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答題簡述社會學的研究功能
社會學的功能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層次,也就是兩大功能:一是社會認回識功能,一是社答會實踐功能。
社會認識包括描述社會現象、解釋社會問題、預測社會趨勢,或者說,告訴人們社會現象是什麼(描述),為什麼(解釋),今後怎麼變化(預測)。
實踐功能主要反映在幫助人們維護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在改革不利於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上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和合理性,更符合規律性。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研究主要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大類。會用各種方法搜集經驗實證,包括問卷、面談、參與者觀察及統計研究。歷史社會學研究屬於定性社會研究方法。
不同的方法所面對的困難是它們都根據研究員各自採納的理論基礎來解釋及了解社會。作為功能主義者,艾彌爾·塗爾干喜歡以社會大規模結構來解釋任何東西。
如果他是符號互動者,他便專注人們如何理解別人。馬克思主義者或新馬克思主義者把什麼都化作階級斗爭。現象學家只是思考大眾對現實如何建立自己的意義。當各方都面對現實社會問題時,常常爭論誰對誰錯,而實際上會把不同方法學結合。
一般觀點將社會學區分為宏觀(巨視)或微觀兩類,認為分析單位如國家發展,就屬於前者;分析個人精神與家庭等,較屬於後者。這是相當僵化的解決看法。
事實上,所謂微觀並非依照研究單位的規模看,微觀較屬於處理社會學基本原型的東西,更觀察在不同單位之間的互動,事實上,在企業之間、乃至於國家之間,也可以視為是一個個個體,研究他們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微觀方式處理之─諸如用象徵互動論、現象學方法等。
② 研究社會學的意義
一社會學在理論方面的作用。1、向人們提供科學的社會知識,告訴人們社會現版象是什麼(描述)、為什麼(解權釋)、將來怎樣變化(預測)。2、社會學不僅提供現成的社會知識,而且通過提供社會學的視角、社會學的方法,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社會知識。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社會觀,為人們最終選擇「應該怎麼樣」提供理論上的幫助。
二社會學在實踐方面的作用。1、社會學在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社會知識的基礎上,進而幫助人們在維護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改革不利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自己的社會行動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規律性;2、社會學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對科學地管理社會和制定正確的社會政策提供有依據的、經過論證的實際建議,為改革開放服務,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
③ 學過社會學的學長學姐們幫忙解答一下吧!「結合實際談談社會學研究的意義與功能」(逐條舉例即可)
• 1、結合實際談談社會學研究的意義與功能。
• 2、社會學的主要奠基人有哪些?中國早期有哪些社會學家?
1 答:關於功能(指系統內各部分對維系該系統所起的作用):
描述功能:解釋功能:社會控制與社會管理功能:預測功能:社會批評功能:教育功能:
關於意義:對社會:(1)為社會發展戰略選擇與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2)有利於制定與實施科學的社會規劃;(3)提供組織管理的知識;(4)為建立文明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質量作貢獻。對個人:(1)可以作為教書的職業;(2)可以作為研究的事業;(3)廣泛應用於其他職業領域。
2 答:主要奠基人:(1)(法)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社會學創始人,創造並使用「社會學」概念,明確提出該學科研究對象、和目標。代表作:<實證哲學教程>(共6卷)發表於1830-1842
(2)塗爾干(Emile Duckheim)法國社會學家,1820-1903西方最負盛名的社會學家,使社會學真正實現建成完整嚴密的科學的目標。指出社會學有獨立研究對象,即社會事實,是發生在社會集體層次上的現象,人人時時遵守、外在於個人的集體行為與思維方式。社會事實可分兩類:物質與非物質,但都有外在性、強制性、普遍性之特點。實證方法論原則:用統計方法研究自殺現象,成為最早用實證方法研究社會現象者。必須把社會事實看作物;用社會事實解釋社會事實;將功能分析與因果分析區分開。核心概念:社會團結,指維系社會的最基本力量。其動力來自集體意識:成員之共同信仰、道德規范和價值標准。
主要著作:<社會分工論>、<自殺論>等;
