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海南的歷史文化論文

海南的歷史文化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15 17:09:41

1. 與海南歷史文化有關的論文

你應該去海南一趟,去看看那裡的文化,聽聽當地人的想法,然後翻閱書籍,你就會覺得10000字也不是問題了

2. 海南文化作文300字議論

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海南的鄉土文化更是具有特色。海南省是我國熱帶資源面積最大的省份,這兒一年四季樹木常青,山巒疊翠,河流縱橫,湖泊遍布,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海南四周有許多風景優美的海灣,那兒海水清澈見底,沙灘潔凈,陽光明媚,岸邊翠綠的椰林中鳥兒爭鳴,旖旎的濱海風光令人心馳神往。海南省的歷史傳統文化悠久燦爛,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豐富多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黎族同胞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

海南的文化事業也在不斷發展,從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陵水縣光坡鎮文化站積極開展電影放映、歌舞聯歡、體育比賽、科普講座等活動,豐富和活躍了當地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五指山市番茅黎族風情村和三亞鹿回頭文化村開展的文化藝術活動,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情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使中外遊客在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建設一條線,帶動一大片。文昌市以建設文化長廊為依託,結合當地開展「生態文明村」「十星級文化鄉鎮」活動,突出抓好農村文化站、室建設,使文化長廊建設由點及面迅速發展,出現了一批新的文化長廊點;瓊海市在建設國道線上的文化長廊點的同時,構築了萬泉河沿岸文化長廊線,大長廊套小長廊模式,有效地推動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此外,白沙黎族自治縣制定並實施的無門至邦溪的「百里文化長廊」,萬寧市制定並實施的龍滾至南橋的「萬州南北線文化長廊」等,都生動地展示了海南千里環島文化長廊建設所取得的成就。

海南的文化產業 猶如朝陽般噴薄而出, 9項民間文化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圖書館全面竣工;省博物館破土動工;鄉土文化大放異彩,民族歌舞艷驚世人;普通市民也能享受高雅音樂大餐;農民足不出村即可看電影……曾幾何時,說到海南,總有人套上「文化沙漠」這個名詞。但過去幾年來,生活在海南的人,都能慢慢感受到身邊越來越濃厚的文化氣息。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進行,海南的文化建設,已經並將繼續一點一點地進入人們的生活。此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是奪目光彩, 除了瓊劇文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在幾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挑動著人們興奮的神經。以黎族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糧》、《摸螺》、《種山蘭的女人》,海南人偶劇《鹿回頭》、黎族歌舞詩《達達瑟》、大型黎族舞劇《五朵紅雲》、《甘工鳥》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劇(節)目,帶來海南民族藝術創作上的重大收獲。

海南的文化活動在熱熱鬧鬧的展開,海南的節日文化旅遊,海南佛教文化旅遊,海南紅色旅遊等文化旅遊也正悄然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海南的旅遊業。目前,海南的許多傳統節日都開發了相應的文化旅遊活動。如海南黎族的「三月三」、儋州的「調聲節」、苗家的「花山節」、府城的「換花節」、「冼夫人文化節」等民俗傳統節日,挖掘海南特色的民俗文化遺產,獨具民俗特色,有著豐富文化內涵。

博鰲亞洲論壇、三亞世界小姐總決賽、新絲路中國模特大賽、金雞百花電影節……自從2000年博鰲亞洲論壇落戶海南後,數千個大小會議落戶海南,各種年會、訂貨會、交流會、研討會紛紛選擇在海南召開。會展經濟的發展不僅推動了海南旅遊業軟硬體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也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隨著會展經濟而來的各種文化活動,也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

