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文化史大事年表
一、歐洲史前文化
二、愛琴文化
三、古代近東文化
四、希伯來文化
****** 西方古典文化的繁榮
一、早期希臘文化
二、希臘古典時代文化的繁榮
三、希臘化時代的東西文化融合
四、羅馬古典文化
五、古典文化的衰落與基督教文化的興起
****** 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文化
一、中世紀早期的西方文化
二、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會
三、西歐12世紀文化復興
四、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生活與習俗
****** 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轉型
一、中世紀文明的衰落
二、文藝復興運動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成就
四、宗教改革運動
五、西方文化的擴張
****** 近代西方啟蒙文化
一、17、18世紀的西方社會
二、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
三、近代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形成
四、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和史學
五、17、18世紀的西方藝術
****** 工業化時代的西方文化
一、科技發明與工業化社會
二、工業化時期的西方思想
三、浪漫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19世紀西方兩大文學主流
四、浪漫主義時代的音樂
五、流派紛呈的19世紀西方繪畫
****** 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文化
一、20世紀前期科學與技術的大發展
二、重"內省"和重"實證"的哲學思想
三、經世致用:經濟學的發展
四、怪誕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藝術
五、順流而變的西方社會科學
****** 戰後西方文化
一、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
二、當代西方的哲學思潮
三、變革中的史學與社會學
四、凱恩斯以後的西方經濟學
五、戰後西方的現代主義文學
六、戰後的西方藝術
2. 簡述西方文學的發展及其階段
從公元前6世紀直到20世紀,西方文論大體上經歷了古希臘羅馬古典主義--中世紀神秘主義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17世紀新古典主義--18世紀啟蒙主義--德國古典美學的文論--馬克思主義、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階段.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西方文論呈現出一些規律:1.西方文論的發展受著西方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狀況的制約.2.西方文論的發展受西方哲學、美學的影響,大體經歷了:自然本體論文論--認識論文論--社會本體論文論(精神本體論文論--語言本體論文論),在18世紀形成了大陸理性主義和英國經驗主義的兩大文論思潮的對立,在20世紀形成了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兩大對立的文論思潮.3.西方文論的發展還受到文藝的內在構成要素的左右,19世紀以前西方文論主要是社會和作品的研究,19-20世紀轉向作家、藝術家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後又轉向接受者、讀者的研究.4.西方文論的發展同時還由於人類主體的心理因素的演變而變化發展,大體呈現出由理性到感性,由神學理性到人文理性,由意志到直覺,由顯意識到無意識,由全方位到單個心理因素再到多元心理研究.5.西方文論的發展與西方文學的發展一樣,形成了廣義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相輔相成的思潮.
3. 中國人學習西方文化的歷程
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 2.學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不斷深化的復雜歷程。 3.中國人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了一個由被動接受(例如林則徐等萌發新思想、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概況 一、地主階級學習西方 1.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抵抗派 ;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特別是鴉片戰爭的刺激,使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他們開始拋棄虛驕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 目的: 「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機。 林則徐:設立譯館,編譯外國書報;積極仿製西方戰艦,還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所以他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魏源:編寫《海國圖志》一書,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光輝思想。 火器、戰艦、養兵練兵之法。→軍事技術 ; (器物層次) 形成新思想,在思想界起了啟迪作用,但沒有付之於實踐。 ; 2.曾國藩、李鴻章等地主階級洋務派 ;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 60年代,由於受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清政府內憂外患,急於尋求出路。而慈禧太後的暫時支持,總理衙門中央洋務機構的建立為洋務派學西方創造了有利條件。 