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東歷史發展的特點

中東歷史發展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1-02-16 02:36:13

1. 談談中東歷史發展的特點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內學科。
2.沿革,容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2. 中東的人文特徵

一、民族宗教

中東地區的人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

生活在西亞地區的穆斯林主要屬於四個民族,即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庫爾德人。

在這四個民族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國家,分別是阿拉伯國家、土耳其和伊朗。

土耳其人只有一個國家土耳其,波斯人也只有一個國家伊朗。

阿拉伯人有很多國家,如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敘利亞、約旦、葉門、阿曼、埃及、卡達、巴林等很多國家。

作為阿拉伯民族英雄的薩拉丁的直系後代族人庫爾德人,其人口約有3000多萬,分布在許多國家,其中土耳其1800萬、伊朗700萬、伊拉克500萬、敘利亞100萬、黎巴嫩10萬、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10萬。

另外還有猶太人(信仰猶太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信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佔多數。

對於「阿拉伯人」的分類,劃分的標准不同,結果也自然不同。根據史實,最廣義上的「阿拉伯人」可以分為阿拉伯人、阿拉伯化的科普特人、阿拉伯化的柏柏爾人。

二、傳統文化

中東以阿拉伯菜為代表,擴散到了其他的國家去,所以從整個中東地區來看,菜的味道都十分相似,即使是在一個國家內,也不會出現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菜式。比較有名的菜式有油浸秋葵、油浸青豆、油浸番茄歐洲節瓜等,從菜式上不難看出,中東人喜歡用橄欖油來烹調食物。

因為黎巴嫩菜崇尚天然和健康,所以,中東人在菜式里不僅用大量的橄欖油,同時還會用新鮮的檸檬汁和大蒜作為調味,幾乎所有菜都是以此作為基底進行烹飪的。

在烹調方法的選擇上,黎巴嫩乃至整個中東都喜歡用無煙燒烤的方式進行烹調,他們認為這樣子既能吃出肉的香味,也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分的污染。

中東口袋麵包是中東特色食物,受地域影響食材上結合了東西方的米面文化,加上當地獨特的大餅,在主食的選擇上更為多元一些,而且所有中東飲食都離不開米類、麥類、豆類和羊肉。

據了解,麥類的生長源於中東,最常用於製作麵包,如阿拉伯口袋麵包等,還有阿拉伯人餐桌上常見的大餅。 中東醬料式冷盤是中東特有的食物,第一次見到時讓人以為是豆腐腦一類的食物,然而淺嘗一口卻充滿無限的驚喜。

用鷹嘴豆做成的豆蓉,加上芝麻糊、鹽和檸檬汁等調味,滴上新鮮的橄欖油,攪拌均與,看似樣貌平平,卻讓人回味無窮,口留余香。在中東,人們還喜歡用開心果來作為甜品的配料之一,開心果味做成的冰淇淋,開心果搭配的各種甜點等,隨處可見開心果的蹤影。

(2)中東歷史發展的特點擴展閱讀:

文化差異: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里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里匯聚。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

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將耶路撒冷視為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蘭國家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國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馬來西亞這樣的其他民族國家。

其民族分別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普什圖人、馬來人。

阿拉伯國家是以阿拉伯族為主體的國家的總稱,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為主,但黎巴嫩人主要是阿拉伯人。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東

