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7 13:15:51

❶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主張人們要豐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觀點。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本章與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寫法比較類似,側重於探討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與前面幾章不同。十章用問話的形式出現,二十章以反話形式表達。他認為,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飽滿的精神風貌。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松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❷ 對聯之最:最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對聯

最有歷史意復義和現實意義制的對聯

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舉行孫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大會。當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形成,八路軍一一五師取得了平型關大捷。為此,世界之最
,毛澤東同志親撰對聯一副掛於主席台兩側:

國共合作的基礎如何?孫先生雲:共產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

抗戰勝利的原因安在?國人皆曰:侵略陣線是和平陣線的死對頭。

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和重新解釋了的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基礎,而國共合作又是克敵制勝的前提。1924年,第一次合作促成了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1937年的第二次合作又推動了全民族的抗戰。聯語的歷史意義由此可見。今天,為了台灣回歸祖國,為了改革開放,仍然需要國共合作,因此,之最,毛澤東同志的這副答聯對第三次國共合作,對祖國的統一和經濟的振興又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

❸ 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有何區別

歷史意義,說的久遠一點以前沒有航空母艦,現在有了,一定要加上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屈辱,幾代人的血汗,前世今生的揚眉吐氣。
現實意義,我說三條 保持強大軍事威懾 可為商船保駕護航 以及最直接的 釣魚島

❹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的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的偉大抉擇,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選擇。從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以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開放所帶來最根本的變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不是為紀念而紀念,而是為了更深入地改革開放而紀念,關鍵是在具體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推動改革開放。目前,我國改革開放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十七大號召全黨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人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絕不能停滯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無不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而深化改革開放無不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結晶就是開辟了道路、創新了理論。

十七大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而一切――這一條偉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結果、這一個偉大理論正是思想解放的結晶,這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和最偉大的成果。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自建立新中國、創立社會主義以來就不斷探索、反復摸索的偉大事業。從建國之初向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老大哥學習的「一邊倒」,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反對修正主義防止修正主義」,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實踐經歷了艱難、曲折甚至是反復的過程,直到改革開放我們黨才成功開辟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探索的過程、實踐的歷程,就是堅持解放思想的過程,就是實現了思想解放的歷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就是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換言之: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換言之: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四、紀念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從根本上來說,改革開放的前提在於思想解放,關鍵在於解放思想,根本在於創新體制機制,目的在於激發創造活力。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必須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永無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從現實上來說,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因此,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在進一步解放思想中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必須永無止境地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永無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更加偉大的成就。

❺ 歷史意義,現實意義,社會意義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所針對的對象角度不同

歷史意義——重在參考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專歷史縱軸上的未來人屬類,重在將來的意義影響。比如說某件事情具有歷史意義,一定是說他對未來結果的影響。例如,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我們說它具有歷史意義,主要是因為它奠定了全國解放。

現實意義——重在實用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歷史縱軸上的當前人類,重在現狀的意義影響,比如說家電下鄉,你無法確定他的歷史意義,但可以確定的現實意義是,可以拉動內需,提升民族產業,促進行業更新升級。

社會意義——重在文化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人的思想問題,也具有當前特徵。比如說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其社會意義就在於能夠逐步的在民眾心中形成尋求和諧的文化心理。

❻ 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怎麼區分

歷史意義是指某一時間發生在當時的影響,所有的闡述一定是圍繞著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段前後進行。
現實意義就是時間對現在的借鑒意義,同理所有的闡述必須圍繞著當下現在這個時間段來進行。

❼ 歷史意義和意義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所針對的對象角度不同
歷史意義——重在參考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內歷史縱軸上的未來人類容,重在將來的意義影響.比如說某件事情具有歷史意義,一定是說他對未來結果的影響.例如,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我們說它具有歷史意義,主要是因為它奠定了全國解放.
現實意義——重在實用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歷史縱軸上的當前人類,重在現狀的意義影響,比如說家電下鄉,你無法確定他的歷史意義,但可以確定的現實意義是,可以拉動內需,提升民族產業,促進行業更新升級.
社會意義——重在文化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人的思想問題,也具有當前特徵.比如說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其社會意義就在於能夠逐步的在民眾心中形成尋求和諧的文化心理.

