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鍾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鍾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計時器。鍾表的製造,在我國可版以追溯至漢代。
漢代科權學家張衡結合觀測天文的實踐發明了天文鍾,可以說這是現在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鍾了。唐代,我國的製表技術有了巨大的發展。
古籍《新唐書·天文志》中就記載了一行等人製造「水運渾天儀」的故事,這個水運渾天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個能自動報時的儀器。儀器兩旁各站有一個木頭做的小人,每過一刻鍾,小人就敲一下儀器。這種能夠自動報時的儀器比歐洲機械鍾的發明至少要早600多年。
隨著鍾表製造業的發展,我國的鍾表製造技術也更加完備,出現了專門製造鍾表的店鋪,已經能夠製造出各種報時鍾、擺鍾等。表上的指針也從原來的一針、兩針,發展到3針、4針,可以計日、時、分、秒。
Ⅱ 手錶歷史
編輯本段手錶的發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回提」腕錶的重要性,這答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 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接受。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 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生產出第一塊電子表。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
Ⅲ 求手錶發展的歷史
手錶的創制及生產都基於一個簡單而機智的發明,這就是「彈簧」,它能夠收緊並儲存能量,又能慢慢地把能量釋放出來,以推動手錶內的運行裝置[1]及指針,達到顯示時間的功能,手錶內的這種彈簧裝置被稱為主彈簧(Mainspring)。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
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接受。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
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生產出第一塊電子表。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
世界第一座時鍾: 中國宋朝水鍾(水運儀象台),1088年。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時鍾世界紀錄。
世界第一隻有名字的懷表: 德國紐倫堡的「紐倫堡蛋」,1564年。
世界第一隻手錶: :pp表廠為匈牙利王族夫人所製造的手鐲表,1868年。
世界第一隻飛行表:卡地亞山多士SANTOS飛行表 (亦是最早的皮帶表),1904年。
世界第一隻登月表:歐米茄超霸手上煉計時碼表,1969年。
世界第一隻自動上煉表:夏活HARWOOD(英國人John.Harwood) ,1923年。
世界第一隻防水錶:勞力士蚝式型OYSTER手錶,1926年。
世界第一隻有擺輪的電子表:漢彌頓Ventura奇形電子表,1957年。
世界第一隻音*表:寶路華BULOVA ACCTRON音*表,1966年。
世界第一隻石英錶: 精工SEIKO QUARTZ ASTRON,1969年。
世界第一隻光動能表:星辰Eco-Drive表,1976年。
世界第一隻動能表:珍達翡Jean D′Eve Samara 1988年。
世界第一隻動能計時碼表:SEIKO Kinetic Chronograph,1998年。
世界第一隻橫越大西洋的手錶:浪琴林白飛行表Hour Angle Watch 1927年。
世界第一隻最有名氣的鬧鈴表:積家Memovax,1950年。
世界第一隻可以翻轉表面的手錶:積家 蕾葳索 Reverso 1931年。
世界第一隻最復雜的懷表:PP Cal.89懷表(具33種功能),1989年。
世界第一隻大日歷窗表:IWC Pallweber懷表,1885年。
世界第一隻36000次振頻手錶:芝柏HF手錶,1966年。
世界第一隻36000次振頻自動上煉計時碼表:ZENITH EI Primero,1969年。
世界第一隻陀飛輪懷表:寶璣Breguet懷表,在1795年研製成功,1807年批量生產。
世界第一隻三金橋陀飛輪懷表:芝柏三金橋懷表,1860年。
世界第一隻三金橋陀飛輪手錶:芝柏三金橋手錶(機芯直徑28.6mm),1991年。
世界第一隻女用三金橋陀飛輪表:芝柏三金橋迷你手錶(機芯直徑27mm) ,1998年。
世界第一隻飛行陀飛輪表:A.Lange & Sohne,1930年。
世界第一隻超薄自動上煉陀飛輪手錶:AP陀飛輪機制位於11點鍾位置的手錶,1986年。
世界第一隻防水最深的手錶:SINN 403 Hydro(12000公尺),1998年。
世界第一隻鈦金屬手錶:Porsche Design,1973年。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懷表機芯:AP(1.32mm) ,1892年。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手錶機芯:AP(1.64mm) ,1946年。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自動上煉機芯:AP(2.45mm) ,1967年。
世界第一隻鏤空手錶:AP方型鏤空表,1934年。
世界第一隻長方型跳時三問報時手錶:AP Jumping Hour三問手錶,1992年。
世界第一隻最小的三問報時手錶:AP女用三問鍾樂報時手錶,(機芯直徑22.3mm) ,1998年。
世界第一隻八天儲能陀飛輪手錶:BLANCPAIN 陀飛輪手錶,1989 年。
世界第一隻春宮三問報時手錶:BLANCPAIN 金雕或彩繪三問手錶,1989年。 (春宮表又稱激情表或風月表)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手錶:君皇CONCORD Delirium 4(0.98mm),1981年。
世界第一隻號稱最堅硬的手錶:RADO概念一號Concept 1,1996年。
世界上第一個注冊的手錶品牌--寶珀表
Ⅳ 瑞士手錶的發展史
瑞士鍾表業在16世紀中葉出現在日內瓦,1541年,由簡·開爾文倡導的改革及對珠寶配戴的禁止,迫使金匠其它珠寶匠們轉向了新的獨立的手藝:製表業。在世紀末,日內瓦手錶已經因高質量而享有聲譽,鍾表匠們於1601年創建了日內瓦鍾表匠協會,是當時全世界范圍內成立的第一個這樣的協會。
一個世紀後,因為日內瓦已經雲集了鍾表匠,許多鍾表匠決定離開城市到可以容身的侏羅山。