3. 中東歷史

老中東
(參見詳細的條款在地區的各種各樣的古老文明)
最早期的文明的當中一個BC 建立了在Mesopotamia 在2400 附近。Sumerians 、巴比倫人, 亞述人和其他建立了重要州。更加先進的文明之後不長期以來顯現了出在埃及。
從大約500 BC 前進, 幾個帝國控制了地區, 開始從裁決了Mesopotamia 、敘利亞和波斯的波斯帝國, 直到它由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擊敗了, BC 征服了帝國在第4 個世紀。這導致了希臘語言和文化傳播, 並且希臘講的朝代, 譬如Seleucids 在敘利亞和Ptolemies 在埃及, 裁決了地區以後200 年。
在第1 個世紀BC, 擴展羅馬共和國吸收了整體東部地中海區域, 並且在羅馬帝國之下地區與大多數歐洲和北非被團結了在一個唯一政治和經濟單位。這團結促進了基督教傳播, 並且在第5 個世紀以前整體地區是基督徒。羅馬規則在第4 個世紀廣告成功了由那Constantinople, 導致了希臘講話的創作, 基督徒帝國, 對史學家已知作為拜占庭式的帝國, 裁決了從巴爾干對Euphrates 。進一步東部, 然而, 波斯帝國由Parthians 和以後Sassanids 復興了。
阿拉伯中東
由於羅馬和拜占庭式的規則的成一體作用, 沒有真正的分別在什麼現在是歐洲並且什麼之間現在是中東直到AD. Anatolia 、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第7 個世紀是所有基督徒和希臘講話, 與Greco 羅馬世界文化上和政治上被團結在Constantinople 的統治下, 然而Mesopotamia (現代伊拉克) 形成了一個緩沖帶在拜占庭式和波斯帝國之間。
果斷事件在中東的創作作為一個分明文化地區是回教的上升在阿拉伯半島。在634 Mohammed 的追隨者開始了從Medina 。他們佔領了巴勒斯坦在636, Mesopotamia 在637, 敘利亞和埃及在640 和波斯在642 。Byzantines 成功防止阿拉伯人佔領Anatolia, 保留了基督徒直到土耳其人到來400 年後。人口的多數在區域由阿拉伯人征服轉換了成回教在二量之內, 創造一個永久文化邊境在歐洲和回教世界之間。
雖然團結的caliphate 由阿拉伯佔領第一波浪創造破壞一系列的更小的caliphates 和酋長管轄區在末期第9 個世紀以前, 阿拉伯人保留了未受挑戰在區域在尼羅和Tigris 之間(並且在北非和大多數西班牙) 超過400 年。對東部, 然而, 波斯很快再宣稱其獨立, 和此外採取了回教, Shi'ism 的形式, 遜尼派教徒回教阿拉伯人看見了象異端。這創造了一個永久東部疆界對阿拉伯伊斯蘭教的世界, 雖然回教繼續傳播對東部, 進入印度和印度尼西亞。
在這個期間阿拉伯世界, 在Umayyad, Abbasid 和Fatimid caliphates 之下, 是文化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在西部一半歐亞大陸。然而歐洲忍受了重覆了入侵和看其人口和經濟壽命尖銳退回從羅馬帝國、大的阿拉伯城市譬如開羅, 亞歷山大、巴士拉、大馬士革和, 高於一切, 巴格達精采大都會的天支持了多人口、興旺的貿易的經濟和富有的文化生活。阿拉伯文學、建築、醫學和科學是遠的在任何東西前生存在西歐。總計基督教, 唯一Constantinople 的退色的力量能與阿拉伯世界競爭。
土耳其人、烈士和Mongols
阿拉伯人的優勢瀕於突然的結束在中間11 世紀以Seljuk 土耳其人的到來, 移居南部自Turkic 家園在中亞, 征服了波斯、1055 伊拉克(奪取的巴格達), 敘利亞、巴勒斯坦和Hejaz, 並且擊敗Byzantines 在Manzikert 爭斗和征服Anatolia 。埃及給予在Fatimid caliphs 之下直到1169 年, 當它太落對土耳其人。Seljuks 裁決了大多數地區以後200 年, 但他們的帝國很快破壞進入一定數量的更小的蘇丹王國。
地區的這破碎允許基督徒西部, 因為其時運最低點在第7 個世紀演出了卓越的經濟和人口統計的補救, 再進入地區。1095 年教皇Urban II 召喚歐洲貴族政府奪回聖地為基督教, 並且在1099 第一運動的騎士奪取了耶路撒冷。他們建立了生存了直到1187 年的一個王國, 當Saladin 再拿了城市。更小的烈士fiefdoms 生存了直到1291 年。烈士無法建立永久存在在區域主要因為他們無法吸引移民從歐洲最初的討伐的沖動曾經被花費了。
在早期的13 世紀阿拉伯人Ayyubid sultans 埃及和敘利亞恢復的控制從土耳其人, 但阿拉伯復興是短命的。新波浪侵略者、金黃群眾的Mongols, 被清掃通過地區, 1258 年sacking 巴格達和推進作為遠南部作為埃及疆界。Mongols, 然而, 不是帝國建造者, 並且在中間14 世紀以前他們離開地區。在他們的蘇醒埃及的土耳其Mameluk sultans 取得了對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控制, 然而其它土耳其sultans 控制了伊拉克和Anatolia 。只在阿拉伯半島做了阿拉伯人規則他們自己的事理。
無背長椅時代
在早期的15 世紀以前新力量出現了在西Anatolia, 無背長椅埃米爾, 在1453 奪取了Constantinople 和做了他們自己sultans 。Mameluks 拿著無背長椅在中東外面一個世紀, 但1514 年Selim 冷麵開始了地區的系統的無背長椅佔領。伊拉克被佔領了在1515 年, 1516 年1517 年敘利亞和埃及, 熄滅Mameluk 線。無背長椅第一次團結了整體地區在一個統治者之下從10 世紀的Abbasid caliphs 的王朝, 並且他們保留了控制它400 年。
無背長椅並且征服了希臘, 巴爾乾和大多數匈牙利, 設置新邊境在東部和西部之間遠對多瑙河的北部。但在西部歐洲迅速地擴展, 人口統計上, 經濟上和文化上, 以美洲的新財富給打了基礎為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增長的景氣加油。在17 世紀以前歐洲追上了回教世界在財富、人口和最重要技術。雖然基督教和回教與資本主義貪婪的天性是相等地敵對的, 新教徒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教會的力量和允許個人主義茂盛未經檢查在北歐。
