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島歷史簡介
新石器時代,青島是東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區之一,遺留了豐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商周時期,青島是中國海鹽的發祥地,位列中國「四大古鹽區」和「五大古港」。
春秋戰國時期,青島建立了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內)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遺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島黃島區境內)。據記載,中國最早的一次涉洋遠航——徐福東渡朝鮮、日本,就是從琅琊起航的。
漢武帝少年時代在不其(城陽區境內)做過膠東王,是中國有記載的到青島地域巡遊次數最多的皇帝。
唐宋時期,青島作為銜接南北航運的「中轉站」,成為中國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宋時專門在板橋鎮(膠州市境內)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元朝,為方便海運漕糧,開鑿了中國唯一的海運河——縱貫山東半島的膠萊運河。
明清時期,青島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屬山東萊州府境內。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佔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成為華北地區最後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屬山東省轄市。
(1)青島市教育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青島地質特徵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青島市出露十分廣泛。
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地形地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
青島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青島市大體有3個山系。
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
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北嶺山(海拔116.4米)、嘉定山(海拔112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Ⅱ 青島市十二年義務教育從何時開始
青島什麼時候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
Ⅲ 青島市教育局的介紹
青島市教育局是青島市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起草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擬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規劃、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市基礎教育(含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民辦教育的統籌規劃和協調管理;負責推進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制定全市中等及以下學歷教育招生政策並組織實施;會同有關部門承辦市屬高校、民辦學歷高校、中等專業學校等有關招生工作。負責全市教育督導與評估工作。主管全市中等及以下學校的教師工作,指導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指導師范類畢業生就業相關工作。負責全市教育基本信息的統計、分析和發布;參與擬訂教育經費籌措、教育撥款、教育基建投資政策,監測全市中等及以下學校教育經費的籌措和使用情況;按規定管理國內外對我市的教育援助和教育貸款。指導全市中等及以下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教育科研、教學研究、德育、體育、衛生健康、藝術教育和國防教育工作。)督查、指導、協調全市教育系統安全穩定工作和防範、處理突發應急事件,負責直屬單位安全穩定工作。負責對外及與港、澳、台地區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工作。擬訂全市語言文字工作中長期規劃,負責全市語言文字管理工作。責對在青高校、中等專業學校的協調服務工作。負責局屬單位思想政治、宣傳教育、精神文明、幹部隊伍建設、黨的建設、統戰和人才工作。承辦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Ⅳ 青島的悠久歷史
青島地區歷史悠久,著名文化遺址有:岳石文化遺址(平度大澤山鎮東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遺址(即墨金口鎮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遺址(膠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李滄區古城頂遺址,距今也有3000年歷史。
西周時期,青島境內建立了夷國(今藍村)、莒國(都城計斤,今膠州)等諸侯國。東周時期,即墨(今平度古峴鎮)為齊國第二大都市,東部統治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踐北上遷都琅琊(今膠南琅琊鎮)。
秦朝,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膠東郡的郡治即墨均位於今青島境內。琅琊(膠南)還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臨琅琊(膠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隊從琅琊起航采仙葯。
西漢,設膠東國,定都即墨,漢武帝即位前被封為膠東王,即位後封其弟劉寄為膠東王,歷代膠東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東省現存規模最大的王陵。漢武帝三臨不其城(今城陽區),「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女姑山設明堂祭海。西漢琅琊郡皋虞縣(今即墨溫泉鎮)人王吉任博士諫大夫,開創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王吉祖孫墓所在的即墨溫泉皋虞,被奉為琅琊王氏祖庭。東漢,鄭玄在不其縣創立康成書院。
西晉,不其城(今城陽區)成為長廣郡的郡治,法顯印度求經回國,於嶗山登陸,由長廣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不其城為東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橋鎮(膠州)成為著名貿易港口,設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關),宋朝更是與廣州、泉州、明州並稱為四大市舶司。
明朝設立鰲山衛、靈山衛(膠南靈山衛鎮),鰲山衛轄浮山所(今市南區東)、雄崖所(即墨豐城鎮),靈山衛轄夏河所(膠南琅琊鎮)、王徐寨所。許鋌奏請青島口、滄口、金口鎮等港通商獲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膠州為山東三大直隸州之一,平度州為散州,隸屬於萊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鎮總兵府(當時山東共設三鎮總兵)從蓬萊遷到青島,為青島建置的開始。
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佔領青島。康有為藉此上書光緒,引發戊戌變法。
Ⅳ 誰有青島二中的發展歷史
1925年
青島市公立兩級女子小學
連索蘭卿同志任校長
1926年
連索蘭卿同志任校長
1927年
