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槍械的發展史
中國現代武復器發展歷史
簡單制的
從無到有
從繳獲日軍
到解放戰爭繳獲國軍裝備
解放後從前蘇聯引進技術
開始仿製前蘇聯軍用產品
小到步槍
大到飛機導彈都是仿製品
後來與蘇關系破裂
自主研發
兩彈一星什麼的我也不多說了
後遭遇文革十年,出了核軍工方面沒有遭到迫害
常規武器幾乎沒有什麼發展
改革開放後
開始有科技強軍戰主體思想
從90年代
開始小步慢跑
引進外來技術的同時
吸收外來軍工技術
進行整合
從96年台海危機之後
開始意識到藍水海軍的重要性
近10年來進展還可以
很多常規武器的研發和製造
已經擺脫了對俄式技術的依賴
但至今為止我過軍工方面
心臟病問題一直在努力解決
無論是戰斗機,主張坦克
大型水面艦艇
很多還都不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中國心
隨著現代化戰爭的需求
海軍將會成為重頭戲
陸軍在大國中逐漸的有可能會被改編成特種作戰部隊
未來二十
我們的國家也會有自己的航母戰斗群成軍
(成軍和有一艘航母完全是兩回事)
希望對您有幫助
詳細具體也沒給您寫什麼只是個概括!
『貳』 自動步槍的發展歷史
自動步槍指自動進彈、連續擊發、具備全自動射擊能力的步槍。利用推進彈頭的部分氣體或後座力進行退彈殼、裝彈並再次射擊的步槍,也就是說,只要扣住扳機不放,就能連續射擊,直到槍內子彈用盡。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之際,1860年5月的一天,斯潘塞闖進位於華盛頓的陸軍部介紹自己的發明,但是軍械官們不相信金屬殼槍彈,後裝槍和連發槍這些當時的新事物,更不相信這個年僅20的小夥子。斯潘塞非常喪氣,但他意外地見到新任總統,聯邦軍(即北軍)統帥亞伯拉罕·林肯。林肯仔細地聽了他的講述高興地說:「很好,眼見為實,打響了才算數。走,到外面試試看。」在院子里,斯潘塞對著一塊木板連打了7槍,連發槍工作良好。接著,林肯也打了7槍。總統親自試槍消息引起了軍方的重視,很快對斯潘塞連發槍進行了試驗和審評,並於1862年12月31日正式裝備聯邦軍。
1866年、奧利弗溫切斯特也研製了一種連發槍,稱為「溫切斯特步槍」。但是這時的連發槍只是能夠從彈倉中接連推彈入膛而已,開鎖和退殼等動作還需手動操作來完成。
第一支真正的自動步槍是1883年由美國工程師H.S.馬克沁發明的。步槍射擊時,產生的火葯氣體除了將子彈射出槍管外,同時還使槍產生後坐力。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葯氣體的動力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和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的,從而實現了步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支對射手撞擊的後坐力。馬克沁將「溫切斯特步槍」進行改裝和試驗。終於在1883年成功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
自20世紀初俄國費德洛夫所設計的6.5毫米口徑M1916自動步槍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白朗寧自動步槍。先後有前蘇聯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研製的AK-47突擊步槍,美國人研製的M14自動步槍及M16自動步槍等 。
自動步槍一般使用當代中高初速中或小口徑步槍子彈,初速達每秒六百米以上,而早期發展過使用低威力手槍子彈的連發卡賓槍,如今發展成為沖鋒槍。
『叄』 近代突擊步槍發展史
1884年在法國研製成功了無煙火 葯,1886年法國首先研製了發射無煙火 葯槍彈的勒貝爾步槍。而德國發射無煙火 葯槍彈的1888年式7.92毫米毛瑟步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次真正的近代步槍。
自動槍的產生與發展
在戰場上,槍的射速是活力強弱的重要因素。開始,人們是從簡化裝填過程來提高射速的。後來,又採取增加槍管數量的方法。在15世紀和16世紀,有些國家把多枝槍管聯結在一起,有的排成一行,叫多管排槍;有的平行排位數列,叫風琴槍;有的數排槍管排列的在數個方向,叫作鼓輪槍。16世紀時,曾經出現過一種叫做「連發噴筒的槍」,它是在一支館內,一次裝上多組火 葯和彈丸,然後以租借一組地順序點燃,逐次發射的。與此原理相同的還有「多裝火繩槍」。
