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綉傳說
農事和節氣的風俗 根據二十四個節氣進行農事和安排生活。如「春打六九頭,耕牛滿地頭」,元旦日如陰則「歲朝烏雲禿,高低田稻一齊熟」。立春日舉行探春、采春、迎春和打春及迎春牛和送「春牛圖」。夏日有「雨打立夏,無水澆耙」、「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立夏人們吃補食、稱體重。秋季「雷打秋頭,百事無收」、「八月十五雲遮日,來歲元霄雨打燈」。寒冷的冬季主要是田間管理「莊稼要收成,土地要冬耕」、「冬季清除田邊草,來年肥多害蟲少」。冬至大如年,人們吃年糕、做湯圓、穿新衣服、祭祀祖先。
農事的祭祀風俗 清明前後下稻,下要選時辰、選經驗豐富的男性老農,說話要討口采。第一天插秧,謂「開秧門」,除一套程序外還需祭土地神,若乾旱不雨,則去城隍廟祈求降雨。為了防治病蟲害,正月半夜「甩火把」。太湖一帶如遇上蟲害,將掃帚插在田中,稱為「掃蟲」,或將劉猛春將軍菩薩請出來巡遊。中秋節後舉行土地會、青苗會、稻花會和慶豐會。
手工業習俗 世代相傳「百作拜師」,學徒拜師要有「薦保」、「保頭」,簽定合約。學徒期間尊卑上下等級分明,學業期滿,要舉行拜師儀式,辦「滿師酒」,向師傅、師母行「三拜九扣」之禮。各行各業有自己的祖師爺,逢先師生日、過年過節和開工之日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如石匠、木匠的師是魯班,理發業是呂洞賓,燒炭業是陳老相公,雕刻業是邱彌陀,陶瓷業是范蠡,制筆業是蒙恬,竹篾匠是泰山等等。絲綢業十分發達,明代的蘇州「家家養蠶、戶戶刺綉」。機工們崇尚機神,建廟塑像。舊時織機分為提花機和素機,只有男性織工坐提花機,織出有各圖案的絲綢供宮廷官吏享用,女性織工只能上素機織綢,為平民百姓衣帛。蘇州刺綉歷史悠久,歷代朝官府十分重視,刺綉業尊顧名世為祖師,民間的刺綉名師培訓刺綉藝人。無錫惠山的泥人深受人們喜愛,婦女買「大阿福」討吉祥,蠶農買「春牛」祈求農事順利,市民喜愛「觀世音」,「鍾馗」等期望神靈保佑。吳縣西山的碧螺茶享有盛譽,每年在春分至穀雨前後採茶女經過沐浴更衣,去山上採茶。茶農最擔心旱災或蟲災,逢到這情況,茶農就宰豬殺羊供奉龍王菩薩、孟姜菩薩,有的還抬著菩薩到茶山上走一圈。除夕人們把採制的頭茶供奉菩薩,初一清晨先泡一杯茶,供奉在灶神堂前
漁業習俗 江蘇河網密布,漁民世代從事養魚捕魚活動。太湖漁民供奉傳說中治水的大禹,於是在昂山上造禹王廟,每年春季的全豬全羊齋禹王神,並請戲班子演戲酬謝神靈保佑。每年五月至七月漁民出湖捕魚前,要舉行請神及會餐活動,俗稱「做公堂」。早上開網,第一網捕到鯽魚或鯉魚,認為是大吉大利,如捕到黑魚,兆「黑心」,當日一定會捕到很多魚,如果捕到的是白鰷,則認為這天要白辛苦。小塘捕魚,干塘時焚紙燒香,祭祀塘神。
市集民風
一般較大的廟會在農閑季節舉行,少則一日,多則十天。廟會期間,廟內煙火繚繞,鑼鼓喧天,廟外各行各業商販叫賣、雜耍、小吃一應具全。成千上萬的人乘船、步行從四面八方湧向廟會。集市上小商販除了吆喝叫賣外,還有各傳承的打擊聲,如貨郎擔搖皮鼓,銅匠擔晃銅串,糖粥擔打竹梆,算命打鼓敲小鑼,收廢品搖鈴等等。坐商的招牌花色更多,如典鋪在高牆上寫個「當」字,茶館懸掛「茶」字招牌,酒店多懸黃白旗簾,理發門前豎紅、黃、藍三色轉動圓柱燈,浴室掛紅燈籠等。正月初五財神誕辰日,早時商店都設財神堂,並舉行祭祀活動,傳說財神菩薩是趙公元帥,還有五路神。各行各業還有一套「行話」,謂「切口」,店主和職工當首買主面,用切口交談價格,使買主不得而知。
飲食風俗 江蘇飲食選料講究,四季有別。南京廚師素有「天廚」之稱,南京板鴨又稱「官禮板鴨」和「貢鴨」、桂花鹽水鴨飲譽中外。揚州菜是我國四大風味菜之一,以清蒸鰣魚、「三套鴨」、清燉蟹粉獅子頭為代表。蘇州的松鼠鱖魚、原悶魚翅、醬鴨名氣也很大。家常菜有炒螺螄、蔥烤鯽魚、霉乾菜燒肉等,南京地區鍾愛吃野菜,有菊花腦、馬蘭頭、蘆蒿、母雞頭等。小吃多達140多,根據季節變化製作多時令小吃。如初一吃糕團,新春吃春卷,元霄節吃元霄、青團,立夏吃五香茶葉蛋,夏天吃綠豆糕,中秋吃月餅、南瓜燒糯米飯,九月蟹黃包,十月烘年糕,臘月是臘八粥、雞絲粥。名茶有蘇州碧螺春、宜興陽羨茶、南京雲霧茶、雨花茶。農村有太湖之濱的重豆茶,南京地區用開水沖蜂蜜或糖的「糖茶」。用開水打入雞蛋的「稱砣茶」,用茶葉煮的蛋則稱「元寶蛋」。各地區還有很多茶館,這些茶館不僅是解渴之處,還是重要的社交場合。頗有名氣的是揚州富春茶社。此外還有戲茶廳,觀眾可以一邊聽戲,一邊飲茶、嗑瓜子,茶房還需給觀眾茶、點煙,此間還有賣小吃的商販來回座位間。飲酒也名目繁多,大致有「年節酒」、「散福酒」、「元霄酒」、「端午酒」、「七月半酒」、「中秋酒」、「重陽酒」、「冬至酒」、「喜酒」、「會親酒」、「三朝酒」、「進屋酒」、「剃頭酒」、「滿月酒」、「周歲酒」、「壽酒」、「豆腐酒」及「插秧酒」、「豐收酒」、「開業酒」、「利市酒」、「分紅酒」、「拜師酒」、 「 滿師酒」、「接風酒」、「餞行酒」、「洗塵酒」、「豎屋酒」、「搬場酒」、「社酒」、「會酒」等等。服裝頭飾
服飾習俗 蘇州地區的婦女早時喜穿中式大襟、對襟衫,常以土林藍黑相對的布料作面料,下 穿黑色長裙,或以腰兜為裙。喜歡包頭,包頭和腰兜很有講究,包頭常用靛藍布,兩旁邊沿鑲首花布滾邊,兩端用白布或黑布貼角,包頭上綉有彩色圖案。腰兜兩側有細密的褶襇,腰帶上綴有流蘇,腰兜上也綉五色圖案。太湖漁民則喜愛穿對襟格子土布衫。
