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莆田的歷史文化

莆田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3 13:35:37

㈠ 莆田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最經典的蒲仙戲,還有後街(步行街里最破的那條巷子,我們老師說那是古老,內裡面有雕刻,刺綉容,裱框都是文化藝術哦),媽祖文化,南少林武術,還有一些有關吃的:龍眼,文旦柚,荔枝,興化米粉,江口鹵面,西天尾扁食

㈡ 莆田歷史事件

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的活動。夏商時,莆田區域屬「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周時,是「七閩」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屬閩越地。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莆田被正式納入行政建制以來,秦王朝時期,從建立閩中郡到納入行政建制 ,南朝時期,置莆田縣。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閩州為豐州,州署設晉安郡(今福州)。陳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分南安地(今泉州)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郡治今泉州南安豐州。自此,莆田方有獨立之縣冶,所轄之地相當於今莆田區域范圍。隋開皇九年(589)再置莆田縣,由於南安郡人口不足而被撤銷,下轄的莆田縣也被撤銷。唐朝武德年間 622年,莆田再次置縣,至閩國時期,屬泉州.宋太平興國年間析平海軍(今泉州)莆田、仙游地設立興化縣,後改興化軍,領興化、莆田、仙游3縣。元朝末期明朝前,泉州莆田出現亦思巴奚戰亂.明洪武二年(1369)為興化府,正統十三年(1448)裁興化縣。清朝前期開始莆田仙游兩縣屬興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廈門)。
明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經湄洲灣時,修葺並擴建媽祖廟。莆田各衛水手亦多隨鄭遠航。景泰四年(1453年)全省鄉試中式90名,莆田縣佔44名,時有「一邑半榜」之譽。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撫金學曾檄各府縣栽種自呂宋國(今菲律賓)引進的番薯(地瓜),以佐五穀。楓亭民眾始育番薯苗,銷往莆田、永泰及泉州府各縣,為當時福建最大的番薯苗基地。是年,刑部郎中仙遊人鄭瑞星主持修築杜陂上游一段16里長的陂渠,俗稱「官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水師督施琅率軍自平海起航攻澎湖、台灣,鄭克塽(鄭成功之孫)降,中國重歸統一。清朝前期開始莆田仙游兩縣屬興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廈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縣志》36卷(今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1878年哲理中學(今莆田第二中學)創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興郡中學堂(今為莆田第一中學)。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道治設廈門,1914年改名廈門道,原泉州府、興化府、永春直隸州所轄各縣隸之。(現有江蘇省興化市)。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國23年(1935年)10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同安、晉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門、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後,莆田、仙游2縣屬第五專區(駐泉州),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駐泉州)。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晉江地區(泉州)。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莆田市,以莆田縣部分行政區域為該市行政區域,將晉江地區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管轄。析莆田縣地置城廂、涵江2區。將莆田縣的城廂鎮、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將莆田縣的涵江鎮、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區。

㈢ 莆田是什麼文化的發祥地

莆田,位於福建沿海中部,景色秀麗,歷史悠久,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主要景點有湄內洲島、九鯉容湖、麥斜岩、菜溪岩、廣化寺、三清殿、木蘭陂、寧海橋、古譙樓、夾祭草堂、仙游東門石坊、文廟、東岩山、東圳水庫、梅峰寺、南少林、石室岩、紫宵岩等。

湄洲島:位於湄洲灣灣口的北半部,是一個南北長9.6km、東西寬約1.3km的海島,因處海陸之間,形如眉宇,故稱湄州。全島林木蓊鬱,港灣眾多,岸線曲折,沙灘連綿,風景秀麗。環島優質沙灘長達20km,建有海濱浴場,是理想的度假勝地。島上媽祖廟更是聞名海內外,媽祖林默(見圖8-13)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宋代湄州女子,以其博愛的胸懷、善良的美德和寶貴的生命,塑造了中華兒女追求真善美的純真形象。每年上島朝拜的海內外媽祖信徒超過百萬人次。

