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盟自貿區的前世、今生和未來(1000字左右)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縮寫CAFTA,是中國與東盟十國組建的自由貿易區。
中國和東盟對話始版於1991年,中國1996年成為東權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
2010年1月1日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自貿區建成後,東盟和中國的貿易佔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
『貳』 北部灣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發展背景下的發展現狀
位於北部灣畔的我國港口城市廣東的湛江,廣西的北海、欽州、防城港等,都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合浦縣現在屬北海市,早在2000年前。就以採珠業聞名。到明朝洪武年間,在合浦西南的營盤鄉,專門有「白龍」珍珠城。珠城南北長300多米,東西寬200多米,以磚石為牆,高約6米。城門上有瞭望台,可以看到遠近采運珍珠的情況,城內有採珠太監公館,珠場巡檢司和鹽運使等衙門,專門用來監督、采辦珍珠,給皇帝、大臣進貢的。可見當時的採珠業已很發達。在北海合浦一帶,采撈珍珠是當地人民生活的主要來源。這里的合浦珍珠品質優良,遠近聞名。
--
北部灣,特別是廣西北部灣地區,正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而廣西提出的泛北部灣地區經濟合作更是激起了千重浪,引起了國家乃至世界的注意。北部灣,未來中國—東盟經貿一體化的前沿陣地,必將讓北部灣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北部灣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以下簡稱「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總人口1255萬人。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唯一的沿海區域,也是我國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區域,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北部灣經濟區岸線、土地、淡水、海洋、農林、旅遊等資源豐富,環境容量較大,生態系統優良,人口承載力較高,開發密度較低,發展潛力較大,是我國沿海地區規劃布局新的現代化港口群、產業群和建設高質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區域。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北部灣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總量占廣西全區比重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過5000萬噸,集疏運條件逐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作用得到發揮;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一批國家重大項目已經建成或將開工建設;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經濟合作日益深化,在面向東盟開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國家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我國與東盟等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將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些為北部灣經濟區營造了和平穩定發展的周邊國際環境。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鼓勵東部產業和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重大項目布局將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加大力度扶持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支持西南地區經濟協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以及國內其他區域合作,為北部灣經濟區加快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快推進,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機制的建立和實施,深化了中國-東盟合作,為北部灣經濟區發揮面向東盟合作前沿和橋頭堡作用奠定了基礎。國家高度重視廣西沿海地區發展,明確將北部灣經濟區作為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提出新要求,賦予新使命。北部灣經濟區加快發展的機遇已經來到,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目前,北部灣經濟區總體經濟實力還不強,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低,現代大工業少,高技術產業薄弱,經濟要素分散,缺乏大型骨幹企業和中心城市帶動;港口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集疏運交通設施依然滯後,快速通達周邊省特別是珠三角大市場以及東盟國家的陸路通道亟待完善,與經濟腹地和國際市場聯系不夠緊密;現代市場體系不健全,民間資本不活躍,創業氛圍不濃;近海地區生態保護及修復壓力較大;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才開發、引進和儲備不足等。加快推進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既關繫到廣西自身發展,也關繫到國家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快推進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有利於推動廣西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從整體上帶動和提升民族地區發展水平,振興民族經濟,鞏固民族團結,保障邊疆穩定;有利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增強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促進西南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形成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有利於完善我國沿海沿邊經濟布局,使東中西部發展更加協調,聯系更加緊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注入新的強大動力;有利於加快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深化中國與東盟面向繁榮與和平的戰略夥伴關系,北部灣有望成為中國的第二香港。
『叄』 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的意義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一項偉大的創舉,也回是近年來中國周答邊外交的亮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涵蓋了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6萬億美元,是繼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建成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它將在自貿區內陸續實現90%商品零關稅的目標,為各國帶來雙邊貿易的進一步擴張和其他產業、投資等領域的密切合作。根據《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將於1月1日起從之前的9.8%降至0.1%,而東盟6個舊成員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低到0.6%,4個新成員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將於2015年實現90%零關稅的目標。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歷時10年。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東南亞各國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開始意識到合作和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性,而中國當時的巨大市場也為它們走出危機提供了力量。2001年11月,在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和東盟達成共識,共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除了貿易層面,自貿區還將把中國和東盟引領向更深層次上的合作關系。
『肆』 中國東盟自貿區 如何發展
中國與東盟貿易前景
1 大力發展產業內高低端貿易。
