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站發展歷史是什麼
在網際網路的早期,網站還只能保存單純的文本。經過幾年的發展,使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技術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得到呈現。網站也慢慢地發展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圖文並茂的樣子,通過動態網頁技術,用戶也可以與其他用戶或者網站管理者進行交流,也有一些網站提供電子郵件服務或在線交流服務。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發表了分組交換技術的論文,該技術後來成了互聯網的標准通信方式。
1969年:美國國防部開始起動具有抗核打擊性的計算機網路開發計劃「ARPANET」。
1971年:位於美國劍橋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師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開發出了電子郵件(E-mail)。此後ARPANET的技術開始向大學等研究機構普及。
1983年:ARPANET宣布將把過去的通信協議「NCP(網路控制協議)」向新協議「TCP/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過渡。
1988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學生(當時)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開始開發電子郵件軟體「Eudora」。
1991年: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他還開發出了極其簡單的瀏覽器(瀏覽軟體)。此後互聯網開始向社會大眾普及。
1993年:伊利諾斯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學生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Mosaic」。該軟體後來被作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場。此後互聯網開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正是因為通過採用具有擴展性的通信協議TCP/IP,才能夠將不同網路相互連接。因此,開發TCP/IP協議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當時)文頓.瑟夫(Vinton G Cerf)等如今甚至被譽為「互聯網之父」。
② 什麼是網路網路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事實上,Internet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只是限於連接速率和費用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能夠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種各樣的連接方式和越來越快的連接速率使得人們能夠很好地享受寬頻網(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帶來的沖擊和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的沖擊,讓我們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個寬頻的時代!
事實上,Internet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只是限於連接速率和費用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能夠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種各樣的連接方式和越來越快的連接速率使得人們能夠很好地享受寬頻網(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帶來的沖擊和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的沖擊,讓我們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個寬頻的時代!
在學習寬頻網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網路的發展歷史,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使用網路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處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電腦相互間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載體和傳輸系統,是連接全世界計算機的紐帶,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范圍,它集新聞、通信、娛樂、資源共享於一體,是現代社會進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業不僅可以從網上索取大量的商業信息,更可以通過Internet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是當今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大,用戶最多,資源最豐富、最實用的計算機網路。
Internet的信息內容非常龐大,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計算機網路,而要把它視為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們也希望你把Internet當作一個面向芸芸眾生的社會來理解,世界各地上百萬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電子郵件通信;可以與別人建立聯系並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公告,宣傳你的信息;可以參加各種專題小組討論;可以免費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軟體資源。
二、Internet發展簡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三、中國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2.今後發展重點
盡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但政府還是對中國Internet今後的發展重點作了布署,了解它們對我們今後的寬頻生活非常有用:
(1)根據國務院已頒布的《電信條例》和《Internet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已有的網路管理法規,並根據網路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規;
(2)擴大網路規模,優化網路結構,避免重復建設,使網路向綜合化,寬頻化,智能化發展;
(3)在基礎網路方面,要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價格降低,改善服務,解決帶寬這個制約網路發展納瓶頸問題;
(4)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公共資料庫等,豐富網上中文內容;
(5)要十分重視網路安全問題。目前,國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有多項科研計劃專門研究,一些成果已開始應用。