(3)韋伯:德國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1864-1920開創反實證的理解社會學。認為客觀存在的是具體的個人及其社會行動,社會作為實體並不存在,只是稱謂一群人的名稱,故社會研究只能從個人及其行動出發,而非社會結構與社會本身。因此「社會學應是對社會行動的解釋性理解的科學」。方法上,把社會行動劃分為四種「理想類型(目的合理、價值合理、情感合理和傳統式行動)」,其中目的合理為合理性最高的行動。
關於社會關系與組織和權威問題的論述:其中關於權威分類與科層制組織的觀點對後來社會學的發展影響深遠。代表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儒教與道教>、<古代猶太教>、<經濟與社會>。
(4)(英)斯賓塞1820—1903:受達爾文影響,提出社會進化論,為此論之創始人。認為社會與生物進化一樣,自下而上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對社會起支配作用。著<社會學原理>等著作,闡明社會基本原理。用增長與分化等概念分析社會結構的變化規律,強調結構功能,作為分析出發點,後形成功能論學派。將社會學研究視野集中於結構與功能,縮小了研究的范圍。
(5)馬克思:馬克思是唯一一個拒絕使用社會學來稱謂自己的理論卻被冠以社會學先驅之一的理論家。馬克思與孔德是同時代人,其理論寶庫廣泛涉獵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和史學,其社會學思想和觀點貫穿其中。馬克思社會學思想有兩大觀點:一、社會沖突和社會革命的不可避免性,特別是其階級斗爭學說;二、強調社會的經濟基礎。盡管在其他學說上有爭議,但在這點上社會學家持贊同態度。
中國早期社會學家:(1)嚴復,社會學傳入先驅。1902年出版譯作<群學肄言>(斯賓塞:社會學研究),另譯有赫胥黎<天演論>、斯密<原富>和穆勒<名學>。(2)章太炎1902年,譯日人著<社會學>;譚嗣同最早用此術語。(3)陶孟和與人合作的<中國鄉村與都市生活>1915為我國學者第一部專著。(4)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和清河實驗對社會學發展與社會改造作了貢獻,(5)吳文藻和費孝通主持了首批社區研究。(6)孫本文在社會學的引進和學科化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
④ 結合實際談談學習社會學的意義。
學習社會學是在學習一種思考方式,分析問題的方法。社會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我們可以回望一眼一百年前的中國,大家就可以發現,那個時候的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和現在是有著多麼大的不同。
這意味著我們不能用過去的眼光來看待整個世界,也意味著不能用過去的方法來解決現在的問題。社會學帶著我們去認識和解釋這個世界時,我們開始慢慢具備這樣一種精神——不會再把任何事情當作是理所當然。
鄭也夫老師也在演講中表示,當我們捕捉到社會發生的各種變化時,我們就開始學會了反思學會了分析。反思可以讓我們知道,不管做什麼事情或者解決什麼問題並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因此,我們又能從反思中學會了去探索去創新。
(4)社會學對歷史研究的意義擴展閱讀
社會學應該以某種特殊的方式而變得有用,譬如說透過對於社會如何運作的深入解剖,我們創造出改善社會的具體方法,然後讓社會按照這些特定的模式和組織運行,把社會學當作服務於此的有用工具。
然而,我們不應該被迫地接受,社會學本質上便是謀求實際性或是有用性的學科這樣的觀點。社會學也許真的一點實際的用處也沒有。它當然可以是一種知識、智識的追尋,一種幫助我們提升批判力和審美力的重要工具。
就某種意義而言,其實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社會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就某一特定的社會話題進行辯論,盡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進行思考。
⑤ 歷史社會學和社會歷史學一樣嗎
看起來很相近的學科,都是社會學和歷史學,這二者學科交叉的產物~研究領域也有專很多重合,但是還是屬有區別的。
簡單的說,就是學科立足點不同。
歷史社會學是一門新興的社會學分支,其最終歸屬的一級學科是社會學。其主張者強調對社會現象的研究必須考量歷史因素,社會現象本質上就是歷史過程中社會互動的結果。
而社會歷史學其最終還是歸屬於歷史學的分支。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社會歷史學更多的是指以社會學的方法和思考問題的視角來做歷史研究的一種研究理路。
另外歷史社會學源於美國,而社會歷史學來自法國。
⑥ 社會學的意義
首先要說一下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區別了,經濟學是從社會流通的角度研究和改造社會,經濟學強調是用宏觀的手段進行控制,而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運行和發展規律的學科,重點從社會中的人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研究社會。社會學對社會的調控是通過宏觀和微觀共同實現的。之所以說社會學是可以使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是因為社會學的主要研究角度是在於社會成員,無論是宏觀上的研究社會成員存在的各種問題,還是微觀上研究個人的外在表現與其所處環境的關系。
