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嶗山歷史文化

嶗山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6 04:03:52

『壹』 嶗山民間故事

1、嶗山茶的傳說

若干年以前,嶗山太清宮處來了一位年輕的白面書生。據說,該生原籍杭州,家境殷實,只因自小兩大嗜好,一是酷愛品茗飲茶,二是廣習琴棋書畫,而於八股學業上則聊無用心。

所以屢試不第,遂心灰意冷,終致攜琴揣茗,離家出走,遍訪華夏名山大川,廣尋天下畫朋琴友。一日,來到嶗山太清宮處,但見山清水秀,石奇草異。

浩瀚大海,一碧萬頃,清風徐來,花香鳥鳴,大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悅心境。遂借居廟中,早晚與廟中道士或品茗論道,或撫琴賞樂,樂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來。

話說東海龍王的三女兒一日閑暇遊玩來至嶗山太清宮,似神仙窟宅、類靈異府地的嶗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在寂寞深宮中長大的小龍女。

走在綠蔭小徑上,忽然和煦的細風,從綠樹掩映的山路深處送來了一陣委婉幽雅的琴聲。循著琴聲,來到一處道舍窗外。但見屋內一白面書生正在撫琴,面前的幾案上放著一杯熱茶。

裊裊上升的熱氣中,股股濃郁的茶香沁人肺腑。近觀白面書生,耳聞陽春白雪,嗅品濃郁茶香,小龍女醉了。如是,他們相愛了,結為夫妻,嶗山就成了他們的家。

遊山玩水,品茗撫琴,終日廝守相伴,其樂融融。卻說光陰如梭,轉眼已是數月。忽一日小龍女見書生面帶愁容,經再三究問,原來書生自杭州帶來的茶葉已經沒有了。

嶗山當地又沒有茶,斷了吃茶這一嗜好之源,令書生整日無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回歸故里的意思。小龍女一聽,原來如此。

笑對書生說:「相公,嶗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還是塞北的,只要是世上有的,嶗山就有,何況是一株茶呢。嶗山巨峰頂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

趕明天,我和您一起去採回來,茶葉不就有了嗎?」小龍女說完,從頭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揚手一扔,只見這支簪子隨風飄飄搖搖,朝著比高崮飛了上去。

待到第二天書生和小龍女來到比高崮上時,但見崮頂上石縫中,已經長出了數株翠綠鮮嫩的茶樹來了。從此以後,書生和小龍女也就在嶗山安居樂業、白頭偕老了。

2、二龍山的傳說

有一年,天大旱,二龍山水庫靠近大壩的地方冒出了一個大士丘,人們在上面種了一年的白菜。水庫大壩的兩端卧著兩道蜿蜒的山樑,上面樹木蓊鬱,掩映著峭岩,這就叫「二龍戲珠」。

相傳,很久以前,這一帶常發水患,害得人們流離失所。一年,天降大雨,洪水泛濫,兩岸的房屋和田園淪落在汪洋之中。

這慘象被在天上巡遊的兩條土龍看見了,他倆商量後,想用身體攔住山谷里的洪水,使人們免遭滅頂之災。可是,因為他倆私下裡行動,違犯了天條,玉皇大帝便命天兵天將下界來斬殺他倆。

在他倆僅差600多步沒能會合的時候,天兵天將趕到,將他倆殺死。兩條土龍的軀體化作了兩條婉蜒的山脈,血液化作了一座土丘。

3、石老人的傳說

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嶗山腳下的一個勤勞善良的漁民,與聰明美麗的女兒相依為命。不料一天女兒被龍太子搶進龍宮,可憐的老公公日夜在海邊呼喚,望眼欲穿,不顧海水沒膝。

直盼得兩鬢全白,腰弓背駝,仍執著地守候在海邊。後來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際,龍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體漸漸僵化成石。姑娘得知父親的消息,痛不欲生,拚死沖出龍宮。

向已變作石頭的父親奔去。她頭上插戴的鮮花被海風吹落到島上,紮根生長,從而使長門岩、大管島長滿野生耐冬花。

當姑娘走近嶗山時,龍王又施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定在海上。從此父女倆只能隔海相望,永難相聚,後來人們把這塊巨礁稱為「女兒礁」。

4、仰口仙桃石的傳說

傳說當年孫悟空在花果山大敗天兵天將後,被玉皇大帝招安封為「齊天大聖」,專司桃園。一日閑來無事溜溜達達來到蟠桃園,見園中仙桃掛滿枝頭令悟空抓耳撓腮垂涎欲滴。

急忙喚來土地詢問方才知道,前園仙桃3千年熟一回,吃了可延壽萬年;中園5千年熟一回,吃了可位列仙班;後園萬年熟一回,吃了可與日月同輝。

悟空心中大喜,一個健步飛到後園,見園中高大恢宏的仙桃樹上掛滿了紅彤彤西瓜大小的仙桃,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開始大快朵頤。

不一會就將園中萬年仙桃一掃而空,吃飽喝足的悟空伸了一個懶腰,變化一個寸長小人躺在樹葉上呼呼大睡。這時七仙女奉王母之命到園中採摘仙桃,籌辦蟠桃盛會。

見園中熟桃大桃全無蹤影,大驚失色議論紛紛。躺在樹葉上呼呼大睡的悟空忽然被吵嚷聲驚醒。悟空,搖身一變恢復原形,大喝一聲:「何人在此宣嘩」!

七仙女指著蟠桃說明原委,悟空趕緊打聽:「蟠桃會是否邀請俺老孫」?七仙女哈哈大笑:「小小弼馬溫也痴心妄想參加蟠桃宴會」!

悟空一聽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一不做二不休一口仙氣定住七仙女,一個筋斗雲向蟠桃會騰空而去。 悟空的肚子是乾坤肚,大可吞天小可吃米。

他不但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把蟠桃會上的山珍海味瓊漿玉液一掃而空。吃飽喝足後還不過癮,於是順手拿來太上老君裝仙丹的布袋子。

把蟠桃園內大大小小的仙桃一個不剩的全部裝了進去,抗起就走!帶回花果山給猴子猴孫們解饞延年益壽,不想太上老君的布袋子下角被天鼠咬了個小洞。

在孫悟空騰雲駕霧路過嶗山仰口風景區時,一個最小的仙桃從小洞中掉落下來,經過49天,恰好落在這里。又經過十萬八千年的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就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了。

5、仰口綿羊石的傳說

有一天,來福打柴回來,掀開鍋蓋一看,飯做好了。他給小羊舀了幾碗米湯冷著,心想:是哪家大娘嬸子幫我做的飯?我得好好謝謝人家。

一連四五天,天天都是這樣,雖然問了好幾家,都說沒有幫他做飯,來福端著飯碗,咳了聲說:「大娘嬸子幫我做飯,都不好意思說,我要有個做飯的,就不用難為人家啦!」

第二天,來福裝作上山打柴,快到做飯的時候,他躲在窗外往屋裡偷看,不多會兒,就見小羊在里間炕上打個滾,變成一個如花似玉的大閨女,到外間刷鍋洗米做起飯來。

炕上留下一張雪白的羊皮,來福一見,又驚又喜,啊,原來羊伯把閨女送給我了!他從窗內偷偷地把羊皮拽出來,披在身上說:「開門吧,外面可真冷啊!」

小羊聽到叫門聲,連忙跑進里間,找不著羊皮,急得不知該怎麼好,聽到來福在門外凍得直跺腳,小羊心裡又痛又慌,便羞怯怯地開了門。

來福進門就笑著說:「大妹子,你何必瞞著我,早知道你有這件皮襖,借給我穿著打柴,就不用挨凍了。」閨女羞得低著頭說:「你穿著我的皮襖,可我就變不回去了。」

來福紅著臉,靦腆地說:「大妹子,別再變了,你要是不嫌我窮,就在這和我做個伴吧!」閨女看著來福,抿嘴一笑,羞答答地點了點頭。

來福和閨女成了親,你敬我愛過了一輩子幸福生活。老綿羊因三腿狼下落不明,怕它再來報仇,每天在山上觀望,天長日久就變成一塊石頭,直到如今還伸著舌頭,卧在太平宮南門外的山上,人們都叫它「綿羊石」。