定裝式槍彈出現以後,槍械中的開關槍機,重新裝填,機針成待擊狀態和擊發等動作
都可以使新機械操縱,提高槍械發射速度的問題才算初步得到了解決。19世紀中葉以後,出現了很多機械化的連發槍如1862年美國人R.J.加特林發明的首搖式連發槍(加特林連發槍又幾種口徑,6至10根槍管,按圓周排列在轉輪上。射手搖動曲柄,通過機構傳動,十個槍管依次發射。美國在南北戰爭後,裝備了口徑為12.7毫米的M1865加特林連發槍。最好的手搖加特林連發槍射速可達1200發/分,而以電動機帶動的現代加特林式轉輪管機構射速高達6000發/分。)和1873年瑞典人H.帕姆克朗茲發明的諾等菲爾特多管排槍(諾等菲爾特排槍有多種口徑,帶2到2根槍管,各種槍機的形狀和集鎮的帶機都射手獎側方的疾病向後凡扳動實現的。當機柄相反方向運動時,上方彈倉中的槍彈靠重力送進槍膛,然後發射機構使各槍管進行齊射,射速每管100發/分)。
在槍械發展史上,真正的自動槍是英籍美國工程師H.S.馬克沁完成的。他採用槍管短後坐原理,於1883年設計試驗成功了第一支自動機槍,使槍的理論射速達到每分鍾600發,1884年取得了機槍的發明專利權。該槍一膛內火 葯燃氣作為機構運動的動力,通過曲軸式機構完成開閉鎖和待擊,用布料彈帶供彈,水冷槍管,能長時間連續射擊,槍身重27.2千克,夾在專用槍架或炮架上射擊。根據馬克沁機槍的原理,自動槍,自動步槍,沖鋒槍,輕機槍等相繼問世。槍的大家族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現代槍械的發展趨勢
.首先是槍族化。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作戰方式的改變,武器的彈葯的種類日益增多,使後勤補給日趨復雜。在許多國家中,槍械的改革首先從致力於彈葯的通用化開始。前蘇聯在二戰後首先解決了班用槍械彈葯通用化問題。1953年12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選定了通用的標准彈。前蘇聯於60年代設計出卡拉什尼科夫班用槍族,從而達到了既統一不同槍種的結構的目的,又照顧到槍族內各種槍的特殊性要求的目的。
其次小口徑化。1985年美軍首先開始試驗發射5.56毫米槍彈的小口徑自動步槍AR15,1963年定名為M16步槍並列裝部隊,從而開始了班用槍械小口徑化的歷程。由於該槍彈頭初速高,且命中目標後容易翻轉,在有效射程內殺傷威力較大。繼美國之後,許多國家都研製了小口徑步。蘇聯於1974定型了口徑為5.54毫米的班用槍族。1980年10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選定5。56毫米為槍械的第二標准口徑。
槍族在小口徑步槍出現以後,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德國HK公司研製出的三種槍族,其中前兩種口徑為7。62毫米,而第三種是使用美國5。56毫米M193槍彈的HK33槍族。三種都是由突擊步槍,短突擊步槍和突擊槍組成的獨立槍族。
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現代戰爭對槍械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發展新型槍械的途徑,主要是探索新的工作原理和新型結構的槍和槍彈。例如德國於1969年開始研製的G11無殼彈和4。7毫米無殼彈槍,已經取得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美國研製的發射箭形彈和雙彈頭但的先進戰斗部前,已研製出樣品,投入試驗。在新材料的應用方面,主要是合理利用情致高強度合金材料,以及纖維增強工程塑料。在槍械設計方面總的趨勢是件小尺寸,減輕重量,以提高機動性;在性能上提高獲利密度,增強殺傷威力或加大彈頭的侵徹力,以及更好地保證工作可靠性和使用方便性。研製適於乘車戰斗的步槍和極強;提高大口徑極強的反裝甲,凡空襲能力。研製先進的夜視器材,以提高槍械的全天候作戰能力。有些國家還在探索非火 葯能源,如高壓電能,聲能或激光等。
像我以前看過的架空類小說,比如《特工之回到清朝》主角還在184幾年呢,就製造出AK了,實在叫人不敢恭維。。
『肆』 中國槍支發展史
http://www.zgjunshi.com/Article/Class38/Class88/Class117/200512/20051229183120.html
『伍』 各種槍械的發展歷程和種類
你看看這幾本書 世界手槍博覽 世界沖鋒槍博覽 世界步槍博覽
