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必要性
武裝斗爭的必要性:中國不是一個民主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內版無民權主,外無獨立——無議會可利用,無罷工的合法權利——不可能走和平道路
武裝斗爭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主要斗爭形式。沒有武裝斗爭就不能奪取政權。沒有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就失去了保衛力量,就不可能有效地進行。同樣,沒有武裝斗爭,革命根據地也就不能存在。革命根據地是靠武裝來開辟和鞏固的。
『貳』 武裝斗爭有哪些歷史
武裝斗爭的歷史源遠流長。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武裝斗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頻繁發生,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規模和方式方法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古代,主要方式是以較密集的隊形進行近戰、白刃格鬥和車戰;到了近代、熱兵器成為武裝斗爭的主要工具,火槍隊和炮兵隊在武裝力量中佔主導地位。
歷史步入現代以後,武裝斗爭逐漸帶有現代化色彩,往往由諸軍兵種合成的、裝備有大量坦克、艦艇、飛機、自行火炮等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武裝力量,採用多梯次、大縱深、多方向的方法進行立體作戰,其規模範圍空前增大,破壞性、殘酷性大大提高。
特別是進入高技術信息時代後,精確制導武器、導彈核武器、電子戰武器、航天武器、定向能武器、智能武器等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系統的大量湧入戰場,將把武裝斗爭推向新的歷史階段。
在人類歷史上,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無產階級的武裝斗爭,最為引人注目。19世紀後半葉,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探討武裝斗爭和軍事發展的規律,特別是關於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的根本問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武裝斗爭理論。
20世紀初,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實踐了武裝革命的理論,以城市武裝起義為中心,推翻了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後又粉碎了國內反革命武裝叛亂和外國武裝干涉,鞏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權。
在中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達28年的波瀾壯闊的武裝斗爭,終於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叄』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統一戰線、武來裝斗爭和源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堅持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產生了極其重大的歷史作用。
一、統一戰線問題,就是工人階級的同盟軍問題。
在中國,農民是工人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所謂統一戰線問題,主要是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關系問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斗爭,但又具有經濟、政治上的軟弱性,所以要正確掌握黨對資產階級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二、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國民主革命的長期性和殘酷性,決定了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主要方法、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須是武裝斗爭,即必須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三、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三個法寶的中心一環。中國革命的歷史證明,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任何真正的人民革命都不會成功。要使中國革命取得徹底勝利,就必須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塞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
『肆』 解放戰爭的勝利有什麼歷史意義
1、標志著中國100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的結束,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內會的結束;
2、.使中國開始了由新容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代,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新生的歷史轉折點
對中國來說,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對國際社會而言,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最後,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同時是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一,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由於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嚴重壓迫,在中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群眾基礎是十分廣泛的。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是堅持和發展革命的政治基礎。
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由於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時間的武裝斗爭作為主要形式。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務。
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在工人階級人數很少而戰鬥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中國,建設一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黨,是極其艱巨的任務。
『伍』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斗爭道路理論的重大意義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是在經過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這三大起義之後提出的。因為當時中共面臨的情況是:蔣介石奪取北伐勝利的果實,製造四一二事變,馬日事變,徹底和革命決裂。中共自己手中沒有足夠力量的軍隊實力,以至於在敵人富集的大城市發動的起義均以失敗告終。但在農村敵人的力量相對薄弱,而且有利於發動佔中國人口大部分的農民群眾,可以有良好的階級基礎,並且發動群眾,軍民合作,可以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所以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經過陳獨秀及蘇聯顧問的右傾投降主義統治後,中共經過分析得出中國革命必須依靠廣大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不能再依靠軍閥,和兩面性很強的資產階級的結論。「政權是槍桿子里打出來的」。那麼多的工人運動有很多都以失敗告終,都和沒有軍隊支持由關系。所以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歷史的必然。
這條新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深入,為亞非拉美其他國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同時,中國的革命也由此掀開嶄新的一頁,打響了武裝反對反動派的第一槍。