『貳』 關於嶗山的歷史資料

「嶗山」 最早見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紹傳》。明末黃宗昌修《嶗山志》後,「嶗山」一名逐漸被採用,。《神農百草》、《本草圍經》沿用「嶗山」,清黃宗昌修《嶗山志》以後至今使用「嶗山」。

「大勞山和小勞山」出自天順聖皇後光宅元年(684年)唐李賢《後漢書注》,書中把該山北部的一部分稱為「大勞山」,把該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稱為「小勞山」,又簡稱為「二勞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勞山和小勞山」。

「輔唐山」出自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牛素《紀聞》,是唐玄宗時所改,時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寵,南嶽道士李華周恐玄宗貪戀世間樂事不再修道,於是勸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煉丹的請求,玄宗准許,並改「牢山」為「輔唐山」。《太平廣記》沿用「輔唐山」。

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處機始用「鰲山」,僅見於元、明兩代的碑記。元代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創始人邱處機到嶗山後,見嶗山背負平川,面對大海,形同巨鰲雄踞於東海萬里碧波之上,遂作詩:「陝西名山華岳稀,江南尤物九華奇,鰲山下枕東洋海,秀出山東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為國師神仙後,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眾道奉師之意,稱此山為「鰲山」。

(2)嶗山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晉時期,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後期漸衰。

1959年,嶗山有法海寺、潮海院(即石佛寺)、清涼寺、菩薩廟(即文殊普賢廟)、峽口廟、 華嚴寺、毗盧庵、觀音寺和靈聖寺9座寺院。其中完好和比較完好的有華嚴寺、法海寺、觀音寺、清涼院,破舊的有潮海院(即石佛寺)、毗盧庵、靈聖寺、菩薩廟,已傾圮的有峽口廟。

嶗山佛教寺院有名可循的有32處,建於隋代之前有6座,建於唐代的有4座,建於宋代的有1座,建於明代的有16座,建於清代的有5座。

佛教節日很多,有紀念性活動,有佛制性戒法活動,還有超度性活動及順俗性活動。嶗山地區佛寺的重大節日為佛誕、觀音誕和盂蘭盆會。

『叄』 關於嶗山的名勝古跡

巨峰景區
與南線乘車方式相同,在大河東站下車即可到達巨峰景區的收費站。由觀光車將遊客沿盤山公路載至索道站,遊客可在車上欣賞沿途石壁上的關於嶗山歷史文化的石刻,在索道站可選擇體驗乘索道上山和沿石路上山的不同樂趣。
嶗山名勝太清宮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前臨太清灣,背依七峰,為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最大的道觀。全真道天下第二道場。道教的「返璞歸真」內涵與嶗山自然生態互為詮釋,渾然天成。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環山,前瀕面海,四季蔥蘢賽江南。現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餘間。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買買菜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牆,單開山門。
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凈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宮的全部建築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格清淡簡朴。
三官殿這組建築最大,前後三進院落。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有紫 嶗山
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三個月。寒冬季節,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艷,猶如落下一層絳雪。據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豐從海島上移植於此。
三皇殿院子里有兩株古柏,漢代所植。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因此,太清宮一帶就成了嶗山游覽區的中心。
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多次以嶗山為背景。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當年蒲松齡寓於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美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志異》中的佳作。
太清宮附近名勝有神水泉、龍頭榆、摩崖石刻等。在太清宮,偶爾還可看到「海市蜃樓」奇景。嶗山上清宮附近景色也很好,多奇峰異石,古樹清泉。嶗山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名泉勝水是嶗山一大特色,巨峰頂上的「天乙泉」、太清宮的「神水泉」、上清宮的「聖水洋」等都是嶗山名泉。嶗山的特產礦泉水,有人譽之「積年之疾,一飲而愈」。
可推開後院門,後院風景也很好看還有石刻書。
票價:5元
參考:網路

