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史的歷史特徵和發展趨勢簡單的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三、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四、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五、明、清(鴉片戰爭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原始社會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舜時期。
奴隸社會
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
戰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秦朝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劉邦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漢朝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三國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晉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南北朝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隋朝
公元58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唐朝
公元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隋煬帝被殺,隋亡。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朝亡,五代時期開始。
宋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宋太祖)稱帝,建立北宋, 後周亡。五代結束。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
元朝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國號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厓山,南宋亡。
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明軍攻入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亡。
清朝
公元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另類時代劃分
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物證,可將中國歷史(炎黃文明)劃分為十個紀:
炎黃、虞夏、商周、齊楚、秦漢;
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黃紀: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約兩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紀)。以農業社會、母系社會末期、銅石並用時代、父系社會初期為准。炎黃紀已經出現私有制、商業、戰爭、奴隸。
二、虞夏紀:以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為代表,約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紀)。二里頭文化兜底:以青銅器時代初期、雙輪車、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標志為准。傳說時代的顓頊、帝嚳、堯、舜、禹或可研究納入本時代故事集。
三、商周紀:青銅器時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為典型代表。成湯滅夏、武王伐紂、國人暴動為本時代三部曲。約八百年。
四、齊楚紀:銅鐵並用時代,約六百年。以齊楚為代表的眾多周邊族群勢力(分別代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大規模融入華夏,為最終形成漢族奠定了基礎。這個時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潰、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東遷,尊王攘夷、問鼎中原,商鞅變法、長平之戰等等重要歷史故事。
五、秦漢紀:鐵器時代初期,中國進入帝制時代。
六、魏晉紀。亢龍有悔,黃巾起義,三國兩晉,五胡亂華,十六國走馬,南北朝並立。
七、隋唐紀。鳳凰涅盤,盛世隋唐,隋文科舉,大乘玄奘,貞觀天可汗,則天女皇帝
八、宋元紀。天下一家,地獄天堂,文明臻極,野蠻大成,
九、明清紀。
十、共和紀。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辛亥,北伐長征,民國共和,抗戰翻身。
㈡ 歷史與現在
洋務運動中我們老祖宗學老外,其所秉承的理念是「為以夷攻夷」、「為以夷款夷」、「為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孫中山革命時代,我國民以日本為師。到20世紀我國改革開放時代,我們是借鑒吸收人家的文明成果,然後把這些洋人的成果中國化,在中國消化吸收,使得我們經濟文化豐富起來。但在借鑒吸收的過程中有很多坎坷曲折的事情。
對於21世紀我國如何師夷長技以制夷,我想下面是最好的回答:
兩會期間,正義網聯合騰訊新聞邀請了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教授做訪談時,吳建民就把21世紀中國如何師夷長技以制夷做個思路分析了。他認為在美國的大學本科水平很一般,強項是研究生。他們有一種機制,把全世界人才吸引過去,到那兒去研究,這個是最劃算的地方。從小學、中學,這些基本教育人家都負擔了,到最能出成果的時候它吸引進去了。這個思路是對頭的。今天的世界變了,要形成一種共贏的局面。還是一個互利共贏的,要造成一種氛圍,讓全世界優秀人才都願意到中國來,讓他覺得中國能夠創業,中國能夠施展,他的才華能夠發揮,我們也可以走出去,美國很多實驗室全是中國人在那兒干,我們將來能夠創造一種氛圍,這個花多少錢,花錢並不一定特別多,要為這個思路要創造一種氛圍,有這個氛圍讓人家願意到你中國來,說中國有一個創新的氛圍。創新的氛圍首先是什麼?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那就意味著你要允許人家失敗,在這個思路上要開闊一點,不要禁錮他,讓他在科學的道路上面,開頭的時候總是有一點和原來的想法不太一樣,往前走,創造一個氣氛。中國有一天好點子之前中國會更好的發展,今天中國好點子比改革開放之前多了,我們現在很多的企業發展起來就是好點子,中國將來創造一種好點子之前的氛圍那中國會發展的更好。這個好的思路也是來自好點子,沒有好點子是不行的。就是一種思路要變,這個思路變要看到世界的變化。今天這個世界你說我要做什麼事情,對付你,明天把你踩到腳底下,人家誰也不是傻子,我也干,世界還能再打一仗嗎,世界誰還打得起這個仗,上個世紀打了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多少損失。舉美國的一個例子,75年,那天停電,看到美國人完全癱瘓了,城市完全癱瘓,75年中國人還在搞文化大革命,美國人上街指揮,用電筒指揮交通,整個亂套了,大概是七八個小時。我們可以這樣想,美國這個國家如果把它的電場弄了整個就亂套了。今天這個國家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北京停一天電會造成什麼結果,是不是一定要走這條路,從這點來看鄧小平了不起,看到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體,這個很了不起。冷戰結束以後,關於國際關系,國際上有很多議論,思路大體上是兩個,一個是斗的思路,你得聽我的,你不聽我的老子揍你,結果怎麼樣,自己陷入這樣一個困境,不得不改變。另外一種思路就是鄧小平同志倡導的,胡錦濤同志和過去幾代人共同倡導的,和平發展。今天中國和全世界的關系在發展,中國在往前進,中國大發展世界得到好處,中國三十年大發展我們沒有偷人家的,沒有搶人家的,相反給人家很多好處。你不給人家很多好處,外資會進來嗎,不會進來的。我認為這個思路是很有前途的,就是中央確定的這樣一個方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堅持共贏的開放戰略,這兩個是另外一個思路,這個思路我認為中國是對世界的貢獻。
㈢ 歷史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回事嗎
歷史的發展是以國家或者民族為背景的,比較具體
社會的發展是以人類或者整個世界為背景的,相對歷史而言更籠統,更概括,更具有一般性。
所以,社會的發展包括歷史的發展,歷史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
㈣ 中美關系歷史發展與趨勢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說起吧,由於冷戰反共中美整體處於敵對狀態。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因美蘇冷戰及中蘇關系的惡化,雙方都希望緩和關系,中美建交。
建交後雙方關系大體融洽,但依然摩擦不斷,概括說來主要有這幾個事件使雙方關系出現降溫,美方對台問題,如美對台軍售等;北約轟炸南聯盟,炸毀我大使館;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近兩年來看,有美重返亞太,插手東海、南海事物。
向後看幾年,中國持有大量美債,美借美日同盟,插手釣魚島,及南海問起,對台問題,等都會影響中美關系。但中美合作事歷史的必然。
(4)現在與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中美外交史
20世紀之所以常常被稱為「美國世紀」,自然和美國的「全球化進程」有密切關聯。對美國而言,兩次世界大戰既是災難,又是極難得的機遇——對任何其他國家,它們都只是災難。因為美國在戰爭中的決定性力量,它有兩次機會按自己的意願把這個世界塑造成它喜歡的樣子。
第一次它失敗了。威爾遜提出號稱「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計劃」,倡議為永保和平而建立國聯,結果先被歐洲權力政治大打折扣,後被自己的人民否決。
首倡國聯的美國反而沒加入國聯。美國人似乎還沒做好「達則兼善天下」的准備,不肯為大西洋彼岸的安全問題多操心。10年後,經濟危機(1929年至1933年)更使其連「獨善其身」也不可得。
第二次它成功了。與上一次不同,美國人沒有再規避責任,決心領導世界。雄才大略的羅斯福將美國對戰後世界秩序承擔主要責任視為理所當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關貿總協定、重建的歐洲和日本見證了一個美國經濟資源和價值觀念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被接受的世界,尤其在數十年後蘇聯解體時。
這么說也許沒錯:在美國的世界秩序構想中,中國的位置一直在變化。中美關系對兩國來說一開始並不那麼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不斷遞增,越到後來越是重要。到二戰時已對雙方都有重要意義。
㈤ 現在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什麼謝謝各位的回答
和平與發展是主旋律,世界更開放,更融合。區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強化