就好比說社會學強調人的社會化,如果人沒有經過社會化就不可能形成社會人,就好象有一些地方出現過什麼豬孩狼孩之類的一樣,社會學根據人的各個不同的生命階段,把人的社會化分為初始社會化、預期社會化、發展/繼續社會化、逆向社會化、再社會化,通過對各個不通時期社會化的分類我們能夠很清晰的看到我們在每一個生命階段的任務使命,比如說在初始社會化階段,我們作為兒童應該理解社會角色以及文化,如果這一階段的社會化沒有順利完成,那麼我們長大後的價值觀可能不能夠正確的樹立,因此我們就從社會化這個概念中從人生的不同階段中重新審視自己是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社會學在宏觀方面著重研究社會運行與發展的規律。社會學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發現並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學對社會問題的研究是理論研究的重心。就好比說社會學名著《自殺論》中對整個社會自殺率提高的原因做的解釋:自殺的原因在於社會變化的過快,道德意識未能跟上這一道德危機,使人們失去集體感、紀律感、社會團結感。這個觀點很好的解釋了代溝的產生導致不同代之間產生的價值觀不同,因而引發矛盾最後甚至引發自殺的過程。因此通過社會學研究我們清晰的看見了自殺同社會 的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麼社會學能夠使我們能夠認識社會了。
⑦ 如何看待社會學研究領域的擴展及其意義
當前社會變遷劇烈,新的現象層出不窮,舊有的理論必然會出現解釋力不足的問題。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必須根據社會的變遷,調整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重點。而且當前我國社會學的發展並沒有在國際上重回當年的地位,對國內的研究還是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這更需要社會學進行新的探索與嘗試。
十年前,費孝通先生在《思想戰線》曾專門寫文章探討拓展社會學的邊界。在總起部分,他這樣說:
社會學是一種具有「科學」和「人文」雙重性格的學科, 社會學的科學性, 使得它可以成為一種重要的「工具」, 可以用來解決具體的問題, 比如預測一個社會的發展走向, 調查一個群體的態度行為,分析某個社會組織的運行機制, 解決某個緊迫的社會問題等。然而, 社會學的價值, 還不僅僅在於這種「工具性」。今天的社會學, 包括它的科學理性的精神, 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人文思想」; 社會學科研和教學, 就是一個社會人文精神養成的一部分。社會學的知識、價值和理念, 通過教育的渠道, 成為全社會的精神財富, 可以幫助社會的成員更好地認識、理解自我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以提高修養、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培養人道、理性、公允的生活態度和行為, 這也就是所謂「位育」教育的過程,是建設一個優質的現代社會所必不可少的。社會學的研究方向, 也自然要考慮到這種人文方面的需要。社會學的人文性, 決定了社會學應該投放一定的精力, 研究一些關於「人」、「群體」、「社會」、「文化」、「歷史」等基本問題, 為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奠定一個更為堅實的認識基礎。中國豐厚的文化傳統和大量社會歷史實踐, 包含著深厚的社會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 從過去20 多年的研究和教學的實踐來看, 深入發掘中國社會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 在實踐中探索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是中國學術的一個非常有潛力的發展方向, 也是中國學者對國際社會學可能做出貢獻的重要領域之一。
⑧ 中國早期社會學探索對中國的意義
社會學是復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制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範式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⑨ 當前我國法律社會學研究有何重要意義
一、促進了法學理論在價值觀、方法論等方面的變革
隨著社會的變革及法學研究的進步,我國的法學理論逐漸走出了蘇聯的模式,開始尋找自己的發展路徑。但是,仍然存在過多注重研究「應當是怎樣的法」,而忽視「實際上是怎樣的法」;過分強調「書本上的法律」,而忽視「行動中的法律」等缺陷和不足。
