世紀,上限則 3 ~ 5 世紀不等。
3、分期:
中古時期各地差別太大,以西歐為標准:
5 ~ 10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封建化時期);
11 ~ 14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
14 ~ 15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二。
中世紀(Middle Ages ;約395~1500)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三。此間歐洲重要歷史事件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後,極權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九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十四世紀末與十五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十六與十七世紀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十七與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十九世紀下半個世紀,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二戰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梵蒂岡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貴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梵蒂岡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文化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
『肆』 歐洲文化及歷史發展對歐洲城市景觀有何影響
比如,因為宗教的關系,教堂在城市的規劃中就處於核心位置,這個在基督教影響下很明顯。而在西比利亞或是巴爾干半島,因為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深刻,因而清鎮寺是核心建築。而因為早期希臘文明的發達,因為希臘式的建築在文明地區有很大影響,比方說神廟,議會之類的公共場所,以及立柱屋頂之類的細節部分,包括之後的羅馬時代也同樣如此。打比方說羅馬喜歡泡澡和看決斗,那麼相應的場所澡堂和角斗場必然會占很大一部分。而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封建時代,城堡林立,高聳的瞭望塔可以提供更加遼闊的視野,以及依憑高度優勢取得戰斗勝利,這種實用的建築風格也為後世所繼承。在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在歐洲並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是石質的,其實他們有相當多的木質建築,主要是居住場所,而富貴人家,宗教以及政治場所則是石質的。城市廣場也是歐洲城市的所有,可能脫胎於早期的群眾辯論一類的場所,漸漸地演變成為綜合性場所。我就知道這些
『伍』 你對歐洲四大歷史的都城有哪些了解
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鏈接是四大都城的詳細情況。
倫敦(英國首都)
中文名稱:倫敦
外文名稱:London
別 名:霧都
著名景點:伊麗莎白塔、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首都,歐洲最大的城市。與美國紐約並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16世紀後,隨著大英帝國的快速崛起,倫敦的規模也高速擴大。
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一座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
倫敦是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法國巴黎並列。從1801年到20世紀初,作為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因在其於政治、經濟、人文文化、科技發明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都市。
倫敦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金融業是倫敦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http://ke..com/link?url=zg7qCN-__z3O
巴黎(法國首都)
中文名稱:巴黎
外文名稱:法語:Ville de Paris 英語:Paris
別 名:藝術之都、時尚之都、文化之都、浪漫之都、花都
著名景點: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巴黎聖母院、塞納河畔、凡爾賽宮等
主要宗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巴黎(英語:Paris),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法國最大城市,歐洲第二大城市,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巴黎是世界四大國際化都市之一,其餘分別為紐約,倫敦,東京。
巴黎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平方米公里,人口200多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塞納-聖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七個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de-france),[2] 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幾乎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巴黎香水有「夢幻工業」之稱。巴黎是歷史之城、美食之都和創作重鎮。巴黎是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印象派美術發源地,芭蕾舞的誕生地,歐洲啟蒙思想運動中心,電影的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地。巴黎又是世界公認的文化之都,大量的科學機構、研究院、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劇院、音樂廳分布於全市的各個角落。
巴黎,不僅是世界的一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時尚中心,而且是一座旅遊勝地,以它獨有的魅力每天吸引無數來自各大洲的賓客與遊人。巴黎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
http://ke..com/link?url=860r-Ts7ydb0Su5bzQMZt72qVkW1K4__QYlKKo9X0BzoVPF_pR9Y8TxuhhSBF4UnNNqU3
羅馬(義大利首都)
中文名稱:羅馬
外文名稱:英Rome/意Roma
別 名:七丘之城
羅馬(Rome)為義大利首都,也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羅馬也是古羅馬和世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恆之城」。城市位於義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義大利佔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
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薩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傳說
