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保護歷史建築的意義

保護歷史建築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5 20:15:23

A. 在城市改造中,對歷史建築保護有什麼意義

「社區」作為區域功能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片區更新的核心要素,其中老版舊社區成為需要重點突破的權關鍵問題。傳統的房地產開發邏輯在老舊社區更新改造中不再普遍適用,「漸進式更新」和「微更新」將成為新的趨勢。在城市社區的歷史底蘊在一定程度上被覆蓋了,就喪失了當地的文化特色,也會降低當地居民的歸屬感,失去了「家的感覺」。可以參考仲量聯行發布的《2020城市更新白皮書》

B. 保護古建築意義是什麼

永吉·古尼拉為你解析:
古建築反映了國家歷史的輝煌,表現了過去中國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回的偉大成就。保護答古建築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2、古建築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的實物
3、古建築是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4、古建築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5、古建築是新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鑒
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都將不復存在。
希望您採納謝謝

C.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

馬向明日前,廣州越秀區的兩棟極具歷史價值的民國建築金陵台和妙高台被開發商夜半拆除,這個令人震驚的事件帶出了一個沉重的話題:歷史建築的保護。
歷史建築不是文物,但屬於廣義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定義,它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文物受法律的保護不能拆,這已是人所皆知。今天已不會有哪個開發商傻到去拆文物。但為什麼要對不是文物的歷史建築進行保護?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來,隨著城市舊城改造的推進,許多地方老城的大規模拆建,導致城市的歷史隨著拆遷而喪失,新建築越建越多,城市卻越來越單獨雷同。於是,人們呼籲要對反映城市歷史的街區和建築進行保護。第二,從文物的保護方面來看,要達到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的目的,必須要「保護文物本體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通俗地來說,就是保護文物,必須連同其周邊的環境一起保護,否則,僅僅保護文物本身,脫離了其存在的環境,文物單位的價值和意義便大打折扣。近幾年出現的一些案例,遠的不說,如省內的城市南雄市的三影塔廣場的改造就是這種典型,雖然作為國家級的文物三影塔並沒有任何破壞,但其周邊原來的民居被拆除建了廣場和多層樓宇後,三影塔像一個盆景似地立在中間,意境和意義頓失。正是針對這種狀況,國家於2008年公布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地方政府對歷史建築進行認定和保護。並規定歷史建築集中成片的才能申報名城名鎮名村,而歷史文化街區內歷史建築加上文物建築的用地宜達到建築總用地面積的60%以上。
歷史建築不是文物,因此它的保護要求沒有文物那麼全面。文物建築的保護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要保存文物建築的現存實物原狀及它所攜帶的歷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築的利用不能改變原狀,也不得損毀和改建。而歷史建築的保護首先是不得拆除其有意義的部分,對其所作的維修改善都應保持原有外形和風貌特徵不改變,但是可以在使用功能上更加靈活。如允許在歷史建築內部進行設施改造甚至改變內部結構。
歷史建築需要通過一定的程序來認定,這個程序通常是由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普查情況,提出歷史建築的初步名錄;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規劃、文化(文物)、房產、建築、歷史、檔案等方面的專家,根據歷史建築的認定標准,提出評估意見;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專家評估意見,擬定歷史建築建議名錄;歷史建築建議名錄經市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審查同意後報市政府批准並公布。
廣州的這兩棟建築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其中妙高台曾是粵劇泰斗薛覺先故居。據報市政府去年五月份組織了專家考察,專家建議將妙高台一號和三號、金陵台二號和四號、詩書路六十九號之一作為歷史建築,應予以保留,於是拆遷被叫停,相關政府部門並發出緩拆令。但廣州的歷史建築名錄確還未公布,在這個空隙期間,便發生了這樣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
(作者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D.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改造的意義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E. 為什麼要保護古建築

古建築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這些價值之所以能被識別、被應用,是因為文物古跡攜帶著歷史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我們認識、研究、欣賞古建築的基礎,也是文物價值的核心。

歷史信息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不斷地被研究被認識,不斷會有新的解讀。我們今天可以研究認識,後人也可以研究認識,而且隨著人們對文獻資
料的掌握越來越全面,科學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後人的認知會比我們更豐富、更深刻,會不斷有新的發現。只要文物古跡的原物存在,對它的信息的認識和解讀是無窮無盡的。而原物不存在了,對信息的解讀也就終止了。人們可以復制一個文物,但復制所保留的只能是我們已經認識到的信息,對我們尚未認識的信息在不經意間已經丟失了,也就不可能再有新的發現了。正因為如此,我們說文物是不可再生的。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准特別強調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我國的《文物保護法》也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都是基於同樣的道理。

