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糧食日的發展歷史
1972年,由於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晃性糧食歉收,加上前蘇聯大回量搶購穀物,出現了世界性答糧食危機。聯合冒糧農組織(F00d and Agcric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於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
"民以食為天",食糧在全部百姓經濟中一直具有不成替換的根底位置。
1972年,因為延續兩年氣候異常形成的天下性食糧豐收,加上蘇聯少量搶購穀物,呈現了天下性食糧危急。聯合國糧農布置於1973年和1974年接踵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食糧集會,以喚起天下,特別是第三天下留意食糧及農業消費麻煩。
催促列國當局和群眾採納舉動,添加食糧消費,更公道地實行食糧分派,與飢餓和營養不良作妥協。可是,麻煩並沒有失掉處理,天下食糧情勢更趨嚴峻。關於"天下食糧日"的決定正是在這類前景下做出的。
Ⅱ 糧食的由來,60字
小麥,約7000年前出現於中東,隨即傳入埃及與歐洲,約6000前年傳入印度,約4000年前傳入我國。
稻穀:我國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早的國家,浙江餘姚河姆渡曾發現距今6700——7000年的稻作遺址。
玉米:原產美洲墨西哥、秘魯和智利一帶,當地古代印第安人種植玉米已有7000年的歷史。1500年前後,玉米傳入我國。
大豆:我國是大豆的故鄉,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歷史。1804年大豆被引入美國,20世紀中葉大豆在美國南部及中西部成為重要作物。
(2)糧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從秦漢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占統治地位,糧食生產方式主要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元,基本依靠體力勞動生產,生產力水平低下,糧食產量很低。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糧食生產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50——1978年。194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只有1.13噸,1978年達到3.048噸。這一時期,我國通過改革土地所有制關系,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解放了生產力。
第二階段1979——1984年。198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4.07億噸。這一時期糧食生產的快速增長,得益於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別是通過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以及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重大措施,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第三階段1985年——199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5.12億噸。這一時期,在繼續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積極主動進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發展多種經營,食物多樣化發展比較快。
第四階段1999——2003年,出現賣糧難和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嚴重挫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總產量開始連續5年大幅下滑。
第五階段2004年至今。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709億噸。國家全面放開了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對小麥、稻穀等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
Ⅲ 糧食是農業起源於什麼時期
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以後,人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主要依靠採集植物、捕殺動物而生存。大約在1萬年前,隨著原始部落的壯大,父系社會代替了母系社會,人類開始了栽培植物、馴養動物,農業開始出現。據歷史考證,人類首先栽培的植物類型主要是谷類作物,以及一些小豆類和根莖類作物,大部分屬於當今糧食作物的范疇。也正是這些最原始、最基本的作物促使了農業的起源和農耕文明的出現,同時保證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地球上大約有1萬~8萬可食用的植物種,而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至少利用了3000餘種用作食物的植物種。然而,只有150種左右是大面積栽培的,目前29種佔了世界農業生產的90%,而7種穀物(水稻、小麥、玉米、高粱、大麥、穀子、黑麥及小黑麥)提供了人類生活來自植物總量的52%;3種根莖作物(木薯、馬鈴薯、甘薯)、7種豆類(大豆、豌豆、鷹嘴豆、蠶豆、菜豆、豇豆、木豆)又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植物熱量的1/6以上;其餘12種作物是屬於經濟作物與園藝作物(邵斌斌,1991)。由此可以看出,糧食作物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重大意義和巨大作用。
