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章丘的歷史沿革
商代,東、北部為蒲姑國。商末,西部為譚國(都城在今龍山街道城子崖)。
春秋時期,先後為譚國和齊國諸侯封地賴邑、寧邑、台邑、崔邑。戰國,屬田齊。
秦,屬濟北郡。
西漢,屬青州部濟南郡(治東平陵城)。漢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縣稱陽丘(治回軍鎮,今綉惠街道回村)等。
東漢時,中部為陽丘縣,北部為菅縣、猇縣,南部為土鼓縣。後陽丘、猇縣並入東朝陽縣。
魏晉時期,東朝陽縣屬樂安國。
南北朝劉宋,改東朝陽縣為朝陽縣,屬齊郡。
北齊,廢朝陽縣置高唐縣(治回軍鎮)。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高唐縣遷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為章丘縣」,取縣北山章丘為名。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河南道齊州濟南郡。
宋、金,屬濟南府。
元,屬山東東路西南道濟南路總管府。
明、清,皆屬濟南府。
民國初,屬岱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濟南道。
1945年8月,劃為章丘、章歷2縣,屬泰山專區。1950年4月,兩縣劃歸淄博專區。1953年9月,章歷縣並入章丘縣(舊治章丘城,今綉惠街道辦事處駐地),劃歸泰安專區。1958年8月,縣治遷明水。同年11月,泰安專區撤銷,屬濟南市。1961年5月,泰安專區恢復,又劃歸泰安專區。1979年1月,復屬濟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縣設章丘市(縣級)。
B. 章丘的人文文化有哪些
當地文化還有出土的當地文化人文文化的話,相對來說在一些農村比較體現出來,那回邊保留特答別多古樸的東西。人文文化在他的博物館還有章丘市,圖書館,你都能夠看到,非常多的。嗯當地文化還有出土的當地文化人文文化的話它相對來說在一些農村比較提前出來那邊保留特別多古樸的東
C. 章丘在歷史與文化的介紹
《章丘在歷史與文化》是由陳先運編寫的一本書籍。本書上起遠古,下迄當代,按照歷內史發展階段、容分「古代」、「近代」和「當代」三卷,採用「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形式,展示章丘歷史文化發展過程的全貌。每卷前的「概述」,即是按編年體的形式,簡要敘述和分析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以體現章丘歷史的發展過程、特點及其規律。
D. 章丘在歷史與文化的內容簡介
各個專題則是按紀事本末體的形式,詳細介紹這一時期重要事件和歷史人物。二者互相專聯系,互為補充,屬便於較充分地反映章丘歷史的全貌。在編寫過程中強調學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統一,力求做到史實可靠,觀點正確,文字流暢,深入淺出,便於更多的讀者閱讀。
E. 章丘的歷史名人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戰國末期齊國人,相傳墓地在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相公庄街道郝庄村。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王莽(前45~23),字巨君,祖籍龍山平陵城古址,西漢孝元皇後的侄兒,建立新朝。
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相公庄街道房庄人。唐初名相。
李清照(1084~約1156),號易安居士,明水街道人。南宋女詞人,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其夫太學生趙明誠,宰相趙挺之次子。
李開先(1502~1568),字伯華,號中麓,章丘綠原村(埠村街道東鵝庄)人。明代傑出的戲曲家、文學家。
孟洛川(1851~1939),名繼笙,字洛川,亞聖第六十九代孫,刁鎮舊軍村人,近代著名民族商業資本家。
郭恆祥(1894~1929),又名郭月庭,埠村街道埠西村人。民國十四年(1925)從青島回章丘,是章丘的第一個共產黨員。歷任全國鐵路總工會副委員長、中共章丘特支書記、章丘縣貧民會會長等職務。民國十八年(1929)一月九日被章丘縣錦屏區國民黨政府區長殺害,年僅34歲。
F. 章丘的特色文化
章丘梆子 章丘鐵匠 章丘芯子 龍山黑陶 章丘扁鼓 章丘旱船 章丘龍舞內 五音戲 黃家烤肉 東平容陵城的傳說 錦屏山神話 李開先的傳說故事 襲勖的傳說故事 章丘地方風物傳說 章丘地名傳說 女郎山廟會 章丘大蔥的栽培工藝 百脈泉傳統釀酒技藝 山東省宏濟堂精湛的阿膠製作技藝
G. 章丘市有多少年歷史了
章丘早在8000多年前,境內即有人類繁衍生息。商代,東、北部為蒲姑國。商末,西部為潭國,都城今龍山鎮城子崖。春秋時期,先後為潭國和齊國諸侯封地賴邑、寧邑、台邑、崔邑。戰國,屬田齊。秦,屬濟北郡。西漢,屬青州部濟南郡(治東平陵城)。漢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縣稱陽縣(治回軍鎮,今綉惠鎮回村)等。東漢時,中部為陽丘縣,北部為管縣、犭虎縣,南部為土鼓縣。後陽丘、犭虎縣並入東朝陽縣。魏晉時期,東朝陽縣屬東安國。南北朝劉宋,改東朝陽縣為朝陽縣,屬齊郡。北齊廢朝陽縣置高唐縣(治回軍鎮)。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高唐縣遷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博洲亦有高唐,改為章丘縣",取縣北山章丘為名。唐貞觀元年(627年)屬河南道齊洲濟南郡。宋、金,屬濟南府。元,屬山東東路西南道濟南路總管府。明、清,皆屬濟南府。
民國初,屬岱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濟南府。1945年8月,劃為章丘、章歷2縣,屬泰山專區。
1950年4月,兩縣劃歸淄搏專區,1953年9月,章歷縣並入章丘縣(治舊章丘城,今綉惠鎮駐地),劃歸泰安專區。1958年8月,縣遷明水。同年11月,泰安專區撤銷,屬濟南市。1961年5月,泰安專區恢復,又劃歸泰安專區。1979年1月,復屬濟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縣設章丘市(縣級)。
H. 章丘市簡介
你好!濟南市章丘市簡介章丘市地處齊魯腹地,南依泰山,北臨黃河,西距省會濟南40公里,是省轄、濟南市代管的縣級市,總面積1855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908個行政村(居),總人口99.4萬。
