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皮革協會的發展歷史
2003年2月,中國皮革工業協會申請更名 。 現經民政部民函[2004]160號文批准,更名為中國皮革協會。
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改革的不斷深化,協會自身不斷發展壯大以及國際交往的日益增多,同時,協會的會員既有生產企業也有流通企業,既有科研企業又有院校單位,原名稱表述已不準確,難以體現時代特徵。
為了適應當前形勢,發揚與時俱進的精神,使協會名稱表述更為准確,實現由部門向全行業的轉變,我協會於2003年2月向民政部提出申請更名,其協會的宗旨、任務、業務范圍都不變,同時附上了更名後的中國皮革協會章程。現經民政部民函[2004]160號文批准,更名為中國皮革協會。
中國皮革協會在開展市場調研,制定行業發展規劃;參與國家行業標准審定,組織宣貫執行;實施名牌戰略,培育皮革特色區域;倡導科技進步,組織技術培訓;舉辦皮革展覽及品牌展示,協助企業開拓海內外市場;主辦行業刊物網站,提供信息與咨詢服務;維護知識產權,制定行規行約;開展產業安全調查,發布產業預警信息;參與國際交往,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面,開展著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4年中國皮革協會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首例證明商標真皮標志 。
--2001年中國皮革協會在輕工行業中率先推出《關於授予中國皮革行業特色區域榮譽稱號的行業規范》。
--2003年中國皮革協會推出真皮標志生態皮革 ,倡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皮革產業。
--2013年,中國皮革協會對已運營15年的官方網站進行了改版升級,旨在為行業企業多辦實事。改版後的中國皮革網在資訊平台和B2B電子商務平台同時發力,形成了網站獨有的特色,並於2013年8月12號以全新形象隆重上線。
--中國皮革協會陸續推出了《中國皮革行業誠信公約》、《中國皮革行業品牌宣言》、《中國皮革行業社會責任指南》等行業自律規范,有效提高了行業的綜合競爭力。
--每年9月在上海主辦的中國國際皮革展、中國國際鞋類展和中國國際箱包、裘革服裝及服飾展 ,展出面積8萬多平方米,是目前中國境內規模最大的國際性皮革專業展覽會,被譽為世界皮革工業發展的晴雨表。
--每年召開一次的中國皮革協會理事會擴大會議,是集中研討行業焦點問題,共商行業發展大計的年度盛會。始創於2007年9月的皮業國際論壇,已成為世界皮革行業交流、對話的重要平台之一。
--中國皮革協會代表全行業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世界權威皮革行業機構、組織和各國皮革行業協會建立了密切聯系,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形象。
《詩經》有雲:如日之恆,如月之升,中國皮革協會與行業共處蓬勃發展之態。為實現中國由世界皮革大國邁向皮革強國的目標,中國皮革協會正和全行業一道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動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實現我國皮革工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 皮革皮具簡介
防水 透氣 耐磨 還有就不知道,不過等我把自己的皮剝下來,試試看在告訴你。
新的你看看把。
一:皮革的歷史
遠在五千多年前,人們一開始用皮革防風禦寒,繼之又用皮革作為高尚禮品,到了周代(公元前一千餘年前)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初步掌握了製革,制裘技術,形成了原始的製革工業,十九世紀中葉,鉻革柔法的發現及應用大大加速了製革工業的發展,並使製革生產逐步走和了科學的軌道,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隨著各種製革化學品的研製成功,使製革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許多國家逐步形成了較大的製革工業體系,製革業也由原來的純手工操作過渡到半機械化和機械化生產。
二:皮革分類及加工工藝:
(簡述1.天然皮革。2.合成皮革。3.紡織材料)
皮革一般從質地分為:1.天然皮革。2.合成皮革。3.紡織材料
1、 人造皮革以又分為人造泡沫皮革和合成革,
①、人造泡沫皮革主要以聚氨乙烯,呢絨,聚氨基等樹脂為塗料,以布為底料製作而成,特點是不透氣,主要用於製造手提包,皮帶等,
②、合成革表面主要是聚氨脂,基料是滌綸、棉、丙綸等合成纖維製成的無紡布,有一定的透氣性,特點是光澤漂亮,不易發霉和蟲蛀。
(1) 合成革。
表面光滑,通張厚薄,色澤,強度等均一,在防水,耐酸鹼,微生物方面優於天然皮。但不耐高溫,高寒,易老化。
(2) 人造革。
採用平紋布,帆布,鼠紋布,再生布,纖維針織布,等做基底,再用不同的塗飾材料塗飾加工而成。
常用的有:PVC人造革,PVC泡沫面革,等
(3) 紡織材料。
有細帆布,棉維混紡布,維綸布,平紋布,仿羊絨,等。
2、動物革是一種自然皮革,即我們常說的真皮。是由動物(生皮)經過一系列物理與化學的加工處理轉變成的一種固定,耐用的物質,它具有柔軟、堅韌、遇水不易變形,乾燥不易收縮、耐濕熱,耐化學葯劑等性能,具有透氣性好和防老化等特殊優點。
動物革的加工過程非常復雜,製成成品皮革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生皮----浸水----去肉----脫脂----脫毛----浸鹼----膨脹----脫灰----軟化----浸酸----鞣製----剖層----削勻----復鞣----中和----染色加油――填充-----乾燥----整理----塗飾----成品皮革。
動物革的種類也非常多,按材料分一般常見的有羊皮革、牛皮革、馬皮革、蛇皮革、豬皮革鱷魚皮革等,按性能又可分為二層皮革、全粒皮革,絨面革、修飾面革、貼膜革、復合革、塗飾性剖層革等。
二層皮革是指在皮革加工中將粉碎的皮革通過化學及物理方法壓制而成。這類皮革比較硬,容易折斷,延伸度不夠。
全粒面革:指保留並使用動物皮本來表面(生長或鱗的一面)的皮革,叫正面革。全粒面的表未經塗飾較少直接使用,大多數是經過美化塗飾的如壓花等,全粒面革所用的原料要求傷殘力的高等級原料皮,且加工要求也高,屬高檔皮革,並且皮地的表面完整地保留在皮和,其堅牢性能好,全粒面革表面不經塗飾或塗飾和很薄,保持了皮革的柔軟彈性和良好的透氣性,其製成品舒適、耐久、美觀。
絨面革:是指表面呈絨狀的皮革,利用皮革正面(生長毛或鱗的一面)經磨製成的稱為正絨,利用皮革反面(肉面)經磨成的稱為反絨,利用二層皮麻革製成的稱為二層絨,由於絨面革沒有塗飾層,其透氣性能較好,柔軟性較為改觀,但其防水性、防塵和保養性變差,沒有粒面的正絨革堅牢性變低。絨面革製成品穿著舒適,衛生性能好,但除了油鞣法製成的絨面革外,絨面革易臟,不易清洗和保養,主要用於皮鞋、皮服裝、皮包、手套製作。
修飾面革:指部份或全部除去動物皮本來表面,再在上面敷以人造薄膜的皮革,有頭層修飾面革和二層修飾面革,其表面薄膜多數以各種化學材料配製成的塗飾液經多次塗飾及壓制某些花紋而成的,也有的塗飾面革是將預先製作的化學薄膜移貼到皮革表面,也叫移膜革或貼膜革,修飾面革主要是彌補材料表面不足,其透氣性差,堅牢性低,耐折性抗老化性降低,穿用不如全粒面革舒適,但其抗水性好,易於清潔和保養。
復合革是指在剖層皮上復合一層橡膠膜,有很好的耐化學性,耐久性,適合於作靴類鞋。
塗飾性剖層革是在剖層皮上加上著色樹脂層
3. 我國古代皮革工藝的發展有哪些歷史
在古代的漫長歲月中,皮革工藝的進步是很緩慢的,它長期停留在以經驗為基礎的家庭回手工作坊的生答產形態。而且世代相傳地使用油脂、煙熏、樹皮、明礬、芒硝等製革方法。
《天工開物·乃服》中有關皮革工藝,只寫到用芒硝、朴硝等鞣製動物皮革使之變軟。有關這些工藝的細節,古代文獻也沒有詳細記載。
古代的皮革加工是一個復雜的化學加工過程,機理較深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有加工經驗的積累,而沒有系統的機理可講。這也是古籍少有記載的原因。
4. 海寧皮衣的海寧皮革業發展史
海寧, 錢塘江畔的一座小城,以洶涌澎湃的海寧潮聞名於世。然而就是這么一座只有65萬人口的小城卻締造了一個「中國皮都」的神話。
在海寧,平均3秒就能生產一隻票夾。
平均48秒製成一組牛皮革沙發套。
平均1.3秒誕生一件皮衣。
海寧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皮都」。2005年,海寧皮革業總產值達130億元,皮革皮件業經濟總量列全國第一;皮革服裝產量全國第一,生產皮衣2500萬余件,佔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皮革交易量全國第一,其中皮毛經營量佔世界皮毛經營量的四分之一;皮革服裝及相關產量出口額達58億元,列全國第一。
