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心肺復甦的更新歷程看,為什麼越來越強調按壓
從心肺復甦指南來的制定上源來看,對胸外按壓的重視和強調是多方面的。包括提高按壓頻率,加大按壓深度,以及將按壓這一操作步驟提前為第一位等。這一切都說明復甦學研究發現早期實施「有效」的按壓對患者的最終復甦和預後是有較大意義的,並且近幾年在此方面很可能有不少研究在進行。需要提醒的兩點對於上一份指南的改變,按壓雖然為第一位,但是對目擊的心源性猝死,直接進行按壓並不會導致缺氧,而且按壓本身因為胸廓起伏動作有一定通氣,所以也可以起到一定通氣作用。而對於最新的15版指南,在經過5年應用後,可見10版中原先那些「至少100次/分」,「至少5厘米」都被劃定了上限,這說明臨床實踐才能得出真知,目前要求按壓不能超過120次/分,以防止按壓深度不足,按壓深度不超過6厘米,以防骨折。
Ⅱ 人工呼吸是誰發明的
華佗是歷史上最早發明人工呼吸的人。
《金匱要略》中明確記載了「救自縊死」的方法,「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數動之」。
但書中並沒有口對口的記錄,是用的吹耳法,和現今我們所說的人工呼吸有較大差異。其所載的「手按揉胸上,數動之」,是胸外按壓的手法。
口對口人工呼吸,在中國最早的記錄是在《中藏經》里。這本書原署華佗,華佗是和張仲景同時代的,都是東漢末年。但其有偽托之嫌,是後代醫生假託華佗所著,目前最為廣泛的說法是創作於公元四世紀左右。
(2)心肺復甦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當患者有口腔外傷或其他原因致口腔不能打開時,可採用口對鼻吹氣,其操作方法是:首先開放患者氣道,頭後仰,用手托住患者下頜使其口閉住。
深吸一口氣,用口包住患者鼻部,用力向患者鼻孔內吹氣,直到胸部抬起,吹氣後將患者口部張開,讓氣體呼出。如吹氣有效,則可見到患者的胸部隨吹氣而起伏,並能感覺到氣流呼出。
Ⅲ 張仲景是歷史上最早發明人工呼吸的人嗎
張仲景醫學手段高明,不僅僅體現在是六論辯經,還有一些救助手段的發明,其中就包括現在廣為熟知的人工呼吸。
有一天,張仲景出門給別人看病,正巧路過一家診所,門口圍著一群人,門口的地下還躺著一個人,旁邊是親屬在哭哭啼啼,大夫袖手在旁邊,也毫無辦法,因為害怕被病人家屬遷怒,躲在門板邊發抖。
張仲景上前了解情況,原來是「死者」和家裡人鬧矛盾,一時氣憤之下想不開,一尺麻繩上吊了,板凳傾倒的時候驚到了家裡人,然後趕緊把人弄了下來,一看臉面發紫,已經沒有了呼吸,不見動彈,於是抬著去醫館找大夫。但是大夫一看,這都沒氣了,束手無策。悲痛欲絕的「死者」家屬遷怒於醫生無能,把醫館圍的是水泄不通,要大夫陪個說法。
張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況,然後探了一下脈象,知道距離上吊時間不長,應該還有救的可能。於是大聲吩咐大家幫忙,把病人抬到木板上,然後蓋上棉被保持溫暖。一個人抬起手臂,一個人按摩胸部,張仲景則自己用手撐著「死者」的胸腹部,有節奏的按壓。
隨著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壓之下,「死者」居然一顫抖活了過來!張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動作,繼續這樣好幾十次之後,病人終於醒了過來,周圍的家屬抱著死者大哭不止,然後不停的對張仲景磕頭謝恩,這就是最初的人工輔助呼吸法。
Ⅳ 人工呼吸的產生歷史 發源地是哪裡中國嗎洗冤錄集里有這記載,是那個意思嗎/
人工呼吸,似乎西醫才有。然而,中國古代早就有了。
關於人工呼吸急救,中國在約兩千年前專東漢屬醫學家張仲景的《金匾要略》里就已見證載了。當時是用於急救自溢窒息而體溫尚存者。
