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邊界慰問的歷史意義

邊界慰問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5 18:01:24

Ⅰ 尼布楚條約有什麼歷史意義

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俄羅斯在清王朝以武力為後盾,通過和平談判而簽訂的邊界條約。
正面評價
中俄尼布楚條約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它遏止了俄國向東方的侵略擴張。現在,中方一般給予《尼布楚條約》正面評論,認為該條約是兩個主權國家的正常邊界條約,是平等條約,維護了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在歷史上有顯著貢獻。而俄方一般則不這樣認為,他們通常認為這個條約不利於俄國,對俄國而言是不平等條約,後來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才是真正的平等條約。
負面評價
但也有人認為,在尼布楚會議上,清朝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至北冰洋為界的第一方案,繼而讓步提出第二方案,即以外興安嶺的北支(諾斯山)直至亞洲大陸最東北的沒入大海深處的諾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島)為界。但最後因為談判的清朝代表的能力問題以及要平叛准噶爾的叛亂等原因希望與俄國保持和平而再次讓步放棄了第二方案和這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連以貝加爾湖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棄了。最後以額爾古納河至外興安嶺至烏第河為界,西伯利亞那片遼闊富饒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親民族從此成為了俄國的土地和子民。中國在該條約中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土,該條約實際上不利於中國。《尼布楚條約》應算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簽訂《尼布楚條約》模擬復原場景理由及議論: ⒈外興安嶺附近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東北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自唐朝以來,遼朝、金朝、元朝、明朝都對該地區實施了有效統治,明朝還在該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進行管轄。而俄羅斯最初只是一個莫斯科公國,其主要領土在歐洲,外興安嶺附近離俄羅斯本土相距一萬公里還遠,清初的時候,俄羅斯一些匪徒才流竄到外興安嶺附近殖民。而此時滿清正處於某些磚家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期,俄羅斯此時彼得大帝才剛剛實行改革,一個處於盛世的國家,在家門口打一個遠道而來的侵略者,卻要死傷數千士兵才攻下只有幾百沙俄匪徒占據的雅克薩城。以當時清的國力,本應能夠將沙俄侵略者逐出國門,但是最終卻犧牲了一部分領土(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土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清軍武器落後,滿清軍隊崇尚騎射,廢棄了明朝的火炮,因此對抗沙俄侵略者的火炮時死傷慘重。二是滿清剛平定中國不久,其殖民統治尚不穩固,故不願與沙俄消耗。所以就簽訂了該割讓領土的不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的文本以滿文和拉丁文簽署,唯獨沒有漢文,顯示了兩個殖民者互相勾結。這個不平等條約開了很壞的先例,此後滿清政府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喪權辱國,就是從所謂的「康乾盛世」開始的。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條約》是個不平等條約:「……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 ⒉尼布楚條約是中俄雙方在平等基礎上簽訂的一個不平等條約。戰勝後還能賣國,這不是康熙開的先例,也不是沒有後來的追隨者。南宋在岳飛的率領下節節勝利,眼看收復被佔領土、直搗黃龍和迎回二帝在望,南宋皇帝反而非要臨陣殺將,然後甘為兒皇帝並對金稱臣納貢。尼布楚條約之後就是《越南條約》,越南原本和琉球一樣是中國的屬國,法國意圖殖民越南並引發了中法對抗,卻在鎮南關一帶被中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更加出乎意料的是清廷主動叫停止戰,同法國人談判並割讓越南,從而讓法國獲得了通過軍事手段無法取得的利益。為啥戰勝了還能賣國?宋高宗趙構不想迎回他的父親和哥哥,目的就是想保住個人的帝位。康熙出讓土地是害怕沙皇繼續糾纏,從而令滿清在西北和東北進行兩線作戰,那樣對滿清政權的生存極為不利。清廷丟掉越南也是想苟延殘喘,列強早就在本土佔領了中華的許多土地,還會在乎中央並不直轄的越南?只要將法國人的注意力困在越南,使得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騷擾北京,滿清朝廷就自以為燒高香。百草止水不由感嘆,這些帝王和政權全為自身利益著想,根本就不在乎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因為在他們眼裡自身或小集團利益勝過一切,這就是一切專制政權的本質!