海寧皮革業已這樣璀璨 「1926年創辦的海寧製革廠,是海寧皮革業發展史上第一傢具有現代工業意義的企業,迄今已有80年歷史」。
海寧皮革業發端可追溯到1926年。當時在海寧硤石,人們在棚戶里,利用水缸、棍子等簡陋的生產工具,用鹽酸硝皮法硝制皮革。到解放前,在海寧雙山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皮革作坊。
1956年,眾多的皮革小作坊公私合營,建立了地方國營海寧製革廠,產供銷全部實行計劃經濟生產模式。
70年代海寧製革廠走向輝煌。1973年擁有173人的製革廠,發明了豬皮絨面服裝革,得到國家輕工業部的重視,在海寧召開了全國8省1市現場會,推廣豬皮絨面服裝革的生產技術與經驗,這是海寧建縣以來少有的全國性會議。 上世紀80年代,海寧製革廠的職工紛紛出來辦廠,從不產皮的海寧,因為掌握了皮業產業鏈的核心環節——製革技術,而在與其他地區的競爭中佔到了先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這一時期創辦起來小型皮革廠大約有20多家,但是規模都比較小,知名度也不高,真正使海寧皮革一炮走紅的是雪豹集團。
1984年雪豹集團公司的前身——海寧辛江皮件服裝廠創立。1989年,上海金陵中路雪豹商城開業,雪豹首開品牌皮衣專賣商場。伴隨著「雪豹,寶中之寶」的廣告語,上海灘時髦人士趨之若鶩在商城前排起長隊購皮衣,甚至出現了憑票購買的火爆場面。
90年代初期,海寧許多皮革廠家開始仿效雪豹創品牌,一時間,海寧興起了二三百個皮革品牌。1992年,海寧全市鎮辦、村辦和個私辦皮革企業達到了200家,海寧市委、市政府決定將皮革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培育。既鼓勵公有制性質的集體和鄉鎮企業發展,也允許個體私營企業創辦皮件廠,從而在全市迅速形成了大力發展皮革產業的氛圍。
1993年,是海寧皮革業發展歷程上又一值得紀念的時間。海寧興建了國內第一家大規模配置皮革產業資源的專業市場——海寧中國皮革城。可以這樣說:皮革業的興起是皮革城建立的根本原因和動力,但是反過來皮革城的建立又大大提升了區域品牌的知名度,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皮革產業的發展。
從1994年起海寧市每年舉辦一次海寧中國皮革博覽會(原海寧中國皮革服裝展銷會),該博覽會是中國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皮革博覽會之一,成為中外皮革界的盛會。 為適應我國加入WTO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國內外皮革市場激烈競爭環境。從1999年12月起,海寧市委、市政府在市區西北部創建海寧中國皮都科技工業園。
現有皮革品牌骨幹企業進入園區,其中投資在500萬元以上企業11家,1000萬元以上企業6家,開發面積近700畝,總投資超過了2億元,形成了100萬件皮革服裝和800萬件(套)皮革製品生產和銷售的能力。目前一個規劃布局合理、產業優勢明顯、環境服務一流的全國著名特色工業園已經初具規模。海寧衣都倩品服飾有限公司就坐落在此。
進入中國皮都科技工業園的企業,最大的特點是企業創新和競爭意識明顯增強,有的企業不惜重金聘請高級設計師,在服裝款式、用料、縫制工藝上狠下工夫,以體現企業的個性和新意,具有獨特的風格;有的企業在管理上捨得投入,加快了引進管理人才的步伐,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提升企業層次和形象。園區無論在管理上還是設計、營銷方法等方面出現了你追我趕、你有我超的競爭態勢。這些企業為海寧皮革業在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海寧衣都倩品服飾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個的佼佼者。
在皮革產業的縱深發展上,海寧人是不遺餘力的。目前重點發展的汽車製革與皮革箱包,進一步拉長了海寧皮革產業鏈。在海寧皮都路西側,皮革城箱包皮具加工區在這里建設,總建築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
海寧的皮革業「強筋壯骨」,向著世界皮革製造業基地目標邁進了一大步,目前海寧皮革業不僅成為海寧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更是代言了中國皮革產業的快速發展!