其法為安置患者於仰卧位後由三人施術:一人按住患者兩肩以固定體位;一人將手置於患者胸部有節律地交替按壓與鬆弛;一人摩將屈伸運動患者四肢,並有節奏地按壓其腹部。「如此一炊頃,(患者)氣從口出,呼吸眼開」。張仲景記述的這種人工呼吸法,在今天看來,仍相當合理。
這,是不是人工呼吸的起源,待考證。然而,2000年前書上記載的,的確是早的了。
《洗冤錄》,是宋朝法官宋慈所著,比東漢張仲景晚多了。不了解《洗冤錄》是怎麼寫的。
Ⅳ 人工呼吸最早是什麼時候在中國使用的
東漢時期
張仲景在抄南陽、修武一帶行醫,始終放不下寫書傳播醫理的心願。為了寫好這本書,他除了尋找、研究各種祖國的醫學典籍外,還盡力採集民間的驗方,不斷積累資料。有一天,他聽說鄰近老鄉們把一個上吊的人救活了,便忙去打聽用的是什麼方法,回來後,他在書上這樣寫道:「把自縊的人抱住,再輕輕地解下來。在死者掛著時不可截斷繩索,以免跌傷。然後將死者仰放在床板上,兩人蹲在死者的頭兩旁,揉摩他的臂部和頸部,並拿起兩手一起一落的運動。另外一個人反復按死者的胸脯,和抬手的人節拍一致。這樣進行了約煮熟一頓飯的功夫,死者若能恢復呼吸,運動仍然繼續進行,但這時動作不可太猛,以免患者過於勞累……」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工呼吸」的記載。
Ⅵ 心肺復甦儀的發展歷程
機械式CPR的發展主要分為手動式和自動式兩大類。這里主要針對自動式心肺復甦設備展開回顧 。第一代機械式CPR主要以模擬徒手CPR原理發展而來,可實現連續不間斷的按壓,以美國密歇根公司的薩勃心肺復甦機Thumper為代表。其工作原理如右圖:
這種方式很好的改善了徒手CPR容易疲勞、中斷按壓的情況,但在整體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發現其對心和腦的灌注血流量的改善沒有顯著表現。
之後Lund大學推出的LUCAS心臟輔助系統對點式按壓進行了深化,對按壓頭進行了改良,採用了吸盤式按壓頭,它在按壓胸腔的同時可以向上拉升胸廓,使得其充分回彈,在減壓其給予胸廓向上力量使得胸腔內產生一個較大的負壓,從而促進血流迴流到心臟。 第二代機械式CPR突破了單調按壓的方式,採用全胸腔覆蓋,使得按壓力在胸腔上部均勻負荷分布,主要以美國ZOLL公司的AutoPulse 自動心肺復甦系統為代表。其工作原理如右下:
2006年在JAMA上發表的一份關於該設備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報告,一項關於弗吉尼亞Richmond市EMS人員的非隨機歷史性對照隊列研究中,共有499名患者接受手動CPR和284名患者使用AutoPulse,研究表明使用AutoPulse的患者總體復甦效果比徒手CPR好:自主循環恢復率(前者34.5% vs. 後者20.2%),存活入院率(前者20.9% vs. 後者11.1%),出院存活率(前者9.7% vs. 後者2.9%)。但新版2010年AHA心肺復甦指南又明確指出AutoPulse的應用對於復甦效果的提高沒有明顯改善,所以對於AutoPulse研究結果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第三代機械式CPR採用了全胸腔包裹式的三維按壓方式,在做重點點壓的基礎上,同時擠壓胸腔。美國Weil危重醫學研究院於近期推出了一款名為Weil MCC的小型化心肺復甦機就是對該技術的應用。其工作原理如右圖:
這款設備的尚沒有更多臨床研究,但從已經開展的對於豬運用Weil MCC的一些研究表明,與徒手CPR相比使用Weil MCC可顯著提高心肌和灌狀動脈灌注壓。在一個與Thumper對照的豬的動物試驗中,運用Weil MCC能夠:①用一半的按壓深度實現同樣的灌注效果(CPP),②能夠獲得更好的復甦後神經系統表現,③肋骨骨折等並發症比例大幅降低。這款設備的臨床應用值得期待。