被1700 無背長椅驅使了在匈牙利外面並且力量均衡沿邊境果斷地轉移了傾向於西部。雖然無背長椅歐洲一些區域, 譬如阿爾巴尼亞和波斯尼亞, 看了許多轉換向回教, 區域從未文化上被吸收了入回教世界。從1700 年到1918 無背長椅平穩地撤退了, 並且中東進一步落和促進在歐洲之後, 變得越來越內在面貌和防禦。在19 世紀希臘期間, 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斷言了他們的獨立, 並且在巴爾干戰爭中1912-1913 無背長椅一共驅使了在歐洲外面, 除了Constantinople 和其內地城市。
在19 世紀以前無背長椅帝國是歐洲的"病的人", 越來越在歐洲力量的財政控制之下。統治很快被變成對徹底的佔領。1830 年1878 年法語被吞並的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1882 年英國佔領了埃及, 雖然它保留了在名義無背長椅主權之下。英國並且建立了波斯灣的有效的控制, 並且法國人擴大了他們的影響進入黎巴嫩和敘利亞。在1912 義大利人被佔領利比亞和Dodecanese 海島, 在離Anatolia 無背長椅中心區域的沿海的附近。無背長椅轉向德國保護他們免受西方大國, 但結果增加對德國的財政和軍事依賴性。
在第19 晚期和20 世紀初期世紀, 中間東部統治者設法現代化他們的州與歐洲力量更加有效地競爭。改革統治者譬如Muhammad ·阿里在埃及, 無背長椅Sultan Abl ·Hamid II 和1906 的作者革命在波斯所有尋求進口憲政、民法、世俗教育和工業發展西部模型的版本入他們的國家。整個地區鐵路和通信機線被建立了, 學校和大學被打開了, 並且陸軍將校、律師、老師和管理員新類新興了, 質詢伊斯蘭教的學者傳統領導。
不幸地, 在所有這些箱子金錢支付改革從西部被借用了, 並且這需要了導致破產和更大的西部統治, 傾向於給改革者抹黑的致殘的債務。埃及, 例如, 屬於英國的控制因為Muhammad 阿里和他的後繼者雄心勃勃的項目bankrupted 州。另外, 伊斯蘭教的世界的westernisation 創造了更加專業的陸軍, 由願意和能掌握政權為他們自己問題困擾了中東自那以後的官員帶領。有並且影響所有改革的絕對統治者的問題: 他們准備著考慮所有改革除了基於他們自己的力量。Abl ·Hamid, 例如, 增長更加獨裁當他設法強加改革給他的勉強帝國。改革部長在波斯並且設法強加現代化給他們的主題, 挑釁鋒利的抵抗。
最雄心勃勃的改革者是年輕土耳其人(官方地告訴委員會為聯合和進展), 1908 年掌握了政權在無背長椅帝國。由雄心勃勃的對陸軍將校、Ismail ·Enver (Enver Pasha) 並且Ahmed ·Cemal (Cemal Pasha), 和一位根本律師帶領, Mehmed Talat (Talat Pasha), 年輕土耳其人最初地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但很快變成了一個ruling 會議, 與Talat 作為盛大大臣和Enver 當戰爭大臣, 設法施行一個根本現代化項目無背長椅帝國。
計劃有幾個缺點。首先它需要強加土耳其語言和集中了政府在什麼至此是一個多語種和寬松被治理的帝國, 疏遠了帝國的阿拉伯講的地區和造成了高潮在阿拉伯民族主義。它第二驅使了帝國曾經更深入債務。並且第三, 當Enver Bey 形成了與德國的一個聯盟, 他看見了當最先進的軍事力量在歐洲, 它花費了帝國不列顛支持, 保護了無背長椅免受俄國侵犯所有通過19 世紀。
歐洲統治
1914 年這個聯盟被帶領年輕土耳其人入加入德國和奧地利匈牙利致命錯誤在他們的戰爭中反對不列顛和法國。英國看見了無背長椅作為微弱的鏈接在敵對聯盟, 和集中了敲他們在戰爭外面。1915 年當直接攻擊無法在Gallipoli, 他們轉向了挑起的革命在無背長椅領域, 利用阿拉伯民族主義喚醒的軍隊。阿拉伯人愉快地居住或多或少根據無背長椅規則400 年, 直到年輕土耳其人嘗試了"Turkicise" 他們和改變他們的傳統政府系統。英國找到一個盟友在海珊, 麥加的遺傳性統治者和相信由Muslims 是先知Muhammed 的家庭的後裔, 帶領了阿拉伯反叛反對無背長椅規則, 被接受阿拉伯獨立諾言在交換。
但當1918 年無背長椅帝國崩潰了, 阿拉伯人找到他們被背叛了, 的確加倍背叛。為不僅有英國和法國人結束一個秘密條約(Sykes 在協議), 分成中東在他們之間, 但英國許諾了通過Balfour 聲明國際猶太復國主義的運動他們的支持在創造猶太家園在巴勒斯坦, 是以色列古老王國站點但並且有主要阿拉伯人口經過一千年。當無背長椅離去了阿拉伯人宣告了一個獨立國家在大馬士革, 但是太微弱的, 軍事上並且經濟上, 抵抗歐洲力量為長期以來, 和不列顛和法國建立了控制和很快重新整理中東適合自己。
敘利亞變成了法國受保護國(稀薄地假裝如同國家必須同盟), 與基督徒海岸地區被分裂變成黎巴嫩。伊拉克和巴勒斯坦變成了英國的被託管的疆土, 與Sherif 海珊的兒子的當中一個, 費薩爾, 被安裝作為伊拉克的國王。巴勒斯坦被分裂在一半, 以東半變成的Transjordan 為另海珊的兒子, Abllah 提供王位。西部一半巴勒斯坦被安置了在直接英國的管理之下, 並且已經堅固猶太人口被允許增加, 最初地在英國的保護下。大多數阿拉伯半島落對其它英國的盟友, Ibn ·Saud, 1922 年創造了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同時, 無背長椅的秋天允許Kemal Atat5urk 掌握政權在土耳其和開始現代化和secularisation 項目。他廢除了caliphate, 解放了婦女、被強制執行的西部禮服和對土耳其語的用途在阿拉伯語位置, 和廢除伊斯蘭教的法院的司法。實際上, 土耳其, 基於規則在阿拉伯世界, 現在被確定脫離從中東和文化上變成一部分的歐洲。自那以後, 土耳其堅持, 這是中東的一歐洲國家和不是部份。