首先,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由於中國的出口產品大多屬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其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不利於貿易條件的改善。中國需要積極主動地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其次,根據東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結構、經濟結構及經濟技術水平尋求合作領域,開展經貿合作,擴大區內貿易規模。例如,與新加坡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合作和金融領域的合作。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物流服務業也非常發達,新加坡擁有世界級的現代化國際機場和高度自動化的港口。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佔GDP的66%(農業不到1%,其餘絕大部分為製造業)。其中商業服務(包括對外貿易)、交通通訊、批發零售、金融服務等是服務業最主要的行業,相比較而言,新加坡在這些行業的優勢較明顯,仍具較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企業進駐新加坡,可以充分利用新加坡與國際市場廣泛聯系的渠道和網路,不僅可以將業務輻射整個東南亞地區,甚至可以進入東南亞本區域以外的市場。
2 不斷深化在能源資源領域貿易。
印尼是石油輸出國組織11個成員之一,石油蘊藏量估計為500億桶,天然氣儲量為73萬億立方米,是東盟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汶萊、馬來西亞的石油儲量也很可觀;越南的鋁土礦、鐵礦、煤礦相當豐富;菲律賓僅目前已探明儲量的礦藏中,就有13種金屬礦和29種非金屬礦,其中金、銅、鎳、鉻的礦儲量分居世界第三、四、五、六位,品位都比較高。這些資源類產品可以大量滿足中國市場的市場需求,這些國家工業基礎比較落後,中國企業在資源開發加工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可參與礦產開發,如承包銅礦、銀礦、金礦、鋅礦、鐵礦的勘探和冶煉,參與石油與天然氣開發等等。
3 注重加強人力資本積累方面合作。
人力資本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載體,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歸根到底是靠人力資本的提高來實現的。中國與東盟在全面經濟合作和建設自由貿易區的同時要加強人力資本積累,根據不同行業建立人才交流中心,為人才的流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對人力資本的積累主要靠中國提升教育水平和對人才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高端人才向發達國家流失。
4 積極採用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是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 開展加工裝配業務, 以企業自帶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投資為主, 經加工組裝成製成品後就地銷售或再出口到別的國家和地區。企業採取境外加工貿易模式開展海外投資, 首要的優點是可以將成熟的技術設備和過剩的生產能力搬遷到市場銷路較好的國家和地區, 從而帶動出口。能夠使企業過剩的生產能力繼續發揮作用, 繼續獲得收益, 從而優化國內產業結構。此外, 部分東盟國家出現中國企業盲目競爭最終慘淡收場的情況。中國政府必須引導企業建立完善的產業鏈, 避免惡性競爭,引導企業向良性的方向發展。
『伍』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大事記
1997年12月,中國和東盟領導人在首次東盟-中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確定了建立睦鄰互信夥伴關系的方針。
2000年9月,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議,得到東盟有關國家的贊同。
2001年11月,在汶萊舉行的東盟首腦會議期間,中國和10個東盟成員國宣布了將在未來十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的目標。
2002年11月4日,第六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和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宣布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從而啟動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程。
1995年~2002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15%。
2003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了歷史性的782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42.9%。
2004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下調農產品的關稅,到2006年,約600項農產品的關稅降為零。
2004年底,雙邊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標志著自由貿易區建設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
200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汶萊、印尼和菲律賓時提出,到2010年,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2000億美元。
2005 年7月20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降稅計劃開始實施,中國和東盟的7000種產品在大幅降低關稅、免配額以及其他市場准入條件進一步改善的情況下,更加順暢地進入對方市場,這有利於東盟國家的產品擴大對中國市場出口,也有助於中國企業以更低成本從東盟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設備。
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增長48%,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長55%,對東盟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貢獻分別達到0.9%(約合54億美元)和0.3%(約合22億美元),將為中國和東盟商界創造無窮商機和廣闊前景。
東盟自貿區保障發達國家制度性貿易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呼之欲出,雙方合作有望迎來全新的鑽石十年,將有助於沖破發達國家發起的制度性貿易保護。
此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之所以備受各方關注,原因在於其傳遞的信息將直接關繫到中國與東盟如何以亞洲方式深化各領域合作。
東南亞是中國對外經貿多層次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中除港澳台之外最內層的合作夥伴,鞏固和不斷發展對東盟經貿,是我們對外經貿的重要內容。
從經濟層面而言,近期新興市場動盪,東盟與中國抱團取暖的需求正在上升。
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被認為是此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的重大議題。
據中國駐東盟大使楊秀萍介紹,未來雙方將致力於提升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力爭202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今後8年新增雙向投資1500億美元。
『陸』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過程
2001 年4月,中國與東盟成立了自貿區聯合研究小組,並於當年10月提交研究報告,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決策的依據。聯合研究小組「根據GTAP模型的測算,如果雙方建成自由貿易區,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將增長48%,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增長55.1%。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後,中國和東盟國家的GDP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東盟國家的GDP增幅為0.9%,總量增長54億美元;而中國的增幅為0.3%,總量增長為22億美元」。
自貿區建設進程回顧
·2001年11月,「10+1」宣布十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的目標。
·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自貿區建設正式啟動。
·2004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下調農產品的關稅。
到2006年,約600項農產品的關稅降為零。
·2004年底,《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簽署,標志自貿區建設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
·2005年7月20日,《貨物貿易協議》降稅計劃開始實施,7000種產品降低關稅。
·2009年8月15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簽署,標志主要談判結束。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