『肆』 嶗山風景名勝區的景區文化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教秦始皇的東巡,漢武帝兩次幸不其(今青島市城陽區),都與方仙道的活動密切相關,《漢書》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於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
早在五、六千年前,嶗山就產生了燦爛的龍山文化。這里還是道教傳播要地,始於漢唐,宋、元兩代發展到鼎盛時期,明清不衰,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嶗山道教是北方全真派,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著名的道士丘處機、張三豐、徐復陽、劉志堅、劉若拙等都在嶗山修過道。同時,佛教在此也曾有與道教此消彼長的傳播歷史,著名的佛寺古剎有海印寺、潮海院、華嚴寺等,法顯、憨山、慈沾、善和等高僧都曾在嶗山弘揚佛法。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丘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
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建國後,青島市人民政府於1952年撥專款對嶗山道教廟宇實施重點維修,嶗山道教得到保護和生存。
「文化大革命」前期,嶗山道教作為「四舊」受到沖擊,毀掉神像,遣散道士,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廢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計劃地恢復部分嶗山道教廟宇,落實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現嶗山相繼修復並對外開放的廟宇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嶗山道教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 巨峰旭照 巨峰是嶗山主峰,俗稱「嶗頂」,位於嶗山中部群峰之中,海拔1127.3米。「雲海奇觀」、「旭照奇觀」、「綵球奇觀」是巨峰景物中的三大奇觀。特別是「旭照奇觀」,綺麗壯美,被列為嶗山十二景之冠,稱「巨峰旭照」。清代乾隆年間即墨知縣尤淑孝有詩贊曰:「振衣直上最高峰,如發扶桑一線通。只有仙靈營窟宅,更無人跡惹天風。群山嶽岳憑臨外,大海茫茫隱現中。持較岱宗應特絕,碧天咫尺彩雲紅。」 龍潭噴雨 龍潭瀑又名玉龍瀑,位於嶗山南麓八水河中游。八水河流至此處跌落於深潭,水如玉龍,吐霧噴雨,景色壯觀,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龍潭噴雨」。周至元有詩贊曰:「凌空亂濺沫,疑是玉龍飛。白掛虹千仞,青山環一圍。拋來珠落落,舞處雪霏霏。遊客貪清賞,斜陽不忍歸。」 明霞散綺 從太清宮北上,行約3公里左右,在竹樹蔥籠、綠蔭掩映中便是明霞洞。這里背後石峰聳立,山高林密,前望群巒下伏,峭壑深邃,每當朝暉夕陽,霞光變幻無窮,因而被列為嶗山十二景,稱「明霞散綺」。清代高密文人孫風雲有詩贊曰:「拾級不辭勞,松篁漲晚濤。嵐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絕頂霞粘屐,精庭雪暈袍。三壺皆似削,俯勢瞰靈鰲。」 太清水月 在太清宮看海上月出,別有一番情趣。當萬籟俱寂之時,光潔的月亮被一團金輝托出海面,溶溶月色傾灑海面,浮光瀲灧,玉壺冰鏡。岸邊清風掠竹,細浪輕拍,景色幽奇絕倫。這便是嶗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清代文人林紹言有詩贊曰:「相約訪仙界,今宵宿太清。煙澄山月小,夜靜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葉驚。悄然成獨坐,細數曉鍾聲。」 海嶠仙墩 海嶠仙墩是指嶗山頭南部的八仙墩,嶗山頭距太清宮7公里,是由海蝕岩洞組成的奇特自然風貌。嶗山頭的南部,由於海浪多年沖擊,崖岸斷落如廈,崖下海中有十多塊兩米高的石墩,神話傳說八仙過海時曾在此小憩,因名八仙墩。此處風勁浪高,波濤洶涌,極為驚險,被譽為「嶗山第一奇景」,在嶗山十二景中稱「海嶠仙墩」。明代高僧憨山有詩贊曰:「混沌何年鑿,神功此地開。勢吞滄海盡,潮壓萬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來。蓬萊應浪藉,身世重堪哀。」 那羅延窟 自華嚴寺沿山澗西上即達那羅延窟,這座天然的石洞寬7米,高、深各10餘米,四壁如削,洞頂有一圓洞,頗似火山噴口,天光由此圓孔透入,據僧人說那羅延佛就是在窟中修煉成正果。如此巨大的花崗岩洞國內尚不多見,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那羅佛窟」 。 雲洞蟠松 白雲洞在嶗山東部,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其景物之清奇,風光之綺麗,則又別具一格。白雲洞由巨石架成,左為青龍石,右為白虎石,前為朱雀石,後為玄武石。洞石岩頂上有一名為「華蓋」的古松,勢如騰龍,綠蔭冉冉,覆蓋全洞,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雲洞蟠松」。藍水有詩贊曰:「白雲深處白雲洞,日日洞口白雲封。驚看雲中龍出沒,一株洞後百年松。」 獅嶺橫雲 獅子峰在太平宮東北,幾塊巨石相疊,側看成嶺,豎看成峰,狀若雄獅,橫卧在蒼茫雲霧中,海風吹來,白雲宛若游龍,翩若驚鴻,在陽光的照射下,景色十分絢麗。但獅子峰最壯美的景色是「獅峰觀日」,人們在獅峰觀罷日出,趁曉霧未開,方可盡情地領略「獅嶺橫雲」的妙趣,因而列入嶗山十二景。明代即墨文人黃宗臣有《宿獅子峰》詩:「石上開樽有濁醪,海天東望月輪高。夜聲時到秋山寺,半是風聲半是濤。」 華樓疊石 華樓山位於嶗山水庫南岸,海拔408米。華樓峰是矗立山頂東部的一座方形石峰,高30餘米,由一層層岩石組成,宛如一座疊石高樓聳立晴空,故稱「華樓」,又因異石突起,猶如華表,又名「華表峰」,在嶗山十二景中稱「華樓疊石」。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有詩贊曰:「摩霄卓立碧芙蓉,天開名山第一峰。嵐氣蒸成金液水,海霞飛滿石門秋。」 棋盤仙弈 仙翁對弈雖未見,棋盤留人論短長。
明道觀以南這座奇特的孤峰頂上,有一塊巨大的岩石,長15米,向西探出了大半部分,崖下 懸空,形狀很像跳水比賽用的跳台,遠遠望去又像一株靈芝高插雲端。這就是嶗山著名的象 形石之一——棋盤石。
這塊凌空高懸的巨大岩石,高3米,寬8米,長15米,石面平坦 ,能坐幾十個人,並刻有雙線勾勒的「十」字,傳說這就是南極仙翁、北極仙翁當年對弈留 下的棋盤,因此取名「棋盤石」。這里奇峰險峻、巨石嵯峨,是游山、觀海、賞石的又一絕佳景地。說了半天,那麼石面上的「十」字到底是干什幺用的呢?據說是道家拜斗修行的方位 圖。這處景觀就是「嶗山著名十二景」之一——「棋盤仙弈」。 岩瀑潮音 潮音瀑原名魚鱗瀑或玉鱗瀑,因其聲似潮湧,自1931年始更名。潮音瀑是北九水的盡頭,四面峭壁環繞,東南高壁裂開如門,瀑布從此瀉下,山谷轟鳴,聲如澎湃怒潮。清代山東撫軍崔應階有詩贊曰:「何處<崖萬壑雷,高峰雲靜石門開。盤空舞雪飛泉落,撲面銀花細雨來。碧水澄潭湛洗滌,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盡游觀興,樵唱遙從天際回。」 蔚竹鳴泉 蔚竹庵在北九水村東北的鳳凰山下,位居海拔550米高處,蔚竹成林,蒼松競茂,怪石奇秀,澗溪成韻,泉水汀咚,清新幽靜,在嶗山十二景中稱「蔚竹鳴泉」 。 華樓峰 嶗山三大奇石之一,古稱聚仙台。為一方形山峰,四壁陡峭,巍峨險峻。傳說八仙過海途徑嶗山,何仙姑於聚仙台梳妝,又名「梳妝樓」。史載張三豐等名道皆與此峰有不解之緣,故成為海上名山之一。 太清宮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始建於北宋初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凈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宮的全部建築。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格清淡簡朴。三官殿這組建築最大,前後三進院落。三皇殿院子里有兩株古柏,漢代所植。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因此,太清宮一帶就成了嶗山游覽區的中心。
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一百五十多間殿宇,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牆,單開山門。東南院是三官殿,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三個月。據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豐從海島上移植於此。 票價:15元每人
太清宮附近名勝有:神水泉、龍頭榆、摩崖石刻等。在太清宮,偶爾還可看到「海市蜃樓」奇景。嶗山的上清宮附近景色也很好。多奇峰異石,古樹清泉。嶗山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名泉勝水是嶗山一大特色,巨峰頂上的「天乙泉」、太清宮的「神水泉」、上清宮的「聖水洋」等都是嶗山名泉。嶗山的特產礦泉水,有人譽之「積年之疾,一飲而愈」。 龍潭瀑 嶗山八水河中游,於百尺懸崖飛流直下,噴珠吐玉,狀如龍舞,故名「龍潭瀑」。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見底。山雨過後,洪涌瀑注,飛騰叫嘯,蔚為壯觀。 北九水 白沙河上遊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以北九水療養院「九水界橋」為界分內九水外九水。「九水明漪」為嶗山十二勝景之一。源於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峽谷,一路群峰竟秀,萬木爭榮,佳景迭出,美不勝收,故有「九水畫廊」之美譽。 九水十八潭 嶗山主要游覽區之一,長約3公里,由眾多景點組成,統稱為九水十八潭,有「九水畫廊」之美譽。一水有「至柔潭」,二水有「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三水有「無隅潭」、「無極潭」,四水有「自取潭」、「俱化潭」、「中虛潭」,五水有「有間潭」、「得魚潭」,六水有「得意潭」、「無幾潭」、「不滯潭」,七水有「餐霞潭」、「飲露潭」,八水有「清心潭」,九水有「洗耳潭」、「潮音瀑」等重要景點。游覽區內建有旅遊度假村和療養院。曾以「九水明漪」之譽列嶗山十二景之一。

『伍』 嶗山派的歷史發展

嶗山派的道士擅長於驅鬼捉妖,鎮壓僵屍,詛咒解咒,傳統中醫,地脈風水,內家功夫等,其中地脈風水與傳統功夫兩法分流到山賊組織,形成了卸嶺力士一派。曾經輝煌一時的綠林軍中多有嶗山門下。唐末義軍領袖黃巢就傳說學過嶗山之術,並曾經在陝西挖過多處唐墓以充軍餉。而嶗山派內部這些本領卻逐漸失去傳承。
在抗日戰爭時期,很多嶗山道士保家衛國,奮勇殺敵。力退外敵之後,嶗山道士又回到道觀,穿上道衣,為天下生民祈福。
原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遼寧省道教協會會長、遼寧省政協常委、鞍山市道教協會會長、鞍山市政協常委、中國道教第24代大律師,【全國道教大方丈王全林方丈就是嶗山派第19代弟子】,老前輩九歲出家,抗日時期放下香拿起槍,勝利後放下槍拿起香闡道弘教普降法雨度化有緣人,羽化前廣泛幫助許多諸山長老建立道教道場,待人和藹謙虛為道,受到大家一致欽佩。2002年王老真人經過主管部門和全國道協批准,在全國慈悲放天仙大戒,就連港澳台同胞道士也紛至沓來到聖地千山五龍宮求戒!可謂桃李滿天下!此外,道教門派之間非常和睦,本著同舟共濟、惺惺相惜的心態,互相合作大振玄風!在保護和弘揚振興中華傳統文化做到了鞠躬盡瘁!正所謂【世界和諧,以道相通】!就讓我們走進中國本土國學宗教,體味道教有容乃大,藏山納海的偉大胸懷吧!福生無量天尊!