其它轉折點在中東的歷史上來了當石油被發現了, 1908 年(1938) 首先在波斯和以後在沙烏地阿拉伯並且其它波斯灣各國, 和並且在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中東, 結果是容易地擁有原油, 最重要的商品世界的最大的容易接近的儲備在20 世紀工業界。雖然西部石油公司抽和出口幾乎所有石油給迅速地擴展汽車業和其它西部工業發展加油, 石油州的國王和埃米爾變得巨大地富有, 使他們鞏固他們的舉行在力量和基於他們利益在保持西部霸權在地區。石油財富並且有顯得荒謬任何的作用運動往經濟, 政治或社會改革也許已經新興了在阿拉伯世界在Kemalist 革命的影響之下在土耳其。
在20 年代和30 年代伊拉剋期間, 敘利亞和埃及行動了朝獨立, 雖然英國和法國人正式沒有離去地區直到他們被迫做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但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者殖民化矛盾的軍隊創造了英國能不解決亦不解救他們自己的一個情況。上升對Hitler 的力量在德國創造新緊急在猶太復國主義的搜尋創造猶太州在巴勒斯坦, 並且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顯然意圖挑釁了越來越劇烈阿拉伯抵抗。(為這的明細帳, 參見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巴勒斯坦沖突和歷史。)
這奮斗達到了高潮在1947 聯合國計劃分成巴勒斯坦創造猶太州和巴勒斯坦國家在狹窄的空間在喬丹河和地中海之間。巴勒斯坦人拒絕了這個計劃, 1948 年猶太復國主義的移居者宣稱以色列, 阿拉伯國家干預了, 並且阿拉伯人被擊敗了在收效的戰爭中。大約800,000 巴勒斯坦人從區域出逃由以色列吞並和變成了難民在鄰國, 如此製造混淆了地區自那以後的"巴勒斯坦問題" 。
沖突區域
以色列, 歐洲力量的離開的創立從直接控制地區, 和石油工業的增長的重要, 標記了現代中東的創作。這些發展導致了美國的增長的出現在中東事理。美國是以色列的主要盟友和保護者, 地區的穩定的最後保人, 和從50 年代主要的軍隊在石油工業。1954 年當共和黨革命帶來了根本反西部政權給力量在埃及, 1963 年在敘利亞, 1968 年1969 年在伊拉克和在利比亞, 蘇聯, 尋求打開冷戰的一個新競技場在中東, 與阿拉伯統治者加盟了譬如埃及和薩達姆·海珊的Gamal Abdel Nasser 伊拉克。這些政權獲得的支持通過他們的諾言毀壞以色列, 擊敗美國和其它"西部帝國主義者," 和帶來繁榮給阿拉伯大量, 通常通過某種社會主義的形式。當他們沒有做任何這些事, 他們變得越來越專制。
以回應這個挑戰對其利息在這個區域, 美國毛氈迫使辯護其殘余的盟友、沙烏地阿拉伯保守的君主制, 喬丹、伊朗和海灣酋長管轄區, 規則方法是幾乎一樣不吸引人的對西部觀點象那些反西部政權。伊朗特別是適合鑰匙美國盟友, 1979 年直到一次革命由Shi'a 僧侶帶領推翻了君主制和建立了比世俗政權是更加反西部的一個神權的政權在伊拉克或敘利亞。這迫使美國入與沙烏地阿拉伯、反動分子、腐敗和壓迫君主制, 和政權的一個緊密聯盟, 而且, 致力以色列的破壞。因而, 美國被捲入在中東政治的矛盾。作為英國和法國人是很快發現了自己正。阿拉伯陸軍的連續失敗由於以色列人的作用1948 年, 1967 年和1973 說服了exiled Palestians, 和許多其它阿拉伯人, 阿拉伯政權不能擊敗這新西部闖入入地區。殘余的巴勒斯坦疆土的以色列佔有(西岸和Gaza) 在1967 結果是永久, 製造一個更加難處理的巴勒斯坦問題, 由系統的以色列解決使更壞在疆土。雖然阿拉伯人經常召回了烈士的他們成功的趕出在第12 和13 世紀、以色列的更加了不起的人口, 和其繼續的支持從美國, 意味, 現代天Saladin 不能希望毀壞它通過常規軍事手段。
1979 年, 而且, 埃及在納賽爾的後繼者, Anwar 薩達特之下, 結束了與以色列的一個和約, 結束阿拉伯軍事聯合戰線的前景。從70 年代巴勒斯坦人, 由Yasser·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帶領, 一般採取恐怖主義一次長時期的競選, 反對以色列和反對美國, 猶太和西部目標, 作為減弱以色列決心和破壞西部支持手段對於以色列。巴勒斯坦人支持了在這中, 對不同程度, 由政權在敘利亞、利比亞、伊朗和伊拉克。高峰這次競選進來1975 個團結的決議譴責猶太復國主義作為種族主義和招待會的形式被測量阿拉法特由聯合國大會。
蘇聯和共產主義的崩潰的秋天在90 年代初期有幾後果為中東。它允許很大數量的猶太人移居從俄國和烏克蘭對以色列, 更加進一步加強猶太州。它切除了最容易的源泉的信用、軍備和外交支持對反西部阿拉伯政權, 減弱他們的主張。它開放了便宜的石油的前景從俄國, 壓低石油的代價和減少對石油的西部依賴性從阿拉伯國家。並且它給發展抹黑Stalinist 模型通過埃及的獨裁州社會主義(在納賽爾之下), 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和伊拉克是以下從60 年代, 政治上留下這些政權和經濟上擱淺了。統治者譬如薩達姆·海珊在伊拉克越來越轉向了阿拉伯民族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替補。
它是這帶領了伊拉克入其與伊朗的長時期的戰爭在80 年代, 1990 年並且然後入科威特其重大的入侵。科威特是巴士拉無背長椅省的一部分在1918 年之前, 和實際上因而部分伊拉克, 但伊拉克認可了其獨立在60 年代。美國反應了入侵由形成包括沙烏地阿拉伯, 埃及中間東方國家並且敘利亞, 得到許可從聯合國和然後趕出伊拉克從科威特由軍隊在海灣戰爭總統喬治·布希, 然而, 沒有試圖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 某事美國以後來後悔盟友的聯合。海灣戰爭和其後果達到了永久美國軍事存在在波斯灣地區, 尤其在沙烏地阿拉伯, 某事造成了巨大進攻對許多穆斯林。
