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機制幣歷史背景及種類有那些如何辨別
機制幣,即用機器而非手工製作的各種金屬貨幣。在中國,硬幣主要指的是近現代機器打制的金屬錢幣,包括金幣、銀幣、銅幣,以及鎳幣、鋁幣、銻幣、鎂幣、鑞幣(鉛幣)等。與機制幣應的有灌漿幣,灌漿幣以機制幣為模型,灌金屬漿液製造而成。中國最早的機制幣(機制銅幣)由兩廣總督張之洞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奏准創建廣東造幣廠,光緒十五年(1889年)開始生產機制銅元,這是我國錢幣史上稱謂「機制幣」的開始。清政府的中央造幣廠一直在天津,因為皇室貴族認為在北京辦造幣廠會影響龍脈。一直到民國時期,北京也沒有出現任何一個造幣工廠。國民黨定都南京以後,清代南京造幣廠成為國民政府臨時中央造幣廠。1933年,上海造幣廠建設完畢,在美國的扶持下,正式確定其為國民黨的中央造幣廠。此外還有天津、南京、武漢、安慶、成都、重慶等幾大造幣中心,從這個時候開始,全國多數地方的鑄幣逐步走向統一,至少在形制、面值等方面維持了較長的時間,只是民國晚期才又再次混亂起來。
機制銀幣始於15世紀的歐洲,明代萬曆(1573-1620)流入中國。
1、清乾隆58年(1793年)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造「清乾隆寶藏」另,還有嘉慶寶藏,道光寶藏等。
2、真正的機制幣正式啟動是在清道光年間在台灣開始有仿鑄在鄭成功收復台灣前(這發生在南明時期,清順治年間),台灣曾被荷蘭殖民者侵佔。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台灣政府仿鑄了幾種銀元。
第一種是「壽星銀餅」,又叫做「老公餅」,幣的正面是個壽星,面有「足紋銀餅」「道光年鑄」,背面中間為寶鼎,旁邊滿文意為「台灣府鑄」
第二種「如意銀餅」,又稱「花籃銀餅」。由於銀餅在流通中需要測銀色,打記號等因素,故留存下來的台灣銀餅往往面目全非,但都是正常現象。
第三種「筆寶銀餅」,又稱「劍稱銀餅」。正面:聚寶盆,左右書寫「軍」「餉」二字,下面「足紋通行」。背面:如意元寶和束帶交叉雙筆,上有「府庫」,下有「足重六八」戳記也往往特別多。
3、光緒中期在廣東開鑄龍洋各省隨後紛紛仿造。清光緒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由廣東開始的,次年流通於市場。這一時期較有代表性的銀圓有:「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俗稱「七三反版」。以龍的姿態區分,有坐龍(呈蹲坐狀的龍,最為多見)、立龍(呈站立之態的龍)、游龍、飛龍(長有翼翅呈飛翔之勢的龍)等;此外還有水龍、方龍、反龍、長尾龍、駝背龍、蟠龍、蛟龍等各具姿態的龍紋圖案。
4、宣統二年(1910)四月,經清政府幣制調查局研究,度支部奏《釐定幣制酌擬則例》及《籌擬舊幣處理辦法》等折,清政府認為切實可行,於四月十六日頒布了一道諭令:「中國國幣單位,著即定名為元,暫就銀為本位,以一元為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
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種銀幣,及五分鎳幣,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銅幣為輔幣.規定銀元為本位幣,銀元成為法定貨幣。「大清銀幣」或者叫做「大清宣三」,根據龍須的變化,可區分為長須龍、短須龍、曲須龍,反龍等。
5、民國元年(1912年)國民政府鑄造孫中山開過紀念幣,也就是常說的「小頭」。1912年1月3日,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為慶祝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南京造幣廠於同年鑄造發行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孫小頭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版別很多,還有廣州版、海南版、湖南版,中央版,湖南版,海南版,廣州版,還有五星,分上下兩種細版有右三花、左右三花、單日開、日字花等。總計已知小頭版別約165種,加上未知30種左右,估計全國現存版別總量不會超過200種. 另外還有許多的紀念幣!
