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文化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建築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築藝術風格等各有差異,但其傳統建築的組群布局、空間、結構、建築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區別於西方,享譽全球。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
傳統是一個民族或地區在理與情方面的認同和共識,屬於文化范疇。傳統系指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總體決定傳統建築的基本形態,傳統建築也從一定的角度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形態,兩者是不可分的。因而,傳統的特點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國傳統建築正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觀的傳承載體和表現形式。
大氣
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氣
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築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於理,則「生氣」產生於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築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而西方傳統建築的藝術性不在建築物本身,而在其附著的雕塑或繪畫——觀賞藝術,無法給建築物自身帶來生氣。
富麗
體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徵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築的傳統。
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築物本身,未及其環境。若包容環境,中國建築的傳統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歷代的職業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
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病;有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於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中國傳統建築不僅重自然的山林風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風水,讓人工的與自然的諧調,院內的與院外的銜接,造成「天上人間」之境,使人產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曠神怡之感。
中國傳統建築的第四個特點,更加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思想恰恰與現代人「回歸大自然」的慾望相吻合。可見,重山林風水的傳統思想必將在現代建築設計中得以發揚、發展,以創造優美的建築環境,實現大自然的回歸。
❷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內容
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及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看,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的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❸ 中國歷史建築
縱觀中國復建築歷史,5000年人類文明築制起無數瑰寶,並為後人稱道;然改革開放至今,建築市場空前繁榮,所得廣廈何止萬千,但映入我們眼簾的多為求高、求大、求洋、求怪之作,鮮有精品。究其原因,乃浮躁的心態及模糊的建築文化觀念使然。
2010年舉辦第一屆「中國十大醜陋建築評選」最終名單出爐。
具體名單如下:北京盤古大觀、沈陽方圓大廈、安徽阜陽市潁泉區政府辦公樓、重慶忠縣黃金鎮政府辦公樓、邯鄲元寶亭、四川宜賓五糧液酒瓶樓、河北燕郊北京天子大酒店、濰坊市民文化藝術中心、江蘇阜寧天鵝港灣酒店、深圳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
醜陋建築產生的惡果,一是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二是造成極其惡劣的視覺污染,三是為「以怪比怪」不良風氣的滋生創造了土壤。
❹ 中國古建築包含哪些內涵和文化
建築是石頭的史書。中國古建築是中國人民生產生活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和反映之一。可以體現人們的自然觀、地域特點、等級制度等。
一、崇尚自然的觀念。古代重視風水觀念,建築的地理位置、平面布局甚至材料的選擇都講究有山有水,和諧共生。
二、南北地域特點。中國古建築有南北兩大源頭,南方居住方式由巢居到干欄式再到地面建築,被稱為是"樹上落下來的",體現木的特點,精巧細膩;而北方居住方式由穴居到半穴居再到地面建築,被稱為"地里長出來的",體現土的特點,厚重敦實。比較典型的是南方的吊腳樓,天井,北方的四合院,窯洞等。
三、森嚴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屋頂式樣、開間數、建築色彩、彩畫式樣等方面。屋頂式樣中,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等級依次由高到低。故宮太和殿為天子的朝堂為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比重檐歇山頂的天安門等級更高。開間數,指兩根柱子之間為一開間,通常有九、七、五、三等開間數。九居單數最大,因此九開間一般都為皇帝專用建築。因有"九五之尊"之說,如天安門為九開間進深五開間,取皇權至高無上之意。建築色彩方面,黃紅綠藍等級依次由高到低。故宮建築屬皇家,一般為黃頂紅牆。一般來說,除文廟外,其他建築採用黃頂紅牆屬僭越。彩畫式樣方面,和璽彩畫為皇帝專用,旋子彩畫(菊花圖案)一般為大型寺廟使用,蘇式彩畫才能一般為民眾所用。其他還有,屋上翹角的多少、中間踏步道(有丹墀為最高級)、方位(左祖右稷)等,也可以用建築區別使用者的等級。
❺ 中國古代建築
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故又常稱為「四阿頂」,宋朝稱「廡殿」,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日語稱寄棟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國、日本、韓國等中華文化圈國家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在中國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高於歇山式。明清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時和日本也見於佛寺建築。之後常用於各類別建築。
故宮
[1]編輯本段中式建築屋頂的分類
第一位:重檐廡殿頂。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徵尊貴。 第二位:重檐歇山頂。常見於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築。 第三位:單檐廡殿頂。重要的建築。 第四位:單檐歇山頂。重要的建築。 第五位:懸山頂。民居、神櫥、神庫。 第六位:硬山頂。民居。 第七位:卷棚頂。民間建築。 無等級:攢尖頂。亭台樓閣。 [2]編輯本段廡殿頂的形式
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俗稱」四大坡「,是
重檐廡殿頂
「四齣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其中廡殿頂最早,約出現於先秦時期。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銅器、漢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據《周禮·考工記》載:「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朝,已有四阿屋頂,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 自從西周時代屋頂使用瓦件之後,人們對瓦當與屋脊逐漸重視,因為屋面兩坡相交的地方必須把屋脊搭蓋好,才不致漏雨,故該建築形式逐漸形成,實物以漢代闕樓和唐代佛光寺大殿為早。[3] 重檐廡殿頂:這種頂式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於進深,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重檐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現存的古建築物中,只有太和殿和曲阜孔廟大成殿採用此種殿頂。 單檐廡殿頂:其外形即重檐廡殿頂的上半部,是標準的五脊殿,四阿頂。故宮中配廡的主殿,如體仁閣,弘義閣等均是。編輯本段廡殿頂與社會等級
