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安康歷史文化

安康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6 03:34:02

⑴ 陝西安康有什麼歷史事件

石器時代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月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石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采,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刺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554年)設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朝

清順治四年(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民國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新中國

建國後,1950年設市,1954年撤銷安康市改設城關區,隸屬安康縣管轄。1988年9月15日復設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
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
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區、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1區9縣。
陝西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許家台古墓,在地處陝南的安康市建民鎮佘家窯村被初步發掘整理。該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將王彥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⑵ 陝西安康有什麼民俗風情和人文景觀

一、陝西安康的民俗風情:
【文化】緣於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歷史上的移民活動,使安康在與周圍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匯融合、嬗變成一個獨具特質的區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國之地,又是蜀國的屬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漢水流域是荊楚文化的搖籃,也是荊楚文化的根基。荊楚文化對安康人文的漫長浸潤,在安康的風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風楚韻;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並蓄,集萬花於一束,熔眾家為一爐,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渾剛強,又有荊楚之柔媚清麗,也有三秦之古樸粗獷,還有中原文化的質朴通達。既沉實穩重又灑脫靈秀,既飄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剛而不烈,柔而不軟,兼具四方氣脈而又獨具風韻和骨質。這些特色不僅表現在文學、書法、雕刻、古建築、古文化遺址上,更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門類中,漢調二黃、紫陽民歌已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小場子、八岔戲、安康道情、龍舟節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級「非遺」代表作名錄。絢麗多彩、鮮活質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民俗】安康受自然條件、人口構成、經濟特點、宗教信仰、文化狀況等影響,民俗風情復雜多元。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安康秦風楚韻,民風淳樸,注重禮儀,民俗獨特,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在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中,諸如春節貼春聯、貼年畫,除夕守歲,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正月十五鬧元宵、耍社火、猜燈謎;清明節掃墓,祭奠祖先;端午節門上懸艾蒿、吃粽子;中秋節家人團圓,吃月餅、賞月;重陽節登高、賞菊;臘八節吃臘八粥等,這些習俗與全國其他地區大同小異。進入21世紀後,也有人除了保持著一定的傳統節令習俗外,開始過起了聖誕節、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響的安康人,民俗內容十分寬泛,幾乎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將這些生活方式和習俗概括為「安康八大怪」:「家家戶戶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愛,尼龍襪子套草鞋,石板上房當瓦蓋,背簍裡面把娃帶,蟲蟲能當下酒菜,殺豬不賣薰起來」。以這些生活方式和習俗也充分表現出安康人的質朴、淳厚、粗獷和豪爽。安康的民俗風情,還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中。從書法繪畫、剪紙、雕塑、戲劇和地方小戲到工藝品的編織和製造;從龍獅共舞的社火到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風采,又有江南水鄉的神韻。