居住風俗 民居的建造過程中十分講究吉利,從選地、選材、擇日、立柱、上樑到落成慶賀均按照繁褥的傳統方式進行。如選地要請「陰陽先生」用八卦盤定地點、朝向。正月初三上山擇定作棟梁的樹林,用紅紙圍貼下部,並祭祀山神,砍伐時樹木不能直接落地,不在山上剝樹皮,嚴禁跨越。上樑時選擇吉日,樑上張貼橫批,兩邊棟柱貼對聯,上樑時喊「上樑,大吉大利」,鞭炮齊鳴,邊唱「上樑歌」,上好後將饅頭、紅棗等往下拋。房子建好後,往往在牆門上畫一些辟邪的圖畫,有的還建刻有歷史故事和植物圖案的磚刻門樓。
生育習俗 在婦女懷孕期間,普遍存在著諸如判斷嬰兒性別的傳統經驗、孕婦保健的慣例、催生舉動、送禮慶賀、取乳名、三朝儀式,以及慶賀滿月、百日、周歲等禮儀。
嫁娶習俗 主要表現在婚姻觀念、婚姻形式、婚姻禮儀和離婚制度上。婚姻程序的第一階段是圍繞男女雙方家族進行的,有「問名」、「納吉」、「行聘訂婚」、「納征」等儀式。第二階段以「請期」,也稱「送道日」開始,然後「鋪床」、「餓嫁」、「拜堂」、「鬧房」。第三階段於婚後第二天起有「開臉」、「討紅喜蛋」等儀式。婚姻形式有買賣婚、典妻婚、表親婚、交換婚、童養婚、指腹婚、冥婚、自願婚等。
壽誕習俗 一般60歲以下叫「做生日」,60歲以上稱「壽辰」,還有認為人到25、29、33、36、66歲為關口,逢到這些生日都有所活動。江蘇人的規矩是「做九不做十」、「男不做四十、女不做三十」。做壽還有「暖壽」和「正壽」之分,正壽要設置壽堂,上供王母、壽星,壽禮比較講究,有的還請和尚來做道場,拜壽結束主人請客吃面,請戲班子演出。壽誕一般都由子女操辦。長輩過世逢70、80、90、100歲生辰,子女還要做陰壽。
喪葬習俗 有沐浴、停屍、報喪、守靈、治喪、家祭、送殯、安葬等多名目。江蘇人比較尊奉「入土為安」的信條,現在即使採用了火葬,仍然以最後入土才放心。
歲時節日風俗 春節,廣義指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幾乎天天有歡慶活動。元霄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這個節日張燈結綵,一般正月十三日「上燈」,十四日「試燈」,十五日「正燈」,十八日「落燈」。這期間家家吃湯圓。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這天吃各色粽子,還有「五黃」:黃魚、黃瓜、黃鱔、鹹蛋黃和雄黃酒;「五白」:白切瓜、白蒜頭、白豆腐、白斬雞和茭白。插艾草和菖蒲,舉行龍舟競渡活動。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家家賞月、吃月餅。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人們高賞菊、吃重陽糕。除夕夜祭灶王爺,貼春聯、換門神,除夕晚上祭祖、吃年夜飯。另外民間還有祈求豐稔的「中和節」,踏青祭祖的「清明節」,舍財布施的「浴佛節」,祭拜游戲的「乞巧節」,祭祖奠先的「中元節」。
文化娛樂風俗 有特點的有崑山的崑曲、蘇州的評彈、揚州的揚劇、無錫的錫劇、南京的白局。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謠、民歌、諺語、謎語。江南絲竹開始產生於明代的蘇州一帶。「絲」指絲弦樂器,如胡琴、月琴、琵琶、三弦、秦琴、揚琴等。「竹」指管樂器,如笛、簫、笙、嗩吶等,演奏的樂曲來自婚喪喜慶和調會活動中的風俗音樂。
江蘇風土人情
蘇綉圖案典雅,色彩秀麗,針工精細,與湘綉、粵綉、蜀綉合稱為我國四大名銹。刺綉發跡在蘇州。相傳孫權的姬人趙夫人,能在方帛上綉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景物,當時人稱為「針絕」。以後歷代相傳,便成為一種婦女特有的藝術。特別是蘇州城西30公里、濱臨太湖的光福鄉,鄉村每家婦女,除養蠶外,都嫻熟這種藝術。刺綉的原料有緞底、凌底、紗底等不同,有用絨、用線、用發(實際多用黑紗代)等綉法。近年來,蘇州刺綉廠又創造了「雙面異綉」,使蘇綉藝術登上了一個新高峰。
陶器是蘇南著名的手工業產品。由於歷代勞動人民運用智慧,積累經驗、不斷地發明創造,使質量逐步提高,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著名的陶都——江蘇宜興丁蜀鎮,生產的日用工藝陶瓷,技術精湛,造型優美,猶如百花叢中盛開的藝術鮮花,光彩奪目,逗人喜愛。
紫砂茶壺,是陶都是珍貴的工藝產品,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早就馳名中外,享有天下「神品」之稱。古人對名手制壺,視為「貴重如衍璜」、「珍重比流黃」、「價疑 琳」,覓湯一壺,賽過無價之寶。
紫砂茶壺之所以名貴,主要有七絕:一、茶無浴湯氣,色香,味皆蘊;二、夏天泡茶,隔日不易餿;三、冬天泡茶,沸水注入不炸裂;四、茶壺久用,不放茶葉,仍有茶香味;五、傳熱緩慢,壺熱而不燙手;六、壺蓋嚴密,倒茶無落「帽」之憂;七、壺色和諧不褪,久用越發光亮。 「茗熒莫妙於砂」,妙就妙在紫砂泥料有著特殊的性能。紫砂泥料蘊藏於深岩之中,開采後又經人工精選,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稱。泥色紅而不嫣,紫而不奼,黃而不驕,黑而不墨,質地細膩且含有砂性,經高溫燒成,仍具有較好的透氣性能,得天獨厚的紫砂陶土,使茶壺、茶杯產生了獨有的功能。