校名為"膠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學"
李岫華同志任校長
1928年
吳淑嫻同志任校長
職員5人,教員7人
1929年
校名改稱為"青島特別市市立女子初級中學"
吳淑嫻同志任校長
1930年
增設高級班,改校名為市立女子中學
設校長、教務處、訓育處、事務處。
吳惠波同志任校長
五溥泉(即劉順元黨員、現中紀委付書記)同志任青島市立女中()訓導主任
1931年
1931年3月至12月夏景陶同志任校長
徐寶梯(現名陶鈍、全國曲協顧問)同志於6月從北京大學畢業以後即來青島女中中任國文教員和教務主任
王秀蘭同志任副主席
劉光運同志任學生自治會主席
12月楊楨(楊兼康)同志到校任校長
1932年
楊楨任同志任校長
8月韓仁同志任校長
王溥泉同志擔任訓育主任
1933年
韓仁同志任校長
1934年
韓仁任同志任校長
1935年
1936年
誠冠貽同志任校長
1937年
誠冠貽同志任校長
1930-1937年學校先後屬青島市政府和青島特別市政府教育局領導。
1938年
改校名為"青島治安委員會會立女子中學校", 屬偽"青島市治安維持會總務部"領導。
連索蘭卿同志任校長
1939年
1939年改屬偽"青島特別市政府教育局"領導。
設教導處和事務處。
由日本人木村兵三擔任指導,控制、監督學校工作。
1942年
設訓育處、教務處、事務處。
1943年
丁秀菱同志任校長
1944年
丁秀美同志任校長
1945年
學校屬青島市政府教育局領導。林湖同志任校長
1946年
增設省體育主任一職。
江雪雯同志任校長
灃疑舒同志任教務主任
王深汀同志任訓導主任
王恆珍同志兼任訓導處組長
王深汀(女)同志任訓導主任
王玉珍同志任訓導主任
呂愛身、丁肇賀、曲淑莠等同志任常務理事
1947年
江雪雯同志任校長
1948年
江雪雯同志任校長
王祖坡同志任顧問
王玉珍同志任訓導主任
龔慧貞同志任體育主任
劉玉傑同志任調研員
1949年
1949年解放後,即屬山東省人民政府教育廳和青島市人民政府文教局雙重領導,後文教局分為文化局和教育局,學校即屬省廳和教育局雙重領導。
王鴻俊同志任校長
9月6日,由市政府市長馬保三任命遲欣朴為校長
羅芒任同志任副校長
路文淑同志任工會主席
王玉珍同志任教導主任
王秀嫻同志任教導副主任
杜祝三同志任總務副主任
1950年
學校實行校長責任制。
遲欣朴同志任校長
路文淑同志任工會主席
市人民政府任命灃疑舒同志任教導主任
原教導主任王玉珍同志任第一副主任
呂常英同志任團委書記
畢克芝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51年
1951年3月羅芒任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
路文淑同志任工會主席
呂常英同志任團委書記
盧 榮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52年
1952年8月羅芒任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
1952年9月張子石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
石蘭亭同志任工會主席
盧 榮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呂常英同志任團委書記
1953年
1953年3月張子石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
1953年3月李少奇同志任黨支部副書記
高國華同志任團委書記
盧 榮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54年
李少奇同志任黨支部副書記
張子石同志任校長
張鐸同志任工會主席
高國華同志任團委書記
溫阿娜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55年
李行之同志代理校長
李少奇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張鐸同志任工會主席
溫阿娜同志任團委書記
溫阿娜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56年
開始設人事幹事(也稱人事室)
李行之同志代理校長
李行之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張鐸同志任工會主席
溫阿娜同志任團委書記
溫阿娜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57年
學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
李行之同志代理校長
李行之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溫阿娜同志任團委書記
庄金蒂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58年
雖試設武裝部。"文革"中由"革委會"統管一切,下設若干個"組",師生則按營、連、排編制,分別設營長、連長、排長等。
孫啟珊同志任校長
溫阿娜同志任團委書記
謝淑娥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59年
孫啟珊同志任校長
謝淑娥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溫阿娜同志任團委書記
1960年
1960年3月隋世民同志任校長兼書記
溫阿娜同志任團委書記
謝淑娥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61年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隋世民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溫阿娜同志任團委書記
謝淑娥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62年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隋世民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謝繼鴻同任任副校長
王懷倜同志任付書記、團委書記
溫阿娜同志任團委書記
張傳芳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63年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隋世民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王懷倜同志任付書記、團委書記
張傳芳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64年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隋世民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王懷倜同志任團委書記
劉芸桂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65年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隋世民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劉廣信同志任團委書記
1966年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隋世民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1967年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隋世民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1968年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隋世民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1969年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隋世民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1970年
黨的組織生活正式恢復,並開始接受新黨員,在"革委會"內部成立"黨的核心領導小組",但實際上仍是"造反派"掌權,"核心小組"起不了領導作用。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隋世民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孫景棟同志任革委會付主任