Ⅱ 區域研究的社會史意義

能更深入 系統的了解這一區域的情況 風俗 等對社會史就很有幫助 比如說繼承 婚喪嫁娶等的習慣

Ⅲ 馬其頓的異象對世界宣教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聖靈既然禁止保羅和西拉在亞西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和加拉太地區。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試著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到特羅亞去。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既看見這異象,眾人便推斷是神召他們去傳福音給那裡的人,就立刻想要往馬其頓去。於是從特羅亞開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亞波利。從那裡來到腓立比,就是馬其頓區的頭一個城,也是羅馬的駐防城。(使徒行傳十六6~12。)
◎保羅和西拉想要往左去亞西亞講道,但『聖靈禁止』他們;到了每西亞邊界,他們要往右到庇推尼去,『耶穌的靈不許』。照著地圖,這樣往前的方向是朝著東歐,特別是朝著馬其頓和亞該亞。但保羅沒有想到要往那裡去,所以需要主在夜間給他異象。這指明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為著開展福音而有的行動,不是照著他們的定意和愛好,也不是照著人議定的行程,乃是藉著聖靈,照著神的意旨。
這里『聖靈』與『耶穌的靈』這兩個名稱交互使用,啟示耶穌的靈就是聖靈。在新約里,聖靈是神的靈一般的稱呼;耶穌的靈是神的靈特別的說法,乃指成為肉體之救主的靈,這位救主就是在人性里的耶穌,他曾經過為人的生活和十字架的死。這指明在耶穌的靈里不僅有神的神聖元素,也有耶穌的人性元素,以及他為人生活並受死的元素。使徒傳講的職事,乃是在人的生命里,為著人類並在人類中間,一個受苦的職事,因此需要這樣一位包羅萬有的靈。這也給我們看見,使徒在福音工作上的行動,乃是照著神新約的經綸,是藉著聖靈與耶穌的靈。
他們下到特羅亞以後,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懇求保羅過到馬其頓來。保羅既看見這異象,眾人就推斷是神召他們去傳福音給那裡的人。這是主行動的主要一步,為要將他的國度開展到另一大陸,就是歐洲。要實行這特別的引導,需要使徒和他的同工盡心竭力。他們立刻這樣作,往馬其頓去了。就在特羅亞,作者路加加入了保羅盡職的旅程。
禱讀經文:
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便推斷是神召我們去傳福音給那裡的人,就立刻想要往馬其頓去。(使徒行傳十六10。)
§照著那靈的引導接觸人,向人傳講基督。

Ⅳ 昭君出塞歷史意義

昭君出塞歷史意義是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

王昭君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其人其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成為自古以來書畫家、詩詞家和戲劇家筆下久遠的主題。但有關王昭君及昭君出塞的文化主題基調與其說是凄美,不如說是哀怨、同情。

(4)邊界慰問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昭君出塞」其時匈奴經歷了「五單於爭立」的窩里斗,國力早已江河日下;而漢元帝坐享「昭宣中興」之成果,建昭三年(前36年)在西域又滅了郅支單於,朝野集體牛哄哄的,呼韓邪卻是抱著「且喜且懼」的心態來的。

名列我國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出生於公元前52年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孫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

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

Ⅳ 井岡山會師的歷史意義

1、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極大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保存了一大批堅定的紅軍政治幹部和軍事幹部,聚集了湘贛邊界武裝力量的精華。

壯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武裝力量,堅定了邊界黨和群眾建立和發展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信心和決心,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極其深遠的偉大意義。

2、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起義。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南昌起義與之後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作為這段時期百餘次大小起義中最為重要的三次起義極大地擴大了我黨的影響力,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掀起了一波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革命浪潮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

3、紅軍長征

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沖破國民黨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紅軍長征的勝利,為開展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

4、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中國東北的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

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

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5、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6、台兒庄戰役

