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咸陽的文化遺產都有什麼
咸陽是我國著名古都之一,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時,周人曾在咸陽一帶長期活動,修築城邑,發展經濟,留下了許多遺跡。公元前250年秦孝公將國都遷到咸陽,秦王嬴政在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多民族政權—封建帝國秦王朝。周、漢、唐等十一個朝代也都曾把咸陽做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為我國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咸陽閃爍過燦爛的光輝。
構成咸陽物質文化資源的內容,主要是指文物資源。咸陽作為我國文物資源大市,其文物品類之豐富,文物典藏之獨特,可謂舉世無雙。其主要特徵:一是數量大,種類多,等級高。據文物部門統計,全市現存不可移動文物2106處,其中古遺址825處,古墓葬783處,古建築93處,石窟寺19處,石刻25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42處,其它文物點92處。定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8處30個文物點,省重點保護單位95處,縣區重點單位400多處。全市各級文博單位共收藏陶瓷器、玉器、青銅器、金銀器、石器、壁畫等可移動文物點5.5萬余件。諸如淳化縣史家原出土的西周大鼎,高122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已知西周青銅器中最大最重的圓鼎;茂陵陪葬墓出土的西漢鎏金馬和北周孝陵出土的天元皇太後金璽,堪稱國之瑰寶。二是帝陵多,等級高。境內現有歷代帝陵27座,埋葬著28位皇帝,全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以西漢帝陵和唐代帝陵最為集中和壯觀。西漢11位皇帝,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外,其餘9位皇帝均埋葬於咸陽原上。自西向東依次排列的順序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義陵、惠帝安陵、高祖長陵、景帝陽陵。其間還有王侯將相、皇親國戚墓葬500餘座。唐代18座帝王陵有一半在咸陽境內,橫跨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四縣,大多依山為陵,氣勢宏大,而且陪葬墓眾多。自東向西依次為唐高祖獻陵、唐武宗端陵、唐敬宗庄陵、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貞陵、唐太宗昭陵、唐肅宗建陵、唐僖宗靖陵、唐高宗李治和周帝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其中昭陵佔地30多萬畝,陪葬墓180多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園。三是古遺址、古建築較多,內涵豐富,保存完整。位於秦都區西南的尹家村遺址,是陝西省最大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型原始村落遺址,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而位於長武縣城的昭仁寺大雄寶殿,被認定為中國目前僅有的三座唐代大殿之一。其他著名塔剎、樓閣等建築物,諸如中國最高的崇文塔、北杜鐵塔、文峰木塔等,也是明清建築的代表作,值得重視。四是時代和地域特徵鮮明,序列性強。西周的青銅器、秦代的磚雕、西漢的陶器、陶俑、石刻和玉雕,唐代的石刻、三彩俑和墓室壁畫,構成了完整的時代特點;而以秦咸陽城遺址為代表的秦文化區、以長陵、茂陵為代表的漢文化區、以昭陵、乾陵為代表的唐文化區,構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五是石質文物數量大,品位高。漢武帝茂陵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墓前,分布著16件大型漢代石雕群像,其中有12件是國寶級文物,「馬踏匈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原始憑證,被載入我國歷史教科書;唐太宗昭陵石刻的傑出代表——「昭陵六駿」馳名海內外,「昭陵碑林」作為全國三大碑林之一,其氣度之恢弘、撰書之大氣,均為世所罕見。乾陵地面現有124件石刻文物,其中的無字碑、述聖紀碑和「六十一王賓像」,可謂聞名遐邇。陝西省境內最大的石窟寺——彬縣大佛寺,其體量之高大,氣勢之磅礴,也是石刻藝術中的絕代精品。茂陵石刻中的「馬踏匈奴」等被定為國寶;乾陵司馬道旁的石人、朱雀、翼馬、六十一王賓像等堪稱一絕;順陵的走獅、獨角獸觀後,令人嘆絕;「昭陵六駿」更是聞名天下。