文物的真實和完整尤其重要,因為人們對一個文物所含信息的認識是可以不斷深化的,這一時代不了解的文物,並不代表下一時代就沒有了解它的方法。上世紀50年代對古物的時代測定有了碳14的方法,可以比以前更精確地測定文物(這里只限於生物)的年代。但採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必須要有歷史原物,若沒有保存原物,也不可能知道它准確的年代。

河北正定有個隆興寺,它的摩尼殿從外觀形制上看具有金代的特點,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維修,當時用了嚴格的文物修繕方法,拆卸時每個構件都編號,然後再依次復原。這時人們才發現,殿的斜拱上有當時建殿的宋朝工匠的題字,寫了自己的名字和年號,這樣就准確地證明了摩尼殿的建造年代。可以設想,若是維修時不注意保存原物,這個信息就會丟失,摩尼殿的准確建造年代就可能永遠是個迷了。

保持文物的真實和完整是必要的,但是不等於完全的「整舊如舊」。我認為,「整舊如舊」是講文物保護時常說的話,它的意思不錯,但卻不夠准確。這四個字是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先生最早提出來的,他當時說的不只這四個字,而是講了兩句話:對文物古跡「要整舊如舊,不要整飾一新;要延年益壽,不要返老還童」。「整舊如舊」是針對「整飾一新」說的,並非要有意「做舊」,關鍵的思想是「延年益壽」,延緩歷史信息損壞的時間,讓真實的歷史信息流傳到後世。

為此,文物保護要「原址、原狀、原物」,就是要保持原來的位置、原來的樣子、還要有原來的物件,這樣才能保存全部歷史信息。原址作為歷史信息的保存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由於建三峽水庫搬了張飛廟,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決不是文物保護的常例。還有的人認為偏僻地方的文物不好保護,於是將有價值的民居、祠堂搬到一起集中展覽,這個做法是不宜提倡的,因為他們只保護了建築的信息卻丟了位置的信息,這是很可惜的。我們通過這一建築的出現就可以設問,為什麼現在偏僻的村落卻出現如此華麗的住宅,出現如此精美的建築?這里是古代交通要道?是古代物品集散地?是此地有經商傳統,常有富商置宅?還是當地人考得了功名、衣錦還鄉?建築留在村中,村中的這些歷史信息會引人研究,會有新的發現,建築一旦搬走,這些信息就再也無人知曉了。這也正是文化部、北京市文物局等部門為何耗時28年、耗資上億元騰退恭王府的原因所在。

保護原址的同時,還要保存文物的歷史環境,也就是它周圍的地貌。因為文物的環境同樣飽含著歷史的信息,與文物古跡相輔相成,共同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比如頤和園,它的精彩之處不只是園林自身,還在於它的環境。它借景玉泉山、西山,西堤六橋之外有玉泉山塔亭亭玉立,背景有西山層巒疊嶂,正是這個環境和佛香閣一起共同構成一幅迷人的畫面。我們也正是通過這個環境的信息領略了造園者高超的藝術手法,從而贊嘆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卓越成就。

綜上所述,保護文物古跡要保護它們的全部歷史信息,對文物古跡的利用也要以不損害歷史信息為限,只有這樣,才能使這些歷史信息充分為我們所用、為子孫所用。

F. 保護文物古跡有什麼意義

保護文物的意義:

1、文物保護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2、文物是歷史文化研究和現代科技文化創新、發展的依據;

3、歷史文物是縣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對加強德育教育,以德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4、保護好歷史文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5、文物是先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具有正史、借鑒及教育等重要作用;

6、文物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應,因此加強文物保護,也能夠間接的推動經濟的發展;

7、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的發展。

(6)保護歷史建築的意義擴展閱讀:

根據《文物保護法》確立的基本原則,我國對文物的保護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行政管理體制。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即國家文物局)主管全國文物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中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一些市、縣還設有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館、紀念館、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等文物事業單位,負責本地區的文化遺產調查、發掘、研究、保護以及文物藏品的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工作。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最新數據,目前,我國登錄不可移動文物近77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國家核定公布歷史文化名城118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處。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遺產41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9處,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8項。

G.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有哪些方面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H. 保護歷史遺址有什麼重要意義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為此,黨的十七大把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可見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同時還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意義重大。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築、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境外。由於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於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具有更加現實的緊迫性。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I. 請問 保護古建築的意義啊

保護古建築的意義
古建築反映了國家歷史的輝煌,表現了過去中國的文化藝
術和版科學技術的偉大權成就。保護古建築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
五個方面。
1.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2。古建築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的實物
3.古建築是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4.古建築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5古建築是新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鑒
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
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
文化信息都將不復存在。

閱讀全文

與保護歷史建築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