『陸』 世界武器發展史。詳細
早在1915年,為了適應陣地戰的需要,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了一種發射9mm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槍,從而奠定了現代沖鋒槍的基礎。1918年,德國人H·斯邁塞爾設計的第一支適於單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mm沖鋒槍問世,同年,其改進型MP18I式沖鋒槍正式裝備德國陸軍使用。
20~30年代是沖鋒槍初步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對沖鋒槍的戰術作用認識不足,因而產品型號不多。有代表性的沖鋒槍包括義大利的維拉· 佩羅薩和伯萊塔M1938A式,德國的伯格曼MP18I式和MP38式,西班牙的MX1935式和T·N·35系列,瑞士的MKMO,美國的湯普森M1928A1式及蘇聯的ППД1934/38式。這些沖鋒槍因其結構復雜、成本較高,體積、質量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產的數量和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
40年代是沖鋒槍發展的全盛時期,包括品種、性能、數量和裝備范圍都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時期沖鋒槍的主要特點是:①普遍採用沖壓、焊接和鉚接工藝,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② 多數槍設有專門的保險機構,以改善安全性,如義大利的TZ沖鋒槍不僅採用快慢機保險,還最早採用了握把保險;③廣泛採用折疊式或伸縮式槍托,以改善武器的便攜性,如德國的MP38式是世界上第一支折疊式金屬托沖鋒槍,法國的E·T·V·S是第一支折疊式木托沖鋒槍;④除了蘇聯採用7.62mm手槍彈和美國採用11.43mm手槍彈外,其他國家普遍採用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這種槍彈可與大多數手槍通用。
50年代出現了結構新穎的沖鋒槍,性能也不斷改善。如捷克斯洛伐克的ZK476式,不僅首先採用包絡式槍機,而且是第一支將彈匣裝在握把內的沖鋒槍。又如,以色列的烏齊沖鋒槍為了增強安全性,採用了雙保險或三重保險;為減小槍的質量,發射機座、護木和握把等開始採用高強度塑料件。
60年代,為了滿足特種部隊和保安部隊在特殊環境下作戰需要,發展了短小輕便,且可單手射擊的輕型、微型沖鋒槍。有的沖鋒槍還裝有可分離的消聲器,或與沖鋒槍固接的消聲器,前者如英國的英格拉姆M10式和德國的MP5SD式,後者如英國的L34A1式微聲沖鋒槍。
70年代,一些國家在武器系列化、彈葯通用化和小口徑化的思想指導下,開始以小的短槍管自動步槍作為沖鋒槍,如美國斯通納槍族中63式、柯爾特CAR-15式(其改進型為XM177E2式)、德國HK53式、蘇聯AKCУ-74式等,以更好地完成常規沖鋒槍的戰斗使命。
80年代至今,使用手槍彈的常規沖鋒槍進一步向多功能化、系列化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卡利科系列沖鋒槍充分應用螺旋式彈匣的設計特點,使全槍結構緊湊、平衡性好,且彈匣容彈量大。美國的韋弗PKS超輕型沖鋒槍採用持久潤滑設計,使武器無需塗油,且不用工具也能在戰地快速拆卸修理。另外通過給沖鋒槍配用各種光學瞄準鏡、消聲器,使其具備有多種功能。同時,一些國家還先後研製了集手槍、沖鋒槍和短管自動步槍三者性能於一身的個人自衛武器,如比利時的FNP90式、英國的布希曼、德國的MP5K式、法國的GIAT-PDW等。這類武器均有結構緊湊、操作輕便、人機工程性能好和火力密集等共同特點。
『柒』 槍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一、手槍發展史
手槍出現的時代,說法大相徑庭。一種說法是手槍出現在1540年,由義大利人造出了皮斯托亞手槍。另一種說法是,1419年,胡斯信徒在反對兩吉斯蒙德的戰爭中使用了一種哨聲短槍,手槍因此而得名。
從火器史來看,手槍大致經歷的發展過程是:火門手槍—火繩手槍—轉輪發火手槍—燧發手槍—擊發手槍—轉輪手槍(又稱左輪手槍)—自動手槍。但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現代手槍,實際上只包括擊發手槍、左輪手槍和自動手槍。