咸陽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服飾、飲食、歌謠、居住和禮儀等方面的文化傳統。其中最具有魅力的,是有關民間禮儀活動的內容。諸如弦板腔藝術、勸善說唱藝術、民間剪紙藝術、蛟龍轉鼓藝術、民間飲食傳統,民俗歌謠傳統、小字挽幛習俗、嗩吶音樂習俗、道教打醮習俗等等。目前僅有弦板腔藝術一種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其他口頭的和非物質文化種類仍然亟待挖掘。
館藏文物舉世罕見。秦宮遺址出土的壁畫是中國出土時代較早的壁畫;唐昭陵、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反映唐代宮廷生活的壁畫可謂壁畫中的珍品;彬縣五代馮暈墓出土的磚雕舉世罕見;咸陽博物館收藏的馬蹄金,陳愛金幣、漢代玉馬、玉熊、安邑下官鍾、秦昭版、龍須空心磚、唐代金壺等皆為文物珍品;楊家灣漢墓出土的西漢三千兵馬俑氣勢磅簿;茂陵出土的百餘鎏金馬、竹節熏爐、銅犀牛、玉鋪首等都是稀世珍寶。
革命文物俯拾皆是。三原縣有辛亥革命時的陝西靖國軍總司令部舊址、大革命時期的渭北農民協會舊址、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部駐陝辦事處等;涇陽縣有雲陽農民協會舊址、抗戰時期的安吳青訓班舊址、「西北游擊隊」舊址、中共陝西省委機關舊址、紅軍改編舊址、八路軍總政治部舊址等;旬邑縣有「二·八」暴動紀念館,馬欄關中分區機關舊址等。此外,解放戰爭時期的西府戰役、扶眉戰役、爺台山戰役、畢原血戰舊址等都給咸陽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跡。
② 「三分咸陽」該不該,誰能尊重咸陽的歷史和文化
磚家提出的「三分咸陽」你同意么?咸陽為中國第一帝都,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毗鄰西安,自漢至唐便一直是京畿之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當年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華夏九州,使之贏得了「中國第一帝都」的美譽。咸陽至此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歷史上西安和咸陽的關系
歷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同屬一個城市。從古時咸陽與長安的關系可見一斑。西安和咸陽是中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個城市,不到20公里。同時西安市的西三環已修至咸陽境內,機場從原西安市桃園遷至咸陽。2006年,咸陽區號並入西安,與西安共同使用029區號。;
·秦8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漢
都城長安。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 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唐
都城長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與咸陽屬同一城市,1972(此處有說是56年)年被劃為兩市:西安市和咸陽市。其中,西安為副省級,咸陽為地級。自秦孝公設置咸陽縣一直到1949年,大約經歷了2 300年.西安咸陽在同一個縣級或地級政區的管轄之下持續時間達1 900年左右,而分屬兩個不同政區的管轄時間只有400年左右,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發展變革,在西部大開發以及建設大西安的關頭,因西咸一體化陷入僵局,為推動西咸一體化進程,加快構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促進關天經濟帶的發展。陝西省的磚家們提出了「三分咸陽」的破解之法,難道2500多年的咸陽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嗎?讓咸陽至此之後成為一個傳說???
西安咸陽近在咫尺,這種地緣政治已經把它們緊密地連在了一起.從目前形勢和長遠利益看,都有必要從兩市區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來密切結合,不同發展,咸陽主導秦文化,西安主導漢唐文化,兩個城市雖然距離很近,不到20公里,但同樣的是兩種文化及重要地理位置,為何西安都能保存,去建設大西安,就要犧牲掉咸陽市,難道真打算讓中國第一個帝都——咸陽古都,從史冊上刪去么?這將是對咸陽全市的市民,對歷史的一個不尊重,磚家同志,如果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去促進西咸大發展,你們就拆分咸陽?那政府給你們提供那麼多的錢,養你們那麼多年,給你們那麼多的福利待遇,你們是吃干飯的么?找不到真正促進城市發展的路子,就拆分城市,毀掉一個城市的文化和歷史,這樣做真的合理,真的科學么?+
總之,劃分咸陽,三分咸陽,咸陽所有老百姓不同意,咸陽的秦文化不同意,咸陽的歷史更不同意!
