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醫學

歷史文化醫學

發布時間:2021-02-16 11:24:07

1. 中國古代醫學至今有千年的歷史,為人類醫學進步的貢獻是不容小覷的

是的,中華復醫葯衛生文制明五千年,前半期為啟蒙與奠基時期,對人體認識還很簡單,對疾病的描述也很原始,雖然實踐經驗不斷豐富,但理論探索、病因分析還離不開巫術的干擾,醫葯衛生水平由於尚處在造字時期,資料仍依口耳朵相傳之後世追記,後來的不斷完善與進步,中國古代醫學對人類有主要影響。謝謝你,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問題的話,您可以隨時詢問我

2. 醫學史的內容有哪些

以下內容是我從網路文庫搜索過來的,希望你採納。

醫學史是一門連接醫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醫學史教育可以幫助醫學生樹立科學思想、提高人文素質、提升醫德水平,在現代醫學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醫學史是一門融合醫學學科和人文學科的交叉學科,是通過研究社會政治、經濟、哲學、科學、文化和醫學的相互關系來揭示醫學發展過程和規律的科學 [1]。醫學的發展在歷史上並非是持續不斷的呈直線上升的,而是從無數的曲折和矛盾中發展而來。醫學史的任務是在與人類歷史本身同樣悠久的醫學實踐和醫學思想中尋找其發展規律,探討古往今來人類與疾病的關系,從而確定當代醫務工作者及科研人員在醫學發展中的定位和歷史使命。

1醫學生學習醫學史的意義

1.1有助於醫學生樹立科學的思維方法

醫學史涵蓋了醫學各個分支的發展歷程,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了人們在認識生命現象,戰勝疾病,增進健康,延長壽命的實踐過程中取得的輝煌成就。通過學習醫學史,讓醫學生了解人類在認識人體奧秘、戰勝各種疾病中取得的成功,需吸取的經驗教訓,以及醫學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將有利於醫學生對醫學形成整體的概念,加深對醫學精神的理解,把錯綜復雜的醫學課程串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樹立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

1.2有助於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

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護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而且要求他們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自覺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努力,同時還要求他們熟諳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成為富有同情心的朋友[2]。一般性的人文課程對於學生了解醫學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理解醫學的人文性相差甚遠,而醫學史是一門與社會科學有著密切關系的綜合性學科,在以理科教育為主的醫學院校中,對於擴大醫學生的社會視野,豐富醫學生的人文知識有著重要作用,能夠促進人文教育與醫學教育相融合,使人文教育滲透於醫學教育之中。人文素質是指社會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學知識之上,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吸納,受人類優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的綜合體現,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受到法律的約束,而思想卻是法律所鞭長莫及的。能夠影響思想的只能是優良文化的耳濡目染,良好氛圍的潛移默化,這就與高校內文化的傳播方式密不可分[3]。
1.3有助於提高醫學生的醫德水平

醫生特定的工作性質要求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必須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職業修養。中外歷史上許多偉大的醫學家不但對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他們高尚的道德風范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中國歷史上的「杏林春暖」、「葯不二價」、「懸壺濟世」等典故,無不是醫德教育的經典教材。通過醫學史教學可以對醫學生進行人格品德教育,培養醫學生對醫學專業的熱愛與珍重,樹立為醫學獻身的科學精神。使重視實踐、勤於思考、勇於革新、講究醫德、濟世活人的醫學精神世代相傳。

2醫學史教學應當貫穿現代醫學教育始終

醫學史是我國醫學院校中最早開設的醫學人文學科,但目前在大多數醫學院校,醫學史的課程設置上存在一定隨意性,教學和師資力量得不到保證[3]。因此應加強醫學史教育的師資力量建設,提高師資水平,組織編寫適合醫學生學習的醫學史教材,合理安排醫學史課程。應採用多種教學模式,盡量使教學內容形象化,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的資料,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醫學發展的進程,提高學生對醫學史的學習興趣,使醫學生能通過了解醫學發展的軌跡來思考現代醫學所面臨的問題。醫學史的教學內容還應穿插在各專業課的教學之中。課堂上利用較短的時間講述與本次課程相關的醫學史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思路。