手槍按使用對象可分為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運動用手槍;按用途可分為自衛手槍、戰斗手槍(大威力手槍和沖鋒手槍)和特種手槍(包括微聲手槍和各種隱形手槍);按結構可分為自動手槍、左輪手槍和氣動手槍(如運動手槍)。
二、步槍發展史
1807年英國牧師A.J.福塞斯發明了使用雷汞擊發葯的擊發點火裝置,以後又有人發明了火貌。把火帽套在帶火門的集砧上,打擊火帽即可引燃膛內的火葯,這就是擊發機。具有這種擊發機的槍叫做擊發槍。
19世紀初在法國研製出了定裝式槍彈。這種槍彈的紙彈殼裝有帶擊發葯 的金屬基底,裝好火葯後,與彈頭和成一體。定裝式槍彈大大簡化了從槍管為不填裝彈葯的操作,為從槍管尾部填裝彈葯的後裝槍的普遍使用創造了條件。15世紀時,已經有人在前裝槍的槍膛內刻上了直線行膛線,以便容納火葯殘渣並且更容易的從槍口裝入彈丸。到了16世紀,人們開始將槍管內的膛線改為螺旋形,以便射出的長形鉛丸作旋轉運動,保持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並且增大了射程,但由於具有螺旋膛線的槍,前裝很費時間,因而直到發明了定裝式槍彈,後裝槍得到推廣以後,線膛槍才被廣泛採用。1828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葯室的不強,採用長彈丸,仍然是從槍管前面裝火葯,但膛線已成旋轉型的。這種槍的射程和射擊精度都明顯提高。恩格斯稱德爾文步槍為「現代步槍之父」。
1884年在法國研製成功了無煙火葯,1886年法國首先研製了發射無煙火 葯槍彈的勒貝爾步槍。而德國發射無煙火葯槍彈的1888年式7.92毫米毛瑟步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次真正的近代步槍。
在槍械發展史上,真正的自動槍是英籍美國工程師H.S.馬克沁完成的。他採用槍管短後坐原理,於1883年設計試驗成功了第一支自動機槍,使槍的理論射速達到每分鍾600發,1884年取得了機槍的發明專利權。該槍一膛內火葯燃氣作為機構運動的動力,通過曲軸式機構完成開閉鎖和待擊,用布料彈帶供彈,水冷槍管,能長時間連續射擊,槍身重27.2千克,夾在專用槍架或炮架上射擊。根據馬克沁機槍的原理,自動槍,自動步槍,沖鋒槍,輕機槍等相繼問世。槍的大家族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沖鋒槍發展史
1915年,為了適應陣地戰的需要,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了一種發射9mm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槍,從而奠定了現代沖鋒槍的基礎。1918年,德國人H·斯邁塞爾設計的第一支適於單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mm沖鋒槍問世,同年,其改進型MP18I式沖鋒槍正式裝備德國陸軍使用。
20~30年代是沖鋒槍初步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對沖鋒槍的戰術作用認識不足,因而產品型號不多。有代表性的沖鋒槍包括義大利的維拉· 佩羅薩和伯萊塔M1938A式,德國的伯格曼MP18I式和MP38式,西班牙的MX1935式和T·N·35系列,瑞士的MKMO,美國的湯普森M1928A1式及蘇聯的ППД1934/38式。這些沖鋒槍因其結構復雜、成本較高,體積、質量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產的數量和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
40年代是沖鋒槍發展的全盛時期,包括品種、性能、數量和裝備范圍都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出現了結構新穎的沖鋒槍,性能也不斷改善。如捷克斯洛伐克的ZK476式,不僅首先採用包絡式槍機,而且是第一支將彈匣裝在握把內的沖鋒槍。又如,以色列的烏齊沖鋒槍為了增強安全性,採用了雙保險或三重保險;為減小槍的質量,發射機座、護木和握把等開始採用高強度塑料件。
60年代,為了滿足特種部隊和保安部隊在特殊環境下作戰需要,發展了短小輕便,且可單手射擊的輕型、微型沖鋒槍。有的沖鋒槍還裝有可分離的消聲器,或與沖鋒槍固接的消聲器,前者如英國的英格拉姆M10式和德國的MP5SD式,後者如英國的L34A1式微聲沖鋒槍。
