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朝時中國東北部最早出現的鐵路是甚麼鐵路請快回答,趕做歷史報告
俄國修建的中長鐵路
② 中國鐵路歷史發展史
19世紀,中國繼日本及印度之後成為第三個修建鐵路的亞洲國家。1875年,英國在上海鋪設了14.5公里長的吳淞鐵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
受「師夷長技以治夷」思想影響的「洋務派」清政府官員還是被迫接受了鐵路,於1881年建造了第一條清政府主張興建的官辦鐵路——唐胥鐵路。
1912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提出了宏偉全面的鐵路建設計劃,設計了連通全國的3條主要干線,總長20萬公里。
1950年代初,新中國政府決定填補西部地區的鐵路空白,開始建設成都到重慶的成渝鐵路,1950年6月開工建設,1952年6月通車,成為解放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大秦鐵路建於1985-1997年,是中國唯一一條煤炭運輸專線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重載單元鐵路。京九鐵路,又稱京九線,是一條從北京通往廣東深圳的鐵路。
2008年中國擁有了第一條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截止至2016年,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2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65%以上。
(2)東北鐵路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自從中國的高鐵網路建成之後,每天的客流量都非常巨大。尤其是在春節等一些大型節日中,高鐵更是為廣大民眾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在中國內地,還有著很多貧窮與落後的地方,在高鐵網路全面建成之後,在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必將讓中國的經濟再次騰飛。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鐵路運輸對於兵力運輸意義重大。而在中國高鐵網路出具規模的今天,想要集合十萬大軍,所需要的時間不超過半天。
③ 東北地區的城市主要沿什麼鐵路
東北地區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回.在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網答中,鐵路佔主要地位,縱橫交錯的鐵路連接著全區各主要城市和工礦中心.東北地區是中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線沿線地區,特別是哈大線(哈爾濱-大連)、濱洲線(哈爾濱-滿洲里)、濱綏線(哈爾濱-綏芬河)沿線地區.
故選:C.
④ 東北地區人口不多但鐵路發展歷史悠久而且是我國鐵路網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主要原因…簡單的答案。謝謝了。
我國東北地區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礦產資源,為了開發資源發展經濟,修建了很多的鐵路。
⑤ 東北三省重要的鐵路線有
讀圖分析可知:
(1)圖中鐵路線是由哈爾濱至北京的京哈線,是東北三省聯系我國廣內大地區的一條重要容鐵路線,經過的省會城市有沈陽、長春.
(2)圖中①表示的是三江平原,該平原是我國的一個商品糧基地,分布著亞洲最大的淡水濕地.該平原要退耕還濕的原因是濕地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蓄洪防旱、維持生物多樣性等作用.
(3)三江平原曾經是沼澤遍地、人跡罕至的「北大荒」,經過建設者多年的艱苦努力,原先叫做「北大荒」的大片荒地,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現在卻是我國重要的「米糧倉」.其成為我國「米糧倉」的自然條件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熱同期等.
(4)依據位置,圖中②是遼中南工業基地.主要以重工業為主.
(5)東北三省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但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資源枯竭、設備老化、產業結構單一、環境污染等原因,出現了經濟發展滯後現象.為此,國家提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今後應該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來改變東北工業發展現狀.
故答案為:(1)京哈線;(2)三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熱同期;(4)遼中南;重;(5)資源枯竭;產業結構單一.
⑥ 東清鐵路的歷史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鴻章赴俄祝賀沙皇加冕典禮,與沙俄簽訂了《中回俄御敵答相互援助條約》(簡稱《中俄密約》),在這個《條約》中規定了有關東清鐵路的建設事宜。
東清鐵路從1897年8月舉行開工儀式,次年正式破土動工,以哈爾濱為中心,分東、西、南部三線,由六處同時開始相向施工。1903年7月14日,東清鐵路全線通車營業。
同時修築的從哈爾濱直達旅順的支線鐵路(「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習慣上也認為是東清鐵路的一部分。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時長春以南路段改屬日本,稱為南滿鐵路。俄國東省鐵路公司還取得鐵路兩側數十公里寬地帶的行政管理權、司法管理權和駐軍的特權,形成比一般租界規模大得多的「國中之國」。沿線興起一批大小城鎮,特別是東省鐵路公司的管理中心,鐵路樞紐哈爾濱。
1930年代,日本佔領東北以後,蘇聯將中東鐵路賣給了日本。1945年,蘇聯一度又擁有這條鐵路。今天,這條鐵路稱為濱洲鐵路和濱綏鐵路,都屬於哈爾濱鐵路局管理。
⑦ 東北早期鐵路是運輸什麼的
這是不可能操作的;東北的煤炭過不了山海關,因為東北省的鐵路專列,由東北省制定,過山海關由全國鐵路部批准,所以東北的煤炭的唯一出路,就只能是海運啦!