建築等級主要通過對財富(包括人力)的消耗來體現,建築的尺度、材料的貴重程度、裝飾的精細程度等成為表現建築等級的主要因素,但中國古代建築也有一些等級因素並不是財富消耗的體現,而另有其社會文化原因,比如屋頂形式的等級、建築色彩等級等。 如果說懸山的復雜程度明顯低於廡殿及歇山,因此等級較低的話,廡殿和歇山的技術復雜程度則難以排出高下,不能將其等級差異歸結於財富的消耗,在東亞范圍內來看,廡殿等級也未必高於歇山,如韓國朝鮮時代的景福宮正殿勤政殿即用歇山,而勤政門用廡殿。 中國古代廡殿等級高於歇山的規定應該和二者的技術地域來源及北方的正統政治地位有關。歇山的出現要晚於廡殿及懸山,學者們基本認定歇山是在漢代以後南方地區形成的屋頂形式,並在南北朝時傳至北方地區。隋唐統一是以北方兼並南方,雖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義上仍以北方為正統,廡殿作為北方地區的傳統屋頂形式也取得相應的正統地位,所謂廡殿高於歇山的規定應該即在這一時期形成(唐令:宮殿皆四阿)。 與這一問題類似,殿堂式和廳堂式構架的等級問題、鋪作形式漢唐間的發展問題等都可以從南北方技術源流差別和北方正統地位方面來思考。 廡殿頂簡易變落舍:東南沿海,多暴雨台風,鄉民以草結廬,屋頂參照廡殿頂作成流線型,減小阻力以抗強風,並有利於屋頂雨水順勢流下,稱之謂「落舍」,亦有朝風一面作成單落舍屋頂。編輯本段廡殿頂的特徵
以土木結構為主流的中國古代建築文化,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其屋頂的造型與眾不同,寓意深刻。世界上其他建築體系的屋頂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是向內凹曲的。 從外觀上看,中國古代建築凹曲屋面的造型飄逸舒展,猶如大鵬展翅,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獨有的飛動之美。在宋代建築學名著《營造法式》中,介紹了這種凹曲屋面的建造方法:先定舉高,再將桁枋按一定衰減規律向下折降,最終形成屋面的凹曲線。這種方法叫做「舉折」。[4]編輯本段廡殿頂建築的文化內涵
通過「舉折」技術建造的凹曲屋面,不僅造型優美,還包含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說和「天人合一」觀念在建築上的生動體現。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古人的觀念中,天圓與畫圓的「規」聯系在一起,地方與畫方的「矩」聯系在一起,建築物上圓(以曲線表示)象天象規,下方(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表示)法地法矩,通過法天象地表現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它又與古代天地人學說相吻合,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間,符合「天人合一」學說。 《易經》中的大壯卦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符號象徵,它同樣也反映了「天圓地方」的觀念。大壯卦上面的兩個陰爻代表凹曲的屋頂,下面的四個陽爻代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根據這個模式建造的建築外柔內剛,曲直互補,剛健而形象生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古建築凹曲屋面坡度大致相同,一般斜度都為26度~30度,這個角度非常接近太陽黃道與地球赤道所形成的23度27分夾角,這也是古建築屋頂象徵天的文化內涵。[5] 重檐廡殿頂的故宮太和殿
單檐廡殿頂 故宮弘義閣
重檐廡頂的泰州南山寺大雄寶殿
日本東大寺的大佛殿採用重檐廡殿頂
❻ 中國的建築文化有哪些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築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築大師和建築傑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雲,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有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築中不可不提,由於它在歷代建築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築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樣式可有多種。分別代表著一定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廡殿頂,特點是前後左右共四個坡面,交出五個脊,又稱五脊殿或吳殿。這種屋頂只有帝王宮殿或剌建寺廟等方能使用;等級次於廡殿頂的是歇山頂,系前後左右四個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個垂直面,故而交出九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築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築上;等級再次的屋頂主要有懸山頂(只有前後兩個坡面且左右兩端挑出山牆之外)。硬山頂(亦是前後兩個坡面但左右兩端並不挑出山牆之外)。還有攢尖頂(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攢於一點)等等。所有屋頂皆具有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無論它是源於古人對杉樹枝形還是對其他自然界物質的模仿。這種藝術性的曲線先陡急後緩曲,形成弧面。不僅受力比直坡面均勻,而且易於屋頂合理的排送雨雪。
從建築類別上說,中國古建築包括皇家宮殿,寺廟殿堂,宅居廳室,陵寢墓葬及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寺廟,陵墓等都採用相近的建築形式與總體布局方式即對稱齊整,主次分明。以一條中軸線將個個封閉四合院落貫束起來,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或可以說是地道的儒家風范。唯園林建築與此迥異,布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是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跡。
與西方古建築相比,中國古建築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前年來一直如此,並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築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井乾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台,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採用這種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樑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採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築物還採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牆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樑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於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樑承重,牆壁只作間隔之用,並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牆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並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牆壁不承重,牆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由於木材建造的樑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有許多建於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築,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後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築的特點之一。
