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左聯的歷史意義

左聯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6 02:27:04

⑴ 名詞解釋:左聯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是中國共產黨於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上海領導創建的一個文學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左聯的旗幟人物是魯迅。

(1)左聯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

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左聯的培養下,涌現了沙汀、艾蕪、葉紫、周文、蔣牧良、艾青、蒲風、聶紺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學新人。他們給文壇帶來許多生氣勃勃的作品,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力量。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在於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

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剝削的猛烈反抗成為許多作品描寫的內容。農村生活和斗爭的題材也進入了許多作家的創作視野,不少作品以真實生動的藝術畫幅反映了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顯示了廣大農民的覺醒和斗爭。

此外,30年代動盪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真實、集中的反映。所有這些作品都體現著強烈而鮮明的時代色彩。

⑵ 「左聯時期」是指歷史的哪個階段

左翼作家聯盟 是指一個革命的文學團體,魯迅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⑶ 30年代左翼文學運動具體內容目的意義

30年代文藝思潮與運動
通常意義上的「30年代文學」指1928年到1937年這一階段的文學,也稱為「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
「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1928—1937)是國民黨政權由建立到相對穩定,同時又危機四伏的歷史時期,為維持思想統治,國民黨政府曾做過建立黨制文化與黨制文學的種種努力。……盡管掌握政權的國民黨在政治、經濟、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但在思想文藝領域卻未能形成具有影響力與號召力的獨立力量。在30年代決定著文學的基本面貌的是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及其文學和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作家的文學運動及其文學。」
——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91—192頁。

30年代基於不同政治立場的文藝群體
在文壇上佔主流地位的是左翼文藝和自由主義作家的創作。
1.國民黨黨制文藝——「民族主義文藝」運動。
宣言:《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以民族意識為中心的文藝運動》(1930.10)等。
刊物:《前鋒周刊》、《前鋒月刊》(1930);《黃鍾》(1932)等。
代表人物及作品:潘公展、朱應鵬、王平陵、黃震遐、傅彥長等;小說《隴海線上》、《大上海的毀滅》,詩劇《黃人之血》等。
2左翼文學運動(「左翼革命文學思潮」)。
3「自由主義作家」群體(「人文主義文學思潮」)。——在文藝觀點上對國民黨的黨制文藝和左翼文藝都有不滿,更強調文學的「獨立性」。
..
革命文學的倡導和「左聯」的成立
一、革命文學興起的背景
1.國際背景:1928年正是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波瀾壯闊地展開的時候。當時蘇聯和西歐各國無產階級文學的活躍,日本乃至朝鮮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高漲,給了中國革命作家以推動和鼓舞。1928年和1930年在莫斯科和哈爾科夫先後召開了兩次世界革命作家大會,第二次會議上還成立了「國際革命作家聯盟」。(蘇聯有「拉普」——20世紀20~30年代初蘇聯最大的文學團體,「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俄文縮寫的音譯。日本則有「納普」——「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的簡稱,1928年成立,並創建機關報《戰旗》。)這都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興起造成了很大影響。
2.當時國內革命斗爭形勢發展的現時需求:20年代初期,惲代英、肖楚女、鄧仲夏等共產黨人就開始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5年茅盾發表《論無產階級藝術》,1926年郭沫若發表《文學與革命》等成為30年代革命文學的前奏。
1927年「4·12」以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單獨領導革命,政治上的獨立要求文學上的獨立。
大革命失敗後,大批革命知識分子匯集於上海。(因為上海有外國人開的租界可以為他們提供避難之所)包括魯迅、郭沫若、茅盾、陽翰笙,李一氓、成仿吾、錢杏邨、洪靈菲等;後來都成為革命文學重要力量。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基本理論主張是由後期創造社和太陽社成員首先提出。
二、30年代重大的文學爭論(3個)
①「革命文學」論爭(1928—1929)
1、爭論雙方:一方是後期創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李初梨、朱鏡我、彭康、「太陽社」的蔣光慈、錢杏邨等,一方是魯迅、茅盾等。
2、論爭雙方的代表性文章:
「革命派」:成仿吾《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蔣光慈《關於革命文學》,李初梨《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錢杏邨《死去了的阿Q時代》,杜荃(郭沫若)《文藝路線上的封建餘孽》等。
魯迅:《「醉眼」中的朦朧》(1928.2)、《文藝與革命》(1928.4)《現今的新文學的概觀》(1929.5)等;茅盾:《讀〈倪煥之〉》,《寫在〈野薔薇〉的前面》等。
3、論爭焦點:
「革命派」誇大文藝的作用,片面強調文藝的宣傳作用,強調作家必須轉變世界觀而且將這一轉變看得過於簡單;錯誤地否定五四啟蒙文學的成就,批判魯迅、茅盾等進步作家。
公開聲稱現在的「一般的文學家大多數是反革命派」,譬如魯迅、茅盾、葉聖陶、郁達夫等作家均應遭受批判,把「五四」以來新文學當成資產階級文學而給以全面否定(李初梨)。說魯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錢杏邨);魯迅是中國布爾喬亞最良的代言人,是對於無產階級最惡的煽動家,是中國的老騎士,老「堂·吉訶德」(李初梨),魯迅是「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是對於社會主義的「二重反革命」(杜荃)等。