6、民國三年(1914年)開始鑄造袁世凱側面一元銀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袁大頭。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造幣總廠設計試鑄了袁世凱像開國紀念銀幣,幣值一元。分光邊、齒邊兩種,版式多樣。因袁世凱不肯南下就任,故此幣並未正式鑄造發行,傳世稀罕,殊為珍貴。袁像洪憲銀幣:袁世凱軍裝正面像,背:中間鑄有一條展翅飛龍,上下分環"中華帝國""洪憲紀年"和飛龍簽字版。另外還有好多版本紀念幣——發行流通的銀元有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的大頭(五年的二角一角)。
7、1933年也就是民國22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頒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3月10日,中國幣制開始廢用銀兩,改用銀元。廢兩改元對貨幣統一,國家經濟,打擊外來經濟掠奪等都有正效應。規定每枚銀元重量為26.6971克,含純銀23.493448克。(之前的地方錢幣粗製濫造,偷工減料,還有上海商界抵制八年,造成出現「十年八背」,「三年八背」等版本)。再鑄正面為孫中山先生像,背面為帆船圖案之「船洋」,常見的為22年,23年兩個年份。22年比23年數量少一些,品相也大多比較一般。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禁止銀元流通。抗日戰爭勝利後,銀元再度行用於市。
8、中華蘇維埃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造 壹圓 馬克思像)一種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造,壹圓,馬克思像。另一種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幣,壹圓,列寧像。《1934年川陝省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一元銀幣》圖案中央珠圈內為大寫面額「壹元」字樣,外圍上環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八字,下環是「川陝省造幣廠造」七字,兩側分列有五角星;背面圖案中央是地球,地球正中綴有鐮刀、斧頭,外圍上環是「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十一字,下環有「一九三四年」年份字樣,兩側分列有四瓣花星。該幣直徑為39毫米,重約26.1—26.7克,含銀量為75%—88%,這種銀幣版式較多,正面五角星有實星、空星、線星三種。(中國蘇維埃造列寧像大鬍子版鐮刀斧頭壹圓銀幣) 中國蘇維埃造列寧像大鬍子版鐮刀斧頭壹圓銀幣工農銀行孤品大珍直徑39毫米重量26.7克公元1931年。(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造 壹圓)稀世珍寶。鄂豫皖根據地是工農紅軍在大別山地區創建的紅色政權。因而他的鑄造銀元少量,流傳下來的更少,所以更加珍貴!
10、新中國成立後,翻修國民政府模具,為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和平解放而鑄造。除西藏地區特殊原因曾短期使用銀元外,各種銀元均由中國人民銀行按一定比價收兌,禁止流通,當時甘南地區也曾大量使用後鑄銀元。即為「三角圓」。第一種,1949年3月,首批三角圓鑄造完成。1951年又陸陸續續鑄造很多批次。沈陽三角圓(顧名思義,沈陽造),第二種,成都三角圓(顧名思義,成都造,由於背面嘉禾修的厲害,立體感強,故又稱作成都竹節花,數量上較沈陽稍微少些,不過品相大多比較好)
『貳』 中國什麼時期開始使用機制幣
目前,關於中國第一枚機制銀幣的解說,均為光緒十年吉林省鑄造的一套足色紋銀重一兩、七錢、五錢、三錢、一錢等銀幣,一面刻監制年號,另一面刻吉林廠平重量字樣。據說:當時吉林將軍希元奏請朝廷,言及該省制錢缺乏,私商錢鋪所發錢票流通於市,造成銀價曾昂、物價上漲,擬先從軍餉中提5000兩,交吉林機器局造足色銀幣:一錢、三錢、五錢、七錢和一兩重的銀幣。不久,獲朝廷批准開鑄,史稱吉林廠平銀幣。此套銀幣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新式銀幣,因為它仍以兩為單位,但它是中國最早的機制銀幣,開中國機器造幣之先河。由於種種原因該套銀幣並沒有獲得正式發行,存世較少被泉界捧為銀幣十大珍幣之一。
光緒十年,因銅錢流通缺乏,吉林將軍希元從軍餉中提取白銀五千兩,委託吉林機器官局鑄造一兩至一錢的整套吉林廠平銀幣。因未獲中央政府正式批准,沒有大量鑄造。在這套銀幣中,以一兩幣最為稀少。
上海鑫隆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是一家古玩展覽、文化沙龍、銷售、教育講座以及開展地方鑒寶活動為一體的古玩玩交易平台,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公開,公平,公正,誠信」的服務原則,搭建投資藝術品的服務平台。繼房市、股市、匯市之後,古玩藝術品作為第四大投資熱門產業,吸引著眾多投資者的湧入!字畫鑒別,名人字畫價格高,拍賣火熱
『叄』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貨幣發展史:
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出現過布錢、刀幣、圓錢、五銖錢、通寶、制錢、銀兩、銀元、銅元以及犧牲品類金銀幣、谷帛幣和紙幣,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幣材廣泛,堪稱世界貨幣之冠。
2、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3、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3)中國機制幣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明清貨幣
明「銀」,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
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清朝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
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
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肆』 機制貨幣出現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清代末期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2000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伍』 中國歷史機制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光緒十年(1884),吉林抄機器襲局試鑄吉林廠平銀元,正面制有「光緒十年吉林機器官局監制」字樣,兩側有龍紋,背面紀值。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制幣,後因試鑄不佳而未正式流通於世。
機制銅元則是由廣東伊始,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德壽與前總督李鴻章奏准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元。
『陸』 簡述中國貨幣發展史中幾個重大演變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知道的就這么多了,看看符不符合和你的要求啊?
