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測繪發展歷史

測繪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6 22:53:22

A. 測量發展史的小故事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由於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測量工作開始得很早。春秋戰國時編制了四分歷,一年為365.25日,與羅馬人採用的儒略歷相同,但比其早四、五百年。南北朝時祖沖之所測的朔望月為29.530588日,與現今採用的數值只差0.3秒。宋代楊忠輔編制的《統天歷》,一年為365.2425日,與現代值相比,只有26秒誤差。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准確數據,在於公元前四世紀就已創制了渾天儀,用它來測定天體的坐標入宿度和去極度(相當於現代赤道坐標系統的赤經差和90。——赤緯)。漢代張衡改進了渾天儀,並著有《渾天儀圖注》。元代郭守敬改進渾天儀為簡儀。用於天文觀測的儀器還有圭、表和復矩。用以計時的儀器有漏壺和日晷等。在地圖測繪方面,由於行軍作戰的需要,歷代帝皇都很重視。目前見於記載最早的古地圖是西周初年的洛邑城址附近的地形圖。周代地圖使用很普遍,管理地圖的官員分工很細。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古地圖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陪葬的占長沙國地圖和駐軍團,圖上有山脈、河流、居民地、道路和軍事要素。西晉時裴秀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和《方丈圖》,並創立了地圖編制理論——《制圖六體》。此後歷代都編制過多種地圖,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南北朝時謝庄創制的《木方丈圖》;唐代賈耽編制的《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固》及《海內華夷圖》;北宋時的《淳化天下固》;南宋時石刻的《華夷圖》和《禹跡圖》(現保存在西安碑林);元代朱思本繪制的《輿地圖》;明代羅洪先繪制的《廣輿圖》(相當於現代分幅繪制的地圖集);明代鄭和下西洋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清代康熙年間繪制的《皇輿全覽圖》;1934年,上海申報館出版的《中華民國新地圖》等。我國歷代能繪制出較高水平的地圖,是與測量技術的發展有關連的。我國古代測量長度的工具有丈桿、測繩(常見的有地笆、雲笆、和均高)、步車和記里鼓車;測量高程的儀器工具有矩和水平(水準儀);測量方向的儀器有望筒和指南針(戰國時期利用天然磁石製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出現人工磁鐵製成的指南針)。測量技術的發展與數理知識緊密關連。公元前問世的《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都有利用相似三角形進行測量的記載。三國時魏人劉微所著的《海島算經》,介紹利用丈桿進行兩次、三次甚至四次測量(稱重差術),求解山高、河寬的實例,大大促進了測量技術的發展。我國古代的測繪成就,除編制歷法和測繪地圖外,還有:唐代在僧一行的主持下,實量了從河南白馬,經過浚儀、扶溝到上蔡的距離和北極高度,得出於午線一度的弧長為132.31KM,為人類正確認識地球作出了貢獻。北宋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磁偏角的發現。元代郭守敬在測繪黃河流域地形圖時,「以海面較京師至汀梁地形高下之差」,是歷史上最早使用「海拔」觀念的人。清代為統一尺度,規定二百里合地球上經線1。的弧長,即每尺合經線上百分之一秒,一尺等於0.317M。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測繪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建立和統一了全國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建立了遍及全國的大地控制網、國家水準網、基本重力網和衛星多普勒網;完成了國家大地網和水準網的整體平差;完成了國家基本圖的測繪工作;完成了珠穆朗瑪峰和南極長城站的地理位置和高程的測量;配合國民經濟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測繪工作,例如進行了南京長江大橋、寶山鋼鐵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工程的精確放樣和設備安裝測量。出版發行了地圖1600多種,發行量超過11億冊。在測繪儀器製造方面,從無到有,現在不僅能生產系列的光學測量儀器,還研製成功各種測程的光電測距儀、衛星激光測距儀和解析測圖儀等先進儀器。測繪人才培養方面,已培養出各類測繪技術人員數萬名,大大提高了我國測繪科技水平。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測繪科技發展更快,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統已得到廣泛應用,全國GPS大地網即將完成;地理信息系統方面,我國第一套實用電於地圖系統(全稱為國務院國情地理信息系統)已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室建成並投入使用;這說明我國目前的測繪科技水平,雖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發憤圖強,勵精圖治,是能迅速趕上和超過國際測繪科技水平的。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B. 古代測繪有怎樣的發展歷程

測繪在我國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它是我們的祖先在屯田、墾殖、興修水利以及古城建築的規劃設計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是隨著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得以發展和提高的。地理測繪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

我國古代許多地理測繪科技成果,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處於領先地位。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了夏禹治水的故事,「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

秦漢時期,封建王朝已把地圖視為權力的象徵,極為重視。這時的地圖品種逐漸增多,有土地圖、戶籍圖、礦產圖、天下圖、九州圖等。

漢代畫像石上繪出了禹的使臣,拿著繪圖與測量的儀器規和矩。在測量的基礎上,使地理概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三國之後,晉代著名的制圖學家裴秀,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制圖六體」,幾乎把現代地圖的測制原則全都扼要地提到了,這在我國制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後代測制地圖有著深遠影響。

唐代初期,我國疆域遼闊,為了便於統轄,唐太宗李世民曾規定全國各州、府每年要修測地圖一次。可見當時已建立起對地圖的實時概念。

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曾開展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在推行新法的六七年間,全國興修水利10萬余處,灌田3000多萬畝,其間有大量的勘察與測繪工作。

北宋科學家沈括曾主持治理一條420千米長的水渠,他採用「分層築堰法」,測出長渠兩端的高差為19.486丈。沈括還奉旨用12年的時間編修了《天下州縣圖》,把圖上的方位由8個增加至24個,提高了地圖的精度。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用自製的儀器觀測天文,發現了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角為23.33度,而且每年都在變化。如果按現在的理論推算,當時這個角度是23.32度,可見當時觀測精度是相當高的。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的航海圖是我國古代測繪技術的又一傑作。

清代的康熙皇帝出生於指揮戰爭和鞏固政權需要的年代,對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格外重視,曾經親自領導了全國性的大地測量和地圖測繪工作。