(6)加強中國與國際網路界的聯系。中國教育和科研部門已經開始與國外的關於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國外研究發展的,中國起步雖晚,但是通過努力已經逐漸拉近了與國際水平的距離。
四、Internet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同時,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己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中國Internet發展中還存在著另一些問題。首先,中國Internet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戶總數上,目前全球網民已超過兩億,其中有一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網民數量都領先於中國。但是已經有機構預測,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網民數量將躍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所以網路用戶的普及率還十分低。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的網路用戶普及率達到了30%以上,而中國僅僅有1.4%。
其次,中國的網路規模距離網路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增加,寬頻技術的使用,在網路規模上會有穩步的發展。第三,中國的網路管理法規還相對滯後和不夠完善,要根據國家已頒布的《電信條例》修訂現有部門規章中不適應的部分,為新業務制定新規定,做到法規到位。第四,由於語言和觀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資源上網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國網路業在資本投入、經營模式、經營理念、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國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國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在學習寬頻網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網路的發展歷史,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使用網路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處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電腦相互間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載體和傳輸系統,是連接全世界計算機的紐帶,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范圍,它集新聞、通信、娛樂、資源共享於一體,是現代社會進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業不僅可以從網上索取大量的商業信息,更可以通過Internet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是當今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大,用戶最多,資源最豐富、最實用的計算機網路。
Internet的信息內容非常龐大,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計算機網路,而要把它視為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們也希望你把Internet當作一個面向芸芸眾生的社會來理解,世界各地上百萬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電子郵件通信;可以與別人建立聯系並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公告,宣傳你的信息;可以參加各種專題小組討論;可以免費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軟體資源。
二、Internet發展簡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三、中國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2.今後發展重點
盡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但政府還是對中國Internet今後的發展重點作了布署,了解它們對我們今後的寬頻生活非常有用:
(1)根據國務院已頒布的《電信條例》和《Internet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已有的網路管理法規,並根據網路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規;
(2)擴大網路規模,優化網路結構,避免重復建設,使網路向綜合化,寬頻化,智能化發展;
(3)在基礎網路方面,要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價格降低,改善服務,解決帶寬這個制約網路發展納瓶頸問題;
(4)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公共資料庫等,豐富網上中文內容;
(5)要十分重視網路安全問題。目前,國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有多項科研計劃專門研究,一些成果已開始應用。
(6)加強中國與國際網路界的聯系。中國教育和科研部門已經開始與國外的關於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國外研究發展的,中國起步雖晚,但是通過努力已經逐漸拉近了與國際水平的距離。
四、Internet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同時,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己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中國Internet發展中還存在著另一些問題。首先,中國Internet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戶總數上,目前全球網民已超過兩億,其中有一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網民數量都領先於中國。但是已經有機構預測,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網民數量將躍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所以網路用戶的普及率還十分低。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的網路用戶普及率達到了30%以上,而中國僅僅有1.4%。
其次,中國的網路規模距離網路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增加,寬頻技術的使用,在網路規模上會有穩步的發展。第三,中國的網路管理法規還相對滯後和不夠完善,要根據國家已頒布的《電信條例》修訂現有部門規章中不適應的部分,為新業務制定新規定,做到法規到位。第四,由於語言和觀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資源上網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國網路業在資本投入、經營模式、經營理念、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國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國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③ 網路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1.中國的國家信息化