『陸』 求嶗山歷史名人故事

寧戚 生卒年不詳,春秋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一說是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二十八年(前685)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間,齊桓公推行招賢納士,銳意求治的建國方略,任用管仲為相,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賞識並重用寧戚,是齊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寧戚獲悉齊桓公重人才,有抱負,便決心投靠齊國,以便有一番作為。他不畏艱難,來到臨淄,自我推薦,擊牛角高歌,令齊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這是一個氣度不凡、抱負不凡的人物。

齊桓公求賢若渴,慧眼識才,一經交談便認定寧戚是難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論資歷,不計較小節,注重大節,力排眾議,擢用寧戚。

傑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寧戚,幫助齊桓公用好寧戚之長。他建議立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為寧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寧戚。寧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寧戚仕齊期間,經常到齊國東部活動,組織民眾發展農耕,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辭世後他被人們安葬在膠水東岸(今平度馬戈庄鎮境內)。

寧戚著有《相牛經》1卷,為中國最早畜牧專著,對促進齊國農牧業發展產生一定作用。
即墨大夫 戰國時齊國人,姓名失傳。齊威王時為即墨地方長官,政績突出。

他廉潔勤政,短短幾年在即墨開荒墾田,治理社會秩序,使當地居民生活富足安逸。由於他剛直正派,不去討好一班貪官污吏,使齊威王左右權臣十分不快,便以讒言詆毀即墨大夫。

齊威王及時派人調查即墨大夫的言行,澄清了是非。齊威王不僅沒聽權臣讒言,反而對即墨大夫「封之萬家」,大加嘉獎。齊威王憤怒之餘烹殺了奸佞阿大夫,痛斥了貪官污吏。

從此,齊國走向興旺,轉弱為強。即墨的聲明大振,實力也在發展中大為增強。即墨舊時建有「九賢祠」,即墨大夫列九賢之首。金馬山公園豎有其雕塑。

田單(生卒年不詳) 臨淄人,戰國時期齊國名將,齊泯王時擔任管理市場的小吏,事跡平平。

齊泯王驕暴無行,燕國昭王聯合其他幾諸侯合謀討伐,上將軍樂毅揮師東進,氣勢如虹,連破齊國70餘城池,連齊都臨淄也被攻下。

齊泯王棄都往莒,後被淖齒殺死,淖齒據守抗燕,城池尚存。燕軍只好集中兵力攻打另一仍在齊人堅守下的即墨。即墨大夫戰死城外,城中軍民公推智勇雙全的田單為主將,繼續守城抗燕。

田單勇敢地挑起指揮守城的重任,指揮軍民團結御敵。即墨城防堅固,糧草充足,有助於據守,使燕將樂毅圍城5年而沒能攻陷。

燕昭王死後,其子惠王接班,田單乃施計謀,離間惠王與燕將樂毅的關系,使惠王上當,派人接替了樂毅,相對減弱了即墨的外部壓力。

田單在城內積極部署反攻。他稱傳達神靈旨意發布命令,加強軍民斗爭信念。他親自參加修築工事,安排家屬全部入伍,與民眾共命運。他潛伏勢力,由老弱婦幼登守城池,佯裝力弱。他派富豪等往燕營行賄偽降,鬆懈燕軍警惕性。總之,田單做好了以智取勝的種種准備。

城中1000多頭牛被披綵衣,牛角綁尖刀,牛尾束好澆滿油脂的蘆葦,經一一點燃後,眾牛沿城牆洞穴竄出,5000壯士緊隨其後,在黑夜中殺向燕軍兵營。城中老弱,擊銅器壯聲勢。燕軍大驚,隨後四散,潰不成軍,死於亂軍的燕軍不計其數。

齊軍乘勝追殺,眾多城池被攻陷,70多座城被齊國收復。

田單破燕,巧施火牛陣妙計,留下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一段佳話,也是即墨故城頗具風採的一段歷史。

徐福 亦作徐市,字軍房,秦代方士。據考證.其先祖為夏禹時伯益子若木的後裔,周穆王時,因功受封徐地而以徐姓。

徐福生於齊王建十年(公元前225年),徐福的故里因史書無明確記載而存有多說,有今江蘇省贛榆縣金山鄉徐阜村說,有今山東省龍口市徐鄉說,有今山東省平度市徐福村說,有今山東省膠南市說分析,徐福的故籍可能在今膠南市琅琊台附近一帶,徐家大村很可能就是徐福的故鄉。

徐福幼年學習儒家學說,研習陰陽五行,習學道術及煉丹術等。成年後,以行醫傳道為生,隨其父徐猛宦遊齊國,結識許多朋友,與齊國方士侯公、燕國方士盧生均為上交。

徐福對秦始皇靠強權武力征服韓、趙、燕、魏、楚、齊六國不滿,使計劃以其求仙采葯的名義,向秦始皇上書,請求東渡,「得平源廣澤,止王不來」。這是徐福借秦始皇迷信心理反秦的一種辦法,客觀上促進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第一次登上琅琊台,觀看虛幻的海市蜃樓奇景,成仙慾望更為強烈。徐福等方士便欺騙秦始皇說到海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可向仙人求得長生不老仙葯。

徐福的奏請,正中秦始皇下懷,便挑選數千童男童女加以訓練,並在琅琊台附近造船,准備由琅琊港啟航。

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第二次登琅琊台,想見徐福,了解謀求長生不老仙葯這事,但沒見到徐福。

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第三次登琅琊台,召見徐福,詢求仙葯結果。徐福稱海上有大鮫魚作怪,阻礙船隊前行。秦始皇相信了這番理由,便選善射的弓弩手,帶童男童女和百工五穀,由琅琊港出發。

當行至之罘時,秦始皇親同弓弩手射死一大鮫,後往海西去了。據分析,徐福率船隊經廟島群島,渡渤海,沿遼東半島至朝鮮半島,再往南橫渡朝鮮海峽,去了日本。

今日日本人民,普遍尊徐福為農工神、紡織神和醫葯之神。不少地區建有紀念徐福的建築物,按時舉行紀念祭奠活動。

田橫(?—一前202) 齊貴族。狄縣(今山東高青)人。秦未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趁機反秦自立,田橫便從兄田儋起兵反秦,繼田儋、田市、田榮、田廣之後,田橫在楚漢戰爭中自立為王。漢高祖四年(前203)被漢將韓信擊敗後,率殘部500餘士逃至一海島。漢高祖五年(前202),漢高祖遣使昭田橫至洛陽,田橫被迫前往,攜門客二人西去。行至屍鄉(今河南偃師西)因不願稱臣於汗,田橫與二門客一同自刎。留居海島的500兵士,聞訊後全部自殺,史稱田橫五百士殉義。其所居海島被後人稱為田橫島。即墨舊有九賢祠,田橫亦位列其中。田橫的忠義精神至今仍被人們看重。

伏湛 字惠公,汗琅琊郡東武(今山東諸城)人,西漢末,官居平原太守。王莽篡漢後,棄官隱居教書育人。東漢光武帝即位後,拜為大司徒。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不其縣建不其侯國,封伏湛為不其侯,由洛陽遷居不其城,食邑3600戶。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應昭出任。行前,諸親友設宴餞行,不料不久中暑病故。

光武帝派使臣送喪修冢,給予禮遇。伏湛死後,先後由伏翕等襲侯爵,共傳八代,歷時185年,此期間,伏氏成為不其城內的望族。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殺漢獻帝皇後、伏氏之女伏壽,不其城內伏氏受株連,傳說百餘人口僅有一人躲過劫難。