當代中東
在90 年代以前, 許多西部評論員(和一些中間東部部分) 看了中東作為不僅沖突 區域, 而且落後 區域。政治民主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迅速傳播在東歐、拉丁美洲、非洲的東亞和部分通過了中東。在整體地區, 唯一以色列和土耳其是民主。其它國家有立法機關, 但這些有一點力量, 並且人口的多數不能在某些情況下投票, 因為他們是外來工人和不是公民。
在多數中間東方國家, 市場經濟增長由政治制約, 腐敗和任人唯親禁止了, 過度花費在胳膊和聲望項目, 和overdependence 在石油收支。成功的經濟在這個區域是那些與低人口結合了石油財富, 譬如卡達、巴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這些州, ruling 埃米爾允許某一程度政治和社會自由化, 沒有基於任何他們自己的力量。埃米爾被認為了寬宏與他們的鄰居, 但保守性比較與西部比較。黎巴嫩, 在一次長時期的內戰以後在80 年代, 並且重建了相當成功的經濟。
在90 年代以前, 中東整體上落在不僅歐洲之後, 而且在印度、中國大陸和其它迅速地顯現出的市場經濟之後, 就生產、貿易、教育、通信和實際上經濟和社會進展來說其他標准。斷言, 如果石油被減去了, 全阿拉伯世界的總出口是決不那些芬蘭頻繁地被引述了在西方。作者的理論譬如大衛Pryce 瓊斯, 那阿拉伯人被困住在落後的"周期" 從哪些他們的文化不會給他們逃脫, 廣泛被接受了在西部。
在21 世紀的開頭歲月所有這些因素結合提高中東沖突對新高度, 和傳播其後果橫跨地球。2000 年嘗試的失敗由比爾·柯林頓broker 和平成交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在大衛營(2000 年大衛營首腦會議) 導致了直接地Ariel Sharon 的競選作為以色列的總理和Al Aqsa Intifada, 為以色列平民目標自殺性投彈描繪。這是暴力第一主要爆發從奧斯陸和平條約1993 年。
同時, 大多的失敗阿拉伯政權和世俗阿拉伯激進主義破產帶領教育的阿拉伯人(和其它穆斯林的) 部分接受Islamism, 由強有力的Wahhabist 學派沙烏地阿拉伯促進由伊朗的Shi'a 神職人員和。許多好戰的Islamists 獲取了軍事訓練然而作戰與蘇聯的軍隊在阿富汗。
這些的當中一個是富裕的沙烏地阿拉伯人, 本·拉登。在作戰與蘇維埃以後在阿富汗, 他形成了al Qaida 組織, 由美國使負責任1998 美國使館轟炸、USS Cole 轟炸和9月11 日, 對美國的2001 次攻擊。一個附屬的小組, Jemaah Islamiya, 履行了2002 年十月巴厘島恐怖分子轟炸在印度尼西亞, 殺害另外200 。2001 年9月11 日攻擊帶領美國喬治·W. 布希的總統管理發射阿富汗入侵推翻Taliban 政權, 被指控懷有Osama 和他的組織。美國和其盟友描述了這次行動作為一次全球性"反恐怖戰爭一部分。"
它基於在海灣戰爭的結尾的布希政府明顯地並且變成了說服, 薩達姆·海珊重新組成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項目, 違反協議, 雖然它以後變得顯然這個威脅大大地被誇大了。在2002 期間"鷹" 在管理, 由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 帶領, 開發一個計劃侵略伊拉克, 從力量去除薩達姆並且把伊拉克變成一個民主州以自由市場經濟, 他們希望, 起一個模型作用對於剩餘中東。
根據多數評論員, 計劃由警報的組合刺激了在薩達姆撤除從力量能帶領中東的完全變革伊拉克顯現出的化學製品、生物甚至核武器、強烈的反感對薩達姆和他的反美國修辭, 1991 年慾望完成喬治·布希未完成的工作, 慾望修改中東力量均衡傾向於以色列和切除來源的反以色列恐怖分子, 和信仰的前景。當美國和其校長盟友, 不列顛和澳洲, 不能獲取對伊拉克入侵的聯合國認同, 他們去向前沒有它, 推翻和最終抓住薩達姆沒有巨大困難, 和佔領巴格達在2003 年4月。新西部佔領軍的出現在一個中間東部首都標記了一個轉折點在地區的歷史上。如果美國成功變換伊拉克成一個興旺和穩定的民主州, 後果為地區也許是大的。失敗的後果並且會是非常廣遠的。在2004 年的早期它仍然不是確切是否美國項目在伊拉克會繼承程度藏品競選那裡, 或對變換中東。
在2004 年, 還, 喬治·W. 布希的路線圖以前為和平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失去了作用。反應, 以色列行動了朝一種單邊的辦法, 推擠向前以以色列西岸障礙分離以色列從巴勒斯坦人。障礙如果完成也許共計 西岸的堅固地區的事實上吞並由以色列。從阿爾及利亞和埃及向敘利亞和伊朗, 中東保留了獨裁政權、停滯經濟和民事沖突區域。
運輸
運輸在中東歷史上是更加便宜比在世界的多數其它區域。地區的主要河、尼羅和Tigris Euphrates 系統, 人口的連接的大部分。相等地重要, 然而, 駱駝。這只強壯和高效率的馱獸基於中東比較好處在貿易許多世紀。
一部分因此, 但主要由於地方政府鐵路的貧困本質非常後來了到中東。1883 年仍然有沒有鐵路任何地方外部埃及。在是在歐洲控制, 譬如埃及在1882 年以後, 歐洲之下的那些區域控制了鐵路的財務和建設。在區域仍然在無背長椅帝國的控制之下, 歐洲擁有和被控制多數鐵路。帝國缺乏的熟練的工程師和其努力經常被困擾了以技術問題。這的最震驚的例子是Mudanya 對被建立在太陡峭的一個坡度使它是能用的乘機車的伯薩線, 並且整體項目變成了完全資源浪費。或許更加重要缺乏投資資本在帝國, 並且金錢為鐵路項目因而被籌集了在金融市場上在巴黎、倫敦, 和柏林。
中間東部鐵路大廈的標准樣式將有政府津貼歐洲公司獨佔在某一路線某一時期。經常增加了來這些讓步財政保證許諾, 政府會組成某一部份任何財政丟失, 如果鐵路成功運載有些每年噸位。歐洲公司會引起很多資本需要資助鐵路在金融市場上在西歐首都。有當然許多變異對這個樣式。一些鐵路由Middle Eastern 資本幾乎整個地建立了。