中國沒有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提法,代之的是國家信息化的構想。 中國的國家信息化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進程。
國家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和比較完整的國家信息化體系;到20l0年,將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當規模的、先進的國家信息化體系。 國家信息化體系由下列六個要素組成,即信息資源、國家信息網路、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與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准。
可以看出,我國的信息化與外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有所不同。我國強調信息化體系六個要素之間的緊密關系,將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放在核心地位。近年來,中國信息產業發展速度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八五期間、電子工業年平均遞增30%,電信業平均遞增40%以上。中國通信網基本上實現了數字化和程式控制化。全國己經初步建成以光纜為主,以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多種手段並用的網路。
l993年底國家有關部門決定興建「金橋」、「金卡」、「金關」工程,簡稱「三金」工程。「金橋」工程是以衛星綜合數字網為基礎,以光纖、微波、無線移動等方式,形成空地一體的網路結構,是一個連接國務院、各部委專用網,與各省市、大中型企業以及國家重點工程聯結的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可傳輸數據、話音、圖像等,以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EDI)為信息交換平台,為各類信息的流通提供物理通道。目前,金橋工程己在北京、天津、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上海等全國24個中心城市利用衛星通信建立了一個以VSAT技術為主體,己光纖為輔的衛星綜合信息網路。
「金卡」,工程即電子貨幣工程。它的目標是用10年多的時間,在3億城市人口推廣普及金融交易卡、信用卡。「金關」工程是用EDI實現國際貿易信息化,進一步與國際貿易接軌。
目前,全國部(委、辦)建立了信息中心114個,50%建立了計算機網路,其中15%建立了覆蓋了全國的計算機網路;省(市、區)建立了信息中心32個,40%建立網路,其中l0%建立了覆蓋全省(市、區)的計算機網路;1000家大型國有企業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50%建立了企業計算機網路。這些網路與公用網的連接的比率低於l0%。從INTEIWET在國內的發展來看,截止到1999年6月,我國四個互聯網間實現互聯。其中,用戶人戶超過400萬人,接入單位1600多家,連入計算機超過15萬台,在CN下注冊的三級域名達12643個。預見到2000年,我國計算機的裝機量將超過l000萬台,其中30%將接入各類計算機網路,並以公用計算機網路為主。同時,隨著高速互聯網路交換中心和區域交換中心的建立,更將大大促進互聯網路的信息共享。 到20l0年,我國的計算機網路將超過l0萬個,30%的家庭能獲得網路服務,多種信息媒體融合的網路將會得到明顯的進展。
2.中國公用數據網
近年來,中國的公用數據通信網建設速度很快。電信部門建立了CHINAPAC,CHINADDN,CHIANFRN等數字通信網路,形成了我國的公用數據通信網。
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ChinaPAC)
l993年9月開通,l996年底已經覆蓋全國縣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1)網路狀況
分組交換網是郵電部門建設和發展最早的基礎數據通信網路。分組交換網以CITTX.25建議為基礎,可以滿足不同速率、不同型號終端與計算機、計算機與計算機間以及計算機區域網之間的通信。分組交換網是一種基礎的數據通信網路,在其網路平台上可以構架各種增值業務,如:電子信箱、電子數據交換、傳真存儲轉發等。
CHINAPAC由國家骨幹網和各省(市、區)的省內網組成。目前骨幹網之間覆蓋所有省會城市,省內網覆蓋到有業務要求的所有城市和發達鄉鎮。通過和電話網的互連,CHINAPAC可以覆蓋到電話網通達到的所有地區。CHINAPAC設有一級交換中心和二級交換中心,一級交換中心之間採用不完全網狀結構,-級交換中心到所屬二級交換中心之間採用星狀結構;CHIANIPAC在北京和上海設有國際出入口,廣州設有到港澳地區的出入口,以完成與國際數據的聯網。
(2)網路特點及業務功能
分組交換網的突出優點是可以在一條物理電路上同時開放多條虛電路,為多個用戶同時使用;網路具有動態路出功能和復雜完備的誤碼糾錯功能。 X.25協議是在物理鏈路傳輸質量很差的情況下開發出來的,為了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她在每一段鏈路上都要執行差錯檢驗和出錯重傳;這種復雜的差錯校驗機制雖然使它的傳輸效率受到了限制,但確實為用戶數據的安全傳輸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CHINAPAC提供的業務如下:
l.基本業務功能
基本業務功能是指向任一數字終端設備(DTE)提供的基本業務功能。它能滿足用戶對通信的基本要求。有兩類基本業務, 交換型虛電路(SVC); 永久型虛電路(PVC)
2.任選業務功能
用戶任選業務功能是為了滿足用戶的特殊需要,向用戶提供的特殊業務功能,如入呼叫封阻、出呼叫封阻、單向入邏輯信道、單向出邏輯信道等。
3.其他業務功能
CHINANET還提供其他費ITU-T建議的業務功能,如虛擬專用網(VPN)、TCP/IP、分組多址廣播、呼叫改向等。
(3)用戶入網方式
CHINANET提供兩種接入方式。
1.專線方式
適用於通信業務量大,使用頻繁、要求高可靠性、無耗損的應用,但需作用專線,費用相對較高。專線入網速率為9.6~64KBPS。
2.電話撥號
適用於業務量不大、間歇時間較長、可以容忍呼叫失敗的應用。因其使用已有電話線路,無需另外投資,且數據可以與話音共享線路,因此大大節省投資,對零散用戶是理想的接入手段。 可分為x.28非同步撥號入網或X.32同步撥號入網,撥號入網的速率為l200-9600BPS
(4)資費政策
CHINAPAC現行兩種收費方式,一是計時計量收費,二是包月制費。計時計量收費。
應用領域和業務定位廣
和DDN、幀中繼相比較,分組業務資費比較便宜,它是用戶構架其內部廣域網最經濟的一種選擇。在需要同時建立多點連接的情況下,通過分組交換網的虛電路功能,可以替代昂貴的多點DDN專線。但由於X.25協議自身的復雜性,分組業務使用於速率低於64K的低速應用場合。例如,目前隨著金卡工程的不斷推進,POS機的使用越來越普及,POS業務量小,但實時性要求高,非分組網互聯是實現POS機和主機通信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案。
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
數字通信網(DDN)是利用數字通道提供永久性、半永久性連接線路,以傳輸數據信號為主的數字傳輸網路。它可以提供各種靈活的數據介面,為傳送數據信號服務。由於它協議簡單,速率較高,這幾年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
DDN由數字通道、DDN節點、網管系統和用戶環路組成,它主要提供點到點和點到多點的數字專用線路業務,也可以提供幀中繼和壓縮語音/G3傳真業務。
DDN的主要特點是:
(1)傳輸質量高,由於目前DDN大量採用光纖傳輸通道,使得傳輸質量大大提高;
(2)傳輸速率高,速率介於2400BPS到2MBPS之間
(3)協議簡單,由於DDN主要採用時分復用和交叉連接技術,對用戶信息進行全透明傳輸,對用戶的技術要求較少,應用靈活;
(4)在DDN網中,採用了先進的網管技術,線路調度、故障監控可以實現集中管理,線路遇故障時還可以自動路由迂迴,提高了用戶線路的利用率。
(1)DDN的業務應用及特點
DDN主要提供點到點的數字專用線路業務。廣泛應用於銀行、證券、氣象、文化教育等領域,使用於LAN7WAN的互聯,不同網路的互聯等。例如,一個公司的總部和分部位於不同的地點,兩點之間的通信又很頻繁,不僅要保持電話聯系,還有進行計算機聯網通信。如果租用一條DDN專線,兩端加上復用設備,把分布兩地的電話系統和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就可以埃兩地間方便地通信。這樣既節省了兩地之間的長途電話費用,又能實現計算機系統的互聯互通。
DDN還提供多點業務,主要指廣播多點業務、雙向多點業務(輪詢)和會議電視業務。廣播多點業務特點是:數據信息流可以從一點傳送到多點,使多點同時獲得同一信息。多點廣播業務適用於信息頒布(股票、新聞、氣象預報等)。雙向多點業務主要指一個主站在一個時刻可以和一個從站進行雙向通信,主站定期訪問一個從站,與從站交換信息。雙向多點通信業務適用於集中監視、信用卡驗證、數據服務、預定系統等領域。會議電視業務是利用DDN的多點橋接功能實現多點I、司圖像和話音等信息的焦化。會議電視系統的每個站點都可作為主站與其他站點進行通信,但一個時刻只能有一個主站。多點業務的一個特點是,某一點僅通過一個介面就能完成與多點間的通信,節約了用戶端設備和網路資源,減少了投資。 另外,利用DDN網上的幀中繼資源模塊和話音壓縮模塊,還可以實現開放幀中繼業務和壓縮語音/G3傳真業務。
(2)ChinaDDN的歷史、現狀及發展
公用數據網是郵電部門經營的、在全國范圍內向用戶提供服務的數據網路。90年代初,首先在幾個城市發展起來,1994年開始組建CHINADDN一級干線網。目前一級干線網已通達所有省會城市,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在積極建設經營DDN網,至1996年底,CHINADDN已經覆蓋到2100個縣以上城市,發達地區已覆蓋到鄉鎮,埠總數達l8萬個。在不久的將來,能為用戶提供全國范圍內的虛擬專用網(VPN)業務。
CHINADDN按照網路的建設、經營、管理和維護的責任地理區域,劃分為一級干線網、二級干線網和本地網三級。一級干線網由設置在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節點組成,主要提供跨省長途DDN業務的轉接,目前已通達除台灣外的所有省會城市。二級干線網由設置在省內的節點組成,它提供本省內長途和出入省的DDN業務。除西藏外各省均已建成省內網。本地網是指城市范圍內的網路,主要為用戶提供本地和長途DDN業務。
目前,CHINDDN已經成為郵電部門其他網路的支撐網。大量的CHINDDN,CHINAFAX,CHINANET的中繼線路都開在CHINADDN上。CHINADDN作為電話七號信令網一期工程的一個傳輸平面,將在電話網的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部網管中心與各省網管中心聯網的DCN工程也選擇CHINADDN作為其傳輸通道,行動電話信令漫遊、多媒體網都依靠CHIANDDN來傳送信息。郵電部和中國人們銀組建的中國金融數據網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幀中繼網,全部採用CHIANDDN作為數據傳送通道。CHINADDN正日益成為電信各種業務的重要支撐。
另外社會各界也紛紛租用CHINADDN專線來開展自己的業務,各專業銀行、證券公司、教育科研部門都是CHINADDN的用戶群。
⑶ChinaDDN的用戶接入方法
目前連接用戶和DDN業務提供者(電信局)的媒體主要是電話銅線,這樣用戶接入CHINADDN主要採用MODEM、話數復用設備和2B+D線路終端設備,通過電話銅線來連接。隨著用戶對高速率的要求,HDSL設備也將在網路中得以應用。
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
中國公用幀中繼寬頻業務骨幹網(CHINAFRN)是我國第一個將向公眾提供服務的寬頻數據通信網路,其建成投產必將對我國的國民經濟信息化產生積極的影響,將成為我國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CHINAFRN主要提供64K以上的中高速數據通信服務。業務類型既可以是突發性的,也可以是實時性的。
CHINAFRN還可為其他數據通信網路提供高速中繼傳輸,使得各網路的性能得以增強,同時提高線路的使用效率。
中國公用幀中繼寬頻業務骨幹網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採用ATM技術平台,同時提供幀中繼和信元中繼等業務。 中國公用幀中繼寬頻業務骨幹網的主要技術特點包括,
(l)設備單機先進,網路整體性好,骨幹樞紐採取全網狀連接。
(2)網路業務種類齊全,提供幀中繼PVC、ATMPVC和SVC等基本業務。
(3)埠種類齊全,速率范圍廣。對於幀中繼業務,網路所提供的介面類型包括v35、x.21、El、信道化El、ISDNPRI、E3等。對於ATM業務,網路所提供的介面類型有E1、E3、STM-l等。
(4)用戶接入方式靈活。支持幀中繼或ATM協議的終端設備可以直接接入;區域網可通過路山器、區域網交換機直接接入;其他協議終端可通過FRAD設備進行接入。此外,由於網路埠本身內置FRAD功能,支持HDLC、SDLC和PPP協議的終端也可直接接入。
(5)支持幀中繼.ATM互通功能。
3.中國的網際網路(Internet)
中國lnternet簡介
中國INTERNET的發展歷史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l986_l994年,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中科院高能所網路線路,實現了與歐洲及北美地區的EMAIL通信。 中國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是從l986年開始的。國內一些科研單位,通過長途電話撥號到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聯機資料庫檢索。不久,利用這些國家與INTERNET的連接,進行E.MAIL通信。實現這種通信的單位,先後有北東計算機應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承擔轉發E.MAIL的單位主要在歐洲,如德國的卡爾斯魯厄大學、德國的GMD、瑞士的CERN、挪威、法國等。
l989年,中國的CHINAPAC(X.25)公用數據網基本開通。CHINAPAC雖然規模不大,但與法國、德國等的公用數據網路(X.25)有國際連接(X.75)。
l990年開始,國內的北京市計算機應用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電子部華北計算所、電子部石家莊第54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先後將自己的計算機以x.28或x.25與CHINAPAC相連接。同時,利用歐洲國家的計算機作為網關,在x.25網與ⅠNTERNET之|、司進行轉接,使得中國的CHINAPAC科技用戶可以與INTERNET用戶進行E-MAIL通信。
l993年3月,中國科學院(CAS)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為了支持國外科學家使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做高能物理實驗,開通了一條64KBPS國際數據信道,連接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國史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運行DECNET協議,還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經SLAC機器的轉接,可以實現與INTERNET通信。用戶利用區域網或撥號線路登錄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VAXll/780(BEPC2)上使用國際網路。有了64KBPS的專線信道,通信能力比國際撥號線路和X.25信道高出數十倍,通信費用降低數.十倍。極大地促進了INTERNET在中國的應用。