海南文化豐富多采,海南人民淳樸,熱情。這一切的一切都孕育著海南人的成長,海南省的富強。

3. 海南文化的歷史意義

就是繼承一些傳統文化,表達熱愛和歌頌海南,體現海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勞。

4. 海南的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1.唐虞至南北朝
唐虞時代,海南島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為揚越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統一嶺南廣大地區,在南方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秦始皇把中原幾十萬人遷徙其地。其時,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秦漢之交,中原戰亂,秦龍川令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南越王國勢力和影響當及海南島。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儋耳郡。
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又罷珠崖郡,下詔放棄珠崖郡,設置朱盧縣,隸屬交州合浦郡。
在西漢時期,從漢武帝元封元年置郡設縣,至漢元帝初元三年罷棄,前後歷時65年,海南島是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的。
東漢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復置珠崖縣,屬合浦郡,而省朱盧縣。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又復置儋耳縣,珠崖、儋耳2縣均隸屬於合浦郡,督於交州。加強了東漢王朝與黎族先民的聯系。
三國時期,吳赤烏年間(238~251)在雷州半島設立珠崖郡(治今廣東徐聞),領徐聞、朱盧、珠官3縣,屬高州管轄,對海南島實行「遙領」。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並入合浦郡。朱盧改為玳瑁。合浦郡領合浦、南平、盪昌、徐聞、玳瑁、珠官6縣。屬交州。不久廢珠官縣。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以珠官、朱盧屬越州。
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置崖州,統於廣州。時儋耳歸附俚僚首領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請命於朝,故置崖州。《北史》和《隋書》均載「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峒」,是為「海南」一詞的最早記載。崖州設置,此事意義重大。從漢元帝罷撤珠崖郡之後,歷代州郡治所均設在大陸,對海南地區只是「遙領」而已。至南朝梁時,始在海南本土設置崖州,有效地管轄海南島全境。
西漢至南北朝,大概經歷了始置、罷棄、遙領、重建的過程。西漢王朝在海南開郡設縣,雖經殘暴手段實現,但從歷史上看,這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由於封建統治治理政策失誤和中原多亂,海南又長期處於自治的狀態。特別是南朝梁時,在廢儋耳郡歸附俚人首領冼夫人達千餘峒的基礎上重建崖州,這對後來歷代中央王朝有效統治海南有著重要的意義。
4.明清時期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軍揮師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帥歸降。同年十月,海南島改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並改吉陽軍為崖州,南寧軍為儋州,萬安軍為萬州,3州隸於瓊州府,仍屬廣西。不久又將南建州改為定安縣。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隸於廣東省。從此,海南島歸廣東省管轄。
洪武九年,海南島屬廣東布政使司海南道。當時領縣情況是:
瓊州府領瓊山、澄邁、臨高、定安、文昌、樂會、會同7縣;儋州領宜倫、昌化2縣;萬州領萬寧、陵水2縣;崖州領寧遠、感恩2縣。海南島1府3州13縣。
正統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倫縣並入儋州,崖州附郭寧遠縣並入崖州,萬州附郭萬寧縣並入萬州,也就是說,州治所在地的縣,歸並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機構重疊。瓊州府領3州10縣,並成了明代的定製。
明代南海諸島改歸崖州管轄。
明代還把「歸附」的黎族編入圖、都、鄉等基層組織,隸於州縣,和漢人一樣納糧當差。
清代,於海南設置瓊崖道。下屬:
瓊州府(治今海口市),領1州8縣:瓊山(治今海口市)、澄邁(治今澄邁縣東北)、定安(治今定安縣)、文昌(治今文昌市)、會同(治今瓊海市東北)、樂會(治今瓊海市東南)、臨高(治今臨高縣)、儋州(治今儋州市西北)。
崖州直隸州(治今三亞市西北),崖州歸隸瓊州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升為直隸州。領4縣:感恩(治今東方市南)、昌化(治今昌江黎族自治縣西)、陵水(治今陵水黎族自治縣)、萬州(治今萬寧市)。萬州光緒三十一年降州為縣。
清代在海南設府,轄3州10縣,故史稱「十三州縣」。清末改設一府,1直隸州,1州,11縣。
5.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初期,海南島的建置仍襲清制,置瓊崖道,共轄13縣:瓊山、澄邁、定安、文昌、瓊東(即清代會同)、樂會、儋縣(1912年儋州改縣)、臨高、萬寧(1914年萬州改萬寧縣)、昌江(因與浙江省昌化縣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縣(1920年崖州改稱崖縣)。
民國元年(1912),海口所改稱鎮。民國十五年脫離瓊山縣建市。
民國十年廢道制。民國二十一年,曾擬劃為特別行政區,但未實行。當時行政區稱為瓊崖,直隸於廣東省。
民國二十一年八月改「撫黎局」為「撫黎專員公署」,加強對黎族地區的統治。民國二十四年國民黨廣東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區劃分為白沙、保亭、樂東3縣,推行鄉保甲里制。
據許崇灝《瓊崖志略》記載,當時白沙縣是析原儋縣屬的雅叉、白沙、元門、龍頭、炳邦峒;昌化縣屬的霸王、烏烈、大坡、保平、馮虛峒;感恩縣屬的吳什峒;陵水縣屬的南流、十萬峒;定安縣屬的新市、營根鋪、加釵、小水峒和思河圖;崖縣屬的紅毛上、下峒和道裁、紅茂村;瓊山縣屬的加泉、林灣峒等邊沿山區合並而成。
保亭縣是析原崖縣屬的首弓、三弓、不打、六羅、抱龍、同甲、水滃峒;陵水縣屬的保亭、五弓、六弓、七弓、烏牙峒和嶺門、白石圖;萬寧縣屬的稅司、南橋、西峒、北峒;樂會縣屬的竹根、太平、加曹峒和合水圖;定安縣屬的船埠、南引、加冬圖和母瑞山等邊沿山區合並而成。