清乾隆即位後,又編繪了《西域圖志》和《亞洲全圖》,這些圖都是當時世界上極為重大的測繪成果,標志著我國測繪科技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

這些古地圖對研究我國古今地理、水系、湖泊的動態變遷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縱觀我國古代測繪史,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的進步與發展,基本上是以朝代為單元,以個人出眾的勤奮和才華而獨立的。但是,以史為鑒的測繪成果,全都熠熠生輝,璀璨炫目。

C. 測繪學的歷史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模擬測繪、數字測繪、信息測繪三個發展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起,測繪技術又朝電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大地測量定位方法除了採用三角測量外,還可採用精密導線測量和三邊測量。

促進了解析測圖技術的發展。自從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後,測繪工作有了新的飛躍,在測繪學中開辟了衛星大地測量學這一新領域在這個時期里還出現了慣性測量系統,它能實時地進行定位和導航,成為加密陸地控制網和海洋測繪的有力工具。



(3)測繪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應用范圍

測繪學的應用范圍很廣。在城鄉建設規劃、國土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林牧漁業的發展、環境保護以及地籍管理等工作中,必須進行土地測量和測繪各種類型、各種比例尺的地圖,以供規劃和管理使用。

則必須進行控制測量、礦山測量和線路測量,並測繪大比例尺地圖,以供地質普查和各種建築物設計施工用。

D. 測繪的歷程

以前是很辛苦的,但是現在有了新的技術就簡單很多,雖然儀器還很笨重,但是自動化已經很高了。
測繪學古老而現代,繪學現在正在向一門剛興起的學科—地球空間科學發展。測繪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有著悠久的歷史。測繪學的發展在世界上古史時代,就有利用測繪學智麗尼羅河泛濫後農田邊界整理的傳說。公元前7世紀,管仲在其所著《管子》一書中已收集了早期的地圖27幅。公元前5世界至3世紀,我國已有利用磁石製成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的記載。公元前130年,西漢初期便有了《地形圖》和《駐軍圖》,為目前所發現我國最早的地圖。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測繪學科的理論、技術、方法及其學科內涵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當代,由於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測繪學的理論基礎、工程技術體系、研究領域和科學目標與傳統意義上的測繪學有了很大的不同。測繪學日益發展成為國內外正在興起的一門新型學科——地球空間信息學(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簡稱Geomatics)
測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地球(當然再未來將發展到外太空,研究其他的星球)。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逐步深化,要求精確測定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從而促進了測繪學發展。因此,測繪學可以說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測繪學的研究成果是以地圖為代表的信息產品,地圖的演變及其製作過程、方法是測繪學進步的一個主要標志。測繪學獲取觀測數據的工具是測量儀器,測量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測繪方法和測繪儀器的創造和改革。測繪儀器的發展經歷了早期的游標經緯儀到小平板、大平板儀、水準儀、航空攝影機、擺儀、重力儀、全站儀,測量機器人,數字繪圖機。成果也原來的手繪地圖到數字地圖,由原來的二維地圖到現在的三維地圖,四維地圖,最近由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製的「天地圖」這一偉大成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
測繪學的科學地位和作用意義重大。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測繪學在探索地球奧秘和規律、深入認識和研究地球的各種問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在的測量技術可以提供幾乎任意時區域解析度系列,具有檢測瞬時地理事件如地殼運動,重力場的時空變化,地球的潮汐和自轉等問題,這些觀測成果可以用於地球內部物質的研究,尤其在解決地球物理方面可以起到輔助作用。測繪許餓在國民經濟上的作用是廣泛。豐富的地理信息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礎,為構建「數字城市」「數字中國」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在現代化戰爭的今天,測繪學在武器的定位、發射、精確制導等方面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另外在防災減災方面,測繪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作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測量所的的地圖在救災中起指導作用,減少了災難等帶來的重大損失。在以後的發展中,測繪在防災、減災上仍然將發揮它的作用,民政局非常重視測繪的作用。
測繪學的分類。隨著測繪科技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大地測量學、普通測量學、攝影測量學、工程測量學、海洋測繪和地圖制圖學等分支學科。大地測量學研究和測定地球的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以及地面點的幾何位置的理論和方法。普通測量學 研究地球表面局部區域內控制測量和地形圖測繪的理論和方法。局部區域是指在該區域內進行測繪時,可以不顧及地球曲率,把它當作平面處理,而不影響測圖精度。攝影測量學 研究利用攝影機或其他感測器採集被測物體的圖像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和分析,以確定被測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並判斷其性質的理論和方法。測繪大面積的地表形態,主要用航空攝影測量。工程測量學 研究工程建設中設計、施工和管理各階段測量工作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為工程建設提供精確的測量數據和大比例尺地圖,保障工程選址合理,按設計施工和進行有效管理。海洋測繪 研究對海洋水體和海底進行測量與制圖的理論和技術。為艦船航行安全、海洋工程建設提供保障。地圖制圖學 研究地圖及其編制的理論和方法。下面我將就這幾個分支按我理解簡單敘述。
大地測量學