5. PU皮革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人們習慣將用PU樹脂為原料生產的人造革稱為PU人造革(簡稱PU革);用PU樹脂與無紡布為原料生產的人造革稱為PU合成革(簡稱合成革)。習慣上把上述三種革統稱為合成革。到底如何命名?有待大家來統一和規范,以給它一個較為恰當的名稱。
人造革、合成革是塑料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各行業被廣泛使用。人造革、合成革生產在國際上已有60多年發展歷史,中國自1958年開始研製生產人造革,它在中國塑料工業中是發展較早的行業。近幾年來,中國人造革、合成革行業的發展不僅是生產企業裝備生產線的增長、產品產量連年增長、品種花色年年增加,而且行業發展過程中有了自己的行業組織,有相當的凝聚力,從而能把中國人造革、合成革企業,包括相關行業組織在一起,發展成一個有相當實力的行業。
繼PVC人造革之後,PU合成革經過科技專家們30多年的潛心研究和開發,作為天然革的理想替代品,獲得了突破性的技術進步。
PU塗於織物表面最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的市場上,到了1964年,美國杜邦公司開發出了一種用作鞋幫的PU合成革。日本公司建立了一套年產60萬平方米的生產線之後,經過20多年的不斷研究開發,PU合成革無論在產品質量、品種,還是產量上都得到了快速地增長。其性能越來越接近天然皮革,某些性能甚至超過天然皮革,達到了與天然皮革真假難分的程度,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當今,日本是最大的合成革生產國,可樂麗、帝人、東麗、鍾紡等幾家公司的產品基本上代表著國際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水平。其纖維及無紡布製造向著超細化、高密度化和高無紡效果方向發展;其PU製造向著PU分散液、PU水乳液方向發展,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從開始的鞋用、箱包領域發展到服裝、球類、裝飾等其他特殊應用領域,遍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6. 誰能簡單介紹一下皮具行業的發展史
1992~1997年期間,是廣州桂花崗皮具市場創業最容易成功和發展最迅猛的階段,也是全國皮回具市場最風光的年代答。這一期間,廣州市白雲區的皮具加工企業有1000多家,花都師嶺的皮具加工企業由1992年前的300多家迅速發展到近4000家。河北、浙江、遼寧、四川等地的皮具加工廠也都是在這一時期迅速增加的。1992年開始,廣州桂花崗借鑒世界品牌和外資廠的優秀設計,對中國的新時尚作出了無數的演繹。1992~1997年期間,以義大利的沙池(Satchi),法國的路易威登(LouisVuitton)、皮爾.卡丹(PierreCardin),香港特區的卡丹路(Cardanro),中國內地的萬利馬、百利蓮、永駿荷花等為主的品牌皮具掀起了中國新時代男女顯風度、顯瀟灑和無限魅力與豪情的狂風舉浪。這一時期,桂花崗皮具市場每天以150多萬個箱包產品的龐大數量分銷到全國各地,推動了國內皮具市場一個時尚浪潮,大大推動了國內皮具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7. 海寧皮革城的發展歷程
在全國大建市場的高潮中,海寧中國皮革城(原名浙江皮革服裝城)於1994年建立,在1996實現了初步繁榮,在2001年進行了第一次改造。
為進一步推動海寧皮革特色產業的發展提升,拓展海寧中國皮革城的服務功能和發展空間,加快市場的提檔擴容升級,2005年10月18日進行了新城整體搬遷,新城(一期)面積16萬平方米,營業面積為原皮革城的三倍之多,提供大開間店鋪1300多個,機動車泊位2000多個,經營人員4000人左右,高峰時期可容納日客流量6萬人次。
在2007年皮革城又順利實現了二期市場的建設和開拓,5月18日原輔料市場開業,10月18日鞋業廣場、皮草廣場同步開業。
2008年,皮革城又適時啟動建設了皮革品牌風尚中心項目(又稱皮革總部商務區)。