目的:具體目的「剿發捻」(鎮壓人民革命);「勤遠略」(抵抗外來侵略);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 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發起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 ; 經濟:創辦近代企業; 軍事:籌劃海防,創辦新式海軍; 文教:創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 (器物層次) 是近代化的開端,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 3.晚清政府 ;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 20世紀初,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義和團運動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又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 目的:為了應付嚴重的國內危機,遏制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實質是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從1901年開始實施「新政」,從1905-1911年進行「預備立憲」,但仍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 經濟:獎勵實業; 軍事:編練新軍; 文教: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政治:「預備立憲」,進行政治制度改革。 內容較全面,但卻是騙局(主要是後者) 客觀上有利於中國近代化,但最終破產,為辛亥革命創造了成熟的客觀革命形勢,為自己准備了掘墓人。 ; 二、資產階級學習西方 1.早期維新派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 19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維新派。 目的:抵制外來侵略,發展資本主義。 ; 以王韜、鄭觀應為代表的早期維新派提出並宣傳自己的主張 經濟:發展工商業,和外國進行商戰。 文化上: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 政治: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在理論上還不成熟,更未付之於實踐,實際影響不大。但為康梁維新思想奠定基礎。 ; 2.康、梁維新派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 19世紀90年代末,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目的:抵制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 ; 掀起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成為高潮。 政治: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 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思想——學習西方科學文化。 (制度層次) 曇花一現。 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 3.孫中山革命派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20世紀初,帝國主義侵略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 目的:抵制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 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為高峰,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學習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國家學說,並把它發展為三民主義。 (制度層次) ; 功敗垂成——有巨大的歷史功績,但最終失敗。 4.陳獨秀、李大釗等激進派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政治上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國家一天天還下去;經濟上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思想與袁世凱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 目的: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 ; 掀起新文化運動,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文化。 民主與科學。 民主指法蘭西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和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 (思想文化層次) 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運動後期宣傳的馬克思主義,終於成為中國人民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3.無產階級學西方 背景: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義在中國傳播的提供了思想條件。 主要思想:馬克思主義。 主要實踐:五四運動、建立中國共產黨、參加國民革命、反對美蔣的反動統治、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 ; ; 影響:歷盡曲折坎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中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探索和發展,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4.