製作紫砂茶壺,工藝十分講究。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藝人們創造的制壺技藝,各有風格,成千種茶壺「方圓非一、器型各異,有講究線條的茶壺,古色古香,清新悅目,有注重浮雕裝飾的茶壺,多姿多態,以壺傳藝;有富於生活情趣的象形茶壺,形態逼真,見壺生景;還有集文字、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於一體的茶壺,字隨壺傳,壺隨字貴。優美的紫砂茶壺,在我國工藝美術產品中放射著燦爛的光芒。
泥塑相傳於孫臏,他研究陣法,捏制泥人兵馬布陣,泥塑就流傳下來。惠山泥人則盛於明、清二代。山有粘土,土質細膩,可塑性強,適於泥塑之用。三、四百年來「惠山泥人」馳名中外。
惠山地區居民家家善彩塑,戶戶做泥人。惠山泥人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它取材於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江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宣揚正義,反對邪惡,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意願、愛憎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許多造型生動的泥塑作品,如「惠山大阿福」、「我愛北京天安門」等,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群眾的喜愛。惠山泥人廠泥塑作品千姿百態,年產300多種,600萬件,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及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接待成千上萬的外賓參觀。這一古老的民間世術將在四個現代建設中大放光彩。
1958年,郭沫若同志去無錫時,曾揮折題詩:「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衣冠千代異肝膽一般同,造化眼前妙,流傳城外雄,集中人數百,童叟獻神功」高度贊揚惠山泥塑工人的創造精神。
金陵燈會
始於六朝,盛於明清。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鬧花燈,以示與民同樂,共慶昇平。現在的燈會集中在夫子廟地區舉辦,自春節始,為期一月。尤其在元宵夜,秦淮河兩岸燈如海,人如潮。
春南京國際梅花節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探梅、賞梅是南京的習俗,自六朝至今不衰。而今南京的珍珠泉、溧水傅家邊、古林公園等處均有梅觀,尤以梅花山為最佳。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都要舉辦國際梅花節。
夏江心洲葡萄節
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長江中的一個島,風光旖旎。每逢7月至8月,島內千畝葡萄園碩果累累,遊人登洲可觀大江風貌,享天然氧吧,還可盡情體驗採摘葡萄的野趣。
秋南京雨花石藝術節
雨花石,南京標志物之一。每年金秋九月,南京都要在雨花台景區舉辦「天降雨花」表演、雨花石精品展、採石游等活動。雨花石主要產地六合縣同時開展分會場活動。
冬迎新年聽鍾聲活動
南京人樂於在鍾聲中迎接新年的到來。迎新年聽鍾聲活動通常在棲霞寺鍾樓舉行,由寺院法師念經祈禱和平、祝願民安,再由主持與賓客共同撞響銅鍾108次,迎接新年的到來。
② 蘇綉的歷史
蘇綉抄即蘇州刺綉 ,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襲一帶,仍以蘇州為中心,現已遍衍江蘇省的揚州、無錫、常州、宿遷、東台等地。 蘇綉產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據《清秘藏》敘述蘇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見在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文化古城蘇州,素有「人間天堂」之稱,在這優美環境里孕育出的蘇州刺綉藝術,亦早已聞名於世。 小橋,流水,人家,園林,崑曲,美食。古典格局,詩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蘇州文 蘇綉精品明熠熠生輝。