『柒』 中國近代機制幣的介紹
本書由「概論」「目錄」「圖錄」3部分組成。概論用文字對機制幣的形成、發展等專作較屬系統的介紹,目錄和圖錄依次對照,把機制幣按金、銀、銅及其他材質為順序進行拓列,同材質又分清代與民國。機制幣收集的范圍從中國機制幣的產生起,到1949年為止。
『捌』 貨幣的發展過程以及紙幣的意義是
關於貨幣的起源
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較早的國家。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從原始貝幣到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可謂源遠而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一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飛錢」出現於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一,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面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這時的「交子」,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於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偽造,所以「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正是在反復進行的流通過程中,「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這種「交子」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發行的「私交」。
但並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便往往激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范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交子發行1 256 340貫,備本錢360 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准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陝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為「錢引」,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後四川也於大觀三年(1109年)改交子為錢引。「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一百文。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
關於貨幣的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交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出現是貨幣發展的重大進步,在經濟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發行和使用紙幣,不過,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紙幣的流通面並不廣,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屬貨幣。中國紙幣的大量發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後的事情。
*********************
民國時期紙幣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喪權辱國的清朝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光輝一頁。辛亥革命前已在國外發行「鑄餉券」,為了軍事開支的需要,又發行了「軍事用票」等紙幣。辛亥革命勝利後,於民國初年,原「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把交通銀行定為國家銀行,先後發行兌換券,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於1916年停止了兌現承諾,1924年,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履行國家銀行職能,發行貨幣。此外。經國家核準的普通商業銀行也發行了鈔票,各省省地方金融機構也先後發行了地方鈔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縣,亦都相繼發行了各類眾多的鈔票,鑄行了多種金幣、銀元、銅元、鎳幣等貨幣。
清朝末年,昏庸腐朽的清朝政府喪權辱國,把中華民族推向國將不國的危亡境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為中國近代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孫中山先生為籌集糧餉軍械和革命活動經費,積聚革命力量,在國外發行了籌餉券;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政府的殘余勢力,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這些鈔票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揮了很大作用,是這一偉大革命運動的產物和見證者,一向作為重要的革命文物,受到人們的珍視。
國家銀行票