醫學史教育是聯系醫學和社會科學的紐帶,在對醫學生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加強醫學史教育有著普遍的意義。通過醫學史的學習可以提高醫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醫德水平,使醫學生在學習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開闊眼界,獲得全面的發展,從而更加勝任將來的醫學工作。

3. 高中歷史古代醫學發展有何特點

古代醫學發展的特點有:

  1. 醫學是人類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而成的。在它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大致經歷了原始醫學.古代經驗醫學.近代實驗醫學和現代醫學的過程。古代經驗醫學持續時間很長,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古代東方國家的醫學古代東方是人類文化的搖籃,主要指埃及、巴比侖、印度和中國.這些國家比其他國家較早地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埃及人在尼羅河中游,巴比侖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斯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人在印度河及恆河流域,中國人在黃河流成各自創造了自己的業績。奴隸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性勞動進一步出現了分工,出現了職業醫生。在奴隸制度下,醫學只是奴隸主的一種工具,公元前十八世紀,經由巴比侖王哈談抗被制訂的《法典》規定:「奴隸因醫生手術而死亡或致百者,須賠償奴隸主全部或一半的奴隸身比如果百日或死亡的是自由民,則將醫生的兩手團落作為處罰。」這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關系,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缺乏科學知識,人們尚不能認識疾病的真正原因,人類社會出現原始宗放觀念以後,則把疾病現象歸之為鬼神作祟。這一時期的醫學宗放色彩甚濃,宗教與非宗教的經驗醫學混雜。中國《山海經》記載的「巫彭」「巫陽」等都是「神醫」。

  2. 古巴比侖和埃及有兩種醫生,一種為倡侶,治病方法是咒文、祈格另一種是有實際經驗的醫生,由平民擔任。

  3. 古代東方醫學也逐漸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治病經驗。據可靠資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四此紀,印度就能做斷肢、眼科及剖腹產等手術。埃及很早就使用催隊下泄、利尿、發汗等治療法,並已知灌腸法.後者實際上起了治療、清腸或排出腐敗物的作用。中國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出現了名醫扁鵲,最早用望、聞、問、切凹診診斷疾病.《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它的整體觀念,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三者結合構成了辯正施治的理論體系。秦漢時期,臨床治療學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葯物學《神農本草經》。

  4. 張仲景的臨床治療學名著《傷寒雜病論》,指導中醫臨床兩千年之久。在東漢末年,外科方面傑出入物華佗,創造了葯物全身麻醉法,可施行腹部手術。兩晉南北韌時期五叔和的《脈經》,為脈診奠定了基礎,里商說的《針灸甲乙經》,在針灸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隋唐五代時期,名醫巢元方撰寫了《諸病源候論》,開創了病因病理學說革新的傾向.為不朽之作。葯物學方面,公元659年撰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葯典《新修本草》。唐代偉大醫學家孫思邈選編成的《千金方》,吸取了古今中外醫學成就,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他的著作為婦、兒科莫定了基礎。金宋時期的寒涼。攻下、補上、滋陰凹大學派,一直影響到近代。明朝偉大醫葯學家李時珍(1518-1593)編寫《本草綱目》,對葯物學、生物學作出了偉大貢獻,影響及於全世界。

4. 醫學的起源與發展過程

古代哲學是古代醫學的理論起源。

(一) 古中國醫學的起源

中國傳統醫學起源於中國的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源於夏、殷商,歷經西周,形成於春秋戰國。中國古代哲學早期,主要為圍繞著天人關系討論開始。八卦符號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八卦用於占卜,占卜是人與自然對話的方式之一。八卦起源於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實際陰陽就是一種定性的矛盾分類方法,如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血為陰等等就屬於對陰陽的具體定性表達。這種學說對中國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以至於今天中國人的文化以及生活每一個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中醫學中應用五行學說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是根據五行屬性的抽象概括,從而將人體內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並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生理活動特點的。根據五行學說,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心屬火,腎屬水。這種屬性是按照它們各自的特性進行歸屬的,並應用五行相生相剋的關系解釋人體五臟間的生理、病理現象及其相互關系。人體臟腑間的內在聯系,也是用五行的生克關系來說明,相生關系是(相互促進):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相剋關系是(相互抑制):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用自然界最直觀實物,類比、解釋各臟腑器官的關系。並且認為,疾病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陰陽不平衡、臟腑生克失衡,或由此造成的自身「虛弱」而至外邪入侵機體而發病。如下圖:


古老的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建立了一套對疾病的解釋、說明所需要的理論,歸類歸位了許多葯物。對於人體機能的闡述和疾病理論的解釋,起到了說明作用。由於採用人身邊最現實的實物類比,人們一看就懂,易為各類人群接受。無論這些理論與現實的距離有多遠,都不影響作為解說人體機能、認識和解釋人體疾病機制、分類歸位葯物作用這樣的作用。中醫學在歷史上對於疾病的防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幾千年前樸素的類比、假借實物的理論,簡略、表面的認識,粗線條的臟腑機能與疾病理論,顯然對於揭示千萬種疾病真正的病因、發病機制、預防和精確治療上,顯然是力

5.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那麼中醫是什麼時期才有的呢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
(一)中醫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
(二)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西周時期,《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雖然這種醫學分科只在宮廷中的設置,但其已經成為醫學分科的雛形。到春秋戰國時期,以扁鵲為代表的人物,正式提出了解剖和醫學分科,並採用「四診」即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治療法則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據相關記載,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用四診法看病。扁鵲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其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贊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

6. 中醫歷史文化發展的心得體會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葯的傳說故事,流傳久遠:
「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從而對炎帝神農氏在葯物的原始發現所作的貢獻予以肯定。這也是我所聽說的最早的關於中國醫學的故事。

中醫之所以延續至今,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支獨立的醫學,因為有悠久歷史的傳承。有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
中醫不斷發展,才不斷進步。學了醫學史,為中醫的高尚醫德所感動,為中醫的高超醫術而自豪。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一批傑出的名醫大家。像扁鵲、華佗、張仲景等。他們為中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醫學巨作,是中醫史上的一大奇跡。從學習的過程中,我認識到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良好高尚的醫道。

雖然他們的專項不同擅長的從哪一方面著手看病不同但是他們都
是醫學的奠基者。把自己的醫學達到頂峰自己的醫學知識已經很好的,但是並不自傲自滿向其他人請教,我們後世的人把他們的不同的方面研究的加以結合吸取精華,我們同樣應該學習他們對於醫學的這種精神和對於醫學知識的追求,和那種處之泰然的態度。
《皇帝內經》
是保存下來的至今最完整的著作,到現在我們現代人應用的一些疾病的治療還有保養方面的方法也很多是依賴於這本著作,可見它的實用之處和歷史價值,很是佩服古代之人我們的先輩們都能有如此的智慧,中國五千年文化,岐山之術、杏林、懸壺濟世等詞現在是中醫的代表說法。我們也知道了,在中國這個博大的土地上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醫只不過是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同時也有個少數民族它們特殊的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學、苗醫等則被稱為民族醫學。

學習完中國醫學史,讓我們從中醫中了解到,怒則氣止,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憂則氣郁。久做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卧傷氣。
中醫的診斷方法是望診:醫生用自己的視覺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局部表現、舌像、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質的變化來診斷病情的方法。
問診: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修復、七聾八渴俱當辯、九問救病十問因,在兼服葯參機病。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面。
切診:指用手觸摸病人身體,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種方法。

雖然對中醫不是很了解但是從上的課程來講,中醫真的是現代醫學的起源和根本基礎,簡短的數數幾個字就可以把一個症狀說的清清楚楚不拖泥帶水簡單明了卻字字對症,我不愛讀書,但是我想如果看上幾次醫書境界應該會提高很多吧。我們平心靜氣地回顧中國醫學史,我們細細的體會當年我們祖先那些偉大的發明和發現,我們沒有理由不感到心潮澎湃,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回顧歷史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中醫真的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理念,作為炎黃子孫的後代,我想我們應該尊重和保護它,更好的理解和學習它,讓中醫學源遠流長,幫助更多的人類。