㈥ 現代的發展史
現代汽車公司是韓國最大的汽車企業,1967年,韓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商業巨子鄭周永先生一手創辦現代汽車。與全球其它領先的汽車公司相比,現代汽車歷史雖短,卻濃縮了汽車產業的發展史,它從建立工廠到能夠獨立自主開發車型僅用了18年(1967-1985)。2006年,現代汽車集團在全球汽車公司銷售排名第6位。 若按照全球其他各家領先的汽車廠商的標准 ,現代汽車公司的歷史是相當短的。它可被分為三個十年時期,在每個十年時期中公司的成長和發展均有一個主要特徵,這三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是1967—1970年的創業期。它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合作,引進福特技術生產「哥蒂拉」牌小汽車,並在1970年建成年產2.6萬輛生產能力的蔚山工廠。 第二階段是1970—1975年的消化吸收期。這段時間,現代公司花巨資,在公司內進行消化吸收福特技術。1974年投資1億美元建設年產5.6萬輛的新廠,1975年,該廠建成,小汽車國產化率達到100%。 第三階段是1975年以後開始走向世界。1976年,自己設計生產的福尼牌小轎車下線,現代公司走向成熟。80年代,現代公司壟斷了韓國市場,和豐田公司分手,與三菱公司結盟,生產小馬牌汽車。 1983年小馬牌汽車銷往加拿大而大為走紅,1985年就賣出7.9萬輛。1986年,現代公司的超小馬汽車投入美國市場,當年即售出16萬輛,創下汽車業銷售奇跡,從而奠定了現代汽車公司的國際地位。 從小弟弟到世界排名第七 藉助戰後建設浪潮的推動,現代建築公司在1967年12月建立了現代汽車公司。這意味著公司開始介入運輸及機械工業領域。這個年輕的汽車製造商最早選擇福特的英國分公司作為其合作夥伴,即由福特負責向現代提供生產轎車及輕型卡車所必需的技術。這個令雙方收獲頗豐的合作使得韓國和英國的汽車工業之間保持了長久的密切關系。然而,到了70年代早期,現代集團的管理層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即不再僅僅依賴於外國車型的授權許可,而是要同步地開發現代自主擁有所有權的轎車車型。通過引進Giorgio Giugiaro`sltal Design設計室的車型以及使用從日本和英國學習到的技術,現代汽車的第一個自主車型Pony終於投產。這款微型汽車在國內市場迅速獲得了巨大成功。 80年代韓國的「經濟奇跡」以其工業基礎的擴大和人均收入年均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為主要標志。韓國進入了工業化階段,並且因為汽車工業的發展而進步神速。在韓國社會中,轎車曾經一度被視為地位的象徵,可是它現在已經迅速地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80年代初期,現代汽車公司做出了進軍國際汽車市場的決定。在此後的幾年中,這個決定的重要性日益彰顯。 1991年,公司發布了其首個內部獨立設計的動力總成———Alpha型發動機。兩年之後,公司又發布了Beta型發動機。1992年1月,現代汽車以其概念車型HCD—1向汽車世界首次描述了現代對未來的展望。這款試驗車型開創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概念車傳統,其後的產品包括一系列的HCD概念車型。 1998年,現代汽車公司度過了艱難的一年。國內市場的銷售量嚴重下降。然而,隨著EF索娜塔sonata和XG車型的推出,現代汽車公司的新車型獲得了成功,並在國際新聞界中獲得了最高的推崇。不僅如此,由於出口情況有利,出口量持續迅速增長,這也部分抵消了國內市場的銷量下降。這期間公司也進行了合並和工業結構重組。收購起亞(Kia)/Asia汽車廠以及與HPI和HMS的合並令現代汽車達到了全球市場中競爭所需的經濟規模。1999年度對現代汽車來說是一個非常活躍和富有收獲的年度。繼1998年EF索娜塔sonata和君爵XG的成功之後,現代汽車公司又推出了其四款最新車型:世紀Centennial、雅紳Accent、酷派雙門轎車Coupe改進型和特傑Trajet。特傑Trajet是現代汽車首次推出的MPV車型。它的成功推出令現代汽車進入了世界轎車市場的一個新領域,並且進一步拓寬了現代汽車公司龐大的車型系列。 2006年,現代汽車集團(含現代和起亞2個品牌)共銷售376萬輛,在全球汽車公司銷售排名第6位,這證明了現代汽車作為世界級的汽車製造商正在飛速發展。作為一個專業的汽車製造商,為達到更高的目標,現代汽車公司致力於科技研發,環保式生產,努力實現全球化的本地化的戰略,現代汽車公司正在向世界一流企業大踏步地前進。
麻煩採納,謝謝!
㈦ 發展歷史和發展歷程的區別
簡單講 發展歷史就是發展過程的記載;已過去的發展和事跡的痕跡 發展歷程就是發展所經歷的過程 可以說發展歷史是發展歷程的一個記錄 一個是宏觀 一個是微觀
㈧ 中國的恥辱歷史 和現在的發展
中國屈辱的歷史
九月,與許多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 ,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繫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兩次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八國聯軍
甲午中日戰爭(二十一條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皇菇屯事件
旅順大屠殺
偽滿洲
七七事變
南京大屠殺
九一八事變
淞滬會戰
抗美援朝
越南
抗美援越
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野蠻轟炸
海南撞機事件
東海油氣爭端
釣魚島
㈨ 中國的歷史和現在的發展
??這個問題可夠廣泛的。
中國的歷史,就是中國社會隨時間不斷發展變化的記錄,至於現在的發展,看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