③ 咸陽市有那些人文景觀與文化歷史
咸陽歷史文化悠久,前秦時,將漢劉邦的陵邑—長陵邑改為咸陽郡,並轄靈武縣。唐武德元專年(公屬元618年),武則天因其母楊氏陵墓——順陵在此,改為赤縣。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升為次畿。五代、兩宋、金皆稱咸陽。元初,一度將咸陽並入興平,不久又恢復咸陽縣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將咸陽遷到渭水驛,即現在秦都區所在地。明、清均稱咸陽,屬西安府管轄。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府設道,咸陽歸關中道管轄,不久廢道直屬陝西省政府。公元一九三七年後,屬咸陽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18日咸陽縣解放,歸咸陽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12月將咸陽縣的城區建為咸陽市,郊區仍歸咸陽縣管轄,市、縣並列。1953年咸陽市、咸陽縣直屬陝西省政府領導。1958年12月將咸陽縣並入咸陽市。1961年1月曾將興平、周至、彬縣劃歸咸陽市管轄。1961年10月復置咸陽專署,四縣劃出,咸陽市仍歸咸陽專署。1966年7月改屬西安市。1971年10月咸陽市復屬咸陽地區。1984年5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市後,原咸陽市易名秦都區。
④ 陝西咸陽民俗
咸陽是我國著名古都之一,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周、漢、唐等十一個朝代也都曾把咸陽做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為我國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放眼咸陽北塬,周秦漢唐時期許多帝王建造的陵寢和陪葬墓,綿延百里,形成了"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的壯觀景象。如今的咸陽,以黃土文化為特徵的民俗風情旅遊極具特色。以禮泉、秦都、興平、乾縣、旬邑等地為代表的民俗風情、秦漢文化、秦漢歌舞及社火、剪紙、皮影、牛拉鼓等民間藝術,以"乾縣四寶","三原小吃宴"為代表的地方風味小吃,以黃土文化、關中風情為特色的乾縣黃土民俗村,以禮泉縣為代表的萬畝果園,在國內外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一批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正在發展壯大,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旅遊。
咸陽市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秦王朝建都於此,號稱「華夏第一都」,先後為周、漢、唐等13個朝代的京畿之地,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境內有帝王陵27座,王公大臣的陪葬墓800餘座。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氣勢恢宏,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中外遊人;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世界上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皇家陵園。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尤其是近期正在開發的漢景帝陽陵,其規模之大,在世界上已引起轟動。全市共有各類文物景點4951處,其中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5處,構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天然博物館。
⑤ 陝西咸陽在今後的發展前景怎麼樣:經濟怎麼樣:咸陽的歷史:文化將會被開發嗎
呵呵,咸陽這幾年的發展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咸陽離西安近即使劣勢又是優勢,前些年我們招不來商引不來資所以發展沒有起色,這些年你也看到了,最實惠的就是電話同區號,西咸經濟一體化正在深化,現在我們正把自己的劣勢轉化為優勢,陳陽寨的住宅區你也看到了,還有規劃的紡織基地,總之咸陽要發展就必須緊跟大哥西安,將劣勢轉化為優勢,當好西安的衛星城,當好西安的配角,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發展機遇,當然會越來越好的…… 至於文化,我們要大打秦文化這張牌,因為讓西安得了漢唐文化的主角,我們就不能再走這條路了,就像你到的博物館都一個特色那你還願意再去嗎,呵呵,這是個系統工程,我不好說了,呵呵。 一些愚見……
⑥ 咸陽有哪些古老的歷史建築
1、明清咸陽西門遺址
明清咸陽城西門遺址位於樂育南路、電影院十字路口以南百米處,嘉惠商場門口,中山街與樂育南路的交匯處。咸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石碑悄然豎立在那裡。
2、復原明清咸陽鍾樓
咸陽鍾樓原址在永綏街南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道光中期重修,由於歷史原因,上世紀中期拆除。為了彰顯古都歷史遺韻,重現咸陽的歷史風采,市委、市政府重建了咸陽鍾樓,在西門遺址的百米處,新鍾樓重新屹立起執行著它的使命。
3、咸陽明清文廟
咸陽文廟是明洪武四年(1371)由縣丞孔文郁主持修建。經過明天順三年、萬曆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慶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緒十四年多次重修。1962年,文廟辟為咸陽市博物館。1980年以來,修葺彩繪了大殿、廡房,新建了小牌坊佛亭、三千兵馬俑陳列室。如今的咸陽文廟已是歷史的陳列室。
4、渭陽書院