參考資料
http://wenku..com/link?url=CyL6Kf5ZT_8IVzrPW9MsE---vXu

7. 我國的醫學的發展歷史

中華道德文化系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巨系統,包括道、釋、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學最為歷史悠久,遠溯於上古人紀時代。 道德文化系統,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和脊樑。 道醫學,源自於道家的修身學說,最初期是誕生於伏羲黃老學說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傳統醫學系統。其代表作,以現存的《黃帝內經》最具有代表性。它是古代修身者在「恬淡虛無、正氣內存」下對生命真相全面、深刻地進行慧觀內視,以及研究人與自然辯證關系成果的部分記錄。 道學研究人體的生命現象,從未離開過人體內最基本的三大物質:「精、炁、神」這三寶。對生命中的精、炁、神的研究,道醫學早就達到了極其完善和全面的境界。 在對人體精、炁、神三寶的研究中,精和炁這兩大系統直接關系著生命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療,但並不是生命真相的全部。因此,我們的祖先將對「精」和「炁」兩系統慧觀與智觀研究的結果,以及對「神」這一系統研究的少量結果,綜合起來,共同構成傳統中醫學的靈魂,形成醫學理論的堅實基礎,並且留下了《黃帝內經》這部專著。 道學對生命中的「神」這一系統的研究成果,則保留於道學修身的內部進行承傳,始終牢牢地把握著對精炁神三寶的整體研究和完善,並且創立道醫學,完整地研究精炁神三寶,以區別於傳統中醫學。 因此,研究生命的真相,就必須走進道醫學,走進修身學的守一法和修真學的金丹法的殿堂之中進行探索。因為只有道學的這兩大學說系統中,才完整和深刻地揭示著人類生命的真相,保存著對生命精、炁、神三大系統的完整研究。而且,2500年以前的修身學守一法對生命真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又遠遠超過漢唐以後時期,在性慧隱退而智能獨強中所誕生的修真金丹學。 漢唐時期逐步形成的、適應人們後天智能強化張揚背景下的修真金丹學,雖然是一種漸進式逐步擺脫智能制約,淡化心智而明心見性的方法,但它與黃帝老子和莊子所提及的修身得一守一方法的直指心源性海性,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不過,金丹學所對生命中精、炁、神觀察的虛實同步的經驗,對傳統中醫學的全面發展,同樣發揮著理論奠基和指導作用。在歷史進程之中,中醫學依據對生命認知的深度不同,社會需求的差異,逐步形成了道醫學和傳統中醫學。 傳統中醫學,雖然源生於道學,運用其「精」和「炁」的理論,但是她逐步向完全性的「常道」轉化,以適應社會人們素質的需求。而道家內部則仍然把握著生命真相和醫學中的精髓繼續進行深化,恪守「常道」與「非常道」整體把握型的研究原則,從而形成道家自己內部的道醫學,完整地研究著生命真相中精炁神三大系統。 道醫學,它在道家內部嚴格地恪守著師徒相授的原則,在各脈系中代代口傳心授、相互承傳。並不會完全失傳。相反,歷史上常見一些道醫學中的方法,不斷地公開於傳統中醫學之中,融入傳統中醫學的系統之中。 道醫學,由於其核心是把握住「非常道」的世界,主動進入「虛無生萬有」而慧觀有質無形的虛態空間,全面觀察認識事物的本因、內因、外因,特別是對本因的了解掌握;所以,需要具備通過修身才能達到的慧觀能力,將慧觀與智觀和諧統一地整體把握,並且靈活加以運用。 因此,道醫學在一般情況下,只會在道學的修身界內部流傳,難以完整地進入常道後天意識「唯智能」使用的醫學領域之中。了解、學習、實踐道醫學,離不開老子所說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身是掌握道醫學的前提和基礎。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段話中的「其知道者」,就是中華道德傳統文化系統的締造者。博大精深的中華道德文化系統,修身文化,是誕生道醫學、傳統中醫學的源泉。「岐黃源於道」,絕非虛言。 「道」,不可見但可知;「德」,可見亦可積。積之厚足,厚德載道,則可知「道」而生萬化。老子說:「道生之而德畜之」,「萬物尊道而貴德」。虛無生萬有,人體生命真相中的有質無形的人體三寶——精、炁、神,就是人體內道和德的必然產物。 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蒂,全部都建立於對這個「虛無生萬有」中的虛的研究之上。虛中實有的精、炁、神,就是生命的實相。同時,對萬物由道這個虛和○中生出,並且通過德的能量的畜養而成形的現象進行全面研究,也就構成了宏大的道德文化系統和方法論。 中華道德文化系統,是東方哲學、科學、醫學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源頭活水。她養育我們的祖先撰寫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出領先於世界的四大發明,造就了漢朝文景之治和大唐盛世。盛唐文化的深遠影響,從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現象中仍可略見一斑。中華道德文化系統,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每個領域之中,它在歷史上曾給中華民族帶來無比的輝煌。 宋代以後,由於中華道德文化系統中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儒學文化進入了教條化階段,以及接踵而至的外族入主中原,加之西方智能科學的傳入,才逐步壓抑和沖淡了道德文化系統對中華民族社會發展的作用力。 綜觀歷史的進程,中華道德文化系統在近數百年中,在各個領域的作用力都日見式微,民族虛無主義者大興其說,有識之士憂心忡忡。但這種現象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暫時現象,中華道德文化系統由於高度符合宇宙自然的總法則,符合自然規律中的真理,必定會興盛於世,大行其道,傳遍整個世界。 分析中華傳統中醫學系統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我們便可得到道德文化與傳統中醫學誕生之間的因果關系。由於中醫學理論富含中華道德文化系統的內核,在運用中比其他領域更貼近中華道德文化系統的源頭;因此,她雖然在近數百年來飽經蹂躪,卻仍然以頑強的生命力傲立於中華大地,百折不頹地頑強地發展著。近代更被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和喜愛,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軍,傲然屹立於世。 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所言:「中醫理論包含了許多系統論的思想,而這是西醫的嚴重缺點。所以中醫現代化是醫學發展的正道。而且最終會引起科學技術體系的改造——科學革命。」

