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進程
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
(1)春秋時期創立: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戰國時期發展:成為「百家爭鳴」
中的一家。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他還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虐民和暴民.主張給農
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但在戰國紛爭的時代,其主張無助於實現統一,距當時激烈的社會變革太遙遠,而受到統治者的冷落。
(3)秦朝時期受壓制:有些儒生遵循舊的思想主張,非議郡縣制,以古非今,站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對立面,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政策, 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4)西漢時期享「獨尊」: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揮,增添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等思想內容,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思想因而獲得「獨尊」地位,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5) 宋朝時期形成理學: 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是理學.它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
(6)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時期官方哲學理學和心學相繼占統治地位。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反對」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揭露道學的虛偽。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也從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學.,其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龔自珍、林則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提倡「經世致用「,引導人們掙脫「程朱理學」的枷鎖,為「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7) 太平天國時期被結合:鴉片戰爭後在農民起義的潮流中,受西方宗教思想影響的洪秀全結合儒家的大同思想創立了拜上帝教的理論,對廣大的勞動人民產生了很大的號召力,推動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發生。
(8)維新變法時期出「新意」: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發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理論的合理性,否定頑固派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為維新變法思想製造歷史根據,減少變法的阻力。
(9)新文化運動時期受抨擊: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對封建思想文化還沒有進行徹底批判,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在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縛,陳獨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學的旗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把斗爭矛頭指向儒家傳統道德,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10)「文革」時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幫」開展所謂「批林批孔」運動,矛頭直指周恩來的落實幹部政策和恢復「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在十年動亂時期,儒學被錯誤地全面否定、批判。
(11)新時期批判地吸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政策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繼承。對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 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必須否定和拋棄.今天,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儒學優秀的思想資源,改造和重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適應中國的現代化。
2. 中國儒學的發展歷程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來2013·襄陽)孔子創自立了儒家學派。
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後中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並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後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3. 儒學的發展歷程
1、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2、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加之漢字尚處於雛形,不具備准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3、漢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4、漢朝以後,儒學地位下降,在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時發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直到五四運動才取消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3)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於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學派:
1、程朱理學
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狹義理學專指程朱學派(廣義的理學包括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該文的理學特指程朱理學)。理學肇始於北宋的周敦頤,奠基於程顥、程頤,完成於南宋的朱熹。
2、陸王心學
中國宋明時期的哲學流派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南宋時期,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為便捷的「發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宋學與漢學
漢學與宋學的對立是清代儒學的主線,又因滿清變成儒學和皇權的道統之爭,康熙等以宋學的名義逐漸從儒學士人手中奪取儒學道統。
4. 儒學在中國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哪些階段
1、孔子和早期儒學: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克已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和「至聖」.
2、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張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惡」,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經過孟子、荀子的改造和發展,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漢時期:①秦始皇施行焚書坑儒的政策,是對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擊.
4、西漢漢武帝時期,採納董仲舒簡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倡「大一統」思想,儒學從此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5、北宋理學: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只是構成宇宙萬物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6、陸王心學: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
明朝中期以後,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這一學派也稱為「陸王心學」.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7、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5. 儒家流派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