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改變了國際上對中日戰爭前途的看法。抗戰爆發以來,國際上對中國抗戰的前途大多抱悲觀的看法。台兒庄戰役勝利的消息傳出,有的國家甚至不敢相信。

1938年4月9日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國軍隊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在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

所以,英國報刊發表了贊揚此戰中國勝利的評論。顯然,這次勝利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並為爭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條件。

7、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鬥志,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8、渡江戰役

渡江戰役,也稱京滬杭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

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

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9、虎門銷煙

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史例,也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

史學家認為,它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對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有著標志性的意義。

10、黃海大戰

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11、開國大典

國內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國際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表明中國終於是一個自主的國家了,表明中國人民可以從東亞病夫成為龍的傳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

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中國的歷史開辟了新的紀元。

12、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無疑是歷史上最為惡劣的文化毀滅行動之一,直可與焚燒亞歷山大大帝圖書館及哥特部落踐踏羅馬相比肩。法國人當時就已指出,這就如同盧浮宮和法國國立圖書館同時被毀。

而且,這一暴行是兩個國家所謂「教化」非歐洲世界的代表性行為。火燒圓明園充分說明了這一行動的偽善及其種族主義根基。

在歐洲文明國家間,此類文化毀滅行為甚至在戰爭期間都是不可想像的,但中國顯然未被包括在這一道義原則之內。中國人沒有忘記這個教訓,它在今天仍記憶猶新。

13、三大戰役

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面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淮海戰役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志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

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渡江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大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火燒圓明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國大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海海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虎門銷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百團大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兒庄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七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一八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一南昌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井岡山會師

Ⅵ 日軍侵犯蒙古的邊界的意義和背景是什麼

日軍並沒有因為形勢變得對自己不利而罷休。1939年5月,再次爆發了敵對行動內。日本人聲稱,七百名外蒙古牧容民侵犯了哈勒欣河邊界。蘇聯歷史學家認為,這次戰役是對俄國實力的新的試探,同時包藏著日本對蘇聯後貝加爾地區和遠東的領土野心。

Ⅶ 八二憲法的背景和歷史意義

《中華人民共來和國憲法》(1982年)源,簡稱八二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部憲法,在1982年12月4日的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中通過,其2004年修訂版為現行憲法。八二憲法正式開啟了改革時代法制建設的大幕,設定了法制建設的合法性基礎和邊界,承諾了對法治國家與人權保護的追求,但條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進程並不顯著,其政治理想和權利藍圖離我們的實際生活也頗有距離。

Ⅷ 凡爾賽條約的歷史意義及對中國的影響

1、歷史意義:

《凡爾賽條約》(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稱:《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

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也即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這也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2、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代表因對會上歐洲列強處理中日青島問題時故意偏袒日本,無視中國利益,憤而離席(轉而與德國另簽和約),這一事件進而引發了震動全國的五四運動。美國在國會表決時多數反對,也未簽署凡爾賽條約。

(8)邊界慰問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

談判於1919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鏡廳開始。1870年德國取得普法戰爭勝利並統一德國後德皇曾在此舉行加冕儀式。來自38個國家的70名代表參與了談判。戰敗國德國、奧匈帝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俄國因於1917年和德國單獨媾和且布爾什維克取得國家政權也被排除在談判之外。

從1919年三月開始,談判由五個戰勝國(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日本)政府首腦和外長組成的「十人委員會」主導,該機構組成復雜,矛盾重重,難以做出有效決定。

談判過程中日本和其餘各國外長先後退出十人委員會,實際上只剩「四巨頭」,後義大利因對南斯拉夫的阜姆(現里耶卡)的領土要求被拒絕也退出時。

最終的談判由三大國(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首腦,即英國首相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把持,義大利首相維托里奧·埃曼努爾·奧蘭多的作用微乎其微。

甚至不準德國參與條約討論。因為各國談判目標不一致甚至存在沖突,每個決定都是經過「不愉快的妥協」後才能達成。亨利·基辛格稱之為「美國式理想主義和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

閱讀全文

與邊界慰問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