第二階段從1994-1995年,這一階段是教育科研網發展階段。北京中關村地區及清華、北大組成NCFC網,於l994年4月開通了國際INTERNET的64KBPs專線連接,同時還設中國最高域名(CN)伺服器。這是中國才算真正加入了國際MTERNET行列。此後又建成了中國教育和科研網(CERNET)。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CNIC,CAS)於l994年4月完成。該中心自l990年開始,主持了一項「中國國家計算與網路設施」(NCFC),是世界銀行貸款和國家計委共同投資的項目。項目內容為在中關村地區建設一個超級計算中心,供這一地區的科研用戶進行科學計算。為了便於使用超級計算機,將中科院中關村地區的三十多個研究所及北大、清華兩所高校,全部用光纜互聯在一起。其中網路部分於l993年全部完成,並於1994年3月開通了一條64KBPS的國際線路,連到美國。4月份路由器開通,正式接入了INTERNET。NCFC後來發展成中國科技網(CSTNET)。
CERNET是中國國家計委批准立項、國家教委主持建設和管理的全國性教育和科研網路,目的是要把全國大部分高等學校連接起來,推動這些學校校園網的建設和信息資源的交流,並與現有的國際學術計算機網互連。
第三階段是1995年以後,該階段開始了商業應用階段。l995年5月郵電部開通了中國公用INTERNET網即CHINANET。l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開通,各地ISP也紛紛開辦,到l996年底僅北京就有了30多家。
目前,經國家批準的可直接與INTERNET互聯的網路(稱為互聯網路)有四個: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他們的建成時間,運行管理單位及業務性質如:
網路名稱 運行管理單位 國際聯網完成時間 業務性質
CSTNET 中國科學院 1994.4 科技
CHINANET 郵電部 1995.5 商業
CERNET 國家教委 1995.11 教育
GBNET 電子部 1996.9 商業
中國INTERNET網路上計算機的發展很快,國內尚無完整的數據,從INTERNET上測算,歷年發展的數據如下:
日期 主機數 增長 域名數 增長
94.0l 0
94.07 325
95.0l 569
95.07 1023 95% 95
96.01 2146 110% 153 61%
96.07 11282 426% 475 210%
中國電信預測中國的INTERNET用戶在2000年時將達到一千萬。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負責管理和運行中國頂級域名CN。
④ 有沒有中國管道的發展史
中國管道運輸業35年發展紀實
8月3日,是中國管道建設35周年的紀念日。35年,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只是短暫一瞬。然而,它對於中國長輸管道來說,卻是一個從零的突破到爭雄國內、走向世界的飛躍歷程。
從1970年8月3日的「八三會戰」開始,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就伴隨著中國管道運輸業的誕生、發展,從稚嫩走向成熟,成長壯大為我國管道建設的主力軍。管道運輸業從大慶起步
為解決大慶原油外輸困難,緩解東三省以及華北十分緊張的動力燃料問題,1970年,黨中央決定搶建東北輸油管道。建設長距離、大口徑的輸油管道在我國尚屬首創,一系列技術問題均無章可循,材料設備必須從零開始。靠人拉肩扛和氣吞山河的軍民大會戰,完成了北起黑龍江大慶、南達遼寧撫順的中國第一條千里油龍的建設。
1975年9月,管道建設者又完成了大慶至鐵嶺、鐵嶺至大連、鐵嶺至秦皇島、撫順至四平、撫順至鞍山、盤山到錦西和中朝輸油管道,這8條管道,編織成了東北輸油管網。
正當東北管網緊張地建設之中,籌備成立統一建設和管理管道的職能機關———管道局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1973年4月16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在河北廊坊誕生。這就意味著,繼鐵路、海運、公路、航空之後,一個新興的運輸行業———管道運輸業的興起。今天的奮斗結出碩果
隨著國家進行西部大開發,管道局又把目光投在了西部。
1990年建設新疆塔里木第一條輪南到庫爾勒輸油管道,1995承建我國第一條長距離、大口徑沙漠管道,緊接著是鄯烏天然氣管道、庫鄯輸油管道。1996年3月陝京天然氣管道開工,然後是澀寧蘭、蘭成渝、陝京二線、忠武管道……
2002年7月,全長4000公里的西氣東輸工程正式開工了。管道局全方位參與了西氣東輸工程建設,並創造了多項中國管道的新紀錄。目前,連通陝京二線與西氣東輸的冀寧支管道、從阿拉山口到獨山子的輸油管道,以及總長近4000公里的西部管道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
回顧管道局的發展史,更不應該忘記他們走出國門、開發國際市場的歷史。從1981年伊拉克800公里水管道的勞務輸出開始,到1995年突尼西亞282公里天然氣管道項目,1999年蘇丹1/2/4區1506公里原油管道項目,為管道局在國際上贏得了信譽。
2000年開始,管道局將國際市場開發納入企業的發展規劃,制定了國際市場開發戰略。
他們設立了蘇丹、利比亞、阿聯酋、伊拉克、印尼、委內瑞拉和哈薩克等7個辦事處。分別成立了蘇丹工程項目部、監理項目部,利比亞工程項目部,哈薩克工程項目部。新戰略將打造響亮品牌
新的時期,管道局確立了「創新思維,實現超越,爭雄國內,走向世界」的企業精神,並將企業重新進行了定位:代表國家的先進水平、引領行業技術進步、具有國際馳名品牌的管道工程專業化公司。
在發展戰略指導思想上,管道局實現了由國內重點工程建設為主向國內重點工程和國際工程並重轉變,由施工型工程公司向施工加管理型工程公司轉變。他們站在管道事業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布網(建管道網路)、建庫(參與國家地下儲備庫建設)、進城(加強城市燃氣建設)、下海(開發海洋管道)」的發展方向,確立了打造世界馳名的管道專業化公司的宏偉目標。
⑤ 網路的發展史
Internet(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5)管網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互聯網發展史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按編年體的形式,詳細歷數了互聯網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由美國國防部編制。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amk:) 。
⑥ 水管的起源與發展
管道,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用於防洪排澇系統。
那麼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早期的水管是什麼樣的呢?事實上,古人的智慧可以讓現代驚嘆無數次。你知道下面這個地下排水管是什麼時候的嗎?
據1979年考古發掘,從北京古城南門門道之下挖出殘長5米多的陶制排水管道三條,下面一條,其上再並列鋪兩條,管道每節長0.35-0.45米不等。經測定距現在約4000年。
2006年在西安市西郊阿房宮遺址附近驚現的戰國秦朝時的排水管道!這組陶制排水管道一節58厘米,外表繩紋,一頭粗一頭細,大頭套著小頭,東西長達到78米,南北長10米。另外在西邊還有一處18米長呈南北走向的排水管道。
通過出土的部分管道來看,此處應該是距今2000多年以前戰國秦時期的皇家宮殿建築的排水管道。
古代排水管道的起源是伴隨著城垣的形成與發展而產生的。各種排水管道的出現與發展,與當時的城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古代文明的進程有著密切的關系。看看下面這個:
這是距今3300多年前的商朝,商王盤庚遷殷之後,社會秩序獲得穩定,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取得重大成就。這就是在安陽殷墟出土的陶制水管,其三通與直接的樣式跟當代產品幾乎一模一樣。