章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先人早在8000年前即在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並創造了歷代英才。有城子崖遺址、齊長城、東平陵故城等眾多歷史遺跡,近年發現的洛庄漢墓、危山兵馬俑名揚海內外。歷代名人輩出,是戰國時期哲學家鄒衍、唐代名相房玄齡、宋代詞人李清照、近代商業資本家孟洛川的故鄉。章丘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25種,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市)、優質鋁土出口基地和石灰石儲區。境內自然景觀優美,有百脈泉、七星台、錦屏山、朱家峪民俗村等風景區。市區群泉噴涌,素有「小泉城」之稱。交通便利,膠濟鐵路、濟青路、經十東路和濟青高速貫穿東西,O九路、章萊路縱貫南北;濟南國際機場距市區35公里。
2003年,我市緊緊抓住濟南東擴的發展機遇,提出了「建設濟南大城市框架下富而美的新章丘」的定位,確立了「一二三四六六」的總體思路。一個總目標:即建設富裕、文明、開放的新章丘。兩個平台:即依託濟王路、濟青路,以山東明水經濟開發區為龍頭,打造良好「發展平台」;依託市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各職能部門在「中心」設立窗口,打造優質「服務平台」。三個關鍵:即加大投入、體制轉換和環境創新。四個對接:即加快與濟南的城市對接,產業對接,基礎設施對接,科技和人才對接。六大戰略:即工業強市、科教興市、依法治市、城鎮帶動、外向拉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六大突破:即在經濟結構調整、深化改革、對外開放、民營經濟、環境創新和加快城市化進程上重點突破。新的思路,推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經濟實力顯著提升。2005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18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1億元,年均增長20.6%。2006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1.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48億元,分別增長22.8%和30.2%。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13家,中國重汽、濟鋼、可口可樂、中集車輛等一批大項目落戶我市,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動力、汽車、鋼鐵、化工、機械裝備、生物制葯六大主導產業為支撐的發展格局。連續兩年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50強,2006年列第49位。
城鄉環境顯著變化。圍繞建設現代化山水園林中等城市目標,突出特色,建設精品,五年累計完成城建投入50多億元,建成區面積由「九五」末的18.36平方公里拓展到3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到38%。實施城區「三縱六橫」框架路和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城鄉道路通車里程達到1966公里。實施大綠化工程,五年新增綠化面積65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8%,人均綠地面積12.8平方米,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百脈泉公園獲「全球優秀生態旅遊景區」稱號。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41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75元。2004年,率先在全省免徵農業稅及其附加,農民人均減負增收70.6元。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8 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6億元。城鎮人均住宅面積和農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分別達到31.3平方米和37.6平方米。城鎮居民家庭電腦、汽車普及率分別達到52%和10%。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在全省率先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雜費,免除貧困家庭學生課本費,並對特困生發放生活補助。投資8億多元,新建章丘中學、實驗中學、實驗小學等教育重點工程,完成39所農村中小學標准化改造,辦學條件走在全省前列。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到92.5%。落實「兩確保一低保」,實施安居工程,對農村弱智困難戶、殘疾人實施救助,對建國前老黨員、經濟薄弱村支部書記發放生活補助,實現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先後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山東省文明城市、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市。
I. 章丘古城發展歷史與變遷
章丘早在8000多年前,境內即有人類繁衍生息。商代,東、北部為蒲姑國。商末,西部為潭國,都城今龍山鎮城子崖。春秋時期,先後為潭國和齊國諸侯封地賴邑、寧邑、台邑、崔邑。戰國,屬田齊。秦,屬濟北郡。西漢,屬青州部濟南郡(治東平陵城)。漢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縣稱陽縣(治回軍鎮,今綉惠鎮回村)等。東漢時,中部為陽丘縣,北部為管縣、犭虎縣,南部為土鼓縣。後陽丘、犭虎縣並入東朝陽縣。魏晉時期,東朝陽縣屬東安國。南北朝劉宋,改東朝陽縣為朝陽縣,屬齊郡。北齊廢朝陽縣置高唐縣(治回軍鎮)。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高唐縣遷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博洲亦有高唐,改為章丘縣",取縣北山章丘為名。唐貞觀元年(627年)屬河南道齊洲濟南郡。宋、金,屬濟南府。元,屬山東東路西南道濟南路總管府。明、清,皆屬濟南府。
民國初,屬岱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濟南府。1945年8月,劃為章丘、章歷2縣,屬泰山專區。
1950年4月,兩縣劃歸淄搏專區,1953年9月,章歷縣並入章丘縣(治舊章丘城,今綉惠鎮駐地),劃歸泰安專區。1958年8月,縣遷明水。同年11月,泰安專區撤銷,屬濟南市。1961年5月,泰安專區恢復,又劃歸泰安專區。1979年1月,復屬濟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縣設章丘市(縣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