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理論
(1)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依據
(2)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理論的主要內容
①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
②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③關於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而不能走相反道路的論述
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 的發展道路和總戰略。其基本內容是,中國民主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暴動,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隨著革命戰爭、人民武裝和根據地的發展,逐步造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繼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義後,毛澤東於當年 9月l 1日,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共五千餘人。經轉戰和三灣改編後,毛澤東率領這支不足千人的部隊於 10月下旬進入了井岡山地區,開始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 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起義農軍,在毛澤東率部接應下,兩軍在井岡山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壯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力量,對紅軍和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在南方和陝甘地區建立了十幾個革命根據地。毛澤東領導全黨全軍在抗日戰爭中建立了19個大型根據地;解放戰爭中建立了東北根據地,發展了華北、華東、華中、西北等廣大解放區。這些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建立與發展,逐步擴大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對最後奪取全國勝利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這條革命道路,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戰爭史上僅有的,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的學說。
①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戰爭首先把主要戰略方向指向農村的理論和斗爭藝術。法國的「巴黎公社」,俄國的「十月革命」,都是把主要戰略方向首先指向中心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三座大山的主要力量盤踞在中心城市,農村是它們統治的薄弱環節。毛澤東毅然決定把主要戰略方向首先指向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②成功地解決了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發展、擴建,革命力量不斷得以發展、壯大。
③解決了以農民為主體發展革命軍隊、進行革命戰爭的問題。解放了的廣大翻身農民,為保衛自己的利益,踴躍參軍、支前。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④成功地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擴大,人民武裝隨之擴大,並由游擊隊向正規軍發展,從而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正規戰發展的問題。中國人民和人民軍隊,在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的領導下,長期堅持、堅決按照這條革命道路指引的方向,發展根據地和革命戰爭,開展各種革命運動,經過二十多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到 1949年,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奪取了全國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踐證明,這是中國革命惟一正確的道路。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
1.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1)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因此中國革命不可能通過合法斗爭來戰勝敵人。(2)中國的反動統治者非常殘暴,擁有強大的反革命武裝,而且得到帝國主義的援助,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2.對武裝革命極端重要性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制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是在黨的八七會議上。在這次會議上,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武裝斗爭思想:槍桿子里出政權;不能搞單純的軍事斗爭,革命的武裝必須與廣大的民眾相結合;要使武裝成為革命的武裝,民眾成為武裝的民眾。
3.長期的武裝斗爭必須與其他各種非武裝的斗爭形式(諸如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以及思想政治路線上的各種斗爭,等等)結合起來;其它形式的斗爭要圍繞著武裝斗爭,而不能脫離武裝斗爭;反之,沒有其他各種形式的革命斗爭的配合與支持,武裝斗爭也難以取得最後的勝利。
總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1.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是由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而工人階級人數很少,因而無產階級必需深入農村,發動武裝農民,建立農村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會基礎,最後奪取全國勝利。(2)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並且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廣大農村,特別是遠離城市的偏僻山區則是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環節。因此,中國革命只有在農村積蓄力量發展壯大,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才能最後奪取全國的勝利,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2.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1)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鄉隔離的半殖民的半封建大國。這一基本國情為中國革命能夠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提供了根本條件。一方面,由於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為無產階級在廣大經濟落後的農村發動農民,開展武裝斗爭,建立紅色政權創造了經濟和政治條件;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政治發展不平衡,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進行劃分勢力范圍的爭斗,為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創造生存空間。(2)國民革命政治影響的存在,為紅色政權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3)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又一客觀條件。(4)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主觀條件。(5)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及其各級黨組織的堅強有力,是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發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證。