劉天成(軍代表)任革委會黨的領導小組付組長兼任革委會第一付主任
許國祥(軍)任革委會委員
隋世民同志任支委會書記
劉天成同志任支委會付書記
1971年
開始恢復黨支部,學校開始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黨的領導經歷實際陷入大量的事務性行政工作中去,出現了"黨不管黨"的局面。
賀文光同志任校長
1971年4月李伴農同志任黨支部書記、革委會主任
劉國茂(軍)同志任黨支部付書記、革委會付主任
魏壽山同志任革委會付主任
李君順同志任團委書記
1972年
李伴農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劉廣信任政工組付組長
臧兆欽任教育組付組長
郝維疑任總務組組長
李基順增補黨支部成員
1973年
張志發任黨支部書記、革委會主任
李伴農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魏壽山任黨支部付書記
李君順同志任團委書記
1974年
張志發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李君順同志任團委書記
1975年
開始設政教處、教導處、總務處、辦公室
張志發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李君順同志任團委書記
王國利同志任教導副主任
1976年
張志發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李君順同志任團委書記
1977年
撤銷政教處,恢復教導處。
張志發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王井、郭運衡同志增補為黨支部委員
殷鷹同志任團委書記
1978年
我校是我市在"文革"後任命校長而且書記不兼任校長的第一所學校,但領導體制仍然是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
謝繼鴻同志任校長並任二中革委會主任
張志發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殷鷹同志任團委書記
孫繼書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79年
謝繼鴻同志任校長
張志發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灃疑若(又名灃思祖)任教務主任
李賢台任教導處副主任
劉賢清任總務處副主任
孫繼書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80年
謝繼鴻同志任校長
張志發任黨支部書記
孫繼書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團委書記
1981年
謝繼鴻同志任校長
王文善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李榮芳同志任辦公室主任
李文全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團委書記
1982年
王祖坡同志任校長
王文善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汪志誠同志任副校長
李殿芳同志任副校長
李文全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團委書記
1983年
王祖坡同志任校長
王文善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李殿芳同志任副校長
姜萬校同志任副校長
劉玉香同志任辦公室主任
李文全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團委書記
趙殿茹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
1984年
姜萬校同志任校長
王文善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王祖坡同志任顧問
劉同安同志任總務副主任
李文全同志任少先隊輔導員、團委書記
因校辦工廠已發展為多種經營,校辦工廠改稱"青島教育儀器廠",另設校辦企業主任一職,校辦企業不再屬教導處或總務處領導,校辦工廠及校辦企業獨立為中層機構。
1985年
開始試行校長負責制,黨支部起保障監督作用。
姜萬校同志任校長
王文善同志任黨支部書記
王祖坡同志任顧問
李殿芳同志任副校長
汪志誠同志任副校長
劉玉香同志任調研員
李榮芳同志任辦公室主任
王國到同志任教導主任
王建忠同志任教導副主任
劉林山同志任總務副主任
劉同安同志任總務副主任
趙殿茹同志任大隊輔導員
王振民同志任校長 辦企業主任
曲治邦同志任工廠廠長
1990年
根據青教發[1990]7號文件,我校支部委員會由劉科錫、李殿芳、汪志成、王國利、李榮芳5位同志組成。劉科錫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李殿芳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
汪志成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王國利同志任青島二中工會主席;
李榮芳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林志新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主任;
潘存光、孫楠令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劉林山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主任;
劉同安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主任;
11月2日,根據青教團組發[1991]5號文件,共青團青島市教育委員會決定趙殿茹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范磊同志任青島二中兼職大隊輔導員;
1991年
劉科錫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李殿芳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
2月12日,根據青教發[1991]19號文件,增補潘存光同志我校支部委員;
2月12日,根據青教干字[1991]1號文件,市教育局決定潘存光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8月12日,根據青教干字[1991]5號文件,決定汪志成任9中校長,免去二中副校長一職,12月3日根據青教干字[1991]3號文件,決定選派隋志強同志到青島二中任副校長鍛煉,任職一年。
王國利同志任青島二中工會主席;
李榮芳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林志新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島二中政教處主任;
王淑霞、孫楠令同志任青島二中政教處副主任;
劉同安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主任;
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劉林山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副主任;
根據青教團組發[1991]5號文件,趙殿茹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書記;
范磊同志任青島二中兼職大隊輔導員。
1992年
劉科錫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李殿芳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
潘存光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10月,根據青教工字[1992]11號文件,青島二中第六屆工會委員會改選,由王國利同志任青島二中工會主席;
李榮芳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林志新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主任;