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仍沿用舊名。「中國」和「交通」二行在民國初年,被定為國家銀行,繼續發行兌換券。後因袁世凱稱帝,而引起了討袁戰爭。接著各地軍閥進行混戰,財政狀況極為惡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兌現,引起了糧食和各種商品價格急劇上漲,使勞動人民蒙受了很大損失。1924年,孫中山先生為調節金融,活躍經濟,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發行貨幣,履行國家銀行的職能。
商業銀行與特種銀行票
除國家銀行發行票外,不少普通商業銀行經政府核准也取得了發行鈔票的特權。在前清取得了發行權的有中國通商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四明銀行、信成銀行等。民國政府成立以後才取得發行權的有中國實業銀行、中南銀行、大中銀行、中國絲茶銀行等、另外,還有經政府特許發行鈔票的特銀種行,如殖邊銀行、邊業銀行、勸業銀行等,這些銀行在抵制外鈔、發展中國民族經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軍用票
辛亥革命後,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稱帝激起了以雲南為開始的全國規模的討袁戰爭。各省紛紛成立「護國軍」、「靖國軍」,宣布獨立。討袁戰爭結束後、北洋軍閥形成一股軍事政治力量。它們在各自的*山——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下,互相爭斗,使全國陷入了連年內戰之中。各地軍政權為了籌措餉需進行戰爭,一般都發行了軍用鈔票。這類鈔票均在戰地發行,屬於臨時性質。這部份負擔,當然都無一例外地轉嫁到了勞動人民身上。
國民政府紙幣
法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之交,我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國內的貨幣發行也未趨統一,雜亂不堪。國民黨政府於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並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關金券
關金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政府於1930年1月決定徵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准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1942年4月,以關金一元摺合法幣二十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後,停止發行。
金元券
鑒於法幣惡性膨脹,國民經濟面臨崩潰之勢,國民黨政府於1948年8月19日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萬的比率,收兌急劇貶值的法幣。然而金元券卻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前後不到十個月,發行總額達1,303,O46億元,比原規定的發行額20億元增加六萬五千餘倍,物價比幣改初期上漲一百七十萬倍。解放前夕,上海銀元一元可換金元券16億,各地紛紛拒用,逐以銀元代替流通。
銀元券 東北九省流通券
大陸解放前夕,金圓券已形同廢紙,民間多已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黨政府乃恢復銀本位幣制,在重慶、廣州一帶發行銀元券。規定金元券五億可向中央銀行兌換銀元券一元。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政府決定在幣制方面採取分區發行制度。對於經濟環境特殊地區,發行區域性流通券,限在當地流通。1945年12月日,首先在東北地區發行了「東北九省流通券」,其幣值為法幣的十倍。1948年8月20日停止發行。
*********************
1924-1949年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組織,如農民協會、蘇維埃政府、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金融組織,解放戰銀時期的各地區銀行所發行的銀、銅、紙、布等貨幣,統稱人民政權貨幣。這些幣在各個歷史時期對穩定金融,推進革命形勢的發展,擴大人民政權的建立與項固,乃至中國的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北伐戰爭時期農民協會貨幣
1924年至1927年,孫中山先生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實行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全國出現了國共合作,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官僚的革命熱潮。北伐戰爭節節勝利,農民運動蓬勃發興起,很多地方建立了農民協會,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地主豪紳的農民革命斗爭。農民革命政權在打破封建秩序以後,為活躍農村經濟,方便農民借貸,於是就在許多地區建立了金融組織,發行了自已的貨幣。"瀏東平民銀行常洋券"、"瀏陽金剛公有財產保管處"的期票以及"黃岡縣信用合作社流通券",是中國工農革命政權早期的貨幣。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蘇區貨幣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變以後,各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府為了沖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活躍農村經濟,鞏固革命政權,先後以工農銀行、蘇維埃政府以及其它經濟部門的名義,發行了一百五十餘種紙幣和十餘種布鈔。隨著根據地的逐步統一,蘇區的貨幣經歷了由區、縣銀行貨幣到特區和省銀行貨幣,最後統一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及其各分行的貨幣,這樣一個由分散到集中統一的過程。這個時期的貨幣是在艱苦、困難的戰爭環境中因陋就簡印製發行的。它是票面設計充滿了濃厚的革命政治意義,反映了黨在當時特定環境中的戰斗風貌。