3.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核心思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1)工農武裝割據光輝思想的主要內涵是: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三者緊密結合。(2)革命武裝是「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前提,也是其主要的斗爭形式。革命主要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因此,沒有革命的武裝,沒有強大的紅軍,就不可能造成割據的態勢。(3)根據地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依託,中國革命的敵人很強大,他們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廣大農村則是他們統治的薄弱環節。只有把農村根據地建設成鞏固的陣地,才有可能與占據中心城市的強大敵人做長期的艱苦鬥爭。沒有根據地,革命武裝就無從開展土地革命,就不能擴大紅軍,進而就無法進行一場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決戰。(4)土地革命是「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容。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只有廣泛深入地開展土地革命,才能充分調動農民革命的積極性,摧毀農村封建勢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支援革命戰爭,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否則,紅軍就得不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最根本的原因是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
1.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也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中國民主革命實質上就是農民革命,這是因為:(1)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農民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群眾,是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最大的掠奪對象和剝削對象,歷來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和斗爭精神,是革命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主要是落實在對廣大農民的領導上。(2)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而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中國的民主革命實質上就是農民革命。(3)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凶惡而強大的,而城市工人階級的力量相對弱小。中國共產黨要積蓄和鍛煉力量,就必須領導農民,把落後的農村建成先進的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4)事實上,作為中國革命支柱的人民軍隊主要是由穿上軍裝的農民組成的。中國革命戰爭正是在廣大農民的支持和參加下取得勝利的。農民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2.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土地法》和《興國土地法》):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抗日戰爭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3)解放戰爭時期:收地主的土地,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1946年《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1948年提出了完整的土地革命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鞏固地聯合中農,消滅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和1948年晉綏幹部工作會議)
3.解決農民土地問題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三個問題:(1)土地改革必須注意的兩條基本原則:第一,必須滿足貧雇農的要求;第二,必須堅決的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毛澤東在1947年的十二月會議上)(2)革命不同時期對富農的政策有所區別:在土地革命時期是限制富農,解放戰爭時期是中立富農,新中國建立後則保護富農。(3)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維護農民基本利益。
『陸』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意義
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起義。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秋收起義的歷史意義:
1、秋收起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
2、秋收起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的嶄新認識。
3、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偉大實踐。
4、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勇於改正錯誤的重大舉措。
(6)武裝斗爭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南昌起義的背景: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國民黨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即所謂「寧漢分裂」。
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4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武漢的國民黨在7月亦決定「清黨」,即七一五事變。
一方面解聘共產國際中國代表鮑羅廷的顧問職務,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產黨人。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與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勾結。
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秋收起義的背景:
1927年,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內的反動勢力開始背叛革命,特別是在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徹底失敗了。
為了挽救革命,消除黨內右傾投降主義的影響,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召開緊急會議 ,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路線。
決定在革命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4個省舉行秋收暴動 ,實行土地革命 ,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柒』 如何理解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
(1)武裝斗爭在中國革命中具有極端的重要性: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是中國革命進程的一個基本特點,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法寶之一。這是中國的國情決定的,一方面,近代中國,由於對外沒有民族獨立,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對內沒有資產階級的民主,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罷工的合法權利,反動統治勢力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對中國革命實行武裝鎮壓,從而就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長期的武裝斗爭。另一方面,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只能走武裝斗爭的道路,用長期的革命戰爭來奪取勝利。