樂東縣(當時又叫樂安縣)是析原昌化縣屬的七差;感恩縣屬的東方、馬隆、雞叨、峨差、峨逆、抱由、甲中、峨溝;崖縣屬的樂安、多澗、抱善、抱江、龍鼻、潭寨、多港、頭塘、萬沖、番陽峒等山區合並而成。
6.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海南島的建置為行政區,1951年設行政公署,駐海口市。在島的南半部地區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駐保亭縣沖山鎮(今五指山市沖山鎮)。
1950年5月海南島宣告解放,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實行軍事管制。 次年4月,成立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稱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職權。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區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領導,1976年10月改稱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1月,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海南行政區管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並直轄北部的海口、瓊山、文昌、臨高、澄邁、瓊海、屯昌、儋縣、萬寧、定安9縣1市,設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
1987年撤銷海南行政區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實行省直接管轄市縣的體制。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建置沿革情況:
1948年6月五指山地區解放,1949年3月成立「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 下轄白沙、保亭、樂東3縣,行政委員會駐白沙縣毛貴(今五指山市毛陽鎮)。1950年遷駐加釵,同年八月遷駐番陽,直轄白沙、保亭、樂東、瓊中4縣,屬瓊崖人民政府領導。1951年1月撤銷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
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專署級),區人民政府駐樂東縣抱由鎮,行政區劃包括樂東、白沙、保亭、瓊中、東方等5縣,共16個區、132個鄉。1953年自治區首府駐地由抱由鎮遷駐保亭縣。1954年,將原屬海南行政區的崖縣、陵水兩縣劃歸自治區管轄,范圍擴大到7個縣,32個區,459個鄉。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改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9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7縣共成立56個政社合一的農村人民公社。同年12月自治州人民政府遷至海口同海南行署合署辦公。又將州內原284個鄉(鎮)並為107個大鄉(鎮),並在此基礎上合並大縣,將原州轄7個縣並為4個,由昌感、東方和白沙的一部分合並為東方大縣,保亭、陵水、崖縣及萬寧的興隆農場合並為榆林縣,瓊中縣及白沙的部分地區合並為瓊中縣,樂東縣和崖縣、東方、昌感等縣的部分合並為樂東大縣。1959年至1961年又先後恢復原7縣建置,並從東方大縣分出一部分地區成立昌江縣。1961年11月恢復自治州行政機構,州政府搬回通什鎮。
1984年崖縣撤縣建三亞市,1987年設立通什市。自治州管轄七個縣兩個市。
1987年12月,因建省辦經濟特區的需要,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在自治州內建立了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東方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通什市為縣級市,兩市繼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
海南各市縣體制變化較大的有:
海口市。2002年9月1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海口市調整行政區劃。
根據國務院的批復,撤銷原瓊山市和原海口市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以原瓊山市和原海口市行政區域為「版圖」,設立海口市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和美蘭區。2003年1月1日海口市四個區正式掛牌。
屯昌縣。新建縣,前身是1948年由澄邁縣的第二區(今西昌鄉)、瓊山縣的第二區(今新興鎮、大同鄉、屯昌鎮、黃嶺鎮、藤寨鄉、南坤鎮)組成新民縣,1949年2月又將原定安縣的南呂、烏坡、楓木、北海、嶺門鄉成立定西特別區(相當於縣級建置),1950年5月,定西特別區並入新民縣。因同遼寧新民縣重名,1952年國務院為了便於管理,遂將海南新民縣以治所之名,更名為屯昌縣。
瓊海市。海南歷史上未有瓊海的建置。195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由瓊東、樂會兩縣合並而成。因地處瓊州東海岸,故取瓊海為縣名。1992年11月,撤縣建瓊海市(縣級)。
儋州市。1993年3月,撤儋縣建儋州市(縣級)。
文昌市。1995年11月,撤文昌縣建市(縣級),駐文城鎮。1997年文昌市府部分遷往清瀾鎮。
萬寧市。1996年8月,撤萬寧縣建市(縣級)。
三亞市。前身是崖縣,縣城駐崖城,1954年10月遷至三亞鎮。1984年5月以崖縣行政區域設立三亞市(縣級),因治所得名。1987年12月,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五指山市。原稱通什市,通什市是新設縣級行政區域。原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駐地,當時稱作通什鎮。1987年1月由保亭、瓊中、樂東三縣劃鄉析鎮組成。2001年7月改稱五指山市。
東方市。1952年將原昌感、樂東、白沙、儋縣部分地區劃入建立東方縣。境內有東方、中方、西方三村,當時設治於東方村,故得名東方縣。1958年將昌感、東方、白沙三縣合並為東方縣(稱東方大縣),治所先設在寶橋(叉河),1960年遷八所。1962年分縣,恢復白沙縣,復立昌江縣。1987年12月建立東方黎族自治縣,1997年3月撤縣建市。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設縣始於1948年2月,由中共瓊崖特委設置。1949年3月並入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1952年劃鄰縣部分地區復置瓊中縣。因位於海南中部得名。1987年12月,建立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9008.htm