二、安康歷代人文景觀最典型者敘述如下:
1、 虞帝廟
《前漢書》應劭注雲:「在西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舜居媯訥,在漢中西城縣西」。又說:「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 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郡降魏,魏文帝改為魏興郡治。城內有舜祠,漢高帝廟,置民九戶,歲時奉祀焉」。舜祠在今江北,《興安州志》雲:「過中渡一里,舜曾居此,一名姚墟。」又雲「明隆慶中(1567-1572),建正殿五間,大門、重門各三間。」刊碑榜曰:「虞舜陶漁河濱處」。明萬曆十一年(1583)毀於水,廟宇坍圮。萬曆四十六年(1618)關南道吳愈、興安知州許爾忠重修,「殿廡門垣,黝堊丹漆,悉則故制」。許爾忠撰《重修虞帝廟碑》文,略雲:「興漢江之北,舊傳為姚墟。《帝王世紀》可按也。(明)隆慶己巳歲(1569),士人耕田得琉璃脊獸、甬道暨剝落殘碣,依稀記大舜陶漁河濱處」,「當事者聞於朝,創建崇祀,春秋享獻。」今碑佚文存,遺址上尚有萬曆四十六年重修時,閣城士民所立之「虞帝陶漁河濱處」石碑榜文一通。清嘉慶十三年(1808),興安知府葉世倬倡首再修,著名學者張澍親赴遺址考察,後撰《姚墟考》一文,辨析舜居安康的理由,並引晉朝人皇甫謐《帝王世紀》說:「今安康有姚墟者,西城本魏之安陽縣,晉太康初(約在公元280—283之間)改為安康。故安康謂之媯墟,或謂之姚墟也」。帝舜姚姓,名重華,故有姚墟之謂。
今存世帝舜遺跡,湖南為巡狩駕薨之虞帝廟;浙江餘姚為「舜支庶所封,舜姚姓,故曰餘姚」;冀州蒲坂姚墟,張澍認為乃司馬遷「據其所遷者而稱之。」都沒有「陶漁河濱處」的提法,這個典故出自戰國《韓子》一書,韓子曰:「農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讓畔;河濱漁者爭坻,舜往漁,期年而漁者讓長;東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安康古人認為這里就是帝舜陶漁之處。是以至光緒 間,安康知縣屈壽昌特將《虞帝陶漁河濱處》石碑榜文作亭以護之。可見虞帝陶漁傳說之久遠,入人之深廣。因此重建虞帝廟,不僅可以展現安康人文歷史之悠久,而且因虞帝陶漁河濱大大提高安康知名度,實為一處不可舍棄的人文景點。
2、 翠光台
又稱「翠光遺台」,安康古八景之一。創建於宋,北宋真宗二年(公元998),翰林院侍讀學士楊徽之游山南,有《翠光台》詩雲:「釣舟浮淺瀨,一舍繞重林;雲放千峰出,花藏一徑深。」明成化十四年(1478)創修之《金州志》,翠光遺台為八景之一,白河知縣普暉詩雲:「雲山面面樹蒼蒼,獨有遺台擁翠光;亂抹晴煙橫古渡,輕飄瑞靄弄斜陽。」萬曆間,興安學正李正芳;康熙時,興安知州王希舜在八景詩中,都贊揚了「翠光遺台」的美景。
因為翠光台是地方一個重要人文景觀,於是到了明代衍變出一段美麗神話,據康熙《興安州志》之《仙釋》載:「郭尚灶賣酒翠光台下,有道人呂姓,在柴扉道院中,往來尚灶店中飲。尚灶不取一文,如是數年。道人授一丸,投龍窩水中即成酒。道人去後數年,復來,攜尚灶往香溪煉丹,從翠光台端飛去。」今翠光台雖然已廢,但作為安康古八景之一,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卻十分豐富,是安康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古建築,重建翠光台不僅可以恢復古八景,也是遊人憑眺漢川,登高攬勝的景點。
3、忘歸亭
北宋熙寧七年(1074)建,據《興安州志》載:「在州西南五里,宋陳師道有記。」其略雲:「相與登斯 亭以向座,則又雲意舒徐,氣血和平,遽然而笑,栩然而歌,超然而忘歸。其山川之美,臨觀之樂,不言而知,言不能盡也」。
陳師道為江西派重要詩人,文師曾鞏、詩師黃庭堅,雅奧自成一家。元祐中,蘇軾薦其文行,授徐州教授,累遷秘書正字。熙寧間,其父為金州通判,師道嘗客居金州,作《忘歸亭記》。
4、至喜堂
南宋淳熙間太慰部浩建,淳熙初,郭浩以安撫便知金州,招輯流亡,開營田,積贏錢十萬緡助戶部,封太子少保,於是在金州構堂建樓,時著名愛國詩人陸游 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而至漢中,特為詩諷諫郭浩不要因修了華麗的堂室而消磨鬥志,甚而抱有隱退思想,金人仍在河洛一帶與宋軍爭戰,鼓勵郭浩以國家大局為重。這首詩就是著名的《題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安康甲第天下傳,玉題綉井摩雲煙。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氣欲壓秦山川。第中築堂最宏麗,奎畫岌岌蛟龍纏。知公所喜在勇退,顧視解組如登仙。公心雖爾天未可,終倚北伐銘燕然。十年宿衛功第一,小卻卧護長淮邊。帳前犀甲羅十萬,幕中珠履逾三千。願公小緩高枕計,既今河洛猶腥膻。出師雞鹿擁皂纛,畫像麒麟峨玉蟬,是時公喜客亦樂,為公滿寫黃金船」。據說,郭浩讀詩後,即放棄了急流勇退的念頭,參與了北伐金人的戰爭,卒贈少師,謚曰恭懿,在金州立祠奉祀。
