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次文獻的演變歷史
(1)宋代馬端臨《文獻通考》中將文與獻,作為敘事與論事的依據:「文」是經、史歷代會要及百家傳記之書;「獻」是臣僚奏疏、諸儒之評論、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在他的影響之下,關於文獻的認識,便只限於一般的文字記載,不能表達為文字記載的東西,則不能稱之為文獻。
(2)現代文獻:今天我們所說的文獻,主要指有歷史意義的比較主要的書面材料,廣義的文獻定義就成了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依據國際定義文獻乃是一切情報的載體。 區分文獻類型或形式有多種方法:
文獻特徵
一,最主要的是根據載體把其分為印刷型、縮微型、機讀型和聲像型。(1)印刷型:是文獻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鉛印、油印、膠印、石印等各種資料。優點查可直接、方便地閱讀。(2)縮微型: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的文獻,又可分為縮微膠卷和縮微平片,優點是體積小、便於保存、轉移和傳遞。但閱讀時須用閱讀器。(3)計算機閱讀型:是一種最新形式的載體。它主要通過編碼和程序設計,把文獻變成符號和機器語言,輸入計算機,存儲在磁帶或磁碟上,閱讀時,再由計算機輸出,它能存儲大量情報,可按任何形式組織這些情報,並能以極快的速度從中取出所需的情報。近年來出現的電子圖書即屬於這種類型。(4)聲像型:又稱直感型或視聽型,是以聲音和圖像形式記錄在載體上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科技電影、幻燈片等。
二,根據不同出版形式及內容,可以分為:圖書、連續性出版物、特種文獻。
圖書:凡篇幅達到48頁以上並構成一個書目單元的文獻稱為圖書。
連續性出版物:包含期刊(其中含有核心期刊)、報紙、年度出版物。
特種文獻:專刊文獻、標准文獻、學位論文、科技報告、會議文獻、政府出版物、檔案資料、產品資料。
文獻在科學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現在:(1)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結果的最終表現形式;(2)是在空間、時間上傳播情報的最佳手段;(3)是確認研究人員對某一發現或發明的優先權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員創造性勞動效率的重要指標;(5)是研究人員自我表現和確認自己在科學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進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活動的重要激勵因素;(6)是人類知識寶庫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文獻
根據文獻內容、性質和加工情況可將文獻區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一次文獻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為依據而創作的原始文獻,如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專利說明書、會議論文等。二次文獻是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後產生的一類文獻,如書目、題錄、簡介、文摘等檢索工具。三次文獻是在一、二次文獻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展報告、數據手冊等。與此類似,也有把情報區分成一次情報、二次情報、三次情報的。
文獻也可以做為人名/存在
㈡ 經典文獻什麼在歷史長河中
能舉出本冊課本上出現的重要事例、人物、文獻二個以上;按要求對自己寫出的二個人物、事件、文獻給出恰當的評價。具體答案略。
㈢ 文獻分類學的發展歷史
對文獻分類的研究在東西方都有悠久的歷史,至20世紀逐步形成較完整的學科體系。
中國古代學者在收集、整理文獻或編制書目時,大多從分類的角度「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漢代劉向、劉歆在《七略》中就體現了他們的文獻分類思想。南宋鄭樵在《通志·校讎略》中,從理論上概括和總結了文獻分類的意義、作用和方法,認為文獻分類必須有條理,應以學術分類為基礎。清代章學誠在《校讎通義》中,主張分類要重視文獻的內容,不應拘泥於文獻的形式,要求類目清楚,類次有序。