參考資料:http://www.yotor.com/wiki/zh/%D6%D0/%D6%D0%B6%AB%B5%C4%C0%FA%CA%B7.htm

4. 中東戰爭的歷史特點和戰略位置

中東戰爭表復面上是以色列與制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實際上是美蘇兩大陣營背後操縱的代理人戰爭;中東地區位於亞非歐三大洲交界處,戰略位置重要,歷來為兵家必正之地,加之進入現代後,大量石油的發現,使中東地區的能源爭奪日趨白熱化。

5. 給我講講中東的歷史

第一次中東戰爭(亦稱巴勒斯坦戰爭)

1947年11月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猶太兩個國家和耶路撒冷市國際化。阿拉伯各國堅決反對分治決議與建立猶太國家。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於當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次日晨,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向以色列進攻,佔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采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約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

第二次中東戰爭(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共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衛塞得港戰斗中,充分發動和武裝群眾,軍民聯合,英勇作戰,並利用美、蘇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亦稱六五戰爭)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佔領6.5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表1第三次中東戰爭阿以雙方軍事實力與戰爭損失概略統計)。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各派突擊隊偷襲對方。1970年8月停火。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阿、以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亦稱十月戰爭)

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侵佔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驕橫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10日,埃軍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以色列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越過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當埃軍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展開第2次大規模進攻時,以軍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24日,埃以雙方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6. 中東的文化特徵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里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里內匯聚。現在,中東的各民族容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題不易,麻煩點下右上角【滿意】以茲鼓勵,謝謝!!

7. 中東亂局呈現哪些特點你認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中東亂局,可見四大特點。
其一,地區動盪此起彼伏。埃及、突尼西亞、利比亞、葉門等阿拉伯四國轉型之後,它們的基本矛盾並未得到解決,特別是經濟滯後、廣大民眾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眼下各國政府尚難拿出較為務實的經濟發展規劃,政府的權威與公信力大跌。此外,巴以地區硝煙再起,以色列空襲加沙地區,並大兵壓境威懾哈馬斯,巴方也以火箭彈還擊,使得本已動盪的中東局勢雪上加霜。
其二,兩大熱點持續升溫。一方面,持續長達20餘月的敘利亞危機迄今未見緩解,流血沖突不斷,爆炸事件時有發生。另一方面,西方正就伊核問題對德黑蘭拉緊「繩索」,逼其就範。
其三,地區伊斯蘭政治勢力崛起。各國伊斯蘭力量以政黨面目出現,參與民主選舉。它們在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總統或議會選舉中勝出,在利比亞、蘇丹、茅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科威特的議會中贏得了眾多席位,在黎巴嫩間接掌控政局走向,使得中東地區出現伊斯蘭色彩增加、世俗主義及其生活方式受到沖擊的趨勢。
其四,美國的「掌控」能力大不如前。地區局勢變化並未沿著美方設計的「民主」軌道發展,反而使得與西方存在結構性矛盾的伊斯蘭勢力崛起、甚至掌權,地區人民反美情緒高漲。9月,一部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的美國影片激怒了全球的穆斯林,有30多個國家的穆斯林上街遊行示威,以示抗議。憤怒的利比亞民眾襲擊了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美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遇難身亡。這均充分顯示了美國中東政策的失當。華盛頓若不改變其中東政策,必將失利更多。

最根本的亂源在於「利益」二字!
歷史根源:最早是來自於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的王位之爭。猶太人占據巴勒斯坦,後被羅馬人趕走。後來阿拉伯人趕走羅馬人,來到巴勒斯坦定居。猶太復國主義在一戰前開始產生,旨在恢復猶太人的國家,選址巴勒斯坦,與巴勒斯坦人商議失敗,放棄。
英國人在一戰之後統治巴勒斯坦,不限制移民,正值二戰德國屠殺猶太人,猶太人大量遷往巴勒斯坦,導致混亂局面。英國人無法解決,交給聯合國,在美蘇干預下,決議將巴勒斯坦分成兩部分,猶太人佔大半,耶路撒冷歸國際管轄。然後就開始了無休止的爭端。
戰略地位:中東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三洲五海之地,蘇伊士運河和豐富的石油資源)
全世界大多數科學家的地球資源枯竭論,加上西方霸權主義列強的強盜邏輯的實施,西方帝國主義列強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以掠奪能源為主要目的,到處發動戰爭,是導致北非、中東及全世界各地動盪局面的根本原因。

8. 中東的風格主要有哪些特點

伊斯蘭建築,西方稱薩拉森建築。它包括清真寺、伊斯蘭學府、哈里發宮殿、陵墓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築藝術和伊斯蘭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同印度建築、中國建築並稱東方三大建築體系。伊斯蘭建築以阿拉伯民族傳統的建築形式為基礎,借鑒、吸收了兩河流域、比利牛斯半島以及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建築藝術精華,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多樣的造型,創造了一大批具有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建築物。

清真寺是伊斯蘭建築的中心部分,主要表現為設計巧妙、建築手法新穎和裝飾藝術獨特。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時期修建的清真寺,採用了阿拉伯民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土坯或岩石結構,沒有屋頂,或以樹枝遮掩,室內無裝飾,陳設簡朴無華。這時的清真寺,大致有3部分組成:庭院、棗樹枝或膠泥混制的屋頂、樹墩或土築成的「敏拜爾」(演講台)。穆罕默德親自主持初建的麥地那清真寺即屬這一類。

改建後的麥加清真寺屋頂有一隻船的殘骸搭制而成,外牆東南角鑲嵌有一塊黑色隕石。此外再無別的裝飾和設施。

四大哈里發時期,伊斯蘭向阿拉伯半島外的廣大地區迅速傳播,穆斯林在各地修建了一大批清真寺如埃及弗斯塔特(開羅舊稱)的阿慕爾清真大寺,伊拉克的巴士拉、庫法兩座清真寺,都保持了阿拉伯民族傳統的建築風格,有的規模較大,能容納數千人同時禮拜。阿慕爾清真大寺的4座「邁納爾」(尖塔)是伊斯蘭建築史上出現最早的造型。