乾隆十一年(1746),咸陽知縣柴畢主持在縣城西街建「渭陽書院」,比鄰咸陽文廟,至今已有261年的歷史。書院內靜謐古樸,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孕育了一代代書院學子。
5、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咸陽鳳凰台,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傳說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蕭史吹蕭引鳳至此,故名鳳凰台。位於儀鳳西街北口,登台眺望,渭水縈繞,南有終南屏障,北有畢原青冢,盡觀咸陽之景。
6、安國寺與聖母宮
咸陽安國寺位於市區內儀鳳東街,坐北面南,與鳳凰台隔路南北對峙,前面門額上有「安國寺」三字,是一位伙夫用鍋刷隨意寫的,書法秀勁飄逸,頗為時人和書法愛好者所贊賞,故有「咸陽的字,安國寺」之說。庭院幽深雅靜,肅穆森然,殿內塑泥像,牆壁有彩繪。
7、新興油店
位於中山街與北大街交匯處向東不遠處,從明代開始就在此經營,為咸陽一大老店鋪。
⑦ 咸陽的歷史和傳說
咸陽,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咸陽的的歷史和傳說詳細如下:
1.咸陽名稱的由來故事。
關於咸陽名稱的由來,一種說法是:古代有: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字意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鞅在此置 「咸亨」、「陽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2.咸陽的建制歷史:
咸陽市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前21世紀,市境西部為有邰氏封地,東南部為有扈氏管轄地,北部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殷商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國,市區在市境東南部。西周時為畢國,後改岐周,為豐、鎬二京近郊。
東周時封於秦,春秋時稱渭陽,至戰國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都城經九次遷徙後,定都咸陽。
3.咸陽定都歷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在咸陽周邊京畿要地置內史,統轄關中各縣。秦末項羽入關,廢郡縣,恢復分封制,將秦內史和上郡一部分劃為雍、翟、塞3國,是為"三秦"的由來。
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毀的咸陽,取名新城。武帝年間,因咸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4.咸陽的現代史:
1984年,撤銷咸陽地區,咸陽市改為省轄市,高陵、周至、戶縣劃歸西安市,原寶雞地區的武功縣、楊陵區劃歸咸陽市,原縣級咸陽市改為秦都區,咸陽市轄秦都、楊陵2區及武功、興平、涇陽、三原、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11縣。
5.咸陽古跡歷史:
乾陵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遊區,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國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仿唐長安城格局構築,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城三個部分。
⑧ 咸陽的風土人情
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咸陽
咸陽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咸
陽。它東鄰省會西安,北與甘肅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我國中原地區通
往大西北的要沖。咸陽風景秀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是我國中等
明星城市、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咸陽是我國著名古都之一,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周、漢、唐等十一個朝
代也都曾把咸陽做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為我國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放眼咸陽北塬,周秦漢唐時期許多帝王建造的陵寢和陪葬墓,綿延百里,形成
了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的壯觀景象。如今的咸陽,以黃土文化為
特徵的民俗風情旅遊極具特色。以禮泉、秦都、興平、乾縣、旬邑等地為代表的
民俗風情、秦漢文化、秦漢歌舞及社火、剪紙、皮影、牛拉鼓等民間藝術,以
「乾縣四寶」,「三原小吃宴」為代表的地方風味小吃,以黃土文化、關中風情
為特色的乾縣黃土民俗村,以禮泉縣為代表的萬畝果園,在國內外都具有較高的
知名度,一批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正在發展壯大,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旅
游。
咸陽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民風古樸,民俗獨特,民風、民俗
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民間社火、皮影、剪紙、刺綉、草編和琉璃工藝技術深受中
外旅遊者的青睞。尤其是各種民間工藝品,都著力刻畫了咸陽人的形象,有著濃