郭浩是抗金名將,陸游 是愛國詩人,此一段公案,實足為安康山水增輝。因此重建至喜堂,可使安康歷史悠久的人文精神得到實物證明,從而也可使安康城山水之美更加完整。
5、忠惠王廟
在西堤南端,奉祀唐中和年間金州刺史崔偉。據康熙《興安州志》載:「創建於宋,有元人二碑在焉,其一雲:『神之功德,宋已刻石,嘉定五年重加封號,至正改元,辛巳(1341)十一月重修行祠,金州吏目康道積撰文』。另一碑文,則興元學政黃理仙撰(文載《安康碑版鉤沈》,碑現藏於陝西省西安碑林),題曰《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碑文記載了元末紅巾農民起義軍攻佔安康的歷史事實,同時也贊揚安康「去城百步,有漢江之清波自山番冢盪漾東流,歷洋州縈紆數千百里而至於金州之境。其舟車輻輳,商賈接踵,實秦頭楚尾之都會也。」特別是碑陰鐫刻了五十多元代軍政官銜和少數民族(蒙、回、維族)姓氏,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性,在國內石刻藝術長廊中佔有一席之地。
明正德二年(1507),金州刺史王溥重修並建山門廊廡;清康熙時,興漢鎮總兵官程福亮捐資補葺,黝堊丹漆,金碧輝煌,誠一郡勝景。光緒二十一年,陝安鎮總兵官姚文廣再修,恢宏其規模,並建碑亭,廟貌更加宏闊雄麗。今雖不能恢復廟貌,但為了證明安康人文歷史的博大精深而不僅只是山色水光,仍可以復制重刊《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於西堤南端建亭以護之,使之成為安康城區一個重要的景點。
6、 葯王山(廟)
《興安州志》雲:「西南五里曰葯王之山,孫思邈之神居之。仲春初吉,郡人爭赴,其俗然也。」又說:「葯王廟,孫真人思邈常往來山中采葯,後人立廟城西五里士阜之上以祀之,殿前黃揚一本,相傳已數百年矣。」廟建於宋,明成化八年(1410)郡守鄭福葺修飾;萬曆間,郡葯肆捐重金恢郭之,美侖美奐,遂為郡城士民游樂之區。古人題詠甚多,劉應秋《十月朔後,同諸友痛飲葯王山》:「列坐呼盧興未闌,澄江日晚晚天寒,壺傾木客休估酒,醉卧螺紋第幾盤」,尤為膾炙人口。又有「封苔倚石凸還凹,俯背飛鴉高復低;有客登樓傳老句,逢僧說偈止兒啼」等詩句。光緒中,醫士郭天元籌款重修,署西安府事宮爾鐸為之記。其略雲:「邑西葯王山,興郡之勝景也,一灣碧水,青山四圍,景色翠茜,不可名貌,游觀之樂莫先焉。」
今葯王山已成殯儀館,奪一郡之風水,殊為可惜,若能遷出,重修葯王殿,旁建小亭,連山虛郭,沿山脊升降,嬌若游龍之勢,將是何等壯麗雄奇!
7、文昌宮
安康郡城香溪洞公園已成景點,以此為軸心,城區負郭之南,西有葯王之廟,東則重建文昌宮,彼此呼應,連成一線。文昌宮創建於明嘉靖間,《興安州志》載:「南七里曰文筆之峰,岌然刺天,滿 歲春暮,野花被山,其旁一峰,為明時州守鄭時亨所增築,建文昌宮於其上」(在陳家溝腦東岸山上。)清光緒十九年,知府童兆蓉在舊址上重建文昌宮。安康舉人羅鍾衡撰《重修文昌宮碑記》,略雲:「舊址上加磚積土築為高台,蓋與城郭相望也。門外伐石為路,寬一丈,長五十丈,下至山麓,陳家溝水環繞焉。又為石橋達於兩岸,所以便往來也。登閣眺望,覺閣之壯麗,出雲氣而攝鬥牛。所謂『兩城煙火,了如指掌』。至於原溪映帶,平疇如畫,遠帶漢水,檣帆上下,而既見者皆出乎履舄之下。漢之北上台、中台、下台,勢若星拱,而牛山之崢嶸靚麗遙相影對,其左右則龍王寨矗立於東,鯉魚小盤據於西,合形輔勢,無不效伎於山門之前,亦郡中一大奇觀也。」
除以上幾處久負盛名古建築外,據康熙《興安州志》載,還有若干亭台樓閣,錄如下:
8、望江樓 《興安州志·古跡志》:「在漢南岸,昔人觀競渡處。」
9、望雲亭 《興安州志·古跡志》:「在城東北三十步。」
10、 綺川亭 在州治北。
11、翠光亭 在翠光台之左。
12、 枕戈碑 「又曰御書亭,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御書『枕戈』二字賜郭倪,立碑西城。」
13、 回龍觀 「在郡城西北隅,漢水之濱,竹樹叢集,紺窗掩映,盡堪游目,清康熙時胡愷建,」知州王希舜撰《回龍觀碑記》。
安康又有四大叢林,名著於外。據《興安州志》載;萬春寺:創建於唐咸通年間,南嶽懷讓祖師開山。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林木郁蔥,昔有大竹千竿,翠綠可愛。被明陝西按察使張渙譽為「可繪真圖」的寺廟,廟前白雲洞石窟,有唐至明題詠10餘首。天聖寺:在西津渡之南,創建於宋,規模雄闊,壯麗可觀。明嘉靖吏部侍郎溫仁和《游天聖寺》詩:「紅日浴江蒙霧雨,晨鍾禮佛聽蛟龍。」是郡人暇日 趨之地。新羅寺:在西津渡北,唐貞觀時新羅國(今韓國)僧人建,內有懷讓禪師讀書庵。東岳廟:即雙溪寺。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宣撫使張浚重修,郡守王彥董其役,明末毀於兵火。順治間重修,嘉慶間再修,請西蜀高僧日杲主持,易名雙溪寺。近代著名高僧印光大師在此學習戒律,開端凈土。以上四廟形成犄角之勢,中間一脈漢水,映帶郡城,布局十分精奧。

