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古到今會計的發展歷史
從古到今會計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方面來概述。
⑵ 財務分析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財務分析在西方已經產生與發展了近百年的時間,但在我國還只有近十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財務分析受到越來越多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重視,許多會計專業的相關學科都增加了財務分析的內容,但直至20世紀90年代,仍未建立完整的、獨立的、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和現代企業制度需要的財務分析課程體系。財務分析在我校會計專業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主幹課程,從2005年(2002級會計專業)第一次開設至今,主要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的發展過程:
一、理論教學為主的階段(2005年至2007年)
本課程是圍繞著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經濟分析等多課程的交叉形成課程體系,我們貫徹服務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宗旨,堅持將財務分析理論方法與實踐緊密結合。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從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等方面也積極地為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打好基礎。但在設置之初的探索階段,不具備開設實踐教學的條件,只能在《手工會計模擬實驗》中開設企業財務分析實驗模塊。
1.完整的課程體系設置
與一般的只則重於會計分析不同,本課程包括了財務分析理論與技術、財務報表會計分析、財務報表財務分析和財務綜合分析與評價四篇內容,拓展與完善了財務分析課程體系。在內容上突出了與會計分析並重的財務分析,是分析內容更加理論聯系實際。
2.突出「應用能力」培養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教學方式在從權威式講授逐步向啟發式、討論式轉變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的信息資源系統,通過案例教學來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增強學生對企業實際需求的了解,為學生的實際應用打好基礎。課程教學思想始終圍繞著增強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適應企業實際需求、為企業利益相關者服務三個方面進行,突出強調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齊頭並進的階段(2008年至今)
1.增加了課程實踐環節
在原來的《財務分析》課程理論教學基礎上,將原來的實驗模塊拓展為一門獨立的實驗課程——《財務報表閱讀與分析》,作為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依照本課程的單元設計,突出實戰式教學,要求學生根據課程進度上網跟蹤某上市公司的相關資料,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最後形成對該公司的各個環節及整體財務狀況的綜合分析。
2.充分利用現代信息資源的教學手段
要求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查找相關上市公司的財務資料,在了解、學習專業人士對這些公司所作的財務分析的基礎上,最終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掌握財務分析的程序與方法;在這個學習——查資料——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大量的師生互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會計專業實踐的能力增強。
⑶ 財務報表的產生與發展
財務報表是隨著商業社會對會計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越來越高而不斷發展的。主要有: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財務報表注釋,其他財務報告和會計界爭論的第四財務報表。
1、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是總括地反映會計主體在特定日期(如年末、季末、月末)財務狀況的報表。
資產負債表的雛形產生於古義大利,隨著商業的發展,商賈們對商業融資的需求日益加強。高利貸放貸者出於對貸款本金安全性的考慮,開始關注商賈們的自有資產狀況,資產負債表於是孕育而生。
2、利潤表
利潤表也稱收益表、損益表,它是總括反映企業在某一會計期間(如年度、季度、月份)內經營及其分配(或彌補)情況的一種會計報表。
隨著近代商業競爭不斷加劇,商業社會對企業的信息披露要求越來越高,靜態的、局限於時點的會計報表即資產負債表已無法滿足信息披露的要求。人們日益關注的是企業持續生存能力,即企業的盈利能力,於是,期間報表即損益表開始走上歷史舞台。另一種觀點認為,損益表出現的直接原因是近代稅務體系發展的要求。
3、財務狀況變動表
財務狀況變動表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通常是年度)內資金的來源渠道和運用去向的會計報表,是一張綜合反映企業理財過程,以及財務狀況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報表。
以現金為基礎編制的財務狀況變動表又叫做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它是反映在一定會計期間現金收入和現金支出的會計報表。其目的在於提示償債能力和變現能力;現金流量表的前身是資金錶,最早出現於1862年的英國。1908年,威廉·莫斯·考爾在他撰寫的會計教科書中,正式稱該表為「來龍去脈表」,若干年後,稱該表為「資金錶」。自20世紀70年代後,資金錶成為西方國家企業對外必編的財務報表之一。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國有企業的資金由財政部和銀行管理,企業只需編制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1985年財政部頒布了《中外合資企業會計制度》及1992年1月1日起執行的《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要求合資企業和股份制試點企業必須編制「財務狀況變動表」。1992年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企業必須編制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1998年3月,財政部頒布了具體會計准則《現金流量表》規定以現金流量表代替財務狀況變動表。
4、財務報表附註
財務報表附註是為了便於財務報表使用者理解財務報表的內容而對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及主要項目等所作的解釋。
其主要內容有:主要會計政策、會計政策的變更情況、變更原因及其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非經營項目的說明、財務報表中有關重要項目的明細資料、其他有助於理解和分析報表需要說明的事項。