❽ 論述孔子教育思想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學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他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因家族衰敗而逃到魯國.孔子自述其成長過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孔門弟子輯錄孔子言行的《論語》這部書中,它也是我們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資料.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張實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使民以時","博施濟眾"(《論語·公冶長》)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雍也》)的社會理想.
孔子的哲學思想中,既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也有唯物主義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另一方面又少談鬼神,《論語》中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又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論語·先進》)這種雙重的哲學思想,與他所處的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社會形態有關.孔子的哲學思想中還灌注著折中調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關於教育的作用和對象
孔子認為教育對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還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論語》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論語·子路》)《論語》又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而"信"必由教育而來.
孔子還從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繫上論證了教育的作用.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但他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勵人們奮發學習,不要做困而不學的下民,但畢竟又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斷地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從而又使他的思想陷於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還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並付諸實踐.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魯國當政的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稱為"賤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捉襟見肘的原憲和簞食瓢飲的顏回,還有窮困到三天不舉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參等.但我們還不能認為他的"有教無類"就是在主張"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現代社會意義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2,關於教育的目的和內容
孔子主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而"士"的標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隸主貴族統治者的專稱,即奴隸主貴族老爺的意思.孔子把它發展成為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精神貴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當作教育的培養目標.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君子",一要能"修養自己,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二要有"使親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樂"的治國安民之術."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
孔子所主張的教育內容主要有四項:歷史文獻,行為規范,待人忠誠與信實.即《論語·述而》中說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孔子的具體教育內容就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內容因受歷史條件的局限也有嚴重的不足,一是忽視自然知識的傳授,二是鄙視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如《論語·子路》中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3,關於教學的思想
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特點,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孔子還允許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於培養"恭敬","溫和"的個性.《論語·先進》載:"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啟發誘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按朱熹的註解:"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他還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也就是說,教師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學應"當其可".
3)學思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他還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但同時又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論語·陽貨》)的人.
4)學以致用.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子路》)也就是說,盡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去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培養學生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訓練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強調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4,關於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樂道.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一個人應當確立什麼樣的志向呢 孔子認為應該"志於道",應該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他極力稱贊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是"樂道"的表率.孔子特別強調立志樂道要有恆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能經受困難的考驗,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緇"(《論語·陽貨》).
2)自省自克.孔子認為道德教育貴在培養道德自覺,應從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一個人能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於"禮"的規范,就是"仁"了,也就是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標准.
3)身體力行.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反對"言過其行",認為"君子恥其言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他反對言行脫節,主張"慎言".甚至主張"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意思是先腳踏實地去做事,做了以後再說也不遲.他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4)改過遷善.孔子把道德修養的過程,看做是改過遷善的過程.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但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這是不對的,正如子夏所說的:"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有"過"不要緊,關鍵要能改"過","過則無憚改"(《論語·學而》).他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關於教師的論述
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走到哪裡,學到哪裡,而且"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他還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論語·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奮學習,"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真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孟子·公孫丑上》載:"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 '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稱"誨人不倦"的典範.
2)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子路》)這說明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當然,這不是說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沒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適得其反;而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論語·陽貨》所載:"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無聲勝有聲.
3)要相信學生會超過教師,鼓勵學生"當仁不讓於師"."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孔子在道德倫理思想的貢獻,即他提出並仔細論證了一個新觀念——"仁",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長期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教育觀.用一句簡潔的話來表達,就是:君子應當為他人,為崇高理想的實現而自強不息.在孔子看來,"仁"是眾多道德規范的綜合,恭,寬,敏,惠等等.那麼"仁"的核心是什麼 據《論語·顏淵》記載,孔子對此的回答是"愛人",愛人與尊重人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所以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要站住腳,必須讓別人也站住腳,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時也要讓別人把事做成.由此看來,"仁"的精神與損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這種愛心並不是愛自己的親人,而是由此作為起點去愛大眾."泛愛眾而親仁"怎麼才算博愛大眾呢 孔子回答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即對老者關懷尊敬,對朋友忠實誠信,對少年注重教育.這些是博愛大眾的標准.尊老,誠信是調解人與人的人際關系是和諧社會的一個主要內容.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培養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較優秀的的就有七十餘人,這些人沿著孔子確立的思想方向,對儒家作了全面論述.在戰國時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孔子的思想體系,從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徵,其中以"仁"為核心作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經分析人的各種品性,孟子將它加以理論概括成為仁,義,禮,智四端作為作人的標准.
孔子思想是歷史的產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的光輝思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贊同.對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調整人與人的關系,遵守公共道德觀念,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它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至於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學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認可.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精神與倫理逐漸成為引領民眾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在當今世界上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和諧的指導意義.

1."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人民性
2."德教為先"的教育思想

❾ 絲綢之路有什麼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歷史意義:自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以來,歐亞大陸的陸上通道就此打開,促專進了各民族屬間的文化經濟交流(唐人代表中國人的名稱就是因此)現實意義:一、推動周邊國家經濟發展。二、有利於地區安全穩定。三、發展我國經濟,提高國際影響力。四、促進文化交流。

❿ 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怎麼區分

歷史意義:曾經產生的價值。
現實意義:當下產生的價值。

比如改革開放,歷史意義是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現實意義是推進中國繼續發展。

閱讀全文

與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