③ 蘇綉為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遺產共有的性內質和特點,因而它也適用於一容般文化遺產的基本評定標准。在我國現行的《文物保護法》中,對文物的評定標准已有明確的規定,即「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標准。這也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國際通用的衡量文物價值大小的三大標准。所謂歷史價值,是指文化遺產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是當時歷史的具體而真實的實物見證,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所謂藝術價值,是指文化遺產所體現出來的人類的審美意識和藝術創造性,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和歷史。所謂科學價值,是指文化遺產所反映出的科學、技術的水平。任何文化遺產都是人們在當時所掌握的技術條件下創造出來的,因而直接反映著文物創造者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反映著當時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因此,這三個標准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的基本標准。
蘇綉是歷史的見證,是文藝的載體,所以……
④ 中國刺綉的歷史
刺綉,起源於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開始時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綉在服裝上。
《尚書》說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種花紋,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裳六花紋,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種花紋,稱十章。這里至少有兩種刺綉的(指黼黻)。
周代《禮記·祭義篇》中說「古代天子諸侯都有公室養蠶。蠶熟,獻繭繅絲,把它們染成紅、綠、玄、黃等色,以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絲線,在禮服上刺綉成各種圖案)。
據《辭海》,「黼(音輔)」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綉半黑半白的花紋;「黻(音符)」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綉半青半黑的花紋。至於「文章」兩個字,在古漢語中,用青、紅兩色線綉稱之「文」,用紅、白兩色線綉稱之為「章」。實際上,「文章」二字古意為錦綉,後來轉義喻文。「文」的另外一個意義是指畫,同「紋」。《禮記·月令篇》說「文綉有恆」,據注釋「文,是指畫,古代古代祭祀的禮服上衣是畫的,下裳是綉的」。總之一句話,刺綉發源很早,古已有之。
商代已有專門的紡織業和縫紉工業。絲織品受王室重視,商王室設專管蠶事的文官「女蠶」。刺綉最起初的形式是鎖綉,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刺綉要數荊州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紋綉羅」了。
在稍後的漢墓出土文物中,綉品更多了,如馬王堆西漢文物中就有綉花絹綿袍、黃綉花袍、紅菱紋羅綉花袍等;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一幅絹地刺綉,所用綉線極細,是前所未有的;漢代王充襄邑地方織錦,沒有一個婦女手不巧的,眼睛看著,手裡活就出來了,看來一點也未誇張。
漢代的刺綉,大部分是鎖綉(即辮綉),當然也有少數物品是平綉。 據《拾貴記》,三國時,吳主孫權常把魏、蜀未能平定,在軍旅作戰之際,總希望得到一個善於作畫的人,可以把山川地勢、行兵布陣的圖象畫下來,丞相趙達有一個極善繪畫,巧思無雙,能在纖纖玉指間以彩絲織出雲霞、龍蛇花紋的錦緞的妹妹。趙達就將他的妹妹引進給孫權,稱為趙夫人。孫權讓她畫九州島、江湖、平地與山嶽的形勢,趙夫人說:「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妾能刺綉,作列國方帛之上,可以五皇、河海、城邑,行陣之形。」地圖綉成後,進獻給孫權,吳主看了大喜。當時人稱之謂針(綉)絕(活)。所以歷史上就傳流下來,刺綉之成畫圖,是三國時趙夫人所創。可惜這幅刺綉未能保存下來,僅能供後人推測而已。
在敦煌125-126窟發現了北魏的刺綉佛像殘片,是一佛二菩薩說圖,下有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廣陽王字樣。梁沈約有綉像題贊,序言上說:「造綉無量壽尊像一軀」。可見六朝時刺綉之應用已在服裝、服飾之外,又開辟了綉佛、綉這個領域。