5. 有關海南解放歷史 論文

最好自己解決,建議。。。
海南解放登陸時間情況

新盈中學 曾進成版

1950年——
3月6日下午,權40軍渡海先鋒營,在儋州白馬進海邊實施第一次解放海南島的武裝偷渡行動。
3月11日上午,43軍渡海加強營在文昌銅鼓嶺以北的赤水港實施第二次偷渡行動。
3月27日早上,40軍渡海加強團,在澄邁玉包港實施第三次偷渡行動。
4月1日,43軍旗下加強團在桂林洋福創灣實施第四次偷渡行動。
4月17日,43軍的2個團和一個營登陸澄邁才芳港至玉包港海岸。
4月17日,40軍近2萬雄師沖破敵軍海陸穿防禦體系登陸臨高角。
5月1日,海南島解放全島。

6. 求一篇關於海南黎族地歷史論文,不要太籠統,兩千字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幾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黎族的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兩種。船形房是傳統的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半圓柱狀,用竹木扎架,上面蓋著茅草。金字形房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牆,再糊一層泥。黎族人主食是大米,傳統的竹筒飯異香撲鼻。男女都愛喝糯米酒,常常是幾個人圍酒壇而坐,用一根細竹管插入壇內,輪流吸酒,也有用碗盛酒喝的。
黎族的服飾也非常有特色:婦女穿著對襟的長袖上衣,下著筒裙,有的穿套頭式上衣,頭發束在腦後,插著骨簪等裝飾品,戴著綠花頭巾;男子以紅布或黑布纏頭,穿無領的對襟上衣,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檐」。
黎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戀愛自由;寡婦有改嫁的自由。
黎人去世,他們實行喪葬是土葬,喪葬儀式各地不同,對墓地的選擇比較重視。
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禮節:客人來了,主人在門口迎接,拿出煙葉、煙筒和火種,請客人在門外抽煙、休息,然後請入屋內飲酒。酒席上賓主對坐,若是男客,則先喝酒後吃飯;女客則先吃飯後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則邊喝酒邊對歌。
禁忌:平日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都不能提及先輩的名字,如外人不慎當面提其先輩名字,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愉快;部分黎族人民對貓禁殺忌食。
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見的。黎族舞蹈主要起源於他們自己的生活、生產活動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觀念表現。不論是舞台上所表現的內容形式,還是黎族民間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無不與他們自身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其密切的互為作用的聯系。
黎族的舞蹈按其來源分主要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如《跳娘舞》、《跳鬼舞》、《老古舞》、《平安舞》、《打柴舞》、《錢鈴雙刀舞》等。這類舞蹈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在遠古時代,「伏居深山,質直獷悍」的黎族先民們,由於低下的物質生產水平而形成的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足,也幻想通過舞蹈起巫術和祈求的作用,達到某種目的的實現。這類舞蹈節奏相對黎族其它舞蹈來說較慢,其形式主要有年舞、羅鼓舞、祝福舞、打碗舞、捉鬼舞等。
由於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區,為了獲取生活資料,不得不「以木為弓,以竹為弦」打獵為生,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騰挪自如。在訓練、強化這種技能的過程中,形成了第二類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錢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動作健美,氣氛熱烈,經過歷代的流傳,已經成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打柴舞在民間叫跳柴,黎語稱「轉涉」、「卡咯」。跳時,在平地平行擺開兩根竹竿,其上橫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為女性)相對跪地,雙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節拍將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擊,發出清脆的樂聲,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進後退,輕松自如地表演各種動作,趣味盎然。其間有些善跳的小夥子,還會因其機靈敏捷、和應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睞。
黎族舞蹈第三類主要是來自勞動方式的演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與粗獷剽悍的男子形式成鮮明對比,舂米舞反應了黎家女性的勤勞、溫順和柔韌。通常以兩人舂米為多。舞時兩人相對站立,一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動作;另一人則是以雙足平立、腿膝時曲時直地做舂米動作。當其中的一人往木臼里舂米時,另一人便舉起舂桿撞擊臼邊;有的則用舂桿往木臼內舂一兩下,提舂桿時,在臼邊撞擊一下或數下;有的卻在臼外撞擊。總之,要同時響起兩種聲音不同卻不節奏同一的音律,使舂米聲和撞擊木臼聲,形成和諧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聲。若在高山的大榕樹下,這舂米的響聲可隨山風傳上三五里之遙。
流放海南三年的宋代大文學家蘇軾1100年遇赦北歸之際,黎族父老鄉親以"黎歌蠻舞祝公歸"。蘇學士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忙寫詩寄給兒子,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和感受:"蠻舞與黎歌,餘音猶杳杳"。可見海南黎鄉歌舞,給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詩人,留下了多麼難忘的印象! 黎族舞蹈起源於他們自己的生活、生產活動發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觀念。
較為著名黎族民間舞蹈是跳柴,黎語稱"轉涉"、"卡咯";也叫跳竹竿。跳時,人們在曬谷場或山坡的地坪平行擺開兩條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桁條)或圓木,其客觀存在橫架上若干條手腕般粗的圓木條或竹竿。打柴者相對面雙手各執著一根圓木條的尾端,按一致的節律將圓木條與四方木、圓木條與圓木條相互叩擊,故稱"條柴"。它有三種打的姿態:坐、蹲、站。這三種打法一種比一種顯得復雜多變,逐漸推向"打柴"。的高潮,在有規律、有節奏的叩擊聲里,跳"柴"者在圓木條分合的瞬間空隙吵但要敏捷地進進退退,而且要相當自然瀟灑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此稱"跳柴"。
舂米舞,反映了黎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舂米也是舞。以四人舂米為例,相對站立舂米的兩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動作;另一對是以雙足平立、腿膝時曲時直地舂米動作當其中的一對往木臼里舂米時,另一對便舉起舂桿撞擊臼邊;有的則用舂桿往木臼內舂一兩下,提舂桿時,在臼邊撞擊一下或數下;有的卻在臼外撞擊。使舂米聲和撞擊木臼聲形成和諧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聲。黎婦們輕快的舂米動作呈現健美的舞蹈姿態。這個舞蹈與我國台灣省高山族的民間舞"杵樂",很是相似。