(2)毛澤東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他認為槍桿子即武裝力量和武裝斗爭在中國革命中有極重要的意義。黨的發展,人民力量的壯大,根據地的創立和建設,革命政權的成立和發展直到全國政權的取得都離不開武裝力量。
(3)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因此,中國革命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罷工的合法權利,這種特殊國情決定中國不能走經過長期合法斗爭再進行起義的道路,而應一開始就進行有力的武裝斗爭,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武裝奪取政權,以戰爭解決問題。除了以革命的暴力反對反革命的暴力外,中國革命別無他途。
(4)中國的反動統治者是異常強大的,也是異常兇狠的,不僅擁有強大的反革命武裝,而且得到帝國主義經濟、軍事和技術的援助。中國封建軍閥勢力同封建地主、土豪劣紳、外國帝國主義相勾結,憑借強大的反革命武裝對人民實行殘暴的恐怖統治和軍事專政。敵人的強大,而人民軍隊的相對弱小,規定了中國武裝斗爭將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
(5)「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進行武裝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基本經驗之一。從二七慘案到國民革命的失敗,中國共產黨逐步認識到軍事的重要性。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強調「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務。」
『捌』 武裝斗爭的歷史簡介
武裝斗爭的歷史源遠流長。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武裝斗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頻繁發生,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規模和方式方法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古代,主要方式是以較密集的隊形進行近戰、白刃格鬥和車戰;到了近代、熱兵器成為武裝斗爭的主要工具,火槍隊和炮兵隊在武裝力量中佔主導地位。歷史步入現代以後,武裝斗爭逐漸帶有現代化色彩,往往由諸軍兵種合成的、裝備有大量坦克、艦艇、飛機、自行火炮等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武裝力量,採用多梯次、大縱深、多方向的方法進行立體作戰,其規模範圍空前增大,破壞性、殘酷性大大提高。特別是進入高技術信息時代後,精確制導武器、導彈核武器、電子戰武器、航天武器、定向能武器、智能武器等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系統的大量湧入戰場,將把武裝斗爭推向新的歷史階段。
歷史上占統治地位的一切剝削階級都掌握著武裝力量,他們之間也發生武裝沖突以至戰爭。但是他們的武裝力量的首要職能是鎮壓被壓迫階級的反抗,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被壓迫階級進行武裝斗爭是階級斗爭的必然產物。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有奴隸反抗奴隸主階級、農民(農奴)反抗封建地主階級的武裝斗爭。在資本主義社會,則有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武裝斗爭。
F.恩格斯1870年在《如何擊敗普軍》一文中曾提到過解決政府之間的爭端的武裝斗爭。1871年,K.馬克思、恩格斯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公社的主要經驗就是用武裝的人民徹底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見彩圖)。В.И.列寧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中對武裝斗爭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他指出:武裝斗爭是革命的最高形式,階級斗爭在一定的條件下就要採取武裝斗爭和國內戰爭的形式,奪取革命的勝利。蘇聯人民在列寧領導下,實踐了這一理論,推翻了沙皇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武裝斗爭的理論。毛澤東認為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他強調,在中國,主要的斗爭形式是戰爭,而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和人民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務。他認為進行武裝斗爭必須依靠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武裝斗爭必須與其他斗爭形式相結合,它和統一戰線、黨的建設成為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主要是武裝斗爭的歷史 。
馬克思主義關於武裝斗爭的理論,具有普遍意義,但是運用這一原理要從本國的實際出發。人民武裝力量要取得勝利,必須經過艱苦的斗爭,關鍵是要有一條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路線和有一個能夠確立和堅持這條路線的無產階級政黨。
縱觀歷史長河,人類歷史上幾乎每次革命都夾雜著血腥,武裝斗爭的歷史悠久,要上溯,多半應該是哪個奴隸暴動的領袖,至於無產階級的革命,從最早的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是伴有武裝斗爭,至於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的武裝斗爭,要追溯到大革命的失敗,當時蔣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大肆搜捕殺害共產黨人,自中山艦事件後共產黨人再次想到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從上海撤離的黨中央成員匯聚武漢,准備在武漢起義討蔣,但此時控制武漢的汪精衛與蔣介石同流合污(史稱寧漢合流,汪精衛向蔣介石表明立場),也開始瘋狂鎮壓在武漢共產黨人,甚至提出「寧可枉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反動口號,此時,共產黨人才清醒的認識到,必須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同年八月一日,南昌起義爆發,日後,在中國湖南、江西、廣東、湖北、福建等群眾基礎較好的地方,相繼爆發各類起義,提出武裝斗爭不是某個人的理論,當時黨中央成員基本都認識到這點,只是毛澤東的那句「槍桿子里出政權」最為經典,所以廣為流傳。
『玖』 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用血與火的語言,宣告了中國共產黨人專不畏強暴、屬堅持革命的堅強決心。它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起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因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南昌起義宣告了共產黨把革新進行到底的堅決態度,在全黨和全國公民面前樹立起一面革新裝備斗爭的旗幟。一支真實歸於公民的新式戎行誕生了,我國共產黨從此有了自己肯定領導之下、忠誠執行革新政治任務的裝備力量,我國公民從此有了同自己血肉相連、一心一意為公民效勞的子弟兵。
南昌起義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革新詳細實踐相結合,開展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創立黨的軍事輔導理論、締造一支新式公民戎行的光芒起點。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時中心政府同意了中心革新軍事委員會的主張,決議將8月1日作為我國工農紅軍建立紀念日。
1949年6月,我國公民革新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頒布經毛澤東審定的我國公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款式,規則以「八一」兩字作為我國公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首要標志。8月1日被定為我國公民解放軍的建軍節,南昌成為公民戎行「軍旗升起的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