徐萬且 西漢即墨(今平度市東部)人,天文歷法學家,生卒年不詳。

農業是古代社會的立國之本,歷代均十分重視天文歷法事宜,帝堯時代便有「命羲和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記載,後至春秋時代,社會動盪使歷法混亂,秦朝統一中國也未及統一修訂歷法。

及至漢初,統治者忙於穩固政權,顧不上修訂歷法,只得在所有6種歷法(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中選用較為適用的「顓頊歷」。

漢武帝登基後勵精圖治,採納司馬遷等人的建議,決定組織力量,開展天文歷法的研究工作,創編新的歷法。

即墨徐萬且、長安徐禹等民間從事歷法研究的20多名文人被組織起來,在官方安排下,開始了認真的天文測量,反復地進行測算,在借鑒前人治歷得失的基礎上,製作了一部新的歷法。漢武帝十分重視這一成就,為此改年號為「太初』,《太初歷》也由此得名。

《太初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在世界歷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把一回歸年定為365.2502天,一塑望月定為29.53086天,取得了那時代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它還運用置潤方法,科學地把24節氣定入歷法,對農業社會的生產安排具有指導意義,對民眾日常生活也有實用價值。

《太初歷》實施後,延用至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近200年之久,是我國的一重要科學成就,徐萬且在其中的貢獻應予肯定。

童恢 生卒年不詳,字漢宗,東漢琅琊姑幕(今山東諸城)人。早年在州郡當過下等官員,奉公廉潔,為人稱道。司徒楊賜對此十分賞識。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擔任職務。後來楊賜官場遭難,以往的追隨者紛紛離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膽量為楊賜表白,直到楊免罪獲釋。

童恢的忠貞不貳令人欽佩,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楊賜推薦他擔任了不其縣令。童恢到任後,忠於職守,勤於政事,深入民眾,很能體會百姓的甘苦。他寬以待人,逢下屬或民眾犯了過錯,他以理服人。而當下屬盡職效力,有了成績,他總是褒獎有加。

但對自身,童恢總是嚴以律己,不以權貴自居,不圖榮華富貴,致力於發展地方經濟,除抓緊農業生產外,還大力倡導發展林桑、畜牧、紡織等的生產。經濟的繁榮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會安定,縣境內富裕祥和,無人再去搞雞鳴狗盜,竟使縣獄多年無事可干。這等消息傳出來,鄰縣民眾羨慕不已,許多人遷居前來。

童恢的政績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後來他被升為丹陽郡(今安徽宣城)太守,肩負起更重要的崗位職責。

後來,童恢死於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績恩德,為他推廣「童公祠」,將他的衣冠葬於傅家埠山下,寄託百姓的崇敬之情。

童恢是青島古代歷史上治理有方、關心民眾疾苦、得到百姓衷心愛戴,以至當作聖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島的民間傳說中。有不少關於童恢為民除害、馴虎治虎的故事,表達了民間輿論對童恢勤政愛民業績的神化,不乏感人之處。
鄭玄 (127一200)字康成,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市)人。自小勤奮好學,通音律,擅琴瑟,13歲能誦五經,有「神童」之稱。他得到當時北海國相杜密器重,被推薦入太學深造。

鄭玄先學習了今文《公羊春秋》、《三統歷》等。又學了《禮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等,四處拜師,學識大增。

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鄭玄師事第五元先和張恭祖,後又游學於幽、並、豫、兗諸州,他博學多才,名滿九州。延熹九年(公元159年),鄭玄西入關,與涿郡盧植同拜馬融為師,達七年之久。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鄭玄歸故里,他志在治學,熱心教書育人,決心整理傳播經學,以禮義治動亂。後來他因黨錮之禍遭迫害,失去自由達14之久。蒙冤時期,鄭玄不聞世事政爭,潛心鑽研經學,使學問大進。

黨錮解除後,鄭玄在高密講學授徒。黃巾大起義後,鄭玄同其門徒遷往膠東不其山(今青島城陽區鐵騎山),避難隱居。他在山中建立書院,一面講學,一面整理古代歷史文獻,同時將自己大半生的學經收獲記載下來,著書立說,慕名前來求學者達千人。

書院被稱為康成書院,北倚不其山,南臨墨水河,初建時的規模、結構等因缺乏資料,已難考究,但從鄭玄影響大、名氣大、追隨者眾多而言,當是很象樣的文化場所。

其後,附近的居民點也被稱為書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禮村」是鄭玄向追隨者傳授、表演禮議的地方。

傳說鄭玄在康成書院講學著述時,經常到書院附近的野地採集已一些草葉用於編竹簡。這種草即麥冬草比較特別,葉子寬,也挺長,十分堅韌,而且四季常青,傳說鄭玄用這種編作草繩用以捆書,對鄭玄的讀書用書幫助很大。後來人們便把這種卻叫做「康成書帶」,又稱「書帶草」。相傳嶗山不其山一帶因康成書院的講學,「文墨涵濡,草木為之秀異」。

後來,康成書院所在的不其山一帶發生自然災害,糧食極為缺乏,書院面臨很大的困難。為減輕負擔,鄭玄離開了嶗山,到了徐州。汗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鄭玄被迫抱病隨軍征戰,病故於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縣東)。

鄭玄是中國古代影響很大的經學大師,他的學術成就被後學叫做「鄭學」,他為後人留下很多有價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釋的《詩經》、《國禮》、《儀禮》、《禮記》被後人重視。康成書院開創了村學之風,為青島地區古代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法顯 (約337一約442)東晉僧人,探險旅行家。俗姓礱,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人。中國僧人到天竺留學的先驅者。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從長安西行至天竺求經學佛,後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凡14年,游歷30餘國,義熙八年(公元412年)攜大量梵本佛經,乘海船回國,途中遭遇大風,航行40晝夜,抵達一大陸。再返途中,又遭遇風暴,飄至青州長郡牢(今嶗山),在其南部登陸,被郡守李嶷迎至不其城(位於今青島城陽),講學譯經三個月,後經青州赴建康(今江蘇南京)。

著有《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是研究南亞次大陸各國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譯有經律論六部二十四卷。

王吉 (?一484)字子陽,西漢時琅琊皋虞(今屬即墨)人,自小好讀書,終入仕途,以孝廉補授若盧縣右丞,不久升為雲陽縣令,又舉賢良為昌邑王中尉。

史書記載,王吉在長安念書時,東鄰家棗樹枝條垂至他家院子,王吉妻子便摘了幾顆棗給王吉吃。王吉後來了解了這一情況,便休掉了貪財損人的妻子。後來鄰居深感不安,要伐掉棗樹。街坊們加以勸說,王吉才把妻子招回家,平息了一場風波。王吉的清廉嚴謹被人們稱道,「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歸還」,成為佳話。

王吉不畏權勢,剛直不阿,他的忠君敢諫精神也非同尋常。任昌邑王中尉時,昌邑王劉賀沉湎酒色,樂於游獵,疏於政務,使老百姓負擔繁重的勞役,致怨聲四起。王吉多次上疏力諫,奉勸劉賀體恤百姓,勤於國政,動情曉理,發達了一片愛國忠君之心。這雖未被採納,但後人均稱道他的忠心。

漢昭帝死後,大將軍霍光執政,劉賀被迎為皇帝,王吉再度進諫規勸劉賀糾偏,但依然沒起作用。昏庸的劉賀稱帝僅27天使被廢,那班專事阿諛奉迎的官僚多受株被懲處。王吉異於眾臣,得以倖免。

進而王吉又被漢宣帝任為博士諫大夫,他依舊憂國憂民,時刻不忘重肩在任,勇於負起職責。當時朝中綱紀混亂,缺章法,少名臣,權貴們任人唯親盛行,情況堪憂。王吉多次上疏勸皇帝廢除蔭襲制度,選賢任能,整頓吏治,興利除弊,振興朝綱。他慷慨陳詞,充分說理,為時人所折服,但打動不了迂腐的皇帝,一片赤誠之心不被賞識,反遭冷眼相看,使有報國之心而無報國之門的王吉大為傷心。王吉見狀心灰意冷,對仕途已無興趣。所以,他以疾病纏身為托辭,引退故里。在家鄉閑居中,他並無積蓄,衣食與百姓無異,王吉仍思慮國家和民眾的命運,積憂成疾。