2010年,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陶制排水管道在上海世博會亮相。
中國古代城市排水系統起源甚早,距今4300多年的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在南門門道路土之下就發現有鋪設的陶質排水管道。這些排水系統不斷完善,在一些城市中還發現了水關(水閘)遺址,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有廣州南越國時期的水閘遺址、北京金中都的水關遺址和北京元大都的水關遺址。
2012年,重慶寶林博物館帶著近20件藏品走進大渡口區一建築工地,為工人們做展覽。
這是一節保存完好的漢代排水管,長63厘米,一頭大一頭小,最寬處約20厘米,最窄處15厘米。壁厚約1.5厘米,管壁上還沾著泥土。據介紹,兩根排水管相接時,將小的一端插進大的一端,既可以穩固也不會漏水,古代的下水道就是這樣一節一節連接起來的。據介紹,如今室外的排水管,也是一端大一端小,沿用了古代的經驗,不過為了加固,還會套上膠圈。「從它的粗細,可以推斷當時城市的人口。」如果放到現在,可供1000人排水。
2014年,重慶永川區漢東城遺址考古發掘近日驗收,這一唐宋古城不僅出土了大量精品瓷器,而且展示出古代重慶十八驛之一的漢東驛的面貌,陶制下水管連通居民家。考古現場負責人代玉彪介紹,古城的主幹道寬約3米、用厚度約10厘米的巨石均勻平整砌成,路基由黃色黏土和鵝卵石築成,民居就臨近道路而建。房屋的柱洞、排水溝和牆體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來。排水溝呈長條形,是用加工規整的石板構築而車工內,可以盡可能地排水。民居內修建有直徑達10餘厘米的下水管道,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連接後將屋內污水排到屋外的排水溝。代玉彪說,這里的排水系統設計非常科學,保證了位於長江邊的這座古城能夠經受住暴雨的肆虐。
重慶永川區漢東城遺址發掘出的宋朝時期遺址
2015年8月,施工人員在宜昌市老城改造獻福路拆遷工地,意外發現兩米多長的一段明清時期城市用陶制排水管。排水管已有兩三百年歷史,呈竹節狀連接。宜昌市檔案局原局長孫維玉現場查看後介紹,排水管外紋路叫「純紋」,是燒制之初刻制,排水管是宜昌善溪窯生產,主要用於古城裡大型建築物的排水。
世界現代管道始於19 世紀中葉。1859 年8 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打出第一口油井,1863-1865 年試用鑄管輸送原油,因漏水未能實際應用。到1895 年才生產出質地較好的鋼管。1879 年,中國用鑄鐵管從旅順市的龍引泉引水供水師營駐軍用水,這標志著引進西方供水技術的開始。
不銹鋼管在世界上有悠久的歷史,早期的主要是厚壁螺紋連接和焊接連接。由於厚壁不銹鋼管的成本造價高,雖然衛生、性能優越,但未完全符合節能的社會發展觀念,因此引發於一些專家對不銹鋼「薄壁」連接的技術研究,最終薄壁不銹鋼管最早的連接技產生於1959年瑞典,因為產品應用效果良好,很快就得到推廣,隨之發展到德國、英國、中國和台灣等地。薄壁不銹鋼管連接技術的不斷發展,保障了給排水設計所需的技術性能,並克服了厚壁不銹鋼管的高價位和螺紋連接的不穩定性。市場需求的自然發展,促進薄壁不銹鋼管普及應用,是必然的。
日本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薄壁不銹鋼在日本首次應用於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至今已成為世所公認的最佳飲用水容器材料",日本的自來水管道和建築內給水管道使用不銹鋼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
日本東京的自來水供水管道經歷了鍍鋅管──塑料管(PPR)和復合鋼管──薄壁不銹鋼管的發展歷程,1955年以前,普遍使用的是鍍鋅管,1955-1980年間,塑料管和不同材料的復合鋼管廣泛應用於建築物內的水管和部分室外水管,但不論是鍍鋅管還是塑料管,各種復合管,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由於其材料耐腐蝕性不佳而受到腐蝕、因外力作用(如熱脹冷縮、施工破壞等)造成的漏水現象十分普遍。為此,東京供水局經過10多年的調查研究後決定從1980年5月份開始,凡50毫米以下直徑的供水管道、管接頭、水龍頭全部採用不銹鋼材質,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漏水問題。
美國
美國紐約的供水系統自20世紀60年代起採用不銹鋼。紐約市原有的飲水配送系統老化陳舊,無法滿足需求,當局在對備選材料進行15年評估的基礎上,於1993年在城市輸水管道的大口徑立柱管和其他管道建設中均大規模地採用了304L不銹鋼,其目標是建立一套使用壽命長達100年的系統。華盛頓地區供水管網改造,也採用了不銹鋼水管,當局考慮的出發點是整個壽命期的成本,與其他材料相比,不銹鋼在整個壽命期內的總成本是最低的。利用不銹鋼的耐腐蝕耐磨損長壽命的特點,以期降低管網的維護和更換費用。
義大利
自1995年起,義大利各城市普遍採用一種不挖溝技術,將原輸水主管道更換成不銹鋼管道。經驗表明:不銹鋼管道耐腐蝕、強度高,能夠耐地面下沉和地震,壽命至少為70年,比塑料管等代用管材更經濟。
瑞典
瑞典Karlskoga市經過10年試驗,球墨鑄鐵和PVC埋地供水主管道已經全部換成316不銹鋼管道。
英國
英國的醫院(蘇格蘭)過去採用的是銅水管,但蘇格蘭偏軟的水質導致銅水管的腐蝕和失效,政府花費了巨資研究失效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現已將冷熱水管道由原來的銅水管全部更換成不銹鋼水管和接頭。
馬來西亞
自1997年來馬來西亞水務當局與水工業各方合作,起草了供水系統使用不銹鋼焊管和不銹鋼管件的標准規范。2001年4月,馬來西亞水務當局正式頒布相關標准,規定與公共輸水主管道相連的水表前後的給水管道只允許使用奧氏體不銹鋼焊管。
新加坡
新加坡水務當局正准備將所管轄的給水管更換成不銹鋼管,目的是為21世紀的新加坡人民提供可持續的水資源,顯著改善水質,提高系統運行可靠性和大大降低運行成本。同時將採用數千噸的不銹鋼對現有的污水處理系統進行大規模的更換和改造。該項目將歷時20年耗資70億新元,並由此帶來高達幾十億新元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其他國家
如加拿大、荷蘭等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飲用水系統的管道和系統部件必須採用304/304L、316/316L材質的不銹鋼,以此作為健康保證的基礎。
中國
國內薄壁不銹鋼水管是20世紀90年代末才問世的新型管材,由於其具有安全衛生、耐蝕性、堅固耐用、壽命長、免維護、美觀等特點,目前不銹鋼水管發展勢頭強勁,已大量應用建築給水、直飲水和太陽能系統管道。起初,還有部分工程項目設計銅管的,最後一個個改為薄壁不銹鋼管。現在,銅管已逐漸退出市場,除了民用家裝市場之外,酒店、會館、樓盤、醫院、學校、已經基本普及設計和應用薄壁不銹鋼水管。
⑦ 下水管道的發展歷史
三、水費管理機制
法國的水費包括取水水費(及供水水費)和排污所交納的排污費。排污費按照「誰污染、誰付費」原則收取,根據排放的不同污染物收取不同的費用。
對於工業用戶來講,水費是按照每個部門對應的不同交費系數和每個公司產生的污染物總量來計算。每個社區的生活用水費是根據常住和季節性居住人口計算,並從用水戶收取人頭水費和計量水費。計算水費的比率由每個流域水務署確定,並經流域委員會同意,以便平衡優先行動計劃。水費的比率還要根據優先順序和流域委員會確定的水質目標進行地區性調整。不同的地區水費是不同的,在缺水區供水水費高些,在污染區污染費高些。
水費中,5%為增值稅,20%給流域水務署,用於資助污水處理廠建設和增加供水設施,35%用於飲用水處理,40%用於污水處理。
收取的水費主要是用來保護水資源,防治污染,做到以水養水。如果用戶不願支付高昂的污染費,可向流域委員會申請經費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而該經費是不需要償還的。這樣,用戶既減少了需要支付的排污費,提高了自身的形象,又減少了污水的排放,改善了環境。
四、法國的水課堂