孫楠令、王淑霞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劉同安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主任;
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劉林山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副主任;
趙殿茹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周燕同志任青島二中兼職大隊輔導員。
1993年
劉科錫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李殿芳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2月23日,根據青教發[1993]88號文件,李殿芳同志任青島市教育委員會黨委委員;
10月12日,根據青教發[1993]74號文件,增補李安剛同志為支部委員;
潘存光、李安剛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王國利同志任青島二中工會主席;
李榮芳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王曉明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主任;
孫楠令、王淑霞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處副主任;
劉同安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主任;
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劉林山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副主任;
趙殿茹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周燕同志任青島二中兼職大隊輔導員;
1994年
劉科錫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1月4日,根據青教干字[1994]1號,鄒積經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免去青島市教委師范教育處處長職務,3月26日,根據青教發[1994]10號文件,增補鄒積經同志為支部委員;
潘存光、李安剛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根據青教工字[1994]11號文件,我校第七屆工會委員會由9人組成,李榮芳同志任工會主席;(1994年8月王國利調離青島一中);
李榮芳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王曉明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主任;
王淑霞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處副主任;
孫楠令同志任青島二中政教處主任(1994年8月調到教委);
劉同安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主任;
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劉林山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副主任;
吳大剛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周燕同志任青島二中兼職大隊輔導員;
1995年
10月7日,根據青教發[1995]65號文件,我校成立黨總支委員會。
劉科錫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鄒積經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
1月根據青教干字[1995]2號文件,潘存光、李安剛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李榮芳同志任青島二中工會主席;
7月6日,根據青教組干字[1995]3號文件,孫增信、王淑霞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助理;
王曉明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於寅生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主任;
孫先亮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孫洄同志任青島二中政教處副主任;
劉同安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主任;
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劉林山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副主任;
6月2日,根據青教團組發[1995]1號文件,吳大剛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根據青教通字[1995]139 號文件 ,成立青島二中分校。
潘存光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副校長;
張連雲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辦公室副主任;
藍華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教導處副主任;
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校長助理,兼總務處主任;
1996年
劉科錫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鄒積經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
6月27日,根據青教干字[1996]4號文件,李安剛、王淑霞、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李榮芳同志任青島二中工會主席;
王曉明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於寅生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王建中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孫先亮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孫回同志任青島二中政教處副主任;
劉同安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主任;
劉林山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副主任;
吳大剛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潘存光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校長;
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副校長;
張連雲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辦公室主任;
藍華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教導處主任;
馬志平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教導處副主任;
1997年
劉科錫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鄒積經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
