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佛教與歷史文化

佛教與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7 02:48:13

㈠ 佛教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1)佛教與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佛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佛教,就是指佛的言教,也可稱作佛法。

廣義的佛教,指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種宗教,它包括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導去實踐的信徒所組成的宗教團體,佛的言教內容以及論述、發揮佛的教義思想的宗教經典,信徒所奉行的宗教儀式等等,亦即佛、法、僧三寶。這里的佛即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所教導的教義,即佛法;僧即佛教的信徒。三寶具備,才構成宗教的佛教。

㈡ 佛教與歷史文化的內容簡介

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之日起,我們就明確把佛教作為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現象看待。佛教傳入中土,它歷史長久,覆蓋面廣,內容又十分豐富,我們佛教研究室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的研究機構,媽苛把佛教研究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不把它看作外來文化,又要放眼世界,與世界潮流接軌。我們根據自己的條件(人才、物力、學術傳承),將佛教史作為切入點,開始積累資料,培養人才,有步驟地開辟新領域。
從佛教通史,進而擴展到斷代史的研究;從佛教理論拓展到佛教宗派、佛教藝術;從漢傳佛教開拓到藏傳佛教。我們還開辟了佛教文獻學這一新領域。在宋、元、明、清諸多版本大藏經之外,編輯了帶有新中國標志的《中華大藏經》。
中國有別於印度本土佛教,在東亞自成體系,與鄰國有過密切交流。中國佛教文化在歷史上曾發揮過中外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佛教研究室負擔著國際學術交流的任務,與世界佛教研究學者搭起了友誼的橋梁,並取得多方受益的好成果,建立了固定的交流機制。
繼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成立後,北京以外,如四川、南京、上海等地相繼建立研究機構,在大學里也開設了系統的佛教專業課程,喜見全國新一代青年學者茁壯成長,他們發揮著佛教研究的骨幹作用。我們佛教研究室的宗旨是積累資料,培養人才。根據資料說話,崇尚實際,避免空談。
作為佛教研究室最早的成員之一,願與大家共勉,培養第一流人才,爭取奉獻第一流的研究成果,為構建新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㈢ 佛教對我國古代文化所產生的影響