⑶ 關於角安康資料

人類會釣魚, 大家都知道, 如果說魚也會」釣」魚, 你一定感到驚奇吧? 這種會釣魚的古怪魚, 就生活在深海中, 名字叫」角安康魚」.

它是怎麼釣到魚的呢? 原來, 這種魚的頭上長著引誘須, 就像我們人類手中的釣魚桿, 而須的頂端有一種最討其他魚喜歡的誘餌, 這種誘餌是發光的.發光誘餌實際上是一種發光的腺體, 它能分泌出顆粒狀的東西, 裡面有許多發光的細菌.它分泌出一種液體, 養活了這種細菌, 而細菌發光又能使它捕到小魚.角安康魚和發光細菌過著共棲的生活, 但是, 這種發光腺只有雌性的魚才有, 雄魚引誘須的頂端是沒有發光腺的.

有些魚的引誘須短而粗, 有的則細而長.不同的角安康魚發光的顏色也不同, 有紫橙色、黃色、藍綠色等等.由於深海暗淡無光, 當它們連續地發出閃爍的光芒時, 就引起周圍魚、甲殼動物的注意和興趣, 並沖向閃光, 」自願」上釣, 落入魚腹之中了.

此類魚種的外表形象, 也為它的」垂釣」提供了方便.它身體的背面是褐色, 並有許多突起的小東西, 顯得與周圍環境很相似, 所以別的動物很難發現.它長有一個很寬大的嘴巴.嘴巴的寬度有它身體的1/4 長, 裡面長著銳利的牙齒.

這種魚游泳的本領不很好, 在深暗的海洋里總是慢慢地滑行著, 一路上, 它不時把引誘須向前伸出, 閃爍的誘餌受肌肉的牽引, 不時地抖動著.用它的測線器官探測周圍捕獲物的動靜.由於這種動作, 往往使一條迎光撲來的魚以為找到了自己心愛的餌料, 就用嘴巴去試探這種發光的誘餌.這一接觸, 就驚動了」釣魚主人」, 它就馬上發出一連串的捕食動作.它突然把引誘須抬向後, 張開血盆大口, 形成一股向嘴巴流動的水流, 把獵物輕而易舉地吞入寬敞的口腔之中.

角安康魚就是這樣」不勞而獲」, 它自己不需要怎麼動, 小魚就會自動地送到它的嘴巴里, 成為它充飢的食物, 比我們人類釣魚可高明多了.