唐時綉佛亦很盛行,《法苑珠林》載:「康顯慶之際,於西京造二十餘寺,爰束力內宮式模遺形,造綉像一格,高舉十有二丈,驚目駭聽, 絕後光前,此為綉像之最巨者。」詩聖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一句「蘇晉長齋綉佛前,醉後往往愛逃禪」,也反映了唐朝綉佛之普遍。唐代服裝刺綉也開始盛行。據《舊唐書·後妃傳》載,「宮中供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人多達700人」。宮內如此,官僚當然相互仿效。發展到後來,連皇帝也覺得太過分了,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下詔說:「織錦、刺綉,太耗費婦女勞動力......,以後凡織的、 綉的花紋如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辟邪級及大繝錦等一律禁止生產。至於長生高麗白錦、大小花綾錦,仍按慣例造。曉諭各級官員,按此招待,不得有誤。可是,皇帝的詔書終究抵擋不住歷史車輪和時代潮流的前進,刺綉非但尚未被禁止住,反倒更向前發展了。除傳統辮綉外,發展平銹類齊針、纏針、套針、接針、釘線銹類、平金法、圈金、圈銀、拉金鎖、鋪絨、堆綾、貼絹等技術。套針、切針、滾針為此時期所創。
宋朝時由政府部門設置文綉院。上自天子下至百官,都穿綉衣,按照官階等級,各式服裝均有明文規定。由於政府倡導,民間風氣益盛,刺綉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除文綉院外,還設綉畫專科,專門從事依樣綉制各類繪畫藝術品,分為山水、樓閣、人物、花卉、鴒毛等各科。從此刺綉又分為兩道,一道為實用服飾藝術,一道為欣賞藝術。
在官府這樣大力倡導下,刺綉工匠的藝術素質也不斷提高,刺綉的運針、綉法都有很大的創新。屠隆《考盤餘事》描寫宋綉說:「宋代的閨綉,畫山水、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有時把絲劈開,只用一根絲的十分之一二,用的針象頭發絲一樣細,所以人物眉目都很清楚,絲色光彩奪目,神形俱備,設色配色比畫還要好,女紅手巧,十指春風,真是不可及。」
明代書畫家、鑒賞家董其昌對宋綉的成就也極度贊賞,他說:「宋代刺綉,設色精妙,無論山水、人物、花鳥,莫不生動有致,精彩處比繪畫更妙,婦女刺綉,十指春風,直能勝過畫家的筆墨」。文震亨《長物志》也說:「宋綉針線細密,設色精妙,光彩奪目,山水有遠近的趣味,花鳥則綽約多姿、親昵活潑,不可不藏一二幅,以備畫中之一格。」在刺綉工藝高度發達的宋代,刺綉名匠相斷脫穎而出,如當時的思白、墨林、啟美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台灣博物館內收藏有宋綉觀音大士像,綉長生佛會圖,綉老子像,綉老子騎牛圖,綉秋葵蛺蝶、梅竹山禽圖,綉芝仙祝壽圖,綉咸池浴圖,綉黃荃(五代工筆畫家)花鳥畫等。這些都是綉品傑作。
元朝於大都設有文綉局。從南宋偏安江南,元王朝建立後,知識分子或苟安為官或隱居庄園,於中國南方興起地主文化,純欣賞性刺綉流派以仿綉書畫為長,與民間刺綉工藝分離,與繪畫藝術結合。平綉類針法處理技巧細膩化與創新發展。綵線網綉技法已十分成熟,在綉品中自成一格。明代於北京設有刺綉作坊。因染織技術精練,發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色絲。婦人多擅長女紅,綉制家庭所需綉品,收藏和鑒賞精妙綉品成為上層社會風尚。
民間顧綉脫離生活實用成為獨立的欣賞工藝。江蘇露香園顧家發揚宋元綉畫技法,以古今名人書畫作品為底稿,運用各式材料入綉畫,如蒲草、胎兒細發等。其構思講究、用材精妙天成,綉工善美,吸收西方浪漫主義突顯透視的效果,風格得以聞名傳世、名噪一時。
清代織綉工藝仍分為官營和民營兩種形式,官營集中在南京、蘇州和杭州,稱為江南三織造,以最精良的技術生產帝王官員用品,因而產生技術水平驚人的作品。 城市中出現經營刺綉工藝品的行庄,許多畫家參與刺綉畫稿設計工作,刺綉品類萬千,日用品為刺綉主流,刺綉商品出口至日本、南洋及歐美等地。"鈍婦無不巧、恆女無不能",精緻燦爛、各家百花爭妍的風格,於全國各地形成地方特色的刺綉系統,如四大名綉:蘇綉(安徽) 、蜀綉(四川)、粵綉(廣東)、湘綉(湖南)。 清朝道光元年出刊有史以來第一本刺綉專書「綉譜」,為丁佩所著。清末西學東漸,沈壽融會西方寫實表現,創「模擬綉」,針法多變且富立體感。沈壽同時也是傑出的刺綉教育家以及藝術理論家,於多處執教刺綉,並口述著撰「雪宦綉譜」。
清代早期繼承明代傳統,多用幾何圖案和大型纏枝/折枝花卉,以及傳統吉祥圖案,色彩以濃艷的重色為主,風格古樸、典雅、莊重、大方。清代中期花紋圖案趨向小巧精細,受西畫影響,使用西洋花卉圖案,用色艷麗豪華。晚期刺綉題材大量運用吉祥圖案。服裝上的圖案組織常見有團花、皮球花。開光、滿地、錦紋等刺綉圖案組織亦相當流行。乾隆時期用色喜金色,清朝晚期出現水墨綉及三藍綉等特殊風格。數十種針法成熟融會運用,劈絨彩綉為針法主流民國初年有不少傳承清朝時期的刺綉藝術家,在各重要刺綉產地亦有刺綉研究所成立。非帝制下的新時代統治者,不再使用刺綉為裝飾的官服,民間學習及從事刺綉工藝的風氣,因崇尚西風及國家戰亂的情況下逐漸式微,刺綉工藝雖然續有發展,但不復見家家戶戶從事刺綉的盛況。
刺綉發展到今天,逐漸由手工縫織<
⑤ 蘇綉的發展歷史
蘇綉,是蘇州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為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蘇綉起源於蘇州,是四大名綉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蘇綉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清代確立了「蘇綉、湘綉、粵綉、蜀綉」為中國四大名綉。 [2] 清代是蘇綉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蘇綉以蘇州刺綉研究所的高新區的鎮湖鎮(現改為街道)刺綉最為有名。鎮湖是蘇綉的主要發源地,蘇綉中的八成產品來自鎮湖。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