魯迅的觀點:
1)不應誇大文藝的作用;文學應該起到為革命宣傳的作用;然而,文學畢竟是文學,文學不只是宣傳,文學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文學的這些特點和規律依然應該受到尊重
2)作家世界觀的轉變不是憑一時的熱情和簡單的口號,要有切實的作品和真正革命的思想。

4.「革命文學」論爭的意義:
積極意義
1)擴大了「革命文學」的影響。
2)雙方由「論戰」到聯合,促成了「左聯」的成立。
消極意義
1)論戰雙方均流露出一定的宗派主義情緒,呈現出30年代文藝領域一系列論戰所共有的非理性色彩。
2)雖然因為共產黨高層的介入而終止了這場論戰,但雙方爭論的焦點問題並未得到有力澄清,革命文學派的「左傾」幼稚病仍然遺留到了後來的「左聯」中。

②關於「文學給基於遍人性」的論證。批評對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傳的人性論。
③關於「文藝自由」的論辯。論證發生在胡秋原、蘇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間。論爭的焦點是文藝與政治的關系,胡秋原一方強調藝術的獨立性。

、「左聯」的成立及左翼文學
1、「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
時間地點: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上海霞飛路召開,解散於1936年
發起人:魯迅、馮雪峰、柔石、馮乃超、李初梨、彭康、蔣光慈、田漢等40餘人。
理論和行動綱領:藝術反封建階級、反資產階級、援助並從事物無產階級藝術的產生。
主要的文學活動:①創辦刊物。成立前的《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後的《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
②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節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提倡。
③加強了與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聯系
④推進文藝大眾化運動。左聯成立後設立文藝大眾化研究會,並在1931年決議《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中將「文學的大眾化」作為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第一個重大問題」。
⑤文學思想中體現為對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的提倡。

2、對30年代左翼文學的認識
1)一般而言,狹義的「左翼文學」特指30年代與「左聯」有關的文學創作活動;不能等同於「無產階級文學」、「工農兵文學」、「延安文學」等概念。
2)30年代左翼文學的成就離不開「左聯」的倡導和扶持,但不能簡單地完全歸因於「左聯」這一政治色彩濃厚的組織。
3)我國文學史上對30年代左翼文學有著兩種極端的評價:一是惟左翼文學為正統,忽略或排斥沈從文等非左翼作家(以建國初的文學史敘述為代表);一是以左為「禍」,否定或貶低左翼文學的成就(文革十年對30年代「文藝黑線論」的錯誤批判和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學術觀點)。
2000年以來,「左翼文學」重新成為研究熱點,對「左翼文學」的評價也愈加公正客觀
4)「左翼文學」陣營的構成很復雜,不能籠統地用某一個標准對其進行判別。可以包含不同層次:
魯迅作為一個左翼知識分子堅持對社會思想的改造;在他的著作中並沒有堅持要推翻國民黨政權(不同於共產黨的政治理想)。
郭沫若、丁玲、張天翼、蔣光慈、柔石、殷夫等既是共產黨員又是很有才華的作家。
茅盾(曾經是黨員但後來與黨組織脫離了聯系,但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介於真正的黨內人士和自由知識分子之間。
戴望舒、郁達夫等人僅僅是同情無產階級的傑出作家。
馮乃超、周揚等人則更多的是共產黨文藝政策的宣傳者和執行者而缺乏文學創作的才能。
5)30年代左翼文學雖然成分復雜,但仍有其共性:
其一,戰斗性和反抗精神——體現了作為強權壓迫下的文學的特點。
其二,對社會底層的強烈關注——體現了左翼文學對「階級」意識的強調。
其三,對社會重大現實題材的關注和在理論上對形式大眾化的倡導(在創作實踐中未必能很好地貫徹——區別於四十年代的解放區文學)。
30年代文藝思想論爭
一、左翼作家對「民族主義文藝」的批判
傅彥長:《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用「民族主義」抹殺階級意識,用文藝的「中心意識」維護國民黨的專制統治。
瞿秋白在《屠夫文學》里痛斥「民族主義文學」是「鼓吹殺人放火的文學」(1931.8)。
茅盾《「民族主義文藝」的現形》,魯迅《「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均對其本質進行了深刻批判。
二、與新月派的論爭
1928年3月,新月社創辦了《新月》月刊,徐志摩在發刊詞《〈新月〉的態度》中就對包括「功利派」、「偏激派」、「攻擊派」、「主義派」等在內的文學派別進行批判,這必然與左翼文學的主張產生了矛盾,一開始就引來左翼陣營的批評。
隨後即有關於文學「基於普遍人性」的論爭。對梁實秋等人的反駁,魯迅的雜文最有說服力。(P155—156)

