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對歷史文化的評價

對歷史文化的評價

發布時間:2021-02-15 18:01:23

Ⅰ 如何從大歷史的的角度正確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

中國文化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知識體系。中國特有的精神層面的知識體系高於西方物理層面的知識體系。在這種知識體系的熏陶下,中國人學起物理層面的知識不太難,由此造成中國進步的速度也非常快。這歸因於中國知識體系的上述優勢,歸因於我們文化中的「實事求是」的精髓。

實事求是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人知識形成的基本方法。「實事求是」的思想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最早稱《德道經》,「德」先「道」後,這說明老子重視的是范疇是「德」而不是「道」。「德」為「事」,「道」為理。

它講的是從具體「事」里講「道」,「道」孕於「德」中。在老子《道德經》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說真「德」是有「道」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說那種徒有虛表的無「道」之「德」,可稱為「無德」。

這與「道,可道,非常道」是同類判斷句式:意即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言的,而可言之道則是形而下的,因而不是真「道」;「非常道」,接近於形而下的「德」。

《老子》說萬物「道生之,德畜之」,這與管子說的「德者道之舍」是一個意思,即「德」是「道」的具體物質載體,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德」與「道」兩大范疇奠定了中國經驗型文化的哲學基本。

(1)對歷史文化的評價擴展閱讀:

與西漢在農民戰爭中覆滅造成「實事求是」命題在東漢提出的道理一樣,大宋滅亡造成明清之際的中國思想界大反思,大反思推動了中國心學的出現,救亡先救心。宋代知識分子對戰國時期的《大學》中「正心」思想的挖掘及隨後王陽明(1472-1529)心學在明代的出現,,是中國思想界發生的大革命: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Ⅱ 對美國歷史和文化的看法

歷史就是抄一步進化史,不襲停擴張,然後又出現問題,然後又不挺的解決問題,美國是由一群歐洲的探險者和罪犯這種流浪者建立的,這些人有野心,有能力,而且有些時候很團結,當他們踏上美洲大陸,不管你在歐洲是什麼地位,大家都要團結在一起,為了大家共同的權利而斗爭,這是一群渴望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成為了美國一個口號。隨著歐洲販賣黑奴導致美國的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黑人,印第安人,白人,導致了美國出現一些很嚴重的社會矛盾,隨著奧巴馬成為總統,這個問題也在慢慢的被解決了。美國的歷史就是一個不停添加佐料的過程,就如一棵樹不停吸收外界的養分,茁長成長。當他吸收到了一些危險成分那就有危機產生,而這個樹的根基確比較牢靠,導致其抗風險能力也在增強。

Ⅲ 如何評價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應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它1500字啊 謝謝···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版形態,是中權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

Ⅳ 以中國的一個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為例來評價中國歷史文化,指出其文化的優缺點。

額,我解釋一點,歷抄史上在秦有蒙恬,但沒有蒙毅這個人,更無他有兄弟說法,樓主不信可以去查查。中華文化優點: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缺點:過於保守,封建,多思想上傑作,而在科學上未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代表人物:孔子

Ⅳ 對中國歷史朝代的評價。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謀略型的文化。歷史中充滿暴力,恐嚇,欺騙。比如黃袍加身,假仁假義的鬧劇,帝王將相謊話連天,仁者愛人缺乏實際操作性,空口支票。都是騙人的伎倆。

夏朝 奴隸制興起 中華從此進入傳承
商朝 青銅甲骨文現
西周 諸侯歸一家
東周 戰亂紛爭的春秋戰國
秦朝 中原的真正統一 封建制起
西漢 罷除百家,獨尊儒術
東漢 名存實亡
三國 軍閥混戰
西晉 五胡亂華
東晉 農業發展
北魏 民族融合
隋朝 繁盛一時
唐朝 萬國來朝
宋朝 由強到懦弱
元朝 版圖寬闊
明朝 血腥 開放
清朝 閉關鎖國 君主亡