厚的鄉土氣息,是黃土高原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透過這一幅幅生動形象的
藝術品,不難看出,咸陽人淳樸憨厚的性格和豪爽大氣。近年來這一領域也業已
成為咸陽市人文旅遊資源的重要部分。
⑨ 咸陽自古與多少年歷史了拜託各位大神
夏代開始,咸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 殷商時期,咸陽稱做「程」。 西周王朝,稱畢國。 武王都於鎬京,其地在今長安縣斗門鎮附近。京者,大也。周制:」邦畿千里「,所以畢國當為畿內所屬。 秦孝公初期,首都在櫟陽。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城咸陽,築冀闕 秦都九遷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陽、涀渭之會、涇陽、櫟陽、咸陽),而咸陽為其最後定都之地。 秦王朝,首都咸陽。 漢高祖(劉邦)元年,長安是原來的咸陽。 武帝(劉徹)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臨近渭水),屬右扶風。西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詐昭帝平陵五個陵邑都在咸陽原上,所以漢後把咸陽原也叫五陵原。 詳文 咸陽是我國秦、漢王朝的故都之地,位於涇、渭二水交匯之處,古籍稱作「渭汭」,是我國一座迄今已有兩千多年聞名中外的歷史名城。 據考古資料證明,遠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這里沿渭水流域已有尹家村、鐵江咀、葯王洞等多處原始村落。先民們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過著漫長而艱苦的歲月,創造著人類的古代文明。 從夏代開始,咸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約公元前十六世紀,我國歷史進入了殷商時期。奴隸制繼夏代之後有了相當的發展。殷商時期,咸陽稱做「程」。《周書》記載:「惟王季宅於程」,當時是一個奴隸主封國。王季即季歷,為古公亶父第三子,周文王姬昌的父親。文王亦曾居程,後徙都於豐。《朱子集傳》稱「程」是漢為扶風安陵,今在京兆咸陽縣「。即今韓家灣鄉白廟村一帶。 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七七一年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西周王朝--奴隸制發展鼎盛時期,周部族在建立西周王朝之前,就以農業為主,經過後禝在邰(今武功)教民稼穡、公劉居豳(今邠縣、旬邑)、太王遷歧、文王都豐的幾次大的遷徙,至武王姬發伐紂而建周,封其弟姬高(文王第十五子)於咸陽,稱畢國。武王都於鎬京,其地在今長安縣斗門鎮附近。京者,大也。周制:」邦畿千里「,所以畢國當為畿內所屬。 秦部族原居西戎之地,與戎狄雜居,以畜牧也養馬為主.秦襄公時,以馬匹護送周平王東前有功,遂賜以歧周之地.平王都於雒邑(今洛陽),始稱東周.秦從此據有關中之地,為諸侯國.史家稱"襄公始國",即指此而言.我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秦孝公作秦王後,下令國中求賢,衛國人商鞅應募入秦(本名衛鞅,秦封於商亦名衛鞅),佐孝公變法.孝公初期,首都在櫟陽。(今臨潼境內),經過一段變法,覺得那裡距離東方諸侯國太近。為了拜年法的需要,選擇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涇、渭二水匯流的三角地帶,於「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城咸陽,築冀闕」,把首都從櫟陽遷來。秦都九遷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陽、涀渭之會、涇陽、櫟陽、咸陽),而咸陽為其最後定都之地。九遷是步步東移,唯有從櫟陽遷來咸陽是由東向西折回,為當時形勢所需。秦在咸陽歷經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後始皇贏政、二世胡亥共傳遍全國八代而亡,長達一百四十四年。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封建王朝---秦王朝,首都咸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咸陽一詞是從秦孝公遷都這里方始出現的。究竟為什麼要叫咸陽?據清人畢沅《關中勝跡圖志》引《三秦記》雲:「咸陽,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三輔黃圖》、《元和郡縣志》、《長安志》均同此說。咸陽地域范圍,秦時期已難以稽考。商鞅變法,推行縣、鄉、亭、里的行政制度。及至始皇,「每破諸侯,寫仿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宮觀二百七十處。」又「遷十二萬戶富豪於咸陽。」「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立於宮門。」《三輔黃圖》載當時咸陽「北至沇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大體包括了現在的關中。還以咸陽為中心,「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沛公(劉邦)元年,秦二世子嬰降漢,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熄滅」,秦都咸陽被徹底毀滅。 文獻記載中,多次提到咸陽市,如:惠王四年,昭王六年,狼先後兩次入咸陽市,大概當時咸陽的規模、人口、商業貿易還不很繁榮。昭王六年以後,咸陽市才有了進一步的擴大。又如《史記*呂不韋列傳》載:「《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史記*李斯列傳》「公子十二人、嫪死咸陽市。」李斯「腰斬咸陽市。」等。當時市內設有咸陽亭,根據解放後出土的陶器印文,咸陽亭有右里、完里、東里、涇里等。咸陽市內還有長平亭、杜郵亭、孝里亭、壽陵亭、延陵亭等。另外還有長安鄉、陰鄉、建章鄉、平原鄉、延鄉等。以上所說,可以大體看出夕陽和當時市區的范圍。 漢高祖(劉邦)元年,被項羽毀了的咸陽得到恢復,取名新城。