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佛教對我國傳統哲學的影響 佛教思想無可異議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但它對於「我」、「心」、「性」、「氣」等關於人的自我意識,人的認識過程與主觀能動作用等方面的思辨,對哲學思想的發展曾起過很大的作用。正如馬克思在批判機械唯物主義的同時,對唯心主義思想在歷史上的作用也作了評價。他指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活動本身的」,「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佛教中關於「空有」、「生滅」「輪回」等都是辯證法中的寶貴遺產。在中外盛稱的魏晉六朝、隋唐文化中,佛學成為我國該時期哲學主要思想潮流之一。佛教思想被儒家和道家吸收後形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三教合一」的局面,以後又進一步促進了宋明理學的興盛。 二、對我國科學發展的影響 隨著佛教傳播的有天文,醫葯等科學技術以及健身術。一九五五年我國發行郵票紀念的古代天文學者一行,就是八世紀初的一位高僧,是由印度來華弘傳密教的善無畏的弟子。他在天文學方面著有《大衍歷》和測定子午線等,對天文學有著卓越的貢獻。至於醫葯,隋唐史書上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葯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佛教的刻經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展,至今仍被保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的木刻本書頁,幾乎都是佛教文物。著名的「少林拳」,據傳是印度佛教的菩提達摩來我國開創禪宗時所授的「心意拳」,後經寺內僧徒操演、充實、發展而成的。 三、佛教對我國文學的影響 佛教經典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並曾對中國文學史產生過影響。在禪宗的禪學對中國古代詩歌的影響上,自六朝至兩宋,佛學盛行,許多詩人涉足佛教、結交名僧,詩歌創作受到佛教的深刻影響,著名詩人謝靈運、王維、白居易、柳宗元、蘇東坡等人就崇信佛教,其作品往往寓佛理禪意於其中。唐宋之後,禪宗盛行,許多詩人以禪入詩,以禪喻詩創作了大量禪詩,如王維的《終南別業》和《過香積寺》等。另外,佛界也出現了一批以詩講佛理的詩僧,他們的詩,自然灑脫,言淺意深,別具境界,對當時的詩風產生了巨大影響,唐代的王梵志、寒山、拾得以及宋代的佛印就是著名的詩僧,而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更是禪詩的典範之作。佛教對文學的影響還體現在對小說的影響上,六朝時就有很多佛教感應、報應和靈驗故事的志怪小說,如:劉義慶的《幽冥錄》、顏之推的《冤魂志》。到後來章回體小說在題材、人物和情節等方面都受到了佛教的影響,逐漸出現了《西遊記》、《濟公傳》等完全以佛教為題材的小說,《水滸傳》、《紅樓夢》、《說岳全傳》等也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另外,在我國民間,以佛教為題材的傳說和故事更是比比皆是。這些都充分說明佛教對我國文學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佛教經典《法華》、《維摩詰》、《百喻》等影響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的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系。佛經中不少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某些寫意畫,又與禪宗思想有關。至於音樂方面,公元二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音樂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據傳至今還有少部分唐樂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為佛化普及的目的而盛行於古代的歌唄產生一種特殊的文學--變文,這就是把佛經內容演為便於講唱的通俗文詞。敦煌石窟發現的各種變文,都是文詞酣暢想像力都非常豐富的大眾化的文藝作品。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後來的平話、小說、戲曲等中國俗文學的淵源所自。此外還有由禪師們的談話和開示的記錄而產生的一種特殊文體--語錄體,這種樸素而活潑自由的口語文體,後來被宋明理學家仿效而產生了各種語錄。此外還有音韻學,如過去中國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總之,佛教在中國文學領域中的表現是豐富多彩的。 四、佛教對建築學和美學的影響 佛教傳入後各地競相修建寺廟,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正是當時寺廟狀況的真實寫照。魏晉南北朝以後,隨著佛教的傳入,我國古代的雕塑在題材和藝術風格上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逐漸成為當時雕塑的主要題材,西域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逐漸滲透並應用於雕塑。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的群雕佛像,氣勢宏偉,生動逼真,就是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之作。到現在為止我國古代建築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現存的河南嵩山的嵩岳寺磚塔、山西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構建築、應縣大木塔、福建泉州開源寺的石造東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的寶貴實物。 壁畫是中國古代繪畫極為重要的藝術樣式,佛繪畫主要是壁畫。現存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供給我們非常豐富的藝術和歷史的資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畫,發展到唐代,逐漸為"經變"畫所代替。正如文學中有變文一樣,佛畫中的"經變",也就是將佛經中的故事譬喻演繪成圖。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繪《維摩經》的"維摩變" ,演繪凈土經的"凈土變"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動的偉大作品。經變畫的興起,使壁畫內容大為豐富起來,因而唐代佛寺壁畫之盛,達到極點。當時名畫家輩出,在姓名有記載的數十人中,如閻立本、吳道子等,大多是從事於佛畫的。由此可見佛教對當時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很有關系。佛教版畫,隨著佛經的刊印而很早就產生了,現在所看到的中國最早的版畫是在大藏經上面的佛畫。房山石經中有唐代的石刻線條佛畫,宋元以來的觀音畫、羅漢畫以及水陸畫等都是很流行的.而且自佛教傳入以後,各朝統治者廣開石窟,石窟中繪制了大量關於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經變故事、西方極樂世界、佛像、菩薩以及飛天等佛教題材的壁畫。這些壁畫以敦煌石窟和新疆克孜爾石窟為主要代表,題材豐富,色彩絢麗,風格多樣,筆法細膩,體現了各個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情趣以及古代畫家高潮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力,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筆重要遺產。同時從這些不同時代的壁畫中我們能明顯看出佛教同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融合以及佛教在傳播過程中的中國化和世俗化。敦煌、雲崗、龍門等石窟中所保存的佛教雕像與壁畫更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它們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還有拉薩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等,建築庄嚴雄偉,雕塑繪畫精美。