媽祖林默

㈣ 了解莆田歷史上的文化名人,這些文化名人都留下過哪些文化古跡

這個你可以搜網路「莆田人文」就可以了。。相信那邊能給你滿意的答案

㈤ 莆田歷史文化有什麼

莆田市位於福建沿海中部。它具有多重的地緣特徵:東臨大海,近有湄洲島、南日島相依,遠有台灣島作屏障;西北有大山阻隔,主要山脈使莆田與周邊地區形成多重屏障,陸域為福州與泉州交接處的過渡地帶。莆田於唐代肇始發祥,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莆田開發初期就呈現許多優勢:一是遠離兵燹。唐宋兩朝,中原烽火連天;這里卻是世外桃源,政治上相對穩定,兩宋經濟繁榮,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宋代成為莆田歷史上文化最輝煌鼎盛時期,它留下的文化積淀為明清持續發展奠定了厚實基礎;二是由於地形阻隔,莆田發祥前是個封閉地區,當中原漢人帶來他們用聰明智慧創造的華夏文化時,莆田便以拿來主義的辦法,把其運用於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一個後來居上的態勢;三是多元文化熏陶。莆田開發後,各種文化基因都融入莆田,莆田以開放的心態給予接納。這就促進了莆田文化的成熟與發展。正由於有這多種因素,使莆田從宋代起就被稱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一千多年來,隨歷史演進,營就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具體表現在:

一、人文璀璨。自唐至清,在選拔封建社會主體的進士考試中,鍾靈毓秀的莆仙兩縣考中2370多名進士(含特奏名等),其中獲狀元的12人,榜眼7人,探花5人。進入宰相官階的14人,當過尚書30多人,侍郎30多人,這些出仕者中,有的不僅為政壇上的俊秀,且也是文壇的高手。唐黃滔「閩中文章初祖」的稱譽,宋蔡襄的政德,鄭樵的史字,劉克庄的文學,林光朝的理學,還有鄭僑的清正,陳文龍的忠貞,江春霖的剛直,王於浩的無畏……這些歷史上的優秀人物,功績彪炳史冊,浩氣振興中華。

二、文物豐厚。莆田市擁有國家級文物4處、省級文物22處、市縣兩級文物387處。這些文物中有名寺名剎幾十處,廣化寺、梅峰寺、龜山寺、三會寺、圓通寺、龍華寺、湄洲祖廟及三清殿等,有名塔幾十處:廣化寺釋迦文佛塔、東岩山石塔、鳳山無塵塔、龍華雙塔。有古代水利工程陂壩多處:木蘭陂、泗華陂、延壽陂,還有建築古樵樓等古遺址、摩崖石刻等,豐富多彩。

三、著述浩瀚。莆田人歷代著述卷幀浩繁,據不完全統計,唐有25部,宋有632部,元代有60部,明代有994部,清代有470部,被清代收入《四庫全書》有書目57部1082卷,存目74部1196卷。

四、媽祖文化。媽祖出生於莆田沿海農村,生前除惡扶正,濟世救人,逝世後人們仍信仰她,把她作為神來崇拜。隨歷史演化,媽祖信仰演繹為媽祖文化。至今全世界有媽祖信徒2億多人,媽祖廟2500多座,幾乎凡有華人的地方均有信仰媽祖及其廟宇。尤為台灣,上世紀80年代以來掀起媽祖文化尋根熱,媽祖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很強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全島有一百多座媽祖廟組團來湄洲謁祖,媽祖文化架築民間文化交流橋梁,搭台唱經濟戲,莆田市外貿企業中,台資佔40%。

鑒於莆田「文獻名邦」久遠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1994年,市社科聯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聯合市建委等八家,共同發起召開莆田歷史文化名城研討會,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吳建華為組長的籌備領導小組,著手開展各項申報工作。1999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㈥ 莆田有什麼歷史名人

莆田市歷史上素有「文獻名邦」之譽,自唐代以來的1200多年間,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在各個時期勇領風騷,垂範後人。出現林默、林兆恩、蔡襄、鄭樵、劉克庄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近70名,還有許多至今傳為佳話的科甲風流。諸如「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兄弟兩宰相」,「魁亞占雙標」,「一方文武魁天下」,「中央六部尚書佔五部」。還有保持唐章宋韻的莆仙方言,被譽為「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 郭沫若詩日:「荔城無處不荔枝,金復平疇碧復堤。圍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庫四時宜。梅妃生里傳猶在,夾漈藏書有孑遺。漫道江南風景好,水鄉魚米亦如之。」
科舉名邦、狀元之鄉 中國封建社會處隋朝至清朝末年整個科舉時代,全國各地進士達千名以上的進士縣,只有18個縣,其中福建省佔4個。而莆田縣的歷代進士,竟多達1700多人,因而雄踞福建省進士縣的榜首,其次為晉江、閩縣(今福州)和建安(今屬南平市),比已經包括一些全省人才再加上福州自己管轄的九個縣的人才的福州還多。其中莆田縣進士1700多人,唐朝中期從莆田縣分出而成立的仙游縣進士701人,莆田兩縣共有2400多人,以上數據沒有包括已經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產生的人才。又據載,宋代所取進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個是莆仙人。不僅如此,單在宋代,莆仙人中狀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賦魁、別試第一名的人數,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狀元的有陳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師、陳俊卿、黃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遠1人;以賦魁天下者有鄭厚、劉夙、林旖、吳鑄疇、鄭從甫、葉大有等6人;
文武狀元名單
文科: 五代 徐寅 北宋徐鐸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 南宋黃公度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南宋鄭僑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吳叔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陳文龍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林濟孫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林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林環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明朝柯潛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武科: 蔡必勝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舉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武舉第一名 陳從龍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 武舉第一名 葉豈頁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試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舉第一名 廖 標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吳泰來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舉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舉第一名 黃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舉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慶21年 公元(1816)年武舉第一名 周玉輝 清德宗光緒15年 公元1889年武舉第一名