大地測量學是測繪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和測定地球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以及測定地面點幾何位置的學科。大地測量學中測定地球的大小,是指測定地球橢球的大小;研究地球形狀,是指研究大地水準面的形狀;測定地面點的幾何位置,是指測定以地球橢球面為參考的地面點的位置。將地面點沿法線方向投影於地球橢球面上,用投影點在橢球面上的大地緯度和大地經度表示該點的水平位置,用地面點至投影點的法線距離表示該點的大地高程。這點的幾何位置也可以用一個以地球質心為原點的空間直角坐標系中的三維坐標來表示。大地測量工作為大規模測制地形圖提供地面的水平位置控制網和高程式控制制網,為用重力勘探地下礦藏提供重力控制點,同時也為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導彈和各種航天器提供地面站的精確坐標和地球重力場資料。
大地測量學的基本任務是1、研究全球,建立與時相依的地球參考坐標框架,研究地球形狀及其外部重力場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描述極移固體潮及地殼運動等地球動力學問題,研究高精度定位理論與方法。2、 確定地球形狀及其外部重力場及其隨時間的變化,建立統一的大地測量坐標系,研究地殼形變(包括地殼垂直升降及水平位移),測定極移以及海洋水面地形及其變化等。研究月球及太陽系行星的形狀及其重力場。3、建立和維持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國家和全球的天文大地水平控制網和精密水準網以及海洋大地控制網,以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4、研究為獲得高精度測量成果的儀器和方法等。5、研究地球表面向橢球面或平面的投影數學變換及有關的大地測量計算。6、研究大規模、高精度和多類別的地面網、空間網及其聯合網的數學處理的理論和方法,測量資料庫建立及應用等。
幾何大地測量學。19世紀起,許多國家都開展了全國天文大地測量工作,其目的並不僅是為求定地球橢球的大小,更主要的是為測制全國地形圖的工作提供大量地面點的精確幾何位置。為達此目的,需要解決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這就推動了幾何大地測量學的發展。首先,為了檢校天文大地測量的大量觀測數據,消除其間的矛盾,並由此求出最可靠的結果和評定觀測精度,法國的勒讓德(A.M.Legendre)於1806年首次發表了最小二乘法的理論。事實上,德國數學家和大地測量學家C.F.高斯早在1794年已經應用了這一理論推算小行星的軌道。此後他又用最小二乘法處理天文大地測量結果,把它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產生了測量平差法,至今仍廣泛應用於大地測量。其次,三角形的解算和大地坐標的推算都要在橢球面上進行。高斯於1828年在其著作《曲面通論》中,提出了橢球面三角形的解法。關於大地坐標的推算,許多學者提出了多種公式。高斯還於1822年發表了橢球面投影到平面上的正形投影法,這是大地坐標換算成平面坐標的最佳方法,至今仍在廣泛應用。另外,為了利用天文大地測量成果推算地球橢球長半軸和扁率,德國的F.R.赫爾默特提出了在天文大地網中所有天文點的垂線偏差平方和為最小的條件下,解算與測區大地水準面最佳擬合的橢球參數及其在地球體中的定位的方法。以後這一方法被人稱為面積法。
物理大地測量學。法國的勒讓德(A.M.Legendre)於1806年首次發表了最小二乘法的理論。事實上,德國數學家和大地測量學家C.F.高斯早在1794年已經應用了這一理論推算小行星的軌道。此後他又用最小二乘法處理天文大地測量結果,把它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產生了測量平差法,至今仍廣泛應用於大地測量。其次,三角形的解算和大地坐標的推算都要在橢球面上進行。關於大地坐標的推算,許多學者提出了多種公式。高斯還於1822年發表了橢球面投影到平面上的正形投影法,這是大地坐標換算成平面坐標的最佳方法,至今仍在廣泛應用。另外,為了利用天文大地測量成果推算地球橢球長半軸和扁率,德國的F.R.赫爾默特提出了在天文大地網中所有天文點的垂線偏差平方和為最小的條件下,解算與測區大地水準面最佳擬合的橢球參數及其在地球體中的定位的方法。以後這一方法被人稱為面積法。
衛星大地測量學。到了20世紀中葉,幾何大地測量學和物理大地測量學都已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但是,由於天文大地測量工作只能在陸地上實施,無法跨越海洋;重力測量在海洋、高山和荒漠地區也僅有少量資料,因此地球形狀和地球重力場的測定都未得到滿意的結果。直到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之後,產生了衛星大地測量學,才使大地測量學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攝影測量學
攝影測量學研究利用攝影機或其他感測器採集被測物體的圖像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和分析,以確定被測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並判斷其性質的理論和方法。測繪大面積的地表形態,主要用航空攝影測量攝影測量學。根據地面獲取影像時,攝影機安放的位置不同,攝影測量學可以分為航空攝影測量學、航天攝影測量與地面攝影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將攝影機安放在飛機上,對地面進行攝影,這是攝影最常用的方法。航空攝影測量所用的是一種專門的大幅面的攝影機又稱航空攝影機。航天攝影測量學:隨著航天、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攝影測量技術,將攝影機安裝在衛星上。近幾年來,高解析度衛星攝影的成功應用,已經成為國家基本地圖測圖、城市、土地規劃的重要資源。近地攝影測量是將攝影機安裝在地面上進行的攝影測量。
攝影測量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包括影象與物體的基本關系、影象與地圖的關系、攝影機的內方位元素、外方位元素、共線方程、立體觀測方法等。在影像上進行量測和解譯,主要工作在室內進行,無需接觸物體本身,因而很少受氣候、地理等條件的限制;所攝影像是客觀物體或目標的真實反映,信息豐富、形象直觀,人們可以從中獲得所研究物體的大量幾何信息和物理信息;可以拍攝動態物體的瞬間影像,完成常規方法難以實現的測量工作;適用於大范圍地形測繪,成圖快、效率高;產品形式多樣,可以生產紙質地形圖、數字線劃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攝影像等。
攝影測量學的研究方向。1、數字攝影測量:以航空影像和衛星米級高解析度影像為數據源,擴展計算機立體相關理論與演算法,發展立體幾何模型確定和精化的新方法,以及研究困難地區數字立體測圖的新技術;研究近景(地面)攝影測量中的數字相機的快速檢校新演算法,數字影像精確匹配問題,以及在工業生產過程自動監測和土木工程建築物(如橋梁和隧道)形變監測中的問題。2.遙感技術及應用以多光譜、多解析度和多時相衛星影像為數據源,研究地表變遷及地質調查的遙感新方法;研究地球資源(如土地利用)變化檢測的有效方法,發展半自動或全自動化的遙感監測手段;開發監測城市環境污染和自然災害(如洪水與森林、農作物病蟲害)的實用遙感系統,等等。基於合成孔徑雷達圖像,開展干涉雷達(InSAR)等技術的地表三維重建、大范圍精密地表形變(包括滑坡、城市沉降和地殼形變)探測和氣象變化監測的研究。3.3S技術及應用研究車載CCD序列影像測圖的方法和演算法,為線性工程勘測和調查提供快速而有效的地面遙感測量手段;研究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內的3S技術集成的模式和方法,為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鐵路、公路建設探索全新的勘測設計手段。