母狼哺嬰著名的「母狼乳嬰」故事記載了有關創建羅馬古城的傳說。公元前7、8世紀,羅馬國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奧篡位驅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結合,生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奧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台伯河。落水嬰兒幸遇一隻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後被一獵人養育成人。後來,兩兄弟長大後殺死了阿姆利奧,並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他們建新都。後羅慕洛私定城界,殺死了雷莫,並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後定為羅馬建城日,並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
http://ke..com/link?url=-4IBZ3kIBRObI2SSKw4VpPHo6QV_in7hU31nuOQjXvm0FgnzQ-Tjq
堪司坦丁堡 就是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第一大城市)
君士坦丁堡(地名)一般指伊斯坦布爾(土耳其第一大城市)
中文名稱:伊斯坦布爾
外文名稱:İstanbul(土) اسطنبول(阿) Istanbul(英) イスタンブール(日)
別 名:君士坦丁堡
著名景點:聖索菲亞大教堂,托普卡珀宮,蘇萊曼清真寺,藍色清真寺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İstanbul)是全國政治、經濟、貿易、金融、新聞、文化、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位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當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面積254平方公里,人口547.5萬(1985)。
公元前658年始建在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岬上,稱拜占庭。公元330年改建為東羅馬帝國首都,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始稱伊斯坦布爾。但西方國家仍習稱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帝國初建時為首都(獨立戰爭期間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成為正式名稱。現在市區已擴大到金角灣以北,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子斯屈達爾也劃入市區,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現代化城市。
伊斯坦布爾當選為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歐洲體育之都。該市的歷史城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http://ke..com/link?url=sICmIK9UuM8IwIh2-hDRCeRyJe8wZI--uFjoNEo3o0HlzQ3RSMsM0w8GM_lkRSg-279tQw1lKkWRg6tsWS8-IhLSKc9RJd1fqNbhvlCtNo-sq
『陸』 歐洲歷史和文化
槽點實在太多,根本不適合修改,必須拿去重寫。。。你看的什麼野雞歷史書?且不說內成段地跳過重要的歷史,前因容後果前後順序一塌糊塗,什麼古希臘被古羅馬取代啊,東西羅馬分裂西羅馬以羅馬教廷為首啊,把東羅馬帝國叫做前拜占庭帝國啊,蒙古人帶來黑死病。。。
『柒』 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意義
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意義:
1、在經濟方面:
城市所集中的手工業和商業所構成的商品經濟,從一開始就對封建制度起著瓦解作用,近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就是在中古西歐興起的這些城市裡面萌芽、發展和壯大的。
2、在政治方面:
那些擁有自由和自治權利的城市,成為新的政治實體,它們與王權結合,共同對付大封建貴族。王權給予城市以自由、自治特許狀和商業方面的便利來換取城市給予王權在財政上的資助。城市的市民階級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資產階級的前身。
3、在思想文化方面:
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和價值觀念逐漸形成。於是,適應市民階級需要的市民文化應運而生。市民文化不僅打破了教會文化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給中世紀封建文化帶來了新鮮的空氣。
城市文學的出現、世俗大學的產生,為以後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可以說中古西歐的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7)歐洲歷史文化與城市擴展閱讀:
西歐最早的中世紀城市在義大利北部的波河和北海的弗蘭德斯。米蘭、威尼斯、布魯日、根特和其他城市在這里涌現。緊隨其後的是萊茵河流域和法國北部的一些城市,其他地區相對較晚。在這些城市崛起之前,西歐的土地被世俗的封建領主瓜分。
城市出現在封建領主的土地上,受到領土主權的剝削。城市必須以實物和金錢向上帝支付勞役和兵役,以及各種苛捐雜稅。
『捌』 歐洲五大歷史名城
義大利的首都羅馬 希臘的首都雅典 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 法國的首都巴黎 英國的首都倫敦 不止五個~~
『玖』 歐洲有哪些歷史名城因何有名
歐洲的歷史名城非常之多各國較為注重文化傳統文化影響力的建設和刺激旅遊經濟的連帶效應這里可以就各國狀況舉個例子:德國呂貝克:漢薩同盟中心城市古代波羅的海最主要的貿易港口不萊梅:漢薩同盟主要城市德意志北部主要貿易城市弗賴堡:弗賴堡大學所在地一座校園城市歷史悠久蒂賓根:蒂賓根大學所在地同樣是校園城市歷史悠久海德堡:海德堡大學所在地同上德國最著名的思想聖地之一紐倫堡:拜恩州北部中心城市中古時期商業都市手工業發達雷根斯堡:拜恩州東部城市位於多瑙河畔建有瓦爾哈拉神殿是德語系名人堂耶拿:圖靈根州主要城市光學儀器之都德國最大玻璃廠商肖特光學儀器廠商蔡司所在地萊比錫:中古時期商都主要的印刷出版城市至今仍是德國的重要會展城市之一瑞士巴塞爾:鍾錶行業中心手工業發達日內瓦:著名的中古時期政治避難城市加爾文派中心奧地利薩爾茨堡:中歐制鹽業中心名人輩出大主教教區駐地格拉茨:奧地利地區最早的政治中心之一較維也納更早文化歷史悠久因斯布魯克:哈布斯堡家族故鄉至今留有皇帝的金殿雪山之鄉滑雪勝地波蘭什切青:舊稱斯德丁為德意志城市二戰後劃歸波蘭波羅的海南部主要工商業城市波茲南:大波蘭的中心波蘭的發源地克拉科夫:小波蘭的中心波蘭南部西里西亞地區主要紡織工業中心波蘭最古老大學雅蓋隆大學所在地但澤:東普魯士地區主要海港波蘭的進出口通道瑞典哥德堡:主要港口貿易都市維斯比:哥特蘭島中心城市漢薩同盟成主要城市中古時期中轉貿易港口烏普薩拉:瑞典早期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城市荷蘭萊特:萊特大學所在地著名畫家維米爾故鄉烏德勒支:新教地區唯一的天主教城市歷史悠久比利時根特:比利時西部城市中古商都布魯日:中古時期貿易城鎮例子就舉這么多今天比較累樓主有需要的話我再把其他一些國家講講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古城太多一時半會寫不完德國這邊只是舉了一點點可以看看我以前寫的一篇系列日誌《各種背地名》中的這個西歐城市篇:各種背地名5公元十世紀至十五世紀的城市之西歐篇(我表示想出這個專題我真的是無聊了。。。)顯示全部
『拾』 世界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