隨著農業的發展和農耕文明的進程,糧食作物種植及產量得到長足的發展,人口也隨之迅速增加。誠然,自然災害、戰爭、瘟疫……會使人類大幅度減少,但導致人口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則是農業的發展和糧食的增產,這是無可置疑的。因此從世界人口曲線可以看出糧食增長的幅度。人類經歷幾百萬年的採集生存和1萬年的農耕文明,到17世紀中葉,世界總人口緩慢地上升為5億左右。此後,由於進入近代社會,伴隨工業文明出現,在農業科技推動下,農業特別是糧食作物產量開始大幅度攀升,從而引起人口急劇增加。世界人口(陳海宏,1992)從1650年的5億人左右,經歷了150年,到1800年翻一番,達到10億左右;再經過130餘年,至1934年又翻了一番,達到20億;此後只經過了40年,到1974年又翻了一番,達到40億,2005年世界人口將升至65億。同期糧食生產在350餘年時間內也翻了3~4番,從而支撐人口急劇增長的需求。當然因此帶來的資源、環境、人口、健康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但糧食增長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作用仍是不可否認的。
Ⅳ 糧食的歷史 種類 加工的過程 (不是游戲)
按照傳統解釋,糧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糧食是指禾本科作物。包括稻穀、小麥、糜(黍和稷)、大麥、高粱等。廣義的糧食是指穀物、豆類、薯類的集合。
糧食在中國古代是有區別的兩個字。「糧」是指行人攜帶的干糧。「食」是指長居家中所吃的米飯。後來兩字逐漸復合成「糧食」這一名詞。
中國古代糧食的代稱也叫谷、五穀、八谷、九穀、百穀,但以五穀為最多。
在原始社會,中國的糧食品種主要有:粟、黍、稻、菽(大豆)、大麥、小麥、薏苡等。北方以種植粟、黍糧食品種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
夏、商、西周時期,中國的糧食品種有黍、稷、稻、小麥、大麥、菽、麻等七種。主要的糧食品種是黍、稷。直至明代以前,中國的糧食品種大致如此。在《詩經.小雅》中,農作物的排列順序是:黍、稷、稻。當時人們很迷信自然,稱社為地神,稷為穀神,故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社稷。因而社稷即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制農具的出現和灌溉的發展,人們才有條件種植對水土要求較高的菽和粟。雖然糧食作物品種變化不大,但是,作物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化的特點是菽(大豆)的地位上升,並和粟一起列為主要的糧食作物。這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從戰國到唐代,粟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西周以前,中國糧食品種以黍、稷為主,其他糧食品種不佔主要地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五穀的概念,表明當時糧食作物的品種初步有了定型。主要糧食品種有:粟(禾、稷)、菽(大豆)、黍、稻、小麥、大麥、麻七種。
秦漢時期糧食結構有所變化,主要糧食品種有:粟、稻、小麥、大麥、大黍、粱、大豆。漢代董仲舒建議在關中一代推廣小麥。漢魏時期由於石磨的推廣,麥子磨成麵粉,這一飲食史上的進步,也促進了小麥生產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糧食品種的順序是:谷(稷、粟)、黍、粱、大豆、小豆、大麻、大麥、小麥、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時期,主要糧食品種的順序是:稻、粟、麥。
宋元時期,稻麥兩熟制逐步形成,雙季稻得到推廣,明代以後,水稻更加發展,因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同時,玉米、甘薯、土豆從國外引進,更加豐富了糧食品種。當時主要的糧食品種是:水稻、小麥、穀子、玉米、豆類。
到1950年,糧食品種是指小麥、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和雜糧七大品類。1952年,糧食減為四大品種:小麥、大米、大豆和薯類。1957年,糧食增為五大品種:小麥、大米、大豆、雜糧和薯類。1971年又把雜糧類改為「玉米」等,糧食為新五大品類:小麥、大米、大豆、玉米、薯類。1979年後《辭海》對糧食的解釋是各種主要食料的總稱,如小麥、高粱、玉米、薯類等。1996年根據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列為:稻穀、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穀子、高粱、其他雜糧。1990年,國家糧食定購的品類:小麥、稻穀、玉米、大豆。
在糧食商品類中,糧食根據其領域和作用對象的不同分為四類:1、原糧2、成品糧3、混合糧、4貿易糧。
國際通用的糧食品種概念。199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所列的詳細FOOD產品目錄由八大類106種:1、穀物類8種;2、塊根和塊莖作物類5種;3、豆類5種;4、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13種;5、蔬菜和瓜類20種;6、糖料作物3種;7水果、漿果24種;8、家畜、家禽、畜產品28種。 糧食品種的概念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它隨著人們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程度的不斷提高,將會賦予它更新的內涵和外延。這也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漸提高的體現。
Ⅳ 中國糧食總產55年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哪些階段