Weil MCC小巧便攜,將使得移動心肺復甦成為可能。使得第一現場心肺復甦和貫穿整個生存鏈的全稱心肺復甦成為可能。
Ⅶ 人工呼吸是怎麼回事,它有什麼歷史
1.做人工呼吸須具備5個條件: ⑴患者呼吸道暢通,空氣容易入出。 ⑵解開患者衣扣,防止胸部受壓,使其肺部伸縮自如。 ⑶操作適當,不能造成肋骨損傷。 ⑷每次壓擠胸或背時,不能少於1/2的正常氣體交換量。 ⑸必須保持足夠時間,只要病人還有一線希望,就不可隨意放棄人工呼吸。 2.進行人工呼吸前應注意事項 ⑴清除病人口、鼻內的泥、痰、嘔吐物等,如有假牙亦應取出,以免假牙脫落墜入氣管。 ⑵解開病人衣領、內衣、褲帶、乳罩,以免胸廓受壓。 ⑶仰卧人工呼吸時必須拉出患者舌頭,以免舌頭後縮阻塞呼吸。 ⑷檢查患者胸、背部有無外傷和骨折,女性有無身孕,如有,應選擇適當姿勢,防止造成新的傷害。 ⑸除房屋倒塌或患者處於有毒氣體環境外,一般應就地做人工呼吸,盡量少搬動。 3.人工呼吸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⑴口對口吹氣法:病人應置於仰卧位,急救者跪在患者身旁(或取合適姿勢),先用一手捏住患者的下巴,把下巴提起,另一隻手捏住患者的鼻子,不使其漏氣。進行人工呼吸者,在進行前先深吸一口氣,然後將嘴貼緊病人的嘴,吹氣入口;同時觀察病人胸部是否高起;吹完氣後嘴即離開,讓病人把肺內的氣「呼」出。最初吹的5-10口氣要快些,以後則不必過快,只要看到患者高起的胸部下落,表示肺內的氣體已排出時,接著吹下一口氣,就可以了。如此往復不止地操作,直到病人恢復自動呼吸或真正確診死亡為止。每次吹氣用力不可過大,以免患者肺泡破裂;也不可過小,以免進氣不足,達不到救治目的。 ⑵口對鼻吹氣法:如果碰到傷病患者牙關緊閉,張不開口,無法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可採用口對鼻吹氣法。口對鼻吹氣法與口對口吹氣法相同,但必須將病人的嘴巴用手捏緊,防止氣從口內排出。在進行此法時,要先將患者鼻內污物清除,以防阻塞氣道。用此法吹氣時,應比口對口吹氣法用力大些,時間長些。 無論用口對口還是用口對鼻吹氣方法,最好都用紗布或手帕將病人口、鼻隔一下(但不能影響通氣)。吹氣次數每分鍾成人不少於14-16 次,兒童不少於20次,嬰兒不少於30次。 ⑶俯卧壓背法:此法古老但仍在普遍使用。由於病人俯卧,舌頭易向口外墜出,救治者不必另花時間拉舌頭,可贏得更多更快的搶救時間。此法簡單易行,在救治觸電、溺水、自縊者時常用。此法雖進氣量不及口對口和口對鼻大,但比以後幾種人工呼吸法效果好。 其操作方法是: ①將患者胸、腹貼地,腹部稍墊高,頭偏向一側,兩臂伸過頭或一臂枕在頭下,使胸廓擴大。 ②救治者兩腿跪地面向患者頭部,騎在患者腰臀上,把兩手平放在患者背部肩胛下角的脊椎骨兩旁,手掌根緊貼患者背部,用力向下壓擠。 ③救治者在壓擠患者背部時應俯身向前,慢慢用力下壓,用力方向是向下向前推壓,這時患者肺內空氣已壓出(即呼氣),然後慢慢放手鬆回,使空氣進入患者肺內(即吸氣),如此反復便形成呼吸。每分鍾可作14-16次。 ⑷仰卧壓胸法:此法不適於牙關緊閉舌向後墜的患者,對溺水、胸部創傷、肋骨骨折患者也不宜採用。此法的優點是:便於觀察病人表情,氣體交換量較俯卧法為大。 在行人工呼吸前應先將病人舌頭拉出(最好設法固定,以防後縮阻喉)。其操作方法如下: ①患者取仰卧位, 背部稍墊高,使胸部凸起。 ②救治者雙膝跪在患者大腿兩旁,將雙手平放於患者乳房稍下部位(相當於第六、七對肋骨處),雙大拇指向內,靠近患者胸骨下端,餘四指微彎向外,手掌根貼緊患者胸廓肋骨上,用力壓擠其胸。 ③擠壓方向、壓擠方法同俯卧壓背法。