20世紀80年代,法社會學逐步走入中國法學研究的視野,它注重法的社會性,重視研究法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效益,強調法與民族傳統模式及心理結構的關系,要求法學家走出書齋,改變繁瑣的注釋方式,從事社會實證的考察分析,致力於解剖社會的「活法」,這些對舊有的法理學的僵化模式和教條化理論不啻是一種強有利的沖擊和改造。受法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影響,我國出現了一批傾向於社會學研究的法學家,他們從社會對法的實際需要出發,將「習慣法」、「民間法」等概念納入法學研究的范疇,並試圖從「本土資源」、「本土文化」中探索適合於中國的法治之路,提出了很多大膽而創新的觀點,逐漸推動著法學理論在價值觀和方法論等方面的變革。
二、促進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
法社會學在中國起步雖然較晚,但是發展的卻很迅速。隨著法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廣泛傳播與運用,法學理論在價值觀和方法論上的變革及我國法制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很多學者看到了我國社會中實踐與理論嚴重脫節的現象,在對原因進行探討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這是對我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法律等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體現了法及法治的最終目標和追求。在這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善、功利、義,也不是將法治理念單單界定為正義,而是將其概括為五個方面。從內容上來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在法治的大背景下,結合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在平衡了法與社會的關系的前提下而得出的。這種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一種法社會學的方法。
法社會學不但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同時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社會學理論及方法與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而取得的成果,它看到了法與社會的互動和制約關系,並將這種關系進行處理和總結,從而得出一個適合於中國社會的法治理念。自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提出來以後,全國各地除了理論上認真學習和體會以外,還將其與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聯系起來,採取各種方法和途徑將該理念貫徹於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環節,並取得了很多切實的成果,使我國的法治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三、為解決價值沖突提供了廣泛的途徑
法的價值沖突是我國司法實踐的困境之一。法的價值沖突導致實踐中出現很多有爭議的案件,甚至冤假錯案的出現。沖突的解決必須從社會入手,必須將法與社會融合起來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法社會學的研究在這個時候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了。
首先,法社會學者為我們提供的解決價值沖突的基本原則---最佳利益原則。
在當代中國,解決價值沖突的原則包括法定價值優先原則、合階級性原則、綜合測評原則等等。但這些原則在適用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其他原則作為補充,最佳利益原則可以作為其中一個。權利沖突是價值沖突的表現形式,而權利沖突實際上是一種利益沖突。最佳利益原則是利益原則和效益原則的統一,是解決價值沖突的有效途徑。利益原則源於龐德關於法律任務的理解。他認為,法律的任務在於以最小的浪費來調整各種利益的沖突,保障和實現社會利益。龐德的社會利益理論受到了耶林社會功利主義法學的影響,可以說這種社會利益理論,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當利益發生沖突時,需要對利益進行一種權衡,同時還要考慮一種成本,這也是功利主義的應有之意,這里被稱為是效益原則。當然,現實中的沖突往往很復雜,而且很多時候不是一個原則就可以解決的,在必要的時候將利益與效益統一結合,從而實現一種最佳的利益。至於選擇的方法問題,龐德的理論是立足社會利益,通過經驗的方法、理性的方法、和權威性觀念的方法在最小的阻礙和最少浪費的情況下給予整個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
其次,關於價值沖突的解決途徑。就我國目前價值沖突的解決途徑來看,有學者將其概括為主體認同方式和外在統一方式、民主方式與專制方式、不違法方式與違法方式。在法治實踐中,這些價值沖突的解決方式確實存在,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些方式還不夠具體。法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更廣泛更理性的途徑。