⑷ 陝西安康平利縣文化歷史

一、建置沿革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就在平利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並在長期的勞動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發現的興隆寨村吊蓬溝、西河魏家壩和田家灣等多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以及新石器時期石鑿、石斧、石棒、彩陶片等勞動、生活用具,就是歷史見證。
夏代時期,全國分冀、兗、青、徐、揚、荊、梁、雍、豫九州。平利屬梁州。商代,平利為大巴山區族落——庸國的封地。周初,庸隨周武王伐紂滅商,故得襲封舊土,建都上庸,平利仍屬庸國統治區。
春秋時代,公元前611年,楚、巴、秦滅庸後,平利先屬巴國,後屬楚國勢力范圍。戰國時期,公元前312年,秦大破楚軍於丹陽(今河南丹水之北);前280年楚軍再敗,向秦獻出漢水北及上庸,平利遂屬秦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劃漢江上游為漢中郡,平利屬漢中西城縣。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滅秦,建立西漢王朝,沿襲秦制,平利屬漢中郡長利縣(地域包括今湖北省鄖西縣和平利縣、鎮坪縣域)。東漢光武6年(公元30年),廢長利縣,先後並入錫縣(今白河)、西城縣(今安康)。三國時期,平利屬錫縣地,先後為魏、蜀統治區。
公元265年,晉武帝滅魏,建立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上廉水為名設置上廉縣(地域包括今平利、鎮坪縣及嵐皋縣部分鄉鎮),系平利縣前身,為置縣之始,屬房州上庸郡。
南北朝時期,建置及政區歸屬變化頻繁: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設吉陽,不久撤上廉縣,轄地並入吉陽,名吉陽縣;南朝齊,又劃吉陽分置吉陽、上廉兩個縣,平利仍為上廉縣,先屬新興郡,後屬上庸郡;梁時仍為上廉縣,屬新興郡;西魏廢帝元年(552年),改上廉為吉安縣,屬安康郡;隋大業3年(607年),吉安改為金川縣,屬金州西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劃金川縣東南(今平利縣、鎮坪縣及嵐皋縣花里鎮),在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縣,屬金州。大歷6年(771年)廢,並入西城縣。長慶年初,復置平利縣。北宋熙寧6年(1073年),廢縣設鎮,平利屬西城縣地。宋元年間,復置縣,屬金州。元代廢縣設巡檢司,平利屬興元路金州。明洪武3年復置,先屬大寧州(今重慶市巫溪),後屬金州,萬曆11年(1583年)金州改稱興安州,平利遂屬興安州。清乾隆47年(1782年)興安升州為府,至清末,平利屬興安府。中華民國初期,沿襲清制;國6年(1917年)撤府設道,平利屬漢中道;民國11年(1922年),今鎮坪由平利劃出17個保置縣,平利定為三等縣;民國16年(1927年),「陝西省政府成立之後,行政區劃中道一級取消,改為省直接領導」;民國25年(1936年),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此後,平利縣屬第5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9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分縣為6等,平利為5等縣,一直到解放。
1949年,平利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先屬陝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專署、安康專員公署領導,後屬安康地區行政公署,安康市政府領導至今。
建國以來,全縣行政區劃作了20餘次調整,其中大的調整有9次:建國以來,撤銷民國時期8鄉鎮、52保、1125甲,建立8區、52村、1125閭。
1958年10月,全縣建立8個人民公社,下轄39個管理區;11月,鎮坪與平利合並為平利縣,全縣共設12個人民公社,54個管理區;1963年4月,恢復鎮坪縣,遂將所屬4社、15個管理區分出。
1981年,選舉成立平利縣人民政府,39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管理委員會,城關鎮「革命委員會」改稱城關鎮人民政府。
1996年,通過鄉鎮機構改革,全縣共設城關、老縣、興隆、三陽、大貴、洛河、廣佛、八仙8個鎮和牛王、長安、雙楊、西河、秋河、八道、松鴉、張家、正陽、女媧山10個鄉。2001年3月和11月,相繼兩次並鄉建鎮,截止2003年7月,全縣共設城關、老縣、興隆、三陽、大貴、洛河、廣佛、八仙、長安9個鎮和西河、正陽、女媧山3個鄉。
二、縣城變遷
縣城,歷為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利縣城的四次變遷,濃縮全縣歷史演變的曲折進程。
第一城址白土關埡子 位於今縣城東的長安鎮與湖北省竹溪縣交界之山埡。為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利縣始建置之治所。初為上廉縣,後改吉陽縣,南北朝時期的齊朝,劃縣為二,增設上廉縣,治所在今老縣,不久仍並入吉陽縣,西魏更名吉安縣。關埡子至今有古城遺跡,民國26年(1937年),修漢白公路,拉槽通過,古城破壞。1982年文物古跡普查發現:「城牆東西直徑120米,南北蜿蜒,東西各有一城門,夯築層明顯存在,並散存南北朝時代青瓷陶片」。
第二城址石牛河口 位於今長安鎮石牛河和長安壩河交匯處,至今仍流傳「官田壩」地名。清光緒縣志載:「先是平利縣舊治在白土關東,既而遷於石牛河口」。隋大業3年(公元607年),與安康、嵐皋合並,名金川縣,治所設安康城西關。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分設,仍按原區域恢復縣治所,始名平利縣。因水毀城廢,至今尚未查明具體城址和遺物。
第三城址古聲口 位於今老縣鎮的東河(古名灌溪河)和北河(古名聲水)交匯處。唐武德8年(公元625年),平利縣治所遷於古聲口。宋代時降為鎮,不久復置縣。元代撤縣,設巡檢司於石牛河口。明代洪武5年(1372年)復置縣,治所遭「洪水沖坍」,縣丞馮宛將縣治所再次移到古聲口。明成化元年(1465年),「改修廟學,創建行台」,其後「建造正廳、幕廳,樵樓、監獄」,當時「土曠人稀,縣治規模狹小」,縣署「編竹為牆,壘土作階,樸陋苟簡」。成化21年(1485年),「修築(城牆)周6里,開東西南3門,東西阻水,南北倚山」。「隆慶元年(1567年),以傾圮難葺,改築約三分之一,北依龍山,西南繞月溪、灌溪……周365丈,共4里有奇,門4尋,以北門不利,閉塞……」。崇禎7年(1634年)夏,李自成農民義軍攻破縣城,殺守城團練頭目羅得宏後,歷經40餘年無縣署。至清康熙18年(1679年),始「鑄印授官」。康熙42年(1703年),興安州守劉德新蒞平巡視,賦詩一首,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當時老縣面貌:「嶺障層圍黑子城,溪流如帶石如撐,竹籬茅舍人稱市,野鳥閑花自識名;地僻不聞黧犬吠,山深只許白雲耕,僕夫叱馭穿林度,幾片紅霞映日明」。清雍正年間,縣城屢被洪水威脅,歷有補修。清乾隆8年(1743年)後,先後建典史署、大堂班房、二堂、訓導署等數十間公房,縣治所較為完善。
縣城今址白土營,迄今已歷200餘年。清嘉慶初,經略大臣額勒登保,率兵在鄂西、川北、陝南一帶鎮壓白蓮教義軍,見古聲口城地勢「偏窄低窪,無險可憑」,遂於嘉慶7年(1802年)向清廷奏請移治於白土營(即今城)。嘉慶8年(1803年),清廷准旨,調任奎光任知縣監修新城。遂依關堡舊基加固,築城牆735丈5尺,設東、西、南3門(民國28年,增闢北門),南擴奎城,造廬設廄,為800兵丁棲身牧馬之所。繼任知縣石珩接手竣工。嘉慶9年(1804年),加修書寶、祀典壇廟等,後建西瓮城,5道城門,城垛齊全,門上有樓;修主街1條,東西長245丈6尺7寸,計有大什字、小什字等小街道10餘條,經兩年修建基本完工。嘉慶10年(1805年),正式遷縣治所於白土營。