⑷ 左翼文學是什麼

左翼文學運動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繼五四文學革命後最重要的文學運動。它所形成的文學理論在新文學界舉足輕重,保持著強大的、主導性的影響。

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不但是時代的主導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學的一部分。這一時期的中國左翼文學將自己與祖國被壓迫人們的命運、與世界被壓迫人們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國左翼思潮的兩個鮮明的特徵。

左聯是中國左翼文學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主張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去評判現存的文學現象,強調對社會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強調作家的世界觀和作品的真實性。主要文學活動: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工作;努力輸入蘇聯及其他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

(4)左聯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左翼文學運動給中國帶來了有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諾夫的「文藝組織生活」論均成為中國左翼文學的理論來源。魯迅、瞿秋白、茅盾、胡風、周揚、馮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經過蘇聯革命實踐檢驗過的馬克思主義來總結中國左翼文學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依據社會潮流闡明作者思想與其作品底構成,並批判這社會潮流與作品傾向之真實否」(馮雪峰《社會的作家論·題引》)的優秀文學理論作品,對中國左翼文學直至以後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左翼文學運動加速了中國文藝大眾化的發展步伐。經過1930年關於文藝通俗化、舊形式的採用和新形式的創造、1932年文藝大眾化的任務、內容以及方法、形式、1934年關於大眾語言和文字拉丁化這三次大的討論,以及工農兵通訊員運動、街頭文學運動等實踐活動,左翼文學運動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文藝的大眾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左翼文學

⑸ 左聯的歷史功績是什麼

左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作品
面,魯迅、瞿秋白、馮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譯介紹工作。左聯從一開始就重視理論批評工作,其成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對於「新月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及「論語派」等的資產階級文藝觀點,進行了批評。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進行了批判和斗爭。他們很重視文藝大眾化的問題,先後在《大眾文藝》、《拓荒者》、《文學導報》、《北斗》、《文學》、《文學月報》以及其他報刊上發表文章,展開熱烈討論,形成很有聲勢的文藝大眾化運動。
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左聯的培養下,涌現了沙汀、艾蕪、葉紫、周文、蔣牧良、艾青、蒲風、聶紺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學新人。他們給文壇帶來許多生氣勃勃的作品,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力量。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在於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剝削的猛烈反抗成為許多作品描寫的內容。農村生活和斗爭的題材也進入了許多作家的創作視野,不少作品以真實生動的藝術畫幅反映了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顯示了廣大農民的覺醒和斗爭。此外,30年代動盪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真實、集中的反映。所有這些作品都體現著強烈而鮮明的時代色彩。