70年代,一些國家在武器系列化、彈葯通用化和小口徑化的思想指導下,開始以小的短槍管自動步槍作為沖鋒槍,如美國斯通納槍族中63式、柯爾特CAR-15式(其改進型為XM177E2式)、德國HK53式、蘇聯AKCУ-74式等,以更好地完成常規沖鋒槍的戰斗使命。
80年代至今,使用手槍彈的常規沖鋒槍進一步向多功能化、系列化的方向發展。
四、機槍發展史
19世紀80年代前,為提高槍械的發射速度,許多國家都研製過連發槍械,英國人J.帕克爾發明的單管手搖式槍械,1718年在英國取得專利,由於槍身太重,且裝彈困難,未引起普遍重視。
世界上第一挺機槍由一名比利時工程師於1851年設計。由於這挺槍是在蒙蒂尼工廠監制的,被定名為「蒙蒂尼」機槍。此種機槍當時還屬手動機槍,該槍發明之後不久,法軍又把它改為手動曲柄操縱、由25個擊發裝置進行擊發的第一挺機槍。該槍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使用過,因故障太多被淘汰。 美國人理查德·傑丹·加特林 發明手搖式機槍,於1862年取得專利,首次使用於1861~1865年美國內戰。
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機槍,是英籍美國人H.S.馬克沁發明的,1883年他試驗成功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1884年應用這種原理的機槍取得了專利。這是槍械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約為600發/分,槍身重量27.2千克,後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它在英國對南非的殖民戰爭(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後,其他國家也相繼研製成了各種重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1916年7月1日英軍向德軍發起進攻,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等武器,向密集隊形的英軍進行了猛烈持續的射擊,使英軍一天之中傷亡近6萬人。這個戰例足以說明重機槍的密集火力對集團有生目標的殺傷作用。為了使機槍能緊密伴隨步兵作戰,1902年丹麥人W.O.H.麥德森設計了一種有兩腳架帶槍托可抵肩發射的機槍,全槍重量9.98千克,稱為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和坦克問世,要求步兵有相應的防空和反裝甲的能力,為了提高機槍威力,出現了大口徑機槍。1918年德軍首先裝備了大口徑機槍,隨後法國、英國、美國也陸續裝備了大口徑機槍。軍用飛機和坦克也裝備了航空機槍和坦克機槍。軍艦則在機槍剛出現時就裝備了艦用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設計了MG34通用機槍,槍身帶兩腳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裝備部隊,配備彈鼓和兩腳架可作輕機槍用,配備彈鏈和三腳架可作重機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研製的新型通用機槍相繼出現,如美國的M60機槍,蘇聯的ПΚΜ/ПΚΜС機槍,中國的67-2式機槍等。
『捌』 槍的發展史是什麼
槍的產生和發展
據史料記載,在1259年,中國就製成了以黑火葯發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銑,到明代已在軍隊中大量裝備。
14世紀時歐洲也有了從槍管後端火門點火發射的火門槍。15世紀歐洲的火繩槍,從槍口裝入黑火葯和鉛丸,轉動一個杠桿,用硝酸鉀浸過的燃著的火繩頭移近火孔,即可用手點燃火葯發射。
最有名的火繩槍是16世紀20年代出現於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槍。這種火槍的口徑在23毫米以內,槍重8~10千克,彈丸重約50克,射程達250米。彈丸用木製的或鐵制的通條從槍口裝填。裝備「穆什克特」火槍的步兵稱為火槍手。由於火繩雨天容易熄滅,夜間容易暴露,這種槍在16世紀後逐漸被燧石槍所代替。
來復槍