⑸ 安康市的發展由來及其歷史文化

安康市位於祖國版圖中部,幅員在北緯31°′—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面積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漢江由西向東橫貫,構成「兩山夾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嶺東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縣漢江出境處),海拔高低相對差為2794.6米。安康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在省際之間,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和商洛市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
安康市地處於祖國內陸腹地,陝西東南部,居川、陝、鄂、渝交通要沖,介於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北與西安周至、戶縣、長安縣以及商洛市的柞水、鎮安縣毗鄰;西與漢中市的佛坪、洋縣、西鄉縣接壤;南與重慶市的城口、巫溪縣、四川省的萬源縣相連;東與湖北省的竹山、竹溪縣、鄖西、鄖縣相接。安康處在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居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全市總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土地面積11.4%,其中耕地面積199432公頃,林地1658496公頃,森林覆蓋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頃,水域面積39861公頃。
安康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於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楊子准地台北部漢南古路的東北緣,分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安康以漢江為界,分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全市地貌可分為亞高山、中山、低山、寬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種類型。月河是安康最大的支流,月河下游流經漢濱區恆口,五里 ,大同等地,經建民鎮許家台注入漢江。在本市土地面積中,大巴山約佔60%,秦嶺約佔40%,山地約佔92.5%,丘陵約佔5.7%,川道平壩佔1.8%。海拔高程以白河縣與湖北省交界的漢江右岸為最低(海拔170米),秦嶺東梁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嶺主脊橫亘於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於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鳳凰山自西向東延伸於漢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間,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勢輪廓,漢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嶺、大巴山主脊與漢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內的主要山脈有秦嶺的東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龍山、鳳凰山、筆架山。

安康旅遊圖安康古稱金州,地處陝西省南端,周邊與四川、重慶、湖北毗鄰,漢江橫貫其中,陽安、襄渝和西康三條電氣化鐵路在安康交匯,旅遊區位優勢明顯。北接西安,南連三峽,東承湖北道教聖地武當山及神龍架自然保護區,西鄰漢中三國遺址,是連結國家規劃的「西安——三峽——張家界」綠色生態旅遊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又是陝西綠色生態旅遊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水、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這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歷史遺跡遍布全境,有古遺跡、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遺址650 余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寺、上許家台南宋古墓、廟、觀、堂集中於安康市區,折射著先民的光輝。
秦巴漢水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安康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市現已查明景區32處,景點78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千家坪國家森林公園 、天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多處(擂鼓台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化龍山自然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現已開發的景區景點29處。
其他名勝有:漢江、中華太極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 、巴山秋池、子午棧道、龍王山、旬陽縣博物館、文峰塔、呂河千里荷塘等。

安康,地處「秦頭楚尾」、陝西最南端,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陝西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許家台古墓,近日在地處陝南的安康市建民鎮佘家窯村被初步發掘整理。該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將王彥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這座古墓全長三十二點零四米,墓道長二十四點七四米,寬二點零二米,墓深五點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餘塊方、條形封門磚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墓門正面寬七點零五米,高三點五五米,為仿木結構磚雕建築。墓室門前立二石碑,左書「宋故贈武略大夫綏德府君王公之墓」,右書「宋故太碩人綏德府君王公妻馬氏」,該形制較為少見。碑刻文字介紹了墓主人姓名、籍貫、卒年,王彥官職、食邑,以及王彥於紹興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與其母遺體於金州石泉縣來蘇鄉越瓜里的經過。
王彥是與岳飛齊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職。他領導的八字軍英勇頑強,在抗敵衛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青史。此次發現的王彥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磚雕結構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關於王彥的出生地、官階等記載可補充史書的不足。另外,據此還可推斷地理志所載石泉與今天石泉縣的范圍不同。
該墓葬在考古研究上還存在以下疑點:一是墓道雕花數量眾多而在墓室中卻找不到;二是墓中沒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該墓沒有任何陶俑殘片;四是碑文載「意先君平皆出處之大節也,見於志銘,故不復書」,其父母生平事跡應見於墓誌,而墓室中並無墓誌。這些疑點有待於專家在進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時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采,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公元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刺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公元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建國後,1950年設市,1954年撤銷安康市改設城關區,隸屬安康縣管轄。1988年9月15日復設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平利、鎮坪、旬陽、白河十縣區。