㈣ 佛教對中國歷史文化有哪些影響

  1. 對漢語詞語的影響抄。很多漢語中的詞、片語,都是來自佛教,比如」單位「、」初心「、」天花亂墜「、」晨鍾暮鼓「、」四大天王「……這些出自佛經的詞語數不勝數。

  2. 對小說的影響,中國的」章回小說「,就是出自佛經的」章「、」品「、」卷「的形式

  3. 對古代詩詞的影響。很多著名的古代詩人,都號」居士「,他們信仰佛教,寫下了許許多多禪詩流傳至今。

  4. 對繪畫的影響。中國古代壁畫,,基本都是佛教題材。而且歷史上的許多畫家是出家人。

  5. 對雕塑藝術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石窟雕塑,基本都是佛教題材。

  6. 對音樂藝術的影響。眾所周知,佛樂和梵唄,是中國音樂中的魁寶。

  7. 對理學的影響。宋代理學,是受到佛教禪宗的影響形成的。

  8. 對茶文化的影響。」禪茶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特色之一。

  9. 對中國民俗的影響。

    ……

㈤ 佛教對中國歷史文化有哪些影響

佛教自東漢後期傳入中國後,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播和融合,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面,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佛教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它又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互相影響,改變著中華文化的內涵,對中國傳統哲學、文學、語言、藝術與民俗有著深刻的影響。
1、佛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
佛教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文化,包含了很深的哲學思想。自從佛教傳來中國,中國的傳統思想觀念,如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等便不斷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佛教的一些概念、意識、理論、思維方式和價值體系逐步進入中國人的頭腦。在經過長期的沖突和磨合以後,逐漸與中國原有的思想相融合,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中國傳統哲學注重以家長制的血緣關系為依據的倫理道德准則的論證,重視以治國安民為出發點的天人關系的考察,對人和一切生命的本源、對宇宙本體,雖也有涉及,但論證不深入,也不統一。雖重視敬神祭祖,「神道設教」,但對靈魂和死後的世界,缺乏神學論證。提出了性善、性惡等人性論和從凡至聖的說教,然而對心理的分析論證卻比較粗糙。佛教的傳入,以其龐雜的大小乘的宗教教義和哲學理論,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刺激和啟發作用,並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論證方法,從大的方面說,佛教理論中的時空無限、體用相即、心性凈染(善惡)以及對心理作的細密分析,對心在解脫成聖中的決定作用的論證等,都對中國哲學的豐富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佛教的將宇宙本體(真如、實相、法性)與心性(佛性、真覺本心)相溝通的「理」概念的提出,禪宗的「即心是佛」、
「識心見性」的解脫論,直接推動了宋明理學的形成與發展3
。宋明理學關於天理和性、夭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理論,以及主靜、主敬的修身方法,都直接受到了佛教的影響。
2、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深入到文學的各個領域。從文學理論到具體的創作技巧,從體裁文體到具體的創作內容,到處可見。
首先,許多佛典本身就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如《維摩詰經》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次,佛教對中國詩文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五萬余首唐詩,平均每十首就有一篇關於佛教的,尤其是佛教中的禪宗。其中王維、韋應物、魏源、李叔同的詩中都有佛學的痕跡。以王維為例。王維,字摩詰,即源自於《維摩詰經》。作為一名山水田園派詩人,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用了大量的「空」字,因為佛教所言一切皆空。如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寒空法雲地,秋色靜居人」;再次,佛教對我國的小說也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就有佛學的理念:孫悟空無論上天還是入海,甚至自稱齊天大聖,但也逃不開如來佛的手掌;世間有菩薩、有投胎、有地域、有餓鬼。又如《紅樓夢》中開篇就是一個僧人和一個道士的對話,賈寶玉最終出家,榮華富貴一切皆空;另外邏輯學一個源頭——因明學就是來自佛學。