三國時代,吳國已將用於服飾。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在方帛上綉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綉萬國於一錦」之說。晉王嘉《拾遺記·吳》:「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趙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方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綉,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嶽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於吳主,時人謂之『針絕』。
宋朝據《清秘藏》敘述,「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底饞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可見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水平。
蘇綉作品
蘇綉作品
明朝(1368~1644年)時,蘇綉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綉」的盛況。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它的發展。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綉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到:「原來綉這瓔珞的也是個姑蘇女子,名喚慧娘。因她亦是書香宦門之家,她原精於書畫,不過偶然綉一兩件針線作耍,並非市賣之物。凡這屏上所綉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從雅,本來非一味濃艷匠工可比;每一枝花側皆用古人題此花之舊句,或詩詞歌賦不一,皆用黑絨綉出草字來,且字跡勾踢、轉折、輕重、連斷皆與筆草無異……」借著慧娘所綉瓔珞,筆鋒一轉,寫出了蘇綉藝術的神韻。 [8]
清朝(公元1644~1911年)的蘇綉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綉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綉在綉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綉」,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綉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⑥ 蘇綉意義和目的
江南特色,目的主要是美觀、服飾、經濟方面。
蘇州刺綉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於蘇綉製作的記載,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蘇綉,其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與特色已漸趨形成,明清以降蘇綉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
三國時代,吳國已將用於服飾。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在方帛上綉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綉萬國於一錦"之說。晉王嘉《拾遺記·吳》:"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趙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方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綉,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嶽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於吳主,時人謂之'針絕'。