水課堂是法國進行水知識普及的一項活動,旨在幫助公眾更多地了解水和環境方面的知識。水課堂由塞納——諾曼底流域(Seine-Normandy)水務署在1987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有15年的歷史,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市民認識水的重要性,提高保護和節約水的意識,承擔起未來管理水的責任。這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民主地方化的一個方面,歐盟已認可水課堂的做法,正在加以推廣。水課堂目前主要是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
塞納——諾曼底流域(Seine-Normandy)每年舉辦約1000個水課堂,每個水課堂補助560歐元,全年補助經費70萬歐元,地方政府再補助同樣數量的經費。流域內水課堂的分布:塞納河上游46個,曼納河56個、巴黎大區500個、瓦爾河117個、塞納河河口區30個、諾曼底地區200個。
水課堂活動將達到以下目的:
使公眾對水有個基本的認識:即應當對水資源採取有效的保護、節約和管理。通過這種教育及交流,可以使年輕人真正解決一些認識問題。水課堂不但可以分享知識,而且有利於樹立對水、對自然環境新的認識和態度。
2、教授的內容:
自來水從那裡來?又用在那裡?理論上——自來水來自自然又回歸自然。為此,水課堂需要組織學生到校外或河流附近去了解與水循環相關的一切事物。包括:污水處理廠、水壩、供水排水系統、國家代表、農民、企業');">企業者、收費中心、水分析實驗室。
●誰來對水負責?
管水、用水部門的有關責任人將向公眾介紹他們的職責和充當的角色。參與者可以在他們的教室或者現場見到來自不同用水部門的代表(生活、農業、工業、水陸運輸和娛樂活動)和與供水相關的負責機構(簽約機關,計劃、立法、財政機關和履約人),聽他們介紹有關的情況。
成年人也參與水課堂活動。流域水務署責成有關單位每年都准備一些水課堂模式,面向大學學生、成年人和地方代表。
水課堂的典型模式是根據一種真實過程的模擬,讓參與者在參加活動過程中牢牢記住有關水的知識。這種過程包括開放和封閉式的水課堂的會議,收集資料,最後在各個層面上形成工作日記。
工作日記將提供給教師作為備課的材料。
3、水課堂的組織形式及實施步驟
——流域水務署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將水課堂分成10級,組織編寫了不同的教材範本;
——教師研究提出學習內容,准備好一個學習材料,提出學習計劃報流域水務署審批;
——流域水務署批復後,將補助資金發給舉辦水課堂的學校(地方政府的補助資金直接給參觀與配合的單位),同時協調參觀與配合的單位;
——學習完成後,認真總結,提出成果;
——將一個學生的成果、全班的匯總成果和教師的評價報流域水務署;
——流域水務署評估水課堂的效果,並跟蹤了解水課堂對學生的影響;
——流域水務署根據教師的反饋意見,修訂教材,為今後水課堂使用。
4、學習方式
水課堂的學習時間為連續5天,根據教學計劃,邀請專業人員到學校講課,參觀相關的單位,再回到學校,將水的有關知識與課程結合起來,完成水課堂的學習任務。
代表團全體成員參加了兩個水課堂的參觀活動。
第一個水課堂的內容是了解航運、水利工程的作用、水的利用全過程。全班18名十三、十四歲的學生,兩名教師,租用了一條船,參觀巴黎塞納河上游,由船上水手介紹河道的基本知識:如何區分上下游、左右岸等,以及航運的基本知識,水手操作的基本技能:駕駛、系纜繩等,並邀請一個工程師講解水的循環利用全過程和水利工程的作用:降雨形成水流,小溪匯成河流;從河道取水的多種方式:有壩取水、無壩取水、抽水等;自來水廠處理;管道送水到用水戶(居民、工業);管道收集污水,污水處理;最後再排到河道。並介紹了河道堤防、護坡、水壩、水閘的作用。水課堂的最後,所有學生在水手的指導下,輪流實習駕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個水課堂的內容是了解巴黎市地下水管道的發展歷史及現狀。全班22名小學生和一名教師,由一名專業人士帶領,參觀巴黎市地下水管道博物館。專業人士向學生介紹了巴黎市地下水管道的修建歷史和發展過程,參觀了供水管道和污水系統,說明了各種工具的作用,如攔污柵、清污木球、閘閥等,簡單講述了今後的發展方向和計劃。
目前,水課堂的各級教材大綱已經法國教育部認證,並在馬里、墨西哥等國推廣使用。
代表團還參觀了與水課堂有關的兩個單位:SIAAP集團公司下屬的一個污水處理廠和巴黎水處理公司(SAGEP)等。
5、水課堂的效果
不少小學生知道水的知識,懂得如何保護水、節約水,並在生活中應用學到的知識。
根據巴黎水處理公司提供的數據,該公司供應的生活用水從10年前的85萬t/日減少到目前的68萬t/日。盡管這不全是水課堂的功勞,但由此可以看出水課堂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五、體會與建議
通過此次考察和交流,我們對法國的水資源管理和水課堂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使我們感到,他們的某些經驗可為提高我國的水資源管理水平、提高公眾對水的重要性的認識,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1、 從青少年學生抓起,提高對水的重要性的認識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約為2200 m3,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黃淮海流域缺水嚴重,國家已經決定投資1200多億元,建設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從長江調水,緩解黃淮海平原的缺水矛盾。但也存在浪費水、污染水的情況。法國基本上不缺水,尚在15年前即開始舉辦水課堂,提高學生對水的重要性的認識,而我國主要進行的是面上的宣傳工作,尚未直接對青少年進行教育,應當盡快開展有關水知識的教育工作,從青少年開始,提高全社會對水的重要性的認識。
2、 盡快開展水課堂的試點工作
通過交流,我們認為,水課堂是一種比較好的形式,可以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在中小學開展水課堂。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是素質教育,增加水課堂是可能的,但需要協調相關部門。建議繼續加強與法國在水課堂等方面的合作,確定一個對等的流域或單位進行試點,由國家給予一定的補助,檢驗其效果。
3、 建立城市完整的供、排水系統
巴黎市在建設污水系統之外,已經開始建設雨水收集系統,簡單處理後,直接排入河道,並在洪水期,利用雨水收集系統,容納部分洪水,減輕河道的壓力。
我國大多數城市只有一套供水系統、一套排水系統,而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不足法國的一半,減少淡水的消耗,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設節水型社會,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根本途徑。在自來水系統之外,建設中水系統,減少引用水的供應量;同時,建設雨水系統,減輕污水處理的壓力,為建設節水型社會奠定基礎。
4、加強流域機構在水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5、我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保護、配置和管理涉及多個部門,為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可借鑒法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通過立法來充實流域機構的組織、職能,並確定其法律地位、機構組成、職責范圍、管理許可權、決策機制等。
成立流域管理委員會,由地方政府的代表、用水戶代表和中央組織代表組成。負責草擬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的總體規劃,審批執行機構制定的流域發展規劃以及利用收取的水費和排污費資助供水設施及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水資源方面的研究計劃等。由法律確定成立流域水資源管理的執行機構,它是一個水資源公共管理實體,具有企業性質,財務獨立。該機構負責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方案的實施,制定水費和排污費,在報流域管理委員會批准後,負責收取水費和排污費,負責流域內開展與公眾利益有關的各項活動,力爭做到水資源供需平衡。