⑧ 請教民國東北歷史,尤其是軍事、民俗,鐵路
我的老婆是軍閥 1908遠東狂人 重生之紅星傳奇 抗日之鐵血遠征軍 山卧卧的科技強國內容民國投機者 超級科技強國 唯一戰勝國民國梟雄我的軍閥生涯我的東北軍重生抗日之1937(建議你上起點中文網的——歷史——清史民國找)
⑨ 沈陽東站的歷史沿革
據大東區委提供的史料記載,奉海鐵路全長251.2公里,1925年7月開工,自奉天古城大北邊門外毛君屯起,東北行經撫順、營盤、南雜木、梅河口到吉林省海龍縣。本來該工程預計三年完工,可建設者們克服重重困難,提前九個月完成建設任務,於1927年8月正式通車,9月竣工開始辦理客貨運輸業務。
想來,那些建設鐵路的人們是狠狠憋著一口氣,決心要把這條鐵路建出來個樣子。因為之前沈陽的「南滿」鐵路、京奉鐵路、安奉鐵路等,其路權都被列強把持著。也因為如此,沈陽的物資、撫順的煤炭、遼東的木材、遼河平原的大豆等都被列強據為己有運往國外。
1919年,當時的奉天省長王永江提出了自建「奉海鐵路」的計劃,這一想法得到了張作霖的支持。當時的張作霖雖然已儼然沖著「東北王」的名頭而去,但是東三省在日、俄兩國的勢力范圍之間處處受制,極為不便;同時,京奉、「南滿」等鐵路相繼建成通車,東北人口增長,墾地增多,進出口貿易增加,客觀上也需要修建更多的鐵路。於是,張作霖決心修建自己控制的鐵路,與日本的「南滿鐵路」相抗衡,也把以海龍為首的柳河、東豐、西豐等縣的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品由中國鐵路轉運。
1922年1月,王永江開始與「南滿」交涉,要求日本人放棄修建開原、海龍、吉林間的鐵路。據資料記載,最初「滿鐵」橫加干涉,聲言這一路線與南滿鐵路平行,會妨害「滿鐵」營業,有違條約;後來「滿鐵」向奉天省公署提出,如果讓它墊款代築洮昂鐵路,它便不幹涉中國自修奉海鐵路。王永江不得已,允其所請,一方面同「滿鐵」簽訂了洮昂借款包工合同,一方面規劃奉海鐵路的興築。
1925年,一個完全由中國人自籌資金、自己創辦的奉海鐵路修建公司正式成立,地點在大東區八王寺舊址附近,後為瀋海鐵路公司,當時的省府委派王鏡寰為公司總辦。鐵路修建在經費上採取官商全資,只准中國人入股,總投資為銀元2000萬元,奉天省財政廳撥款1000萬元,商民認股1000萬元。
奉海站,奉海線的始發車站
據記載,1927年9月鐵路竣工後,又於12月延長至朝陽鎮。此外,還修建自梅河口至西安(今遼源)支線,長66公里。
可想而知,在當時,這條鐵路線的完成所能引發的轟動,因為它是由中國人自建自管的鐵路。一般的說法是,這條鐵路引起了歐美各國的重視,這說明了中國人在東北不用外國資金、不用外國人的技術,也能自己興建鐵路。
如今這條鐵路仍在使用中,如在撫順營盤一段是只有單軌的鐵路線,來往火車需要控制時間確定行駛方向,依稀可見當年修建時候的艱難。
在通車以後,奉海鐵路建立了鐵路管理局,也開始修建車站,始發站便是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沈陽東站。
當年的車站叫「奉海站」,1929年奉海鐵路改為瀋海鐵路,站名也隨之改為「瀋海站」。據介紹,在奉海鐵路修建初期,因工程浩繁及籌款困難,奉海站舍最初是由木板房和青磚平房構成,車站設施極為簡陋。
1930年瀋海鐵路公司設計修建新站大樓,1931年破土動工,1932年竣工。奉海站大樓總建築面積1971平方米,坐南朝北,呈「一」字形,中心建築為3層,東西兩側配樓為2層,地下一層。
如今看來,這座建築也不失為民國時期建築的精品。中心建築3層為塔台,周圍鑲玻璃窗,便於四處瞭望,其頂部為上圓下方攢尖綠色寶頂,寶頂之上設一座方形小亭,方圓呼應,車站大樓呈寬而矮的建築格局,集中上挑使這座歐式建築雄偉挺拔。因為中心建築的2層是高於配樓2層的,因此整座建築顯得錯落有致。大門面北,門廊高近10米,兩側圓形石柱裝飾愛奧尼柱頭,雨搭上收為桃尖形。