宋朝據《清秘藏》敘述,"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底饞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可見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水平。
蘇綉作品明朝(1368~1644年)時,蘇綉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綉"的盛況。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它的發展。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綉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
⑦ 蘇綉的來歷
1、來歷
蘇州刺綉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於蘇綉製作的記載,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蘇綉,其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與特色已漸趨形成,明清以降蘇綉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
2、簡介
蘇綉是漢族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蘇州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清代確立了「蘇綉、湘綉、粵綉、蜀綉」為中國四大名綉。
3、工藝特色
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綉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綉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綉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在種類上,蘇綉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綉」作品最為精美。
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⑧ 刺綉的歷史
我國刺綉的起源,歷史久遠,文獻記載創於虞舜,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原始刺綉用途,本為衣服以表徵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輔助工具的作用;後來始逐漸擴充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並且普及民間。至於刺綉具備的藝術性,隨著發展階段變化,呈現不同的特色。
早期的刺綉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緻;漢代開始展露藝術之美。 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綉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綉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此後,刺綉繼續發展,在提供衣飾器用方,不斷擴張生活使用范圍和層面。此外,其間刺綉還曾擔負過服務宗教的任務,時在魏晉至隋唐。此一期間,佛教鼎盛,信徒為示虔誠,選擇代表尊榮與費時耗工的刺綉,作為繪制供養佛像方式,謂為綉佛,至唐盛極一時。這類綉佛鉅幅偉構,至今猶有流存英國、日本博物館中,作品綉法嚴整精工,色彩瑰麗雄奇,動人心魄,誠為古綉特殊成就之一。 唐代刺綉發展另一成就,便是綉法上的推陳出新。唐前一直流行唯一「鎖綉」法,至此發明了「平針綉」,也就是通行至今的綉法。這種綉法因為針法多變化,刺綉者更能發揮創作自由與藝術表現,很快取代「鎖綉」而風行,於是來刺綉發展史上的另一嶄新時代。
宋代是我國刺綉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綉方面,更堪稱絕後。宋綉能發展出如此成就,原因有:一、「平針綉」法富變化,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二、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他說:想發財就去萬通商聯找優質供貨商!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叄、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這種純藝術性的刺綉作品,針法緊密工巧,線色豐富調和,形象寫真生動,贏得後世廣泛贊美頌揚。