在侏羅山的製表業對名為丹尼爾·簡理查德(1665-1741)的年青金匠心存感激之情,是他第一次在製表業中引入了勞力分工。1790年日內瓦已經出中了6萬多隻手錶。
這幾個世紀充滿著發明和新發展。1770年,亞伯拉罕–路易斯·伯瑞雷發明了「永久性」手錶(法語「Montre à secousses」),現代自動上發條手錶的先驅。1842年,安德列·菲利浦,著名的Patek Philippe的創始人之一發明了擺錘上條手錶,與此同時開始了復雜手錶的生產,並引進了諸如萬年歷、倒轉針及記時器等特殊功能。
大量的手錶生產開始於進入20世紀的時期,感謝研究人員及享有聲譽的鍾表匠(諸如佛里德里克·英古德和喬治·萊考特)介紹的新技術。生產力的提高,零件的可互換性及標准化積極地將瑞士鍾表業引向世界的頂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正是很快變得非常受歡迎的手錶的傳入時候。手錶傳統的圓形在1960年得到了普遍的接受。1926年第一隻自動上條手錶在格倫興誕生,第一隻電子手錶於1952年末問世。
1967年在納沙泰爾的中央電子鍾表(CEH)開發了世界第一隻石英手錶——著名的Beta21。從此,接下來的主要的技術開發進展順利:LED和LCD顯示、Swatch沒有電池的石英手錶等等。
至今已有4個多世紀過去了,傳統、技能、高技術和永遠的創新已使瑞士鍾表業保持它在世界鍾表市場的領先地位。因為或是感謝瑞士所經歷的不同的危機,瑞士鍾表業已處於一個可以回答它所面臨的許多技術、經濟和結構的挑戰的地位。它的非凡物力論和創造力已使它成為技術發展水平的行業,它所擁有的許多發明或世界記錄是如此之多:第一隻手錶、第一隻石英手錶、第一隻防水手錶、世界上最薄的手錶、世界上最小的或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手錶等等。
Ⅳ 鍾表發展歷史
時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
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
因此在計時的准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鍾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鍾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鍾。
現在時鍾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
類比型的時鍾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鍾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
大部分數位時鍾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鍾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的標准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鍾。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鍾,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5)手錶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
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
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表
Ⅵ 手錶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目前比較好的都有哪些名牌
目前手錶的話··看你要什麼價位···一般天梭賣的比較好··機械的
Ⅶ 手錶的起源及發展史,人類究竟從何時開始,有了
從19世紀中期有人將計時掛表裝上皮帶,戴在手腕上使用開始,逐步改進、縮小體形、美化樣式,發展成為手錶。
世界上的第一隻手錶是於1868年由百達翡麗製造給匈牙利的Koscowicz伯爵夫人的。但這種形式的鍾表,在當時並不流行。
在1904年,經營珠寶的法國商人路易斯·弗朗索瓦·卡地亞接到飛行員好友亞伯托·桑托斯·杜蒙的投訴:當駕駛飛機時要把懷表從口袋裡拿出來十分困難,希望他協助解決這個問題,以便在飛行途中也能看到時間。因此卡地亞便想出了用皮帶及扣,將懷表綁在手上的方法,以解決好友的難題。而這種綁在手上的懷表,就是現今的手錶。
各類手錶(6張)
1911年卡地亞正式將這種形式的鍾表商業化,推出了著名的Santos手錶。自此以後,手錶便開始普及。
經歷一個世紀的改進,1967年瑞士人首度將石英鍾做成石英錶,手錶之後也由手動/自動上發條的形式,發展到用石英、電子等動力顯示時間,並混合了較為簡單的其他功能,例如計時、月相、量度脈搏等;現代手錶手錶增加了更多復雜的功能,如:電子手帳、MP3、手機等形式。而部分手錶亦同時變成了手飾的一種,重點已不在顯示時間,而在於其設計、品牌、材質(如貴金屬及鑽石)等特徵上。
發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民眾的喜歡。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各生產出一塊電子表。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不同品牌的手腕錶也開始迅速發展。
Ⅷ 鍾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有關鍾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我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我國手錶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後試制出來的。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Ⅸ 手錶的歷史
手錶的由來來
一百五十多年前,自一些能工巧匠曾經試圖把隨身攜帶的表裝進手鐲里當作「手錶」,但未取得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間,—名士兵為了看錶方便,把表綁扎固定在手腕上,抬起手腕便可看清時間,比原來從口袋裡取方便多了。1918年,瑞士一個名叫扎納·沙奴的鍾表匠,從那個士兵的做法中受到啟發。經過精心設計,他製造了一種體積較小的表,並在表的兩邊設計有針孔,用來裝皮製或金屬表帶,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從此,手錶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