求採納

8. 醫學發展史的傳統醫學

公元前7~前6世紀,希臘從原始氏族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希臘人吸收埃及、巴比倫的文化長處,加上自己的創造,在文化科學各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希臘醫學是後來羅馬以及全歐洲醫學發展的基礎。直到現在歐洲人所用的醫學符號:手杖和蛇,即源出希臘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許多古希臘的醫學詞彙沿用至今。
公元前 5世紀恩培多克勒提出一切物體都由「四種元素」組成,火、空氣(風)、水和土(地),這四種元素以不同的數量比例混合起來,成為各種性質的物體,這與中國的五行說相類似。例如肌肉由分量相等的四種元素混合而成,神經由火和土與雙信的水結合而成;骨由兩分水、兩分土和四分水混合而成。
希臘醫學的代表人物為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約前377)。以他為名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可能包括許多後學的貢獻,是現在研究希臘醫學最重要的典籍。
希波克拉底學派將四元素論發展成為「四體液病理學說」。他們認為機體的生命決定於四種體液:血、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元素的各種不同配合是這四種液體的基礎,每一種液體又與一定的「氣質」相適應,每一個人的氣質決定於他體內占優勢的那種液體。如熱是血的基礎,來自心,如果血占優勢,則屬於多血質。四體液平衡,則身體健康;失調,則多病。
希波克拉底學派傾向於從統一的整體來認識機體的生理過程。他們說:「疾病開始於全身……身體的個別部位立刻相繼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腰部引起頭部的疾病,頭部引起肌肉和腹部的疾病……,而這些部分是相互關聯的……能把一切變化傳播給所有部分。」
希波克拉底學派還注意外界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有比較明確的預防思想。他們教導年輕的醫生,進入一個沒到過的城市時,要研究該城市的氣候、土壤、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作為一個醫生,只有預先研究城市中的生活條件,才能做好城市中的醫療工作。
他們要求醫生不要妨礙病理變化的「自然」過程,而應根據醫學知識並考慮自然來進行工作。
《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很多地方都談論到醫學道德問題,著名的有《希波克拉底誓言》,後來歐洲人學醫後,都要按這個誓言宣誓。
在公元前4世紀以後,希臘醫學逐漸衰落,醫學中心轉向希臘化的亞利山大利亞。亞歷山大利亞的醫生希羅菲盧斯(公元前335~前280)曾注意到解剖學。另外,這一時期的葯學也有發展。 羅馬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國家的組織首先表現在有常備的軍隊。為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羅馬帝國已有軍醫機構;為防止流行病,羅馬帝國設有「醫務總督」的職位,作為政府行政機關的官員。他們還負責舉行考試,批准經政府許可的開業醫。
羅馬在公共衛生方面也有較高的水平,利用奴隸勞動修建了城市的水道(羅馬的飲水由9條輸水道用管子從市外送入)、下水道和浴場。在著名的「十二銅表法」中,還禁止在市內埋葬,並指出要注意飲水衛生等。
羅馬時代的醫學發展,與古代希臘時代的醫學有繼承性的聯系。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佔領了原來希臘的地區──巴爾干半島南部,希臘醫生到羅馬來的很多,如羅馬最著名的醫生加倫(約129~199),原籍就是希臘,他對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很有研究。