做此法時,救治者兩臂伸直,依靠體重和臂力推壓患者胸廓,使其胸腔縮小,迫使氣體由其肺內排出(即呼氣),在此位置停2秒鍾;然後再將雙手鬆開,身體向後,略停3秒鍾,使患者胸擴張,空氣進入其肺內(即吸氣),如此反復壓啟,每分鍾14-16次,直到患者恢復正常呼吸為止。 ⑸仰卧伸臂壓胸法:如傷員下肢或腰臀部負傷,無法用仰卧壓胸法時,可採用此法。此法仍將患者仰卧,救治者雙膝跪在患者頭頂端,將患者雙臂置胸前,握緊患者雙腕,將其雙臂向上與軀體呈直角,再向外拉與地平,維持2秒鍾,使其胸廓擴張,引氣入肺(即吸氣);接著再將患者兩臂收回,使之屈肘放於胸廓的前外側,對著肋骨施加壓力,持續2秒鍾,使其胸廓縮小,擠氣出肺(即呼氣)。如此往復,直至患者恢復自動呼吸為止。此法仍為每分鍾14-16次。 病人呼停止時要確保呼吸道暢通,馬上進行人工呼吸。要注意吹入的氣量大人和孩子是不同的。人工呼吸要有節奏地進行。 1. 操作者坐在病人一側,張開病人嘴巴。 2. 為防止吹入氣向外漏,要掐住病人鼻孔。 3. 深吸氣,張大嘴,操作者與病人口對口地像吹氣球似地給病人送氣。 4. 一邊吹氣,一邊要觀察病人胸部是否隨著鼓動。 5. 吹一口氣,將口松開,檢查病人是否自主呼氣,每隔5秒鍾一次,反復進行。比起空氣中的含氧率,呼出氣中的氧氣要低,但已足以維持生命。這種不用任何器具的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十分有效、簡單。 碰到嘴張不開的病人時可以掐住病人嘴巴,從鼻腔送氣作人工呼吸。 1. 將下巴突出,開通鼻腔及咽喉部。 2. 將下巴托起,閉緊嘴唇,以防漏氣。 3. 深深吸氣,對著鼻腔送氣。 4. 松開嘴,用臉頰體察病人有否自主呼氣。 5. 這種方法適宜下巴、口腔外傷的病人。 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 昏迷病人或心跳停止病人在排除氣道異物,採用徒手方法使呼吸道暢通後,如無自主呼吸,應立即予以人工呼吸,以保證不間斷地向患者供氧,防止重要器官因缺氧造成不可逆性損傷。 正常空氣中氧濃度約為21%,經呼吸吸入肺後人體大約可利用3~5%,也就是說,呼出氣中仍含有16~18%的氧濃度,只要我們在進行人工呼吸時給病人的氣量稍大於正常,使氧含量的絕對值並不少於自主呼吸,這樣就完全可以保證身體重要器官的氧供應,不至於由於缺氧而導致重要生命器官的損害。 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有兩種,即口對口呼吸和口對鼻呼吸。 1)口對口呼吸 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打開氣道的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搶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額,並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另一手握住頦部使頭盡量後仰,保持氣道開放狀態,然後深吸一口氣,張開口以封閉患者的嘴周圍(嬰幼兒可連同鼻一塊包住),向患者口內連續吹氣2次,每次吹氣時間為1~1.5秒,吹氣量1000毫升左右,直到胸廓抬起,停止吹氣,松開貼緊患者的嘴,並放鬆捏住鼻孔的手,將臉轉向一旁,用耳聽有否氣流呼出,再深吸一口新鮮空氣為第二次吹氣做准備,當患者呼氣完畢,即開始下一次同樣的吹氣。如患者仍未恢復自主呼吸,則要進行持續吹氣,成人吹氣頻率為12次/分,兒童15次/分,嬰兒20次/分,但是要注意,吹氣時吹氣容量相對於吹氣頻率更為重要,開始的兩次吹氣,每次要持續1~2秒鍾,讓氣體完全排出後再重新吹氣,一分鍾內檢查頸動脈搏動及瞳孔、皮膚顏色,直至病人恢復復甦成功,或死亡,或准備好做氣管插管。 