八九世紀,穆斯林建築師受敘利亞—拜占廷和羅馬建築形式的影響,在基督教、猶太教堂建築基礎上建築了一批不同於阿拉伯風格的的清真寺和宮殿民用建築。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清真大寺在原有建築基礎上改建而成,大殿內羅馬式柱子密集,柱頭和天花板之間重疊著兩層發卷,大殿的結構給人以深且高的感覺。「米哈拉布」(凹壁)的工藝復雜,星座式吊燈懸掛在大殿頂部,門窗花飾也很新穎。

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清真寺、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希臘、羅馬建築風格的影響。西班牙、義大利等地供哈里發用的清真寺、私人別墅等也素以華麗、典雅著稱。隨著伊斯蘭在亞洲廣大地區的發展,阿拉伯傳統的建築形式與伊朗、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國的建築形式相結合,在上述國家出現了眾多的、新的伊斯蘭建築形式。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國新疆地區的清真寺建築互有近似之處,屬於集中式、紀念性建築。這些清真寺以覆有巨型穹頂的大殿為中心,若干小穹頂環抱周圍。大殿前有一開闊的廣場,「邁納爾」矗立四邊,大殿門窗呈拱卷形,門窗上的木雕窗花、大殿內的「敏拜爾」、「米哈拉布」都富有精美的工藝造型。牆壁上書寫有《古蘭經》警句。 伊朗的國王清真寺、巴基斯坦的八德夏希清真寺和中國新疆的艾提卡爾清真寺、庫車清真寺都是這一形式的代表。
陵墓建築是在中亞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伊斯蘭學府的設計和建造與清真寺建築有很密切的關系,有些學府即建於清真寺附近或其中。埃及的愛資哈爾大學、摩洛哥的卡拉維因大學、突尼西亞的栽突那大學等,初建時規模不大而設施簡單,無正規教室和校舍,教學活動在清真寺大殿內舉行。隨著伊斯蘭的傳播和穆斯林文明的發展,這些伊斯蘭學府已成為傳播社會知識、進行宗教教育的場所,建築設施、教學手段不斷完善,愛資哈爾大學已成為舉世無雙的伊斯蘭大學城。

穆斯林的住宅建築隨著世界文明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穆聖時期,穆斯林的住宅十分簡朴。為遷徙之便,游牧的阿拉伯人常年以帳篷為居所,故有人稱他們的居住的地方為「帳篷城」。城市阿拉伯人的住宅多是土坯或石頭築成的簡易平房。歷代哈里發重視城市的開發和興建,在發展商業貿易的同時,城市也具規模。聖地麥加、麥地那,伊拉克的巴士拉、庫法,埃及的弗斯塔特,巴勒斯坦的臘姆拉等城市都得到哈里發的統一治理。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阿拉伯地區的城市建設速度很快,高樓大廈已取代了帳篷和土坯房,出現了一些有世界意義的現代化新型建築。
伊斯蘭建築的基本特性

伊斯蘭建築由於地區和年代的不同而形式各異,覓其共性是比較困難的,可是下述各項是較為明顯的。

變化豐富的外觀:世界建築中外觀最富變化,設計手法最奇巧的當是伊斯蘭建築。歐洲古典式建築雖端莊方正但缺少變化的妙趣;哥特式建築雖峻峭雄健,但雅味不足。印度建築只是表現了宗教的氣息。然而,伊斯蘭建築則奇想縱橫,莊重而富變化,雄健而不失雅緻。說其橫貫東西、縱貫古今在世界建築中而獨放異彩並不為過。

穹隆:伊斯蘭建築盡管散布在世界各地,幾乎都必以穹隆而誇示。這和歐洲的穹隆相比,風貌、情趣完全不同。歐洲建築的穹隆如同機器製品一樣,雖精緻但乏雅味。伊斯蘭建築中的穹隆往往看似粗漫但卻韻味十足。

開孔:所謂開孔即門和窗的形式,一般是尖拱、馬蹄拱或是多葉拱。亦有正半圓拱、圓弧拱,僅在不重要的部分罕用。

紋樣:伊斯蘭的紋樣堪稱世界之冠。建築及其它工藝中供欣賞用的紋樣,題材、構圖、描線、敷彩皆有匠心獨運之處。動物紋樣雖是繼承了波斯的傳統,可脫胎換骨產生了嶄新的面目;植物紋樣,主要承襲了東羅馬的傳統,歷經千錘百煉終於集成了燦爛的伊斯蘭式紋樣。

說到幾何紋樣,那是斷然獨創的東西,由於無始無終的折線組合,轉瞬間即現出了無限變化,與幾何紋和花紋結合更構成了特殊的形態。並且以一個紋樣為單位,反復連續使用即構成了著名的阿拉伯式花樣。

另外還有文字紋樣,即由阿拉伯文字圖案化而構成的裝飾性的紋樣,用在建築的某一部分上,多是古蘭經上的句節。

知識、信仰和伊斯蘭建築

伊斯蘭建築很多都表現對知識和信仰的熱忱。

椰棗樹曾經因傳遞消息而功勛卓越。在伊斯蘭的早期,椰棗樹的樹頂既是呼喚穆斯林兄弟禮拜的登高點,也作為觀察異教徒發起進攻的瞭望塔。現代已建起了椰棗樹狀的電信塔。在沙特,書的形狀已經被選做大學大門的基本圖案。圖案由兩本書構成,代表著知識和信仰。它們被安排得如此之緊密,顯示了信仰和知識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以漂亮的阿拉伯語書法把《古蘭經》寫在書的封面上。

主麻·凱塔布清真寺最初設計方案,是根據一種五邊形的刺激神經的儀器設計的。後來的方案,是從《古蘭經》經書的形式得到啟發而設計的。清真寺的五面,每一面都是一本打開的有裝訂線的書,寫有不同書法的「索勒爾」(《古蘭》的一章);宣禮塔被設置在書的裝訂線交匯之處。撒馬爾罕城的比比·堪奴穆清真寺,廣場的書架型噴泉,它與《古蘭經》的書架及其相似。