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貨幣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敵後,開辟了大片敵後根據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從1938年起,除中央所在地的陝甘寧邊區外,又在華北敵後先後建立了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在華中先後建立了蘇北、蘇中、浙東、皖中等8個抗日根據地;在華南建立了東江和瓊崖抗日根據地。這些根據地為發展農業生產,防止和抵制敵偽鈔的侵入和流通、保護根據地人民的財富,都分別設立了自已的銀行,發行了貨幣。在抗日戰爭中,各根據地發行的貨幣,一般稱為"抗幣"或"邊幣"。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貨幣
抗日戰爭勝利後,原來各抗日根據地的貨幣本來有可能統一起來。然而,由於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爆發,不得不繼續分散發行。同時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發行銀行又有所增加和整。抗日戰爭初期,原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各行政公署設立的地區性銀行,合並組成了華中銀行。東北解放區增設了"東北銀行"、"嫩江銀行"、"關東銀行"等。內蒙古自治區增設了"內蒙古人民銀行"。中原地區增設了"中州農民銀行"。冀熱遼解放區先後增設了"熱河省銀行"和"長城銀行"等。這些銀行都在艱苦的條件下發行了自已的貨幣,對穩定解放區的金融市場、發展生產、保證供給、支援解放戰爭起了積極的作用。
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開始發行人民幣。習慣上,人們將開始發行至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的人民幣稱為第一套人民幣。這套人民幣的面額分別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共12種,版別62種,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由於當時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高漲,因此,這套人民幣沒有發行輔幣,也沒有發行金屬貨幣。
這套人民幣最早設計的票版上有毛澤東像,但毛主席不同意在鈔票上印他的像。他說,票子是政府發行的,不是黨發行的。我現在是黨的主席,因此不能在票子上印我的像,將來當上政府主席再說吧。1949年10月,毛主席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曾當面請示毛主席:人民幣上能否印毛主席像。毛主席還是不同意,他說,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嘛是當上了,但當上了政府主席也不能印,因為進城前我們開會(七屆二中全會)已作了決議:禁止給黨的領導人祝壽;禁止用黨的領導人的名字作城市、街道、工廠和建築物的名稱及地名,以保持艱苦奮斗、謙虛謹慎的作風,制止歌功頌德、防止驕傲自滿的現象。因此,在毛主席生前,人民幣上始終未印他的像。
這套人民幣上"中國人民銀行"六字是董必武應南漢宸之邀題寫的。當時,董必武是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由於這套人民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發行,因此,它上面沒有國徽圖案,其他的幾套人民幣上均有。
這套人民幣至1950年8月停止印製。由於新中國成立後,採用公元紀年,因此後期設計印製的人民幣上不再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等年版號字樣,而全部採用公元紀年表示的年版號,且在一張鈔票上用阿拉伯數字和漢字兩種文字表示,如"1951"、"一九五一年"。
這套人民幣採取多地區分散設計、製版、印刷和分地區就近發行的辦法,因此缺陷較多。主要是內容繁雜,主題思想不突出、不明確,圖案既有反映工農業生產的勞動場面,也有反映交通運輸的場景、名勝古跡等等;鈔票種類多,面額種類差別大,最小面額為1元,最大面額達50000元;印刷技術各異。從石版、凸版、膠版、凹版到膠版、凹版套合均有,油墨、紙張就地取材,導致印製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鈔票相當精美,有的比較粗糙。從整體上來說,防偽性能較差。
『玖』 中國的錢幣發展歷史,向你求助來了
中國貨幣發展史
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1.中國最早的錢幣 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餘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於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因為貝本身具有天然的單位,而且輕巧堅固,便於攜帶,同時在原始社會先民早已用貝作為裝飾品,對它很熟悉,所以用貝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適的。因此可以說,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起動使用的是天然貝,以後又產生了人工製造的骨貝、石貝、陶貝和銅貝等。 2.中國最早的金幣 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已經使用黃金了,但是最初黃金只是用來作為裝飾品或當作賞賜、饋贈物的。在我國,黃金作為貨幣應以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金版為最早。這種郢爰金版形狀像一塊塊豆腐乾,上面打上許多印記,計有「郢爰」、「陳爰」、「鬲爰」等五六種,使用時根據需要臨時鑿開。