中國-東盟自貿區2010年1月1日建成,惠及19億人。
編輯本段
產生原因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需要
當今世界經濟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經濟全球化,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風起雲涌,發展很快。WTO的成員國基本上都與其它有關國家建立了自由貿易關系。中國和東盟成員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有限,經濟增長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度高,全球經濟的變動會對其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是為應對經濟全球化中的負面影響和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應運而生。
中國與東盟關系密切發展的需要
中國與東盟國家有著建自貿區的良好基礎。
一是,山水相連,息息相關,相互間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和相似的歷史遭遇。
二是,資源稟賦各具優勢,產業結構各有特點,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
三是,在國際社會事務方面有著廣泛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利益,對經濟發展有著對穩定和增長的共同願望。
四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改善和發展與東盟及其成員國的友好關系,相互間政治關系、經濟關系不斷有新的發展,尤其是自1991年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夥伴關系以來,相互間合作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為此,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及時做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積極發展和密切相互間的經貿合作,建立自貿區。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促使
1997年,東南亞遭受金融危機後,中國對受危機打擊的東盟各國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中國政府頂住巨大的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確保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幫助東盟國家最終克服了金融危機。中國在危機中表現出的負責任鄰國的風范贏得東盟各國的普遍好評,與中國的關系迅速改善和發展。
經歷金融危機後,東盟更加明確了地區需要加快經濟一體化,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來防止危機的再次發生和沖擊,中國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合作夥伴,因而選擇和中國建立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為必然而積極的選擇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02年至2010年),啟動並大幅下調關稅階段。自2002年11月雙方簽署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國對東盟93%產品的貿易關稅降為零。
第二階段
(2011年至2015年),全面建成自貿區階段,即東盟越、老、柬、緬四國與中國貿易的絕大多數產品亦實現零關稅,與此同時,雙方實現更廣泛深入的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和投資市場。
第三階段
(2016年之後),自貿區鞏固完善階段。
『柒』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什麼時候建立的
2010年1月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2年至2010年),啟動並大幅下調關稅階段。自2002年11月雙方簽署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國對東盟93%產品的貿易關稅降為零。
第二階段(2011年至2015年),全面建成自貿區階段,即東盟越、老、柬、緬四國與中國貿易的絕大多數產品亦實現零關稅,與此同時,雙方實現更廣泛深入的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和投資市場。第三階段(2016年之後),自貿區鞏固完善階段。
(7)東盟自貿區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開的第4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時任總理朱鎔基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設想,得到了東盟各國領導人的積極響應。之後,雙方成立了專家組進行可行性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後,中國與東盟向對方市場出口均將有50%左右的增長,建區將帶來雙贏。
2001年11月,在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召開的第5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與東盟達成重大共識:共建涵蓋11個國家所有消費者的自由貿易區。
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召開的第6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並正式啟動了自貿區建設的進程。
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島召開的第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東盟建立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政治關系的鞏固和發展,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營造了有利的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
『捌』 中國東盟自貿區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這是一個擁有19億人口、國回內生產總值接近6萬億答美元、貿易總額達4.5萬億美元、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今年曾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提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最早建立、進展最快、效果最實的自貿區。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近期也對中新社記者表示,自貿區全面實施後,貨物貿易方面涉及約七千個稅號的產品將全部實行零關稅,大約佔中國與東盟貿易的九成,有關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也將陸續啟動。 霍建國表示,這是中國區域貿易合作的一件大事,必將對中國和東盟經貿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霍建國說,中國—東盟自貿區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和東盟有很多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民族差異較小,共同語言較多,在當前世界經濟競爭格局當中同屬新興經濟體,有著迫切的發展要求,潛在的經濟增長能力巨大。在當前形勢下,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共同的需要,符合當前區域貿易發展的大趨勢。
『玖』 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歷史背景、國際背景及自身條件
東盟自來由貿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簡稱AFTA)於1992年提自出,現包括原東盟6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和4個新成員國(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共10個國家,陸地總面積為450萬平方公里,人口5.3億。經過10年的構建,原東盟6國於2002年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其他新成員國也將加快關稅的削減速度。
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進程與現狀
(一)發展進程簡跡
1、1967年8月8日東盟成立。英文縮寫為"ASEAN"。東盟成立的宗旨雖是"提倡以平等及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但其根本用意卻是希望遏制共產勢力在東南亞的擴展,政治用意甚於經濟涵義。其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逐步轉為以政治、經濟合作為主的區域集團。現東盟己擁有十個成員國,即:印尼、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緬甸、越南、寮國和柬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