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古代灸法的歷史發展,你知道多少
灸法作為中醫學里最古老的療法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結晶。關於灸療法的起源,雖然還缺少確實可靠的資料來印證,但是目前多數學者認為,這一療法的出現不會晚於原始社會。
根研究證明,早在北京猿人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灸,《說文解字》釋為「灼也」,即是以火燒灼之意。先人們在用火過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傷,結果卻使身體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減輕或痊癒,多次的重復體驗,於是便主動地以燒灼之法來治療一些病痛,逐漸產生了灸療法。灸療法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既是關於經脈的專著,又是記載灸法的最早的醫學典籍。內所提到的各種經脈病症,均採取灸療其所屬經脈之法。並發現其中一些病症甚至可以「久(灸)幾(既)息則病已矣」(《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同時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亦提到灸法和熨法。在同時代的不少非醫學書籍中,也有不少灸法的記述。《左傳》中提到公元前五八一年醫緩給晉景公診病時說過的「攻之不可,達之不及」這樣一段話,其中「攻」 字,一般認為應當作「灸法」。非醫葯文獻中最早提及「灸」字的,則見於《莊子·盜跖》篇:「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
《孟子·離婁》篇,還提出了艾灸「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從上述可知,灸療法不僅在醫學著作中已經作為一種主要療法應用於臨床,而且一些非醫家在引喻射事時亦多用灸法,這充分表明,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灸療之法已經相當盛行了。
產生於奏漢之際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把灸法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進行系統介紹,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靈樞·官能》)。它首先指出「灸者亦從北方來」(《素問·異法方宜論》),說明灸法的產生與我國北方人居住條件、生活習俗和發病特點有關。灸法的適應症包括外感病、內傷病、臟病、寒熱病、癰疽、癲狂等,如「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癰」(《素問·異法方宜論》)。
灸法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補陰陽、逐寒邪、暢通經脈氣血等多個方面。《內經》還提到灸的補瀉之法:「以火補之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靈樞·官能》)。最後,指出艾灸之禁忌症為:陰陽俱不足或陰陽俱盛者、陽盛亢熱及息積等病~
❷ 艾灸的歷史文化 按順序
艾 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❸ 艾灸的發展趨勢
艾灸在健康消費和美容消費日益正成為人們保健消費的兩大熱點,並呈現四大趨勢:
1、日常消費上升趨勢
據《國家統計年鑒》資料顯示,1997年居民健康消費占消費支出總額的5.9%。2007年居民健康消費占消費支出總量的8.7%。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塑身消費在居民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和總量也是越來越大。
2、注重保健趨勢
1987年醫療消費與保健消費的比例大約為9.8:0.2,2007年醫療消費與保健消費的比例則大約為7:3。顯而易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也已越來越高,健康消費已由原來只是注重「有病治病」的階段,發展到了開始注重「無病防病」的階段。在美容領域,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已由原來只注重外部保養,發展到了內調外養、內外兼修的新境界。
3、綠色醫療趨勢
綠色醫療就是指既能治好人的病症,又不傷害人的身體的醫療方法。隨著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已認識到抗生素在解除人類病症的同時,也對人體的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傷害。而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醫傳統療法,如一碗湯,一根針,一柱灸等等,恰恰正是綠色醫療的典型代表。以中醫傳統療法為核心的綠色療法,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應用,成為一種世界性趨勢。同樣,化工合成型美容產品也正在逐漸被生物型美容產品所取代。 4、養生保健流行
養生保健是未來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有病才去治病的被動理療概念慢慢被淘汰,而積極預防、平常養生保健、真愛生命已成為趨勢。這也正符合中醫的「不治已病治末病」的預防理念。養生保健已經形成一種新興的產業,是前途無量的自然產業。它的發展決定一個民族的盛衰和繁榮,它的市場前景是無限的!