3、佛教對中國語言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語言的發展也有直接的影響。一方面表現在漢語詞彙上:漢語詞彙有三分之一取自佛教或受佛教影響。像一些取自於佛教的詞語,如剎那,在佛學本意是人產生壞想法的時間;世界,佛學本意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稱「世」,上下八方成「界」;天花亂墜,本是指喬達摩悉達多的講法,得到眾人的信服,甚至連頑固的石頭都已經點頭了;瞎子摸象,佛學是指眾生被愚痴所障,不了解宇宙的真相;五體投地,本是佛教的一種禮儀。類似的詞彙不勝枚舉。受佛教影響的詞語也很多,比如,「解脫」一詞最早出自《史記》,本意是消減、開脫。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被注入了新的含義,即擺脫苦惱,得到自在。
另一方面,在漢語音韻方面,也可以看出佛教的影響。佛教文化是漢語文化的淵源之一,它推動了漢語語言方法論的變化。南朝時,人們在佛教梵聲的影響下,把字音的聲調高低分為平上去入四聲,用於詩的格律,推動了音韻學的發展和格律詩的產生。在注音方式上,古代學者將東漢以來盛行的直音改為反切,也可能與梵語拼音的影響有關4。
4、佛教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在中國古老的藝術長河中,佛教的影響同樣是不可否認的。無論是在建築、繪畫、雕刻藝術方面,還是在音樂、舞蹈、戲劇藝術方面,都滲透著佛教的影響。
比如在建築方面,佛教的傳入大大增加了我國建築藝術的光輝。據《後漢書·襄楷傳》記載,延熹九年(166年),襄楷上諫桓帝曰:「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這是我國關於寺廟的最早記載。從此,我國的建築樣式加入了印度的建築風格。從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可知,當時就金陵這個地方就有四百八十寺之多。而建築寺廟者除了有僧侶,還有帝王和個人。建寺的緣由有的是為人祈福,有的是人民為帝王所造,有的寺廟則是作為居住地。我們還可以從《洛陽伽藍記》記載永寧寺的盛景中窺探當時寺廟的壯麗輝煌。
在繪畫方面,印度佛畫的傳入,對我國繪畫的內容、形式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刺激並擴大了中國人物畫的表現題材,出現了描摹歷代帝王像、孔子像、老子像的繪畫品種;佛畫創作運用的具有明顯立體感效果的暈染法,給中國繪畫帶來了新的技法;佛教壁畫的流行,促使我國佛道寺觀迅速發展等。
而在音樂方面,佛教音樂稱為「梵嘆」。《高僧傳》說:「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贊則號為梵喚。昔諸天贊嘆,皆以韻入弦管」。佛教為擴大影響,在做大的法事活動中經常伴之以音樂。南朝齊朝蕭子良曾招致名僧,「造經貝新聲」。北方寺院也盛行佛曲,在《洛陽伽藍記》中有「梵樂法音,恥動天地」的記載。隋唐宮庭中設置「七部樂」和「九部樂」,西涼樂有舞曲《於聞佛曲》,天竺樂有舞曲《天曲》。明清時佛教音樂自成體系,有整理的管樂曲譜和歌曲6。因此,在中國音樂史上佛教音樂也佔有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佛教在雕刻、舞蹈、戲劇等方面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隨著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中國藝術中佛教的因素處處可見。
5、佛教對中國民俗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逐漸流行於民間。一方面,佛教里有許多節日,隨著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融合,這些節日也慢慢越出了佛教寺廟的高牆,與中國的民俗節日相結合,走進人們的世俗生活,成為民間普遍的歲時風俗。如佛誕節、盂蘭盆節、佛成道節等。另一方面,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影響了我國人民的傳統信仰,給中國人的本土信仰增添了新鮮的色彩。「家家觀世音,處處彌勒佛」景象充分說明了佛教信仰已融入了佛教的世俗生活。佛教的交易深入人心,如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等與中國原有的靈魂觀念相結合,對中國的喪葬習俗產生了重大影響。佛教以慈悲為懷、不殺生的思想亦使民間形成了放生的習俗7。
6、佛教對中國科學發展的影響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於創造性的民族,在科技方面為人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佛教在向中國的傳播中,為我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些貢獻也是多學科、多領域的。例如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等。特別是在天文歷算和醫學方面,如唐代的高僧一行,是中國古代天文歷算史上的偉大代表之一;佛教的傳入,也帶來了南亞地區的醫葯知識,推動了我國醫葯的發展~