⑹ 左翼文學革命的興起對中國現代文學具有怎樣的意義

30年代的文學思潮,延續了五四時期的"人的文學"的精神觀念並且在理論資源方面多有開掘。左翼組織的文學運動的興起形成了以階級為標志的、具有斗爭精神與激情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觀念。由是構成了30年代貫穿著多種"人"與"階級"的對話、沖突、交流與交融的思潮格局。
左翼文學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專制和文化圍剿,發展和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形成文化革命的統一陣線。推動了馬克思文藝理論的翻譯和傳播,加強了無產階級文藝的理論建設,第一次大規模探討了有關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一系列理論問題。
而作為人文主義文學代表作家的梁實秋強調人性的普遍性,否認文學的階級性,提倡天才論,遭到左聯文藝家的批判。
在革命形勢急變,馬克思文藝理論進一步在中國傳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學和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影響下,為了與國民黨黨制文化專制主義針鋒相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會上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宣告以「站在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的戰線上」,「援助而且從事無產階級藝術的產生」作為左聯的奮斗目標,堅持藝術的「反對封建階級的,反對資產階級的,又反對『失掉社會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的傾向』,促進」新興階級的解放「。魯迅在會上作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講話,總結了革命文學在倡導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要求在共同目標下擴大文藝聯合戰線,培養文學青年,堅持文學斗爭,」造就出大群的戰士「,強調了作家與人民大眾的聯系,強調作家的思想改造。左聯成立後,先後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十字街頭》(魯迅主編)、《北斗》、《文學月報》、《文學導報》等革命文藝刊物,左聯成為國際革命作家聯盟的一個支部,與國際上的無產階級文藝運動保持緊密的聯系。左聯還成立了馬克思文藝理論研究會,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藝思想和作品做了系統的介紹,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
無產階級文學的倡導,是自覺地把文學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結合起來的新文學運動,也是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文化學說的思想運動。在大革命失敗的革命低潮時期,革命文學的倡導,不僅在文學界樹立了鮮明的旗幟,而且在整個思想文化界的斗爭中,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左聯的成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革命文學運動的深入發展,標志著黨對文藝事業的直接領導,明確了文藝同革命的密切關系。左聯的綱領強調了文藝在革命事業中要」作解放斗爭的武器「,文藝作家」要負起解放斗爭的使命「。

⑺ 左翼文化運動的作用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位於上海市多倫路201弄2號(原竇樂安路233號)。「左聯」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中國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團體。
20年代後期,中國共產黨為培養自己的藝術人才,在此創辦了「中華藝術大學」。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此舉行。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現代文藝團體。簡稱「左聯」。1928至1929年間的革命文學論爭,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論水平。通過論爭,各方的觀點逐漸接近,提倡和發展普羅(英語proletariate音譯「普羅利塔利亞」的簡稱,意為「無產階級」)文學成為他們的共同要求,資產階級文藝家對於革命文學的攻擊,從另一個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認識到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有力地進行文藝思想斗爭;蘇聯的「拉普」(全稱「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日本的「納普」(全稱「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和「革命文學國際局」先後成立,也對中國革命作家的聯合起了推動作用。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及其由於論爭而暴露出來的弱點,引起中國共產黨中央的重視,加強了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幫助革命作家成立聯合的團體。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華藝術大學舉行。到會的有馮乃超、華漢(陽翰笙)、龔冰廬、孟超、莞爾、邱韻鐸、沈端先(夏衍)、潘漢年、周全平、洪靈菲、戴平萬、錢杏邨(阿英)、魯迅、畫室(馮雪峰)、黃素、鄭伯奇、田漢、蔣光慈、郁達夫、陶晶孫、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鏡我、柔石、林伯修(杜國庠)、王一榴、沈葉沉、馮憲章、許幸之等40餘人。最初的盟員共50餘人。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沈端先、馮乃超、錢杏邨、魯迅、田漢、鄭伯奇、洪靈菲7人為常務委員,周全平、蔣光慈兩人為候補委員。魯迅在會上發表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說,強調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觸實際的社會斗爭。他對左聯工作提出四點意見:「對於舊社會和舊勢力的斗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而且注重實力」;「戰線應該擴大」;「應當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聯合戰線是以有共同目的為必要條件的。……如果目的都在工農大眾,那當然戰線也就統一了」。

左聯一成立,立即遭到國民黨政府的破壞和鎮壓,如取締「左聯」組織,通緝左聯盟員,頒布各種法令條例,封閉書店,查禁刊物和書籍,檢查稿件,拘捕刑訊,秘密殺戮革命文藝工作者等。人們習慣稱為「左聯五烈士」的李偉森(李求實,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聯成員)、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國民黨警備司令部的。但左聯仍頑強戰斗,除上海總盟外,還先後建立了北平左聯(又稱北方左聯)、東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組、廣州小組、南京小組、武漢小組等地區組織。參加左聯的成員,也不限於文化工作者,還擴大到教師、學生、職員、工人,盟員總數達數百人。