王淑霞、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王曉明同志任青島二中工會主席;
李榮芳同志任調研員;
於寅生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助理;
孫先亮同志任青島二中黨務助理;
張連雲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王劍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王金戰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王祖榮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孫回同志任青島二中政教處主任;
劉同安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主任;
劉鐵軍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劉林山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副主任;
吳大剛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繳利萍同志任青島二中大隊輔導員。
潘存光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校長;
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副校長;
張連雲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辦公室主任;
藍華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教導處主任;
馬志平同志任青島二中分校教導處副主任;
1998年
劉科錫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鄒積經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
根據青教發[1998]45號文件,孫先亮同志為青島二中黨總支委員會副書記;
王淑霞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王曉明同志任青島二中工會主席;
李榮芳同志任調研員;
根據青教組干字[1998]2號文件,馬志平同志為青島二中校長助理;
張連雲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王劍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王金戰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王祖榮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孫洄同志任青島二中政教處主任;
劉同安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主任;
劉鐵軍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劉林山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主任;
王振民同志任青島二中校辦企業副主任;
吳大剛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繳利萍同志任青島二中大隊輔導員;
1999年
根據青教發[1999]42號文件,潘存光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劉科錫同志不再擔任我校黨總支書記,原職級不變;
鄒積經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
王淑霞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孫增信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1月21日,根據青教干字[1999]1號文件,市教委決定孫先亮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王曉明同志任青島二中工會主席;
6月26日,根據青教組干字[1999]1文件,市教委決定李方進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助理;
張連雲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趙堅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王祖榮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主任;
黃濤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吳大剛同志任青島二中學管處副主任;
王元紅同志任青島二中學管處副主任;
劉鐵軍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張輝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閆洪全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2000年
6月19日,根據青教通字[2000]195號文件,成立青島育才中學
7月13日,根據青教發[2000]50號文件,市教委黨委決定王淑霞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潘存光同志不再擔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原職級不變;
孫先亮同志不再擔任青島二中黨總支副書記;
孫先亮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全面主持學校工作;
6月22日,根據青教干字[2000]8號文件,市教委決定不再聘任孫增信同志為青島二中副校長;
7月13日,根據青教干字[2000]9號文件,市教委決定聘任李方進同志為青島二中副校長,不再聘任潘存光、王淑霞同志為青島二中副校長,免去鄒積經同志青島二中校長,原職級不變;
7月13日,根據青教組干字[2000]3號文件,市教委決定王祖榮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助理;
7月13日,根據青教組干字[2000]4號文件,市教委決定免去馬志平同志校長助理職務;
張連雲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趙堅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黃濤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2000年12月18日,根據青二中發[2000]12號文件,校黨總支決定孫剛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吳大剛同志任青島二中學管處副主任;
王元紅同志任青島二中學管處副主任;
劉鐵軍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張輝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閆洪全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2001年
王淑霞同志任青島二中黨總支書記;
孫先亮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全面主持學校工作;
李方進同志任青島二中副校長;
王曉明同志任青島二中工作主席;
王祖榮同志任青島二中校長助理;
張連雲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主任;
閆洪全同志任青島二中辦公室副主任;
2001年8月13日,根據青二中發[2001]5號文件,校黨總支決定孫剛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全面主持教導處工作,項俊同志任青島二中教導處副主任;
2001年8月13日,根據青二中發[2001]5號文件,校黨總支決定王元紅同志任青島二中學管處副主任,全面主持學管處工作,李建新同志任青島二中學管處副主任;