如今,候車室一層添加了頂棚,空盪盪的大廳里,只有一個售票口在正常工作,每天經過東站經停的火車只有四五列。工作人員說,其實東站可以售全國各地聯網火車票,但是東站的整體破敗使這座火車站無法避免被冷落的命運。
據車站的工作人員介紹,最初這座建築進入大門的候車室,是兩層天井式大廳,大廳2層四周設有迴廊和木製護欄,頂棚懸掛華麗的燈飾,南北窗戶鑲嵌當時極為時尚的彩色玻璃。大廳兩側為木製樓梯,一層西側為售票處,東側為工作間。大廳2層兩側為旅客休息室。樓頂為露天陽台,三面飾有寶瓶式女兒牆。
史料記載
資料記載,「九一八」事變後,奉海鐵路等東北地區的全部國有鐵路都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1932年被日本南滿鐵路株式會社攫取,更名為「沈陽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以後,奉海鐵路才回到中國人自己的手中。由於該站位於沈陽城東而被命名為沈陽東站至今。
改造歷史
據記載,1931年,在車站大樓東側500米之處還建有奉海站東西兩座機車庫,用於機庫維修養護,還建有近20米高的水塔以及混凝土砌築的裝卸平台。
2008年,中國記憶論壇的網友在附近搜索找到了這幾座同期的老建築,圖片也被發到了網上,不過建築的破損都比較嚴重。尤其是老的機車庫,多年前已經坍塌,剩餘的不過是一面舊時的外牆。但是,和沈陽東站一起,這些建築成為中國近現代鐵路發展歷史的見證,也是民國時期建築的珍品。
建國以後,沈陽東站改變了過去只有一個貨場、一個站台、兩個倉庫的舊貌,先後修建有東西及危險品貨場,佔地面積為63萬平方米,站房建築面積為1.56萬平方米,候車大廳為460平方米,站場股道有22條,負責物貨聯運作業的鐵路專用道有101條。同時,貨場全部實現了硬面化。
據工作人員介紹,東站將重新進行裝修施工,也許一座功能更完善的東站很快會出現在人們面前。但是,在東站門前,是一片破舊的廣場,住在附近的人們希望,未來給東站的是歷史和現代更完美地融為一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的「奉海鐵路局」舊址,如今的「沈陽東站」。日前,國務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這座「奉海鐵路局舊址」大樓榜上有名,為沈城新添了一處「國保」級文物。
當年,「奉海鐵路」運輸大宗貨物,致使侵華日軍的「南滿鐵路」收入銳減。1928年,「奉海站」與北寧鐵路「沈陽站」(原沈陽北站)之間鋪設了聯運線;1929年,「奉海站」又與新建的「吉(林)海(龍)鐵路」連接。至此,吉林至關內的鐵路客運、貨運,均由中國管理的鐵路辦理。
原來,「沈陽東站」僅有4家專用線。沈陽解放之後,隨著「瀋海工業區」逐步形成,工業、儲運業不斷發展,1950年至1952年,「沈陽東站」形成了修建東塔機場、鐵道兵倉庫、鐵路預制廠、陶瓷廠、儲運公司一庫等10多家專用線。及至1962年,「沈陽東站」的34家專用線建成使用。1984年年底,「沈陽東站」的專用線已達52家90條。到1995年年底,「沈陽東站」專用線增至55家101條。
有關資料記載,1933年,「沈陽東站」的乘車人數僅有44819人次。沈陽解放後,鐵路部門改善了「沈陽東站」客運設施,延長了客運站台。1988年,新建了行李房、候車室,並在第一、第二站台之間架設了天橋。由原「沈陽北站」始發的沈陽至圖們、山海關、阜新、赤峰方面的客車,均改由「沈陽東站」始發。1989年,「沈陽東站」乘車人數達76.8萬人次;發送行李包件4000餘噸。
1991年,瀋海熱電廠投資280萬,為「沈陽東站」新增了一條「到發線」、3條「分類線」,大幅度增加了貨運量,日均卸車350車、裝車70餘車。從1995年1月起,「沈陽東站」停止客運,從此成為沈陽最大的鐵路貨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