地圖制圖學
地圖制圖學是研究地圖及其編制和應用的一門學科。它研究用地圖圖形反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相互聯系及其動態變化,具有區域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的兩重性,亦稱地圖學。
地圖制圖學的理論與技術。地圖編制研究製作地圖的理論和技術。主要包括:制圖資料的選擇、分析和評價,制圖區域的地理研究,圖幅范圍和比例尺的確定,地圖投影的選擇和計算,地圖內容各要素的表示法,地圖制圖綜合的原則和實施方法,製作地圖的工藝和程序,以及擬定地圖編輯大綱等。地圖整飾研究地圖的表現形式。包括地圖符號和色彩設計,地貌立體表示,出版原圖繪制以及地圖集裝幀設計等。地圖制印研究地圖復制的理論和技術。包括地圖復照、翻版、分塗、製版、打樣、印刷、裝幀等工藝技術。此外,地圖應用也已成為地圖制圖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地圖分析、地圖評價、地圖閱讀、地圖量算和圖上作。
地圖制圖學的發展趨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地圖制圖學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其主要特點和趨勢為:①地圖制圖學作為區域性學科,其重點已由普通地圖制圖轉移到專題地圖制圖,並向綜合制圖、實用制圖和系統制圖的方向發展。②地圖制圖學作為技術性學科,正在向機助制圖方向發展,有可能逐步代替延續幾千年的手工編圖的作業方法。③隨著地圖制圖學同各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產生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論。例如,以地圖圖形顯示、傳遞、轉換、存儲、處理和利用空間信息為內容的地圖資訊理論和地圖傳輸論;研究經過地圖圖形模式化建立地圖數學模型和數字模型的地圖模式論;研究用圖者對地圖圖形和色彩的感受過程和效果的地圖感受論;研究和建立地圖語言的地圖符號學,等等。
工程測量學
工程測量學是研究工程建設和自然資源開發中各個階段進行的控制和地形測繪、施工放樣、變形監測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測繪科學和技術(或稱測繪學)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和現代發展的一級學科。該學科無論怎樣發展,服務領域無論怎樣拓寬,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無論怎樣增多或加強,學科無論出現怎樣的綜合和細分,學科名稱無論怎樣改變,學科的本質和特點都不會改變。
工程測量學的理論平差理論。最小二乘法廣泛應用於測量平差。最小二乘配置包括了平差、濾波和推估。附有限制條件的條件平差模型被稱為概括平差模型,它是各種經典的和現代平差模型的統一模型。測量誤差理論主要表現在對模型誤差的研究上,主要包括:平差中函數模型誤差、隨機模型誤差的鑒別或診斷;模型誤差對參數估計的影響,對參數和殘差統計性質的影響;病態方程與控制網及其觀測方案設計的關系。由於變形監測網參考點穩定性檢驗的需要,導致了自由網平差和擬穩平差的出現和發展。觀測值粗差的研究促進了控制網可靠性理論,以及變形監測網變形和觀測值粗差的可區分性理論的研究和發展。針對觀測值存在粗差的客觀實際,出現了穩健估計(或稱抗差估計);針對法方程系數陣存在病態的可能,發展了有偏估計。與最小二乘估計相區別,穩健估計和有偏估計稱為非最小二乘估計。
海洋測繪
海洋測繪是以海洋水體和海底為對象所進行的測量和海圖編制工作。主要包括海道測量、海洋大地測量、海底地形測量、海洋專題測量,以及航海圖、海底地形圖、各種海洋專題圖和海洋圖集等的編制。
海洋測繪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測量方法主要包括海洋地震測量、海洋重力測量、海洋磁力測量、海底熱流測量、海洋電法測量和海洋放射性測量。因海洋水體存在,須用海洋調查船和專門的測量儀器進行快速的連續觀測,一船多用,綜合考察。基本測量方式包括:①路線測量。即剖面測量。了解海區的地質構造和地球物理場基本特徵。②面積測量。按任務定的成圖比例尺,布置一定距離的測線網。比例尺越大,測網密度愈密。在海洋調查中,廣泛採用無線電定位系統和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海洋測量的基本理論、技術方法和測量儀器設備等,同陸地測量相比,有它自己的許多特點。主要是測量內容綜合性強,需多種儀器配合施測,同時完成多種觀測項目;測區條件比較復雜,海面受潮汐、氣象等影響起伏不定;大多為動態作業,測者不能用肉眼通視水域底部,精確測量難度較大。一般均採用無線電導航系統、電磁波測距儀器、水聲定位系統、衛星組合導航系統、慣性導航組合系統,以及天文方法等進行控制點的測定和測點的定位;採用水聲儀器、激光儀器,以及水下攝影測量方法等進行水深測量和海底地形測量;採用衛星技術、航空測量以及海洋重力測量和磁力測量等進行海洋地球物理測量。
現代測繪中的新技術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路技術等的飛速發展,測繪學也迎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測量理論,測量方法,測量儀器的改進推動了測繪學科的發展,現在的測繪不但測量精度大大提高,測量時間大大的減少,勞動強度降低,測繪工作者也不再是人民眼中「農民工」。這些新技術包括:1、衛星導航定位技術。以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中國的北斗以及在建的歐盟的GALILES為代表的的定位系統為測繪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而且提高了精度。2、RS(遙感),他是一種不通過接觸物體本身,用感測器採集目標的電磁波信息,經過處理、分析後識別目標物的現代科學技術。我們武漢大學在遙感方面實力強大,遙居亞洲第一。3、數字地圖制圖技術。4、GIS(地理信息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是以地理空間資料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體的支持下,運用系統工程和信息科學的理論,科學管理和綜合分析具有空間內涵的地理數據,以提供管理、決策等所需信息的技術系統。簡單的說,地理信息系統就是綜合處理和分析地理空間數據的一種技術系統。5、3S集成技術。即GPS、GIS與RS技術的集成,是當前國內外發展的趨勢。在3S技術的集成中,GPS主要用於實時快速的提供物體的空間位置;RS用於實時快速的提供大面積的地表物質及其環境的幾何與物理信息,以及他們的各種變化;GIS則是對多種來源時空數據的綜合處理分析和應用的平台。6、虛擬現實摸型技術,他是由計算機構成的高級人機交換系統。
測繪學博大精深,我們對它的了解還很膚淺,但我相信在我們回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對它有更深的了解,並且,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將獻身測繪事業,獻身祖國的建設事業,成為一個21世紀合格的測繪工作者和祖國的建設的接班人!