㈦ 莆田的歷史和文化

樓主這個問題太大了!能不能具體一點!

我先試著回答下,你看看行不行啊!具體的,您去網路看看吧!
莆田,史稱「興化」,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現轄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和仙游縣。人口306.97萬人,陸域面積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534.5公里。盛產鰻魚、對蝦、梭子蟹、丁昌魚等海產品,龍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馳名中外。文化底蘊深厚,古跡眾多,有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250多處,留存了以媽祖、莆仙戲、南少林、三清殿為代表的文化遺產,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湄洲灣港是「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灣。烏丘原隸屬莆田縣湄洲鄉管轄。
莆田,福建省地級市。因盛產荔枝,故又稱「荔城」。歷史上稱「興安」、「興化」,又稱「莆陽」,「莆仙」,為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閩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3年國務院批准建立地級市,下轄城廂區、涵江區、仙游縣、荔城區、秀嶼區。全市陸域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莆田人不僅創造了中國科舉史的奇觀,現在和歷史上都人才輩出,自古就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美稱,由莆仙兩縣組成的古興化府、舉進士(通過朝廷殿試後為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全國級文武狀元22名、宰相15名、尚書近70名(中央政府部長),以上數據沒包括已經遷徙到外地的莆田人所產生的人才,是歷史上在全國排名最前面的科舉名邦之一。2008年末戶籍人口305萬、常住人口28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1.49萬人;以1978年作為開始年統計,有常年90多萬人在外經商辦企業 ;現代莆田籍在外鄉親人才濟濟,有7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職稱的人才遍布全國,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6人(其中2人為兩院雙院士),更有近3000名莆仙籍專家學者遍布國外。莆田籍各類專業科技人員3萬多名。以第20世紀100年內移民外地的人數統計,有旅居在外的僑胞100 莆田
萬人,港澳台同胞40多萬人,歸僑、僑眷30萬人,這些數據沒有包括第20世紀前的古代、近代已經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經人口過多,成為人口輸出地,莆田開始有規模比較大的對外輸出人口。潮汕、湛江、海南等地區的多數人,其先祖皆由莆田遷入。

㈧ 莆田的歷史

莆田,史稱「來興安」源、「興化」,又稱「莆陽」,「莆仙」。是八閩古府之一、歷史上人才輩出,自古就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美稱,由莆仙兩縣組成的古興化府、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近70名,是歷史上有名的科舉名邦。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福建省的省轄市,市內設置仙游縣和荔城、城廂、涵江、秀嶼四區。全市陸域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人口302萬人,常年有60多萬人在外經商辦企業 ;莆田籍在外鄉親人才濟濟,有5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職稱的人才遍布全國,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5名14人(其中一人為兩院院士)。旅居在外的僑胞70萬 人左右,港澳台同胞近20萬人,歸僑、僑眷30萬人,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

㈨ 有誰知道莆田歷史典故啊

「大年三十過一個年,正月初四再過一個年,莆田這種五天內過兩個大年的習俗在福建省獨一無二。」莆田地方誌委員會主任林金岱驕傲地說。除了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之外,莆田初四這天也要過大年,這一天的「年」在莆田稱為「做大歲」,其熱鬧程度和規模與年三十的「做歲」一樣。在初四這一天,堅守傳統的莆田人都要吃長壽面和「紅團」,在初五早上這一天,莆田的各家各戶也會像大年初一一樣開始燃放鞭炮,沉浸在過節的氣氛之中。林金岱說,有兩個大年主要是因為當年日本倭寇入侵莆田的歷史遭遇改變了春節的風俗。