2010年1月26日,海寧中國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簡稱:海寧皮城,代碼:002344。截至2013年12月底,公司總股本11.2億,其中地方國資控股57.72%,公司總資產72.6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36.9億元。
2010年11月,皮革城四期裘皮廣場隆重開業。
2011年6月,皮革城五期工程暨品牌旗艦店廣場奠基開工,2012年9月26日正式開業。市場運行方式主要以大開間生活館的形式,提供單個品牌各種皮革皮草產品的一站式銷售,五期市場的開工建設使皮革城總建築面積達近百萬余平米。
8. 皮革文化、起源歷史
最早北方游牧民族利用狩獵所得到的動物毛皮取暖及居住,然而生皮容易腐敗,不耐久存,也不耐用。為了能讓皮毛更耐久更耐用呢,原始游牧人以石頭敲擊使之柔軟,後來逐漸發展出讓皮子變得柔軟的技術。
這種處理皮革的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可以說明是人類的一個進步、藝術演進的歷史。隨著文明的演變,在皮革的演變史上有了長足的發展。
中國北方游牧民族 「皮囊壺」的造型曾一度被宋遼時期瓷器所吸收並推崇,從瓷器皮囊壺上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期皮革器物造型已達到一定的審美高度。從此在人類的生活中開始出現了皮革製作的各種用品,比如說皮革製成的包囊,交通工具,地圖,房屋,服裝,帽子,鞋,裝飾品等等。
之後人類文明不斷發展,人類當然不會停留在簡單而笨重的皮製品上,他們在皮革製品上開始增加圖案使其在視覺上更加美觀。之後在不斷的勞動和生活中演變出製作技巧也開始設計,開始了最早的皮革藝術設計。
皮革在原始時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這也是當時人類對皮革的依賴性所導致的。簡單的來說人類當時沒有製造布料的技術導致對皮革的需求和依賴,所以在當時皮革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具有真正的皮革藝術的產生從最初游牧民族馴馬開始,馴馬時代始於籠頭的發明,後來有了馬嚼子,牧民得以跨上馬背自由馳騁。
馬鞍、馬蹬的發明,解放了牧民的雙手,以利長途遷徙、四方征戰。圍繞馬的馴養和使用,皮革工藝大顯身手。草原先民學會了鞣製皮革,製成了籠頭、馬鞭、鞍韂、馬靴、箭筒、刀鞘、皮盔甲、馴馬服、摔跤服、乃至蒙古包上的皮革裝飾等。
這些皮具的製作均附加適當的藝術技巧,既有實用功能,又具審美價值。流行數百年的雕花馬鞍,即可謂傳統皮革工藝的典型代表。
在內蒙古皮革藝術實踐的長河中,不斷的發展和傳承,內蒙古的皮革藝術從使用皮革造型到多樣性的藝術創作,它植根於草原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狩獵、畜牧經濟,凝聚著草原人民的聰明智慧,千百年來為草原人民的生產、生活服務,也成為草原文化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皮革藝術在蒙古民族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牧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皮革製成的生活必需品和裝飾品。隨著經濟的發展,皮革造型藝術所蘊涵的藝術生命力和審美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並顯示出其發展的潛力和勢頭。
為了將這門古老的藝術得以繼承和發揚,認識皮革藝術的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就是對皮革藝術保護和發揚。
(8)皮革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一、歷史發展
皮革行業涵蓋了製革、製鞋、皮衣、皮件、毛皮及其製品等主體行業,以及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機械、輔料等配套行業。上下游關聯度高,依靠市場拉動,產品常青,集創匯、富民、就業為一體的特點。