E. 描繪測繪行業的歷史和發展(3000字)

地形圖碎步測量要點

1.首先應熟悉儀器。

2.在平原地區,野地地形較簡單,但主要溝坎不可放過, 因地勢較平坦, 高程點可以稀一些, 但有明顯起伏的地方,高處應延坡走向有一排點, 坡下有一排點, 這樣畫出的等高線才不會變形, 畫上溝坎後,等高線鑽進溝坎,這樣等高線才不會相交。平原地區的房屋應在一排房的兩邊控制, 不可以用短邊兩點和長邊距離畫房, 那樣誤差太大。有必要時該上房則上房 ,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地方無法看到,可用儀器把周圍打出來,裡面的用鋼尺量,不要以為鋼尺量的不準, 實踐證明,量出來的和測的一樣准, 而且可以提高效率。 測圖時一定要注意電桿的類別和走向以及是否有地下介面。有的電桿上邊是輸電線,下邊是配電線或通訊線,應畫主要的。成行的電桿不必每一個都測,可以隔一根測一根或隔幾根測一根,因為這些電桿是等間距的,在做內業時可用等分插點畫出,精度也很高, 但有轉向的電桿一定要測。道路要測一邊,量出路寬,這樣畫出來才好看。 地下光纜不可放過, 但有些光纜, 例如國防光纜須經某些部門批准方可在圖上標出。

3.在測山區時,主要是地形,但並不是點越多越好,做到山上有點, 山下有點,確保山脊線,山谷線等地性線上有足夠的點, 這樣畫出的等高線才想且不變形。在山區特別是在半山腰建的房子,要把周圍的大坎畫出 , 這樣在圖上才可看出房屋是一層層的,有立體感。在山區測圖最好在山頂或半山腰設站,這樣可以減少搬站,效率高。

4.測量員要對各種地形地物有一個總體概念,知道什麼地物由幾個點畫出,一般點壯物一個點,線壯物兩個點, 圓形建築物三個點, 矩形建築物四個點…… 這也是對測圖軟體的熟悉程度。

5.碎步草圖,在山區要和地形聯系起來。房屋相對位置要畫好, 這樣回去後便於處理內業和查錯。 有寫地物如電桿, 井蓋, 可提出單獨畫,會使草圖清晰不亂。

注意

1.在碎步測量支站時,有時站支的太遠,定向要跑很遠,為了避免這樣,你可以一下支出兩站,讓兩站較進,一個做擺站點,一個做定向點。

2.有些全站儀,如蘇一光,在換電池後須重新定向,但跑尺的正在另一個山上或很遠,再去定向很費時費事,你除了可以在搬站時換電池,還可以在電池快沒電之前,先測一個點,然後換下電池,再用測的這個點定向,問題就解決了。

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信息革命浪潮的沖擊 測繪必然由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方向發展。數字測圖取代模擬測圖將成為必然。目前數字測圖有兩種模式

常用測量方法

1.數字測記模式:野外測記, 業成圖。 一般使用的儀器是全站儀, 測量時全站儀直接記錄點號、三維坐標,但是不能記錄點間連接方式, 同時配畫標注測點點號的人工草圖, 到室內將坐標直接從全站儀傳入計算機,然後根據草圖採用人機交式編輯成圖。 這種方法成本交低,且精度交高,被普遍採用。 2.電子平板測繪模式:內外業一體化,所顯即所測,實時成圖。電子平板模式——全站儀+便攜機+測圖軟體,外業測圖時同時把數據傳給計算機繪圖,從而使數字測圖的質量和效率全面超過白紙測圖。隨著便攜機價格的下降,電子平板將發展成數字測圖的住流。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數字測圖將向自動化方向發展。

較先進的測量方法

1.全站儀自動跟蹤測量模式。測站為自動跟蹤是全站儀,可以無人操作,可以遙控開機測量,全站儀自動跟蹤, 自動描准,自動記錄。我想在測量山地地區的等高線時十分方便。2.GPS測量模式。隨著RTK實時動態定位技術的發展,它能夠提供測點在指定坐標系的三維坐標成果在測程20KM以內可達到厘米幾級精度。 RTK與電子平板測圖系統連接,就可以現場成圖,並能實時給出點位坐標,實現一步數字測圖(無需先控制後碎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3.由於棱鏡技術的發展也將大大減輕野外作業的勞動強度。

F. 中國的測繪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測繪在我國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它是我們的祖先在屯田、墾殖、興修水利以及古城建築的規劃設計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同時,測繪也是隨著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需要才得以發展和提高的。地理測繪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

我國古代有許多地理測繪方面的科技成果,它們在當時的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

據傳說,夏禹時期有個本領高強的人叫豎亥,是夏禹的徒弟,曾經受夏禹之命步量世界大小,其實就是進行大范圍測繪。

豎亥是一個步子極大,特別能走的人。他接受夏禹的命令後,率領專員踏遍了中華大地,進行了較精確的測量。《淮南子•墬形訓》中說「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他們在測量時,發明了測量土地的步尺,為華夏民族的計量學創造了測量儀器,這就是步尺和量度的基本單位尺、丈、里等,當為華夏量度制的鼻祖。

這個故事說明,我們的祖先為發展農業,在與洪水的斗爭中,就已經開展過規模較大的測繪工作。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也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了夏禹治水的故事,「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