中國古代建築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翚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築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築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築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叉等種類。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復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
建築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群建築,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後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後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後為後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餘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雲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築的庄嚴雄偉。這類建築,不論建築物的多少、建築群的大小,一般都採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於禮敬崇高、庄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並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於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並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築。這種情況最適宜於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採用著,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築風貌。
❼ 中國古代出名建築有哪些
⒈有巢氏——中國第一名建築師與他的「原始屋」
知識鏈接 人類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房屋
議論一 「中國為什麼沒有金字塔」及木、石之爭
⒉周公、彌牟——中國第一對都城規劃師與建造師搭檔
知識鏈接 西方第一位官方建築師——伊姆霍特普
⒊魯班——中國民間匠師(建築師)的總代表
知識鏈接 西方建築師始祖——代達羅斯
⒋秦始皇、蒙恬——中央集權國家建築文化的開創者
知識鏈接 路易十四的「太陽王」宮殿
⒌蕭何、楊城延、劉徹——西漢建築風格的奠基者
知識鏈接 羅馬帝國的公共建築
哈德良別墅
6.曹操、拓跋(元)宏、穆亮、李沖
——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的規劃(建造)者
知識鏈接 君土坦丁堡的規劃與建設
⒎綦母懷文、郭安興——中國佛塔建造技術的先驅者
⒏劉伶、陶淵明——魏晉文人對建築的影響
⒐宇文愷——中國第一次「文藝復興」的建築師
⒑閻立德、梁孝仁——唐代「豪勁」風格的興起及其衰落
⒒王維、白居易——唐代文人以及民間匠師的建築功績
⒓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與北宋汴京
⒔王禹偁、蘇軾、蘇舜欽——北宋文人建築師和民間匠師
⒕喻皓、李誡——宋代兩位傑出的建築理論家
⒖遼代無名匠人存世的著名建築
⒗朱熹、張浩、賀承珍——新「三國」(南宋、金、西夏)建築師的創造
⒘劉秉忠、郭守敬、也墨迭兒——生態城市元大都的規劃師和建築師
⒙阿尼哥、張留孫、阿老丁——元代「跨文化」建築的締造者
⒚朱棣、蒯祥、吳中、阮安——明都城和宮殿的建造師
⒛三羅喇嘛、班丹藏布、郭瑾——明代「御敕」宗教建築
21.盧溶、計成、張漣——明代民宅和私家園林的設計師
22.梁九、雷發達(樣式雷)——為清廷服務的職業建築師
23.李漁、戈裕良、姚承祖、黎巨川——清代的民間建築師與園林師
❽ 中國著名歷史建築物有哪些
長城 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 故宮 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面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 天壇 天壇在北京市東南部,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當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穀耕地之所。
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等,還有迴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天壇集明、清建築技藝之大成,是中國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早在元明時期,這里就以其優美自然的田園景色成為「壯觀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覽勝地。今之萬壽山,元朝名瓮山,傳說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裝滿寶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學家郭守敬開挖通慧河,將昌平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湖內,注入宮牆,接濟漕運,瓮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由此至明,環湖先後建有多座頗具影響的寺觀,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護聖寺」規模最巨,樓宇恢弘,漢白玉釣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魚垂釣。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西北的布達拉山上,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後經歷次擴建,是西藏最大的宮堡式建築。建築分白宮和紅宮,白宮的東大殿和日光殿分別是歷世喇嘛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場所和寢宮。紅宮為靈塔殿和佛堂,其中高14.85米的的五世靈塔包金鑲玉,璀璨耀目。宮殿內部裝飾金碧輝煌,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宮殿依山而建,現佔地41公頃,主樓13層,高117米,東西長360多米,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磅礴,是藏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被譽為高原聖殿。
布達拉宮分為兩大部分:紅宮和白宮。居中央是紅宮,主要用於宗教事務;兩翼刷白粉的是白宮,是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動的場所。1994年12月初,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孔廟、孔府、孔林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平遙古城 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遙縣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圖再現了這一風采。 還有:麗江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明清皇家陵寢•明十三陵 山西懸空寺空懸西山 武當山古建築群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飛天的故鄉——甘肅敦煌莫高窟 大理三塔
等等等等的中國著名歷史建築物,數也數不盡,這充分說明中國是一個擁有源遠流長的文明的古國!!!
❾ 有關於中國歷史建築
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回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答上、蜿蜒萬里的長城, 北京天壇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