中國皮革行業,經過調整優化結構,在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專業化分工明確、特色突出、對拉動當地經濟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皮革生產特色區域和專業市場。它們的形成,奠定了中國皮革行業發展的基礎。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中國皮革業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也由此證明了中國皮革業生命力的旺盛與強大。皮革及其製品的市場潛力是很大的,全球皮革總需求量約為1.0億平方米,相當於3億張牛皮(標准皮)的產量,中國皮革產量摺合標准皮近7000萬張,約佔全球皮革產量的23.33%。
但是,中國皮革製鞋及其相關產業的企業也應該正視到,21世紀我們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雖然中國是世界上皮革生產大國,但並不是皮革強國,在品質、價值方面仍處於弱勢地位,需要在這個市場的大環境中加以磨練和改進。
二、應用領域
皮革的總消費量有一半以上適用來做皮鞋材料。其次,提包、夾袋、運動器具、衣服、皮帶、工業用途等都持續的使用皮革。皮雕用的皮革需要亮雖急速增加、但整體看來確實是一點點而已。這些雕刻皮大部分是牛皮,佔了皮革原料的7~8成。 但是這些皮革的需要和皮革供應並不一致。
9. 皮革工業的發展歷史
現代皮革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有美國、義大利、蘇聯、聯邦德國、英國、西班牙內、巴西等。這些國家的製革容、製鞋業和制其他革製品業,都與配套材料製造業緊密配合,同步發展,形成以鞋類和其他革製品等製成品為中心的生產體系。皮革工業的發展使國際間的協作和學術交流日益廣泛。製革業及配套材料製造業與鞋類及其他革製品製造業互通信息,預測流行款式和流行色的變化,互相促進,整體發展。
1987年,世界皮革總產量為13.9億平方米,其中各類皮革產量見表。世界鞋類總產量1975年約58億雙,1988年約80億雙(其中天然革皮鞋佔一半)。中國的豬皮和山羊皮資源豐富,80年代末,豬革生產量居世界首位。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製革生產中排出的主要含硫和鉻離子的有毒、有害廢水成為日趨嚴重的公害。一般採取以下兩種方法解決:一是採取機械、化學、生化等方法,對有毒、有害廢水加以處理;二是改革生產工藝,開發和應用能減少污染的化工材料,研究酶法脫毛工藝,少(無)鉻、少浴鞣製,原料皮少鹽保藏或天然防腐等。1968年,中國上海新興製革廠首先將酶法脫毛工藝應用在豬革生產上,結合無污染、少污染鞣製工藝,減少了製革廢水對環境的污染。
10. 中國皮革城的發展歷程
在全國大建市場的高潮中,海寧中國皮革城(原名浙江皮革服裝城)於1994年建立,在1996實現了初步繁榮,在2001年進行了第一次改造。
為進一步推動海寧皮革特色產業的發展提升,拓展海寧中國皮革城的服務功能和發展空間,加快市場的提檔擴容升級,2005年10月18日進行了新城整體搬遷,新城(一期)面積16萬平方米,營業面積為原皮革城的三倍,高峰時期可容納日客流量5萬人次。
在2007年順利實現了二期市場的建設和開拓,5月18日原輔料市場開業,10月18日鞋業廣場、牛仔城同步開業,形成了以皮革城為主體的專業市場群,2008年8月,海寧中國皮革城三期工程——中國皮革業CBD開工建設,計劃用一年半時間建成。 海寧中國皮革城三期工程——中國皮革業CBD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為2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億元,由70多幢多層和高層建築組成。中國皮革業CBD位於皮革城南側,是皮革城一期、二期有形市場培育升級的產物。建成後通過皮革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環節在海寧的集聚,可加強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
毛皮服飾·牛仔城總建築面積7.1萬平方米,一樓為牛仔服裝區,二樓和三樓為毛皮服飾交易區,更特設寬敞明亮,景色怡人的四季廳和中央大道,與海寧中國皮革城·鞋業廣場以及皮革城休閑文化廣場貫通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