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認識斯大林模式的歷史功過
對斯大林的評價應該有一個總體說法。歷史證明,「有過無功」論,把斯大林當作敵人,或者,像安德烈耶娃等人那樣,把斯大林描繪成一個「有功無過」的「完人」,都站不住腳。「功大於過」論,難以解釋某些重大歷史事實,不易得到廣泛認同。「過大於功」論,存在明顯的片面性。看來,在研究問題時,無須就斯大林功過的比例爭論不休,而應在肯定他畢生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領導蘇聯社會主義30年這一基本前提下,著重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總結經驗教訓。當然,對斯大林也該有一個總體上的評價。筆者認為:斯大林是一位有巨大歷史功績的人物,是一位有非凡領導才能的人物,是一位有嚴重錯誤罪過的人物,是一位有致命性格缺陷的人物,因而,是一位功過成敗兼而有之、不可避免地引起長期爭議的人物。
當代世界 200304
國內外對斯大林的評價形成某些共識。大致是:第一,斯大林是一個重要歷史人 物,對他的評價不僅是他本國的事情,而且是世界范圍內的事情。第二,斯大林有功有 過,貢獻是巨大的,錯誤是嚴重的,或者用有的學者的說法,「功勛顯赫卓著,錯誤極其嚴重」。至於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存在著分歧。第三,斯大林的主要功績:1、在列寧之後,領導蘇聯黨和人民,頂住資本主義包圍的壓力,在蘇聯一國建立起社會主義,並為社會主義在其他國家的勝利提供了範例和支持;2、在短短若干年內,領導 蘇聯人民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戰後又迅速 恢復經濟,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和優越性;3 、打敗了德國法西斯,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推動了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的發展 。第四,斯大林的主要錯誤:1、接受和鼓勵個人迷信,實行個人專權,在黨內斗爭中 濫用專政手段,導致法制被嚴重破壞,大批無辜幹部遭鎮壓;2、在30年代特定歷史條 件下形成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一些理論,被教條化、絕對化、越 來越僵化;3、憑借大國大黨的地位,樹立自我中心,對外發號施令,推行大國主義, 實質是謀求霸權。之所以造成這些錯誤,有歷史條件的原因,有管理體制的原因,也有 個人素質的原因。
四、赫魯曉夫也談斯大林的功與過,因其立足於「譴責」,往往用語刻薄,給人的印象是全盤否定斯大林。赫魯曉夫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中說,這個報告不想全面評價斯大林的生平事跡,因為他的功績已經進行了足夠的研究,說「斯大林在准備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中,以及在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的斗爭中所起的作用,是盡人皆知的」。報告中著重指責把斯大林「變成某種超群的人物,認為他像神仙一樣具有非凡的品質,他似乎無所不知,洞察一切,能夠代替所有人思考,能夠做一切事情,他的行為沒有一點是錯的」。赫魯曉夫在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報告,也只是強調必須公開地譴責對斯大 林個人迷信時期「所犯下的錯誤和歪曲現象」,「拋棄已經成為前進障礙的那種對黨和 國家的領導方法」。從這些詞句上,並不能得出「全盤否定」斯大林的結論。大論戰時 「二評」《關於斯大林問題》引證赫魯曉夫謾罵斯大林的粗暴字眼,反映了赫魯曉夫骨 子里是憎恨斯大林的。
五、從勃列日涅夫到戈爾巴喬夫,蘇聯後來各個時期較少評論斯大林,出於實用主義需要,談及時譴責兼有肯定。每逢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避不開斯大林,或多或少要提一下斯大林的功績。通常的說法是:在戰爭年代,斯大林所表現的巨大政治意志、目的性和堅定性、善於組織人們和使人們遵守紀律,在取得勝利方面起了自己的作用;不能把斯大林在衛國戰爭中的作用一筆勾銷,等等。
❷ 試分析斯大林模式的歷史地位與作用
斯大林模式影響
1(積極影響)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取決於當時蘇聯極為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但是這種高度集權不僅以自由市場的不發達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為了保全自身,而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絕對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國家專政機關作為後盾。於是必然出現出現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製作風盛行的現象,因為這些不過是鞏固國家統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現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蘇式社會主義的國有化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有化的區別在於,斯大林模式是在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作為後盾的方法來壯大資本,同時資本必須由國家實行絕對控制;社會主義國有化旨在限制和消滅資本,以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來代替資本關系,生產資料的控制權將逐漸由社會接管,並且這一切建立在資本關系發達並走向衰落的歷史條件下。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運。隨著過度集中的體制和日益發展的市場因素的對抗性矛盾走向頂點,斯大林體制最終走向崩潰。
在空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掩蓋著經濟效率極低的現實,這表現在: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第五,國家對經濟資源的壟斷,造成國家機關內腐敗滋生。所以這種經濟增長必然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來。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並最終造成了蘇聯1991年解體.