中國糧食總產在55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分5個台階(即大階段)和10個小階段(表1-3)。第一個台階是1949—1958年,歷經9年,糧食總產從1132億kg上升為1977億kg(有人簡稱2億噸),糧食單產從1029kg/hm2上升為1549kg/hm2,而播種面積則由1.0995億hm2增長到1.2761億hm2,同期人口從5.4億上升為6.60億,而人均佔有糧食則由209kg上升到299kg。這一大階段又可分為兩個小階段,以1952年為界,前3年屬於恢復性增長,1952年糧食總產達到了20世紀前半葉的最好水平,後6年屬政策、科技、投入和擴大面積的綜合因素所致。第二個台階為1959—1978年,歷時20年,其總產由近2億t上升為3億t,單產從1549kg/hm2提高為2527kg/hm2,總播種面積基本未變,由於同期人口從6.6億增加為9.63億,人均佔有糧食僅提高17kg。這一大階段可分為1959—1965的徘徊、遇災、恢復階段,1966—1971年、1972—1978年兩個持續增長階段。第三個台階為1979—1984年,是以農村改革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初期,由於農村實施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加之「綠色革命」的推動作用,6年之間在糧食播種面積下降771萬hm2的情況下,糧食總產卻從3048億kg上升4073億kg,單產由每公頃2527kg提高到3608kg,盡管同期人口從9.63億增加到10.44億,而人均佔有糧食卻由316kg提高為390kg。第四個台階從1985—1999年,這15年間,糧食播種面積基本未變,其總產、單產、人均佔有糧食卻增加到5084億kg、4493kg/hm2、404kg。這一大階段可分為回落、增長的6年(1985—1990)、徘徊增長的6年(1991—1996)和連續高產的4年(1996—1999)。1999年以後為回降與恢復性增長的第五個階段。
表1-31949—2004年中國糧食生產狀況
Ⅵ 糧倉的發展史
中國近代戰伐不斷、政權不穩,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破壞,糧食產量很低,糧食嚴重短缺,因此糧食儲藏技術及倉房的建設發展遲緩。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庫容量僅有1260萬噸。而且大多數倉房非常簡陋,常為磚木結構和竹木結構,每倉的倉容量只有3—6萬公斤。同時還有一部分倉房是利用和改造的祠堂、廟宇,儲藏條件均不能滿足條件。
1955—1960年,在全國各行業向蘇聯學習的形式下,糧食建倉中學習引進了蘇聯的機械化房式倉,即「蘇式倉」。該倉型在全國普遍推廣建設,磚牆,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中間兩根木柱),3米開間,廒間長54米,檐牆堆糧高2—2.5米,斜堆,廒間倉容2500噸(當時號稱500萬斤大倉),瀝青砂地面,牆刷熱瀝青防潮,砂漿抹面。標準的「蘇式倉」是考慮了機械化作業的,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的地溝,內裝出糧皮帶機。由於當時經濟實力差,鋼材、橡膠原材料不足等實際情況,後期建「蘇式倉」時,取消了天橋、地溝,此倉也成「標准倉」。
1964—1974年間根據戰備的要求,糧庫的建設應以「隱蔽、分散、靠山、機動」為建設方針,在一些山區、偏僻地域建設了一批糧倉,後來由於糧源、交通等各種原因,裝糧很少。同時在全國也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磚木結構房式倉和「土圓倉」。在河南、陝西、山西、內蒙等黃土高原區,修建了一批地下喇叭倉、窯洞倉,這些地下倉因地制宜,造價低,儲糧安全穩定,形成了我國儲糧倉型的一大特色。
1975—1983年主要倉型仍是房式倉,磚牆承重,混凝土地,裝糧高3—3.5米,採取的主要屋蓋結構:鋼筋混凝土組合屋架,鋼筋混凝土門式鋼架,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拱板頂等。
1983—1991年,根據農業和糧食的發展狀況,國務院於1983年11月批准了糧食倉庫、棉花倉庫、水果倉庫的「三庫」建設,這是自「蘇式倉」之後的一次統籌規劃的大規模糧庫建設,其中用於糧庫建設的基建投資16.5億元,建設總倉容1500萬噸。倉型仍以房式倉為主,結構多為磚混結構,但是裝糧高度一般為4.5米至5.0米,倉房跨度以18米、20米為主。
1992—1997年為促進糧食流通,提高倉儲作業機械化程度,1992年在全國興建的18各機械化骨幹糧庫和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改善中國糧食流通項目是中國糧倉建設是上的一個新起點。
1998—2001年共進行了1000多億斤倉容的中央直屬儲備庫建設,是空前的大規模儲備糧庫建設。此次建倉以房式倉為主,其他倉型有淺圓倉和立筒倉。
五十多年的糧倉建設史,積累了豐富的建倉經驗,同時也有許多沉痛的教訓。糧倉建設應將充分保障糧食儲藏安全放在首位,從糧食自身的物理性質、生理特性、生態特點等方面考慮滿足儲糧安全的需要。倉型的選擇應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區氣候條件、地質結構、糧種特點、糧庫性質與功能而確定適宜的倉型,全國不能搞「一刀切」;倉房建築結構及建築材料應根據建倉的經濟性及儲糧的安全性選擇應逐步提高我國糧倉的綜合性能。
Ⅶ 五穀雜糧的歷史淵源
「五穀」之說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二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百穀」、「六穀」和「九穀」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
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
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
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范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Ⅷ 我國糧食的發展歷史
先有穀子,稻穀,應該是中國最先有,上萬年,後從西域傳來小麥。四百年前傳來玉米,紅薯,土豆。
Ⅸ 穀物的發展歷史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
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