全市有回、滿、蒙、苗、白、侗、壯、東鄉等24個少數民族聚居,漢族占人口的98.2%,少數民族占人口的1.8%。

⑹ 陝西的歷史地位

【抄歷史概要】陝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這里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文明發祥】陝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大約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製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採集果實和狩獵鳥獸。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農業發祥】陝西是我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這里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採集果實。當時種植的穀物主要是粟。傳說中最早從事耕種稷和麥的人,是陝西關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並向其他地區傳播。

⑺ 陝西安康地里環境

安康地形是兩山夾一川,亞熱帶氣候,由於秦嶺北坡陡峭,南坡平緩,促使南來的水氣抬升,成雲致雨,所以雨量大於僅一嶺之隔的關中,氣候溫暖濕潤。安康市位於祖國版圖中部,幅員在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面積23391平方公里,占陝西省面積的11.4%,其中耕地面積199432公頃,林地1658496公頃,森林覆蓋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頃,水域面積39861公頃。 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漢江由西向東橫貫,構成「兩山夾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嶺東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縣漢江出境處),海拔高低相對差為2794.6米。安康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在省際之間,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和商洛市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 安康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於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楊子准地台北部漢南古路的東北緣,分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安康以漢江為界,分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全市地貌可分為亞高山、中山、低山、寬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種類型。月河是安康最大的支流,月河下游流經漢濱區恆口 ,五里 ,大同等地,經建民鎮許家台注入漢江。在本市土地面積中,大巴山約佔60%,秦嶺約佔40%,山地約佔92.5%,丘陵約佔5.7%,川道平壩佔1.8%。海拔高程以白河縣與湖北省交界的漢江右岸為最低(海拔170米),秦嶺東梁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嶺主脊橫亘於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於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鳳凰山自西向東延伸於漢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間,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勢輪廓,漢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嶺、大巴山主脊與漢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內的主要山脈有秦嶺的東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龍山、鳳凰山、筆架山。 經濟概況 初步核算,2007年安康市生產總值(GDP)189.85 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04億元,增長8.8%,占生產總值的27.4%;第二產業增加值59.05億元,增長16.4%,占生產總值的31.1%;第三產業增加值78.76億元,增長12.2%,占生產總值的41.5%,人均生產總值7160元。各縣區生產總值(GDP) 交通資源 安康交通圖航空</B>:安康飛機場位於城西的五里鎮,距市中心約7公里。機場在停航5年後正式實現復航,每周有從安康直達西安、武漢等地的航班。從1964年開航至今,安康機場共保障航班1822架次,運送旅客152153人次,完成了飛播造林500多萬畝,為安康的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顯著貢獻。安康機場改擴建項目列入國家「十一五」重點項目,並決定將機場遷建。屆時,不僅能極大提升安康的區位優勢,滿足全市人民對外聯絡與溝通的需要,更能為我市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鐵路:西安鐵路局安康火車站位於城區江北,以安康站為核心的安康鐵路樞紐處在包(頭)柳(州)通道與滬漢蓉大通道的交會處。市內有陽安、襄渝二條電氣化鐵路,陽安線:陽平關至安康;襄渝線:襄樊至重慶;西康線:西安至安康。這三條鐵路是我國中南、華北、西南、西北鐵路交通之間重要的聯絡線路,是連接西北、華北、華中與西南地區的重要樞紐,每天有列車分別可達北京、上海、鄭州、西安、成都、重慶、武漢、福州、青島等大城市。 目前,安康樞紐存在客貨運干擾嚴重及能力不足等問題。為配套滬漢蓉通道及西安重慶鐵路復線、武漢安康鐵路復線的建設,將改擴建旬陽北站候車室2000平方米,修建旬陽北至旬陽連接線,擴建安康站為5站台9線和安康東編組站200萬噸大型綜合性貨場、旬陽北50萬噸貨場等。十一五期間,中國還將新建安常鐵路(安康至常德)。安常鐵路的建成,將使安康站形成襄渝、陽安、西康、安常四條電氣化鐵路干線交匯的交通格局,會大大增強安康樞紐的客貨運能力和交通疏導能力。(PS:安康至洛陽,安康至岳陽鐵路在河南,湖北兩省呼聲強烈!) 公路:安康市內有國道316、210穿境而過。全市現有公路112條,通車里程1253公里。其中干線公路180公里,多為三、四級。城區內開通公共汽車路線九條,總程60公里。2009年5月28日,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安康市被納入西安2小時經濟圈。十天高速公路在安康境內橫穿5縣區,全長224公里,投資190億元,是國家高速網福銀線陝西境內的重要組成路段,計劃於2010年建成通車。安康至陝川界高速公路在我市境內全線長104.58公里,計劃投資88.7億元,是國家高速公路網包(頭)茂(名)線的重要一段,預計將於2010年建成通車。2009-10年開工建設安康至關埡子(66公里)、安康至陝渝界(125公里)兩條高速公路,爭取提前建設桐木至旬陽市(52公里)、石泉至大河壩(50公里)、寧陝至丹鳳竹林關連接線安康段(73公里)三條高速公路。隨著以上7條高速公路的陸續建成,安康將全面實現與毗鄰省市交通大通道的連接,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 安康市行政區劃水運:水路航運蓄勢推進。水路交通是安康大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築綜合運輸體系、促進旅遊強市戰略實施、解決山區群眾出行難、推動沿江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已建成渡口150處,港口、碼頭及停靠點35處。有水路運輸企業16家,水路運輸服務企業1家,各類船舶2400艘,其中運營船舶1100艘,總功率16664.28千瓦,客位14799座,載重10774噸。2008年,完成水運客運量300多萬人,客運周轉量近6000萬人公里,貨運量100多萬噸,貨運周轉量3000萬噸公里。針對安康水運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全力破解漢江梯級開發(漢江陝西段七座水電站位於安康佔有六座)造成的礙航瓶頸,實現漢江與長江間干支直達通航,打造黃金水道,實現通江達海。 展望未來,安康將奮力進行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四大交通建設,著力構築更為便捷的立體交通網路體系,把大交通樞紐變成現實,促使安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翅騰飛。 氣候資源 安康市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垂直地域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寧陝、鎮坪12℃左右,其他各縣15℃左右。全市日照時數在1495.6小時(鎮坪)—1836.2小時(白河)之間。年降水量在750毫米—1100毫米之間。全市無霜期210—270天,平均8個月以上。主要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並有伏旱;春暖乾燥;秋涼濕潤並多連陰雨。主要災害性天氣是伏旱、暴雨和連陰雨。 旅遊資源 安康旅遊圖安康古稱金州,地處陝西省南端,周邊與四川、重慶、湖北毗鄰,漢江橫貫其中,陽安、襄渝和西康三條電氣化鐵路在安康交匯,旅遊區位優勢明顯。北接西安,南連三峽,東承湖北道教聖地武當山及神龍架自然保護區,西鄰漢中三國遺址,是連結國家規劃的「西安——三峽——張家界」綠色生態旅遊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又是陝西綠色生態旅遊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水、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這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歷史遺跡遍布全境,有古遺跡、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遺址650 余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寺、上許家台南宋古墓、廟、觀、堂集中於安康市區,折射著先民的光輝。 秦巴漢水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安康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市現已查明景區32處,景點78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千家坪國家森林公園 、天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多處(擂鼓台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化龍山自然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現已開發的景區景點29處。 其他名勝有:漢江、中華太極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 、巴山秋池、子午棧道、龍王山、旬陽縣博物館、文峰塔、呂河千里荷塘等。