2001年8月13日,根據青二中發[2001]7號文件,校黨總支決定孫偉建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全面主持總務處工作,劉鐵軍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張輝同志任青島二中總務處副主任;
辛磊同志任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
Ⅵ 教育的歷史發展分為那幾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教育有什麼特點
一、時期: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育。
1、古代教育
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於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
2、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是教育歷史分期的一個階段。與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相對。歐美的近代教育是指從 17 世紀英國革命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前的教育。中國的近代教育是指從 1840 年鴉片戰爭到 1919 年五四運動以前的教育。
3、現代教育
現代教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迄今為止教肓發展的最高階段 ,也是人類教育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
中國的現代教育起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便在粵著書立說,主張效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提倡通過改良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並促成了學習西方知識的風氣。
二、教育特點:
1、古代教育特點:
教育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
2、近代教育特點:
以大機器生產為背景,科學技術教育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普及義務教育受到重視;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產生和傳播。
3、現代學校教育的特點: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教育的科學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6)青島市教育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職能,就是「教育干什麼」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Ⅶ 青島歷史
古代
今青島市所在地區在舊石器時代為溫帶森林,有大量生物生息繁衍,今有大量化石出土。在新石器時代,東夷父系氏族先民在此從事農耕生產活動,進而發展出狩獵、畜牧及海洋捕撈,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大汶口、龍山[注 3]和岳石文化[注 4]。夏朝時,此地居民多為萊夷;商朝時,系萊國領地;西周時期,分屬萊、夷、莒、介等封國。春秋初期,系介、夷、萊等國屬地。前567年齊國滅萊國,今青島市多歸於齊國。齊國為防備外國侵犯,在其南部邊境修築了千里長城,遺址今日尚存。戰國時期,即墨成為齊國五都之一;琅琊[注 5]是重要海港城邑;前476年,齊吳兩國在此海域發生中國史上首次海戰。秦始皇曾三次巡幸琅琊郡,修建琅琊台,派遣徐福東渡朝鮮、日本。曾為膠東王的劉徹即位漢武帝,多次巡幸琅琊、不其(音Bùjī,今城陽區),先後派人入海求仙。前70年,河南郡以東49郡國發生大地震,死6000餘人,琅琊城郭、琅琊台、秦漢行宮、宗廟、港口全部毀壞;自此,琅琊衰敗,郡治外遷。
公元623年,膠西縣並入高密縣,置板橋鎮,該鎮商船往來頻繁,有著與東亞、南亞、西亞等地區的廣泛貿易,成為北方大港,也是朝廷對高麗用兵的軍需轉運站,經濟和軍事地位十分重要。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戰亂政權更替頻繁,板橋鎮及其周邊地區趨於蕭條。宋朝時,經濟又繁榮起來,對外貿易發展較快。後因宋遼對峙,登州、萊州港封閉,板橋鎮成為北方唯一海上對外聯系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臨海軍設置於此。板橋鎮在對與高麗和日本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發揮了重大作用。其後宋金交惡,板橋鎮的貿易受到威脅,經濟趨弱。1142年,宋金協定設置海上貿易唯一的膠西榷場以互市互易,其下設置板橋鎮、張倉鎮等分榷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開鑿膠萊運河,歷時2年修通了這條世界最早的地峽運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設置膠州、平度州。1372年,為防禦倭寇,在今靈山灣畔設立靈山衛,轄膠州所、夏河寨所、靈山衛本所;1374年,衛所官兵擊退倭寇並追至琉球,有力打擊了外來侵擾。1402年,在今即墨東部沿海設立鰲山衛,轄浮山所、雄崖所。1537年,朝廷疏浚膠萊運河,並開鑿馬濠運河,縮短了航程700餘里,促進了航運和商貿發展。
建置初期
1734至1735年,靈山衛和鰲山衛被裁撤,但諸多口岸因海防需要,仍為清軍駐泊之地。1859年,青島口設立厘稅局分局。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島地區設立9個東海關分關、分卡或代辦處,監管進出港船舶和貿易稅收等事物,青島口街市逐步繁榮起來。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愈占膠州灣,清政府急令口岸戒嚴調兵200人駐防青島口,事後隨即撤走。1891年,清政府決定在膠州設防,修建了供海軍碼頭使用的木橋,即今日前海棧橋的前身;當年6月14日,清政府內閣頒發上諭,批准膠州設防,後被確定為青島城市建置的開始。1892年,登州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總兵率部參戰,膠澳防務停滯。1895年末,總兵回防膠澳,繼續修建防務工程,並修通了至膠州的大路,青島口發展成為港口重鎮和海防要地。
1896年,俄國太平洋艦隊借口越冬,駐泊膠州灣,試圖建立海軍基地,終未果;同年12月,德國正式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膠州灣被拒。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出兵在青島灣登陸,並將其佔領。1898年3月6日,中德兩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租借膠澳及其周邊地區99年,建自由港、築山東鐵路,此舉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開創了先例。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將在租借地內新建的市區設租借地首府,命名為「青島」;當月,中國劃界委員於希傑、彭虞孫與德方勘界委員羅紳達訂立潮平合同和邊界合同,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正式誕生。政府高價收購並拆除原來的中國村落,斥巨資按照其都市計畫新建了一個完全德式風格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當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和建築風貌的基調。
民國大陸時期[編輯]
辛亥革命後,前清皇室貴族、舊臣高官遷居青島,在此策劃並實施了癸丑復辟和丁巳復辟,但均遭失敗。1914年夏,日英聯軍對德國宣戰,德國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無暇東顧。於是,聯軍乘勢於11月7日攻佔膠州灣租借地,其後日本通過《二十一條》對膠州灣地區(日本稱「膠州灣租借地」)進行軍事統治,其勢力范圍承襲原租借條約規定的德租境域。設置了隸屬於天皇的守備軍司令部。數萬日本人移民青島,並在青島投資,青島開始成為中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基地。1919年1月,巴黎和會承認日本在膠州灣地區的權益,引發五四運動,學生要求「還我青島」[參 6]。