漢元帝即位後,召王吉入朝為官,他抱病赴長安、不幸病故於途中。

今即墨溫泉漢代墓群,規模宏大,實為西漢名臣王吉家族塋地。

蔡齊 (988-1039)字子思,北宋萊州膠水縣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狀元。從文章到相貌,他都得真宗賞識,予以厚愛。他是平度歷史上唯一的狀元。

天熹二年(公元1018年),蔡齊被召進京,任集賢院著作郎,後升任右思諫、給事中、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等職,蔡齊一如既往,廉名剛正,觸犯了權勢人物,被罷免翰林官職,出知密州(今山東諸城)。蔡齊到位後,致力救災拯民,奏請朝廷免除當地民眾積年所欠稅糧,經准開放「鹽禁」,時連年荒旱中的災民獲得生機。後蔡入京升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宋仁宗親政後,蔡齊升任樞密副使。景帝二年(公元1035年)升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屬朝廷重臣。在不少大事的決策方面,表現了他的水平與能力。

當時黃河危害甚重,許多朝官主張堵塞決口。蔡齊深入研討,提出相反意見,他認為舊河道以北地勢低窪,如堵決口走舊道並不利。順水勢疏導方為上策。既可久免再潰,又能把貝州、博州等大片地帶改在黃河以南。因此主張合理適行,被採納後,取得很好的效益。

北部鄰國契丹屯兵邊境,意在侵犯,北宋朝廷震驚不已。朝議多主發兵備戰,加強邊防。蔡齊沒有盲從眾議,理智地作了分析,指出「契丹必不叛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三條應變措施,使北宋對各種會出現的事態都備有預案,冷靜地對待緊張局面,顯示了他的臨危不亂的膽識。

蔡齊富見識,有大度。他任樞密富使時,發生交趾800餘人歸降事件,他提出可收下安置在荊湖一帶墾荒,認為若不妥善安排,這些人難免會製造麻煩。但朝議多主張拒絕接納這些「蠻夷之人」,後來這些走投無路的人終於在西南邊疆成為不安定因素。此時蔡齊所持的態度只是自責沒能說服同僚。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夏,因與權臣意見不和,蔡齊辭宰相職務,以戶部侍郎歸班,後又出知穎州。

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四月四日,蔡齊病逝,歐陽修、范仲淹等知名文人為他寫了傳記和墓表,肯定了他的立身行事。

丘處機 又作邱處機,寧通密,號長春子,元棲霞(今山東棲霞)濱都里人,生於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相當於金熙宗皇統八年(公元12 2 7年)仙逝。

丘處機幼年便失去父母成為孤兒,沒能念多少書。19歲時他至寧海州昆侖山煙霞洞學道,朝拜道教全真道創立者王重陽於金真庵,與馬丹陽、譚處端、赫大通、王玉陽、劉處玄、孫不二同稱全真道北七真人,稱長春真人。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冬,丘處機入寶雞縣潘溪廟、隴縣龍門洞苦修,創龍門派,歷時13年。

1221年成吉思汗聞丘處機名,命近臣持詔求之。邱處機不顧年邁,自萊州啟程西行,謁見成吉思汗於雪山(今阿富汗境內)。丘針對成吉思汗的「彎弓射鵰」大業進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治天下應以「敬天愛民為本」,欲長生應「以清心寡慾為要」。成吉思汗對丘處機十分器重,賜號「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

1224年春,丘處機到大都,入天長觀,主持於此,與諸弟子募化修茸,改名長春宮(今稱白雲觀),使全真教達到鼎盛時期,影響及後世,經久不衰。

丘處機一生多次到嶗山游觀佈道,為弘揚嶗山道教作了很大貢獻。

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丘處機同劉處玄等道人由昆侖山來嶗山太清宮等處傳玄講道,使道眾大悅。這是丘處機第一次光顧嶗山,他逗留時間很短留下一些詩作便離去。

丘處機第二次來嶗山,時在金章宗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自昌陽(今萊陽)轉道至嶗山,在太平宮北白龍洞額之上留詩20首。他因嶗山貌似巨鰲,改稱「鰲山」。

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丘處機由膠西(今膠州)又來嶗山,到處闡教說法,在多處名勝留下石刻。

除上述三次外,據說丘處機還來過嶗山幾次,總之,丘處機熱愛嶗山,在嶗山留下詩章,留下石刻,留下傳教佈道的功業。作為嶗山道教先驅,他的貢獻和影響力不衰,至今至嶗山上清宮前仍有他的衣冠冢。他的傳世著作《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論》、《鳴道集》、《西遊原圖》等,仍被人們所重視。

張三豐 其姓名、籍貫及生年記載不一,一般認為張三豐名通,又名金、思廉、玄素、玄化、君寶、全一,字君實、山峰、三峰、鉉一、三豐、道號元元子、昆陽子、玄玄子、別號「邋遢」,指其不修邊幅。大多記其為遼陽懿州人,生於南宋淳佑丁末年(公元1247年)。

張三豐龜背鶴形,豐神奇異,儀表不俗。他行游四方,無固定居所。初寓玉雞縣。後入武當山。

1277年,張三豐第一次來到嶗山,在明霞洞後山的洞中修行10多年,繼而西行和南遊。後到陝西終南山拜師,隱世修行10年,內外雙修功夫達到當時最高水平。1324一1333年他在武當山苦修9年,開創武當外家拳術——太極拳和武當劍法。

1334年,張三豐第二次來到嶗山,先後修行於太清宮前驅虎庵、明霞洞等處,完成了道家內功高級階段的修行。兩年後.他再次離嶗山雲游各地。

1404年,張三豐第三次來到嶗山,在三表山下埋名隱居。他經常獨自乘筏來往於沿海諸島采葯,將長門岩島上的山茶花——耐冬移植於嶗山各道教廟宇,現太清宮三官殿院內的耐冬即那時所移植,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張三豐之後,嶗山各宮觀大興栽植名花真卉之風。

明太祖、明成祖曾兩次遣使求之,均未遂願,明代曾敕封為「微顯化真人」、「韜光尚志真仙」、「清虛元妙真君」。他是歷代嶗山道士中受到皇帝敕封最多的一位。

張三豐被《太清宮志》稱為嶗山道教祖師之一。他修身養生的理論和實踐對全真派道教有很大影響,他的一些著作被後人收入《張三豐先生全集》流傳至今。

薛祿(1371—1430) 在青島市黃島區的薛家島,明朝永樂、宣德年間曾有一位生於該島的風雲人物,他便是陽武侯薛祿,他為朝政的穩定和中國北疆的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明洪十二年(公元1369年),祖籍陝西韓城的薛遇林遷到膠州灣西岸南部的島上定居,這是這里薛姓第一代居民,此後該島被叫做薛家島。

薛祿生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故被稱為薛六。薛祿年輕時身強力壯,膽識過人,更難得是他志向不凡,16歲時便替兄從軍,投身燕王朱棣的騎兵部隊,戌衛在燕山一帶。

「靖難之變」是對朱明王朝影響很大的政變,薛祿效忠朱棣,隨所在部隊參與行動,因功績突出,被破格提升為燕山衛右指揮僉事(正四品)。朱棣對他喜愛有加,為其更名薛祿。後他又以戰功晉升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使(正三品)。

薛祿緊跟朱棣的部署,南征北戰,抗擊南軍,一路奏凱,再推翻朱允朝廷的過程中立下卓著戰功。入南京後,他被越級晉升為驃騎將軍都督僉事(正二品),並以其官軼增三代,光宗耀祖。四年間,薛祿由一名普通騎兵成長為正二品的高級將領,成為朱棣皇帝的心腹。