⑻ 為什麼端午節不能說快樂,要說安康呢

祝福「端午節安康」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只是近代才有的。近年來,社交網路上流傳端午節不版適合跟朋友說「節日快權樂」,因為端午是一個祭祀節日,悲壯的日子;過此節,可以送「安康」,但不建議互道「快樂」。

對於流傳的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只能互送「安康」的說法,有人認為只是噱頭罷了,並無依據。祝「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古人的詩詞也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古人也在道互道「端午節快樂」。

(8)安康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端午節,是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習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⑼ 丁文的文學創作


丁文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成果綜述
一、文學創作方面的貢獻
1、「文化大革命」時期他被打成「小鄧拓」,許多文化人立下「不留片紙在人間」的毒誓,但他對文學事業痴心不改,在夾縫中求生存,創作了許多作品,較有影響的有短篇紀實小說《小葵花和她的戰友》,此作後來編入《金光燦燦的路》一書,作為那個時代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譯介國外,1101宣傳隊據此作改編成表演唱《小班長和她的戰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演播。創作的6場歌劇《赤腳醫生》演出十餘場,曾參加地區工農兵文藝調演並獲獎。
2、「文革」後他首開紀錄在省級刊物發表短篇小說《招工》,打破了安康文壇萬馬齊喑的局面,大大振奮了安康地區文學青年的創作熱情,成為一時的佳話。他是安康地區最早的幾個作協會員之一。
3、1994年他創作的小小說《懸念》雖只有幾百字,但評價頗高。1984年12月17日《西安晚報》登載後,同年編入《中國新聞年鑒》,1985年3月《小小說選刊》轉載,此後收入1987年《安康縣志·藝文篇》和2004年《安康地區志·文化文物篇》)。
4、他創建了安康文學史的基本框架。1992年5月23日出版的《安康文學史話》對安康文學的興衰、規律及流派作了初步的探索。繼後1996年出版的《安康藝文大觀》被譽為「地方文化的萬里長城」,對安康3000餘年的文學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古今300餘位作家入選,挖掘整理了幾位極為重要的安康作家的傳記。約30萬字作品系新近發現,首次披露。保存了安康許多可以傳世的精品佳作。對「崔八娃現象」的實質和大躍進民歌《我來了》的來龍去脈作了最新的詮釋和介紹,令世人耳目一新。十幾年前他所開掘的地方文學資源如今正被廣泛地利用。
5、1995年前安康只有兩人創作3部長篇小說,丁文乃其一。他的《神醫華佗》在《珠江潮》連載發表,文學評論家、《珠江潮》副主編張錫麟評價說「《神醫華佗》「是一部學者的作品,是高雅的文學。」
2002年出版的48萬字的長篇歷史傳記小說《陸羽大傳》是世界茶文化界為數不多的大型文學作品之一,評論家認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湖州茶文化研究會會長董淑鐸認為:「此書一定可以與茶聖陸羽一道,傳之後世,垂之千古。《陸羽大傳》能夠順利面世,是中國茶人之幸事,是世界茶人之幸事!」杭州趙榮光教授認為這也是「中國文化之幸!」
6、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十餘年間在通俗文學領域頗有建樹,作品多、參賽多、獲獎多,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是陝西新故事界「傳奇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貢獻
1、對安康3000年間的文學藝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整理。
2、對安康6000年間的造型藝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整理。2000年出版大型畫冊《安康造型藝術》,撰文30000餘字,收錄書畫、雕塑、工藝、建築四個方面的經典作品900餘件。在當時的安康應稱之為大製作、大氣度、大投入。陝西省文聯副主席肖雲儒稱譽他:「以個人微薄的力量和自己半生的年華,竭盡全力來校正中國文化一種久遠的傾斜。」
3、參與地方修志,特別是《安康縣志·人物篇》文字上乘,資料准確翔實,評價公允,並有諸多新資料首次發現和公開,頗獲好評。
4、對安康歷史文化方面的諸多亮點他首次發現,而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或者參與實際的操作。例如李自成兵困車廂峽的考證(1987年)、安康的高僧懷讓和禪宗文化(政協提案,大約在1995年)、安康是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的考證(2007年)、安康水文化及建設「東方水城」的設想等。他對於安康文化「八大亮點」的概括及研究獲得廣泛的認同。
5、研究紫陽茶文化並著書立說。
三、茶文化研究方面的貢獻
(一)中華茶文化的研究
1、1993年,針對「國人知茶道而不知中國茶道,知日本茶道聲名遠揚而不知中國茶道源遠流長」的現狀,在茶學界率先將「茶道」作為學術研究專題,著中國第一部茶道學專著,創建了「中國茶道學」的學術框架,系統地論述了中國茶道的定義、發展歷史、構成、流派,論述了茶藝的「四要」、「三法」及飲茶方式和設施,說明了茶道與文藝、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填補了茶學研究的空白。此書被稱為茶道學的「開山之作」、「經典之作」。它的出版澄清了茶學界許多模糊的認識,正本清源,對茶文化的復興和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此書先後4次再版,發行23000冊,流傳到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國內不少涉及茶藝的學校和培訓班選作主要教材。作者因此而名噪中外茶壇,得到了廣大茶人和茶學工作者的廣泛贊譽,從而奠定了作者在中外茶學界的學術地位,並有『中國茶道學開山人』之譽。」
2、1999年出版的《茶乘》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剖析中國茶道形成的內在機制,用36萬字的篇幅精闢地揭示了中國茶道的文化內涵,明確地說:「中國茶道負載著儒道釋三教文化的內涵,中國士子創立和發展了中國茶道,並以茶道為心靈的宗教。」此後許多學者在他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更深更細的探索,但基本思路未有多大變化。
3、他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領軍人物。1997年出版的《大唐茶文化》、2007年撰寫的25萬字的《唐代茶詩》,以及《陝西茶文化》、《陝西茶史》的部分篇章,全方位地揭示了大唐茶文化的歷史風貌,用有力的證據和精到的分析說明了中國不僅是茶的祖國,也是茶道的祖國,是日本茶道的源頭活水。不僅批判了學術問題上的片面認識,也大長了國人的志氣,體現了作者的民族精神。《大唐茶文化》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一部綜論大唐茶文化的專書。
4、他是「陸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唐代茶學家陸羽已成為中外茶學家研究的對象,形成了十分熱門的「陸學」。全國以陸羽的故鄉湖北天門、浙江湖州為基地開展研究工作。近十年裡丁文潛心研究陸羽,於2002年推出48萬字的《陸羽大傳》,據此又改編成52集30萬字的電視連續劇《茶神情史》,2005年又公開出版了30萬字的「陸學」研究專著《茶魂》。湖州、天門的領導和茶人給他以很高的評價。《陸羽大傳》和《茶魂》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兩部研究陸羽的專書。
5、他對陝西茶文化的研究貢獻卓著。2005年他發起和策劃出版了具權威性「陝西茶業叢書」。他親自執筆撰了24萬字的《陝西茶史》和28萬字的《陝西茶文化》,兩書披露了諸多新的發現和新的見解,如陝西茶的來源、茶史的分期、榷茶和稅收、茶馬貿易、茶馬古道、茶具茶藝等方面所作的詳細論述,對陝西有史以來的茶人、茶詩、茶歌、茶文、茶書、茶畫、茶聯、茶諺、茶藝、茶俗所進行的系統研究,關於「西有長安,東有杭州」全國兩個茶文化中心的論述以及陝西也有「茶馬古道」的論述,特別是對唐代陝西茶詩的搜集整理和賞析,令人耳目一新,凸顯了陝西茶文化的風采和神韻,增加了本書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兩書既有獲得茶專家們基本認可的權威性的結論,又拓開了陝西茶文化需要繼續探索的學術空間。兩書的出版為弘揚陝西茶文化提供了依據,大大提高了陝西在全國茶文化領域的歷史地位和學術影響,有利於推動陝西茶產業、茶經濟的發展。
6、他對紫陽茶文化的研究貢獻卓著。2002年出版的《紫陽問茶》,創建了紫陽茶文化的學術框架,涉及紫陽茶史、茶俗、茶藝、茶人、茶歌、茶詩、茶文、茶故事、茶著、茶論,資料豐富,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地方性和全國性,在全國同類區域性茶文化專書中出類拔萃。因他的研究,將紫陽人工植茶的歷史提早到西周之前,全國第一;貢茶的歷史由唐代時期也提早到西周之前,即由公元8世紀提早到公元前11世紀,至少提前了22個世紀。這既提高了紫陽茶的歷史地位,也是一種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他對紫陽茶經濟的發展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這是難以用數字估計的。
7、2011年出版《中華茶典》,160萬字,四斤八兩,鴻篇巨制,堪稱當代茶學集大成之作。
丁文自1993年介入茶文化研究至今已14年之久,時間不算太長,但其間出版原創茶文化專著8部,發表茶學短文數十篇,多次在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演講和發表論文,約300萬字。他是中國從古到今出版原創性茶文化專書最多的人,茶學界稱他是「中國茶道學的開山人」、「茶文化著作家」、「茶文化界頂級人物」、「茶學究」等等。作者表示這些稱號愧不敢當,但應當領受茶界朋友的好意,並表示感謝。

閱讀全文

與安康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