■ 白額春聯

正因為有這段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也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就是在剛貼過的白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以示心有餘哀。從此以後,莆田地區在春節時,便流行貼上白額春聯的風俗。林金岱說,春節民俗當中蘊含著莆田人獨特的情感記憶。

紅團上桌蟹蝦圍爐

在莆田過年,圍爐是最有年味的。莆仙民間,尤其是在農村,各家各戶在年三十以前都要准備好油炸豆腐、油炸地瓜、薄糕、紅柑,殺雞鴨、殺豬羊,還有必不可少的「紅團」。「紅團」用糯米粉做原料,裡麵包著綠豆或者熟糯米,味道甜而不膩。莆田民俗專家黃秀峰說,對於莆田人來說,「紅團」意味深長,紅色是喜慶的色彩,圓圓的形狀寓意著家庭團圓,另外「紅團」的甜也象徵著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的。
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開始辭年了,鄉村中響起爆竹聲,孩子們在歡呼聲中辭舊迎新。緊接著,除夕夜圍爐開始,莆仙各家各戶的廳堂燈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同桌同飲,大家歡聚一堂,同享天倫之樂。在莆仙的一些鄉村中,比較講究古例的,要把木炭燒紅放在烘爐里,放在餐桌下面,表示全家親熱團圓、興旺發達。
莆仙民間圍爐時,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鯽魚(俗名鯽母,諧音積寶)、蟹(要十腳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蝦(莆田方言諧音讀「he」,寓指一家和和氣氣,和氣生財)、甜丸子(寓指日子過得甜甜美美的),這四道菜是常見菜,只要經濟允許,一般莆田人家裡圍爐時都見得到。在莆田農村和一些城郊結合部的莆田人,春節時還要在廚房裡的水缸內養幾條活鯽魚,表示年年有餘。莆仙人很是看重親情的,平日大家在外奔忙,但到過年時,一定要千方百計地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圍爐正是親人歡聚一堂的時候。因此,為表示對親人的思念,在圍爐時,如果有人確實無法趕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給他放上一副碗筷。

元宵游燈點「燭山」

莆仙元宵節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莆仙地區從城區街巷到農家小院,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人們燃放爆竹焰火,敲鑼打鼓,表演歌舞、踩高蹺、游龍燈,各社、壇、宮、廟都舉行迎神賽會活動,出遊隊伍成千上萬人,浩浩盪盪,人們舉五色旗、裝童子、跑十警、扮故事、打亻車鼓、奏十音八樂,鳴炮放銃,熱鬧非凡。各鄉鎮村落都有露天的莆仙戲,還有游燈、舞龍、戲獅等,幾乎通宵達旦。
大游燈。每逢正月十五晚,莆仙地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許多村鎮還舉行彩燈遊行,俗稱「大游燈」。游燈中各類彩燈爭奇斗艷,有龍燈、鳳燈,有荷花燈、麒麟燈、月兔燈、鰲魚燈,還有玉珠燈、琉璃燈等,燈上繪有人物、故事、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山水樓閣等圖案。仙游楓亭鎮大游燈最為壯觀。游燈中,有走馬燈、猜謎燈、塔燈、六角燈、蜈蚣燈、彩藍燈、菜頭燈等。莆田華亭霞皋村的每年元宵晚上,各家各戶都要把燈籠安裝在長約3厘米、寬6厘米左右的條木板上,組織一次有三四千人參加的大游燈。從霞皋村游到城裡廣化寺前。
媽祖元宵。在莆仙沿海島嶼上,特別是湄洲島上,有舉行媽祖元宵的風俗。媽祖元宵節的正日是正月初十,島內外除祖廟外,其他數十個媽祖宮,從正月初八起至十八,都先後舉行分元宵節,即將各宮的媽祖移駕到廟內,廟里奏十音八樂,並邀請道士做醮。而後再按各宮活動范圍,把媽祖再移駕回宮。在媽祖廟(宮)內元宵晚還有點「燭山」的俗例。燭山是在木架上裝有數以千計的燭釘,由善男善女從家中帶來一對對的花燭燃在木架上,遠遠看去好似一座座燭山,百姓要待花燭燒到只剩五六厘米時,才將其熄滅,把燭蒂帶回家繼續點上,表示祥瑞平安。市區內文峰宮(媽祖宮)里,元宵節宮內也點燭山。每年元宵晚上,許多市民爭看文峰宮點燭山,人山人海,場面相當壯觀。

㈩ 莆田的由來

莆田市簡介

閱讀全文

與莆田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