在永樂年間,薛祿精忠報國,不居功自傲且繼續立新功。駐守邊關時,他多次擊退蒙古兵力的入侵。跟隨朱棣北征,他以主將身份從駕,屢立戰功。因而他不斷被晉升加爵,先後從都督同知(從一品),右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兼左軍都督府事(正一品)、奉天靖難推城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陽武侯。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授權主持北京城的營建,在10多年時間內經百萬軍民同心協力完成了這一浩大工程,薛祿投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才智,為明王朝順利北遷作出重要貢獻。

洪熙朝仍十分器重薛祿,任命他掌左府加太子太保、總兵官、世襲侯爵。宣德朝仍依靠薛祿掌管巡邊衛疆事宜。年邁花甲,薛祿仍親赴邊關御敵,他建議在難守的地段築城堡,負責修建了一段長城。

宣德八年(公元1430年),薛祿積勞成疾,病倒在前線,回京一個月便因病重而逝世。他歷事三朝為三代宿將,他的陽武侯勛位,上封三代,下蔭子孫,是青島古代地位最高的武將。

藍田(1477一1555) 字玉甫,號北泉,即墨人。明、清兩朝,即墨有以仕官顯明的「周黃藍楊郭」五大家族,藍田為藍家的代表人物。

即墨藍氏傳說原籍萊陽,徒居即墨較早。明代中葉,藍姓中有名人藍章,考中進士,出入官場,剛直正派,幾經沉浮,曾任監察御史、金都御史、陝西巡撫,死後被祀為名宦。

藍田系藍章的長子,自幼勤勉好學,聰明過人,七歲便可賦詩作對,令考官驚嘆:「不期即墨之鄉,生此藍田之玉!」

1492年(明弘治五年)藍田中舉人,1523年(明嘉靖二年)登進士,官授河南道監察御史。

藍田在學識方面成就過人,在為政方面剛正不阿。一次廷議,他極敢言,連上七疏,堅持強諫,無奈觸怒皇帝,競挨了一頓「廷杖」,險些丟命。此後他不退卻,又先後彈劾了禮部尚書席書、給事中陳、冢宰喬宇、宗伯汪俊等權臣。

被藍田打擊的權貴們豈會甘心,他們千方百計對藍進行報復,必欲處之而後快。他們趁藍田歸里赴父喪之機,誣陷藍田,使藍丟官。

遭貶罷歸,藍田在即墨宅內後院築了名為「可止軒」的書房,每日居室中苦讀,不過問政事,對官場已無興趣,對仕途感到寒心。

藍田為人稱道,還在於他品行道德優秀。如其友人劉英因至外地赴任,把不少行李暫寄存在藍家。不料友人隨後遇難,全家葬身江中。藍聞訊便將友人的弟弟召喚至即墨,將行李歸還。藍田一位知己辭世,家有孤兒寡婦,生計維艱。藍田便把其幼子接到自己身邊,認真撫養成人,終使後生考取了庠生,以此告慰知己。

藍田一生著述不少,有《北泉文集》、《東歸昌和》、《白齋表話隨筆》、《續筆》等詩文集,人們稱他「才擅七歲,學富五年」,「萬言倚馬才」,並不為過。

臧惟一 明代人,生卒年不詳,字守中,祖居琅琊台下。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科舉中進士,授宿松知縣職,其後又任職太湖縣,後又升為戶部主事,又調吏部任稽勛員外郎兼理文選司事務。

臧惟一的接連晉升,並非靠金錢開路,也不靠關系網生效,他恪盡職守,勤奮敬業,方受到大學士高拱器重。後他又調任文選郎中。臧惟一公道正直,不攀附宰相張居正,也不巴結張的近親,不受官場權爭的影響。他官職依然升遷,後至皇帝身邊,擔任了大理寺正卿、光祿寺正卿。

張居正垮台後,追隨者都被罷官,減惟一卻沒受株連。後撰升順天府尹,依然不阿順權貴,堅持秉公執事。

『柒』 青島嶗山介紹

青島的景點比較多,不過去青島玩的話必須去一下嶗山,千年的傳承,所積累的文化七夕不是一半文化景點所能夠媲美的。

嶗山旅遊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去青島玩了好幾次,但是就這一次去嶗山最過癮,不僅去了嶗山的巨峰頂,還去仰口的海邊呆了一天,喝了真正的青島啤酒,吃了超多的海參,怎麼說呢,怎就一爽字了得。

青島嶗山風景區總體給人的感覺還不錯,國家4A級景區,尤其他包含了七個景區,基本上把能玩的,能看的,山水,文化都包羅進去了。
嶗山景區主要包括巨峰(嶗山頂峰)、流清(乘車觀海佳地)、太清(嶗山最著名道觀所在地)、棋盤石(佛教特色)、仰口(海濱度假勝地)、北九水(山水結合的峽谷風貌)、華樓(花崗岩疊石風貌)
1、巨峰:嶗山的主峰。巨峰以其山海奇觀、天象奇觀、山林景觀、奇峰薈萃、人文景觀構成了雄偉壯美、離奇多變的天然之美。夏季可以領略「雲海奇觀」、「巨峰火球」的壯美氣勢,冬時能觀賞到「銀峰晶掛」的萬千景象。在嶗頂觀海上日出,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巨峰旭照」被列入「嶗山著名十二景」。
2、太清:太清風景游覽區位於嶗山東南端。景區以著名殿宇太清宮命名。景區以「道教勝地」、「小江南植物區」和天然海石奇境為主要特 色。太清宮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據說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了。
3、仰口:仰口游覽區群峰峭拔,爭奇斗異,翠竹青松里掩映著「海上宮殿」太平宮,懸崖峭壁下隱藏著奇洞怪石。仰口海灘寬闊平展,沙質優良,海水澄碧,是理想的海水浴場。 這里還是觀日出的好地方,在獅子峰巔可欣賞動人的奇觀「獅峰賓日」,在峰下則可仰觀迷人的勝景「獅嶺橫雲」。遊客可乘坐仰口索道,觀天下第一「壽」字之雄偉,覽海天一色之寥廓。
4、北九水:北九水游覽區位於嶗山主峰的北部,白沙河中上游地帶。這里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主,因地處巨峰北部,氣溫較低,適合低溫帶植物生長,所以又有「小關東」之稱,是旅遊度假絕佳之地。北九水的象形石隨處可見,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同走進天然的雕塑公園。

出名點的就這四個景區,現在登山的話都有所有索道,怕累的話可以做觀光車。 如果你想把嶗山轉完差不多三天左右比較合適,一天南線的太清,一天東線的北九水,一天中線的巨峰頂。嶗山一日游的話看你喜歡什麼樣的景點,從這三個裡面選一個就是了。