Ⅵ 對傳統文化的看法

歷史對於文化的選擇總是在偶然之中充滿著必然,儒家學說能夠在中國傳承幾千年並綿延不絕,並不是個人的能力而是社會的自然抉擇。人的個人生活能夠發生改變,但是傳承幾千年的文化習俗豈是在短時間內可以輕易改變的。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任何個人都受制於時代的局限性,但是卻並不能夠,因為其所擁有的局限性而去否認一個人智慧所產生的價值,人與動物之所以會產生巨大的差別,就在於其所擁有的智慧具有較大的不可替代性。
文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能夠對個人的智慧,加以記載,進行復制與傳播,從而擴大群體的感知能力與理解能力,一個民族文化要想獲得發展,必須依賴其所進行奠基的知識,那樣的知識雖然在現代看來略顯粗糙,但是那確是一個民族的立身之本,亦是強國之基。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經過漫長時間的時間,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階段,少年時代的我們在老年看來屬於懵懂無知,但是那樣的無知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階段,這是哪個階段的無知才造就了自身日後的強烈的探索求知慾。
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亦是如此,文化的發源決定了其所在的發展方向,隨之時間的推移,它不斷的進行成長,經過歷代有識之士不斷進行修正與完善,從而使其能夠真正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要。
這樣地文化思潮傳承延續幾千年,再這樣地情況之下,大家早已對其知之甚深,而且對其所形成的觀念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並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大家的個人生活與思想觀念。
在對知識的學習之中,我們必須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儒學文化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之中,必然是糟粕與精華齊頭並進的,我們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辨別,但是卻絕對不能夠隨意地進行拋棄。
樹木地生長需要根系,不斷為其提供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正因如此所以其才能夠不斷進行生根發芽,保證其枝繁葉茂的狀態,由此可知基礎的重要性。
對於今日之中國而言,儒學文化亦如同樹木根系一般重要,因為其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之中,早已貫穿整個名族的方方面面,如果單方面的抽離難免會嚴重打擊民族自信心。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展現,只有擁有自我獨特文化的民族,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而儒學對於今日之中國,顯然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因此國家未來的發展只能是在繼承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以此改善現在所遇到的窘境,正如唐太宗所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漫長的歷史發展所能掩蓋的事情太多,在這個時候正需要我們不斷去不斷探索,不斷檢點,尋找新的閃光點,從而進行發揚光大,輕言放棄豈不是很幼稚的行為?
來自網路。

Ⅶ 如何從大歷史的角度正確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支撐來中華民自族在世界上長期保存下來的最重要的理由,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以農業生產方式為主,其文明成就曾引領整個中世紀的世界史。

那時候的世界興的是農業全球化,當時最稀缺的資源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氣,而是耕地。所有的斗爭便由此展開。從孝文帝,鐵木真、努爾哈赤、以及對侵入西方世界的匈奴人,最後基本上都被迫捲入並採用農業生產方式,融入農業全球化。

(7)對歷史文化的評價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在神農氏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Ⅷ 怎樣評價中國的悠久歷史

從秦到清都封建社會,表現為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當然現在也差不多).他們的聯系表現專為勞動價值的強屬制佔有.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遺害當然是很深的.當然也單純作為教人育人來說它本身不具備多大的迫害.問題就在於它要求的太過完美,可是人總有缺點.所以變成了害人.個人覺得,儒學對中華民族的遺害就是使人性軟弱,缺乏戰斗意識.縱觀歷史國人只有在被壓迫得無法生存的時候,才有少數人站出來抗爭,然後誘發大多數人加入抗爭.所以要說哪個國家最好統治,那肯定儒學思想深的國家......當然了歷史上很多事情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的,建議多看歷史.揣摩一些歷史事件的真正真相.相信對歷史你會有新的理解.儒學的利弊也會有新的認識.

Ⅸ 如何正確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閱讀全文

與對歷史文化的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