明代是我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綉,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明代刺綉也表現了多項特色:一是用途方面,廣用流行社會各階層,製作無所不有,與後來的清代,成為我國歷史上刺綉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二是綉藝方面,一般實用綉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練,而且趨向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藝術綉作,承襲宋綉優秀傳統下,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綉專業鳴世的家族和個人,如有名的「露香園」綉,為上海顧家所創,發明繪畫刺綉結合的「綉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綉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叄是衍生其它綉類方面,刺綉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於是有透綉、發綉、紙綉、貼綉、戳紗綉、平金綉等出現,大大擴張了刺綉藝術的范疇。
清代刺綉的發展,大致上承續著上述明綉的情形,整個二百餘年間,維持興盛不墜而外,也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的:一是地方性綉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著名的有蘇綉、粵綉、蜀綉、湘綉、京綉、魯綉等,各自樹立自我特色,形成爭奇斗妍的局面;二是晚清吸收外國日本刺綉長處,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綉,前者為沈壽首創的「美術綉」,後者則有江蘇楊守玉發明的「亂針綉」,為傳統綉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如今盡管時代不斷地向前推進,中國台灣地區人民的生活已由農業走向工業型態,這種美好的、固有的、能代表傳統文化的刺綉技藝,在歷煉後仍然流傳下來。它融合了繪畫、書法的精髓,將素材藉著多彩、亮麗的絲線以渾熟靈巧的技術氣韻,生動的顯現出中華文化的特色。不少身懷絕藝的刺綉專家,在中國台灣一直默默地以一針一線,細心地綉出各種美麗的綉件,正意味著傳統藝術的保存、延續和發揚。
⑨ 有沒有關於蘇綉的傳奇故事
-----一代蘇綉皇後的傳奇故事
游蘇州木瀆,領略康乾盛世遺風,漫步在那些私家花園,小橋流水,亭台樓閣之間,不僅觀賞到園林建築的精細雅緻,更深層次的是品味到它的文化內涵,以及深厚的人文積淀。
詩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在這山塘小鎮的私家花園中孕育了為數不少的社會名流,文人雅士。像「榜眼府第」的主人,林則徐的弟子馮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嚴家花園」的後代嚴家淦和唐人,是民國知名政要,還有曾任上海市副市長的嚴雋琪,也是知名人士。
最大的私家花園「虹飲山房」,更是當年乾隆皇帝游園看戲,品茗吟詩的地方;清官劉墉(劉羅鍋)還曾多次下榻並題寫匾額。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曾孕育了一代蘇綉皇後-----沈壽。
沈壽(1874---1921年),出生於蘇州吳縣,七歲時開始到木瀆「虹飲山房」外婆家生活,跟隨姐姐沈立學習綉藝。八歲時綉成第一幅作品《鸚鵡圖》,十二歲時綉成《秋雨月上圖》,長輩大為驚喜,十五歲就以綉藝聞名姑蘇,被譽為「神童」。
1894年,沈壽與紹興畫家余覺結婚。1904年,慈禧太後七十大壽,沈壽與姐姐沈立,學生余靜芬等人綉成《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兩幅壽屏,進獻給慈禧,老佛爺看後非常開心,親自書寫了「福」,「壽」二字賜給余沈夫婦。沈壽原名沈立芸,得到慈禧賜字後改名沈壽。
此時朝廷設立女子綉工科,沈壽成為總教習,余覺是外事總辦。後余沈夫婦又到日本考察美術學校教學,回國後,開始嘗試以西洋版畫及攝影圖片為綉稿,開創「模擬綉」新技藝。
1906年,沈壽用「模擬綉」技藝綉制了我國第一幅人物肖像刺綉作品《義大利皇後愛麗娜像》,參加義大利都朗博覽會,榮獲一等獎。
1914年,沈壽接受張謇的邀請,去南通任女工傳習所所長,為南通培養綉女150多人。次年二月,沈壽的「世界救世主耶穌像」又在美國舊金山博覽會上榮獲一等獎,聲名遠播,被譽為「綉聖」。
1917年沈壽患病,在此期間,沈壽還抱病綉成了她一生中最後一幅作品《女優倍克像》。1921年,沈壽病逝,終年四十七歲,葬於南通黃泯山。
在「虹飲山房」東園的《沈壽紀念館》內,有一張像片引起了遊人的注目,那就是沈壽的侄女沈粹縝,鄒韜奮夫婦和鄒家華的全家福照。
⑩ 蘇綉在歷史中有哪些記載
蘇綉迄今為止已經有接近2500年的歷史了。現在正在的蘇綉也是手工的。紀錄片里《指尖上的傳承》就有一集專門介紹蘇綉的發展史的。蘇綉在三國時期就非常有名了,現在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