在西方,公元前250年左右,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卡利馬科斯曾按著者的類別對文獻進行分類。1548年瑞士C.格斯納編制《世界書目》第2 卷時對所收文獻採取按內容分類的方法。1870年美國W.T.哈里斯認為培根的知識分類體系和分類原則對於文獻分類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並將培根分類體系的次序改為哲學-詩歌-歷史,用於編制《聖路易斯公共學校圖書館目錄》。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獻資料的大量積累,以及人們對文獻的需求和利用方式的改變,舊的文獻分類法受到猛烈沖擊,一些學者開始探索新的文獻分類理論和方法。1876年M.杜威針對美國文獻分類的情況,提出要尋找一種按文獻主題內容排列文獻和檢索文獻的方法。他根據培根的知識分類體系和哈里斯的文獻分類方法,編制了《杜威十進分類法》,並撰寫了長達12頁的說明,成為文獻分類學的重要文獻。1896年比利時P.-M.-G.奧特萊在《國際目錄學研究所通訊》上發表題為《論數字分類法的結構》的論文,提出按觀點分類的原則和用幾個簡單主題的分類號進行組配表示復雜主題的方法。這是最早提出的分面分類理論。與此同時,美國C.A.卡特提出,文獻分類應以關於知識分類的理論為基礎,類目體系必須符合自然界的進化次序,應當以研究對象為排列次序。1906年英國J.D.布朗提出:分類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關於一個論題的一切文獻放在一個經常不變的、不會使人弄錯的地方。他運用主題分析法和組合原則編制了《主題分類法》。他的主題和范疇思想也是早期的分面分類理論。1924年印度S.R.阮岡納贊在倫敦大學學習《杜威十進分類法》時發現,等級列舉式分類法不能適應科學的發展,難以羅列過去和現在一切可能有的主題,也難以解決復雜主題的分類。1938年他提出分面標記的理論,即通過把主題領域分析成若干個單元或分面,給每個分面以一個號碼,然後根據合成方法組成分類號。他按分面分類理論編制了《冒號分類法》。他還寫有幾十種有關文獻分類的專著和論文,包括《圖書分類法導論》(1937)、《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的原理與方法》(1944)、《圖書分類法要旨》(1945)等。他的分面分類理論對文獻分類法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29年美國H.E.布利斯出版《知識組織和科學體系》一書,研究一般分類問題以及歐洲思想史上著名的知識分類體系。1933年他又發表《圖書館內的知識組織和圖書的主題檢索》一書,詳細研究了圖書館的圖書分類問題,討論分類表的編制原則,標記制度和分類規則,知識分類與圖書分類的關系,提出圖書分類法的基本原則,還批評了當時流行的幾種主要分類法。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致力於研究文獻分類的基本理論、各種文獻分類法的體系和文獻分類方法,出 版了 一批專著,如W.C.B.塞耶斯的《圖書分類法的理論》(1929)、G.O.凱利的《圖書分類法》(1937)等等。
中國20世紀20年代前後,很多學者學習西方圖書分類理論與方法,並根據中國圖書館實際,提出一些文獻分類理論。1917年沈祖榮、胡慶生提出把中文新圖舊書統一分類。1925年杜定友提出中西文書籍分類應以內容為標准,而不應以語言文字為標准。1926年他在《圖書館學的內容和方法》一文中提出應把圖書分類學列入圖書館學校的課程中,並指明其內容範圍。同年劉國鈞在《四庫分類法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國圖書分類法導源於劉向、劉歆,並指出關於類例的研究,在理論方面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分類系統的理論根據,一是類目設置是否與其所採用的原理一致;在實際方面亦有兩個問題,一是使用是否便利,二是歸類是否適當。1934年皮高品認為《杜威十進分類法》類目陳舊錯列,繁省失均,主張根據中國實際編制適用中外圖書的分類法。此外中國學者還發表了一批專門研究文獻分類理論和方法的論文和專著。如金步瀛的《圖書之分類》(1936)、蔣元卿的《中國圖書分類之沿革》(1937)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獻數量迅猛增加,文獻類型不斷增多,各種文獻分類法不斷進行修訂,並出現一批新的文獻分類法。同時隨著對文獻分類學基本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引進一些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各國出版了大量文獻分類學方面的論文和專著。如英國有B.C.維克里的《分面分類法──專業分類表編制和使用指南》(1960)等;美國有J.H.謝拉等的《分類目錄基本原則和實踐》(1956)等;印度有阮岡納贊的《分類法的哲學》(1951)等;蘇聯有Е.И.沙穆林的《圖書分類法史略》(1959);中國有劉國鈞的《現代西方主要圖書分類法評述》(1980),杜定友的《分類原理與分類問題》(1957)、白國應的《圖書分類學》(1981)、張琪玉的《情報檢索語言》(1983)等。