2)口對鼻呼吸 當患者有口腔外傷或其它原因致口腔不能打開時,可採用口對鼻吹氣,其操作方法是:首先開放患者氣道,頭後仰,用手托住患者下頜使其口閉住。深吸一口氣,用口包住患者鼻部,用力向患者鼻孔內吹氣,直到胸部抬起,吹氣後將患者口部張開,讓氣體呼出。如吹氣有效,則可見到患者的胸部隨吹氣而起伏,並能感覺到氣流呼出 張仲景在南陽、修武一帶行醫,始終放不下寫書傳播醫理的心願。為了寫好這本書,他除了尋找、研究各種祖國的醫學典籍外,還盡力採集民間的驗方,不斷積累資料。有一天,他聽說鄰近老鄉們把一個上吊的人救活了,便忙去打聽用的是什麼方法,回來後,他在書上這樣寫道:「把自縊的人抱住,再輕輕地解下來。在死者掛著時不可截斷繩索,以免跌傷。然後將死者仰放在床板上,兩人蹲在死者的頭兩旁,揉摩他的臂部和頸部,並拿起兩手一起一落的運動。另外一個人反復按死者的胸脯,和抬手的人節拍一致。這樣進行了約煮熟一頓飯的功夫,死者若能恢復呼吸,運動仍然繼續進行,但這時動作不可太猛,以免患者過於勞累……」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工呼吸」的記載。
Ⅷ 我國引進心肺復甦第一人是誰
我不得不告訴你的是徒手心肺復甦其實不僅僅是老外的發明……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其實早已有類似於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的搶救技術的記載了,而且這些記載遠遠早於現代西方徒手心肺復甦的發展歷史。
建議你讀讀附件中的這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國內急診醫學界和復甦學方面的大家,這能幫助你進一步地了解我國心肺復甦學體系創立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依靠的絕不是一個人,更不是靠西方醫學傳入那麼簡單。
Ⅸ 心肺復甦器的發展歷程
機械式CPR的發展主要分為手動式和自動式兩大類。這里主要針對自動式心肺復甦設備展開回顧 。 第一代機械式CPR主要以模擬徒手CPR原理發展而來,可實現連續不間斷的按壓,以美國密歇根公司的薩勃心肺復甦機 Thumper為代表。其工作原理如右圖:
這種方式很好的改善了徒手CPR容易疲勞、中斷按壓的情況,但在整體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發現其對心和腦的灌注血流量的改善沒有顯著表現。
之後Lund大學推出的LUCAS心臟輔助系統 對點式按壓進行了深化,對按壓頭進行了改良,採用了吸盤式按壓頭,它在按壓胸腔的同時可以向上拉升胸廓,使得其充分回彈,在減壓其給予胸廓向上力量使得胸腔內產生一個較大的負壓,從而促進血流迴流到心臟。 第二代機械式CPR突破了單調按壓的方式,採用全胸腔覆蓋,使得按壓力在胸腔上部均勻負荷分布,主要以美國ZOLL公司的AutoPulse 自動心肺復甦系統為代表 。其工作原理如右下:
2006年在JAMA上發表的一份關於該設備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報告,一項關於弗吉尼亞Richmond市EMS人員的非隨機歷史性對照隊列研究中,共有499名患者接受手動CPR和284名患者使用AutoPulse,研究表明使用AutoPulse的患者總體復甦效果比徒手CPR好:自主循環恢復率(前者34.5% vs. 後者20.2%),存活入院率(前者20.9% vs. 後者11.1%),出院存活率(前者9.7% vs. 後者2.9%)。但新版2010年AHA心肺復甦指南又明確指出AutoPulse的應用對於復甦效果的提高沒有明顯改善,所以對於AutoPulse研究結果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第三代機械式CPR採用了全胸腔包裹式的三維按壓方式,在做重點點壓的基礎上,同時擠壓胸腔。美國Weil危重醫學研究院於近期推出了一款名為Weil MCC的小型化心肺復甦機 就是對該技術的應用。其工作原理如右圖:
這款設備的尚沒有更多臨床研究,但從已經開展的對於豬運用Weil MCC的一些研究表明,與徒手CPR相比使用Weil MCC可顯著提高心肌和灌狀動脈灌注壓。在一個與Thumper對照的豬的動物試驗中,運用Weil MCC能夠:①用一半的按壓深度實現同樣的灌注效果(CPP),②能夠獲得更好的復甦後神經系統表現,③肋骨骨折等並發症比例大幅降低。這款設備的臨床應用值得期待。
Weil MCC小巧便攜,將使得移動心肺復甦成為可能。使得第一現場心肺復甦和貫穿整個生存鏈的全稱心肺復甦成為可能。
Ⅹ 心肺復甦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967年7月,美國佛州傑克森維爾市郊區一位名叫錫安平的電修工在搶修高壓線路時觸電昏迷,在救護車到達之前,另一名電修工湯姆森爬上了電線桿,在電線桿上給錫安平做了口對口呼吸。此景正好被當地《傑克森維爾晚報》的攝影記者莫洛比托攝下,這張《生命之吻》的照片於次年獲得普利策獎,成為人類歷史的經典之一。
生命之吻賜予錫安平35年的生命,錫安平已於2002年去世,湯姆森仍然健在。生命之吻的先驅,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美國醫生莎華,也已於2003年去世了。物是人非,人非物易,生命之吻享受了50多年的榮耀,成為急救手段心肺復甦術的經典內容之一,無數被搶救的生命曾被歸功於這一簡單的操作。
心肺復甦術(CPR)指當呼吸終止及心跳停頓時,合並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來進行急救的一種技術。是針對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心搏驟停,在4~6分鍾內所必須採取的急救措施之一。心肺復甦術適用於心臟病突發、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的意識昏迷,並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狀態。
在1966年10月,美國科學院組織的特別專家小組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發布報告,將心肺復甦術總結為ABCD四大步驟,A是Airway——維持氣道通暢,B是Breathing——人工呼吸,C是Circulation——維持循環,D是D e f i n i t i v et h e r a p y——後續決定性的搶救措施(包括診斷、葯物、除顫與進一步治療)。
最早的心肺復甦術
現代醫學意義上的心肺復甦術最早可追溯到1 9世紀末。那時,現代醫學在細胞細菌學說的推動下,正處在醫學史上的加速期, 外科滅菌術與麻醉技術的產生, 讓外科手術成為潮流,外科醫生在不停地擴展他們的執業范圍——當時不受任何醫師法的限制。外科醫生時常被麻醉意外困撓,當麻醉葯品過量時,病人會猝死在手術台上,以當時的急救技術,大多數的病人因此而喪失生命。肺復甦在溺水病人上的成功使之逐漸成為急救的常規,醫生發明的急救技術多是針對產生人工呼吸作用的。比如1883年的一本外科教材就指導外科醫生在急救時以呼吸節奏按壓心臟部位,其目的仍然是通過按壓胸部產生人工呼吸作用。
1 8 9 1 年, 德國醫生弗里德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