這句話中的「准」是測高低的;「繩」是量距的;「規」是畫圓的;「矩」則是畫方形和三角形的;「步」,是計量單位,折300步為1里。

禹治水成功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夏代進入盛世時期,各部族和九州首領向大禹進貢圖畫、金屬等物品,禹命工匠鑄成九鼎,並刻上圖。

九鼎上的圖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獸的分布情況,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圖,供人們外出《晉書》中有段記載,在夏商周三代,已設置了「地官司徒」官職,專司管理全國地圖。可見當時已經測繪了相當數量的地圖,以至需專人管理。

秦漢時期,封建王朝已把地圖視為權力的象徵,極為重視。這時的地圖品種逐漸增多,有土地圖、戶籍圖、礦產圖、天下圖、九州圖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立即收集各類地圖,「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思路、觀念極其明確。而且,朝廷由「大司徒」專門管理,地方派「土訓」管理,兩者都是管地圖的官司職稱呼。

劉邦率軍進入咸陽時,富有遠見的蕭何立即把秦代地圖全部安置於堅固的資料庫里,後來這些地圖為漢代初期制定各項制度提供了基礎信息。

地圖資料的積累也促進了天文測量的進步。西漢人們已能運用勾、股、弦和相似三角形來推算距離。測量面積方法的增多,也促進了測繪技術的發展。

甘肅省天水放馬灘的秦墓中曾經出土了7幅木刻地圖。它們分別為政區圖、地形圖和經濟圖。圖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載地名多處,山名兩處,溪谷、關隘、亭都有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刻地圖。

漢代畫像石上繪出了禹的使臣,拿著繪圖與測量的儀器規和矩。在測量的基礎上,使地理概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測量和計算是一對孿生兄弟。三國時期的測算專著《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後。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並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

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分別是:「望海島」,即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松」,即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邑」,即測量城市的大小;「望谷」,即測量澗谷的深度;「望樓」,即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波口」,即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清淵」,即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津」,即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臨邑」,即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

重差測量術是藉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工具,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

《海島算經》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直接測量,即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至近代,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三國之後,晉王朝建立,天下又出現了統一的局面。著名的制圖學家裴秀,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制圖六體」,幾乎把現代地圖的測制原則全都扼要地提到了,這在我國制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後代測制地圖有著深遠影響。

唐代初期,我國疆域遼闊,為了便於統治,唐太宗李世民曾規定全國各州、府每年要修測地圖一次。可見當時已建立起對地圖的實時概念。

唐德宗曾令制圖學家賈耽繪制全國大地圖。賈耽完成的《海內華夷圖》,顯示出當時大唐疆域東西1.5萬千米,南北1.75萬千米,相當於當代一幅亞洲地圖。

唐代著名天文學家一行,在世界上首次用科學方法測量子午線的長度。他根據不同地點的日影變化,求得北極星高度差1度,則地上南北距離差175.5千米又80步,而且是不均勻的。這一發現比其他國家要早1000多年。

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曾開展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在推行新法的六七年間,全國興修水利10萬余處,灌田200萬公頃,其間完成了大量的勘察與測繪工作。

北宋科學家沈括曾主持治理一條420千米長的水渠,他採用「分層築堰法」,測出長渠兩端的高差為19.486丈。沈括還奉旨用12年的時間修編了《天下州縣圖》,把圖上的方位由8個增加至24個,提高了地圖的精度。

沈括經過對北極星連續3個多月的觀測,繪制了200多張北極星與磁北方向圖,發現了磁偏角。這是個史無前例的發現,對測繪有著重大的科學價值,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磁偏角要早400年。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用自製的儀器觀測天文,發現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角為23.33度,而且每年都在變化。如果按現在的理論推算,當時這個角度是23.32度,可見當時觀測精度是相當高的。

郭守敬還發明了一些精確的內檢公式和球面三角計算公式,給大地測量提供了可靠的數學基礎。

當時,為興修水利,郭守敬還帶領隊伍在黃河下游進行大規模的工程測量和地形測量工作,使許多重要工程得以科學設計、合理施工,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還有一點,更是值得一記: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我國元代科

學家郭守敬是第一位用平均海水面作為高程起始面的人。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的航海圖是我國古代測繪技術的又一傑作。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索馬里、阿拉伯、紅海一帶,使

明初的海疆超過了漢代和唐代。《鄭和航海圖》一直保存至現代,是我國最著名的古海圖,也是我國最早的一幅亞非地圖。

清代的康熙皇帝在測繪的發展上是個有作為的領導人物。他出生於指揮戰爭和鞏固政權需要的年代,對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格外重視,曾經親自領導了全國性的大地測量和地圖測繪工作。

康熙首先統一了全國測量中的長度單位,依據對子午線弧長的測量結果,親自決定以200里合子午線一度,每里長1800尺,每尺為子午線長的1%秒。

他還利用傳教士培訓測繪人才,購置測繪儀器。從北京附近開始,先後測繪了華北、東北、內蒙古、東南、西南、西藏等地區的地圖,然後編繪《皇輿全圖》。

清乾隆即位後,又編繪了《西域圖志》和《亞洲全圖》,這些圖都是當時世界上極為重大的測繪成果,標志著我國測繪科技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包括這之前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的古地圖在內,它們對研究我國古今地理、水系、湖泊的動態變遷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縱觀我國古代測繪史,在數以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的進步與發展,基本上是以朝代為單元,以個人出眾的勤奮和才華而獨立的。但是,以史為鑒的測繪成果,全都熠熠生輝,璀璨奪目。

G. 跪求測繪學的發展史!!!!!!!!!!

測繪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的測繪技術起源於水利和農業。古埃及尼羅河每年洪內水泛濫,淹沒了土地界線,容水退以後需要重新劃界,從而開始了測量工作。公元前2世紀,中國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敘述了禹受命治理洪水的情況:「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 測繪學、陂九澤、度九山」。說明在公元前很久,中國人為了治水,已經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了。
測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逐步深化,要求對地球形狀和大小進行精確的測定,因而促進了測繪學的發展。地圖制圖是測量的必然結果,所以地圖的演變及其製作方法的進步是測繪學發展的重要方面。測繪學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學科,它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測繪方法和儀器工具的創造和變革。從原始的測繪技術,發展到近代的測繪學,其過程可由下列3個方面來說明。