早期的槍械部是前裝滑膛槍。1520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名鐵匠戈特,為了簡化前裝手續,減少氣體泄出,使彈丸在槍膛內起緊塞作用並提高裝填速度,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採用圓形鉛球彈丸。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讀音是「田田來復」,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復槍。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產日期的步槍還保存在博物館內。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16世紀以後,膛線由直線形改為螺旋形,發射時能使長形鉛丸作旋轉運動,出膛後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加了射程。較為有名的是法國的米寧前裝式來復槍。此槍重約43千克,有4條螺旋形膛線,最大射程914米。彈丸長形,頭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於口徑,比較容易從槍口填裝,發射時火葯氣體使彈底部膨脹而嵌入膛線以發生旋轉。但由於這種線膛槍前裝很費時間,因而直到後裝槍真正得到發展以後,螺旋形膛線才被廣泛採用。
最有名的是英國帕特里克弗格森於1776年發明的一種新式來復步槍。這種槍射程達180米,平均每分鍾可射4~6次。這比起當時每分鍾只能發射一次,射程僅如米的一般步槍來說確是巨大進步。弗格森在槍膛內刻上螺旋形的紋路即來復線,使發射的彈頭旋轉前進,增加了子彈飛行的穩定性、射程和穿透力;又在槍上安裝了調整距離和瞄準的標尺,提高了射擊命中率。
19世紀,人們對槍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葯室的步槍,採用球形彈丸,彈丸裝入槍管後,利用探條沖打,使彈丸變形而嵌入膛線。這種槍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明顯提高。德爾文被稱為「現代步槍之父」。
1848年出現的米涅式步槍,構造比德爾文步槍更加簡化,省去了專門的葯室,彈丸也改為中空式。
從後面裝彈的擊發槍
1800年,人們發現了雷汞,緊接著便又發明了含雷汞擊發葯的火帽。把火帽套在帶火孔的擊砧上,打擊火帽即可引燃膛內火葯,這就是擊發式槍機。隨後,1812年在法國出現了定裝式槍彈。它是將彈頭、發射葯和紙彈殼連成一體的槍彈。於是,人們開始從槍管尾部裝填槍彈。這是由一位普魯士軍械工人馮·德雷澤1835年發明的,他把自己造的槍稱為「針槍」。一勾扳機,一根長撞針便從彈葯筒的底部穿過,插入炸葯,刺在雷管,引發炸葯爆炸,將彈丸發射出去。後膛迅速裝彈使德雷澤槍成了一種優越的武器,並於1840年裝備普魯士軍隊。
擊針槍比以前的槍具有更高的射速,而且射手能以任何一種姿勢重新填子彈。可是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極力反對後裝槍。戰爭使對後裝槍持反對意見的人改變了看法。1866年,奧地利軍隊在戰爭中遭到了後獲槍的沉重打擊,於是法國、俄國、奧地利,還有歐洲其他國家都紛紛裝備了後裝槍。
1866年,法國裝備了A·沙斯波式擊針槍,俄國則裝備了英國人卡萊式結構的擊針槍。然而,紙殼子彈沒有可靠的密閉,影響射擊精度,並使槍機結構復雜化了。因此,在19世紀70年代,擊針槍被更完善的機柄式步槍所代替,這種步槍使用定裝式金屬殼子彈和裝有彈簧擊針的活動槍機,把氣體由封起來,解決了後噴問題。
這種從後面裝彈的武器從此才真正具有了前人無法想像的射程、准確性和發射速度,因此威力大增。從此,槍在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1870年的色丹戰役中,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騎兵沖鋒,在一次群射中遭到了慘重的打擊。
首先使用金屬殼子彈的毛瑟步槍
1871年,普魯士王國姓毛瑟的兩兄弟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發射金屬外殼子彈的步槍,並用它來裝備軍隊。這是一種採用金屬彈殼槍彈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的口徑為11毫米,有螺旋膛線,發射定裝式槍彈,由射手操縱槍機機柄,實現開鎖、退殼、裝彈和閉鎖。這種槍可靠性好,操作簡單方便,很快顯示出它的威力來。