因為金版上的印記大部分為 「郢爰」二字,故稱「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餅」。這些印記像印章一樣,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國最早的銀幣 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農民在挖石灰池時發現一件三足帶蓋銅鼎,內藏有銀布幣18件,重3072.9克。銀幣皆為鏟形,銎(qiong音瓊。鏟上按柄的孔)作圓柱狀,除一件空前外,其餘均為實首。按布體大小可分為長、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長15.7厘米,寬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長8.4厘米,寬5.8厘米,重134克。《中國錢幣》1983年第3期介紹,從造型、製作特點看,這批銀布幣屬於春秋中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最早的銀質貨幣。筆者認為,它應屬於專門用以賞賜或貯藏的錢幣,而不是流通貨幣。 4.中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各種不同特點的貨幣形制,形成不同類型的貨幣流通領域,基本上是四種形狀各異的貨幣體系,即貝幣體系、布幣體系、刀幣體系及圜錢體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對刀、布、貝及圜錢,對我國的貨幣制度進行了改革,並為此而頒布了法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半兩錢為下幣。黃金用於大額支付或賞賜,而半兩錢則為日常流通貨幣。秦半兩「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是我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5.中國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1980年8月陝西省咸陽市北塬下出土一枚五銖金幣,其形制與常見的西漢銅五銖相同,圓形方孔,錢的正反面均有輪廓,直徑2.55厘米,正面穿上橫郭,金幣重9克,經化驗金的成色為95%。據錢幣專家鑒定,這枚西漢五銖金幣的鑄造時間當在武帝元狩五年至宣帝神爵四年之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所見的年代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6.中國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 1955年南京光華門外黃家營五號六朝墓出土銀五銖二枚,其形制為東漢五銖,也可能是六朝時仿製,應為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可能是殉葬的冥幣。 7.中國最早的鐵錢 錢幣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鐵錢是西漢末年公孫述在四川成都稱帝時所鑄的鐵五銖,現此說已被否定。解放後在我國湖南長沙、衡陽和陝西西安等地的西漢古墓中出土數量不少的鐵質半兩錢,僅長沙西漢古墓一次出土就達32枚,面文篆書「半兩」二字,方孔無郭或有郭,其形制、輕重與文帝四銖半兩十分相近。因此可以說,這種西漢初期的鐵質半兩是我國最早的鐵錢。 8.中國最早的鉛錢 我國各地曾先後出土墓葬或窖藏的各種鉛錢,如鉛質郢爰、鉛質圜錢、鉛質大泉五十、鉛質五銖等。但是這些鉛錢不是冥幣,就是民間私鑄的偽錢,並非真正官鑄流通貨幣。我國官鑄流通鉛錢應以五代十國時期閩王審知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所鑄鉛質開元通寶小平錢為最早,有光背、背「福」字及背「閩」字三種。 9.中國最早使用錯金工藝的錢幣 王莽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進行了第一次貨幣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銖錢繼續行使外,又發行了三種新的貨幣,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的形狀很像現在的鑰匙,錢體由刀環和刀柄兩部分組成,環文上曰「一」,下曰「刀」,柄文為「平五千」三字,其中環文「一刀」二字用黃金嵌錯而成,俗稱「金錯刀」,每枚值五銖錢五千個。 一刀平五千是我國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錯金工藝製成的錢幣。由於它製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為錢幣收藏者所珍愛。在我國古代詩歌中也有不少贊美「金錯刀」的內容,如杜甫詩:「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 11.中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861年7月,清咸豐皇帝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病危,特封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處理國事。不久,咸豐帝病死,八大臣遵從遺詔,擁立載淳為帝,擬定次年改元「祺祥」並鑄造「祺樣」錢幣。而慈禧則以她和慈安名義,聯絡當時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欣,於9月30日發動宮廷政變,逮捕八大臣,並將肅順等三人處死。這就是有名的「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不久,慈禧採納大學士周祖培奏議,廢止「祺祥」年號,停鑄「祺祥」錢,改用「同治」年號,並鑄「同治」錢幣。「祺祥」年號是在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確定的,但到當年十月五日即被廢除,僅僅存在69天,「祺祥錢」可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2.