穆斯林通過每日五次禮拜來凈化心靈,堅定對安拉的信仰,恢復對真理追求的信念。潔凈和衛生是最基本的,也是保持健康身體的最關鍵的前提。禮拜之前必須沐浴凈身,因此穆斯林家庭和清真寺必需設有沐浴室。土耳其式浴室是伊斯蘭沐浴室的典範。

建築可以抽象地表達力量。無數壯觀的清真寺宣禮塔,與其說它們是用以召喚人們禮拜,不如說是信仰力量的最好表達。清真寺宣禮塔往往很高,有一兩個突出的陽台,那是宣禮員所站的地方,以召喚穆斯林去做禮拜。塔最初時,是矮牆,方形的石塔。後來,一種通用的塔被設計出來,起初它的底層是方形的,第二層變成多邊形,後又成為圓柱體的塔身。在形式上,它或是冠以浮圓頂或錐形頂。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宣禮塔的高度就已超過70米。

伊斯蘭建築家擁有的一個突出優點是,即使是最宏大的清真寺工程,也總是在短得驚人的時間內完成。穆斯林建築師常為他們的建築速度而驕傲。

伊斯蘭建築的未來

伊斯蘭建築藝術和特徵已自成體系。和諧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理念。這一理念內涵與外延非常豐富,是伊斯蘭社會的關鍵因素。伊斯蘭建築與其周圍的人、環境非常和諧,沒有嚴格的規矩去左右伊斯蘭建築。世界各地眾多的清真寺,各自使用地方性的幾何模式、建築材料、建築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伊斯蘭的和諧。但是,在二十世紀伊斯蘭建築的和諧被遺忘了。當代伊斯蘭建築趨向概括有三種:

一是完全忽略過去,模擬西方式建築。這種建築忽略伊斯蘭精神和傳統文化。

二是混合式的建築。拱門和圓頂的傳統外觀嫁接於現代的高層建築之上。

三是理解伊斯蘭建築的本質,利用現代建築技術來表達這種本質。當今建築工程有很多利用新材料,新技術的探索、實踐的機會,以使伊斯蘭建築藝術變得更加豐富多采。

第三種實踐,將會使伊斯蘭建築保持和伊斯蘭本質信念相關聯的風格與特色。在伊斯蘭世界,為數眾多的人正在這條路上探索著。我們有理由相信伊斯蘭建築藝術將再度復興。

9. 有關中東的歷史

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Middle East,Wars of)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

所謂「中 東戰爭」是指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是指阿拉伯民族佔大多數的國家,主要分 布在亞洲和非洲北部的中東地區。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爭端 由來已久。歷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位於地中海、死海、約旦 河之間)建立過國家。公元前30世紀,原在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區定居。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萊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萊王 國。此後,巴勒斯坦先後被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和土耳其等外來民族征服,猶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主張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重返巴勒 斯坦,建立猶太人為主的國家。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當時這個地區阿拉伯人66萬人, 猶太人僅9萬人,但英美為控制巴勒斯坦地區和蘇伊士河,竭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 他們的策劃下已經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從此,阿、以兩個民族間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斷發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縱下的聯合國大會通過決 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由兩國分治,阿拉伯世界廣泛反 對這個決議,沒有建立阿拉伯國家,也堅決反對猶太人建國。1949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就同以色列發生第一次中東戰爭,結 果阿拉伯國家失利,埃及、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先後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後,卻遺留下許多問題,這樣,逐步引發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東戰爭。直到1989 年,才終於建立「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國問題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東戰爭(亦稱巴勒斯坦戰爭)

1947年11月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猶太兩個國家和耶路撒冷市國際化。阿拉伯各國堅決反對分治決議與建立猶太國家。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於當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次日晨,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向以色列進攻,佔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采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約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

第二次中東戰爭(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共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衛塞得港戰斗中,充分發動和武裝群眾,軍民聯合,英勇作戰,並利用美、蘇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亦稱六五戰爭)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佔領6.5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表1第三次中東戰爭阿以雙方軍事實力與戰爭損失概略統計)。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各派突擊隊偷襲對方。1970年8月停火。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阿、以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亦稱十月戰爭)

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侵佔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驕橫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10日,埃軍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以色列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越過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當埃軍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展開第2次大規模進攻時,以軍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24日,埃以雙方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首戰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氣為之大振。埃軍渡河之役顯示出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表2第四次中東戰爭阿以雙方軍事實力與戰爭損失概略統計)。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

第五次中東戰爭(亦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從陸 地、空中和海上大舉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軍佔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一地區的基地被全部摧毀,武裝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損失。駐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受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導彈設 施和空軍力量遭到到重大損失。6月11日,敘利亞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 集重兵對巴解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包圍和攻擊,後在聯合國的調解 下,在維持和平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總部及其萬余名武裝人員不得不撤出貝魯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個阿拉伯國家。敘利亞在貝魯特的1000多名部隊也同時撤走。

五次中東戰爭回眸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為爭奪巴勒斯坦同阿拉伯國家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這次戰爭直到1949年3月才結束。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約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兩國為重新霸佔蘇伊士運河,恢復對埃及的殖民統治,勾結以色列,於1956年10月29日,出動大批軍隊向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整個戰爭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了6天,地面戰斗40餘小時,傷亡300至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死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約1000人,受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5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凌晨7時45分,以色列幾乎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所有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突然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的地面部隊也發起了進攻,阿拉伯國家奮起反抗。至10日戰爭結束。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這次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戰敗而告結束。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失去的土地,經過周密的准備之後,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在歷史上又被稱為「十月戰爭」、「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 。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輛,作戰飛機1500架。戰爭結果是,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被擊毀坦克2000餘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輛、飛機200架。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借口其在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悍然出動陸海空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五次中東戰爭。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使巴解游擊隊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游擊隊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

10. 中東地區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白種人為主 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閱讀全文

與中東歷史發展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