(一)謹慎立法。這不但是解決價值沖突的有效途徑,也是預防價值沖突的前提。謹慎立法的關鍵在於立法者。首先立法者要有正確的、統一的法價值觀。在價值多元的時代,要建立法的信仰,立法者就必須要明白法的價值是什麼,法追求的是什麼。在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著立法者的價值觀,也指導著我國的法治實踐。謹慎立法還要求立法者在正確、統一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制定出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一定是適合於一國實際的可以被普遍實施的法律。這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不能脫離一國國情而採取簡單的「拿來主義」。法的價值寓於「法的精神」之中,立法者一定要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充分的理解法的精神,根據法的精神去挖掘法治的「本土資源」,變「送法下鄉」為「下鄉尋法」,然後制定出適合於本民族、本國家的法律,這樣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在正確的價值觀基礎上制定出的良好的法律,可以預防並解決法的價值沖突,也才能被普遍的實施並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發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這是解決法價值沖突的必要途徑。
在我國,關於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可以說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到現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我國的司法審判中並沒有真正的發揮。長期以來,法官只能嚴格依法辦事,被動地適用法律,使法律適應已經變動的社會需要那是立法機關的事,法官只是一個沒有意志的生靈。事實上,法官的作用和地位不止於此,作為最重要的法律職業者之一,在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法治實踐中,法官發揮著舉足輕重地作用。埃利希作為自由法學的創始人,主張「自由判決」,發揮法官個人對法的創製作用。他在《法律的自由發現和自由法學》一書中說:「法律是社會有機的基礎,法官只適用國家制定的法律是不夠的,法律適用的任何學說都不可能擺脫下面這些困難,即:第一次制定出來的規則,從本質上說,都是不完整的,一旦當它被制定出來時,它在實際上就變成了舊的東西了。這種規則,既難治理現在,更不用說治理將來了……負責適用法律的人,既然是本民族和本時代的人,它就會根據本民族的時代的精神,就不會根據立法者的意圖,用以往世紀的精神來適用法律」。霍姆斯,美國一位重要的法社會學家,也是法官,他認為「法律的發展不是來自歷史,也不像分析法學家認為的完全來自自身邏輯的演繹,而主要是來自執法者自身的經驗。也就是說,發展法律的任務主要落在法官身上」。以上兩位法社會學家的論述,充分說明了法官的作用。法律的具體生命需要法官來賦予,法律的血肉最終隱藏在法官的具體判決中,在沒有制定法和司法解釋予以規范的情況下,要充分發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來解決價值沖突。
(三)正視類法律規范的作用。
類法律規范包括黨的政策、組織紀律、習慣規范和道德規范等等。這些類法律規范就是「活的法律」、「行動中的法律」。龐德說社會控制的手段除了法律還有道德、宗教和教育等。在法律不能或者不及時,我們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問題。在我國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政治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相互撞擊,以及社會生活復雜性和多樣性等原因, 在社會生活中,類法律規范在規范組織和個人行為、彌補制定法的不足、調解矛盾和沖突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正視類法律規范的作用,不但可以健全我們的法制,還可以在價值沖突時多一種選擇,從而使法制建設和法治實踐更順利地進行。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⑩ 為什麼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
因為歷史復是人類社制會實踐的記錄。一切社會科學都是研究人的科學,無論是經濟學、法學、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等林林總總,都是研究人類不同的社會實踐。任何一門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是在以往知識積累的基礎上而發展的。「世界的今天是從世界的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