另外再給你推薦一個(群號我的用戶名),嶗山旅遊群把。上次去的時候就是找群主要的攻略,非常實用

『捌』 嶗山的人文歷史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漢書》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於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嶗山道教遭到嚴重破壞,其中以1939~1943年間侵華日軍對嶗山的「掃盪」為害最重。道士被殺害,廟宇被炸毀,珍藏被掠走,嶗山道教自此每況愈下。
建國後,青島市人民政府於1952年撥專款對嶗山道教廟宇實施重點維修,嶗山道教得到保護和生存。
「文化大革命」前期,嶗山道教作為「四舊」受到沖擊,毀掉神像,遣散道士,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廢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計劃地恢復部分嶗山道教廟宇,落實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嶗山相繼修復並對外開放的廟宇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嶗山道教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1980年嶗山恢復道教宗教活動後,嶗山太清宮對收納道士出家制訂了各項新規定。10餘年來,在此出家已有20餘名道士。 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後期漸衰。嶗山的崇佛寺(俗稱荊溝院)建於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這是嶗山最古老的寺院,應視為佛教在嶗山的發端。東晉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到印度等地求經的僧人法顯泛海返國,遇颶風漂泊到不其縣嶗山南岸栲栳島一帶登陸,當時不其縣為長廣郡的郡治,篤信佛教的太守李嶷聽說法顯是到西方取經的名僧,便將法顯接到不其城內,講經說法,並在其登岸之處創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從此,佛教在嶗山聲名大振,廣為傳播。嗣後,嶗山相繼建起了石竹庵(後改名慧炬院)和獅蓮院(俗稱城陽寺),北魏時法海寺的創建,標志著嶗山佛教已初具規模。
隋、唐兩代,佛道並重,隋代重建即墨縣於今址後,獅蓮院、荊溝院和慧炬院等著名寺院得以重修,規模更加宏偉,香火日漸旺盛。唐代,僧人普豐由四川峨嵋山來到嶗山,在王哥庄鎮大橋村東修建了大悲閣,內祀大悲觀世音菩薩,後改稱峽口廟,其後又在鐵騎山東修了一座分院,名為林花庵,又在峽口廟東2.5公里的東台村建了另一座分院,名為普濟寺。嶗山巨峰之南還建有白雲庵。宋、元兩代,佛道兩教一直和睦相處。萬曆十一年(1583年)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和尚來到嶗山,於萬曆十三年起在嶗山太清宮三清殿前耗巨資修建了氣勢恢宏的海印寺,後因與太清宮道士發生糾紛,進士出身的道人耿義蘭進京告御狀,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降旨毀寺復宮,憨山亦被遠戍雷州。嶗山佛教雖遭此打擊,但並未一蹶不振,桂峰、自華及慈沾等著名僧人仍在嶗山進行了許多佛事活動,加之當地鄉宦士紳的支持,嶗山的佛教仍有所發展。據粗略統計,明、清兩代創建的寺院有20餘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清順治九年創建的華嚴寺。這座寺院規模宏偉,名聲遠播,藏有清雍正年間刊印的《大藏經》一部,還有元代手抄本的《冊府元龜》。直到清末民初,華嚴寺與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石佛寺、法海寺仍被稱為嶗山佛教的三大寺院。民國時期,嶗山佛教每況愈下,逐漸衰落。
建國後,嶗山的僧人在國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引導下,積極參加了各項愛國活動。在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中,嶗山的僧道聯合創辦了生產合作社,過著亦禪亦農的生活,走上了自給自養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各寺院的神像被砸毀,經卷、文物被焚燒,僧尼被遣散,大殿被封閉。但也有些宗教文物受到了群眾的保護,華嚴寺的《大藏經》和《冊府元龜》被青島市的文化部門搶救出來;沙子口東風船廠的職工把石佛寺和大石寺的五尊鐵佛完整的保存下來;源頭村居民把法海寺的乾隆年間重修碑拉到家中隱藏起來。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了進一步落實,「文化大革命」中被遣送的僧14人、尼7人,均落實了政策,並妥善安排了他們的生活。1985年青島市成立了佛教協會籌委會,政府還撥專款修復了嶗山華嚴寺和法海寺,並將這兩座寺院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嶗山山區共有27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 文物古跡古文化遺址古城古樓堂書院古墓康有為墓城子遺址古不其城玉蕊樓康成書院財貝溝東周墓群康有為原墓李家宅頭遺址鰲山衛城鏡岩樓華陽書院城陽漢墓群康有為新墓半阡子遺址浮山所城太古堂青峪書院房鳳墓——冷家沙溝遺址雄崖所故城大勞草堂石屋書院童恢衣冠冢——霸王台遺址——讀書樓勞山書院邱處機衣冠冢——西窯頂遺址——上庄別墅下書院藍銅墓——————紫霞閣——於七墓—— 古廟宇太清宮華樓宮太平宮蔚竹庵上清宮白雲洞百福庵明道觀明霞洞關帝廟通真宮法海寺凝真觀華嚴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在嶗山各地建立了文物保護小組,1956年和1982年先後進行了兩次文物普查,共出土銅器1045件,另有銅錢26斤,出土鐵器20件,這些出土文物都保存在青島市和嶗山區博物館內。惟《嶗山金石目錄》中之古銅器鐵器已散失。 古銅器鐵器大福島古銅印曬錢石古錢南城陽村古銅印明道觀古箭鏃高家崮古銅器霸王台古戟頭壽陽庵古銅像、銅器鐵瓦殿鐵瓦海印寺大銅佛像菩薩洞鐵佛像玉蕊樓古銅瓶迎真觀鐵鍾城陽古銅瓶太平宮鐵鍾

『玖』 青島的歷史文化

(1)青島,山東省地級市,國家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簡稱青,舊稱「膠澳」,別稱「琴島」、「島城」。青島是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新一線城市、經濟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是國際性港口城市、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幸福宜居城市, 被譽為「東方瑞士」。

(2)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沿海,膠東半島東部,瀕臨黃海,隔海與朝鮮半島相望,地處中日韓自貿區的前沿地帶; 東北與煙台毗鄰,西與濰坊相連,西南與日照接壤; 青島因地理位置優越繼而1891年清政府駐兵建置,1897年德國租借建設港口和鐵路,青島因「一港一路」而興,擁有國際性海港和區域性樞紐航空港,是實施海上絲綢之路、履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的樞紐型城市。

(3)青島是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國海濱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也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青島作為世界啤酒之城、世界帆船之都,是國務院批準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核心區域龍頭城市。截至2017年,青島總面積11282平方公里,轄7個區,代管3個縣級市,有1個國家級新區(青西新區),總人口920.4萬。2016年,青島地區生產總值10011.29億元,增長7.9%,人均GDP達到109407元。

(4)青島擁有道教名山嶗山、棧橋、五四廣場、八大關、青島奧帆中心等著名景點。老舍、聞一多、洪深、沈從文等名人曾在青島講學;駐有山東大學(青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校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院校。

『拾』 青島嶗山風景區的四大特色是什麼

青島嶗山風景區的特色有,仙道,靈樹,異石,神窟,滄海等。

1,仙道

嶗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文化歷史悠遠,仙道傳說豐富,蒲松齡筆下的嶗山道士穿牆仙術聞名天下。名道張廉夫、李哲玄、劉若拙、王重陽、丘處機、張三豐都曾修道嶗山。北七真在嶗山地區開宗立派,興觀佈道,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2,靈樹

嶗山風景區古樹名木品種豐富,有39種230株。太清宮內2100餘年樹齡的漢代檜柏(「漢柏凌霄」)三樹一體,共榮共生,閱盡人間滄桑,被當地人奉為神樹。1000多年樹齡的唐代糙葉樹(「唐榆逢仙」)形態奇特,是北方地區樹齡最高、山東境內一棵糙葉樹。因樹干盤曲狀如龍頭,又稱「龍頭榆」。

3,異石

嶗山是典型的花崗岩冰川地貌,嶗山花崗岩山峰、石崮在水蝕風化作用下,象形石發育豐富,千姿百態,無奇不有,僅在主要游覽線路上能觀察到的象形石就多達200多處。比如 「虔女峰」、「蟠桃峰」、獅子峰」、「五指峰」、「青蛙石」、「綿羊石」等等。

4,神窟

嶗山有名的花崗岩石窟洞穴有 40餘處,歷史上多為道家和佛家修行之地。其中那羅延窟在佛教《華嚴經》中記載「東海有處,名那羅延窟,是菩薩聚居處」。窟內面積宏大,窟頂有一洞直沖天宇、祥光四射。明霞洞為道教全真金山派的開山祖庭。另外比較著名的洞窟有:白雲洞、慈光洞、覓天洞、玉皇洞等等。

5,滄海

嶗山與其他名山大岳不同,是燕山運動時期地殼抬升,自海底拔海而起的一座名山。它海拔1132.7米,繞山海岸線87.3公里(對外宣傳海拔1133米,海岸線88公里,更便於記憶),山海相接、海天一色、氣象萬千,是中國大陸海岸線上海拔超千米的高山,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譽。

閱讀全文

與嶗山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