1881年,毛瑟步槍改進後,在槍管下方槍托里裝上可容8發槍彈的管形彈倉,將彈倉裝滿後,可多次發射,1882年被普魯土政府用作基本的步兵武器。毛瑟又進一步改進其設計,最後發明出一種裝在槍內的5發匣式彈倉。這種槍成為德軍的制式步兵武器,並被世界備國所仿造。1886年無煙火葯首先在法國用作槍彈發射葯後,由於火葯性能提高,殘渣減少,以及金屬深孔加工技術的進步,步槍的口徑大都減小到8毫米以下,彈頭初速也進一步得到提高。1896年,毛瑟步槍也改為使用這種無煙火葯製造的槍彈,並將口徑改為792毫米。不久,很多國家都購買和裝備了這種先進的步槍。
小口徑自動步槍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單兵突擊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1958年,美軍首先開始試驗發射556毫米雷明頓槍彈的小口徑自動步槍AR15。它由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斯通納設計,1963年定名為M16步槍並裝備部隊,開槍械小口徑化的先河。M16步槍重3l千克,有效射程為400米,彈頭命中目標後能產生翻滾,在有效射程內的殺傷威力較大。這種槍後來的改進型M16AI和M16AZ步槍,均用來裝備美軍。
德國HK33E步槍許多國家也研製出多種發射小口徑槍彈的步槍。前蘇聯於1974年定型了口徑為545毫米的AK74自動槍和P11K74輕機槍。在歐洲一些國家還裝備了無托步槍。這種槍握把在彈匣前方,可保持足夠的槍管長度,槍長明顯縮短,如法國的FAMAS步槍,奧地利的施太爾通用槍和英國的SA80步槍。1980年10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選定556毫米作為槍械的第二標准口徑,並在各公約國軍隊中裝備這種高射速小口徑的自動步槍。
『玖』 武器的發展史
簡單說就是由最初的冷兵器時代發展到現在的速射武器時代,一句話速度越快
死亡越快。
舉個例子
美國a10攻擊機的復仇者6管加特林機關炮,一個字
牛
『拾』 步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步槍分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和卡賓槍。步槍的最早原型,是中國古人發明的突火槍和火銃,後經過火繩槍、燧發槍的演變,才逐步發展成為現代步槍。
古代的火槍大都是從槍口裝填彈葯,槍膛內無膛線的前裝式滑膛槍。最早的槍膛內帶有膛線的火槍誕生於15世紀初的德國。但當時還只是直線形的溝槽,這是為了更方便從槍口裝填彈丸。
據文獻記載,15世紀義大利已有螺旋形膛線的槍支。空氣動力學表明,螺旋形膛線使彈丸在空氣中穩定地旋轉飛行,可提高射擊准確性和射程。線膛槍也被稱為「來復槍」。17世紀初,丹麥軍隊最先裝備使用了來復槍。但來復槍製作成本高。而且從槍口裝填彈葯容易手忙腳亂,因此許多國家的軍隊不願裝備使用這種槍支。
1865年德國人發明了「毛瑟槍」,這是最早的機柄式步槍,後來又進行了很多改進和完善。「毛瑟槍」具備有螺旋形膛線,採用的是金屬殼定裝式槍彈,使用無煙火葯,彈頭為被甲式,提高了彈頭強度。這種槍由射手操縱槍機柄,就可實現開鎖、退殼、裝彈和閉鎖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毛瑟槍安裝了可容8發子彈的彈倉,實現了一次裝彈、多次射擊。毛瑟槍還縮小了槍械的口徑,並提高了彈頭的初速、射擊精度、射程和殺傷力。毛瑟槍完成了從古代火槍到現代步槍的發展演變過程,可以視作是現代步槍的先驅。
短步槍又稱為卡賓槍、短自動步槍。首先使用短步槍的是騎兵,因此短步槍也被稱為騎槍、馬槍。目前各國軍隊已經裝備或正在研製試驗的小口徑步槍都具有突擊步槍的性質,因此人們又把短步槍稱為短突擊步槍。短步槍使用與同族步槍一樣的彈葯,結構上也一樣,只是槍管截短,槍長縮短,重量減輕,這就使得設計師們在槍的使用壽命做了一些讓步,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如何使槍更為輕便上。由於槍長縮短了,彈頭能量會有所下降,有效射程也相應有些縮短。雖然短步槍的壽命和威力比不上步槍,但對使用它的部隊來說,完成戰斗和自衛任務綽綽有餘。
隨著戰場上對步槍的機動性要求越來越高,以及步槍在戰場上的火力地位變化,步槍長度逐漸變短,伴隨而生的短步槍也就不斷縮短,現在的很多步槍比早期的短步槍還要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