加倫的觀點里混有「目的論」觀點,即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人的構造也是由於造物者的目的而設。他說:左心壁比右心壁厚也比右心壁重,是為了控制心臟的垂直位置;動脈壁是緻密的,是為了更好地保持動脈壁內的微小氣體散出。這種天定命運的學說,被後世遵為教條,阻礙了科學發展。在治療方面他重視葯物治療。他證明草葯中含有應該利用的有效成分,也含有應該放棄的有害成分。他有自己專用的葯房,大量利用植物葯配製丸劑、散劑、硬膏劑、浸劑、煎劑、酊劑、洗劑等各種劑型的制劑,儲備待用。至今葯房制劑仍稱「加倫制劑」。 公元前395年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於5世紀亡於蠻族人(日耳曼人、法蘭克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等),分裂成好幾個蠻族王國。在歐洲,從公元6世紀到13、14世紀稱為黑暗時代,文化進步很少;東羅馬帝國卻以拜占庭的名稱保存下來。拜占庭文化是希臘羅馬文化的繼承者,當時,有了醫學校、醫院和葯房。拜占庭的醫學家,多是醫學網路全書的編纂者,他們收集了古代醫學上豐富的遺產,並加以系統化。拜占庭至15世紀才被土耳其所覆滅。
中世紀的歐洲處在經濟文化衰落時期,教皇和國王互相爭奪統治權,天主教幾乎握有全歐洲1/3的土地,教會成了最大的封建主,寺院很興盛。在文化思想方面,歐洲中世紀幾乎完全由教會所統治。神學滲透到一切知識部門,醫學也由僧侶掌握,只有他們懂得拉丁語,保存了一些古代傳下來的醫葯知識,他們為病人看病,也替病人祈禱,成了所謂「寺院醫學」。把治癒與「神聖的奇跡」聯系在一起,這阻礙了醫學的發展。
11世紀十字軍東征,城市發展,商業旅行等擴大了歐洲人的眼界,也刺激了科學知識的發展,11~13世紀,歐洲許多城市建立了大學。其中最有名的醫學院屬薩列諾和帕多瓦兩所大學,它們受經院哲學影響最小,在歐洲中世紀起了進步作用。
在中世紀,大學的主要學科為經院哲學,它的基本內容為解釋或論證《聖經》的真實性。當時學醫主要學習希波克拉底、加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死記權威著作上的教條而輕視實踐,故步自封,醫學上的進步很小。
此外,歐洲中世紀流行病傳播猖獗,其中以鼠疫、麻風、和後來的梅毒為最盛。麻風在13世紀最為猖獗,在歐洲平均每400人就有一患者,後經嚴格隔離才停止蔓延,這也促進了歐洲醫院的設立。1346年歐洲鼠疫大流行,促使威尼斯港口檢疫,以後的倫敦、巴黎等也頒布了一些防止傳染病的法規。 阿拉伯的醫學7~8世紀,許多國家和地區(或以前屬拜占庭帝國),如敘利亞、埃及、小亞細亞、北非,和比利牛斯半島都歸屬於封建的伊斯蘭教強國,即所謂「阿拉伯哈利發王國」。阿拉伯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同時與東方商業交通頻繁,又吸收了印度和中國的文化。因此,它起到溝通歐亞各民族文化的作用。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哲學、科學及醫葯學方面的主要著作,都被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在天文、數學、化學、農業、建築、醫學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阿拉伯醫學指使用阿拉伯語言區域的傳統醫學。公元 8~12世紀這個地區的醫學很發達。阿拉伯在化學、葯物學和制備葯物的技藝方面很有成就。當時的化學即所謂「煉金術」。煉金術的目的有兩個:一為變賤金屬為貴金屬;二為煉制長生不老之葯。
煉金術的目的雖然荒誕無稽,但無數次的試驗,建立了一些化學的基本原則,發現了許多對人類有用的物質和醫療上有用的化合物,還設計並改進了很多實驗操作方法,如蒸餾、升華、結晶、過濾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葯物制劑的方法,並促進了葯房事業的發展。
阿維森納(980~1037)是中世紀偉大的醫生,在世界醫史上也是傑出的醫生之一,他同時也是著名的網路全書編纂家和思想家。他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醫典》,曾多次譯成拉丁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醫典》是研讀醫學的必讀指南書。
在治療方面,阿維森納很重視葯物治療,在《醫典》內他用很大的篇幅討論了葯物治療問題。他不但採用了希臘、印度的葯物,還收載了中國產的葯物。他還採用了泥療、水療、日光療法和空氣療法。在診斷方面,他很注意切脈,他將脈搏區別為48種。通過阿拉伯,中國的醫學也傳入了西方。