7. 海南的歷史民俗文化

黎族是中國嶺南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人口為124萬。
黎族版在海南島權上居住的歷史已有3000年以上,我們至今仍能在少數黎族老年婦女身上見到一種極為罕見的古老文化遺存——文身。她們的臉、胸、手和腿上還保留著較完整的圖案紋樣,這些文身被稱作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
按照黎族的傳統習俗,文身是黎族婦女結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個程序。黎族女性一般在十幾歲就擇吉日文身, 通常是請有經驗的老年婦女來主持。現場除了受刺者的母親外,還要邀請一二名中年婦女來協助。刺紋的工具很簡單,一根紅藤針(刺)、一根拍打棒、一小碗墨汁或青色染料即可。

8. 海南近代史論文2 000字

中華民國初期,海南島的建置仍襲清制,置瓊崖道,共轄13縣:瓊山、澄邁、定安、文內昌、瓊容東(即清代會同)、樂會、儋縣(1912年儋州改縣)、臨高、萬寧(1914年萬州改萬寧縣)、昌江(因與浙江省昌化縣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縣(1920年崖州改稱崖縣)。
民國元年(1912),海口所改稱鎮。民國十五年脫離瓊山縣建市。
1931年2月13日,撤銷海口市,復歸瓊山縣。
民國十年廢道制。民國二十一年,曾擬劃為特別行政區,但未實行。當時行政區稱為瓊崖,直隸於廣東省。
民國二十一年八月改「撫黎局」為「撫黎專員公署」,加強對黎族地區的統治。民國二十四年國民黨廣東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區劃分為白沙、保亭、樂東3縣,推行鄉保甲里制。

9. /歷史論文 海南經濟特區 3000字 要從哪些方面去寫

1、海南的歷史變革
2、重點寫近代
3、寫經濟特區建立過程
4、產生的影響和意義

閱讀全文

與海南的歷史文化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