H. 測繪儀器發展史

電子測繪儀器是以電學為基礎或用電作為啟動電源的各類測繪儀器的總稱。它代表著測繪學科的發展水平。20世紀中葉以來,測繪學科是隨著微電子學、激光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發展而發展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測繪儀器的發展史就是測繪學科的發展史和發展動力。從早期的羅盤儀、半月儀等發展到光學儀器,直至現在的電子測繪儀器,測繪科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測繪學科是一門歷史悠久而發展迅速的學科,它是地球科學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地球形狀大小以及確定地面點位置的科學。它的內容主要包括測定和定測兩個方面。測定是通過各種測繪理論和測繪儀器,把地球表面的形狀和大小縮繪成各種比例的地形圖以及得到各種相應的空間數字信息,供國防工程和國民經濟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及科學研究使用。定測是指利用各種技術和測繪儀器把圖紙上規劃設計的建築物、構築物的位置在實地標定出來,作為施工的依據。測繪科學在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軍事測量和軍用地圖是現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更重要的是,對於遠程導彈、空間武器、人造衛星或航天發射,要保證其精確人軌,並隨時校正軌道或命中目標,除了測算出發射點和目標點的精確坐標、方位、距離外,還必須掌握地球形狀、大小的精確數據和有關地域的重力場資料。在科學研究中,空間科學技術、地殼形變、地震預報、各種災情監測等研究工作涉及的內容和服務對象都需要測繪技術和測繪資料,而這些測繪技術和測繪資料,必須通過各種測繪儀器來實現。可見,測繪儀器在測繪學科中具有重要地位。
早期的測量工作,主要用羅盤儀、游標經緯儀以及測繩、皮尺等儀器,勞動強度大,測量速度慢,精度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光學玻璃度盤,用光學轉像系統可以把度盤對經位置的刻畫重合在同一平面上,這樣比起早期的游標經緯儀大大提高了測角精度,而且體積小、質量輕、操作方便。到了60年代,隨著光電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精密機械技術的發展,1963年Fennel終於研製了編碼電子經緯儀,從此常規的測量方法邁向自動化的新時代。經過70年代電子測角技術的深入研究和發展,到了80年代出現了電子測角技術的大發展.電子測角方法從最初的編碼度盤測角,發展到光柵度盤測角和動態法測角。由於電子測微技術的改進和發展,電子測角精度大大提高。

還有http://www.hmzy.cn/E_ReadNews.asp?NewsID=180 測繪發展史初探

I. 測量工具的發展史

首先,我們見到的最古老的測量儀器是最早發明的一部分經緯儀,水準儀。其實關於測繪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悠久,甚至是可以開始說最初的尺規也是屬於測繪學儀器的,直到17世紀,偉大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測繪學的發展開始邁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各種根據望遠鏡發明的光學測繪儀器開始問世,這里我們看到了最初的水準儀,經過初步的觀察我們開始分析水準儀的工作原理,在分析水準儀的工作原理之初,我們首先要先分析水準儀的工作目的,一切的儀器都是從自己的所需要的工作目的出發進行設計的,儀器的結構也必須要符合他所要達到的實驗目的。

我們通過對水準儀的觀察和了解我們知道了水準儀的工作目的是測量地面兩點之間高差的儀器。這里我們觀察到了最初發明的水準儀,是17世紀製作的。可以說是望遠鏡帶了變革中誕生的偉大的儀器。最初的水準儀是望遠鏡與水準器的結合。通過對兩點之間的高程的觀測從而能夠確定兩點之間的高差。因為望遠鏡的光路是一條直線,所以通過望遠鏡能夠達到與觀測點之間形成一條直線,這樣能夠方便的進行觀測。由此我們分析最初的水準儀的工作原理應該是這樣的:藉助於微傾螺旋獲得水平視線的一種常用水準儀。作業時先用圓水準器略整平,每次讀數前再藉助微傾螺旋,使符合水準器在豎直面內俯仰,直到符合水準氣泡精確居中,使視線水平。微傾的精密水準儀同普通水準儀比較,前者管水準器的分劃值小、靈敏度高,望遠鏡的放大倍率大,明亮度強,儀器結構堅固,特別是望遠鏡與管水準器之間的聯接牢固,裝有光學測微器,並配有精密水準標尺,以提高讀數精度。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最初的水準儀器是不是很精確的,而影響水準儀器觀測的主要儀器的整平,可以說儀器的整平直接影響到了水準儀的觀測。我們可以知道望遠鏡的觀測主要是因為光線的直線傳播,可是如果沒有將水準儀整平,也就是水準儀的望遠鏡部位就是傾斜的,內么所觀測的到的高程也必定是有誤差的。所以我們後來發明了自動整平的水準儀。這個從一定的條件上解決了水準儀的精度問題。這個就是水準儀的一場變革,在制出內調焦望遠鏡和符合水準器的基礎上生產出微傾水準儀大體出現在20世紀初,可以說這個是一項將水準儀的精度提升的巨大舉措,直到進入50年代之時,出現了自動安平水準儀1。後來隨著激光技術的發明與完善,測繪學在60年代將激光技術引入測繪儀器的製作之中,由此測繪儀器也有光學儀器成功進入了激光儀器的時代,對光學儀器的一系

J. 古代測繪發展的過程是什麼

測繪在我國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它是我們的祖先在屯田、墾殖、興修水利以及古城建築的規劃設計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是隨著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得以發展和提高的。地理測繪是其中重要的有一個方面。

我國古代許多地理測繪科技成果,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處於領先地位。

據傳說,夏禹時期有個本領高強的人叫豎亥,是夏禹的徒弟,曾經受夏禹之命步量世界大小,其實就是進行大范圍測繪。

豎亥是一個步子極大,特別能走的人物。他接受夏禹的命令後,率領專員踏遍了中華大地,進行了較精確的測量。《淮南子·墬形訓》中說「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他們在測量時,發明了測量土地的步尺,為華夏民族的計量學創造了測量儀器,這就是步尺和量度的基本單位尺、丈、里等,當為華夏量度製作鼻祖。