9. 我國歷史上醫學發展的三大高峰是

秦漢時,以傷寒、雜病和外科為最突出的臨床醫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隋唐時期,國家重歸統一,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形成了一種空前輝宏氣勢。中國醫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醫學家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獲得了更為豐富的成果。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遼、夏、金、元與兩宋王朝並立以至元滅宋統一全國。這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大融合時期,是中國醫學史上學派爭鳴、民族醫學奮起的一個輝煌的時期,為多源一體化的中國傳統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現了蓬勃的生機。

明代,醫葯學發展出現革新趨勢。在探傳染病病因、創造人痘接種預防天花、中葯學研究等進入新的層次。中外醫葯的交流范圍已達亞、歐、非許多國家與地區,中學的輸出、西學的東漸,使中外醫學文化在交流接觸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醫學趨於普及與升華發展的時期,王清任躬身於人體解剖,著有《醫林改錯》,反映了「中國醫界大膽之革命論者」的開拓進取精神。
上述的這一切,是中國古代醫學波瀾壯闊的歷史梗概。這樣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一直未曾中斷的醫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醫學史上所罕見的。中國古典醫籍數量之大,名醫輩出,人數之多,在同時期的世界范圍內也不多見。中國傳統醫葯學有著強有力的生命力,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經過了與近代醫葯文化的撞擊、對抗到結合,也注意從國外先進文化中吸取有用的東西,遂出現了中西匯通合纂的探索。傳統醫學在走向現代化。

近百年來,中國的現代醫學,傳統醫學和中西醫結合的格局將會對這百餘年的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作出客觀的再現和評述。

中國醫學史無論對於中國古代的醫學研究,還是對近現代醫學的研究,或是與各種不同體系醫學的比較研究,對醫、教、研和衛生管理等工作及學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蓋面廣,所涉及的時間、空間久遠博大,不是其他學科所能代替的。

從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現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們都在等待下一個考驗我們的疫情是什麼?該如何面對?然而,在對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療中間,人們發現有一樣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那就是中醫。中醫學有著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和哲學基礎。它和國畫、詩詞,以至於《易經》、風水一樣都屬於中國文化體系。同時它又是一門和自然科學緊密結合的醫學科學。

2003年4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考察廣東省中醫院後說,SARS患者接受中醫治療後縮短了發燒時間和住院時間。專家們還建議,如果能把中醫參與治療提升到常規治療層面對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將會很有幫助。這大大鼓舞了中醫界,也為這上千年的傳統醫學注入了一股實證的新鮮血液。