評價斯大林模式
它使蘇聯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為後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物質基礎。但高度集權模式阻礙蘇聯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誤區。
斯大林模式的特點:
①經濟方面的特點:是一個似國家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計劃管理體制,它限制了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否定了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並片面發展重工業,過多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實行高積累。
②政治方面的特點:權力高度集中於黨中央的最高領導機構,黨政不分,共產黨管理一切,直接發布命令;管理一切國家事務,民主法制不健全,領導的終身制,基本不受群眾的監督,最後形成個人權力的高度集中。
❸ 斯大林模式的積極作用。
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
斯大林模式使蘇聯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為後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物質基礎。但高度集權模式阻礙蘇聯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誤區。同時,在斯大林模式下,農民的物資極其匱乏。
❹ 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是什麼
1、積極影響 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內化國家的行列,為容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取決於當時蘇聯極為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 但是這種高度集權不僅以自由市場的不發達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為了保全自身,而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絕對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國家專政機關作為後盾。於是必然出現出現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製作風盛行的現象,因為這些不過是鞏固國家統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現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❺ 斯大林模式的含義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採納「斯大林模式」是蘇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它成為二戰後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效仿的對象。「斯大林模式」是我國史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相關的論文、專著不斷問世。同時,該問題也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鑒於此,本文將對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對「斯大林模式」研究中與中學歷史教學相關的內容做一簡要概述,以供教學參考。
一、「斯大林模式」的含義
1.體制說。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葉書宗認為,所謂「斯大林模式」是指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按照斯大林的規劃所確定下來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註:葉書宗:《蘇聯的革命和建設》,上海社科聯,1996年版,第210頁。)
2.理論體系說。胡逢吉認為該模式主要是一種理論體系,他指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理論簡稱。(註:王福春:《國內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評》,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4期。)
3.政策實踐說。韓狄明認為「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種政策實踐,其重點「一是發展重工業,二是限制和消滅商品經濟。」(註:王福春:《國內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評》,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4期。)
4.「社會主義模式」說。孫振遠認為「斯大林模式」是一種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會主義模式,它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處於帝國主義包圍的這樣一種國際環境中,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這樣一種國度里,無社會主義建設先例的條件下形成的。(註:孫振遠:《斯大林模式的弊病與赫魯曉夫的改革》,載《世界歷史》,1988年第4期。)
❻ 如何認識斯大林模式的歷史功過簡單幾點概括。
一、斯大林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斯大林要三七開。」我認為斯大林作專為蘇聯國家領導人、屬國務活動家,其功過是正三七開:七分成績,三分錯誤。但是斯大林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導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袖,其功過是倒三七開:錯誤七分,成績三分。
二、有五個方面評價
第一,思想作風的錯誤。如他欣賞個人崇拜,個人攬權過多,對人粗暴等。
第二,方針政策的錯誤。如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急於實現農業全盤集體化,大清洗,大黨主義,大國主義等。
第三,發展戰略的錯誤。如急於一國建成低標準的社會主義,輸出革命,與西方對抗等。
第四,理論觀點的錯誤。如國內階級斗爭愈益尖銳化理論,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兩個平行市場理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總危機理論等。
第五,具體體制的錯誤。從上世紀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國內形成並且鞏固了權力過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和對外關系體制。在國際上使其他國家兄弟共產黨和其他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形成了過度集權的領導體制。這給國際共運造成了廣泛而深遠的消極影響。
❼ 斯大林模式在歷史上起到過什麼作用
斯大林模式的影響
1、積極影響
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取決於當時蘇聯極為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
但是這種高度集權不僅以自由市場的不發達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為了保全自身,而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絕對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國家專政機關作為後盾。於是必然出現出現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製作風盛行的現象,因為這些不過是鞏固國家統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現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蘇式社會主義的國有化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有化的區別在於,斯大林模式是在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作為後盾的方法來壯大資本,同時資本必須由國家實行絕對控制;社會主義國有化旨在限制和消滅資本,以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來代替資本關系,生產資料的控制權將逐漸由社會接管,並且這一切建立在資本關系發達並走向衰落的歷史條件下。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運。隨著過度集中的體制和日益發展的市場因素的對抗性矛盾走向頂點,斯大林體制最終走向崩潰。 在空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掩蓋著經濟效率極低的現實,這表現在: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第五,國家對經濟資源的壟斷,造成國家機關內腐敗滋生。所以這種經濟增長必然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來。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並最終造成了蘇聯1991年解體.
❽ 請簡述斯大林模式的內容
(一)斯大林模式的內容:
1)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中心的趕超戰略。
2)以高度國有化為基礎,以行政手段為主配置資源、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3)缺乏制約和監督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 它形成的標志為蘇聯1936年憲法的通過。 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進行資源配置,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運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政府通過計劃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 由於蘇聯是在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後開始全面執行計劃經濟,斯大林從理論上對計劃經濟進行了概括,並使其成為蘇聯乃至於其他一些蘇式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所以,通常人們把計劃經濟體制稱為斯大林模式。 在經濟建設中,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強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結果造成經濟部門發展的嚴重失調和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等問題。
1、經濟方面的特點
斯大林模式是一個以國家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計劃管理體制,它限制了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否定了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並片面發展重工業,過多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實行高積累,多投資。
2、政治方面的特點
權力高度集中於黨中央的最高領導機構,黨政不分,共產黨管理一切,直接發布命令;管理一切國家事務,民主法制不健全,領導的終身制,基本不受群眾的監督,最後形成個人權力的高度集中。積極影響
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取決於當時蘇聯極為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❾ 請從正反兩面論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來式是高度集中的政自治經濟體制(搞個人崇拜)。它的關鍵要害在於樹立個人崇拜。它無情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則,以長官意志取代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個人崇拜。
在經濟建設中,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強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結果造成經濟部門發展的嚴重失調,輕工業與重工業發展不平衡,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正面: 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與當時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