左聯的領導機構,起初是常務委員會,後改稱執行委員會(或兩者同時並存),設秘書處,有行政書記負責日常工作。下設組織部、宣傳部、編輯部、出版部、創作批評委員會、大眾文藝委員會、國際聯絡委員會等。擔任過左聯領導工作的,除成立大會選出的常務委員之外,後來還有茅盾、馮雪峰、柔石、丁玲、胡風、以群、任白戈、夏征農、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聯內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黨團」,先後擔任黨團書記的有潘漢年、馮乃超、馮雪峰、陽翰笙、丁玲、周揚等。在組織上,左聯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的領導。

左聯與國際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建立了聯系,1930年11月,左聯派蕭三作為代表參加在蘇聯哈爾科夫召開的第二次國際革命作家代表會議。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加入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成為它的一個支部-----中國支部。

左聯先後創辦的機關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二刊系接辦)、《巴爾底山》、《世界文化》、《前哨》(第2期起改名為《文學導報》)、《北斗》、《十字街頭》、《文學》、《文藝群眾》、《文學月報》、《文學新地》等等;還秘密發行了《秘書處消息》和《文學生活》;並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主辦《每周文學》。另外有外圍刊物《文藝新聞》。北平左聯機關刊物有《文學雜志》、《文藝月報》等。東京分盟辦有《東流》、《新詩歌》、《雜文》(後改名《質文》)。左聯盟員以個人名義編輯的刊物有《無名文藝》(葉紫、陳企霞)、《文藝》(周文、劉丹)、《春光》(庄啟東、陳君治)、《中華日報》副刊《動向》(聶紺弩)、《譯文》(魯迅,後為黃源)、《太白》(陳望道)、《新小說》(鄭君平,即鄭伯奇)等。左聯領導的中國詩歌會有會刊《新詩歌》。

左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魯迅、瞿秋白、馮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譯介紹工作。左聯從一開始就重視理論批評工作,其成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對於「新月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及「論語派」等的資產階級文藝觀點,進行了批評。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進行了批判和斗爭。他們很重視文藝大眾化的問題,先後在《大眾文藝》、《拓荒者》、《文學導報》、《北斗》、《文學》、《文學月報》以及其他報刊上發表文章,展開熱烈討論,形成很有聲勢的文藝大眾化運動。

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左聯的培養下,涌現了沙汀、艾蕪、葉紫、周文、蔣牧良、艾青、蒲風、聶紺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學新人。他們給文壇帶來許多生氣勃勃的作品,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力量。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在於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剝削的猛烈反抗成為許多作品描寫的內容。農村生活和斗爭的題材也進入了許多作家的創作視野,不少作品以真實生動的藝術畫幅反映了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顯示了廣大農民的覺醒和斗爭。此外,30年代動盪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真實、集中的反映。所有這些作品都體現著強烈而鮮明的時代色彩。

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在工作中有過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傾向。反映在創作中,不少作品內容上染有較濃厚的小資產階級意識。有些作品還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對此,魯迅曾進行過中肯而切實的批評。1936年春,為了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自行解散。

左聯在國民黨政府殘酷壓迫下頑強戰鬥了6個年頭,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軍事上的反「圍剿」斗爭。左聯培養了一支堅強的革命文藝大軍,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甚至建國以後的人民文藝事業准備了一批骨幹人才。左聯為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藝作出了卓越貢獻。

⑻ "左聯"的歷史貢獻及局限性

http://ke..com/view/79289.htm

⑼ 左聯是什麼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是中國共產黨於世紀30年代在中國上海領導創建的一個文學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左聯的旗幟人物是魯迅。

通過論爭,各方的觀點逐漸接近,提倡和發展普羅(英語proletariate音譯「普羅利塔利亞」的簡稱,意為「無產階級」)文學成為他們的共同要求。資產階級文藝家對於革命文學的攻擊

(9)左聯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左聯」成立之時,正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國民黨反動派一方面對革命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另一方面對國統區實行文化「圍剿」。當時的形勢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們團結起來,共同與國民黨反動派做斗爭。

在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努力下,「左聯」於1930年的3月2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今多倫路201弄2號)舉行了成立大會。在成立大會上,魯迅先生作了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文藝要為「工農大眾」服務的方向,並且指出左翼文藝家一定要和實際的社會斗爭接觸。

1936年春,根據形勢的需要,為了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左聯」自動解散。雖然「左聯」的歷史不過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當時的巨大作用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成為了中國革命文學史上的豐碑 。

閱讀全文

與左聯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