七年又劃歸長安,所以司馬遷說,長安是原來的咸陽。武帝(劉徹)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臨近渭水),屬右扶風。西漢早期、中期的七個漢陵,軍沒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於長安南原外,其餘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詐昭帝平陵五個陵邑都在咸陽原上,所以漢後把咸陽原也叫五陵原。如劉邦的陵邑叫長陵縣,曾顯關東豪族萬戶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達五萬戶。長陵邑遺址在今市區內韓家灣鄉怡魏村。安陵縣遷來關東倡優樂人五千戶以充陵邑,遺址在白廟村周圍。茂陵縣奉陵邑者六萬戶。這些貴族公子不事生產、豪華奢侈、斗雞走狗、生事滋擾。當時咸陽五方之音充侈境內,所以古稱難治。「五陵公子」、」五陵少年「就是這個特殊階層的代名詞。五陵邑當時雖然稱縣,但並不屬郡治理。而是在漢王朝中央部門設有」奉常「這樣一個專門機構,管理陵邑一應事宜。武帝太初元年將長陵、陽陵及所屬塞國更名為左馮翊,將渭城、安陵、茂陵、平陵及所屬雍國更名為右扶風。
⑩ 咸陽風景、特產、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是啥。
咸陽,陝西省地級市,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陽東鄰省會西安,西接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西北與甘肅接壤。轄2區1市10縣,總面積10246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7.24萬,其中中心城市人口91.5萬,位居陝西省第三位,僅次於西安、寶雞。
咸陽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陽,使這里成為「中國第一帝都」。咸陽也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中國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沖。
咸陽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首屆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及中華養生文化名城。
咸陽位於中國的中心,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自古 就是西部戰略重鎮。咸陽地處陝西關中平原腹地,位於東經107°38′至109°10′,北緯34°11′至35°32′之間。咸陽東南鄰省會西安市,西與寶雞市、楊凌示範區毗鄰,東北與渭南市、銅川市交界,西北與甘肅省接壤。
氣候特徵
咸陽市地處暖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熱干濕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利於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年平均溫度9.0—13.2℃,年極端最低氣溫-18.6℃,年極端最高氣溫41.2℃。全年太陽輻射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年累計光照時數平均為2017.2—2346.9小時,六、七、八三個月的日照時數約佔全年的32%,對夏季作物的成熟和秋季作物的生長發育很有利。因地形特徵,又分為兩個具有明顯差異的氣候區:南部平原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溝壑區,氣候稍寒,冬春略長,年平均氣溫不足10℃,無霜期180天。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遞增,50%集中在7、8、9月,常常秋雨連綿,久陰不晴。
地形地勢
咸陽由東南向西北呈階梯形,表現為三個單元:一是南部渭河、涇河平原,約占總面積1/5;二是中部台塬區,也約占總面積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區,約占總面積3/5。南北長123公里~145公里,東西寬65公里~106公里,總面積10196平方公里。咸陽市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高差明顯,界限清晰,黃土高原、平原居主導地位。境內大小11條土石山嶺,集中在北部。市區海拔378—421米。東北部的石門山海拔為1885.3米,為咸陽最高點。咸陽最低處在東南部三原縣大程鎮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境內山脈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嶺余脈的馬欄山、石門山,中部嵯峨山、筆架山、九嵕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將咸陽分為南北兩個特點不同的自然區。南部九縣區(市)屬黃土川塬,北部五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5.6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03萬人,人口出生率10.14‰;死亡人口3.05萬人,人口死亡率6.16‰;人口增長率3.98‰,比上年下降0.04個千分點。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236.5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5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259.09萬人,減少5.07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4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