5、會計界關於第四財務報表的爭論
第四財務報表爭論的起因:巴林銀行的倒閉、對沖基金的異軍突起、東南亞金融危機和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清盤。
第四財務報表要求企業披露主要是三表之外的事項包括:披露企業面臨的或有事項、企業所從事業務的詳細介紹,並附上詳盡的風險分析和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⑷ 會計的歷史演變過程
會計的歷史復演變過程:
1.在我國制,關於會計事項記載的文字最早出現於商朝的甲骨文。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
2.在西漢還出現了名為「計簿」或「簿書」的賬冊,用以登記會計事項。以後各朝代都設有官吏管理錢糧、賦稅和財物的收支。
3.宋代官廳中,辦理錢糧報銷或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結算本期財產物資增減變化及其結果。這是中國會計學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成就。
4.明末清初,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帳」,它把全部賬目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四大類。
5.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
⑸ 會計發展史
會計的發展:
1 古代會計發展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當時的會計基本上只是些簡單的記錄,復式記賬也還未出現,是會計的雛形。
2 近代會計發展階段: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復式薄記形成前後。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復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3 現代會計發展階段:
「公認會計准則」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此外,管理會計也從傳統、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是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5)財務報表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會計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其主要標志:一是利用貨幣計量進行價值核算;二是廣泛採用復式記賬法,從而形成現代會計的基本特徵和發展基石。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環境的影響,傳統的財務會計不斷充實和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更加標准化、通用化和規范化。
與此同時,會計學科在20世紀30年代成本會計的基礎上,緊密配合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會計體系,從而使會計工作從傳統的事後記賬、算賬、報賬,轉為事前的預測與決策、事中的監督與控制、事後的核算與分析。
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是會計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從此,現代會計形成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隨著現代化生產的迅速發展,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電子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於會計核算,使會計信息的搜集、分類、處理、反饋等操作程序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會計科學的根本變革.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
⑹ 會計的發展歷史
會計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發展並不斷得到完善。其中,會計的發展可劃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階段。
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就用符號、圖畫記錄狩獵的收獲。在我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計主要用來管理國家層次上的財政收入與支出,而民間所用的會計一直是比較簡單的,直到元朝時,會計在民間的應用才達到可觀的程度。
古代會計階段
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一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徵的方法體系,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近代會計階段
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
現代會計階段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 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1946年在美國誕生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53年便在會計中得到初步應用,其後迅速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經出現了電子計算機軟體方面資料庫的應用,並建立了電子計算機的全面管理系統。從系統的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管理會計」這一術語在1952年的世界會計學會上獲得正式通過。
⑺ 財務報表分析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
財務報表分析始於西方銀行家對貸款者的信用分析,之後又廣泛應用內於投資領域與公司內部。容
財務報表分析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1)信用分析階段。企業財務報表分析起源於美國銀行家對企業進行信用分析。銀行為確保發放貸款的安全性,一般要求企業提供資產負債表等資料,以便對企業的償債能力進行分析,其主要任務是對企業經營的穩定性進行分析。(2)投資分析階段。股票的發行,購買股票的人為確保和提高投資收益,利用銀行對不同企業及行業的分析資料進行投資決策。於是,財務報表分析由信用分析階段進入投資分析階段,其主要任務也從穩定性分析過渡到收益性分析。(3)內部分析階段。企業在接受銀行的分析與咨詢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財務報表分析的重要性,開始由被動地接受分析逐步轉變為主動地進行自我分析。通過財務報表分析掌握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而判斷企業的經營狀況,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及社會的一大要求。
演變趨勢:研究企業財務報表分析與企業管理之間的內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