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何意義
1 「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整個版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權.
2 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並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3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貳』 「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原因及意義 謝謝
一、原因:
1、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2、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3、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4、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5、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二、意義: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2)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各派代表:
1、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主張「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准則是「克己復禮」。
孔子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張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
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強調關愛別人,用社會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
2、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為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
老子的哲學里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轉化的途徑是「守靜」。
3、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宋國人。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他主張「兼愛」,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別,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
『叄』 概括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我國學術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以後中回國文化發展的基礎,答決定其發展方向。以後2000多年中國古代文化學術發展的道路、特點及其中的各種問題、思想(除了佛學的傳入之外)都可以從先秦百家爭鳴中追溯到其源頭。在認識學術文化發展規律方面,先秦百家爭鳴也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
『肆』 求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春秋戰國復時期的百家制爭鳴,是我國學術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發展的基礎,決定其發展方向。以後2000多年中國古代文化學術發展的道路、特點及其中的各種問題、思想(除了佛學的傳入之外)都可以從先秦百家爭鳴中追溯到其源頭。在認識學術文化發展規律方面,先秦百家爭
『伍』 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意義: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5)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出現原因
1、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
2、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3、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4、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
5、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
參考資料
網路-百家爭鳴
『陸』 百家爭鳴對我國歷史有什麼深遠影響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抄(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之間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影響: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柒』 百家爭鳴的意義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我們上次說,道隱小成言隱榮華,這是莊子開出的一擊重炮。看了下文你才發現,原來炮彈落在了儒家和墨家的山門里。然而戰國諸子洋洋百家,為何莊子單單提儒墨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不回到莊子生死所系的戰國時代,基本上都是鳥無翼而飛獸不脛而走的無稽之談。
為什麼呢?因為儒也好,墨也好,本身就落在了小成的系統,看到的只是一面之理。既然是小成,就有邊界,有邊界,就不能涵蓋一切。邊界之外,就站著戳你漏洞的思想敵人。所以都是小城之境,就不可能立得住自己,駁得倒別人。
那麼在莊子看來,如果要肯定住自己,也否得了別人,應該怎麼做呢?除了跳出小城之境,破掉這個是非系統,舍此之外,別無他法。這種超越,莊子稱之為【莫若以明】。
那什麼是【以明】?【以明】又如何破小成,斷是非呢?
『捌』 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如先秦的諸子散文,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其中如《論語》《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軻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記錄,《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則為本人的著作。
(8)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先秦諸子具有鮮明的特點。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放言無憚。如孔子提倡仁義禮樂,墨子主張兼愛尚賢,莊子主張自然無為,韓非子則大倡法術勢。文風上,諸子各具個性和風格。如《論語》簡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質朴明快、善於類推
《孟子》氣勢恢宏、辭鋒雄辯,《莊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渾厚縝密、比喻繁富,《韓非子》嚴峻峭拔、論辯透闢。語言上,它們都善用比興,深於取象。如《莊子》「寓言十九」,引物連類,取象之深厚,為諸子之最。
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從語錄體的有觀點無論證,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專題論說文,顯示了我國論說文發展的大致風貌。此外,先秦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敘述,頗類小說,為後世的敘事文學提供了營養。
先秦諸子散文,在思想和創作上,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等都產生了極為深遠影響。
『玖』 百家爭鳴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之間流專派爭芳斗艷的局面屬。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但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漢族思想、文化兩千餘年。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