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漢時期我國歷史發展最顯著社會特徵是什麼
秦漢 ( 西漢、新朝、東漢 ) 時期 ( 公元前 221-220 年 ) :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政治上幾度出現強盛的局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步發展的時期。
★政治:本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秦滅六國後,為鞏固統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確立郡縣制,並在思想文化方面通過「焚書坑儒」等強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西漢初年推行郡國並行制,王國權力逐漸增大威脅中央,其實質是奴隸社會分封制的殘余對封建上層建築的威脅。自景帝開始「削藩」,又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初步削弱王國的勢力。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從根本上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是西漢解決王國問題最關鍵的步驟。隨之又奪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國問題至此得到根本解決。為以思想上的統一加強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確立為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理論。東漢時期,中央集權漸趨衰落,其主要原因在於豪強地主勢力的惡性膨脹,這是東漢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點。豪強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權,在經濟上佔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傳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強地主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權,還擁有私人武裝,是對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在黃巾起義被鎮壓後,社會上便出現了豪強地主割據混戰的局面。
★經濟:本階段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秦的政治統一和統一貨幣、文字與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在秦末農民戰爭的作用下,漢統治者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如西漢初年針對秦的暴政,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東漢初年針對西漢後期至新朝嚴重的奴婢問題,漢光武帝注意整頓吏治,並下九道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面。經過幾代的治理,以及勞動人民的辛勤創造,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社會出現安定繁榮的局面。
★★民族關系: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
在北方,漢族政權同匈奴族關系復雜。戰國後期,匈奴族威脅中原,迫使北方各國築長城自衛。秦朝北擊匈奴,並修築長城,遷發內地人民充實邊防。西漢初年「白登之困」後,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並不能杜絕北方邊患。漢武帝時,社會繁榮,國力強盛,三次大敗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脅。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斷騷擾北方邊郡。東漢政府兩次打敗北匈奴,解除了它對西域和東漢的威脅。
兩漢時期,同西域各族開始發生密切的貿易關系和文化交流。張騫和班超先後出使西域,溝通了西域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往來,密切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西域的開發,豐富了漢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兩漢的疆域也得到了擴展。
秦漢時期還是我國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初步開發和管轄的階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當地設三郡,遷移中原人民到那裡戍守,還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漢武帝則在四川西南、貴州、雲南等地建立郡縣,加強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同內地各族人民的聯系。
★對外關系:本階段,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大秦的交往開始溝通。同東方領國朝鮮、日本的往來更為頻繁,中華民族的文化開始對這些東方國家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貳』 秦漢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
秦的歷史地位
1.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推動了民族的融合。
2.他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僚政治體制為歷代王朝沿襲,並在我國封建社會前期起了積極作用。
3.秦朝因暴政而亡,給予漢及後世統治者以深刻教訓。
4.秦修築的萬里長城是影響深遠的古代偉大工程。
5.統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道路的寬度,即所謂的書同文,車同軌。
6.
漢的歷史地位
1.開通了絲綢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黃金之路,為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藝術,經濟,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開創了歷史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基本奠定了我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了漢民族。
3.秦文化、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等區域文化因子在漢時期經長期融匯,打破了先秦時期南北文化相對較少聯系接觸的狀態,形成了具有統一風貌的漢文化,同時亦由此形成了統一的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以儒學正統地位的建立和鞏固為突出標志的適應專制主義政治的文化建設所取得的劃時代的成就,更對後來的歷史與文化發生了規范性的影響。
4.「大一統」的社會環境為許多學科的高度成熟與充分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如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使中國古代史學建樹達到輝煌頂點,就是這方面很有說服力的典型例子。
『叄』 秦漢時期的發展歷程
公元前221年秦滅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
由於秦王贏政 自認「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三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權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馳道和直道,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取其意見,下令「焚詩書」,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部分史學家對以上事件存有懷疑,認為由於秦始皇的一系列激進改革得罪了貴族,平民無法適應,才在史書上留此一筆。[3]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秦二世(胡亥)殺害太子扶蘇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派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北伐,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3]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雒陽,史稱東漢,而他就是漢光武帝。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階級特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西漢時期已有葯學專著出現,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名醫公孫陽慶曾傳其弟子淳於意《葯論》一書。從《漢書》中的有關記載可知,西漢晚期不僅已用「本草」一詞來指稱葯物學及葯學
漢高祖劉邦
專著,而且擁有一批通曉本草的學者。 通過境內外的交流,西域的紅花、大蒜、胡麻,越南的意苡仁等相繼傳人中國;邊遠地區的麝香、羚羊角、琥珀、龍眼等葯源源不斷地進入內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本草學的發展.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是《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該書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經歷了較長時期的補充和完善過程。其成書的具體年代雖尚有爭議,但不會晚於公元二世紀。其「序例」部分,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葯物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眼葯方法、劑型選擇等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葯學理論的基礎。各論載葯365種,按葯物有毒與無毒、養身延年與祛邪治病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即後世所稱的「三品分類法」。每葯之下,依次介紹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長環境,部分葯物之後還有別名、產地等內容。所記各葯功用大多朴實有驗,歷用不衰,如黃連治痢,阿膠止血,人參補虛,烏頭止痛,半夏止嘔,茵陳退黃……。《本經》系統地總結了漢以前的葯學成就,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肆』 中國歷史的秦漢時期
參見:秦朝、漢朝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一後,為了防禦匈奴南侵,在連接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向東、西兩段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秦統治者的暴政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和秦王朝的滅亡。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伍』 秦漢時期歷史發展動力是什麼
私有化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