農民階級對西學的態度 (1)太平天國運動 A.拜上帝教 太平天國並沒有吸取西方的資本主義近代文明,卻從西方尋來了已經腐朽沒落的中世紀文化。洪秀全等太平天國領袖把西方的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糅合起來,創立了拜上帝教,用以組織群眾、發動群眾,以實現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願望。 B.《資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資政新篇》,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但由於社會條件不具備,農民階級不欣賞,根本未得到實施。說明農民領袖能接受西方思想但農民階級卻不贊同。 (2)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的指導思想是「扶清滅洋」,在反侵略的同時也否定了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 可見, 固守傳統 是農民階級的本性,他們只有無產階級的領導下,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4. 西方藝術發展歷程
西方的藝術是由希臘人帶來並開拓的,中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在藝術的表現上也是各具特色。從繪畫為例,東方是潑墨寫意,強調的是一種意境,而西方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視覺與知覺的朴實性,強調的是寫實。
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形象,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無窮的魅力。
(4)西方文化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西方藝術對世界的影響:
縱觀20世紀的中國美術發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繼承本民族的傳統藝術文化和吸收、借鑒現代西方藝術思潮的歷史。
在100多年的發展、變革中,中國的一些美術家在自身的美術創作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將西方美術作為自己藝術創造的一種對比和參照對象。
尤其對一些堅持從傳統藝術本身來求新、求變的中國畫家,在保留中國畫獨特個性的同時,也自覺不自覺地採納、吸收和鑒賞現代西方藝術的有益成分,來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具體地講,大致有三方面的內容。
5. 簡述西方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當歐洲籠罩於基督教的黑暗之時,以伊斯蘭為特徵的阿拉伯帝國文明光芒璀璨,成就斐然。對於這種文明的地位,權威的科學史學家的評價是,縱向來看,它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希臘、羅馬)啟後(文藝復興)的作用;橫向來看,東、西方文明在此碰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了解一些科學史的人都知道,歷史上西方學者曾廣泛使用阿拉伯文,或受益於阿拉伯帝國的科學文化,許多科學著作都是用阿拉伯語撰寫的,帝國在此期間也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因此,前西德歷史學家赫伯特·格特沙爾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蘭教》一書中寫到:「全世界都感謝阿拉伯語在傳播中世紀高度發展的阿拉伯科學知識方面所帶來的媒體作用……如果沒有阿拉伯語這個媒介,得到這些知識是不可想像的,或者說無論如何也不會了解得那麼早。」
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准備重新恢復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
而作者Robert Briffault在《構建人性》中則更加明確地說:「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這是極其可能的;絕對可以肯定,如果沒有他們,歐洲便不會扮演那麼一種超越所有先前進步階段角色。」 「正是在阿拉伯與摩爾人文化的感召下……真正的文藝復興才得以發生。正是西班牙而非義大利,成為歐洲再生的搖籃……」
居斯塔夫·勒朋旗幟鮮明地指出:「十字軍戰爭不是導致學術進入歐洲的主要原因,而是通過西班牙、西西里和義大利。」
他在《阿拉伯文明》一書中寫道:「阿拉伯人迅速地創立了一種與以往的許多文化有著很大差異的新興文明。由於他們良好的政策,使許多民族接受了他們的宗教、語言和文化,連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人、印度人也不例外,他們情願地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傳統習慣和建築藝術……」
《西班牙的摩爾人》的作者、英國人斯坦利·萊恩·普爾說:「西班牙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近8個世紀里,發展成為整個歐洲文明的光輝典範——當歐洲其它地方呈現蕭條的時候,這個國度的藝術、文學與科學一片繁榮。來自法國、德國與英國的求學者聚集在這里,汲取這些流淌在摩爾人的城市裡的知識的甘泉。」歷史上,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與格拉納達的高等學府里,雲集著為數眾多的基督徒與猶太學生,他們如飢似渴地向穆斯林學者學習科學,然後又把所學到的知識在歐洲播散。以下引用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寫給西班牙哈里發希沙姆三世(公元1027~1031年在位)的一封信函,他在信中請求允許派遣王族成員前往科爾多瓦大學學習。
「喬治二世——英國、高盧、瑞典及挪威的國王,致西班牙穆斯林國王哈里發希沙姆三世陛下:
我們已經獲悉,貴國之科學、知識、技術與製造業甚為發達,故,鑒於我們的國家在此類方面之匱乏,及全然處於愚昧無知,我們希望獲得良機,以使我們的青年人受益於貴方之成就。
我們期盼這種良機可以讓我們跟隨你們的腳步前進,並以知識照亮我們的人民。鄙侄女杜邦特公主及一些英國貴族女子,希望受惠於你們的學術機構(科爾多瓦大學——筆者注)。對您特許給予我們機會以實現我們的目標致以敬意。
