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青花瓷發展歷史

青花瓷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7 01:02:02

『壹』 瓷器:青花瓷的起源發展及演變過程是怎樣的歷史軌跡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宋青花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人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貳』 中國青花瓷的起源和發展

根據成熟青花瓷應具備的三要素,即,潔白的瓷胎和純正的透明釉;釉下花紋用氧化鈷料,發色青藍明澈;平面彩繪技術熟練來衡量,並參酌各個時期青花瓷的生產實況,中國青花瓷器的發展大致可概括為如下幾個階段:

唐代至兩宋是青花瓷的萌芽階段。元代後期,由於批量生產及鈷料充足,青花瓷成熟一步到位。明洪武時期,來自主觀與客觀上的一些原因,青花瓷生產一度衰退。永樂、宣德朝是青花瓷黃金時代,被譽為明清以來最好的青花。(與鄭和七下西洋所取得的青花料亦有一定關系)。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又一次陷於暗淡(俗稱「空白期」或「黑暗期」)。成化、弘治和正德是青花瓷器的振興時期,青花清麗淡雅,質量很高。嘉靖、隆慶至萬曆前期,青花用回青料、料色濃艷,產量大。但工藝較粗糙,瓷質有所降低。萬曆後期至康熙前期,是國內市場和對外輸出的繁榮期。清康熙朝民間青花瓷進一步發展,是中國青花瓷的鼎盛期。正、乾隆以後,中國青花瓷的生產由極盛走向衰弱。

http://www.e1988.com/philatelyArticle/philatelyArticleShow.asp?ID=9473

『叄』 青花瓷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歷史問題)

青花瓷最早在唐朝就出現了,從現存的唐代青花瓷及考古發現的殘片看,唐代青花瓷質版量不是很高。宋權代青花瓷沒有大的發展,依然在摸索階段。元代有一些著名的青花瓷用品傳世,質量已有很大提高。明朝是青花瓷迅速發展的高峰時期,中間雖有衰落,但到了清朝康熙時,青花瓷達到頂峰。清朝中後期,青花瓷徹底走向衰落,已無在國際上無限的風光。

『肆』 宋代青花瓷發展的歷史如何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這是我在博寶寶珍商城上看到的,給你看看吧。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伍』 青花瓷的歷史是什麼

青花瓷的歷史: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宋青花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人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陸』 清代青花瓷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到了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的御器廠仍主要採用浙江產的青料,燒出的青花瓷達到了純藍色,不再泛紫色,並有深淺層次分明的青花色調,即取得了比明代更高的工藝水平。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瓷濃淡一致、層次分明,則是由於著釉技術有了改進。明代青花瓷的濃淡層次,是瓷工用小毛筆在塗抹青料時,利用筆觸青料的多寡來掌握;而清代的瓷工則已能熟練地運用濃淡不同的青料,調染出深淺有別的藍色色階。

『柒』 青花瓷的起源期,發展期和成熟期。(詳細的歷史說明)

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青花瓷作為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2007年由方文山作詞、周傑倫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即以《青花瓷》為題。此外還有小逍主執筆的同名小說出版。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捌』 青花瓷有多少年歷史

流行了1300多年,從最早發現的唐代青花開始,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而每個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們各自的特點。

青花瓷從元代開始逐漸的發展起來,收藏青花的人也都知道元青花產自大名鼎鼎的景德鎮,不論是從用料或是製作工藝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元青花胎色略發灰發黃,胎質比較疏鬆。白色的底釉也不是純白,有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很強。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不僅有國產料,也有進口料。國產青料燒出來是青藍偏灰黑,進口青料燒出來就好些,青翠濃艷。這時候的青花主要是日用器皿、供器、鎮墓器,底部大多是砂底,火石紅。

(8)青花瓷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元青花的紋飾構圖很豐滿,層次多但是不亂,筆法是一筆點,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紋飾的題材有歷史人物、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詩文等等,非常豐富。

其中龍紋最有特點,龍的頭比較小,脖子比較細,身軀很長,基本是三爪或者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形象矯健、兇猛。

龍紋旁邊的輔助紋飾大多是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等,其中蓮瓣紋形狀像大括弧,蓮瓣中畫著道家雜寶;如意雲紋里邊則是畫著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蕉葉中的梗是實心的;海水紋則是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玖』 青花瓷的有關歷史

青花瓷的歷史
中國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的鞏縣窯就開始使用含有鈷的藍釉彩來裝飾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製作還不成熟,而且隨著鞏縣窯的衰落還一度中斷。中國的青花瓷在唐宋開始萌芽,到了元代後期,由於國際上對青花瓷的大量需求,並且得到了來自於波斯的優良青花料蘇麻離青,中國的青花瓷器才開始成熟並被規模生產出來。

明洪武時期,由於各種主觀與客觀上的原因,以及蘇麻離青的青花原料中斷,青花瓷生產一度衰退。明永樂、宣德二朝是青花瓷黃金時代,鄭和七下西洋帶回來了優良的蘇麻離青青花料,蘇料呈色濃艷美麗,加上永宣瓷器雄健豪放的風格,使得永宣青花瓷被歷代追崇,成為青花瓷的至尊。

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三十年來由於戰爭、社會動亂和災荒連年,景德鎮制瓷業受到了很大沖擊,這段時期的青花瓷發色灰黑,瓷質惡化,在明代瓷史上被稱為「黑暗期」或「空白期」。

成化青花瓷也有部分使用蘇料,大部分瓷器使用國產「平等青」,也稱「陂塘青」,是江西樂平縣出產的一種含鐵量少的青料。平等青發色淺淡而呈灰藍,清麗淡雅,襯以潔白溫潤的胎釉和纖細的紋飾,使得成化青花成為明中期青花藝術的代表,玲瓏秀奇獨步一時,為世所珍,歷朝歷代均以仿製。得益於平等青的清談典雅,明中期的青花瓷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了這一風格(直到正德後期才開始發生顯著變化),明中期成化、弘治和正德是明代青花瓷器的振興時期。

嘉靖、隆慶至萬曆前期,青花料使用藍中泛紫的回青料,青花瓷產量大,但工藝較粗糙,瓷質有所降低。萬曆後期至康熙前期,是國內市場和對外輸出的繁榮期。清康熙朝民間青花瓷進一步發展,是由於浙料和珠明料的大量採用,明末清初是中國青花瓷的鼎盛期。到乾隆以後,中國青花瓷的生產由極盛走向衰弱。

閱讀全文

與青花瓷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