隨著文獻分類理論和方法研究的深入,一些專門從事分類研究的組織紛紛成立。1950年由阮岡納贊創議在印度班加羅爾成立了國際文獻聯合會分類法研究委員會(FID/CR)。1952年英國分類法研究組在倫敦成立。德國、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也成立了分類法學會或專門研究文獻分類的學術團體。國際文獻聯合會主持召開了4 次關於分類法理論問題的國際會議,其中心議題分別是:討論英國分類法研究小組提交的《需要以分面分類法作為一切情報檢索方法的基礎》的備忘錄(1957);討論「一般的通用分類表轉換為計算機化的分類表」1964);討論「全球情報網路排序系統」(1975);討論 「通用分類法、主題分析和排序系統」(1982)。此外,1974年聯邦德國I.達爾伯格夫人創辦了 《國際分類》 雜志。對文獻分類理論、方法和歷史發展的研究已逐步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文獻分類學。
㈣ 世界上的所有歷史文獻及其意義
能舉出本冊課本上出現的重要事例、人物、文獻二個以上;按要求對自己寫出的二個人物、事件、文獻給出恰當的評價。具體答案。
㈤ 文獻根據歷史年代不同分為
一、文獻根據歷史年代不同分為現時性文獻和回顧性文獻。
二、簡介:
文獻,通專過一定的屬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所謂文獻:文,是文本記載;獻,就是口頭相傳的。
文獻的基本要素是:
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
2.一定的載體;
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4.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
人們通常所理解文獻是指圖書、期刊、典章所記錄知識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
㈥ 歷史文獻的概述
當文獻學家著手對某種當代文獻進行整理研究的時候,它實際已經成為歷史的存在物。所以本書使用的「歷史文獻」的時間概念,從屬於的文獻都是歷史文獻」的命題,在收羅文獻時、盡可能予延至現在,從古代至建國以來的五十年,均淪述之。
其次,從學科體系來看,廣義歷史學包括自然界的變遷以及最初人類會活動發展的過程。內容涵蓋十分廣泛,廣義的歷史文獻。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文學專指人類社會史,即所謂狹義歷史學。歷史學典籍則指古代各個階段分類分錄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現代文。史、哲、經等分類中的文學著作、任何目錄分類,都是相對的。因此,史部以外各部其實多屬於史學文獻,古今學考早有論說。章學誠《報孫淵如書》稱.「承詢《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經而兼子集,不特如所詢地理之類已也。」可見串氏所著《史籍考>,已不限於四部分類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經皆史」的論題、這是指《六經》皆為史料。早在兩千年前.司馬遷作《史記》,就以《六經》為史料。他提出了「頒協《六經》異傳,整齊自家雜語」的命題,廣泛取材。但是,如果把四部典籍都視為歷史文獻.則是廣義歷史文獻,它與一切文獻沒合區別,而失之於混淆;如果固守史部類日,必又失之於偏狹c「混而合之則不清.拘而守之則已隘」(章學誠:燭考釋例女),即所謂「過猶不及」,太廣大狹都是弊病。本書考察的歷史文獻,以狹義的支部典籍為主體,而概述廣義的四部文獻,別擇其中的歷史學史料文獻.主次分明。
中國歷史文獻的積累,有三個方面的重要途徑。一是官府檔案文書的積存,二是歷史撰述的日增,三是史書以外的各種撰述的發展。
㈦ 文獻管理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
應該是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