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中國帝王使用年號始於西漢武帝,但是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卻是十六國時李壽所鑄的漢興錢。李壽是西晉末年起義軍首領李特的侄子,於東晉咸康四年(338 年)在成都稱帝,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鑄行漢興錢。漢興線按錢文排列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下排列,俗稱「豎漢興」或「直漢興」,另一種是左右排列,俗稱「橫漢興」。 13.中國最早的國號年號並鑄錢 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陝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並鑄「大夏真興」錢。大夏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大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 14.中國最早鑄有地名的右孔圓錢 零陵先賢傳曰:「劉備拔成都,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這里所說的直百錢即指直百五銖。有一種背面有「為」字的直百五銖乃劉備在四川犍為所鑄,是我國最早鑄有地名的方孔圓錢。 15.中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中國錢幣從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起在錢背加鑄年份,如淳照七年的錢在背面鑄一「柒」字,八年的錢在錢背鑄上「捌」字,都是大寫。從九年以後改為小寫,一直到十六為止。這一辦法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所以說,淳熙元寶是我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16.中國唐朝最初的年號錢 一般人誤認為開元通寶是我國唐朝的第一個年號錢,其實這是不對的。開元是唐玄宗於公元713年改的年號,而開元通寶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開元通寶錢文中的「開元」並非年號,而是取「開創新紀元」之意。那麼唐朝第一個年號錢是什麼呢?它是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鑄造的乾封泉寶,行用僅一年。 17.中國最珍貴的佛寺供養錢 山西五台山乃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1988年春天修建佛塔時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錢,黃金質地,成色在90%以上。錢徑2.4 厘米,厚0.12厘米,穿徑0.5厘米,每枚重約12克。正面錢文為行書「淳化元寶」四字,背面鑄有左立、右坐兩尊佛像。坐佛背部有佛光屏,立佛為韋馱,手持如意。兩尊佛像下均有蓮花座。佛像造型逼真,體態栩栩如生。佛身立體隆起錢面0.2厘米,五官清晰可辨。 淳化是北宋太宗年號。這批淳化元寶金錢,背鑄佛像,造型奇特,顯然是當時皇室專門鑄造並敬奉五台山寺廟的供養錢。像這樣成批的金質佛寺供養錢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因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18.中國最早的對錢 所謂對錢,是指兩個錢錢文相同,鑄地相同,大小、輪廓等形制又完全一樣,不同之處是兩種書體。南唐李璟所鑄開元通寶小平錢有篆、隸兩種書體,是我國最早的對錢。據說篆體開元通寶為大書法家徐鉉書寫。 19.中國最早的御書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的錢文有許多都是由皇帝親自書寫的,稱為御書錢。如北宋的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和背「陝」字宣和通寶就是由宋徽宗用瘦金體書寫的。我國最早的御書錢是北宋初年的淳化元寶,錢文由宋太宗趙炅(jiong音迥)親筆書寫,分真書、行書和草書三種書體。 20.中國歷史上名稱最繁雜的一種錢幣 南宋嘉定錢是我國歷史上名稱最繁雜的一種,按面額分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種,每一種面額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計有元寶、永寶、之寶、金寶、興寶、安寶、新寶、洪寶、萬寶、正寶、真寶、崇寶、封寶、至寶、隆寶、重寶、珍寶、通寶、泉寶等。 21.中國面值最大的金屬鑄幣 國寶金匱直萬是一種造型很奇特的錢幣,錢體由兩部分組成:上部圓形方孔,篆書直讀「國寶金匱」四字,下部為一鏟形,篆書「直萬」二字,此錢被公認為是王莽時期的貨幣。因金錯刀錢文為「一刀平五千」,即一枚值五銖錢五千個,那麼此錢錢文「直萬」,即一枚值五銖錢一萬個。所以說,國寶金匱直萬是我國面值最大的金屬鑄幣。 22.中國最早的鉛質雕母錢 鉛質雕母錢,據史料介紹只有清朝光緒通寶寶蘇、寶頓等,其他未見。而元朝大元國寶當十鉛質雕母錢在我國還是第一次發現。此錢直徑4.6厘米,重 53.3克,是仿照金代泰和重寶當十錢雕刻的。二者在製作風格、大小厚薄、文字粗細等方面完全一樣。此錢雕成後准備鑄造銅錢流通使用,可能因「國寶」二字不太適合作錢幣名稱,或者由於其他原因,故未見此類銅錢行用。這枚大元國寶當十鉛質雕母錢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乃我國最早的鉛質雕母錢。 23.中國最早的銅質雕母錢 雕母是以銅、象牙、鉛、錫等作為幣材,用手工雕刻的錢幣。用它鑄造母錢,再用母錢翻鑄流通錢幣,因之錢幣界也把雕母稱為祖錢,言其為錢之始祖也。 我國最早的銅雕母錢應為南京博物院所藏明朝嘉靖通寶折十大錢。此錢銅色金黃,質地細密,表面光潔滑潤,無氣孔砂眼,字口如斬,刀痕猶存。我國雕母錢清代尚多,明代僅有萬曆通寶、崇禎通寶等數枚,而此枚嘉靖通寶時間最早,質量最好,堪稱錢幣之珍品。
『拾』 中國貨幣(錢幣)發展史(歷史)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