年輕的公主將為陛下晉獻一份禮物。您若能夠收下我們將倍感榮幸。
落款:您順從的僕人,喬治」
西班牙穆斯林創建的大學也是後來一些歐洲早期的大學的模範,例如阿方索八世於公元1208年建立的帕倫西亞大學與弗雷德里克二世於公元1224年建立那不勒斯大學。
盡管基督教世界翻譯穆斯林的科學著作在諸如巴塞羅納、里昂或圖盧茲等地進行,但是占據首要位置的無疑是西班牙的托萊多。這座從公元8世紀初至11世紀的3~4百年之間由摩爾人穆斯林治理的城市,開始成為整個歐洲的文化中心,其聲望尤其是在翻譯工作大規模開展的12世紀以來,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在托萊多被譯成拉丁語的穆斯林科學著作應該有幾百部以上。事實上,歐洲也因此而涌現出諸傑拉德、普拉托、阿德拉爾德、羅傑·貝肯、羅伯特·切斯特,以及荷爾曼等著名的翻譯家。他們雲集於此,如飢似渴地從事科學著作的翻譯工作[在那些翻譯家來到托萊多之前,那裡甚至還出現了後來成為羅馬教皇的吉伯特(公元940~1003年)的身影。]。《全球通史》也提到這些翻譯家,它寫到:「12、13世紀,這里的翻譯家有猶太人、西班牙人和歐洲各地的外國學者。」可以這樣說,他們來到托萊多的目的只有一個――盡一切可能獲取穆斯林的科學知識。
自公元12世紀阿拉伯帝國學者的著作(和希臘、羅馬著作的阿拉伯語譯本)被大批譯成拉丁語及其它歐洲語言以來,歐洲各大學將它們作為教科書長達幾個世紀。
科學史告訴我們,阿拉伯帝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承前啟後,獨步中古。如果將《構建人性》加以引申,人們就會明確無誤地看到,彼時其科學技術與文化水平代表當時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
阿拉伯帝國文明在科學上多有建樹,而且正是通過廣大科學家與學者的創造性勞動,古代印度、希臘、波斯與羅馬的科學巨著得以矯正並保存。
歐洲文藝復興的大師們從阿拉伯語書寫的這些古代希臘與羅馬巨著開始,點燃了復興的火炬。如果沒有崇尚科學的穆斯林的辛勤勞動,今天就不會有人看到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了;因為中世紀籠罩在歐洲的基督教的黑暗幾乎摧毀了一切古代希臘與羅馬的科學文化典籍,盡管衰敗的拜占廷可能剩下典籍中的片言只語。不要輕視阿拉伯帝國科學的作用——當苟延殘喘的拜占廷幾乎完全隔絕歐洲通向東方的道路之時,中國的「四大發明」是經由當時在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影響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國部分地區,傳往整個義大利乃至歐洲的;而奠定今日科學基礎的文藝復興,正是始於歐洲的這些地方。
對此,Arnold和Guillaume編撰的《伊斯蘭的遺產》有所佐證。該書寫到:「回顧歷史,我們可以這樣講,伊斯蘭(醫學與)科學映射著希臘的光芒,當希臘科學的白晝流逝,伊斯蘭(醫學與)科學的光輝猶如月亮,照耀著中世紀歐洲最黑暗的夜晚……因為伊斯蘭(醫學與)科學指引或引導了那場偉大的運動(文藝復興),所以我們有理由宣稱這種文明依然與我們同在。」
流傳下來阿拉伯帝國科學的歷史文稿有時是很粗略的,這使得一些人產生這樣一種錯覺,即它的科學只不過是對希臘科學在歐洲科學革命之前的一種保存。出現這種錯覺的原因恐怕還在於,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的科學著作幾乎都是以阿拉伯語書寫的,而今天的科學編年史學家真正精通這種科學語言的已經不多了。另外,一些被翻譯成拉丁語或其它語言的書籍,隨著時間的推移,讀者已然很難分辨它們的淵源了。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在於,一些人有意或無意地進行了「模糊」處理。
但是,一些史學家力圖歪曲史實,認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只不過是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點餘光。」其實,這種蓄意抹殺阿拉伯帝國的科學地位與成就的鼓噪,不是處於無知,就是緣於偏見。而事實是足以勝過詭辯的。
諸如Otto Neugebauer與Delambre之類所謂的學者甚至走的更遠。例如在他們的報告里,伊斯蘭天文學彷彿根本就不曾存在過,穆斯林也從來不曾凝視過星空,盡管那時的繁星也是像今天一樣俯瞰著大地。而Pierre Duhem的態度則可謂是滑稽可笑了。按著他的邏輯,中世紀的穆斯林在天文學方面同時身兼兩重身份――一是瘋狂焚燒托勒密書稿的暴徒,二是毫無建樹地模仿希臘科學的抄寫員。可是,一個抄寫員如何能夠眷抄一部已經投進烈焰的書稿?這就好比讓Duhem先生用自己的腳掌抽自己的嘴巴一樣困難。此類荒唐的邏輯也不乏追隨者,他們甚至企圖使人類的天文學由托勒密直接蛙跳到哥白尼,而這一步蛙跳幾乎有1500年的距離。先後擔任國英國歐文學院與曼徹斯特大學歷史系教授的陶特說:「看到還有人相信,一個人能夠從伯里克利或奧古斯都時代一步蛙跳到美第奇和路易14時代,這實在令人痛心……從頭開始固然好,但是我們根本不能隨意在某個時候停下來,跳躍過數百年,然後重新開始。」
現在來戳穿一個關於穆斯林征服者焚毀亞力山大圖書館的寓言故事,以便使「瘋狂焚燒托勒密書稿」這樣的故事就此止步,也為讓Duhem之類的「偽術士」在天真的讀者面前被徹底揭去偽裝的麵皮。
居斯塔夫·勒朋的《阿拉伯文明》有這樣一段文字:「所謂的焚燒亞力山大圖書館這樣荒蠻的行為並不符合阿拉伯人或穆斯林的道德准則。人們會產生這樣的質疑――那些傑出的學者們長久以來怎麼會相信這樣一種傳說?這種傳說遭到我們這個時代唾棄,根本沒有再去討論必要了。沒有什麼事情比證明在伊斯蘭征服世界以前,是基督徒自己焚毀了異教徒的書籍更容易了。」
奇怪的是,那些穆斯林征服時代或稍晚一些的、人才濟濟的歷史學家,沒有一人留下對焚燒亞力山大圖書館事件的片言只語的記載,倒是到了13世紀突然冒出3個人講起這個故事,其中尤以一個人叫Ibnul al』Ibri(意思是「猶太人的兒子」)的說法經不起推敲。按照這位「猶太人的兒子」的說法,那些被焚燒的70萬冊書被亞力山大的4000座浴室當作燃料連續燃燒了半年的時間。但是,這種說法卻出現了簡單的算數問題――如果把按此人所說的70萬冊書分送到4000座浴室,那麼每個浴室只能分到175本,而要想讓這175本書連續焚燒半年,則每本書至少需要持續燃燒1天以上。況且多達70萬冊這一數量本身就是令人無法相信的。由此聽眾便有理由懷疑這個「猶太人的兒子」講述的「寓言」故事的真實性了。事實上亞力山大圖書館倒真是被放了兩次大火,一次在公元前48年,放火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利斯·愷撒的艦隊,另一次在公元391年,適值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統治時期。莫非「猶太人的兒子」以那兩次放火為藍本,杜撰了一個寓言故事?