⑧ 網站的發展歷程
網站發展歷史
如今網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Internet、區域網,甚至手機通信的GPRS,生活處處反映著網路的力量。便隨著網路的發展,拉動了一些新興產業,如網路游戲,網路聊天,網上影視下載,的飛速發展。同時,網路傳媒,電子商務等給更多企業帶來了無限的商機。然而,我們今天所接觸的豐富多彩的互聯網路又是如何發展來的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互聯網路的發展歷史。
網路發展最初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人們嘗試把分別獨立發展的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聯系起來,使得在技術上為今後的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做好了准備。同時建立了一些基礎的理論性的概念。這個時期,計算機技術正處於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向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過渡期。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語言,以單詞、語句和數學公式代替了二進制機器碼,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這個時候的通信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初具雛形了,正是這時奠定了今後網路發展的基礎,為網路的出現做好了前期的准備。
有了第一階段的理論基礎,網路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即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正值冷戰時期,美國為了防止其軍事指揮中心如果被蘇聯摧毀後,軍事指揮出現癱瘓,於是開始設計一個由許多指揮點組成的分散指揮系統,以保證當其中一個指揮點被摧毀後,不至於出現全面癱瘓的現象。並把幾個分散的指揮點通過某種通訊網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終於在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把4台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於是ARPANET網路誕生了,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是Internet出現的基礎。這個時候,ARPANET技術還不具備推廣的條件。所以這個時期,網路僅僅是用於軍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冷戰促使了網路的誕生。隨著網路的出現,誕生了一種新的通信技術,這就是分組交換技術,它是隨計算機實現網路通訊而產生的。這種技術是將傳輸的數據加以分割,並在每段前面加上一個標有接受信息的地址標示,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一種通訊技術。分組交換技術也是六十年代網路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差不多是每十年就是一個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網路發展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個人電腦。促進了網路技術的發展。各種局域、廣域網發展迅速,計算機生產廠商也開始開發自己的計算機網路系統。1974年ARPA的鮑勃·凱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合作,提出TCP/IP協議。
八十年代可以說是網路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十年,首先是1983年出現了可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作為BSD UNIX操作系統得一部分,TCP/IP協議得到了認可,逐步流行起。也就是這時,真正意義上的Internet誕生了。時隔一年,日本建成了JUNe t網路,
(Japan Unix Net work)。1985年,美國科學家基金會(NSF)組建NSFNet,美國的許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一些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使得其迅速擴大,1986年,NSFNet網路奠定了其成為今後internet主幹網的地位的基礎,當時其速度是56Kb p s。三年之後的1989年, internet的速度已經提升為速1.54Mb p s ,也出現了最早的internet服務提供商(ISP),伴隨著www(World Wide Web)全球廣域網的出現,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超文本瀏覽器/編輯器。
1991年,internet開始用於商業用途,internet的商業化,成為internet發展的一劑催化劑,使得它以空前的速度迅速發展,伺服器的增多,連入網路的計算機數目的增多以及主幹網速度的提升,都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商業的發展也影響著網路的發展。
如今隨著網路技術的成熟,高速區域網技術迅速發展,傳輸速率為10Mb p s的Ethernet的廣泛應用,IP電話服務,更高性能的Internet2的發展,使得網路已經滲入到了商業,金融,政府,醫療,科研,教育,等各個社會部門。使得網路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⑨ 簡述互聯網的發展史
1、互聯網始於1969年的美國,又稱網際網路。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2、1978,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3、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orldWide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盡管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4、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開發出來。
5、現在——至今
微軟全面進入瀏覽器、伺服器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市場的轉變已經完成,實現了基於互聯網的商業公司。1998年6月微軟的瀏覽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電腦顯示出Bill Gates(比爾.蓋茨)在迅速成長的互聯網上投資的決心。
⑩ 計算機網路管理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計算機抄網路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路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機到多機的發展過程,其發展過程大致可以細分為以下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
第二階段:多台計算機互連的計算機網路
第三階段:面向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
第四階段:面向全球互連的計算機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