㈥ 佛教與歷史文化的本書目錄


新時期的佛教研究——代前言
從佛教到儒教
佛教思想與中國迴文化
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
佛教哲學中答的自由與必然問題
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
隋凈影慧遠的判教說
從修止觀到說止觀
唐前期道儒釋三教在朝廷的斗爭
梁肅和李翱的儒釋心性會通思想
中國華嚴宗通史導言
關於《壇經》若干問題的研究
禪宗所傳祖師世系與印度佛教的付法藏系統
百丈懷海與中國禪宗之發展
祖師禪與分燈禪
寧瑪派的教法傳承與及其特色
定瑪派尼姑寺阿瓊南宗三丹瓊培林的考察研究
明代佛教政策的基本模式
弘一法師與念佛法門
水陸法會小考
華嚴三聖像的形成
論禪與詩
中古盂蘭盆節的民族化衍變
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生活方式
《法苑珠林》校證敘錄
宋代的佛經翻譯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初探
關於《遼藏》的研究
關於「西夏刊漢文版大藏經」
陳寧其人及回鶻文《八陽經》版刻地
四川上古寺南藏的雕板年代及收經問題
……

㈦ 佛教與歷史文化的介紹

這個論文集是依託於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成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第一次集結論文出版。我們佛教研究室的研究方法是不用宗教說明歷史,而是用歷史說明宗教。

㈧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1、建築,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志。吸收了鍵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2、文學,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

3、繪畫和音樂,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既、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至於音樂方面,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音樂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

4、語言和文字,,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例如對玄奘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中國漢語的大量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覺悟、意識、忽然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匯。

5、哲學,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的交互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佛學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

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系起來。它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中國傳統社會民眾精神生活以新的啟發。