1922年2月4日的華盛頓會議上中日兩國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同年12月10日,中國正式收回膠澳租借地,設立中央政府直轄的膠澳商埠督辦公署(下轄膠澳商埠局),隨後頒布《青島市施行市自治制令》擬成立青島特別市,使青島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國家以法令形式宣布設市的城市,但由於軍閥混戰和高層意見不一導致自治令延遲公布。1925年,張宗昌擅自將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撤銷,將膠澳商埠局改由山東公署管轄。192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青島接收專員公署接管膠澳商埠;7月2日,青島特別市政府正式成立,由中央政府行政院直轄[參 7],成為抗戰以前中華民國的五個院轄市之一。1930年,改稱青島市,建制不變。
1938年1月10日,日本以1937年德縣路事件為由第二次侵佔青島市,成立青島市治安維持會,轄於中華人民臨時政府,後於1939年1月設立青島特別市公署。1939年6月,為實施青島都市計畫,將即墨縣、膠縣劃歸青島市,稱為「大青島市」,1940年進行統計,青島市陸域面積達6052.39平方千米。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恢復了之前的境域。1946年,全市劃分為台東、台西、市南、市北4個區和四滄、李村、嶗東、嶗西、夏庄、浮山、陰島、薛家島等8個鄉區。1947年,隨著中華民國海軍官校的遷至,青島成為中華民國海軍的重要基地;年末全市陸海面積為1377平方千米。1949年,因山東省省會濟南市被解放軍佔領,山東省政府遷播寄置於青島市;6月,受國共內戰形勢影響,國民政府第11綏靖區部隊奉命撤離青島。
共和國當代
1949年6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青島市區,青島市被降為地級市,歸屬山東省管轄,境域大幅縮小。1950年,韓戰爆發後,青島開展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教育,派出志願赴朝醫療隊、慰問團開赴前線服務,市民集資捐獻飛機、大炮,捐獻物資款項處於全國前列。1950年代中期,中央決定重建教育體系,期間青島沒有高校新建,而是部分高校撤並或外遷,給青島的教育和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文化大革命時期,青島市先後組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或支援邊疆,截至1981年,人數達到12萬之多,為周邊地區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8年12月23日,膠南縣、膠縣、即墨縣劃歸青島市。1983年8月30日,平度縣和萊西縣劃歸青島市。1984年改革開放伊始,青島市成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開始恢復發展。1985年,為解決青島市自1970年代起發生的嚴重供水危機,引黃濟青工程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准,工程翌年開工,1989年的通水使青島市結束了居民限時限量供水、工農業停產或半停產的歷史。1986年10月15日,國務院批准青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1990年12月,原市郊6縣全部撤縣建市(區),青島成為全國第一個兩級市城市群。1992年,市政府決定開發東部,市級行政中心隨即東移,東部新城區開始建設。1994年,青島市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2001年3月,市政府決策經濟重心向西海岸轉移。2007年11月,市委正式提出「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構想,將青島這個與膠州灣相伴而生的城市,打造成真正的「環灣都市」,以推動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2008年8月和9月,青島作為北京的夥伴城市,舉行了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帆船比賽。2009年4月23日,慶祝人民海軍成立60周年海上閱兵在黃海青島浮山灣海域舉行。同年9月,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會員大會原則決定青島舉辦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11月,青島簽訂《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權確認書》,世園會的承辦工作正式啟動。11月30日,青島地鐵奠基,青島22年的地鐵夢想正式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2010年7月1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中國商務部與德國經濟和技術部簽署了《關於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態園的諒解備忘錄》,雙方確定支持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合作建立中德生態園。2011年6月30日,青島膠州灣大橋和青島膠州灣隧道建成通車,結束了膠州灣兩岸「青黃不接」的歷史。2012年3月17日,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建設在青島奠基,闊別青島54年的山東大學終將於2014年再度落戶青島
Ⅷ 青島的發展歷史
青島的發展歷史:
1、1891年,清朝在膠澳設防,這也是青島建設的起始。後來德國派兵佔領青島,並在此建造了德國建築群,以殖民地為目的為青島制定了鎮區規劃布置,依照一系列規章制度確保社會運行秩序,出資修造交通運輸通道,為以後城市建立奠定了基礎。
2、辛亥革命爆發後,日本迅速佔領青島,並且利用青島獨特的地理優勢,大力開辟對外貿易港口,加快建設工業企業,此時青島的經濟發展達到空前繁榮,人口、基礎設施及物質需求承載達到飽和,城區規劃建設進一步擴張。
3、抗戰時期結束後,青島回歸中國,降格為地級市,歸屬山東省,地域大幅減少。青島結合自身實際,創建了技術產業的開發區,運用這里眾多特色的旅遊地理位置,打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旅遊瀕海城市,籍此開始大發展之路,城市規模再一次擴大。
4、青島在城市規劃史上融入了西方管理方式,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結構,對其他都市建設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近代時青島的社會形態參考西方國家經驗也進一步發展,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形成了充滿人文特徵的地方,城市個性獨特。
5、大面積的城市建築群與汪洋大海相連,雋永美觀,經濟產值逐漸成為青島經濟發展的重要脈絡之一,社會結構逐步趨於完善,濱海樓屋櫛次鱗比,高大壯觀,城市與自然形態和諧統一。近代的青島城市從無到有,慢慢變成如今繁榮興盛的模樣,把青島建設成文明美麗的海濱之城。
(8)青島市教育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青島人口發展狀況:
青島建置前夕,僅有數處漁村350餘戶人家;建置後人口逐漸增多,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春達1萬餘人。德國侵佔後,全市分為青島區和李村區。面積擴大,人口增加。宣統二年(1910年),青島市全市人口增至16萬1140人。其中,市區3萬4180人,李村10萬1939人,薛家島、陰島、黃島等地2萬5021人。