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
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范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1、哪些糧食為「五穀」,我國歷史上的說法並不一致。一種說法是指黍、稷、菽、麥、稻,見於古書《周禮『職方氏》;另一種說法是指麻、黍、稷、麥、豆,見於古書《淮南子》。當時人們把大麻子當食物,所以麻歸於糧食類;後來麻主要以纖維織布,便不列為糧食類。
2、「五穀」之說逐漸形成的習俗,是指稻、麥、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黍指高粱,也指黃米,稷指粟,菽指豆類。3、如今,「五穀」指的是大米、小米、高粱、大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所說「五穀雜糧」即泛指所有糧食作物。2》五穀是什麼?通常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稻、黍、稷、麥、菽。另一說是黍、稷、麻、麥、菽。其中麻以外的五種都是糧食作物。稻、黍、稷、麥、菽、麻是中國傳統作物,我不僅應該認識它們,而且要了解它們的習性與淵源,否則就會「五穀不分」了。
3、西漢「五穀」是什麼? 西安出土的木牘揭答案 新華網西安10月19日電(呼延思正) 西漢時期人們所吃的「五穀」到底是什麼?近日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牘揭示了這個答案。這枚記有177字的長方形木牘長23厘米、寬4.5厘米、厚0.4厘米,下側邊緣處略有殘缺,文字主要以古隸體墨書書寫,其中夾雜了一些俗字草體,大都清楚可辨。這枚木牘上字跡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標有一個小黑點,以示為章節之始,每行字數由15到25字 不等,上面有關漢代五穀種植的內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記載了當時的五穀是指粟、豆、麻、麥、稻,其順序也不是隨便排列的。這與在秦漢時代專用於選時擇日的《日書》中所記載內容基本一致。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出土這枚木牘的墓葬處於西漢漢宣帝杜陵陵區,應該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當為與漢宣帝較為接近的高官。結合木牘內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應與皇室禮儀活動及農業生產活動相關,故判斷其任職應為大鴻臚或大司農。據了解,漢代的「五穀」究竟指哪些穀物,古籍記載歷來含混。這枚木牘的出土第一次明確了西漢時期陝西關中地區「 五穀」的種類與名稱。
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的功效。冬天室內暖氣較熱,空氣乾燥,早晚喝點大米粥,可以遠離口乾舌燥的困擾。特別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調方法對血糖的影響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飯比稀飯對血糖的影響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進食干飯有利於控制血糖。
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瀉及產後、病後體虛者食用。小米熬粥時上面浮的一層細膩的黏稠物,俗稱為「米油」。中醫認為,米油的營養極為豐富,滋補力最強,有「米油可代參湯」的說法。
小麥
小麥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功效。心煩失眠者可用小麥與大米、大棗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麥麩含高膳食纖維,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痔瘡、老年性便秘、結腸癌都有防治作用。
苡米
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質遠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對減輕胃腸負擔、增強體質有益。中醫認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苡米有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將苡米與大米煮粥或加入適量冰糖食用,能使腫瘤患者食慾增加、減低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對橫紋肌有抑製作用,可減少皺紋,愛美的人不妨多吃。
高粱
高粱味甘性溫,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兒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鍋炒香,去殼磨粉,每次取2至3克調服。但高粱性溫,含有具收斂止瀉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黃豆
黃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脾胃虛弱者宜常吃。用黃豆製成的各種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等,也具有葯性:豆腐可寬中益氣、清熱散血,尤其適宜痰熱咳喘、傷風外感、咽喉腫痛者食用。
谷類主要是指禾本科植物的種子。它包括稻米、小麥、玉米等及其他雜糧,比如小米、黑米、蕎麥、燕麥、薏仁米、高粱等。 穀物通過加工為主食。它主要給人類提供的是50%~80%的熱能、40%~70%的蛋白質、60%以上的維生素B1。谷類可因種類、品種、產地、生長條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營養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別。
Ⅹ 糧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