由此可見,艾灸養生在國內有著極好的群眾基礎和文化背景,有著很好的市場發展前景,艾灸養生也將成為保健養生行業的主導。
❹ 有誰知道艾灸的歷史
艾灸療法起源於——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內 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容》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茛傳釋:「艾所以療疾」。從遠古時代實際臨床運用早於文字記載的特點來看,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18載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以此印證,我國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❺ 艾灸到底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回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答。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 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茛傳釋:「艾所以療疾」。從遠古時代實際臨床運用早於文字記載的特點來看,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18載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以此印證,我國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❻ 中醫艾灸的起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艾灸具有奇特的保健功能,那麼中醫艾灸的起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們來看看中醫艾灸的起源。
艾灸是利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點燃並熏制人體穴位,然後利用艾葉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刺激月經的活動來調節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保健治療的治療方法。那麼中醫艾灸的起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2.調節免疫功能:艾灸可以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在病理狀態下更明顯。
3.防病保健:艾灸不僅有治療作用,還具有防病保健功能。
4.美容作用:艾灸可以消除疲勞,恢復活力,補充體力,平衡陰陽,滋養五官和皮膚,淡化表皮黑色素,消除水腫、眼袋和黑眼圈,有效改善面部疲勞,使女性皮膚紅潤有彈性。
5.廣泛應用於各個醫療部門:廣泛應用於各個醫療領域,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耳鼻喉科等。特別適用於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如果是在家艾灸,應該選擇質量好的艾絨。劣質艾絨,堅硬不結塊,燃燒時有猛烈的火焰,容易使患者產生灼痛感,甚至煙熏烤時石粒脫落,灼傷皮膚。
體質強、病情輕、病程短者,可艾灸一至二次;體質差,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灸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艾灸開始時,每天一次;長期艾灸,3次後2-3天一次。
❼ 艾灸的歷史文化認識的發展過程
自古有之,以前最早的是人類當做火種,還有就是用來尋找水源,最後發現瘟疫流內行的時候保存火種容的這些人家從來不會感染 因為他通串,幸好慢慢的就發現了這種艾灸療法,青明時代都有專門的灸家,艾灸保命第一,附子第二,丸葯第三 ,實在是中醫文化的瑰寶
❽ 艾灸療法的發展歷程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灸法對百餘種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
灸法是隨著火的應用而產生的,並在其應用實踐中不斷發展。灸法究竟是何時,由何人發明的已經無從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經很流行了,那麼艾灸的出現就應該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醫案不是記錄在醫書當中,而是記錄在史書《左傳》中。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得了一場大病,於是請當時的名醫,秦國太醫令醫緩來醫治。醫緩檢查晉景公的疾病後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焉」。晉朝杜預註解,「攻」指艾灸,「達」指針刺。這段文字是說,醫緩認為晉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為病位於「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針刺,吃葯也治不了了。這也是成語「病入膏肓」的來歷。雖然醫緩沒治好晉景公的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戰國時期,艾灸就是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了。
以前,認為在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但是,隨著考古發現,對艾灸的認識也在不斷的修正。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一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發現了3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目前見到的《內經》以前的珍貴醫學文獻,也把對中醫艾灸的認識大大提前了。通過這3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依然能夠窺測遠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
艾灸法 是一種獨立的治療保健方法,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人們利用火以後,被火灼傷,發現具有治病、療傷的效果而逐漸產生的。
艾灸法的發明來源於北方。在醫學專著中,最早見於《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凜冽,其民樂野處而覓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應用,同寒冷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
所謂艾灸療法,是利用艾葉作原料,製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在歷代的針灸著作中,多數將針刺與艾灸並列論述,不過由於灸法對人體易產生灼傷,故逐漸失傳,現在各中醫院的針灸科只見針刺而不見艾灸,實屬中醫的悲哀。近幾年由於中醫養生文化重新興起,人們又重視起具有神奇療效的艾灸療法。尤其是現代艾灸療法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的艾灸療法的燃燒及污染環境,操作不便,易灼傷患者等難題,使中國博大精深的艾灸療法的普及成為可能。
❾ 艾灸的歷史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
一、「灸」字,在現存文獻中,以《莊子》最早提及。如《莊子·盜跖篇》載孔子勸說柳下跖,碰了個大釘子,事後對柳下季說,「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於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簡(法律文書)《封診式·賊死》中載,「男子丁壯,析(皙)色,長七尺一寸,發長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義,訓為灸灼。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陰陽十一脈灸經》(以下簡稱《陰陽》),《足臂十一脈灸經》(以下簡稱《足臂》)、《脈法》、《武威漢摹醫簡》中均作「久」字。「久」以後演變為「灸」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曰:「灸,灼也,從火」。 從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證,現代胡厚宣認為,「我釋床,亦即庥字……字當象一人卧病床上,從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現。康殷認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二、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 在170萬年前,雲南元謀人就已開始用火。陝西藍田人在100萬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跡,北京周口店人在50萬年前已經掌握了用火的方法,並已能保存火種。 《莊子·外物》載:「木與木相摩則燃」,《繹史·大古第一》載:「燧人鑽木取火,炮生為熟,教人熟食」。人們在百萬年的加工石器的過程中隨時都會出現摩擦生火的事例,從鑽木、刮木等生產實踐所引起的燃燒中,逐漸獲得了有益的啟示,終於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種簡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國有些少數民族地區仍在使用著,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聰人鋸竹取火,黎族鑽木取火等。 火的發現和使用跟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火的掌握既可使人類躲避猛獸的侵襲,可以熟食,又可抵禦嚴寒酷冬的惡劣氣候,還可將樹木等用火燃著後灸於患處,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三、灸的材料的發展 在實踐過程中,對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選擇,至《黃帝蝦蟆經》已載有松、柏、竹、橘、榆、幟、桑、棗等八木不宜作為灸火之說,因為其對人體有所傷害,所以逐漸被淘汰,但桑樹灸在後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瘡易瘥,但艾葉熏灸則療效最著,故以後才逐漸多用艾葉來代替其它灸療。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
四、灸的適應症 灸療,起初主要是用於治療寒症的。 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註:「火艾燒的,謂之灸焫」,用這種燒灼療法治療「藏寒生滿病」是頗有療效的,以後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 《左傳》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載,晉景公病,延秦國太醫令醫緩來診,醫緩說,「疾不可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達」即是刺法。
五、艾灸療法起源於——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 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茛傳釋:「艾所以療疾」。從遠古時代實際臨床運用早於文字記載的特點來看,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18載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以此印證,我國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六、艾灸歷史源遠流長,縱觀艾灸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里程,第一個是傳統艾灸,第二個是現代艾灸,不論是傳統艾灸還是現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點、優勢和不足之處。傳統艾灸有效,但有煙(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專業人士);現代艾灸,雖無傳統艾灸之弊病,但療法單一,有時好轉反應太強烈,使有些客人難以承受,這正是其單一療法的局限性所造成。