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五四來運動是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社會自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1、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
2、廣泛的動員和組織了群眾,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3、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幹部上的准備。(一方面,工人階級運動促進知識分子尋找同其結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實際斗爭中逐步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此後,無產階級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
㈡ 五四運動的基本史實及歷史意義
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群眾運動,革命浪潮迅速席捲全國,各界民眾同仇敵愾,共同奏起一曲浩氣長存的時代壯歌。是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了戰後和平會議。
會上,中國代表最初提出的取消列強某些特權的七項希望條件及廢除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均被無理否決,最後和會竟將原德國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益轉由日本接管。
消息傳入國內,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幾所學校3000餘名學生聚集天安門廣場,喊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
遊行隊伍到東交民巷使館區請願未果,就前往趙家樓胡同曹汝霖的住宅。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是北洋政府與日本具體交涉的親日派官僚。
當時,曹已嚇得躲了起來,憤怒的學生就將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一頓,並放火焚燒了曹宅。這時,大批軍警趕到,當場逮捕了32名學生。在廣大學生針鋒相對的斗爭下,在各界的強烈聲援下,被捕學生很快被釋放了,但運動的目的並未實現。
5月19日,北京大中學校2.5萬多人舉行總罷課,並進行大規模的愛國運動。6月3、4、5日,更多的學生走向街頭,抗議軍閥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學生被捕入獄,當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臨時監獄來關押學生。
駭人聽聞的六三大拘捕激起全國各地更強烈的反抗。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群起響應,正義凜然、不畏強暴的愛國斗爭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據統計,全國有20多個省區,100多個大中城市捲入到這場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尤以上海爆發的六三運動規模最大。
6月5日,上海工人自動舉行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以日商內外棉第三、四、五紗廠工人帶頭,全市六七萬工人罷工。同時,上海商人也舉行了罷市。一些地方的工人、商人積極響應,推動了斗爭的發展。迅猛擴大的斗爭形勢給反動當局以極大壓力。
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6月10日,下令撤銷了曹、章、陸的職務。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電令中國代表,同意在和約上簽字。
為此,又引發了新的一輪抗爭,拒絕和約簽字的呼聲如潮,全國各地發往巴黎抗議簽字的電報就達7000餘份,中國代表終於沒有出席和約簽字儀式。
歷史意義: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偉大斗爭。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
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再加上歐洲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巴黎和約」的簽訂,引爆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條件。
㈢ 五卅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偉大斗爭。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
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再加上歐洲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巴黎和約」的簽訂,引爆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條件。
(3)四五運動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思想文化:
在五四運動中,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教育變革: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自動主義」、「自律輔導主義」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動下,教育界引起巨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廢除學監制,在「開放女禁」呼聲下,1919年秋,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嶺南大學開始破例招收女生。
在教育制度上,婦女權利在五四影響下發生變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壬戊學制),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教育得到革新。
㈣ 「五四」運動有什麼偉大歷史意義
背景:
1、根本原因: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引起階級矛盾的尖銳激化.
2、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推動.
3、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促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五四運動提供了階級基礎.
4、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中國人民覺醒,為五四運動提供了思想基礎.
5、一戰爆發後,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袁世凱同日本簽訂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6、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會上英、法、美、日、意等列強無視中國的正義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力轉交給日本,打破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幻想,引起中國人民極大的憤怒.
1、 過程:
1、導火索: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
2、前期:
1、時間:1919年5月4日;
2、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勿作五分鍾愛國心」,「打倒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
3、中心:上海.
4、主力:學生.
後期:
1、時間:6月初以後.
2、中心:上海.
3、主力:工人. 推動高潮事件:「三罷」斗爭: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
3、初步勝利:表現:
1、6月10日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
2、釋放了被逮捕的愛國學生.
3、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4、最終結果:失敗.(根據: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也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意義: 1、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
2、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
3、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體現了追求真理、勇於解放.
4、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㈤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00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具有深遠影響。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
(5)四五運動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五四精神的基本核心是愛國主義。五四運動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注入了新的世界觀因素的結果。「振興中華」的口號,是孫中山先生於1894年在《興中會宣言》中最早提出來的。
從那以後,大多數愛國志士無不以此為終生奮斗的目標。可以說,中國自此之後的一切革命斗爭,無一不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所取得的一切進步和成就,無一不是受它的催動和鼓舞。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把五四精神概括為三點,即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追尋時代潮流的科學民主精神。
五四精神的形成以及它所以能夠帶來破天荒的變化和巨大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五四運動的開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敞開了大門,從而為改變中國近代歷史的航向與航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這一點,是決定五四運動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樹立開先河的地位、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豎起「現代」的明確界標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