此後,青島的人口發展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區劃擴大,1935年有夏庄、嶗東、嶗西三個地區劃入青島市,人口增加12萬餘人;1946年,浮山、黃島、薛家島等地劃入青島,人口增加8萬餘人。二是外地人口遷入,宣統二年(1910年)市區人口僅3萬4180人,1925年增至16萬3010人,增長3.8倍,每年凈增8600餘人。
至1935年市區人口又增至30萬1192人,比1925年增長84.77%,每年凈增13800人。1945年市區人口增至51萬4956人,比1935年增長71.0%,每年凈增51496人。
1948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青島市人口為75萬9057人,至1948年底,青島城市人口突破100萬大關。
Ⅸ 青島市教育局的教育概況
青島現轄六區四市,常住人口為871.51萬人,面積1.1萬平方公里。近年來,全市回教育系統在市委市政答府的正確領導下,根據教育向內涵發展轉型的要求,統籌抓好事業發展和軟體建設,圍繞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堅持做到按規律辦教育,堅定不移實施素質教育,以改革促發展求突破,向管理要質量要效益,抓隊伍練內功提品質,教育事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截至2011年,我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778所,學生150.66萬人,教職工13萬人。其中,全市有幼兒園2476所,在園幼兒21.87萬人,教職工2.08萬人;小學894所,在校學生47.95萬人,教職工3.37萬人;普通中學300所,在校學生37.33萬人,教職工3.67萬人,包括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學)56所、在校學生11.99萬人,初中學校(含九年一貫制)244所、在校學生25.34萬人;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和高校附設中職班72所(不含勞動部門技校),在校學生11.67萬人,教職工0.91萬人;各類高校23所,在校學生31.7萬人。學前三年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實現全面普及,入學率分別達到95%、100%和94.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6%。
Ⅹ 青島的歷史資料
青島地區歷史悠久,著名文化遺址有:岳石文化遺址(平度大澤山鎮東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遺址(即墨金口鎮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遺址(膠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李滄區古城頂遺址,距今也有3000年歷史。
西周時期,青島境內建立了夷國(今藍村)、莒國(都城計斤,今膠州)等諸侯國。東周時期,即墨(今平度古峴鎮)為齊國第二大都市,東部統治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踐北上遷都琅琊(今膠南琅琊鎮)。
秦朝,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膠東郡的郡治即墨均位於今青島境內。琅琊(膠南)還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臨琅琊(膠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隊從琅琊起航采仙葯。
西漢,設膠東國,定都即墨,漢武帝即位前被封為膠東王,即位後封其弟劉寄為膠東王,歷代膠東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東省現存規模最大的王陵。漢武帝三臨不其城(今城陽區),「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女姑山設明堂祭海。西漢琅琊郡皋虞縣(今即墨溫泉鎮)人王吉任博士諫大夫,開創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王吉祖孫墓所在的即墨溫泉皋虞,被奉為琅琊王氏祖庭。東漢,鄭玄在不其縣創立康成書院。
西晉,不其城(今城陽區)成為長廣郡的郡治,法顯印度求經回國,於嶗山登陸,由長廣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不其城為東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橋鎮(膠州)成為著名貿易港口,設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關),宋朝更是與廣州、泉州、明州並稱為四大市舶司。
明朝設立鰲山衛、靈山衛(膠南靈山衛鎮),鰲山衛轄浮山所(今市南區東)、雄崖所(即墨豐城鎮),靈山衛轄夏河所(膠南琅琊鎮)、王徐寨所。許鋌奏請青島口、滄口、金口鎮等港通商獲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膠州為山東三大直隸州之一,平度州為散州,隸屬於萊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鎮總兵府(當時山東共設三鎮總兵)從蓬萊遷到青島,為青島建置的開始。
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佔領青島。康有為藉此上書光緒,引發戊戌變法。
1898年3月,簽署《膠澳租界條約》。11月,宣布青島為自由港。
1899年,租借地命名為青島市,設青島、鮑島、李村等區。大港碼頭、膠濟鐵路相繼開工。
1911年,清朝二品以上大員七十多人以及恭親王等人移居青島。1913年發動癸丑復辟失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島成為亞洲唯一戰場,11月,日英聯軍佔領青島。
1919年,巴黎和會將青島租界主權讓給日本,成為「五四運動」導火索。
1922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設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後改膠澳商埠局),下轄青島市,直屬北洋政府。
1929年7月,國民政府接收青島,設青島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
1931年,沈鴻烈以東北海軍司令兼任青島市長,1932年正式擔任青島市長,主政六年,抓教育、建學校、定規劃、興建設、促民生、斗日寇,奠定了青島發展的堅實基礎。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
1939年,即墨、膠州劃歸青島市管轄,統籌規劃建設。
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直屬民國政府。
1949年6月2日,解放軍攻佔青島。青島改為山東省轄市,轄市南、市北、台東、台西、四滄、浮山、李村7市區和嶗山郊區。
1978年,膠縣、膠南縣、即墨縣劃歸青島,同時設立黃島區。
1983年10月,平度縣、萊西縣劃歸青島。
1984年5月4日,青島市成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同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
1987~1990年,青島市郊五縣先後改為縣級市;1988年,嶗山縣恢復為嶗山區。
1986年,青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2年,設立國家級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青島保稅區。
1994年,青島市區劃調整為七區五市: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黃島區和即墨市、膠州市、膠南市、平度市、萊西市。
2003年,設立國家級青島出口加工區。
2004年設立國家級青島保稅物流園區。
2006年,設立國家級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
2008年設立國家級青島保稅物流港區。
2011年1月,國家批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青島作為其核心城市、龍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