回顧中醫的歷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時期。這是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階段。在這長達1800年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傳統文化基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如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學體系影響下發展出了中醫中葯學。可以說中醫擁有的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他與西方醫學最重要的不同點。當人們開始懂得把從生活中學來的自救知識積累成一套醫療理論的時候,西方原始醫學和中國原始醫學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樣的。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組成即火、氣、水、土產生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中國,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間概述了天體運行的「陰陽」規律,和地上萬物生成的「五行」規律表現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剋。這四元素和五行,顯示出了這時期東西方醫學的概念距離還不是很遠。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觀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樸素的認識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概念: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中國著名的近代著名的這個中醫基礎教授,內經教授。他說人就這一口氣,這口氣沒有了這個人還在這什麼都沒有了,人這口氣不走,這口氣就在它就是活著。就你講那個活體的。我們研究的就是有氣的這個活體,有氣的活體。精氣學說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中國認為世界怎麼來的?中國的哲學家認為氣一元論。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是氣來的呀,在上就是為氣,在下則為形,就是地。這就是氣。然後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書說的:「元氣者,始也」。萬物之始也。有了這口元氣什麼都開始運動了。沒有這口元氣,就沒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動力就像牛頓找上帝第一個推動這個地球一樣。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個解釋這個世界,而中醫恰恰它可理解是這個世界。陰,陽。何謂陰陽?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間一切能量、運動方式、空間方位、時間序列、事物的性質、以及聚萬物之靈的氣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陰陽是一切事物辯證對立的兩方面。《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中醫講求陰陽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傳》里,就是我們講的《十翼》,《易傳》里說了:「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萬物之始也,有了陰和陽,才有了萬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有了陰陽還有了氣才有了萬物。這就是我們講陰陽的觀念。

西醫和中醫呢它也有這種類似、相類似的地方。中醫講陰陽平衡。西醫講什麼?酸鹼平衡。電解質紊亂在現在醫院里是個很難治的病。這個人如果歲數大一點電解質紊亂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鹼中毒,一到酸鹼中毒,我們很多醫生就頭疼,不好調整。你用點碳酸氫納去也不好用,你給他用點酸,也不好用。那麼西醫它是怎麼來認識酸鹼平衡的呢?它認為這個人的人體,它的這個鉀離子和氯離子,各有156毫克單位,它要尋求這個平衡,就叫酸鹼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後呢,它經常在變換,變化時候它就有一個緩沖對。它有三個緩沖對,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緩沖對、磷酸緩沖對、碳酸緩沖對,這三個緩沖對是什麼呢?就是來糾正這個淤值。你比如酸高一點,它可以調整調整;鹼高一點,它也可以調整調整,它是個調節器。當你太厲害了,這三個調節器就無效了。無效了就出現電解質紊亂。它也在追求陰陽平衡,它認為如果調整不好,出現電解質紊亂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鹼中毒的。用中醫話,就是陰陽不平衡,它是怎麼不平衡?鉀鈉離子不平衡。高鉀的病人就很危險,低鉀的病人也很危險,高鉀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鉀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這一點上,你就說西醫就是在講陰陽?不是,它也不是在講陰陽,它是講一個內環境的穩定。這個內環境的穩定,和你講的這個中醫的這個「中」字,這個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認識到中醫,是在講究一個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醫學體系,西醫就可以接受。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中西醫結合,去和西醫對話,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2006年2月中國文化部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申請項目。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在與疾病做斗爭的漫長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原創性學科名列其中。根據規定,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處於瀕危狀態,有完整的保護計劃。而是否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是最關鍵的一條……

中醫是在絕對性世界觀和虛無輪回人生觀基礎上綜合考慮人類生理、心理、行為、外界物理運動後對人類生理、心理、行為的非統一現象進行修正統一的綜合性方法論。其世界觀是深刻的、本質的;其人生觀是超越生死的;起方法論是公正、公平、合天道的。

第三次不知道,,,,,,,,,,,,,,,,,,,,
自己歸納吧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醫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