約翰·威廉·德雷珀在《歐洲知識發展》一書中仗義執言說道:「歐洲文獻故意系統性地抹殺穆斯林的科學成就,對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憤。但是我肯定,他們再也不會繼續被隱瞞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敵視與民族自負基礎上的偏見永遠都不會長久。」
在喬治·薩頓的《科學史導引》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一些榮耀的名字足以讓人們想起,在西方是沒有同時代的人物能夠與這些名字相匹敵的……加長由這些名字組成的豪華的名單也並不是困難的。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中世紀的科學沒有什麼進步,那麼就把這些名字讀給他聽,他們所有人都是在一段不太長的時期內取得輝煌成就的——公元750~1100年。」
讓我們回味一下喬治·薩頓的一句話的含義吧——「一個自以為是和虛偽的哲學家不可能理解伊斯蘭的智慧,同樣也應受到譴責。」
前文引用的文獻作者皆為研究科學史的著名學者。另外,也有一些「大眾化」人物所言亦可稽考。但願這些政治家或政客不是不學無術、胡說八道。
《自然辯證法》一書指出:「古代留傳下歐幾里德幾何學和托勒密大陽系;阿拉伯留傳下十進位制、代數學的發端,現代數字和煉金術;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有留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對科學史的評價。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抓住時機》中說:「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蒙昧狀態的時候,伊斯蘭文明正經歷著它的黃金時代……幾乎所有領域的關鍵性進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所以能眼光看到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
西方音樂界及作曲界則忌諱「9」,因為貝多芬創作了舉世聞名的9大交響曲後辭世。此後舒伯特、德沃夏克、威廉斯等名作曲家也都在寫完9首交響曲後與世長辭。
有趣的是,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在寫完八首交響樂,並為之編號後有意繼續寫,但又想逃過「9」字,就寫了一首不編號的交響曲,果然安然無恙,但後來他又創作了一首交響樂,將之編號為9,不幸在尚未編寫十號交響樂前就死了。
在日本,忌諱「9」字,是「9」的發音與「苦」相近
6. 西方文化的發展
系統理論認為,整體文化和個體文化都是提高社會系統功效的重要因素,專因此它們是互補的,是可屬以融合的。這兩者都不能偏廢,因此,東西方文化從本質上看可以說是互補的。以西方自由化為文化背景的資本主義社會與東方以整體化為文化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從提高社會系統功效的角度來看,兩者也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正確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事實上歷史也正是在這樣做,西方文化在不斷地向東方文化學習,從東方文化中吸收有益的觀念,融合在西方文化中。例如,一些西方國家也倡導 「雷鋒精神」 「團隊精神」,引入東方文化的集體主義精神,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干預」、「國有化」、「社會保障體系」等,本質上就是社會主義的東西。
7. 請簡述西方文化精神的發展史
西方復文化精神的發展:古制希臘和古羅馬的時代,政治體制為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民主共和奴隸制,這時候的文化精神主要受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思想家的思想影響;中世紀時代,政治體制為中世紀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封建專制,是歐洲比較黑暗的時代,這時候的文化精神主要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思想的影響;近代的資產階級時期,政治體制為文藝復興後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表現為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兩種類型,這時候的文化精神主要是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保護私有財產,尊重人的個性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