這個故事說明,我們的祖先為發展農業,在與洪水的斗爭中,就已經開展過規模較大的測繪工作。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也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了夏禹治水的故事,「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

這里的「准」是測高低的;「繩」是量距的;「規」畫圓;「矩」則是畫方形和三角形的;「步」,是計量單位,折三百步為一里。

禹治水成功,促進了農業發展,使夏代進入盛世,各部族和九州首領向大禹進貢圖畫、金屬等物品,禹命工匠鑄成九鼎,並刻上圖。

九鼎上的圖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獸的分布情況,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圖,供人們外出交往溝通、狩獵時參考。

《晉書》中有段記載,在夏商周三代,已設置了「地官司徒」官職,專司管理全國地圖。可見當時已經測繪了相當數量的地圖,以至需專人管理。

秦漢時期,封建王朝已把地圖視為權力的象徵,極為重視。這時的地圖品種逐漸增多,有土地圖、戶籍圖、礦產圖、天下圖、九州圖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立即收集各類地圖,「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思路、觀念極其明確。而且,朝廷由「大司徒」專門管理,地方派「土訓」管理,兩者都是管地圖的官司職稱呼。

劉邦率軍進入咸陽時,富有遠見的蕭何立即把秦代地圖全部安置於堅固的資料庫里,後來這些地圖為漢代初期制定各項制度提供了基礎信息。

地圖資料的積累也促進了天文測量的進步,在西漢時期,人們已能運用勾、股、弦和相似三角形來推算距離。測量面積方法的增多,促進了測繪技術的發展。

甘肅省天水放馬灘的秦墓中曾經出土了7幅木刻地圖。它們分別為政區圖、地形圖和經濟圖。圖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載地名處,山名兩處,溪谷、關隘、亭都有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刻地圖。

漢代畫像石上繪出了禹的使臣,拿著繪圖與測量的儀器規和矩。在測量的基礎上,使地理概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測量和計算是一對孿生兄弟。三國時期的測算專著《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後。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並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

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分別是:「望海島」,即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松」,即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邑」,即測量城市的大小;「望谷」,即測量澗谷的深度;「望樓」,即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波口」,即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清淵」,即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津」,即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臨邑」,即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

重差測量術是藉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工具,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

《海島算經》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直接測量,即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至近代,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三國之後,晉王朝建立,天下又出現統一的局面。著名的制圖學家裴秀,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制圖六體」,幾乎把現代地圖的測制原則全都扼要地提到了,這在我國制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後代測制地圖有著深遠影響。

唐代初期,我國疆域遼闊,為了便於統下,唐太宗李世民曾規定全國各州、府每年要修測地圖一次。可見當時已建立起對地圖的實時概念。

唐德宗曾令制圖學家賈耽繪制全國大地圖。賈耽完成的《海內華夷圖》,顯示出當時大唐疆域東西15000千米,南北17500千米,相當於當代一幅亞洲地圖。

唐代著名天文學家一行,在世界上首次用科學方法測量子午線的長度。他根據不同地點的日影變化,求得北極星高度差一度,則地上南北距離差175.5千米又80步,而且是不均勻的。這一發現比其他國家要早1000多年。

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曾開展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在推行新法的六七年間,全國興修水利10萬余處,灌田3000多萬畝,其間有大量的勘察與測繪工作。

北宋科學家沈括曾主持治理一條420千米長的水渠,他採用「分層築堰法」,測出長渠兩端的高差為19.486丈。沈括還奉旨用12年的時間修編了《天下州縣圖》,把圖上的方位由8個增加至24個,提高了地圖的精度。

沈括經過對北極星連續3個多月的觀測,繪制了200多張北極星與磁北方向圖,發現了磁偏角。這是個史無前例的發現,對測繪有著重大的科學價值,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磁偏角要早400年。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用自製的儀器觀測天文,發現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角為23.33度,而且每年都在變化。如果按現在的理論推算,當時這個角度是23.32度,可見當時觀測精度是相當高的。

郭守敬還發明一些精確的內檢公式和球面三角計算公式,給大地測量提供了可靠的數學基礎。

當時,為興修水利,郭守敬還帶領隊伍在黃河下游進行大規模的工程測量和地形測量工作,使許多重要工程得以科學設計、合理施工,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還有一點更是值得一記: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郭守敬是第一位用平均海水面作為高程起始面的人。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的航海圖是我國古代測繪技術的又一傑作。

鄭和7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索馬里、阿拉伯、紅海一帶,使明初的海疆超過了漢代和唐代。《鄭和航海圖》一直保存至現代,是我國最著名的古海圖,也是我國最早的一幅亞非地圖。

清代的康熙皇帝在測繪的發展上是個有作為的領導人物。他出生於指揮戰爭和鞏固政權需要的年代,對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格外重視,曾經親自領導了全國性的大地測量和地圖測繪工作。

康熙首先統一了全國測量中的長度單位,依據對子午線弧長的測量結果,親自決定以200里合子午線一度,每里長1800尺,每尺為子午線長的1%秒。

他還利用傳教士培訓測繪人才,購置測繪儀器。從北京附近開始,先後測繪了華北、東北、內蒙古、東南、西南、西藏等地區的地圖,然後編繪《皇輿全圖》。

清乾隆即位後,又編繪了《西域圖志》和《亞洲全圖》,這些圖都是當時世界上極為重大的測繪成果,標志著我國測繪科技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包括這之前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的古地圖在內,它們對研究我國古今地理、水系、湖泊的動態變遷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縱觀我國古代測繪史,在數以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的進步與發展,基本上是以朝代為單元,以個人出眾的勤奮和才華而獨立的。但是,以史為鑒的測繪成果,全都熠熠生輝,璀璨炫目。

閱讀全文

與測繪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