㈨ 論述佛教和歷史專題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吸收階段,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這么七八百年的時間。在這一時期內,中國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傳來的佛教文化,絕大多數的佛教經典,就是在這一時期翻譯過來的。第二階段是佛教中國化的階段。隋唐以來,天台、華嚴、特別是禪宗的形成和發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國已具有特色,逐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是這兩個階段的轉折點。唐代貞觀年間,玄奘大師從印度留學歸來後,使當時中國的佛教水平,已非印學所能范圍。這是一個重要的標志,表明中國向印度學習佛教文化的漫長歷史過程已經結束,並在隋唐時期形成了兩小宗、八大派。兩小宗是屬於小乘的成實宗和俱舍宗,這兩小宗實際上在中國都是大乘宗派的附屬。大乘八大派有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律宗、凈土宗和密宗。
傳說禪宗肇始於齊梁,由印度第28代祖師達摩把釋迦「拈花正宗」傳入中國,但真正的開山祖師應是六祖慧能。禪宗從分析名相、辯駁教理的百家爭鳴盛況中站出來,獨樹「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大旗,提倡「單傳直指」,把佛教的「四齣四入」全都會歸於心,擺脫了一切教條的束縛,並與生活打成一片,從生活中體驗身心性命、人生宇宙的真諦。在師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動靜的起心動念、嬉笑怒罵、吹歌彈唱、激揚指點、殺活縱奪中實施。
故使禪宗成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學而非哲學,似藝術而非藝術。這不但對佛教具有革命性,對各個欲得解脫的人們創造了一個歷史上舉世全無的特殊思想體系。有的學者把禪宗作為佛教中國化的典型,甚至認為禪宗的優點,在儒學內部本來就有,而儒學的思想,有的部分為禪宗所無。其實不然,禪宗許多特點都帶有儒學或道家等中國文化的思想。但是,禪宗的根本目的,是在於徹證「無生法忍」。這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華所在,為中國文化所無。而禪宗內浸透了這一點,所以毫無疑問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能開放出這樣璀燦光明的花朵。
佛教講緣起,這些都是緣起法的重要內容。用這種方法來看,說禪宗乃至天台、華嚴都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消化吸收印度文化後所綻放的花朵。如果不懂得禪宗(還包括天台、華嚴),那麼從隨唐至宋元以後中國文化你就深入不了。宋明理學表面上是儒學,而骨子裡卻是禪學,它的形成和發展,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了禪宗絕大的影響。如果在宋明理學中抽取出禪宗的成分,宋明理學就會黯然失色。這樣,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就講不下去。另外,在唐末至五代之後,禪宗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和核心,那段時期的中國,禪宗就代表著佛教。所以說,禪宗在中國文化史中是一個專題,不了解禪宗,就沒有資格說了解了中國文化。
深入研究中國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如果沒有禪宗,中國佛教是難以承受唐武宗滅法運動打擊的。在那次遍及全國的滅法運動中,佛教在中國,除禪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軍覆沒了。這些宗派,失去了寺廟、寺廟經濟和經典文化的支撐,就難以有生存能力(印度後期佛教也是如此)。事實也是如此,唯識、三論、天台、華嚴、律宗和密宗在那次打擊之後就一蹶不振,有的便永遠地消失了。只有六祖大師開創的禪宗,不僅安然度過了這一劫難,反而如雨後春筍一般迅速發展,在滅法運動後的幾十年間遍布全國,取得了中國佛教的主導地位。所以,如果沒有禪宗,佛教在中國的生命能否延續至今就成了問題。而歷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滅法這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的發展,主要就是禪宗的發展(不包括藏傳佛教)。正是因為禪宗結合了中國文化的實際,所以才有如此綿長、如此輝煌的發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歐美世界的能力。
諸宗消沉,禪宗獨盛的原因是什麼呢?大家知道,禪宗的旗幟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由於禪宗在當時沒有寺院,寺院經濟及經典文獻上的包袱,唐武宗滅佛幾乎毀壞了全國的寺院和典章文獻,但卻沒有傷到禪宗的一根毫毛;同時,禪宗的方法簡捷可行,與傳統的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並能貫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為士大夫們接受,有普及性;另外,禪宗本身含攝了佛教的全部精義,有蓬勃的生命力,一個禪者本身就是一粒種子,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可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禪宗的這些特點,較其它諸宗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和主體。
說到禪宗就不能不說《壇經》,六祖慧能大師是真正意義上禪宗的開山祖師,是禪宗的源頭,而以上五代祖師還不具備這樣的意義。對這點,以後將要談到。第二,《壇經》內容豐富、生動、精深而質朴,對唐代的中觀、天台、唯識、華嚴、凈土都有涉及。這就便於結合各大宗派進行比較和分析,觀其異同,便可以從中看到禪宗在佛教內的地位和特點。第三,《壇經》是語錄體,文字簡明易讀,不像後來的公案晦澀艱深,局外人無從下手。
《壇經》是由六祖大師宣講,其弟子法海記錄而成的。為什麼取名《壇經》呢?這因為六祖是在廣州光孝寺受的戒,受戒之處有個戒壇,此戒壇傳說是南朝劉宋時期一個叫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的印度高僧所建。這位印度高僧對中國佛教貢獻很大,翻譯了許多佛經,他說光孝寺地方很好,並立碑預言說後世有肉身菩薩在此受戒。
六祖在五祖那裡得法後回到廣東,隱居了15年才到光孝寺。印宗法師是該寺的方丈,他請六祖說法,但六祖當時還是行者而不是比丘,所以印宗法師就給六祖剃發、授戒。受了比丘戒後,六祖就在戒壇上開始說法。弟子把六祖的法語記錄下來後,加了一個總題目,就是《壇經》。當然,《壇經》里講的內容並不都是在這里講的,但第一次是在這里講的,所以特別把這個因緣點出來。

閱讀全文

與佛教與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